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is on Source Process of Strong Earthquakes in Qinghai Province Based on Broadband Data
1
作者 Gao Yuan, Wu Zhongliang, and Zhou HuilanGraduate School of USTC, Academia Sinica, Beijing 100039, ChinaCenter for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China Seismological Bureau, Beijing 100036, ChinaInstitute of Geophysics, China Seismological Bureau, Beijing 100081, China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1998年第3期17-23,共7页
Four earthquakes with M 】 6.0 occurred in Qinghai Province, China froth 1988 to 1990. Using broadband data from GDSN, the source ruptures of these earthquakes and tectonic surroundings were studied using waveform mod... Four earthquakes with M 】 6.0 occurred in Qinghai Province, China froth 1988 to 1990. Using broadband data from GDSN, the source ruptures of these earthquakes and tectonic surroundings were studied using waveform modelling combined with background data of geological tectonic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apparent source time function (aSTF) and apparent time difference (aTD), the complexity of sources was discussed, and in view of source analysis, the result further supports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compressive stress axis of tectonic stress field in northeastern Qinghai-Xizang (Tibetan) plateau is at the NE direction, is nearly horizontal, turns counter-clockwise to the NEE or N to S direction, and is nearly horizontal close to the northern Qinghai-Xizang platea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NGHAI-XIZANG (Tibetan) plateau source process RUPTURE apparent source time function (aSTF) apparent time difference (aTD).
下载PDF
2009年4月6日意大利拉奎拉(L′Aquila)M_W 6.3地震的破裂过程——视震源时间函数方法与直接波形反演方法比较 被引量:8
2
作者 张勇 陈运泰 许力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428-1439,共12页
通过对视震源时间函数方法和直接波形反演方法在意大利拉奎拉(L′Aquila)M_w 6.3地震破裂过程反演中的应用,分析比较了两种方法的特点.视震源时间函数结果表明,这次地震的破裂过程由两次子事件组成,其中第二次子事件的多普勒效应显著,... 通过对视震源时间函数方法和直接波形反演方法在意大利拉奎拉(L′Aquila)M_w 6.3地震破裂过程反演中的应用,分析比较了两种方法的特点.视震源时间函数结果表明,这次地震的破裂过程由两次子事件组成,其中第二次子事件的多普勒效应显著,表明破裂主要朝震中的东南方向传播.分别采用视震源时间函数方法和滑动角固定以及滑动角可变的直接波形反演方法对拉奎拉地震时空破裂过程进行反演所得到的结果一致表明:断层面上有两块滑动量集中的区域,分别位于震源处和沿走向(132°)方向距震源5~10 km处,最大滑动量分别约为1.2 m和1.0 m.破裂持续时间约为9.5 S.最大滑动速率达0.6~0.7 m/S,快速的破裂和上盘下盘效应导致了拉奎拉城的严重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震源时间函数 地震破裂过程 拉奎拉(L'Aquila)地震
下载PDF
提取视震源时间函数的PLD方法及其对2005年克什米尔M_w 7.6地震的应用 被引量:12
3
作者 张勇 许力生 陈运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72-680,共9页
通过重构用于确定视震源时间函数有效持续时间的判别函数,对提取视震源时间函数的 PLD 方法进行了改进;利用合成资料和实际资料,验证了改进后 PLD 方法的可行性和稳定性.将 PLD 方法应用于2005年克什米尔 M_w 7.6地震及具11个余震的188... 通过重构用于确定视震源时间函数有效持续时间的判别函数,对提取视震源时间函数的 PLD 方法进行了改进;利用合成资料和实际资料,验证了改进后 PLD 方法的可行性和稳定性.将 PLD 方法应用于2005年克什米尔 M_w 7.6地震及具11个余震的1887条记录,在84个台站处获得了这次地震的视震源时间函数.分别平均从不同台站的 P 波、S 波、Rayleigh 波和 Love 波中得到的视震源时间函数,获取了主震的平均视震源时间函数.对视震源时间函数的分析表明,2005年克什米尔 M_w 7.6地震的持续时间大约为25 s,这是一次"急始型"地震,总体上表现为圆盘形破裂.但有迹象表明,破裂在初期有向西北方向发展的单侧传播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D方法 2005年克什米尔Mw7.6地震 视震源时间函数 经验格林函数
下载PDF
2018年阿拉斯加湾M_W7.9地震震源复杂性 被引量:3
4
作者 张旭 许力生 +1 位作者 杜海林 易磊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680-1692,共13页
2018年1月23日,在美国阿拉斯加湾海域发生了一次MW7.9地震.震源机制解表明这次地震以走滑为主,可能发生在近东西向或南北向的陡倾角断层上,早期余震并非线型展布.我们利用视震源时间函数分析确定了此次地震的总体破裂方向,并结合余震的... 2018年1月23日,在美国阿拉斯加湾海域发生了一次MW7.9地震.震源机制解表明这次地震以走滑为主,可能发生在近东西向或南北向的陡倾角断层上,早期余震并非线型展布.我们利用视震源时间函数分析确定了此次地震的总体破裂方向,并结合余震的空间展布特征构建了相互交叉的双断层模型,进而通过联合反演远场P波和SH波数据获得了此次地震的时空破裂过程.视震源时间函数分析表明总体破裂方向既非东西也非南北,而且反演结果表明,两个断层上都发生了错动,总体破裂时间~50s,释放标量地震矩~8.11×1020 Nm.震源时间函数表现出多事件特征,且两个断层破裂的时间过程也不相同.破裂首先在南北向断层的南端开始,很快触发了东西向断层,最后终止于南北向断层的北端.每个断层都具有相当的时空复杂性,位错分布很不均匀.东西向断层具有三个凹凸体,一个位于震源附近,其他两个位于断层两端.南北向断层有两个凹凸体,均位于断层北段,最大滑动量~5.0m就出现在这里.发生最大位错的南北向断层延伸至阿拉斯加海沟,增加了触发阿拉斯加海沟其他断层发生破裂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8年阿拉斯加湾 MW7.9大地震 视震源时间函数 双断层模型 震源复杂性
下载PDF
青海地区中强地震震源过程的宽频带资料分析
5
作者 高原 吴忠良 周蕙兰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4-20,共7页
1988年至1990年,青海地区发生了4次震级大于60的地震,本文利用全球数字地震台网(GDSN)的宽频带波形资料,通过波形模拟,结合地质构造的背景资料对这几个地震的震源破裂和发震构造背景进行了研究。通过台站的视震... 1988年至1990年,青海地区发生了4次震级大于60的地震,本文利用全球数字地震台网(GDSN)的宽频带波形资料,通过波形模拟,结合地质构造的背景资料对这几个地震的震源破裂和发震构造背景进行了研究。通过台站的视震源时间函数(aSTF)和视时间差(aTD)的分析,特别对震源的复杂性进行了讨论。本文的研究从震源分析的角度进一步支持了青藏高原东北部构造应力的压力轴为接近水平的NE方向,而随着向青藏高原北部的推移其构造应力的压力轴逆时针变为接近水平的NEE或NS方向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震源过程 宽频带数据 中强地震
下载PDF
2013年南斯科舍海岭MW7.8地震的多点震源机制反演 被引量:6
6
作者 张喆 许力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978-2998,共21页
2013年11月17日,在南极南奥克尼群岛北、南极板块与斯科舍板块之间发生了一次M W7.8级地震(2013年南斯科舍海岭M W7.8地震),我们利用全球分布的长周期和宽频带地震记录反演确定了这次地震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震源机制,验证了提出的一种... 2013年11月17日,在南极南奥克尼群岛北、南极板块与斯科舍板块之间发生了一次M W7.8级地震(2013年南斯科舍海岭M W7.8地震),我们利用全球分布的长周期和宽频带地震记录反演确定了这次地震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震源机制,验证了提出的一种多点震源机制反演的新方法.首先利用长周期记录的W震相反演了这次地震的矩心矩张量解并利用体波提取了视震源时间函数,同时利用台阵反投影技术从宽频带记录中获得了这次地震的高频源的时空分布,然后基于矩心矩张量解、视震源时间函数以及高频源的时空分布,实现了采用新方法对2013年南斯科舍海岭M W7.8地震的多点震源机制反演.矩心矩张量解表明,地震矩心在44.50°W/60.18°S,矩心深度19 km,半持续时间49 s,释放标量地震矩4.71×10^20 N·m,发震断层走向104°,倾角54°,滑动角8°.视震源时间函数清楚地揭示了地震矩随时间变化的方位依赖性,总体上可以将时间过程分为前60 s和后50 s两个阶段,但前60 s可细分为两次子事件.根据台阵反投影结果,这次地震为沿海沟从西到东的单侧破裂,破裂长度达311 km,可以分为5次子事件,能量释放的峰值点依次为13 s、30 s、51 s、64 s和84 s,平均破裂速度分别为0.6 km·s^-1、2.6 km·s^-1、2.3 km·s^-1、2.8 km·s^-1和3 km·s^-1.多点震源机制反演显示,5次子事件的矩震级分别为M W7.57,M W7.48,M W6.80,M W7.53和M W7.08,半持续时间依次为21 s,17 s,6 s,16 s和8 s,走向分别为95°,105°,81°,98°和98°,倾角依次为57°,49°,86°,46°和64°,滑动角-9°,1°,-17°,13°和-4°.这些在震源机制、能量释放以及持续时间方面的变化都是当地构造和应力环境复杂性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斯科舍海岭M W7.8地震 矩心矩张量解 高频源时空分布 视震源时间函数 多点震源机制反演
下载PDF
利用改进的粒子群算法反演视震源时间函数 被引量:1
7
作者 柳旭峰 许才军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1-159,285,共9页
视震源时间函数的提取是研究震源参数的重要途径.本文提出了利用改进的粒子群(PSO)算法反演视震源时间函数的方法,以水平线方法得到的结果作为PSO算法的初值,并对PSO算法的惯性因子和学习因子进行改进,提高计算效率.采用改进的PSO算法... 视震源时间函数的提取是研究震源参数的重要途径.本文提出了利用改进的粒子群(PSO)算法反演视震源时间函数的方法,以水平线方法得到的结果作为PSO算法的初值,并对PSO算法的惯性因子和学习因子进行改进,提高计算效率.采用改进的PSO算法对模拟数据进行了反演计算,并与映射Landweber反褶积(PLD)方法和遗传算法(GA)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PLD方法,改进的PSO算法反演结果与真实结果误差更小;相对于遗传算法,改进的PSO算法计算效率提高了5倍以上.最后,利用改进的算法对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克什米尔MW7.6地震的P波视震源时间函数进行了提取,结果表明此次地震P波视震源时间函数在25s之内,震源沿西北向破裂.该结果与张勇等的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震源时间函数 改进的粒子群算法 2005年克什米尔地震
下载PDF
磁性源瞬变电磁法零偏移距全期视电阻率计算及其校正方法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孙中原 李贺 孟庆鑫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68-380,共13页
计算视电阻率是瞬变电磁数据处理与解释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通常由均匀或层状模型计算得到的视电阻率不足以详细表征地下介质分布,具有较强的体积效应和多解性且计算量大。基于此,针对全期视电阻率的优化问题,研究了半球壳层校正方法,... 计算视电阻率是瞬变电磁数据处理与解释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通常由均匀或层状模型计算得到的视电阻率不足以详细表征地下介质分布,具有较强的体积效应和多解性且计算量大。基于此,针对全期视电阻率的优化问题,研究了半球壳层校正方法,实现了快速计算弱多解性的视电阻率,校正结果显示电性分界面更加明显。为实现数据快速处理并得到视电阻率唯一解,首先分析了感应电动势和电阻率之间的单调关系,对比地质情况从而选取感应电动势的单调区间,然后重新构造核函数以适用于二分法,最后计算连续且完整采样时间的视电阻率。为减弱视电阻率的体积效应,建立由均匀半球壳层组成的视电阻率校正模型且介质层数与时道数量一致,然后基于扩散深度表达式推导出视电阻率校正公式,用以校正全期视电阻率最优化算法计算的视电阻率。理论模型和实测数据的处理结果均表明,全期视电阻率最优化算法相对于晚期视电阻率计算方法,能够将有效时道拓展至全时间段,从而可以更加有效地识别浅层介质的垂向分布规律,而且半球壳层校正方法能够有效约束低阻介质体积效应对深度的影响,提高视电阻率的垂向分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源瞬变电磁法 二分法 半球壳层校正 全期视电阻率 体积效应 核函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