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ssessment of the muscle injury, inflammatory response and bone metabolism after paravertebral muscle space and 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approach surgeries for thoracolumbar fracture
1
作者 Jin Zhang Qing She Xin-Hu Wang 《Journal of Hainan Medical University》 2017年第15期65-68,共4页
Objective: To study the muscle injury, inflammatory response and bone metabolism after paravertebral muscle space and 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approach surgeries for thoracolumbar fracture. Methods: A total of ... Objective: To study the muscle injury, inflammatory response and bone metabolism after paravertebral muscle space and 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approach surgeries for thoracolumbar fracture. Methods: A total of 92 patients with thoracolumbar fractures who were treated in Baoji Central Hospital between May 2015 and January 2017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paravertebral group and 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group who accepted pedicle screw fixation under different approaches. Before operation as well as 1 d and 3 d after operation, serum was collected to determine the contents of creatase, inflammatory reaction molecules and bone metabolism indexes. Results: Serum Myo, CK, LDH, TNF-α, MCP-1, HMGB-1, CRP, IL-1β, OC, OPG, PICP and PINP levels of both groups 1 d and 3 d after operation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operation while TRACP5b, RANKL, CTX and NTX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operation, and serum Myo, CK, LDH, TNF-α, MCP-1, HMGB-1, CRP, IL-1β, TRACP5b, RANKL, CTX and NTX levels of paravertebral group 1 d and 3 d after operation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group while OC, OPG, PICP and PINP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group. Conclusion:Paravertebral muscle space surgery for thoracolumbar fracture is more effective than 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surgery in reducing muscle injury and inflammatory response, and improving bone metabol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ORACOLUMBAR fracture PARAVERTEBRAL muscle space approach 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approach Inflammatory response Bone metabolism
下载PDF
不同入路减压内固定术对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椎管占位率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2
作者 周英勇 卢奇昊 +1 位作者 吉光荣 池开宇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20期137-141,共5页
目的:比较不同入路减压内固定术中对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椎管占位率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厦门市中医院2019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80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后正中组和椎旁肌组,每组40例。后正中... 目的:比较不同入路减压内固定术中对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椎管占位率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厦门市中医院2019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80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后正中组和椎旁肌组,每组40例。后正中组实施后正中入路减压内固定术,椎旁肌组实施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减压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椎体压缩率、后凸Cobb角、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椎管占位率、脊髓神经功能分级。结果:椎旁肌组手术时间较后正中组短,术中失血量较后正中组少(P<0.05)。两组住院时间及术后椎体压缩率、后凸Cobb角、椎管占位率、脊髓神经功能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旁肌组术后ADL评分较后正中组高,VAS评分较后正中组低(P<0.05)。结论:后正中入路、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减压内固定术均可有效恢复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椎体高度,降低后凸Cobb角、椎管占位率,改善脊髓神经功能,但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具有耗时短、术中出血少、术后疼痛感轻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压内固定术 后正中入路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 胸腰椎爆裂骨折 椎管占位率 神经功能
下载PDF
Henry入路三角肌双间隙治疗AO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研究
3
作者 王建军 单敏芳 王三华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12期66-70,共5页
目的:探讨Henry入路三角肌双间隙治疗AO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3年4月高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AOC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入路方式治疗,观察组采... 目的:探讨Henry入路三角肌双间隙治疗AO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3年4月高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AOC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入路方式治疗,观察组采用Henry入路三角肌双间隙治疗。观察两组手术相关指标、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手部功能恢复情况[上肢功能障碍评定量表(DASH)]、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 d、1个月、3个月的VAS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 d、1个月、3个月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DASH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92%,对照组为15.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enry入路三角肌双间隙治疗AOC型桡骨远端骨折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有效促进骨折愈合与手部功能恢复,减轻疼痛且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nry入路 三角肌双间隙 AOC型桡骨远端骨折
下载PDF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内固定系统对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效果及对患者椎体前缘高度和伤椎楔变指数的影响
4
作者 周江山 储旭东 +3 位作者 罗岳 李存宽 沈斌 钱华钧 《当代医学》 2024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内固定系统对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效果及对患者椎体前缘高度和伤椎楔变指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海东市平安区中医院收治的5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分为A组与B组...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内固定系统对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效果及对患者椎体前缘高度和伤椎楔变指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海东市平安区中医院收治的5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分为A组与B组,每组28例。A组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双侧置钉内固定治疗,B组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跨伤椎常规置钉治疗,比较两组基本手术指标、脊柱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生命质量。结果A组下床活动及骨折愈合时间短于B组(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两组椎体前缘高度、IVW均高于术前,Cobb角、ODI评分均低于术前,且A组椎体前缘高度、IVW高于B组,Cobb角、ODI评分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生理机能、生理职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生命活力、社会功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评分均高于术前,且A组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双侧置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脊柱功能,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 伤椎置钉 内固定 脊柱功能
下载PDF
多裂肌肌腱定位法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
5
作者 陈东 周全 +3 位作者 冉学军 蒲川成 胡敏 周勇 《临床骨科杂志》 2023年第3期310-313,共4页
目的探讨多裂肌肌腱定位法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多裂肌肌腱定位法置钉治疗29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记录置钉情况,比较手术前后疼痛VAS评分、椎体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32个月。... 目的探讨多裂肌肌腱定位法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多裂肌肌腱定位法置钉治疗29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记录置钉情况,比较手术前后疼痛VAS评分、椎体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32个月。共置入172枚椎弓根螺钉,其中50枚对关节突1级侵扰,122枚0级侵扰,无误入椎管和椎体外置钉现象。疼痛VAS评分、椎体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术后及末次随访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结论多裂肌肌腱定位法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和恢复快等优点,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椎旁肌间隙入路 微创性 多裂肌肌腱定位法
下载PDF
椎旁肌肉间隙入路手术切除胸腰椎旁肿瘤的疗效分析
6
作者 李丹 罗冬冬 +3 位作者 赵海林 胡骕 李佩恒 彭彪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3年第6期383-385,共3页
目的探讨椎旁肌肉间隙入路手术切除胸腰椎旁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2月椎旁肌肉间隙入路手术切除的25例胸腰椎旁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胸椎椎旁肿瘤9例,腰椎椎旁肿瘤16例。25例肿瘤均完整切除,术后病理均为神... 目的探讨椎旁肌肉间隙入路手术切除胸腰椎旁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2月椎旁肌肉间隙入路手术切除的25例胸腰椎旁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胸椎椎旁肿瘤9例,腰椎椎旁肿瘤16例。25例肿瘤均完整切除,术后病理均为神经鞘瘤。手术出血量50~150 ml,平均80 ml;手术时间90~150 min,平均110 min;住院时间6~10 d,平均6.8 d。术后神经根放射性疼痛均缓解,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未出现腰椎术后综合征、蛛网膜下腔-胸膜瘘等并发症。术后随访3~48个月,椎体稳定性良好,未见肿瘤复发。结论椎旁肌肉间隙入路利用自然间隙完成肿瘤切除,疗效确切,术后并发症相对少,是一种安全的、有效的治疗胸腰椎旁肿瘤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旁肿瘤 胸椎 腰椎 肌肉间隙入路 显微手术 梨形
下载PDF
不同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应激反应及疼痛程度的影响
7
作者 彭亮 李城华 +1 位作者 戴慧 刘玲玲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3年第25期60-63,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胸腰椎压缩骨折(TCF)患者应激反应及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乐平市中医医院2021年1月—2022年2月收治的79例TCF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0)、研究组(n=39)。两组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胸腰椎压缩骨折(TCF)患者应激反应及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乐平市中医医院2021年1月—2022年2月收治的79例TCF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0)、研究组(n=39)。两组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照组经后正中入路,研究组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对比两组围手术期指标、应激反应指标[血清皮质醇(Cor)、前列腺素E_(2)(PGE_(2))]、术后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腰椎功能[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较对照组少,总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1 d Cor、PGE_(2)水平均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3、7 d VAS评分均较对照组低,术后6个月ODI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后正中入路,TCF患者行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可减少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引流量,减轻机体应激反应,降低术后疼痛程度,利于腰椎功能恢复,且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压缩骨折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后正中入路 椎旁肌间隙入路 疼痛程度
下载PDF
对比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入路结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段脊柱骨折的疗效
8
作者 戴思雨 《智慧健康》 2023年第21期73-77,共5页
目的 对比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入路结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段脊柱骨折的疗效。方法 应用医学研究观察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本院接收的50例胸腰椎段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25例)和试验组(n=25... 目的 对比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入路结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段脊柱骨折的疗效。方法 应用医学研究观察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本院接收的50例胸腰椎段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25例)和试验组(n=25例)。分别给予试验组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治疗,给予对照组传统入路+伤椎置钉治疗,就两组的治疗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生活事件量表LES评分指标(如<20分、<32分、>32分)上比之对照组的结果较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腰椎功能JOA指标(如主观症状和体征、日常活动受限度、膀胱功能、总评分)上比之对照组的结果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腰椎段脊柱骨折治疗中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治疗的效果突出,对比传统入路结合伤椎置钉,前者有着更高的疗效,并在改善患者术后指标、生活事件量表LES评分和腰椎功能上效果更佳,值得在后续患者的治疗实践中大力推广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段脊柱骨折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 传统入路 伤椎置钉 疗效
下载PDF
腰椎椎旁肌间隙至棘突正中线距离的MRI测量及意义 被引量:18
9
作者 王洋 武汉 +2 位作者 张子言 孙翊夫 李文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16-319,共4页
目的:测量国人腰椎各节段(L1~S1)多裂肌与最长肌间隙至棘突平分线的距离,探讨该距离的分布规律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行腰椎MRI检查的200例腰腿痛患者,其中男性100例,女性100例;在MRI上测量每位患者L... 目的:测量国人腰椎各节段(L1~S1)多裂肌与最长肌间隙至棘突平分线的距离,探讨该距离的分布规律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行腰椎MRI检查的200例腰腿痛患者,其中男性100例,女性100例;在MRI上测量每位患者L1~S1各节段在椎间盘水平多裂肌外缘最凸出一点至棘突平分线的距离,采用频数分析、t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分析其在不同节段的分布特征,比较不同性别与该距离的相关性。结果:L1/2、 L2/3、L3/4、L4/5、L5/S1椎间盘水平椎旁肌间隙至棘突平分线的距离均呈现正态分布,相同节段男女间多裂肌与最长肌间隙至棘突平分线距离差异无显著性差异(P〉0.05),从L1/2~L5/S1椎间盘水平椎旁肌间隙至棘突平分线的平均距离分别为16.17±1.87mm、19.91±2.38mm、24.97±2.96mm、29.85±3.45mm、33.56±3.97mm,各节段平均距离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国人腰椎多裂肌与最长肌间隙至棘突平分线距离随着节段的升高逐渐缩小,与患者性别无显著相关性,术前MRI测量可为经椎旁肌间隙手术入路切口的精确定位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裂肌与最长肌肌间隙 椎旁肌间隙入路 MRI
下载PDF
腰椎后路椎旁肌间隙入路的解剖学与影像学观察 被引量:48
10
作者 王世栋 邓雪飞 +5 位作者 尹宗生 王伟 胡勇 朱友志 张禹 韩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57-262,共6页
目的:观察腰椎周围肌间隙的解剖学与影像学特点,为腰椎后路椎旁肌间隙入路的选择和操作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选取18具成人尸体湿性躯干标本,一侧行局部解剖观察腰椎周围肌肉及其毗邻结构,另一侧行模拟肌间隙手术入路,观察不同肌间隙的... 目的:观察腰椎周围肌间隙的解剖学与影像学特点,为腰椎后路椎旁肌间隙入路的选择和操作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选取18具成人尸体湿性躯干标本,一侧行局部解剖观察腰椎周围肌肉及其毗邻结构,另一侧行模拟肌间隙手术入路,观察不同肌间隙的解剖构成及其显露腰椎相关结构的特点;同时选取30例健康志愿者的腰部MRI与CT图像,观察肌间隙的影像学显示特点。结果:Wiltse间隙位于多裂肌与最长肌之间,由脂肪及疏松结缔组织填充,无血管、神经穿行;通过该间隙可清晰显露腰椎关节突关节、椎间孔及横突;75.0%的CT片和93.3%的MRI片可显示Wiltse间隙。LIMP间隙位于最长肌与髂肋肌之间,由一层薄而透明的筋膜分隔两肌,69.4%标本可见脊神经后支的肌支穿行间隙内;该间隙可满意显露椎间孔区及椎弓根;41.6%的CT片和56.6%的MRI片可显示LIMP间隙。Watkins间隙位于髂肋肌与腰方肌之间,由腰背筋膜中层及少量脂肪分隔肌肉形成,75.0%标本可见脊神经后支的皮支及伴行血管走行;该间隙可满意显露椎间孔及椎体两侧;63.3%的CT片和86.6%的MRI片可显示Watkins间隙。结论:熟悉腰椎不同肌间隙的形态特点及穿行结构,术前影像学准确观测有助于椎旁肌间隙入路的选择与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旁肌间隙入路 腰椎 解剖学 MRI CT
下载PDF
经Wiltse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观察 被引量:14
11
作者 任亚军 张云庆 +3 位作者 周枫 邓雄伟 方剑峰 骆文兴 《临床骨科杂志》 2014年第2期137-139,共3页
目的探讨经Wihse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无明显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Wiltse入路组(W组,32例)和传统后正中入路组(T组,36例),比较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 目的探讨经Wihse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无明显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Wiltse入路组(W组,32例)和传统后正中入路组(T组,36例),比较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术后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结果68例均获随访,时间8—60个月。无切口感染,脊柱生理弧度恢复满意,椎弓根螺钉位置良好,无断钉、断棒等发生。两组术后Cobb角均较术前改善(P〈0.05),两组之间术后各时段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VAS评分明显优于T组(P〈0.05)。结论经Wiltse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疗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Wiltse入路 椎弓根螺钉 多裂肌 最长肌
下载PDF
经椎旁肌间隙与微创经皮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后的肌肉损伤、炎症反应及骨代谢评估 被引量:25
12
作者 张锦 佘青 王新虎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15期2082-2085,2089,共5页
目的:研究经椎旁肌间隙与微创经皮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后的肌肉损伤、炎症反应及骨代谢情况。方法:选择在本院就诊的9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椎旁入路组和经皮微创组,接受不同入路下的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前及手术后1、3天时... 目的:研究经椎旁肌间隙与微创经皮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后的肌肉损伤、炎症反应及骨代谢情况。方法:选择在本院就诊的9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椎旁入路组和经皮微创组,接受不同入路下的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前及手术后1、3天时,采集血清并检测肌酶、炎症反应分子、骨代谢指标的含量。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后1、3天时血清中Myo、CK、LDH、TNF-α、MCP-1、HMGB-1、CRP、IL-1β、OC、OPG、PICP、PINP的含量均显著高于手术前,TRACP5b、RANKL、CTX、NTX的含量均显著低于手术前且椎旁入路组患者手术后1天、3天时血清中Myo、CK、LDH、TNF-α、MCP-1、HMGB-1、CRP、IL-1β、TRACP5b、RANKL、CTX、NTX的含量均显著低于经皮微创组,OC、OPG、PICP、PINP的含量均显著高于经皮微创组。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能够较微创经皮入路手术更为有效地减轻肌肉损伤及炎症反应,同时改善骨代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 微创经皮入路 炎症反应 骨代谢
下载PDF
经多裂肌入路TLIF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3
作者 童杰 刘社庭 +3 位作者 刘晓岚 房佐忠 兰图 周若舟 《颈腰痛杂志》 2013年第5期380-383,共4页
目的比较TLIF手术经多裂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01-2011-12采用TLIF手术治疗腰椎疾患65例,经多裂肌间隙入路(A组)31例,传统后正中入路(B组)34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 目的比较TLIF手术经多裂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01-2011-12采用TLIF手术治疗腰椎疾患65例,经多裂肌间隙入路(A组)31例,传统后正中入路(B组)34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腰背痛评分(VAS)及术后恢复情况(JOA下腰痛评分)。结果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两组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分别与术前比较,以及两组间术后3个月腰背痛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多裂肌入路TLIF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患者恢复快,近期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融合术 手术入路 多裂肌
下载PDF
经皮多裂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开放术式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中对椎旁肌损伤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贺旭 马雪峰 +1 位作者 刘恺 赵廷虎 《中外医疗》 2016年第30期11-13,16,共4页
目的比较经皮多裂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开放术式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中对椎旁肌损伤的影响。方法方便选择自2013年1月—2014年12月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30例采用经皮多裂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实验组),30... 目的比较经皮多裂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开放术式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中对椎旁肌损伤的影响。方法方便选择自2013年1月—2014年12月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30例采用经皮多裂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实验组),30例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对照组)。观察两组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1、3天生化全套测量肌酸磷酸激酶含量,比较两组术后1个月VAS评分和ODI评分,以及矢状面Cobb角和椎体压缩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实验组的其手术时间(52.6±6.1)min、术中出血(73.9±16.7)m L、术后引流量(27.3±5.2)m L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第1、3天生化全套测量肌酸磷酸激酶(CK)(263.8±4.0)U/L,(162.6±2.9)U/L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个月VAS评分(2.0±0.7)分、ODI评分(24.7±3.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obb角实验组改善(20.2±3.0)°,对照组改善(19.3±1.7)°,椎体复位实验组(42.2±2.8)%,对照组(42.1±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多裂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入路术后早期相比,具有出血少、对椎旁肌影响小、疼痛缓解快,利于胸腰椎骨折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旁肌 胸腰椎骨折 肌间隙入路 后正中入路 早期疗效
下载PDF
多裂肌间隙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4
15
作者 马骏 张浩 +3 位作者 申国庆 高发旺 陈俊麒 王朝晖 《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 CAS 2014年第3期233-235,共3页
目的:探讨经多裂肌肌间隙入路、单侧Cage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9例经单侧椎间隙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的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经多裂肌间隙入路、单侧Cage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 目的:探讨经多裂肌肌间隙入路、单侧Cage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9例经单侧椎间隙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的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经多裂肌间隙入路、单侧Cage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系统和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ores,VAS)系统对患者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神经功能及自觉症状进行评价,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9例患者再次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33个月,平均26个月。JOA评分:术前(9.08±3.05)分;术后1个月(20.36±5.23)分;末次随访为(19.92±5.13)分;与术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腰腿痛(VAS)评分:术前为(6.89±0.93)分,术后1个月为(2.36±0.83)分,末次随访为(2.19±0.61)分,术后及末次随访时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椎间植骨融合率86.2%;未发现椎弓根螺钉松动、拔出、断裂以及Cage移位。结论经多裂肌肌间隙入路、单侧Cage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取得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裂肌间隙入路 腰椎间盘突出症 椎弓根螺钉固定 经椎间孔的腰椎体间融合术
下载PDF
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腰椎后路融合术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宣煌 许卫红 +4 位作者 胡建伟 陈荣生 李贵双 张怀志 郑祖高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1年第24期24-26,30,共4页
目的探讨采用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行腰椎后路融合术的手术方法、技巧和临床疗效。方法收集采用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行下腰椎后路融合术的患者60例,观察临床疗效及腰椎磁共振所示的多裂肌萎缩和脂肪沉积情况。结果随访6~18月,平均12... 目的探讨采用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行腰椎后路融合术的手术方法、技巧和临床疗效。方法收集采用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行下腰椎后路融合术的患者60例,观察临床疗效及腰椎磁共振所示的多裂肌萎缩和脂肪沉积情况。结果随访6~18月,平均12.2月,按Nakai疗效评定标准评定:优42例,良16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96.7%。术前、术后多裂肌面积无明显萎缩,脂肪沉积少。结论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操作学习曲线短,可减少对多裂肌的损伤,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椎旁肌间隙人路配合微型拉钩等简单手术器械相对于微创扩张管道更容易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旁肌间隙入路 多裂肌 小切口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前内侧肌间隙入路松解治疗退变性肘关节僵硬的临床探索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海滨 王铭 +4 位作者 杨学桥 刘会欣 郭殿军 邓广明 付洪睿 《实用骨科杂志》 2020年第9期774-777,共4页
目的探讨前内侧肌间隙入路松解治疗退变性肘关节僵硬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期间,我科经肘关节前内侧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间隙入路进行松解治疗退变性肘关节僵硬19例。其中男15例,女4例;年龄43~62岁,平均(53.6±1.2... 目的探讨前内侧肌间隙入路松解治疗退变性肘关节僵硬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期间,我科经肘关节前内侧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间隙入路进行松解治疗退变性肘关节僵硬19例。其中男15例,女4例;年龄43~62岁,平均(53.6±1.2)岁。右肘13例,左肘6例;15例为主力侧;合并尺神经卡压症状11例。病程4个月~5年,平均(3.5±0.5)年。术后指导康复锻炼,使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ayo elbow performance score,MEPS)、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1.3±0.8)个月。19例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3个月的MEPS及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MEPS评分优11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89.47%。肘关节屈曲角度增至(127.63±5.79)°,伸直受限改善至(9.74±3.90)°,与术前(101.21±12.45)°、(27.63±8.7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所有患者的前臂旋转也明显改善。屈伸弧度平均增加(44.37±12.09)°,所有患者运动功能都可满足日常生活。除1例术前无尺神经症状的患者,术后出现短暂尺神经麻痹,经保守治疗已治愈外,无其他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结论经肘前内侧肌间隙入路治疗退变性肘关节僵硬,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而且学习曲线短,手术风险低,较易于在各级医院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间隙入路 退变性 肘关节僵硬
下载PDF
经皮多裂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贺旭 马雪峰 刘恺 《中外医疗》 2016年第31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多裂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在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段骨折的疗效。方法随机选择该院自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段脊柱骨折,Denis分型为Ⅱ型中的ⅡA、ⅡB、ⅡC型,TLICS评分≥4分患者60例。随机... 目的探讨经皮多裂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在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段骨折的疗效。方法随机选择该院自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段脊柱骨折,Denis分型为Ⅱ型中的ⅡA、ⅡB、ⅡC型,TLICS评分≥4分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30例采用经皮多裂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实验组)治疗,30例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对照组)治疗。观察两组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疼痛程度。比较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腰背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以及矢状面Cobb角和椎体压缩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时间均在12个月以上。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疼痛程度分别为实验组(52.6±6.1)min、(73.9±16.7)m L、(3.5±1.0)分;对照组分别为(71.7±8.0)min、(241.7±61.9)m L、(5.1±1.7)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分别为实验组(0.3±0.5)分和(3.1±1.5)分,对照组为(0.6±0.5)分和(4.1±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疼痛指数和功能均优于对照组;末次随访时Cobb角、椎体压缩率分别为实验组(2.4±1.4)%和(4.2±1.9)%,对照组(2.3±1.3)%和(4.1±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多裂肌间隙入路和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具有相似的复位效果。经皮多裂肌入路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疼痛轻。末次随访时患者腰背部疼痛的缓解程度及生活工作能力的改善程度均优于传统后入路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裂肌 胸腰椎骨折 肌间隙入路 后正中入路 临床疗效
下载PDF
经多裂肌与竖脊肌间隙入路行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的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梁安靖 彭焰 +4 位作者 叶伟 贺宪 连成杰 梁国彦 黄东生 《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 2012年第5期332-338,共7页
目的探讨经多裂肌与竖脊肌间隙入路行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前瞻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0年10月中山大学附属孙逸仙纪念医院收治的62例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 目的探讨经多裂肌与竖脊肌间隙入路行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前瞻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0年10月中山大学附属孙逸仙纪念医院收治的62例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TLIF组(采用后路正中入路TLIF术,30例)和MIS-TLIF组(采用经多裂肌与竖脊肌间隙入路行MIS-TLIF,3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围手术期情况、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多裂肌MRI信号的改变。结果 TLIF组、MIS-TLIF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10 ±20)、(100 ± 35)min/节段(P >0.05);术中平均出血量分别为(420 ± 110)、(300 ± 40)mL(P <0.05);术后平均引流量分别为(360 ± 120)、(40 ± 20)mL/节段(P <0.05)。两组患者术后3、6个月VAS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术后3个月VAS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TLIF组患者手术前后多裂肌 MRI 信号分别为(1.5 ± 0.4)级、(2.5 ± 0.5)级,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MIS-TLIF 组患者手术前后多裂肌 MRI 信号分别为(1.5 ± 0.5)级、(1.6 ± 0.5)级,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MIS-TLIF可减少脊柱后部肌肉损伤,加速腰痛的恢复,近期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化 椎间盘切除术 脊柱融合术 腰椎 外科手术 微创性 手术入路 多裂肌 竖脊肌
下载PDF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及对预后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梅凌 董晓俊 +5 位作者 张朝阳 覃剑 赵敏 李冬 彭博文 张涛 《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 2019年第5期287-289,共3页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市中医医院自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8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成A组(n=40)与B组(n=45)。A组采取正中入路,B组采取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比较...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市中医医院自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8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成A组(n=40)与B组(n=45)。A组采取正中入路,B组采取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比较两组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等围术期指标,比较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JOA)、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Cobb角及椎体前缘相对高度。结果B组患者围术期指标均优于A组;B组患者术后1、3个月的VAS评分明显低于A组,JOA评分明显高于A组,ADL评分明显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Cobb角、椎体前缘相对高度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旁间隙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出血少、恢复快等特点,术后腰背疼痛症状明显缓解,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旁间隙入路 胸腰椎骨折 疼痛改善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