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4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agnostic value of multi-slice spiral CT in aortic dissection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昌伟 黄向明 符水 《South China Journal of Cardiology》 CAS 2010年第4期234-237,262,共5页
Background Aortic dissection occurs at a low incidence, but is associated with high mortality. It is generally acute onset, complicated and is often misdiagnosed; therefore is a macro vascular disease that poses major... Background Aortic dissection occurs at a low incidence, but is associated with high mortality. It is generally acute onset, complicated and is often misdiagnosed; therefore is a macro vascular disease that poses major threat on patients’ lives. Timely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are essential, so we investigated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multi-slice spiral CT in aortic dissection. Methods clinical data from 21 patients with confirmed aortic dissection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ll patients had undergone plain and contrasted multi-slice spiral CT scans. Results true lumen and pseudo cavity were clearly revealed in all 21 patients, of which 17 showed intimal flap, four showed intimal calcification and inward displacement, while 2 had thrombosis in the pseudo cavity. As for classification among these 21 patients, 9 had type Ⅰ aortic dissection, including two patients with innominate artery involvement, 1 with celiac trunk involvement and 2 with left renal artery involvement; 2 had type Ⅱ aortic dissection, including 1 patient with innominate artery involvement; Another ten patients had type III aortic dissection, including 2 patients with left subclavian artery involvement and 1 with celiac trunk involvement. Nineteen out of 21 patients had clearly revealed initial rupture. Conclusion multi-slice spiral CT is characterized by rapidness, non-invasiveness and accuracy. It provides clear visualization of the location and scope of aortic dissection, location of the rupture as well as the valves, which makes it a first-choice imaging approach for the diagnosis of aortic diss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lti-slice spiral ct aortic dissection DIAGNOSIS
原文传递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前脑CT灌注与术后脑卒中的相关性分析
2
作者 师恒 王东旭 +6 位作者 金振晓 杨晨 陈涛 江丽青 思艺 俞世强 张文龙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24年第2期110-116,共7页
目的探讨伴颈总动脉严重狭窄的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ATAAD)患者术前脑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CTP)与术后新发缺血性脑卒中(IS)的相关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连续在本中心行术前脑CTP及手术治疗的伴颈总动脉严重狭窄的ATAAD患者资料,用脑... 目的探讨伴颈总动脉严重狭窄的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ATAAD)患者术前脑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CTP)与术后新发缺血性脑卒中(IS)的相关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连续在本中心行术前脑CTP及手术治疗的伴颈总动脉严重狭窄的ATAAD患者资料,用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最大达峰时间(Tmax)和脑梗死体积量化脑灌注,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确定与术后新发IS相关的临床和影像学预测因素。结果在纳入的40例患者中,15例(37.5%)出现术后新发IS。单变量分析显示,颈内动脉夹层、患侧CBF、患侧CBV和脑梗死体积与术后新发IS有关。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分析表明,患侧CBF(OR=0.865,95%CI:0.752~0.994,P=0.041)、患侧CBV(OR=0.087,95%CI:0.006~1.335,P=0.080)和脑梗死体积(OR=1.152,95%CI:1.017~1.306,P=0.027)是术后新发IS的独立预测因素。患侧CBF预测术后新发IS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79(95%CI:0.636~0.921),最佳临界值为44.65 ml/(100 ml·min)。以患侧CBF=44.65 ml/(100 ml·min)为临界值分为低CBF组和高CBF组,分析显示低CBF组的术后30 d内全因死亡、术后新发IS和不良结局的比例均比高CBF组高(P=0.017,P=0.001,P<0.001)。结论患侧CBF、脑CBV和脑梗死体积是伴颈总动脉严重狭窄的ATAAD患者术后新发IS的独立预测因素。脑CTP是定量、客观评价脑灌注不良的一种可行的方法,术前脑CTP量越低,术后新发IS的风险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 头颅及体部ct血管造影 ct灌注成像 脑卒中
下载PDF
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前主动脉CTA扫描参数与术后主动脉重构的关系研究
3
作者 范璐 孙玮 +1 位作者 李姝琪 崔聪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3年第10期1199-1202,共4页
目的研究主动脉夹层(AD)患者术前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扫描参数与术后主动脉重构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AD患者150例,均行胸主动脉腔修复术,统计随访6个月术后主动脉重构情况。将主动脉重... 目的研究主动脉夹层(AD)患者术前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扫描参数与术后主动脉重构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AD患者150例,均行胸主动脉腔修复术,统计随访6个月术后主动脉重构情况。将主动脉重构阳性患者作为阳性组,主动脉重构阴性患者为阴性组。比较两组术前CTA征象,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术前CTA征象与术后主动脉重构的关系;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术前CTA征象对术后主动脉重构阴性的预测效能。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至术后6个月,经CTA检查显示,真腔面积占比阳性平面计数>1/2的患者109例(72.67%),设为阳性组,真腔面积占比阳性平面计数≤1/2的患者41例(27.33%),设为阴性组。与阳性组比较,阴性组主动脉管壁厚度增加(P<0.05),动脉壁环形或新月形增厚、升主动脉逆行撕裂及主动脉弓部破口构成比升高(P<0.05)。ROC曲线显示,主动脉管壁厚度预测术后主动脉重构阴性的最佳截断点为2.17 mm,主动脉管壁厚度、动脉壁环形或者新月形增厚、升主动脉逆行撕裂、主动脉弓部破口预测术后主动脉重构阴性的AUC分别为0.790、0.731、0.751、0.799。结论AD患者术前主动脉CTA扫描参数中主动脉管壁厚度、动脉壁环形或者新月形增厚、升主动脉逆行撕裂及主动脉弓部破口与术后主动脉重构关系密切,可为临床评估该病预后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ct血管造影 主动脉重构
下载PDF
64排MSCT、高场强MRI血管成像应用于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患者中的临床价值对比
4
作者 龙拥军 卓丽华 +3 位作者 姚洪超 李宏伟 张婕 胡培曦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3年第5期166-167,176,共3页
目的 对比64排MSCT、高场强MRI血管成像应用于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3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90例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MRI检查及MSCT检查的诊断结果进行讨论和分析;对比经MRI检查、... 目的 对比64排MSCT、高场强MRI血管成像应用于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3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90例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MRI检查及MSCT检查的诊断结果进行讨论和分析;对比经MRI检查、MSCT检查对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诊断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及两种检查相关指标。结果 经MRI检查对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诊断灵敏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2.22%、81.11%、97.78%,MSCT检查对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诊断灵敏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8.87%、76.67%、95.56%,MRI检查对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诊断灵敏性、特异性和准确性高于MSCT检查,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血管成像的图像质量评分高于MSCT血管成像,信噪比低于MSCT血管成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高场强MRI血管成像均可有效显示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影像学特点,均可作为辅助诊断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有效手段,临床可结合患者自身情况进行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4排多层螺旋ct 高场强MRI 血管成像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主动脉成像在主动脉夹层中的诊断价值分析
5
作者 雷泳华 杨秀英 徐叶玲 《临床医学工程》 2023年第10期1331-1332,共2页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 (MSCT)主动脉成像在主动脉夹层(AD)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80例AD患者均接受MSCT主动脉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MSCT主动脉成像诊断AD的价值。结果 MSCT主动脉成像检出AD分型、 A...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 (MSCT)主动脉成像在主动脉夹层(AD)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80例AD患者均接受MSCT主动脉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MSCT主动脉成像诊断AD的价值。结果 MSCT主动脉成像检出AD分型、 AD破口率、破口平面主动脉直径与DSA检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主动脉成像示夹层血栓57例(71.25%),动脉壁钙化9例(11.25%);DSA检查未检出血栓与钙化。结论 MSCT主动脉成像在准确诊断AD分型、破口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且能显示夹层血栓及动脉壁钙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多层螺旋ct主动脉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诊断价值
下载PDF
双源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价值分析
6
作者 刘建峰 《中国社区医师》 2023年第27期113-115,共3页
目的:探讨双源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第三医院收治的80例疑似主动脉夹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以及双源C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分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以... 目的:探讨双源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第三医院收治的80例疑似主动脉夹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以及双源C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分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以及双源C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的诊断结果,比较真腔、假腔的CT强化值及不同重建技术对破口、内膜瓣、真假腔的清晰显示率。结果:80例疑似患者中,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确诊35例,双源C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结果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一致。真腔CT强化值高于假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对主动脉夹层破口显示率较高,分别为85.71%、82.86%,容积再现(VR)、表现遮盖显示(SSD)较低,最大强度投影(MIP)不显示;MPR、VR、CPR、SSD内膜瓣显示率为100.00%,MIP不显示;MPR、CPR、VA、SSD对真假腔显示率为100.00%,MIP为77.14%。MPR、CPR、VR、SSD对破口、内膜瓣、真假腔的显示率均高于MI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显著,能够准确辨别真假腔;在重建技术中,MPR、CPR对主动脉夹层的显示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ct 血管成像 主动脉夹层 诊断
下载PDF
主动脉壁内血肿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影像学表现
7
作者 罗世雯 《中国医药科学》 2023年第15期149-152,161,共5页
目的探究对主动脉壁内血肿患者实施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其影像学具体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南宁市第三人民医院82例主动脉壁内血肿患者,均给予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通过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 目的探究对主动脉壁内血肿患者实施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其影像学具体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南宁市第三人民医院82例主动脉壁内血肿患者,均给予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通过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以及曲面重建,继而观察并分析主动脉壁内血肿患者受累解剖部位、分型、影像学特征以及厚度对受累主动脉管径造成的影响。结果多平面重建(MPR)、横断位以及最大密度投影(MIP)及曲面重组(CPR)均可以直接显示主动脉壁内血肿病变特征,平扫环形、新月形高密度影对主动脉壁内血肿的急性期确定诊断有价值。环形、新月形稍高密度影分别有44、38例,平均CT值(42.86±14.56)HU。主动脉弓、升主动脉以及胸段降主动脉及腹主动脉是主动脉壁内血肿患者的主要受累部位,本研究82例主动脉壁内血肿患者,受累主动脉共82例,其中胸降主动脉37例(占比41.57%)、腹主动脉25例(占比28.08%)、升主动脉18例(占比20.22%),主动脉弓9例(占比10.11%)。82例主动脉壁内血肿患者,Stanford A型共有19例(占比23.17%),其余63例均为Stanford B型(占比76.82%)。主动脉壁内血肿的并发症以合并主动脉穿透性溃疡、主动脉夹层为主,本研究中合并主动脉穿透性溃疡患者有9例(占比10.97%),以“主动脉管壁不光滑”为主要表现,且局限性龛影形成。结论对主动脉壁内血肿患者实施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具有显著价值,可直接反映主动脉壁内血肿患者影像学特点,继而帮助临床尽早并准确开展治疗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壁内血肿 多层螺旋ct 血管成像 影像学特点
下载PDF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8
作者 赵琼飞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3年第23期23-26,共4页
目的:探究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主动脉夹层(A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影像学特征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3年8月邵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AD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64排螺旋CTA检查,对图像行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 目的:探究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主动脉夹层(A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影像学特征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3年8月邵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AD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64排螺旋CTA检查,对图像行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为金标准,分析64排螺旋CTA检查与DSA检查结果的一致性,对比64排螺旋CTA与DSA对AD破口、AD真假腔、内膜片、分支受累的诊断结果,分析各重建技术对病变显示情况及影像学特征。结果:DSA诊断阳性38例、阴性2例,64排螺旋CTA诊断阳性37例、阴性3例,与金标准一致性良好(Kappa值=0.79)。与DSA比较,64排螺旋CTA对AD破口的检出率及对AD真假腔、内膜片、分支受累的显示率无明显差异(P>0.05)。38例阳性患者中,MPR、CPR对初始破口、内膜瓣、真假腔、分支血管受累的显示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PR、CPR对各病变情况的显示率均高于MIP与VR(P<0.05);MIP对初始破口的显示率与VR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R对内膜瓣、真假腔、分支血管受累情况的显示率高于MIP(P<0.05)。(1)AD患者MPR图:多方位清晰显示内膜破口位置。(2)AD患者VR图:DeBaKeyⅠ型,破口位于主动脉根部,向下累及双侧髂总动脉分叉处。DeBaKeyⅢ型,破口位于左锁骨以远端,向下累及右侧髂总动脉。(3)CPR:最大限度拉直迂曲的主动脉,可清晰显示内膜破口、双腔结构。(4)MIP图:可清晰显示动脉夹层真假腔、壁上钙化灶,分支均由真腔发出,内膜破口无法观。结论:64排螺旋CTA在AD诊断中,能清晰显示分支血管受累情况、各角度病变部位管腔状态、周围组织结构等,诊断效能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 一致性检验 多平面重建 曲面重建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
9
作者 宋时东 沈路科 +1 位作者 刘向华 曾渝 《智慧健康》 2023年第21期6-9,共4页
目的 分析多层螺旋CT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9月-2021年9月间在本院接受多层螺旋CT检查的40例患者。分别对患者实施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检查与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 目的 分析多层螺旋CT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9月-2021年9月间在本院接受多层螺旋CT检查的40例患者。分别对患者实施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检查与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 MS-CTA)检查,对患者两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 MS-CTA检查结果显示,40例患者中Debakey分型为Ⅰ型、Ⅱ型与Ⅲ型的患者分别有5例、6例、29例,患者主动脉夹层血管病变情况、累及范围、血栓形成情况与管壁钙化情况显示清晰,整体诊断效果优于DSA检查。结论 多层螺旋CT技术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中具有良好的应用表现,对于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是一种可靠的诊断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主动脉夹层 动脉瘤 诊断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与超声心动图、MRA在急性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4
10
作者 卿国忠 肖文莲 刘卫星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6期1997-2000,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急性主动脉夹层(AD)的诊断价值及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对45例经检查和手术证实为AD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对比分析MSCTA、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诊断急性AD的准确率。结果...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急性主动脉夹层(AD)的诊断价值及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对45例经检查和手术证实为AD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对比分析MSCTA、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诊断急性AD的准确率。结果MSCTA、TTE、MRA诊断急性AD的准确率分别为100%、61.3%、100%。结论MSCTA对诊断急性AD较TTE、MRA有明显的优势,是诊断急性AD准确快捷的首选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非常适合临床急诊工作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急诊 多层螺旋ct 血管造影
下载PDF
640层容积CT对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随访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5
11
作者 边云 王莉 +5 位作者 陆建平 宋涛 康钦钦 潘春树 陈超 许兵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912-915,共4页
目的探讨640层容积CT对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治疗后的影像学特征及其术后评价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经外科治疗后的640层容积CT成像检査资料,所有患者的图像分析及后处理工作均在Vitrea后处理工作站上完成,重建方法包... 目的探讨640层容积CT对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治疗后的影像学特征及其术后评价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经外科治疗后的640层容积CT成像检査资料,所有患者的图像分析及后处理工作均在Vitrea后处理工作站上完成,重建方法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容积再现(VR)技术等多种后处理方法。重点观察与分析支架的位置、支架有无内漏及假腔情况。结果 53例均可清楚显示支架位置、形态、个数、对假腔的封闭情况。术后恢复良好45例,其中37例降主动脉夹层内有血栓形成,8例降主动脉夹层内有部分血栓形成。术后发生支架内漏8例,Ⅰ型内漏6例,Ⅲ型内漏2例。结论 640层CT血管造影是一种方便、快捷和无创的检查手段,综合原始及各种后处理图像可以准确诊断并客观地评价主动脉夹层术后情况,是主动脉夹层术后诊断及随访的重要影像检査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640层螺旋ct血管成像 后处理技术 腔内隔绝术
下载PDF
主动脉夹层真假腔的多层螺旋CT特征 被引量:28
12
作者 秦卫和 陈燕萍 +1 位作者 付飞先 龙宇晖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53-356,共4页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真假腔的CT特征。材料和方法:用16层螺旋CT机检查18例主动脉夹层患者,所有病例均行平扫、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结果:按照Stanford分型本组5例为A型,13例为B型,共累及52节段的主动脉。18例均显示真假两腔及撕裂的内膜...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真假腔的CT特征。材料和方法:用16层螺旋CT机检查18例主动脉夹层患者,所有病例均行平扫、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结果:按照Stanford分型本组5例为A型,13例为B型,共累及52节段的主动脉。18例均显示真假两腔及撕裂的内膜;16例可见内膜破口;18例均可见到鸟嘴征,且均位于假腔;88.5%(46/52)的假腔直径大于真腔;60处发生内膜方向改变,其中26处内膜突向假腔,24处内膜平直,10处内膜突向真腔;8例可见血栓形成;5例主动脉外壁钙化,均位于真腔;4例合并胸腔积液;3例有分支受累及;1例合并心包积液。结论:MSCTA是检查主动脉夹层较好的影像学方法。鸟嘴征及真假腔大小比较对区分真假腔很有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多排螺旋ct 血管成像
下载PDF
双源CT主动脉成像在DeBakey Ⅰ型主动脉夹层杂交手术前后评价中的价值 被引量:10
13
作者 罗松 周长圣 +3 位作者 张龙江 路莉 赵艳娥 卢光明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15,共3页
目的:评价双源CTA在DeBakey I型主动脉夹层杂交手术治疗前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夹层破口位于升主动脉或主动脉弓的DeBakey I型胸主动脉夹层患者行杂交手术术前及术后CTA,6例患者的术中DSA资料和CTA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1... 目的:评价双源CTA在DeBakey I型主动脉夹层杂交手术治疗前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夹层破口位于升主动脉或主动脉弓的DeBakey I型胸主动脉夹层患者行杂交手术术前及术后CTA,6例患者的术中DSA资料和CTA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1例患者术前CTA明确诊断为DeBakey I型主动脉夹层,6例破口位于升主动脉根部上方附近,3例位于主动脉弓部,2例假腔机化,11例均累及胸主动脉及降主动脉,4例累及主动脉弓主要分支;术后CTA复查均很好显示置入支架位置,假腔血栓机化情况,重建主动脉弓及旁路血管显示清晰,其中2例患者左侧锁骨下动脉起始段闭塞,1例主动脉弓部局部出现内漏,其余患者夹层假腔内血栓机化,真腔内径扩大,旁路血管通畅。结论:双源CT主动脉成像在DeBakey I型胸主动脉夹层杂交手术前后的评价中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夹层 主动脉瘤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下载PDF
螺旋CT不同成像方法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比较 被引量:9
14
作者 谭长连 李德泰 +1 位作者 罗建光 沈树斌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1008-1010,共3页
目的 评估螺旋CT不同成像方法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意义。资料与方法 对 2 9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 2D、MPR以及包括MIP、SSD和 3DMT的三维成像进行对比。其中 1 0例与手术所见对照。结果  2D、MPR和3DMT成像对内膜瓣的显示率为 93 .1 %... 目的 评估螺旋CT不同成像方法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意义。资料与方法 对 2 9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 2D、MPR以及包括MIP、SSD和 3DMT的三维成像进行对比。其中 1 0例与手术所见对照。结果  2D、MPR和3DMT成像对内膜瓣的显示率为 93 .1 %( 2 7/ 2 9) ,MIP、SSD和 3DMT成像均不能显示血管腔内膜瓣轮廓 ;2D成像对破口的显示率为 6 5 .5 %( 1 9/ 2 9) ,与手术符合率为 1 0 0 %( 1 0 / 1 0 ) ,MPR成像的显示率为 1 3 .8%( 4 / 2 9) ,MIP、SSD和3DMT未能显示破口 ;2D、MPR和 3DMT成像对真、假腔的显示率为 93 .1 %( 2 7/ 2 9) ,区分率均为 92 .6 %( 2 5 / 2 7) ;SSD对两腔显示率为 6 8.9%( 2 0 / 2 9) ,不能区分真假腔 ,有 2例仅显示了一个腔 ;2D、MPR和 3DMT对血栓的显示率均为5 1 .7%( 1 5 / 2 9) ,SSD为 1 3 .8%( 4 / 2 9) ;2D成像 1 0 0 %( 2 9/ 2 9)能判断其起始与终止部位。MPR能部分分段显示 ,SSD和 3DMT均能整体显示 ;夹层邻近的血管分支的受累 ,2D图像显示率为 71 .4 %( 2 0 / 2 8) ,其余重建方法难以显示。结论 螺旋CT对主动脉夹层的成像能采用多种重建方法 ,提供具有各自特点的图像信息 ,满足临床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检查 成像方法 主动脉夹层 诊断 血管成像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53
15
作者 陈珊红 陈银众 +4 位作者 赵益炼 谭学渊 周伟文 胡虞馨 余佐时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4年第1期5-7,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3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行胸腹部CTA扫描,应用后处理技术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结果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法(MIP)、表面遮盖显示(SSD)和容...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3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行胸腹部CTA扫描,应用后处理技术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结果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法(MIP)、表面遮盖显示(SSD)和容积再现(VR)等图像后处理技术,主动脉夹层累范围及其腔内血栓、管壁钙化移位和破裂口均得到清晰、全面显示。结论多层螺旋CT(MSCT)血管成像可全面显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范围和解剖细节,可作为首选方法的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血管成像技术 主动脉夹层 动脉瘤 应用技术
下载PDF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早期死亡患者术前多层螺旋CT特征分析 被引量:9
16
作者 王丽娟 孙桂芳 +4 位作者 刘训强 王家平 刘慧 刘斌 侯凯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57-361,共5页
目的探讨术前多层螺旋CT(MSCT)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血管腔内修复术后早期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采用腔内修复术治疗的158例急性期和亚急性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随访资料和术前MSCT图像... 目的探讨术前多层螺旋CT(MSCT)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血管腔内修复术后早期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采用腔内修复术治疗的158例急性期和亚急性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随访资料和术前MSCT图像。测量和记录破口位置、破口大小、降主动脉最大直径、气管分叉平面主动脉直径、气管分叉平面假腔面积占该平面主动脉管腔总面积百分比、重要分支血管受累情况、假腔状态、腹主动脉是否受累等CT参数。分析术前CT各参数与患者术后30 d死亡的关系。结果腔内修复术紧急干预88例,非紧急干预70例,术后30 d死亡率为9.5%(15/158)。术后30 d死亡单因素分析显示,紧急干预患者术后30 d死亡率显著高于非紧急干预患者[13.6%(12/88)对4.3%(3/70),χ2=3.967,P=0.046];术后30 d死亡组患者气管分叉平面假腔面积占该平面主动脉管腔总面积≥50%患者[93.3%(14/15)对0.7%(1/143),χ2=135.581,P<0.001]和重要分支血管受累患者[66.7%(10/15)对32.9%(47/143),χ2=6.725,P=0.010]显著高于术后30 d生存组患者;两组患者破口位置、破口大小、降主动脉最大直径、气管分叉平面主动脉直径、假腔状态、腹主动脉是否受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紧急干预(OR=1.31,95%CI=1.08~3.53,P=0.026)和气管分叉平面假腔面积占该平面主动脉管腔总面积≥50%(OR=9.53,95%CI=3.69~12.47,P<0.001)是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30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MSCT对预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患者早期死亡具有重要价值,紧急干预和气管分叉平面假腔面积占主动脉管腔总面积≥50%是术后30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Stanford B型 腔内修复术 死亡 多层螺旋ct
下载PDF
电子束CT在主动脉夹层样搏动伪影上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甫庚 陈起航 +2 位作者 周诚 姚玉清 潘纪戍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2年第8期776-778,共3页
目的 评价电子束CT在主动脉夹层样搏动伪影上的诊断价值。方法  118例病人于同时或 1个月内分别进行了胸部螺旋CT和电子束CT扫描 ;其中男 87例 ,女 3 1例 ;年龄在 2 2~ 92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5 6.5岁。所有病例均在临床和影像上排除... 目的 评价电子束CT在主动脉夹层样搏动伪影上的诊断价值。方法  118例病人于同时或 1个月内分别进行了胸部螺旋CT和电子束CT扫描 ;其中男 87例 ,女 3 1例 ;年龄在 2 2~ 92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5 6.5岁。所有病例均在临床和影像上排除了主动脉瘤、夹层动脉瘤。分别统计主动脉搏动伪影检出率及其形态、大小、密度、部位和主动脉搏动伪影在轴位CT图像上累及的层面数并加以对比分析。结果 主动脉搏动伪影在螺旋CT图像上检出 42 / 118例 ,检出率为 3 5 .5 % ;而在电子束CT图像上仅检出 6/ 118例 ,检出率只有 5 .0 % ,二者具有显著差异 (χ2 =3 2 .2 4,P <0 .0 0 5 )。主动脉搏动伪影的大小在前者为 3 .0~ 11.0mm (平均为 4.8± 2 .0mm ) ,而在后者为 2 .0~ 5 .0mm (平均为 2 .8± 0 .7mm ) ,两者差数显著性近似检验具有显著差异 ;在轴位螺旋CT图像上累及的层面数为 1~ 6层 (平均为 3 .44± 1.42层 ) ,而在电子束CT图像上累及的层面数仅为 1~ 2层 (平均为 1.3 5± 0 .3 3层 ) ,二者差数显著性近似检验具有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诊断 主动脉夹层 螺旋ct 电子束ct 血管造影
下载PDF
双源CT在急性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22
18
作者 姜亮 王利伟 +1 位作者 殷信道 顾建平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5-38,40,共5页
目的探讨双源128层螺旋CT双能量扫描模式及三维后处理技术诊断急性主动脉夹层(AAD)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16例行双源CT扫描的AAD患者的资料,扫描模式为双能量,重建方法包括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 目的探讨双源128层螺旋CT双能量扫描模式及三维后处理技术诊断急性主动脉夹层(AAD)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16例行双源CT扫描的AAD患者的资料,扫描模式为双能量,重建方法包括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诊断"金标准",观察分析原始图像及三维重建图像的影像学表现,评价图像质量及满足诊断的特异度和敏感度。结果双源CT平扫诊断AAD的正确率为37.1%(43/116)。MPR对夹层初始破口、内膜瓣和真假腔的显示率分别为93.1%、100.0%、100.0%。VR与MIP的初始破口显示率较低,分别为33.62%、6.90%。MIP的真假腔显示率为23.28%。MPR的综合显示能力明显优于VR和MIP(P<0.01),VR的显示能力优于MIP(P<0.01)。双源CT增强检查诊断AAD的敏感度、特异度均为100.0%。结论双源CT对急性主动脉夹层具有快捷、可靠的诊断价值。胸腹痛患者行CT平扫时应高度重视血管表现;三维重建时选择薄层MPR和VR,可不必做MIP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夹层 主动脉疾病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成像 三维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下载PDF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腹主动脉瘤诊断及术前评价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6
19
作者 印隆林 杨志刚 +3 位作者 陈加源 蒋瑾 李真林 孙家瑜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00-1104,共5页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诊断及术前评价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3例临床怀疑为AAA的连续性患者进行了64层螺旋CT高浓度碘对比剂(370 mg I/mL)血管造影检查,其中38例诊断为AAA且...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诊断及术前评价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3例临床怀疑为AAA的连续性患者进行了64层螺旋CT高浓度碘对比剂(370 mg I/mL)血管造影检查,其中38例诊断为AAA且图像质量满足诊断要求者被纳入研究。所有患者的图像重建及分析工作均在工作站上完成,重建技术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强度投影(MIP)及容积显示技术(VRT)。在全面观察分析图像的基础上,重点观察AAA的类型、部位、大小、累及范围,并按照腔内隔绝术的要求对AAA进行相关参数测量并分型。结果①38例AAA均位于肾动脉平面下方,6例为近肾型、32例为肾下型。②依据腔内隔绝术的要求,38例患者划分为Ⅰ型4例、ⅡA型3例、ⅡB型4例、ⅡC型21例、Ⅲ型6例。③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CTA)图像能清晰显示所有患者瘤体的形态、部位、大小,与主动脉重要分支血管的关系及附壁血栓,能准确测量AAA的相关数据。结论64层螺旋CTA具有无创、快速、准确性高等优点,是AAA诊断及术前评价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瘤 多层螺旋ct 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主动脉夹层多层螺旋CT诊断与DSA诊断的临床对比研究 被引量:26
20
作者 汪林 陈向荣 黄永础 《河北医药》 CAS 2017年第2期194-196,200,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疑似主动脉夹层患者46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实施DSA和多层螺旋CT检查,以术后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对两种诊断方法的诊断价值进行评估。结果多层螺旋CT...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疑似主动脉夹层患者46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实施DSA和多层螺旋CT检查,以术后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对两种诊断方法的诊断价值进行评估。结果多层螺旋CT和DSA对真假腔和内膜瓣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SA对主动脉夹层破口数和受累分支的检出率显著低于多层螺旋CT(P<0.05)。多层螺旋CT与DSA对主动脉夹层第一破口大小,第一破口与左锁骨下动脉距离,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平面胸主动脉最大径和真腔远端直径的测量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SA对主动脉夹层诊断的敏感性、准确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976,0.667和0.8;多层螺旋CT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的敏感性、准确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951,0.662和0.8。Kappa检验表明两种诊断方法诊断结果与金标准均有较高的一致性。结论两种诊断方法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与金标准均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但多层螺旋CT应用范围更广,安全性更高,在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诊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