期刊文献+
共找到171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New Titanosaurian Sauropod from Late Cretaceous of Nei Mongol, China 被引量:7
1
作者 XU Xing ZHANG Xiaohong +2 位作者 TAN Qingwei ZHAO Xijin TAN Li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1期20-26,共7页
A specimen collected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Erlian Formation of Nei Mongol (Inner Mongolia), China, represents a new genus and species of titanosaurian sauropod. The new taxon is named and described on the basis ... A specimen collected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Erlian Formation of Nei Mongol (Inner Mongolia), China, represents a new genus and species of titanosaurian sauropod. The new taxon is named and described on the basis of the holotype and the only known specimen, which comprises several dorsal, sacral, and caudal vertebrae, several dorsal ribs, one anterior chevron, and much of the pelvis. Diagnostic features of the new species include a thick ridge extending down from the postzygapophysis on the lateral surface of the neural arch of the posterior dorsal vertebrae, a transversely oriented accessory lamina present between the anterior centroparapophyseal limina and the lateral centraprezygapophyseal lamina of the posterior dorsal vertebrae, long, anteroventrally directed caudal rib that bears two distinctive fossae on its posterior margin on the anterior caudal vertebrae and a prominent vertical ridge above the pubic peduncle on the medial surface of the ilium, among others. The ilium is pneumatic, a feature not common among non-avian dinosaurs. The new taxon has an unusual combination of primitive and derived character states. Preliminary character analysis shows a complex character distribution within the Titanosauriformes. Recent titanosauriform discoveries suggest that a significant radiation occurred in Asia early in the titanosauriform evol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i mongol (Inner mongolia) Late Cretaceous Erlian Formation TITANOSAURIFORMES
下载PDF
New record of a haplocyonine amphicyonid in Early Miocene of Nei Mongol fills a long-suspected geographic hiatus 被引量:1
2
作者 WANG Xiao-Ming WANG Hong-Jiang JIANGZUO Qi-Gao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1-35,共15页
犬熊科(Amphicyonidae)的4个亚科(Amphicyoninae,Daphoeninae,Haplocyoninae和Temnocyoninae)中,Haplocyoninae(简齿犬熊亚科)和Temnocyoninae(剪切犬熊亚科)是两类比较特殊的、高度食肉化的姊妹群。Haplocyoninae仅出现在欧洲的晚渐新... 犬熊科(Amphicyonidae)的4个亚科(Amphicyoninae,Daphoeninae,Haplocyoninae和Temnocyoninae)中,Haplocyoninae(简齿犬熊亚科)和Temnocyoninae(剪切犬熊亚科)是两类比较特殊的、高度食肉化的姊妹群。Haplocyoninae仅出现在欧洲的晚渐新世到早中新世,而Temnocyoninae则局限在北美的早渐新世到早中新世。目前亚洲虽还没有记录,但新近纪的亚洲无疑是欧洲与北美之间迁徙途中的必经之路。因此本文记录的新材料既是意外发现又是意料之中。2015年我们在内蒙古中部早中新世敖尔班组下红层中首次发现一枚犬熊类的左上第一臼齿。这颗臼齿虽然零星,但非常特征,属Haplocyoninae或Temnocyoninae无疑,值得记述。该牙齿由于中间的收缩及原尖周边齿带的变宽而具有明显的哑铃型轮廓。另外其原尖上的前、后脊也几乎消失,形成一种原尖缩小而且孤立的形态。上述特征与欧洲早中新世的Haplocyonoides mordax(咬合似简齿犬熊)似乎最接近,但由于材料稀少敖尔班犬熊类与北美的Temnocyon percussor更为接近的可能也不能完全排除。如果上述判断正确的话,新发现的Haplocyonoides则是目前发现的少数几例早中新世从欧洲迁移到亚洲的种类之一。这一支系在亚洲有可能延续到中中新世的Gobicyon(戈壁犬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敖尔班 早中新世 犬熊亚科 地理分布
下载PDF
COSMIC DUSTS FROM WENDUERMIAO GROUP AND BAINAIMIAO GROUP IN NEI MONGOL OF CHINA
3
作者 李增慧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86年第16期1129-1133,共5页
When we investigated the occurring conditions of the iron-riih deposits in Jining-Erlian area, Nei Mongol, in 1977, many opaque and shiny steel balls about 200μ in diameter have been found in the strong magnetic frac... When we investigated the occurring conditions of the iron-riih deposits in Jining-Erlian area, Nei Mongol, in 1977, many opaque and shiny steel balls about 200μ in diameter have been found in the strong magnetic fraction of both natural and artifact heavy minerals from the Wenduermiao Group and Bainaimao Group. Examinations of different approaches led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y are the cosmic dus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SMIC DUSTS FROM WENDUERMIAO GROUP AND BAINAIMIAO GROUP IN nei mongol OF CHINA
原文传递
内蒙古A级景区空间结构演变及可达性研究
4
作者 孟建伟 唐兵 +2 位作者 王旭辉 张宏立 林英华 《技术与市场》 2024年第1期173-179,共7页
旅游景区是以开展旅游活动为主要功能的空间地域,是推动旅游业发展的物质条件,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可达性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将内蒙古自治区现有的428个A级旅游景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内蒙古A级景区的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 旅游景区是以开展旅游活动为主要功能的空间地域,是推动旅游业发展的物质条件,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可达性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将内蒙古自治区现有的428个A级旅游景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内蒙古A级景区的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并通过内蒙古路网数据分析景区可达性。结果表明:内蒙古A级旅游景区在空间上自西向东总体呈现出疏密交错分布格局,各地级市之间分布的景区数量差异较大;内蒙古A级旅游景区在大部分地级市呈现出集聚分布的空间特点,但在分布的均衡度上不佳;2010-2022年间,内蒙古A级景区的分布核心保持不变,形成了以呼包鄂为核心集中分布,其他次核心分散分布的格局;内蒙古A级旅游景区在空间上大体呈东北方向,基本与内蒙古地形保持一致,离散程度大,2010-2022年分布重心逐渐向经济发展较好的呼包地区转移;内蒙古A级景区的可达性大体呈现出“中间强、两边弱”的格局,道路密度是影响可达性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级景区 时空分布 可达性 内蒙古
下载PDF
内蒙古中部敖尔班地区的岩石及生物地层(英文) 被引量:14
5
作者 王晓鸣 邱铸鼎 +4 位作者 李强 富田幸光 木村由莉 曾志杰 王洪江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1-134,共24页
中国北方新近纪地层中,早中新世的哺乳动物化石地点比较稀少,化石面貌也不十分清楚。在内蒙古中部,尽管通古尔台地上有研究历史近百年的新近纪经典地点,但上世纪90年代发现的嘎顺音阿得格,依然是内蒙古目前惟一产出早中新世动物群的小... 中国北方新近纪地层中,早中新世的哺乳动物化石地点比较稀少,化石面貌也不十分清楚。在内蒙古中部,尽管通古尔台地上有研究历史近百年的新近纪经典地点,但上世纪90年代发现的嘎顺音阿得格,依然是内蒙古目前惟一产出早中新世动物群的小盆地。同内蒙古诸多其他新近纪哺乳动物群一样,嘎顺音阿得格动物群与相邻动物群彼此缺乏时空上的联系,还不易建立可靠的层序关系。位于苏尼特左旗东南约60 km的敖尔班(曾用名"奥尔班",见Liddicoat et al.,2007),红色地层大面积出露,是2004年发现的一个新的哺乳动物化石地点。敖尔班剖面总厚50余米,大、小哺乳动物化石共生,岩性特征易识别,有利层位对比,是研究生物地层学的理想地点。自2004年以来,我们连续在敖尔班地区采集化石并进行地层工作,建立了一个较完整的哺乳动物序列,时代跨越早中新世晚期到晚中新世晚期。更加难得的是,敖尔班同一剖面上含有4个哺乳动物化石层位,其上下层序关系一目了然,在内蒙古新近纪地层中仅此一例。敖尔班哺乳动物序列的建立,无疑将对整个内蒙古中部新近纪,尤其是早中新世动物群面貌的了解具有促进作用。本文着重对敖尔班岩石地层进行描述,并结合我们4年来对脊椎动物化石的积累与认识,试图进一步完善内蒙古中部地区的生物地层层序,进而建立这一地区的年代地层框架。对化石的详细描述将适时发表。根据岩性及接触关系,敖尔班剖面可分为三大段:敖尔班组、巴伦哈拉根层及必鲁图层。敖尔班组(新建组)由一套红色和绿色的泥岩及粉砂岩组成,发育有成熟的古土壤层,厚约42 m,时代属于早中新世中晚期。敖尔班组的层型剖面建立在敖尔班露头出露最厚的中部,下部未见底,顶部与上覆巴伦哈拉根层呈假整合或不整合接触。该组目前已知分布仅局限于敖尔班露头。敖尔班组可进一步划分出三段:下红泥岩段、中绿泥岩段及上红泥岩段。三段呈连续沉积。敖尔班组与巴伦哈拉根层之间的假整合所代表的沉积间断延续了中中新世的大部分时段。巴伦哈拉根层为一套橘红色砂岩、粉砂岩及底砾岩,时代大致是最晚中中新世至最早晚中新世。不整合于巴伦哈拉根层之上是必鲁图层。两层之间似乎缺失了晚中新世的大部分堆积。必鲁图层的底砾岩是一种切割与充填构造,其中所含钙质结核及相当数量的化石都可能是巴伦哈拉根层原生堆积物再沉积的结果。必鲁图层的分布还需做更多工作,其时代可能是晚中新世晚期。主要依据小哺乳动物的组合,在敖尔班剖面中可建立4个动物群。最早为敖尔班组下红泥岩段产出的下敖尔班动物群。该动物群的特征是,小哺乳动物中在渐新世十分兴旺的一些科,如Ctenodactylidae,Tachyoryctoididae,Aplodontidae和Zapodidae还相当繁荣;中新世出现的属,如Mioechinus,Keramidomys,Heterosminthus和Democricetodon等占动物群总量的半数以上;大哺乳动物中残留有Palaeogale和裂爪兽。比下敖尔班动物群稍晚的是上敖尔班动物群,产出于敖尔班组的上红泥岩段。上敖尔班动物群的特征是,小哺乳动物在渐新世中占统治地位的一些科或完全绝迹,如Ctenodactylidae,或在种类和数量上明显减退,如Aplodontidae和Zapodidae;缺少在下敖尔班动物群中还相当常见的一些古老属,如Amphechinus,Tachyo- ryctoides和Sinolagomys等;出现了下敖尔班动物群中所没有的Megacricetodon,Cricetodon和Alloptox属;大哺乳动物中出现了长鼻类和柄杯鹿(Ligeromeryx/Lagomeryx)。经过相当长的一个沉积间断,敖尔班剖面的上部出现了巴伦哈拉根动物群。该动物群中渐新世常见的小哺乳动物科进一步衰落,同时出现了亚洲古北界晚中新世以后常见的跳鼠科(Dipodidae)和鼢鼠科(Siphneidae),具有明显的中中新世晚期或晚中新世早期生物组合的特点。最后是敖尔班剖面顶部必鲁图层中的必鲁图动物群。必鲁图动物群显然带有中中新世及晚中新世的混合特征,很可能是水流作用再沉积的结果。根据其中最进步分子的成分判断,估计必鲁图动物群的年代是晚中新世的晚期,其特征是,鼠科(Muridae)动物高度分化,而野兔科(Leporidae)尚未出现;含有晚中新世宝格达乌拉动物群或最晚中新世二登图动物群中大量出现的属种,如Lophocricetus grabaui,Paralactaga suni,Dipus fraudator和Hansdebruijnia pusilla等;但二登图动物群中很繁荣的一些属在必鲁图动物群中未被发现或者发现的个体数量很少,如Prospermophilus, Paralophicricetus和Microtodon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中新世 敖尔班组 岩石地层 生物地层
下载PDF
内蒙古宁城道虎沟地区侏罗纪地层划分及时代探讨 被引量:65
6
作者 任东 高克勤 +3 位作者 郭子光 姬书安 谭京晶 宋卓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584-591,共8页
最近在内蒙古宁城道虎沟村新发现了一些翼龙、蝾螈等重要化石,有关道虎沟化石层的地层层序和时代归属产生了较大的争论。笔者根据野外调查结果和生物地层学资料,讨论了道虎沟化石层的地层层序和时代归属。详尽的区域地层踏勘和实测地层... 最近在内蒙古宁城道虎沟村新发现了一些翼龙、蝾螈等重要化石,有关道虎沟化石层的地层层序和时代归属产生了较大的争论。笔者根据野外调查结果和生物地层学资料,讨论了道虎沟化石层的地层层序和时代归属。详尽的区域地层踏勘和实测地层剖面充分显示,道虎沟化石层归属于中侏罗世九龙山组,而不是所谓的义县组;道虎沟化石层与下伏太古宙马鞍山片麻岩而不是土城子组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虎沟地区 内蒙古 侏罗系 九龙山组 燕辽生物群 地层划分
下载PDF
内蒙古中部新近纪动物群的演替与生物年代(英文) 被引量:36
7
作者 邱铸鼎 王晓鸣 李强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4-181,共18页
内蒙古中部地区陆相新近系出露广、含化石丰富。对这一地区新近纪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瑞典地质学者安特生(J.G.Andersson)、法国古生物学者德日进(P.Teilhar de Chardin)和以美国探险家安德鲁斯(R.C.Andrews)为首的美国自... 内蒙古中部地区陆相新近系出露广、含化石丰富。对这一地区新近纪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瑞典地质学者安特生(J.G.Andersson)、法国古生物学者德日进(P.Teilhar de Chardin)和以美国探险家安德鲁斯(R.C.Andrews)为首的美国自然博物馆中亚考察团分别对二登图、高特格和通古尔的考察与化石采集。他们的开拓性工作使这些地方成为中国十分重要的新近纪经典地点。特别是通古尔,由于其产出的化石丰富、具有中中新世动物群的特征, 已引入中国地质年表,作为新生代中一个“阶”的名称。最近20多年对这一地区新近纪生物地层学的研究又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新发现了数个不同时代的化石地点和层位,同时采集到大批哺乳动物化石标本。内蒙古中部各地点化石层的厚度一般不大,但所含的哺乳动物化石种类多、材料丰富。由于具有这一特点,使其化石组合能比较接近地反映短期内动物群体的结构面貌,较客观地指示沉积时期的生态环境。利用这些组合进行动物群相对时代的确定,以及对其生态环境的恢复无疑都会很有意义。但是,这里的地层缺乏测试绝对年龄的材料,化石组合间少见有直接的叠置关系,使得在这一地区建立独立的动物群时间顺序,确定动物群的演替序列和生物年代只能更多地依赖于对动物系统发育和动物群体变化的研究。本文对这一地区各地点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组合进行了审定,提供了最新的动物群名单;根据默尔根地点上部层位产出的化石组合特征,提议把该组合命名为铁木钦动物群;通过对哺乳动物系统发育关系的分析,将动物群进行先后排序,并阐述了这些动物群在各生物年代的演替特征;同时展示了各动物群与有关岩石地层和磁性地层的关系。文中进一步认定了苏尼特左旗的嘎顺音阿德格动物群为内蒙古中部地区现知新近纪动物群中的最早代表,其后依次为推饶木动物群、默尔根动物群、铁木钦动物群、阿木乌苏动物群、沙拉动物群、宝格达乌拉动物群、二登图动物群、哈尔鄂博动物群、比例克动物群、高特格动物群。内蒙古中部被认为是新近纪生物年代学研究的重要地点,在地质时代上这一哺乳动物群系列跨越了新近纪中新世至上新世的大部分时段。其中的嘎顺音阿德格动物群具有中国陆生哺乳动物年代山旺期的典型持征;推饶木动物群、默尔根动物群、铁木钦动物群构成的广义通古尔动物群,正是定义东亚中中新世陆生哺乳动物年代的依据;阿木乌苏动物群、沙拉动物群、宝格达乌拉动物群和二登图动物群符合保德期动物群的含义;比例克动物群和高特格动物群具有榆社期动物群的性质。虽然目前还无法根据这些动物群对我国陆生哺乳动物年代的时限进行精确界定, 但依某些动物阶元(主要为科和属一级)的最早迁入或在该区的最早出现,以及在该区地层中的最后出席,概述了内蒙古中部地区新近纪动物群所指示的哺乳动物年代特征,并分别把通古尔期和保德期细分为3个和4个非正规亚期。深入的研究,包括在这一地区发现新的化石层位和材料,不仅会为内蒙古中部地区生物年代的厘定提供更多的资料,而且有助于完善中国新近纪地质年代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新近纪 哺乳动物 动物群演替 生物年代
下载PDF
内蒙古上白垩统二连组发现一新镰刀龙类(英文) 被引量:9
8
作者 徐星 张晓虹 +4 位作者 保罗.塞雷诺 赵喜进 匡学文 韩军 谭琳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28-240,共13页
镰刀龙类化石主要分布于亚洲白垩纪地层 (RussellandDong ,1 993;Xuetal.,1 999a ;KirklandandWolfe ,2 0 0 1 )。最近发现于内蒙古上白垩统二连组的杨氏内蒙古龙(Neimongosaurusyangi)代表这一类群中较为原始的属种 (张晓虹等 ,2 0 0 ... 镰刀龙类化石主要分布于亚洲白垩纪地层 (RussellandDong ,1 993;Xuetal.,1 999a ;KirklandandWolfe ,2 0 0 1 )。最近发现于内蒙古上白垩统二连组的杨氏内蒙古龙(Neimongosaurusyangi)代表这一类群中较为原始的属种 (张晓虹等 ,2 0 0 1 )。通过研究产自同一化石地点的镰刀龙类新材料 ,我们鉴定出一个不同于杨氏内蒙古龙的新属种 ,美掌二连龙(Erliansaurusbellamanusgen .etsp .nov.)。依据以下特征将Erliansaurusbellamanus归入镰刀龙超科 :肩胛骨干远端狭窄、肱骨近端角状、肱骨有后转子、肱骨的尺骨髁和桡骨髁位于肱骨干前部、肠骨髋臼后支远端加厚、距骨髁小和腓骨近端后缘窄。Erliansaurusbellamanus的以下自近裔特征区别于其他镰刀龙类 :前部尾椎具加大的滋养孔、肱骨后转子嵴状、肱骨后转子内侧有一卵形凹陷、肠骨外侧面坐骨柄上方有一多皱的肿状突起、腓骨近端后缘明显高于前缘以及腓骨前转子大、位置靠远端。本文对镰刀龙类的系统关系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结论如下 :北票龙 (Beipiaosaurus)代表除Eshanosaurus外最原始的属种 ,它没有以下一些其他镰刀龙类的进步性状 :掌爪近端深、胫骨短于股骨、非常短的骨以及第一骨关连跗骨。Erliansaurus、Alxasaur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上白垩统 二连组 新镰刀龙类
下载PDF
晋蒙高级地体孔兹岩系的时代 被引量:45
9
作者 吴昌华 钟长汀 陈强安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89-302,共14页
华北陆台北缘近千公里的麻粒岩带不是同为太古宙的一个带,其西的晋蒙高级地体以含有孔兹岩系而有别于其东的冀东地体。若以中下地壳出露的孔兹岩系划界,其东、西两块地体的界限大致在赤城-阜平一线。本文只讨论了孔兹岩系时代问题。... 华北陆台北缘近千公里的麻粒岩带不是同为太古宙的一个带,其西的晋蒙高级地体以含有孔兹岩系而有别于其东的冀东地体。若以中下地壳出露的孔兹岩系划界,其东、西两块地体的界限大致在赤城-阜平一线。本文只讨论了孔兹岩系时代问题。根据孔兹岩系①富含大理岩(太古缺大理岩);②所含石墨为生物成因;③地球化学特征与显生宙的而不与太古宙的沉积岩相似;④与下伏太古宙麻粒岩套为两大构造层;⑤与冀东太古宙麻粒岩的PT轨迹不同;⑥仅有早元古代的同位素年龄;⑦区域地质构造讨论;⑧中元古代的不变质辉绿岩墙群所限定;⑨晋蒙地体不变质盖层为寒武、奥陶系,而不同于冀东地体为中元古的长城、蓟县系等,结论认为不但孔兹岩系的变质期为早元古代,而且原岩时代也为早元古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体 孔兹岩 时代 变质岩系
下载PDF
银根-额济纳旗盆地原油的发现及其主要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20
10
作者 陈建平 王东良 +2 位作者 秦建中 黄第藩 韩德馨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35-342,共8页
在银根额济纳旗盆地东部查干凹陷和西部路井凹陷首次发现了轻质低硫成熟原油,其饱和烃含量在80%以上,非烃和沥青质含量低;饱和烃和芳烃成熟度参数表明它们均为成熟原油,其成熟度相当于镜质组反射率0.8%~1.1%阶段,是生油高峰阶段的产... 在银根额济纳旗盆地东部查干凹陷和西部路井凹陷首次发现了轻质低硫成熟原油,其饱和烃含量在80%以上,非烃和沥青质含量低;饱和烃和芳烃成熟度参数表明它们均为成熟原油,其成熟度相当于镜质组反射率0.8%~1.1%阶段,是生油高峰阶段的产物。原油全油碳同位素δ13C值小于-31‰。生物标志物中类异戊二烯含量较高,植烷与姥鲛烷均势;查干凹陷原油三环萜烷含量高于五环萜烷,而路井凹陷原油三环萜烷含量相对较低;两原油中均含有较高的Ts、C29Ts、C30重排藿烷和伽马蜡烷;藿烷中以C30藿烷为主,C32以上升藿烷含量极低;孕甾烷含量较高,尤其是查干凹陷原油;甾烷中以C29甾烷为主,约占50%,C27和C28甾烷基本均势;异胆甾烷含量高于胆甾烷;重排甾烷含量低;甾烷的含量与萜烷含量相当。这些特征表明原油是典型的湖相原油,其主要的烃源岩是下白垩统湖相源岩而非侏罗系煤系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 地球化学 生物标志物 碳同位素 银根-额济纳旗盆地 内蒙古自治区 成熟度 烃源岩
下载PDF
内蒙古喀喇沁堆晶岩捕虏体和寄主闪长岩的同位素年龄 被引量:21
11
作者 邵济安 张任祜 +3 位作者 韩庆军 张履桥 乔广生 桑海清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31-336,共6页
喀喇沁地区位于大兴安岭中生代构造岩浆岩带与华北克拉通交汇部位。研究区的闪长岩侵入到太古宙基底中。闪长岩中含有二辉岩、辉长岩、苏长岩、角闪岩、斜长岩等不同组分的镁铁质 超镁铁质堆晶岩捕虏体和基性麻粒岩捕虏体 ,它们是幔源... 喀喇沁地区位于大兴安岭中生代构造岩浆岩带与华北克拉通交汇部位。研究区的闪长岩侵入到太古宙基底中。闪长岩中含有二辉岩、辉长岩、苏长岩、角闪岩、斜长岩等不同组分的镁铁质 超镁铁质堆晶岩捕虏体和基性麻粒岩捕虏体 ,它们是幔源玄武质岩浆底侵作用的产物。分别用Rb Sr法、K Ar法和Ar Ar法 ,对堆晶岩捕虏体及其寄主岩全岩或单矿物进行了详细的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研究 ,共获得各种年龄数据8件。橄榄辉石岩的全岩Rb Sr等时线年龄为(229±23)Ma ,87Sr/86Sr初始比值为0 70554±0 00012。斜长岩捕虏体中斜长石40Ar 39Ar坪年龄为(228±1)Ma ,相应的等时线年龄为(240±5)Ma ;苏长岩中斜长石的40Ar 39Ar坪年龄为(230±2)Ma ,相应的等时线年龄为(232±60)Ma ,两个样品的40Ar/36Ar初始比值分别为290和296 ,接近于大气Ar组成 ,说明年龄是真实可信的。斜长岩捕虏体中斜长石和角闪岩中角闪石的K Ar年龄分别为(237±8)Ma和(220 9±4 1)Ma ,暗示尽管堆晶岩捕虏体都是早中生代形成的 ,但并非是同一批次岩浆分异结晶的产物。捕虏体的寄主岩石———闪长岩的全岩K Ar年龄为(218 5±4 5)Ma和(221 3±4 3)Ma ,角闪石单矿物K Ar年龄为(223 3±3 3)Ma ,角闪石和全岩的K Ar年龄之间几乎没有差别 ,表明闪长岩体从(530±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晶岩捕虏体 同位素年代学 闪长岩 岩浆岩
下载PDF
内蒙古高特格上新世哺乳动物群(英文) 被引量:19
12
作者 李强 王晓鸣 邱铸鼎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04-114,共11页
简短报道了 2 0 0 0年和 2 0 0 2年采自内蒙古高特格上新统的一批哺乳动物化石。这些材料包括小型和大、中型哺乳动物 ,计有 7目 2 2科 41属 46种。在群体的结构上 ,这一哺乳动物群与最晚中新世二登图动物群、早上新世比例克和高庄动物... 简短报道了 2 0 0 0年和 2 0 0 2年采自内蒙古高特格上新统的一批哺乳动物化石。这些材料包括小型和大、中型哺乳动物 ,计有 7目 2 2科 41属 46种。在群体的结构上 ,这一哺乳动物群与最晚中新世二登图动物群、早上新世比例克和高庄动物群接近 ,但其时代比二登图和比例克动物群都晚 ,而可能比高庄动物群的上部稍早。高特格动物群似乎代表中国新近纪哺乳动物群序列中的一个新成员 ,时代应为早上新世晚期 ,或中国哺乳动物年代的榆社期早期 ,大体与欧洲陆相哺乳动物时代的早露西尼晚期或MN1 5a的时代相当。动物群的组合指示了一个以温带草原为主 ,局部地方有灌木丛林和水体的生态环境 ,与二登图和比例克动物群的情况相似。从晚中新世二登图动物群到早上新世高特格动物群的演替表明 ,内蒙古中部地区在这一时期的环境似乎渐趋干旱和草原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高特格 上新世 哺乳动物群 化石 生态环境
下载PDF
辽宁凌源及内蒙古宁城地区下白垩统义县组脊椎动物生物地层 被引量:57
13
作者 汪筱林 王元青 +6 位作者 张福成 张江永 周忠和 金帆 胡耀明 顾罡 张海春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81-99,共19页
辽宁凌源及相邻内蒙古南部宁城地区义县组发现多个重要脊椎动物化石地点,通过岩 石地层、脊椎动物生物地层和同位素年代地层对比,建立了该地区义县组地层层序。凌源一宁 城地区义县组有 2个脊椎动物化石层位:下部道虎沟层含 Lyc... 辽宁凌源及相邻内蒙古南部宁城地区义县组发现多个重要脊椎动物化石地点,通过岩 石地层、脊椎动物生物地层和同位素年代地层对比,建立了该地区义县组地层层序。凌源一宁 城地区义县组有 2个脊椎动物化石层位:下部道虎沟层含 Lycopteraer Ichthyofauna, Psittacosaurus Fauna和Confuciusornis Avifauna等3个动物群,可以与北票尖山沟层的四合 屯脊椎动物化石群对比,层位相当于义县组一、三段;上部大王杖子(大新房子)层含 Lycoptera Ichthyofauna和Liaoxiornis Avifauna等2个动物群,为义县组中部沉积,在四合屯地 区缺失。冀北丰宁四岔口-森吉图地区义县组脊椎动物化石层对应于凌源大王杖子层;滦平 大北沟组为义县组最下部沉积,其上覆的大店子组相当于宁城道虎沟层和北票四合屯义县组 一、三段。热河群义县组和九佛堂组发现3个连续的鸟类群;义县组下部Confuciusornis Avifauna、义县组中部Liaoxiornis Avifauna和九佛堂组Cathayornis-Chaoyangia Avifauna。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凌源 内蒙古宁城 下白垩统 脊椎动物生物地
下载PDF
内蒙古典型草原禾本科植硅体形态 被引量:25
14
作者 黄翡 Kealhofer Lisa 黄凤宝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46-253,共8页
运用地层中植硅体组合解释过去草原植被及气候变化的关键之一 ,是要了解研究区现代植硅体形态及表土植硅体组合与现代植被的关系。文中研究内蒙古典型草原禾本科植物根、茎、叶、芒以及种子等不同部位的植硅体 ,对其中的 1 2种主要禾本... 运用地层中植硅体组合解释过去草原植被及气候变化的关键之一 ,是要了解研究区现代植硅体形态及表土植硅体组合与现代植被的关系。文中研究内蒙古典型草原禾本科植物根、茎、叶、芒以及种子等不同部位的植硅体 ,对其中的 1 2种主要禾本科植物叶表皮短细胞硅酸体进行分类及统计。研究表明 :内蒙古典型草原禾本科叶表皮短细胞硅酸体可分为 8种特殊形态类型。C3 植物早熟禾亚科的叶表皮短细胞硅酸体形态多样。几乎所有早熟禾亚科都能产生圆型硅酸体 ,以贝加尔针茅 (85 .5 % )、大针茅 (89.7% )、克氏针茅 (90 % )以及芨芨草 (96 .6 % )中的圆型硅酸体含量最丰富。针茅哑铃型主要见于针茅植物叶表皮短细胞中 ,克氏针茅的针茅哑铃型含量相对较高。羊草中未见针茅哑铃型硅酸体。草、披缄草叶表皮短细胞硅酸体以齿型为主 ,分别含 87.3%和 5 7.2 % ,齿型在硬质早熟禾中也占一定比例。沙生冰草中的脊圆型占优势 ,含 74 .4 %。C3 植物早熟禾亚科的叶表皮短细胞产生的截锥型硅酸体含量较少。C4植物虎尾草亚科中的糙隐子草叶表皮短细胞硅酸体以黍哑铃型、简单哑铃型、鞍型为主 ;黍亚科狗尾草则以黍哑铃型占优势 (82 .9%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植硅体形态 草原植被 气候 禾本科
下载PDF
开鲁盆地钱家店凹陷含铀岩系姚家组沉积环境及其富铀意义 被引量:47
15
作者 陈方鸿 张明瑜 林畅松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3期74-79,共6页
利用10多口钻孔岩心、电测曲线和分析化验资料,对钱家店凹陷含铀岩系姚家组沉积环境及古气候进行了分析。姚家组为一套以中细粒为主的砂质辫状河沉积产物。含矿层主岩为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粒度概率累积曲线以悬浮总体含量较高... 利用10多口钻孔岩心、电测曲线和分析化验资料,对钱家店凹陷含铀岩系姚家组沉积环境及古气候进行了分析。姚家组为一套以中细粒为主的砂质辫状河沉积产物。含矿层主岩为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粒度概率累积曲线以悬浮总体含量较高为特征的两段式。一个完整的垂向序列由含砾砂岩或中细砂岩向上变细为粉砂岩和少量泥岩组成的正韵律。碎屑组分含量变化和重矿物分析表明,沉积物源主要来自盆地西北部古隆起的酸性岩浆岩和变质岩。泥岩元素分析、孢粉分析及泥岩颜色等指示,姚家组沉积期古气候主要为亚热带干旱气候,在这一大的气候背景下有过程度较弱的短暂潮湿化事件发生。干旱—半干旱气候为层间氧化带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气候条件,周边古隆起或更远山地的酸性火山岩、古老结晶岩和变质岩为该区提供了丰富的铀源,广泛发育、物性较好的辫状河道砂体为铀矿化提供了良好的储渗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白垩统 姚家组 沉积环境 钱家店凹陷 开鲁盆地 内蒙古
下载PDF
白云鄂博碳酸岩墙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 被引量:14
16
作者 舒勇 郑永飞 +3 位作者 魏春生 周建波 杨学明 杨晓勇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69-176,共8页
对内蒙古白云鄂博 REE- Fe- Nb矿床周围碳酸岩墙中共存的方解石和白云石进行了 C和 O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方解石和白云石的δ 13C值变化范围一致,均为- 3.5‰~- 7.3‰,落在正常地幔δ 13C值范围 (- 5‰± 2‰ )内;而它们... 对内蒙古白云鄂博 REE- Fe- Nb矿床周围碳酸岩墙中共存的方解石和白云石进行了 C和 O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方解石和白云石的δ 13C值变化范围一致,均为- 3.5‰~- 7.3‰,落在正常地幔δ 13C值范围 (- 5‰± 2‰ )内;而它们的δ 18O值可分为两组,第Ⅰ 组为 9.5‰~ 18.0‰,第Ⅱ 组为 20.6‰~ 22.6‰,均远大于正常地幔δ 18O值范围 (5.7‰± 1.0‰ )。第Ⅰ 组低δ 18O值样品中共存白云石与方解石之间的 C和 O同位素分馏均为负值,因此处于热力学不平衡状态,指示它们自形成后受到过后期热液蚀变,与先前的岩石学观察一致。相反,第Ⅱ 组高δ 18O值样品中白云石与方解石之间的 C和 O同位素分馏均为正值,处于热力学平衡状态,指示它们自形成后未受到后期热液蚀变,因此可能沉淀于晚期低温高δ 18O值流体。第Ⅰ 组碳酸岩墙中白云石的 C和 O同位素组成不呈线性分布,指示碳酸岩浆并非由幔源碳酸盐与沉积碳酸盐混合形成。应用水-岩交换模型计算得到,第Ⅰ 组碳酸岩在侵位后经历了碳酸岩浆期后热液的不均一蚀变,蚀变温度约在 220~ 800℃之间,蚀变流体的 CO2/H2O比值较小 (1/500),但水 /岩比值变化较大 (10~ 400)。由于低温下方解石与热液之间的碳氧同位素交换速率大于白云石,导致这部分碳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同位素 氧同位素 热液蚀变 方解石 白云石 碳酸盐岩 内蒙古自治区
下载PDF
Temporal-Spatial Variances of Holocene Precipitation at the Marginal Area of the East Asian Monsoon Influences from Pollen Evidence 被引量:6
17
作者 刘鸿雁 崔海亭 +1 位作者 田育红 徐丽宏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2年第7期864-871,共8页
The woodland-steppe ecotone in the. southern Nei Mongol Plateau is located at the northern edge of the east Asian monsoon influences. A marked southeastern - northwestern (SE - NW) precipitation gradient exists in thi... The woodland-steppe ecotone in the. southern Nei Mongol Plateau is located at the northern edge of the east Asian monsoon influences. A marked southeastern - northwestern (SE - NW) precipitation gradient exists in this region. Quantitative reconstruction of palaeo-precipitation of this region is helpful to reveal the development of monsoon climate and to predict die future desertification. Based on modern vegetation and surface pollen studies, a pollen-precipitation transfer function in the study region was established. Pollen data from three sediment sequences within the ecotone were used to reconstruct palaeo-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Holocene. The processes of precipitation changes in the three sequences were quite different. There was a tendency of precipitation declined from the onset of the Holocene to 1 100 a BP in Haoluku. But, in Liuzhouwan and Xiaoniuchang, both located south of Haoluku,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reached highest values during 7 800 - 6 200 a BP and 7 200 - 5 000 a BP, respectively. The influences of southwestern (SW) monsoon and the variances of topographical conditions have possibly caused these temporal-spatial varian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rginal area of the monsoon climate WOODLAND steppe ecotone nei mongol Plateau pollen-climate transfer function
下载PDF
记几种原鼢鼠(啮齿目,鼢鼠科)及鼢鼠科的起源讨论 被引量:14
18
作者 郑绍华 张兆群 崔宁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97-315,共19页
记述了采自甘肃秦安和内蒙古阿木乌苏中中新世晚期 -晚中新世的 4种早期原鼢鼠 :Prosiphneusqinanensissp .nov.、Pr.qiuisp .nov .、Pr.haoisp .nov .和Pr.licentiTeilharddeChardin ,1 92 6,讨论了原鼢鼠属中 7个种的相互关系及其进... 记述了采自甘肃秦安和内蒙古阿木乌苏中中新世晚期 -晚中新世的 4种早期原鼢鼠 :Prosiphneusqinanensissp .nov.、Pr.qiuisp .nov .、Pr.haoisp .nov .和Pr.licentiTeilharddeChardin ,1 92 6,讨论了原鼢鼠属中 7个种的相互关系及其进化趋势。Prosiphneus是鼢鼠科中最原始的属 ,目前已知最早的种是Pr.qinanensissp .nov.,最晚的种是Pr.ericksoni (Schlos ser,1 92 4 )。Prosiphneus可能起源于PlesiodipusprogressusQiu ,1 9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啮齿目 晚中新世 中中新世 进化 记述 起源 内蒙古 甘肃
下载PDF
内蒙古岱海地区小冰期气候演化特征的地球化学记录 被引量:25
19
作者 曹建廷 沈吉 +1 位作者 王苏民 朱育新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31-235,共5页
通过对地处气候敏感带的岱海湖泊岩芯介形类壳体丰度、Sr/Ca和Mg/Ca摩尔比值,以及自生碳酸盐氧同位素组成等地球化学指标的综合分析,结合岩芯的岩性特征和210Pb、14C测年,重建了岱海小冰期以来气候环境演化过程,揭示小冰期前期本区以冷... 通过对地处气候敏感带的岱海湖泊岩芯介形类壳体丰度、Sr/Ca和Mg/Ca摩尔比值,以及自生碳酸盐氧同位素组成等地球化学指标的综合分析,结合岩芯的岩性特征和210Pb、14C测年,重建了岱海小冰期以来气候环境演化过程,揭示小冰期前期本区以冷湿气候为主,在中后期,气候寒冷干旱,间有气候转温和的冷湿、温干气候。本区小冰期气温变化与华北其他地区具有一致性,但降水与气温组合状况复杂,反映了明显的区域特征,其原因可能是气候转型期经向环流加强,气旋活动加强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小冰期 岱海 内蒙古自治区 古气候变化 地球化学记录
下载PDF
内蒙古西部雅布赖盆地中侏罗世晚期植物群 被引量:8
20
作者 邓胜徽 刘永昌 袁生虎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05-220,共16页
首次报道产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阿拉善右旗雅布赖盆地红柳沟剖面中侏罗统新河组的 7属 1 2种植物化石 ,主要由真蕨纲和苏铁纲组成。真蕨纲有Gleichenites,Coniopteris和Cladophlebis等 ,苏铁纲有丰富的Otoza mites和Nilssonia ,Nilssonio... 首次报道产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阿拉善右旗雅布赖盆地红柳沟剖面中侏罗统新河组的 7属 1 2种植物化石 ,主要由真蕨纲和苏铁纲组成。真蕨纲有Gleichenites,Coniopteris和Cladophlebis等 ,苏铁纲有丰富的Otoza mites和Nilssonia ,Nilssoniopteris等。地质时代为中侏罗世中晚期 ,大致为巴通期到卡洛维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化石 中侏罗世 内蒙古 中国 真蕨纲 苏铁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