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庆阿蓬江涪碛口遗址近3000年来环境变化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李杰 郑卓 +4 位作者 邹后曦 袁东山 王宏 罗传秀 杨士雄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54-565,共12页
涪碛口遗址位于黔江区两河镇高碛村,地理坐标为29°12′25″N,108°45′26″E,海拔高程399m。遗址探方共约3m,发现了东周以来的文化堆积,文化层底部测得AMS^(14)C年龄为4807±31aB.P.。对该遗址剖面进行了沉积物粒度、孢粉... 涪碛口遗址位于黔江区两河镇高碛村,地理坐标为29°12′25″N,108°45′26″E,海拔高程399m。遗址探方共约3m,发现了东周以来的文化堆积,文化层底部测得AMS^(14)C年龄为4807±31aB.P.。对该遗址剖面进行了沉积物粒度、孢粉、炭屑等古环境指标的综合研究。粒度分析结果显示,遗址地层的沉积物粒度变化较小,均以粉砂为主,粘土次之。通过与1982年特大洪水沉积特征的对比,发现两者的沉积物概率累积曲线特征基本一致,而与研究区现代河漫滩的粒度特征存在较大差别,河漫滩较粗粒的滚动组分较高,比遗址点的疑似洪水层和1982年洪水粒度偏粗。该遗址剖面共鉴定出孢子花粉34个属/科,其中木本或灌木花粉共11个科/属,结果显示,整个剖面蕨类孢子含量较高,而花粉中的草本类型较为丰富,尤其以禾本科(Poaceae)、十字花科(Cruciferae)、莎草科(Cyperaceae)、蒿属(Artemisia)为主,并且由下往上逐渐增加。乔木花粉在整个剖面中均含量较低,较常见的是栎(Quercus)、栲(Castanopsis)、松(Pinus)等。此外,根据禾本科花粉含量判断,该地水稻种植可能始于唐宋时期,而该地成为耕地应在明清以后,同时伴有十字花科等农作物花粉迅速增加。遗址剖面从老到新孢粉结果表明了森林类型的乔木植物花粉逐渐减少,而次生蕨类芒箕孢子、草本植物花粉和伴人植物花粉增多,显示出人类农业活动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逐渐加强的过程。同时炭屑的分析结果表明,先秦的商周时期地层中炭屑极少,反映了这一阶段可能仍属于高位河漫滩,雨季洪水淹没频繁,不利于农业生产,而唐宋时期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粗颗粒炭屑开始增加,进入明清时期炭屑总量剧增,反映了人类活动加剧的过程。记录人类活动的各文化层是在多次洪水堆积的沉积面上发生,明清以后阶地面上明显存在人类聚落和耕作的痕迹。沉积地层在人类农业等活动的改造下使沉积物的粒度组分发生部分变化,从而形成所谓的文化层和间歇层。本研究为阿蓬江流域自然环境变迁和人类活动历史的深入探讨提供了新的论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蓬江 环境考古 粒度分析 孢粉 古洪水
下载PDF
浅谈重庆市黔江区阿蓬江旅游开发对其生态环境的影响
2
作者 姚兴 石姗 +2 位作者 孙凡 傅良同 邢颖 《广东化工》 CAS 2021年第19期134-135,共2页
本文立足于当前经济发展的水平及其现实需要,致力于解决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着眼于当前世界旅游开发的大环境之下,分析进行旅游生态研究的重要性,结合黔江区阿蓬江旅游开发的现状... 本文立足于当前经济发展的水平及其现实需要,致力于解决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着眼于当前世界旅游开发的大环境之下,分析进行旅游生态研究的重要性,结合黔江区阿蓬江旅游开发的现状,综合分析了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后,本文为阿蓬江地区旅游开发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为今后的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提供一定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 黔江区 旅游开发 生态环境 阿蓬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