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teraction of Iron(III)-5,10,15,20-Tetrakis (4-Sulfonatophenyl) Porphyrin with Chloroquine, Quinine and Quinidine
1
作者 Dikima D. Bibelayi Pitchouna I. Kilunga +8 位作者 Albert S. Lundemba Matthieu K. Bokolo Pius T. Mpiana Philippe V. Tsalu Juliette Pradon Colin C. Groom Celine W. Kadima Luc Van Meervelt Zephyrin G. Yav 《Crystal Structure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2017年第3期25-38,共14页
Iron(III)-5,10,15,20-tetrakis(4-sulfonatophenyl) porphyrin (FeTPPS) is used as non-physiological metalloporphyrin model for the natural iron (III)-protoporphyrin IX (FePPIX) resulting from hemoglobin degradation to in... Iron(III)-5,10,15,20-tetrakis(4-sulfonatophenyl) porphyrin (FeTPPS) is used as non-physiological metalloporphyrin model for the natural iron (III)-protoporphyrin IX (FePPIX) resulting from hemoglobin degradation to investigate ligand binding reactions in aqueous solution. Studies were conducted on the interaction of FeTPPS with Chloroquine, Quinine, and Quinidine, which are historically the most common quinoline-based drugs used to treat malaria, an infectious disease afflicting several hundred millions every year worldwide, mainly in tropical regions. Using UV-Visible spectrophotometry, the binding reaction was studied at pH 7.40 in purely aqueous solution, and in aqueous solution containing NaNO3 at concentration of 0.1 M. Fitted titration curves obtained were in agreement with experimental data according to a formation scheme of 1:1 complex (1 FeTPPS μ-oxo-dimer: 1 Antimalarial). Values of apparent binding constant (K) obtained were between 4.3 × 103 M-1 to 7.59 × 104 M-1, demonstrating that FeTPPS and the antimalarials formed stable complexes. The stability of the complex decreased when NaNO3 was added to the solution. This ionic strength dependence was ascribed to electrostatic effects. Quinine and Chloroquine interacted with FeTPPS stronger than Quinidine did. Chloroquine showed the strongest affinity to FeTPPS. These findings revealed the influence of steric and stereochemical factors. Molecular electrostatic potentials (MEP) calculated with Hartree-Fock theory argue in favor of π-π and electrostatic interactions between reaction partners as driving forces for the complex formation. In the case of FeTPPS: Chloroquine interact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an intramolecular hydrogen bond is formed between phenyl??and quinuclidine N-H+ as additional force stabilizing the complex. Analysis of crystallographic data using the Cambridge Structural Database (CSD) gave evidence of the hydrogen bond formation between phenyl??and N-H+ groups in 370 struc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TPPS apparent binding constant (k) Molecular Electrostatic Potential (MEP) CAMBRIDGE Structural Database (CSD)
下载PDF
锌试剂与牛血清白蛋白作用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28
2
作者 迟燕华 庄稼 +2 位作者 李娜 李克安 童沈阳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1期1697-1702,共6页
采用UV光谱法研究了锌试剂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在弱酸性溶液中的结合反应, 研究了溶液吸光度与BSA 浓度的关系. 测得其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P= 1.3×106 L·m ol- 1·cm - 1, 最大结合数n=... 采用UV光谱法研究了锌试剂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在弱酸性溶液中的结合反应, 研究了溶液吸光度与BSA 浓度的关系. 测得其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P= 1.3×106 L·m ol- 1·cm - 1, 最大结合数n= 278, 表观结合常数Kc= 8×107. 研究了小分子探针与蛋白质的反应机理及在蛋白质上的结合部位及结合力类型. 它们之间主要是以分子间的静电引力结合反应. 离子强度对结合反应有显著的影响; 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均以不同的程度和形式对反应有影响. 讨论了此结合反应的模式, 认为该反应基本符合Scatchard 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锌试剂 血清白蛋白 BSA 结合常数 表面活性剂
下载PDF
水溶性桥联双卟啉与DNA相互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王凯 张智 +2 位作者 郭茜妮 鲍小平 李早英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2期2597-2603,共7页
以4,4'-二羧酸-2,2'-联吡啶为桥联试剂,合成了一种含8个阳离子的水溶性桥联双卟啉(PD).以5,10,15,20-四(4-N-甲基吡啶盐)卟啉(H2TMPyP)为参照物,使用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圆二色谱研究了水溶性双卟啉与小牛胸腺DNA(CTDNA)... 以4,4'-二羧酸-2,2'-联吡啶为桥联试剂,合成了一种含8个阳离子的水溶性桥联双卟啉(PD).以5,10,15,20-四(4-N-甲基吡啶盐)卟啉(H2TMPyP)为参照物,使用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圆二色谱研究了水溶性双卟啉与小牛胸腺DNA(CTDNA)的相互作用,以溴化乙啶(EB)竞争法测定了PD与CT DNA的表观键合常数(Kapp)为1.2×106L·mol-1(H2TMPyP为6.9×106L·mol-1),并使用凝胶电泳研究了PD对pBR322质粒DNA的切割能力.实验结果表明PD与CTDNA的作用方式是插入和外部结合的混合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卟啉 DNA 表观键合常数 光切割
下载PDF
亲和毛细管电泳法研究锌离子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反应机制 被引量:10
4
作者 郭明 刘咪咪 +1 位作者 李铭慧 何玲 《分析化学》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68-272,共5页
建立了研究金属离子与人血清白蛋白(Human serum albumin,HSA)相互作用的亲和毛细管电泳(Affinity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ACE)方法。生理条件下,构建配体(Zn2+)-受体(HSA)相互作用模型,以N,N-二甲基甲酰胺(N,N-Dimethylformamide,D... 建立了研究金属离子与人血清白蛋白(Human serum albumin,HSA)相互作用的亲和毛细管电泳(Affinity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ACE)方法。生理条件下,构建配体(Zn2+)-受体(HSA)相互作用模型,以N,N-二甲基甲酰胺(N,N-Dimethylformamide,DMF)为内标物,基于Scatchard方程,依据有效淌度的变化,通过非线性模拟方程计算Zn2+-HSA结合反应的表观结合常数KB,定量表征了Zn2+-HSA相互作用的强度,并解析电泳谱图获得了Zn2+-HSA结合反应为一快平衡体系的结论。结果表明,建立的ACE方法简捷、有效,Zn2+-HSA相互作用的强度与Zn2+浓度之间存在明显的量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和毛细管电泳 人血清白蛋白 锌离子 有效淌度 表观结合常数
下载PDF
重金属Cr(Ⅵ)与血清蛋白质组的结合反应性能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郭明 黄凤琴 +1 位作者 刘咪咪 李铭慧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37-1044,共8页
利用亲和毛细管电泳(Affinity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ACE)方法,基于位点结合模型,构建配体(Cr(Ⅵ))-血清蛋白质组受体(Fetal bovine serum,FBS)结合反应方程,研究重金属离子Cr(Ⅵ)和血清蛋白质组的结合反应性能。结果表明,组学条件... 利用亲和毛细管电泳(Affinity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ACE)方法,基于位点结合模型,构建配体(Cr(Ⅵ))-血清蛋白质组受体(Fetal bovine serum,FBS)结合反应方程,研究重金属离子Cr(Ⅵ)和血清蛋白质组的结合反应性能。结果表明,组学条件下,Cr(Ⅵ)与FBS中高丰度组分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转铁蛋白(Bovine apo transferrin,bATF)、免疫球蛋白(Bovine IgG,IgG)之间形成Cr髩-蛋白质络合物;结合反应均为快平衡反应;依据有效淌度的变化,通过结合方程测得结合反应的表观结合常数KCr(Ⅵ)-bATF=1.27×104L.mol-1、KCr(Ⅵ)-IgG=4.91×104L.mol-1、KCr(Ⅵ)-BSA=8.98×104L.mol-1;同时根据实验数据非线性模拟结果表明,Cr髩与FBS中高丰度组分发生相互作用的强度与Cr(Ⅵ)浓度之间存在明显的量效关系。本文有关工作可为重金属离子-蛋白质络合物结合性能等生物无机化学研究内容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Ⅵ) 血清蛋白质组 表观结合常数 络合物 量效关系
下载PDF
金属元素组与血清白蛋白的竞争结合反应性能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郭明 黄凤琴 +1 位作者 李铭慧 刘敏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549-1558,共10页
利用亲和毛细管电泳(Affinity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ACE)法研究金属元素组和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的竞争结合反应性能。基于位点结合模型,构建双金属组[Zn2+,Cu2+]与血清白蛋白结合反应模型,建立多元金属组与生... 利用亲和毛细管电泳(Affinity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ACE)法研究金属元素组和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的竞争结合反应性能。基于位点结合模型,构建双金属组[Zn2+,Cu2+]与血清白蛋白结合反应模型,建立多元金属组与生物大分子竞争结合的理论方程,测定结合参数并解析动力学机制。结果表明,金属元素组[Zn2+,Cu2+]与BSA发生竞争结合反应形成配合物Zn2+-BSA和Cu2+-BSA。依据有效淌度变化,通过建立的理论方程非线性拟合竞争结合反应的平均表观结合常数KZn2+-BSA=4.01×104L·mol-1、KCu2+-BSA=7.75×104L·mol-1。结合反应均为快平衡反应,Cu2+对Zn2+离子的结合作用有明显拮抗作用。分析ACE谱显示配合物的峰高与配体结合能力大小、配合物稳定性之间存在量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元素组 表观结合常数 配合物 量效关系
下载PDF
硫酸阿托品拮抗次乌头碱毒性的荧光光谱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崔力剑 黄芸 +4 位作者 霍坤 窦玉红 陈晨 王建明 王永利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78-282,共5页
目的研究次乌头碱(HA)与牛血清白蛋白(BSA)非共价结合特征,并进一步探讨硫酸阿托品(AT)对HA与BSA结合的影响。方法模拟人体生理pH条件,应用荧光光谱及紫外光谱技术,确定HA与BSA作用方式、作用力类型及AT对它们结合的影响。结果 HA通过... 目的研究次乌头碱(HA)与牛血清白蛋白(BSA)非共价结合特征,并进一步探讨硫酸阿托品(AT)对HA与BSA结合的影响。方法模拟人体生理pH条件,应用荧光光谱及紫外光谱技术,确定HA与BSA作用方式、作用力类型及AT对它们结合的影响。结果 HA通过动态猝灭机制导致BSA荧光猝灭。HA与BSA表观结合常数K2b98K=1.10×102、K3b10K=3.18×105L.mol-1,结合位点数n298K=0.59、n310K=1.24;结合距离4.64 nm;主要作用力为疏水力;HA与BSA的结合反应是一个高温自发过程;HA与BSA结合后色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疏水性增强。AT使HA与BSA的Kb和n均减小。结论 HA与BSA作用形成一种超分子。AT能降低二者的结合程度,通过减少HA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加快代谢,发挥解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乌头碱 硫酸阿托品 牛血清白蛋白 荧光猝灭 表观结合常数 毒性 拮抗
下载PDF
毛细管区带电泳分离山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电泳迁移定量关系研究
8
作者 薄涛 杨学东 +2 位作者 贡素萱 李克安 刘虎威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35-540,共6页
研究了毛细管区带电泳分离中以β 环糊精(β CD)和磺酸化β CD为添加剂时10个山酮类化合物电泳行为的差异,并用毛细管电泳求得β CD和磺酸化β CD与山酮类化合物间的结合常数。在分子动力学基础上,运用计算机技术模拟了β CD、磺酸化β... 研究了毛细管区带电泳分离中以β 环糊精(β CD)和磺酸化β CD为添加剂时10个山酮类化合物电泳行为的差异,并用毛细管电泳求得β CD和磺酸化β CD与山酮类化合物间的结合常数。在分子动力学基础上,运用计算机技术模拟了β CD、磺酸化β CD与山酮类化合物的包合过程,从而求得主客体间的相互作用能。同时,运用量子化学计算了山酮分子的物化参数,并选择相互作用能(INE)、疏水常数(logP;其中P为正辛醇 水分配系数)和山酮分子总能量(TE)作为分析结构 电泳迁移定量关系的物化参数,用以研究分离机制及在毛细管区带电泳分离中山酮类化合物与β CD和磺酸化β CD间的分子识别过程。对山酮类化合物以β CD和磺酸化β CD为添加剂时的毛细管区带电泳行为的差异做出了合理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管区带电泳 分离 蝉翼藤 植物药 化学成分 山酮类化合物 结构-电泳迁移定量关系 结合参数 环糊精 超分子化学
下载PDF
有机酸类化感物质的血清蛋白输运机制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樊君 黄凤琴 +2 位作者 李铭慧 吕达 郭明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35-641,共7页
利用亲和毛细管电泳(Affinity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ACE)建立有机酸类化感物质与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结合反应的分析方法。模拟典型有机酸类化感物质与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反应,构建配体(有机酸)-受体(BSA)相互作... 利用亲和毛细管电泳(Affinity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ACE)建立有机酸类化感物质与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结合反应的分析方法。模拟典型有机酸类化感物质与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反应,构建配体(有机酸)-受体(BSA)相互作用体系,采用ACE法研究不同浓度柠檬酸(Citric Acid,CA)/磺基水杨酸(Sulfosalicylic acid,SA)与BSA的结合反应机制并比较不同有机酸作用机理异同。结果表明,有机酸类化感物质CA/SA与BSA发生结合反应形成复合物CABSA和SA-BSA。依据有效淌度变化,理论方程非线性拟合结合反应的表观结合常数KCA-BSA=(1.82±0.11)×104L·mol-1、KSA-BSA=(2.12±0.12)×104L·mol-1,结合反应均为快平衡反应。相关工作阐明了血清蛋白输运有机酸类化感物质的生理作用,为化感物质与生物大分子结合反应的深入研究提供相应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酸类化感物质 牛血清白蛋白 ACE法 表观结合常数
下载PDF
青蒿素分子印迹聚合物分子识别性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李小燕 仝海娟 +3 位作者 雷福厚 庞洁 俸吉 李梅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95-798,共4页
目的合成对青蒿素具有特异识别能力的分子印迹聚合物。方法采用分子印迹技术合成了以青蒿素为模板分子,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的青蒿素分子印迹聚合物。运用平衡结合试验研究了聚合物的吸附特性和选择识别能... 目的合成对青蒿素具有特异识别能力的分子印迹聚合物。方法采用分子印迹技术合成了以青蒿素为模板分子,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的青蒿素分子印迹聚合物。运用平衡结合试验研究了聚合物的吸附特性和选择识别能力。结果 Scatchard模型分析表明,该分子印迹聚合物在识别青蒿素分子的过程中存在两类不同的结合位点。高亲和力结合位点的离解常数Kd1=1.87 mmol/L,最大表观结合常数QMAX1=27.99μmol/g;低亲和力结合位点的离解常数Kd2=48.5 mmol/L,最大表观结合常数QMAX2=334.4μmol/g。结论结合底物的实验结果表明,青蒿素分子印迹聚合物对青蒿素具有良好的特征吸附和选择识别性能,为天然产物中高效分离纯化活性成分青蒿素提供了一种新型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蒿素 分子印迹聚合物 分子识别 离解常数 最大表观结合常数
原文传递
高良姜素分子印迹聚合物分子识别性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姚杰 乔华 +1 位作者 吕俊杰 孙体健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8期2614-2618,共5页
目的探讨高良姜素分子印迹聚合物(GMIP)的特异性分子识别能力。方法以高良姜素为模板分子,分别采用四氢呋喃、乙腈、丙酮为致孔剂,以丙烯酰胺(AM)为功能单体,以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为交联剂,采用热引发聚合的方法合成GMIP;采用... 目的探讨高良姜素分子印迹聚合物(GMIP)的特异性分子识别能力。方法以高良姜素为模板分子,分别采用四氢呋喃、乙腈、丙酮为致孔剂,以丙烯酰胺(AM)为功能单体,以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为交联剂,采用热引发聚合的方法合成GMIP;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对其进行性能表征;运用平衡结合试验研究聚合物的吸附特性和选择识别能力。结果 Scathard模型分析表明,该GMIP在识别高良姜素分子的过程中存在2类不同的结合位点;高亲和力结合位点的离解常数(Kd1)=0.961 mmol/L,最大表观结合常数(Qmax1)=19.79μmol/g;低亲和力结合位点的离解常数(Kd2)=0.101 mmol/L,最大表观结合常数(Qmax2)=51.09μmol/g。结论 GMIP对高良姜素分子具有特异的吸附和识别能力,为天然产物中高效分离纯化活性成分高良姜素提供了一种新型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良姜素 分子印迹聚合物 分子识别 离解常数 最大表观结合常数 分子印迹技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