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3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emical control of Apriona germari(Hope) larvae with zinc phosphide sticks
1
作者 SHUI Sheng-ying WEN Jun-bao +3 位作者 CHEN Min HU Xiao-li LIU Fang LI Jing 《Forestry Studies in China》 CAS 2009年第1期9-13,共5页
Larvae of Apriona germari (Hope), found widely in China, cause serious damage to trees and are difficult to control. Since some biological control methods have not been applied effectively in the field, chemical con... Larvae of Apriona germari (Hope), found widely in China, cause serious damage to trees and are difficult to control. Since some biological control methods have not been applied effectively in the field, chemical control methods are used widely. Because of low cost, no poisonous residues and relatively safe application, zinc phosphide sticks have been tested to control the larvae as a matter of urgency. However, there were no criteria about the dosage and use. Give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rvae tunnels on triploid Populus tomentosa trees and the one-on-one way of using poison-fumigated sticks, the larvae were treated by three treatments with zinc phosphide sticks. The treatments are as follows: inserting one stick into the first hole of the tunnel from bottom to top (T1), inserting a stick into each of the lowest two holes (T2) and inserting one stick into the first and third hole from bottom to top separately (T3). We cleared the frass around the holes and on the ground before inserting the sticks and blocking every hole with mud for each treatment. After the fourth investigation was carried out, the larvae of CK were still active, and had caused serious damage and emanated fresh fi'ass from old and new holes. Some larvae treated with T1 and T2 were in an intermediate state, but all of the larvae treated with T3 died completely and their old holes had heal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serting zinc phosphide sticks (the extent of dispersion of the sticks was 20%) is a feasible method to control A. germari (Hope) larvae in triploid P. tomentosa of pulpwood trees. Because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5) among the three treatments, we recommend that T1 should be used for economic effica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riona germari LARVAE zinc phosphide sticks chemical control
下载PDF
Damage of Apriona swainsoni(Hope)on Sophora japonica Linn.in Pingdingshan Area
2
作者 Li Shihong 《Plant Diseases and Pests》 CAS 2016年第1期16-18,共3页
The damage status of Apriona swainsoni (Hope) in Pingdingshan area is investigated combined with historical data, and the causes of heavy occurrence are analyzed. Moreover, according to production practice, it is pr... The damage status of Apriona swainsoni (Hope) in Pingdingshan area is investigated combined with historical data, and the causes of heavy occurrence are analyzed. Moreover, according to production practice, it is proposed that forecast of pests and annual control countermeasures are important for the control of A. swainson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riona swainsoni hope Damage status Cause of heavy occurrence Annual control
下载PDF
Identification of novel catalytic features of endo-β-1,4-glucanase produced by mulberry longicorn beetle Apriona germari 被引量:1
3
作者 SAMI Amtul Jamil HAIDER Mohammed Kamran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10期765-770,共6页
Mulberry longicorn beetle, Apriona germari, has been reported to produce two endo-β-1,4-glucanases or AgEGases (accession Nos. Q6SS52 and Q5XQD1). AgEGase sequence contains catalytic motif (amino acid residues 37~48)... Mulberry longicorn beetle, Apriona germari, has been reported to produce two endo-β-1,4-glucanases or AgEGases (accession Nos. Q6SS52 and Q5XQD1). AgEGase sequence contains catalytic motif (amino acid residues 37~48), which is the characteristic of family Glycohydrolase 45 and is identified as the substrate binding site. The application of bioinformatics ap-proaches includes sequence analysis, structural modeling and inhibitor docking to relate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AgEGases. We have dissected the sequence and structure of AgEGase catalytic motif and compared it with crystal structure of Humicola insolens endoglucanases V. The results show an involvement of sulfur containing amino acid residues in the active site of the enzyme. Cys residues and position of disulfide bonds are highly conserved between the two structures of endoglucanases of A. germari. Surface calculation of AgEGase structure in the absence of Cys residues reveals greater accessibility of the catalytic site to the substrate involving Asp42, a highly conserved residue. For the inhibition study, tannin-based structure was docked into the catalytic site of AgEGase using ArgusLab 4.0 and it resulted in a stable complex format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inhibition could occur through formation of a stable transition state analog-enzyme complex with the tannin-based inhibitor, as observed with other insect cellulases in our laborato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llulases AgEGase apriona germari INHIBITION ANTHOCYANIDINS
下载PDF
桑天牛幼虫肠道菌产纤维素酶条件优化
4
作者 王新茹 刘清 +2 位作者 刘琦 吴一然 王华玲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24年第4期405-411,共7页
使用CMC-刚果红染色法从桑天牛幼虫肠道中筛选分离出产纤维素酶的Gibbsiella acetica SGA菌株,并对其进行形态学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和发酵条件的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菌株的最佳培养条件,包括培养时间24 h、起始pH值为7、接种... 使用CMC-刚果红染色法从桑天牛幼虫肠道中筛选分离出产纤维素酶的Gibbsiella acetica SGA菌株,并对其进行形态学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和发酵条件的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菌株的最佳培养条件,包括培养时间24 h、起始pH值为7、接种量为5%、装液量为100 mL、培养温度为32℃、碳源为14 g/L的葡萄糖、氮源为6 g/L的酵母粉。通过正交优化试验,确定最好配比为葡萄糖添加量为1.4%,酵母粉添加量为0.6%,装液量为50%,pH值为6。在此最优发酵条件下,产纤维素酶活力达到203.24μg/(h·mL),比初始培养条件下提高了1.35倍。这项研究为进一步应用G.acetica SGA菌株提供了理论基础,有利于丰富纤维素降解的菌种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天牛 肠道菌 纤维素 产酶优化
下载PDF
桑粒肩天牛幼虫肠道菌群的研究 被引量:35
5
作者 何正波 殷幼平 +2 位作者 曹月青 董亚敏 张伟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41-744,共4页
Intestinal flora of 47 Apriona germari(Hope) larvae,collected from fields,had been isolated and identifi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redominant bacteria were Staphylococcus.Its viable count was 7.63±0.21,and t... Intestinal flora of 47 Apriona germari(Hope) larvae,collected from fields,had been isolated and identifi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redominant bacteria were Staphylococcus.Its viable count was 7.63±0.21,and the detection rate was 100%.Meanwhile,a strain of cellulose-utilizing bacterium was isolated from the fore-midgut fluid of A.germari larvae with the cellulose-congo red agar medium.The bacterium was tentatively identified as Cellulomonas.The detection rate of the cellulolytic bacterium was 23.40%,and the count was 3.84±0.54 approximately.Its contribution to the borer′s cellulose digestion needs further investig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粒肩天牛 肠道菌群 纤维单胞菌属
下载PDF
桑粒肩天牛3种纤维素消化酶的分布 被引量:16
6
作者 殷幼平 曹月青 +1 位作者 何正波 董亚敏 《林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82-85,共4页
将桑粒肩天牛唾腺匀浆、肠道分段冰冻切片后抽提 ,测定各部分内切 β 1 ,4 葡聚糖酶 (Cx) ,纤维二糖水解酶 (CHB) ,β 1 ,4 葡萄糖苷酶在肠道及唾腺中的酶活与分布。结果发现 97 1 3 %的CX 酶 ,95 7%的 β 1 ,4 葡萄糖苷酶的 97 0 3 ... 将桑粒肩天牛唾腺匀浆、肠道分段冰冻切片后抽提 ,测定各部分内切 β 1 ,4 葡聚糖酶 (Cx) ,纤维二糖水解酶 (CHB) ,β 1 ,4 葡萄糖苷酶在肠道及唾腺中的酶活与分布。结果发现 97 1 3 %的CX 酶 ,95 7%的 β 1 ,4 葡萄糖苷酶的 97 0 3 %的CHB酶存在于桑粒肩天牛中肠 ,唾腺中没有检测到酶活性 ,结合天牛消化道形态和组织学特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粒肩天牛 纤维素酶 分布 起源
下载PDF
杨树新品种‘丹红杨’ 被引量:19
7
作者 张春玲 李淑梅 +2 位作者 赵自成 胡建军 韩一凡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69-169,共1页
丹红杨是以美洲黑杨50号杨和36号杨为亲本,通过杂交获得的杨树新品种,雌株;速生,平均年胸径生长量4~8cm;耐桑天牛,感虫率低于20%;干形通直;易生根,成苗率及造林成活率均在95%以上。
关键词 杨树 品种 速生 桑天牛
下载PDF
桑粒肩天牛肠道纤维素分解细菌的分离和鉴定 被引量:13
8
作者 曹月青 殷幼平 +1 位作者 董亚敏 何正波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9-11,共3页
为研究天牛消化利用纤维素的机理 ,利用纤维素 -刚果红琼脂培养基 ,从桑粒肩天牛 (A.germari)幼虫中肠分离到一种兼性厌氧纤维素分解菌。菌落为白色圆形 ,边缘比较规则 ,周围溶纤维素透明圈直径一般可达 10 mm~ 2 0 mm,细菌大小为 0 .5... 为研究天牛消化利用纤维素的机理 ,利用纤维素 -刚果红琼脂培养基 ,从桑粒肩天牛 (A.germari)幼虫中肠分离到一种兼性厌氧纤维素分解菌。菌落为白色圆形 ,边缘比较规则 ,周围溶纤维素透明圈直径一般可达 10 mm~ 2 0 mm,细菌大小为 0 .5~ 0 .8μm× 1~ 3μm,革兰氏染色阳性 ,杆状 ,极生鞭毛 ,无芽孢。结合生化实验结果 ,初步鉴定该菌株为纤维单孢菌属 (Cellulomon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粒肩在牛 纤维素分解菌 纤维单孢菌属 肠道 分离 鉴定
下载PDF
桑粒肩天牛纤维素酶的性质研究 被引量:30
9
作者 殷幼平 程惊秋 蒋书楠 《林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454-459,共6页
桑粒肩天牛(AprionagermariHope)幼虫肠道内有完整的纤维素酶系,其中以内切-β-1,4-葡聚糖酶(Cx酶)活性最强、β-1,4-葡萄糖苷酶次之,外切-β-1,4-葡聚糖酶(C1酶)最弱、测定了Cx酶和... 桑粒肩天牛(AprionagermariHope)幼虫肠道内有完整的纤维素酶系,其中以内切-β-1,4-葡聚糖酶(Cx酶)活性最强、β-1,4-葡萄糖苷酶次之,外切-β-1,4-葡聚糖酶(C1酶)最弱、测定了Cx酶和β-1,4-葡萄糖苷酶的动力学特性以及金属离子对酶活性的影响。二者的最适作用PH值分别为4.4和5.6;最适作用温区分别为30℃—45℃和45℃—50℃;Cx酶经50℃处理2h酶活性仅下降18.8%,而β-葡萄糖苷酶活性完全丧失。9种金属离子对纤维素酶都无明显激活作用,相反,除Hg++和Pb++对酶活性有强烈抑制作用外,Mn++和Cu++即使在0.005mol/L低浓度下,对酶活性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这对今后开发酶抑制剂用于防治天牛等蛀干害虫,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酶 桑粒肩天牛 动力学特性 害虫
下载PDF
牛心朴和苦楝果提取物对桑天牛产卵及卵孵化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7
10
作者 赵博光 陈小平 +1 位作者 巨云为 李小平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68-72,共5页
使用一定浓度的牛心朴总生物碱苦楝果提取物处理的构树枝条作为天牛成虫的食物 ,比较了其对桑天牛产卵量及卵孵化率的影响。在室温下 ,将成对的天牛放在盖有铁纱网的直径 2 5cm高 2 5cm的塑料桶中进行试验。在 15d试验中 ,用 30 0 μg&#... 使用一定浓度的牛心朴总生物碱苦楝果提取物处理的构树枝条作为天牛成虫的食物 ,比较了其对桑天牛产卵量及卵孵化率的影响。在室温下 ,将成对的天牛放在盖有铁纱网的直径 2 5cm高 2 5cm的塑料桶中进行试验。在 15d试验中 ,用 30 0 μg·mL- 1 的牛心朴总生物碱、10 0 0 μg·mL- 1 的苦楝果提取物处理枝条的两处理组的各 7对天牛其日平均产卵量分别为 3 5 3± 4 18个和 6 73± 3 82个 ,而对照组 7对天牛的日均产卵量为 13 73± 2 90个。经t—检验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在日均产卵量方面差异极为显著。 30 0 μg·mL- 1 的牛心朴总生物碱和 10 0 0 μg·mL- 1 的苦楝果提取物对桑天牛卵孵化有显著影响。其影响表现在两方面 :(1)孵化率降低。成虫取食 30 0 μg·mL- 1 牛心朴总生物碱和 10 0 0 μg·mL- 1 苦楝果提取物处理的构树枝条后产的卵最终孵化率分别为 77 36 %、87 12 %。而对照组的最终卵孵化率为 99 5 %。 (2 )其孵化期延长。牛心朴处理组的最终孵化期为 17天、苦楝果处理组的最终孵化期为 15d、而对照组的最终孵化期为 11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心朴 苦楝果 提取物 桑天牛 产卵 卵孵化 抑制作用
下载PDF
印楝提取物对桑天牛产卵量及卵孵化率的影响 被引量:39
11
作者 赵博光 李小平 陈小平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96-100,共5页
使用一定浓度的印楝提取物 (NeemEC)处理的构树枝条作为天牛的食物 ,研究了其对桑天牛产卵量及卵孵化率的影响。在室温下 ,将成对的天牛放在盖有铁砂网的直径 2 5cm高的塑料桶中进行实验。用含印楝素 50× 1 0 -6g/mL的印楝提取物... 使用一定浓度的印楝提取物 (NeemEC)处理的构树枝条作为天牛的食物 ,研究了其对桑天牛产卵量及卵孵化率的影响。在室温下 ,将成对的天牛放在盖有铁砂网的直径 2 5cm高的塑料桶中进行实验。用含印楝素 50× 1 0 -6g/mL的印楝提取物处理枝条 ,处理组天牛 ( 7对 )在 1 5d试验中 ,其每天对平均产卵量为2 0 0± 1 56个 ,而对照组每天平均产卵量为 1 0 33± 3 33个。经T—检验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显著。用含印楝素 1 0 0× 1 0 -6g/mL的印楝提取物处理枝条 ,在 1 5d试验中 ,处理组 7对天牛从第 5d开始死亡 ,至第 8d全部死亡 ,按实际成活天数计算 ,其每天每对平均产卵量为 1 0 0± 1 4 1个 ,而对照每天每对平均产卵量为 1 3 73± 2 90个。经T—检验两者之间差异显著。取食含印楝素 50× 1 0 -6g/mL的印楝提取物处理枝条后天牛产的卵需经 1 9d达到其最终孵化率 ,33 33% ;而对照组 9d达到最终孵化率 98 96%。在进行了 2 4d的选择取食试验中含印楝素 1 0 0× 1 0 -6g/mL的印楝提取物处理枝条 ,1 0对对照组天牛每天每对平均取食量为 3 53± 0 38g,而处理组天牛每天每对平均取食量 3 4 2± 0 60 g。经T—检验两者差异不显著。这说明桑天牛不能分辩含印楝提取物的食物 ,即印楝提取物对桑天牛不具拒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楝提取物 桑天牛 产卵 孵化率 构树
下载PDF
转基因741杨对桑天牛的抗性鉴定 被引量:16
12
作者 王永芳 高宝嘉 +1 位作者 郑均宝 张炬红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53-56,共4页
利用树上套笼接虫方法 ,对 18个转Bt基因和凝集素基因的 74 1杨无性系进行了抗桑天牛特性鉴定 ,初步确定了P10、CC11、CC2 5、CC5 3等 4个抗天牛无性系和 1个轻感天牛无性系P2 2。
关键词 转基因741杨 桑天牛 抗性鉴定 BT基因 凝集素基因 树上套笼接虫方法
下载PDF
不同基质传代白僵菌菌株胞外蛋白酶和几丁质酶产生水平与菌株对桑天牛幼虫毒力的关系 被引量:18
13
作者 李会平 黄大庄 +2 位作者 王志刚 郑建伟 黄秋娴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21-524,共4页
研究了对桑天牛幼虫具有不同致病力的各种传代白僵菌菌株胞外蛋白酶和几丁质酶的产生水平,并分析其与菌株致病力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基质传代菌株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胞外蛋白酶和几丁质酶活性逐渐升高,达到最高值后基本趋于稳定... 研究了对桑天牛幼虫具有不同致病力的各种传代白僵菌菌株胞外蛋白酶和几丁质酶的产生水平,并分析其与菌株致病力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基质传代菌株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胞外蛋白酶和几丁质酶活性逐渐升高,达到最高值后基本趋于稳定,几丁质酶产生时间要滞后于胞外蛋白酶;通过寄主桑天牛幼虫传代的白僵菌菌株比通过普通查氏培养基传代的菌株具有更强的产酶能力;不同菌株胞外蛋白酶和几丁质酶产生水平与菌株毒力有一定相关性,尤其是产酶高峰值与菌株的LC50呈显著相关性,可将其作为菌株初步筛选的参考性毒力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僵菌 桑天牛 侵染力 胞外蛋白酶 几丁质酶
下载PDF
桑天牛卵长尾啮小蜂的寄主选择定位行为 被引量:21
14
作者 李继泉 杨元 +3 位作者 王树香 冯会藏 黄大庄 金幼菊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122-1128,共7页
本文对桑天牛卵长尾啮小蜂Aprostocetus prolixus LaSalle et Huang的寄主选择定位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寄主植物-寄主昆虫复合体释放的挥发物对寄生蜂有显著的引诱作用。为了查明寄主植物-寄主昆虫复合体中挥发性引诱物... 本文对桑天牛卵长尾啮小蜂Aprostocetus prolixus LaSalle et Huang的寄主选择定位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寄主植物-寄主昆虫复合体释放的挥发物对寄生蜂有显著的引诱作用。为了查明寄主植物-寄主昆虫复合体中挥发性引诱物质的来源,对不同处理桑枝(正常桑枝、机械损伤桑枝、系统枝、桑天牛Apriona germari(Hope)咬食和产卵桑枝)、桑天牛虫粪及雌雄两性桑天牛所释放的挥发物分别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不同处理桑枝对寄生蜂都具有显著的引诱作用,而且产卵桑枝的引诱活性最大;桑天牛虫粪的气味对寄生蜂有引诱活性,而雌、雄桑天牛体表挥发物对寄生蜂的引诱效果不明显。桑天牛爬行痕迹对寄生蜂的微栖境接受行为没有影响,而桑天牛虫粪中的信息物质在寄生蜂的微栖境接受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寄生蜂对产卵桑枝段的选择几率明显高于正常桑枝段和咬食桑枝段,而对不同植物上产卵刻槽的选择没有差异;刻槽表面存在着与此卵寄生蜂寄主识别相关的信息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天牛卵长尾啮小蜂 桑树 桑天牛 行为 寄主选择 寄主定位
下载PDF
应用异小杆线虫防治桑天牛的研究 被引量:17
15
作者 徐洁莲 韩日畴 +7 位作者 刘秀玲 曹莉 钟国洪 彭许增 张永文 陈汉明 刘新国 邱国祥 《蚕业科学》 CAS CSCD 1997年第1期5-9,共5页
经多年(1992~1995)筛选试验,发现从我国山东土壤诱集的病原线虫Heterorhabditisbacteriophora8406对桑天牛防治效果最佳。在广东地区应用线虫防治桑天牛的最适温度为23±5℃,最佳时间为10~12月份。大田400hm2推广示范结果表... 经多年(1992~1995)筛选试验,发现从我国山东土壤诱集的病原线虫Heterorhabditisbacteriophora8406对桑天牛防治效果最佳。在广东地区应用线虫防治桑天牛的最适温度为23±5℃,最佳时间为10~12月份。大田400hm2推广示范结果表明,使用注射量为3×103~4×103条线虫/mL,防治效果达86%~98%。从2年田间应用线虫后桑叶喂蚕的安全性测定表明,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小杆嗜菌线虫 桑天牛 生物防治
下载PDF
利用成虫取食习性防治3种杨树天牛 被引量:41
16
作者 高瑞桐 郑世锴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43-48,共6页
在野外调查桑天牛、云斑天牛、光肩星天牛成虫取食树种的基础上,试验室内用不同植物对成虫进行了饲养.结果表明,3种天牛成虫期的补充营养植物对成虫取食量、寿命、产卵量都有重要影响.补充营养植物内糖含量的多寡是影响取食与产卵... 在野外调查桑天牛、云斑天牛、光肩星天牛成虫取食树种的基础上,试验室内用不同植物对成虫进行了饲养.结果表明,3种天牛成虫期的补充营养植物对成虫取食量、寿命、产卵量都有重要影响.补充营养植物内糖含量的多寡是影响取食与产卵的关键因子.利用桑科、蔷薇科、槭树科木本植物作诱饵分别诱杀桑天牛、云斑天牛和光肩星天牛,可有效地控制天牛灾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天牛 云斑天牛 光肩星天牛 诱饵树 防治 杨树
下载PDF
辐照对桑天牛精子超微结构及生育力的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广利 廖为财 +2 位作者 魏洪义 徐宏 张俊宇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9-76,共8页
为进一步明确桑天牛辐照不育机制,研究了桑天牛雄虫在20、40、80、120和160Gy的γ射线辐照下其精子超微结构及其生育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健康桑天牛精囊内具有256个成熟精子。精子头部主要是精核,无顶鞘,尾部含线粒体衍生物、附体及9+9+... 为进一步明确桑天牛辐照不育机制,研究了桑天牛雄虫在20、40、80、120和160Gy的γ射线辐照下其精子超微结构及其生育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健康桑天牛精囊内具有256个成熟精子。精子头部主要是精核,无顶鞘,尾部含线粒体衍生物、附体及9+9+2型的微管系统。受辐照的桑天牛精子间发生粘连现象,在20Gy下粘连百分比为66.67±5.78%,当剂量升高到160Gy时,其比例达到100%。精核直径在40Gy的剂量下膨胀最大,显著高于对照;而160Gy的剂量导致精细胞分裂增加1次,单个精囊内具有512个精子,精子细胞体积显著减小。经40Gy辐照的雌虫与辐照雄虫交尾的桑天牛生育力最低。在其他不同辐照剂量下,辐照雌虫与健康雄虫交尾及健康雌虫与辐照雄虫交尾的生育力也均低于对照。综合分析确定桑天牛成虫辐照不育的最适剂量为40Gy。本研究为开发桑天牛物理控制技术提供了参考,对农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意义远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天牛 辐照 精子 超微结构 生育力
下载PDF
苦楝果提取物对桑天牛产卵量及卵孵化率的影响 被引量:19
18
作者 赵博光 李小平 陈小平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1-44,共4页
以用一定浓度的苦楝果提取物处理的构树枝条作为天牛的食物 ,研究了其对桑天牛产卵及卵孵化的影响。在室温下用苦楝果提取物 5 0 0mg/kg处理枝条 ,处理组天牛 ( 7对 )在1 5天试验中 ,7对天牛日平均产卵量为 8.5 3± 2 .35个 ,而对照... 以用一定浓度的苦楝果提取物处理的构树枝条作为天牛的食物 ,研究了其对桑天牛产卵及卵孵化的影响。在室温下用苦楝果提取物 5 0 0mg/kg处理枝条 ,处理组天牛 ( 7对 )在1 5天试验中 ,7对天牛日平均产卵量为 8.5 3± 2 .35个 ,而对照组 7对天牛日平均产卵量为1 5 .80± 0 .98个。经T检验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极显著。用 2 5 0、1 0 0 0、2 0 0 0mg/kg的苦楝果提取物处理枝条 ,在 1 5天试验中 ,7对天牛日平均产卵量分别为 8.0 6± 2 .90、6.73± 3.82、5 .2 0± 1 .74个 ,而对照组 7对天牛的日平均产卵量为 1 3.73± 2 .90个。经T检验它们与对照之间差异极显著。取食含苦楝果提取物 2 5 0、1 0 0 0、2 0 0 0mg/kg处理枝条后 ,天牛产的卵分别需经 1 2、1 5、1 9d达到其最终孵化率 94.2 1 %、87.1 2 %、43.5 8% ;而对照组 1 1d达到最终孵化率 99.5 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楝 果实提取物 桑天牛 孵化率 产卵量
下载PDF
氯胺磷注干防治杨树桑天牛试验研究 被引量:13
19
作者 方国飞 苏远达 +3 位作者 丁玉洲 高乾奉 顾玉霞 许皖豫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34-638,共5页
通过试验区杨树桑天牛的调查,试验区桑天牛的虫株率为26.25%,虫口密度为0.693 1头.株-1,该区桑天牛属于严重发生程度。氯胺磷5倍液和10倍液注干防治桑天牛幼虫试验结果表明,幼虫死亡率分别为87.5%和77.3%,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5%和72.7%,... 通过试验区杨树桑天牛的调查,试验区桑天牛的虫株率为26.25%,虫口密度为0.693 1头.株-1,该区桑天牛属于严重发生程度。氯胺磷5倍液和10倍液注干防治桑天牛幼虫试验结果表明,幼虫死亡率分别为87.5%和77.3%,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5%和72.7%,校正虫口减退率分别为85%和72.7%,防治效果显著,氯胺磷5倍液防治效果优于10倍液防治效果。幼虫死亡个体数以注药后6 d内达最大值,其中以注药后2 d内死亡个体数最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 桑天牛 氯胺磷 杀虫效果 注干防治
下载PDF
桑天牛卵啮小蜂Aprostocetus prolixus的寄生生物学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王志刚 刘辉芳 +1 位作者 黄大庄 阎俊杰 《蚕业科学》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17-221,共5页
桑天牛卵啮小蜂 (Aprostocetusprolixus)是一个新种 ,对桑天牛有较高的寄生率。观察发现该寄生蜂 1年 2~ 3代 ,老熟幼虫以休眠状态越冬。 6月下旬越冬代的成虫开始羽化 ;第 1代成虫 7月下旬开始羽化 ,8月上中旬为盛期 ;第 2代幼虫一部... 桑天牛卵啮小蜂 (Aprostocetusprolixus)是一个新种 ,对桑天牛有较高的寄生率。观察发现该寄生蜂 1年 2~ 3代 ,老熟幼虫以休眠状态越冬。 6月下旬越冬代的成虫开始羽化 ;第 1代成虫 7月下旬开始羽化 ,8月上中旬为盛期 ;第 2代幼虫一部分以老熟幼虫直接越冬 ;第 2代成虫 8月下旬至 9月中旬羽化 ,8月底与 9月初为盛期 ,所产小蜂幼虫从 9月中下旬开始陆续以老熟幼虫在寄主体内越冬。探明了该寄生蜂的羽化时间、交配、产卵、寄生等行为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天牛卵啮小蜂 寄生生物学 生活史 行为习性 桑天牛 天敌 生物防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