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igh-Field-Strength Elements in Mafic Volcanics from North China Craton: Implications for Archean-Proterozoic Boundary and Source Composition 被引量:1
1
作者 Liu Yongsheng Gao Shan Luo Tingchuan Faculty of Earth Scien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74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1998年第2期17-23,共7页
Archean to Cenozoic mafic volcanic rocks from the North China craton are studied. They show Archean Proterozoic (Ar Pt) boundary and geochemical anomalies in Cenozoic basalts. Proterozoic mafic volcanics are enriche... Archean to Cenozoic mafic volcanic rocks from the North China craton are studied. They show Archean Proterozoic (Ar Pt) boundary and geochemical anomalies in Cenozoic basalts. Proterozoic mafic volcanics are enriched in most of the high field strength elements (HFSE) compared with Archean ones. Nb, Ta and Th show a distinct sequence of incompatibility in Archean and Proterozoic. The Cenozoic basalts are enriched in HFSE and Ni and their REEs are strongly differentiated with positive Eu anomalies ( δ (Eu)=1.14). The Ar Pt boundary could be related to change in oxygen fugacity and requires an increasing importance of enriched mantle source. The geochemistry of Cenozoic basalts implies a mantle source similar to OIB. Residuum from subducting partial melting of old basaltic oceanic crust and continental crust is likely to contribute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enriched mant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fic volcanic rocks high field strength element archean proterozoic boundary enriched mantle.
下载PDF
High-pressure metamorphic rocks in the Borborema Province, Northeast Brazil: Reworking of Archean oceanic crust during proterozoic orogenies
2
作者 Alanielson da Câmara Dantas Ferreira Elton Luiz Dantas +2 位作者 Ticiano JoséSaraiva dos Santos Reinhardt A.Fuck Mahyra Tedeschi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6期2221-2242,共22页
We present the first evidence of Archean oceanic crust submitted to Proterozoic high-pressure(HP)metamorphism in the South American Platform.Sm-Nd and Lu-Hf isotopic data combined with U-Pb geochronological data from ... We present the first evidence of Archean oceanic crust submitted to Proterozoic high-pressure(HP)metamorphism in the South American Platform.Sm-Nd and Lu-Hf isotopic data combined with U-Pb geochronological data from the Campo Grande area,Rio Grande do Norte domain,in the Northern Borborema Province,reflect a complex Archean(2.9 Ga and 2.6 Ga)and Paleoproterozoic(2.0 Ga)evolution,culminating in the Neoproterozoic Brasiliano/Pan-African orogeny(ca.600 Ma).The preserved mafic rocks contain massive poikiloblastic garnet and granoblastic amphibole with variable proportions of plagioclase+diopside in symplectitic texture,typical of high-pressure rocks.These clinopyroxene-garnet amphibolites and the more common garnet amphibolites from the Campo Grande area are exposed as rare lenses within an Archean migmatite complex.The amphibolite lenses represent 2.65 Ga juvenile tholeiitic magmatism derived from depleted mantle sources(positive values of+3.81 to+30.66)later enriched by mantle metasomatism(negative εNd(t)values of-7.97).Chondrite and Primitive Mantle-normalized REE of analyzed samples and discriminant diagrams define two different oceanic affinities,with E-MORB and OIB signature.Negative Eu anomalies(Eu/Eu*=0.75-0.95)indicate depletion of plagioclase in the source.Inherited zircon cores of 3.0-2.9 Ga in analyzed samples indicate that the Neoarchean tholeiitic magmatism was emplaced into 2923±14 Ma old Mesoarchean crust(εNd(t)--2.58 and Nd TDM=3.2 Ga)of the Rio Grande do Norte domain.The age of retro-eclogite facies metamorphism is not yet completely understood.We suggest that two high-grade metamorphic events are recognized in the mafic rocks:the first at 2.0 Ga,recorded in some samples,and the second,at ca.600 Ma,stronger and more pervasive and recorded in several of the mafic rock samples.The Neoproterozoic zircon grains are found in symplectite texture as inclusions in the garnet grains and represent the age of HP conditions in the area.These zircon grains show a younger cluster of concordant analyses between 623±3 Ma and 592±5 Ma withεHf(t)values of+0.74 to-65.88.Thus,the Campo Grande rock assemblage is composed of Archean units that were amalgamated to West Gondwana during Neoproterozoic Brasiliano orogeny continent-continent collision and crustal rework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chean oceanic crust proterozoic orogens Borborema province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北缘白云鄂博矿区尖山组沉积源区、时代及其地质意义
3
作者 杨建军 王东升 +7 位作者 佘宏全 李以科 杨月后 柯昌辉 张丽 赵剑 赵阳 郭宾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06-635,共30页
白云鄂博矿床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其围岩尖山组为一套绿片岩相硅质碎屑岩组合,尖山组的形成时代及物源研究对于理解区域大地构造演化和成矿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采用LA-ICP-MS方法对矿区尖山组的变质砂岩及变质细砂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 白云鄂博矿床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其围岩尖山组为一套绿片岩相硅质碎屑岩组合,尖山组的形成时代及物源研究对于理解区域大地构造演化和成矿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采用LA-ICP-MS方法对矿区尖山组的变质砂岩及变质细砂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变质细砂岩样品Z5246的锆石年龄为2645~1147 Ma,包含两个主峰值年龄,分别为2510和1390 Ma;变质砂岩样品By23281锆石年龄为2722~1847 Ma,包含3个主峰值年龄,分别为2487、1925和1859 Ma。结合锆石稀土元素特征,认为变质砂岩样品By23281中2722~1847 Ma的锆石属于未受热液改造的碎屑锆石,尖山组的形成时代应晚于1847 Ma;而结合野外特征、锆石形貌及稀土元素特征,认为变质细砂岩样品Z5246中1761~1147 Ma的年龄反映了后期热液改造的过程,也进一步佐证了白云石碳酸岩的岩浆成因。结合矿区及周边已有的年代学数据,认为矿区尖山组物源主要来自华北克拉通北缘太古宙基底和古元古代晚期的变质岩,最终形成于中元古代,之后受到白云石碳酸岩岩浆期热液的明显改造。矿区尖山组碎屑岩的年龄数据记录了华北克拉通北缘太古代-元古代的陆壳增生、碰撞及裂解事件,为研究太古代-元古代区域构造演化提供了有力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沉积岩 锆石U-PB年龄 太古代-元古代 沉积源区 热液改造 尖山组 华北克拉通
下载PDF
Nb/Ta variations of mafic volcanics on the Archean- Proterozoic boundary: Implications for the Nb/Ta imbalance 被引量:3
4
作者 LIU Yongsheng1,2, GAO Shan1,2, WANG Xuance1, HU Shenghong1 & WANG Jianqi2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Geological Processes and Mineral Resour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74, 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Continental Dynamics, Department of Geology,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710069, 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5年第8期1106-1119,共14页
The HFSE and REE of the Precambrian mafic volcanics from the North China craton demonstrate obvious A(Archean)-P(Proterozoic) boundary. The Neoarchean mafic vol- canics show weak correlation between HFSE and TiO2. The... The HFSE and REE of the Precambrian mafic volcanics from the North China craton demonstrate obvious A(Archean)-P(Proterozoic) boundary. The Neoarchean mafic vol- canics show weak correlation between HFSE and TiO2. Their superchondritic Nb/Ta ratio (18.8±1.2) could be attributed to partial melting of mantle peridotite in the presence of garnet. Compared with Neoarchean mafic volcanics, the Paleoproterozoic ones have higher HFSE contents and lower Nb/Ta ratio (15.6±2.9). The significantly elevated HFSE and REE contents of Paleoproterozoic mafic volcanics imply metasomatic enrichment of mantle source, in which Ti-rich silicates could be present as suggested by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TiO2 and HFSE. The global database of Precambrian mafic volcanics shows a similar A-P boundary. 23 Archean mafic volcanic suites yield an average Nb/Ta ratio of 17.8±1.9 higher than or close to the PM value; Proterozoic mafic volcanics from 28 suites yield an average Nb/Ta ratio of 14.7±4.1 close to the bulk continental crust (BCC) value (11―17.5). Thus, we suggest that the Nb/Ta deficit could be mainly formed in post-Archean time. Archean mafic volcanics could be one of the geochemical reservoirs complementing the low Nb/Ta of the post-Archean continental crust and D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ECAMBRIAN MAFIC volcanics Nb/Ta deficit archean-proterozoic boundary.
原文传递
大别山碰撞造山带俯冲盘陆壳基底组成:白垩纪脉岩捕获/继承锆石的证据 被引量:2
5
作者 徐大良 邓新 +3 位作者 彭练红 田洋 金巍 金鑫镖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99-316,共18页
蕴藏在年轻造山带中的古老陆壳基底是揭示陆块早期构造事件和演化的良好载体。碰撞造山带中俯冲盘大陆基底一般位于多层次地壳结构的下部而难以在地表广泛出露,而浅表火成岩中的捕获/继承锆石可以用来示踪大陆地壳深部古老物质的组成和... 蕴藏在年轻造山带中的古老陆壳基底是揭示陆块早期构造事件和演化的良好载体。碰撞造山带中俯冲盘大陆基底一般位于多层次地壳结构的下部而难以在地表广泛出露,而浅表火成岩中的捕获/继承锆石可以用来示踪大陆地壳深部古老物质的组成和演化。本文报道了在大别山南缘8件中生代脉岩(140~127 Ma)中新发现捕获/继承锆石的U-Pb年龄和Hf同位素组成特征,用以探讨鲜有关注的大别山碰撞造山带俯冲盘陆壳基底的组成和演化等关键问题。捕获/继承锆石U-Pb年龄显示出显著的前寒武纪峰值年龄,记录了丰富的3.44~3.23 Ga、2.99~2.82 Ga、2.79~2.60 Ga、2.47 Ga、2.00 Ga、1.82 Ga、0.89 Ga、0.82~0.78 Ga和0.71~0.59 Ga等多阶段岩浆事件,以及3.28 Ga、2.87 Ga、2.73 Ga、2.51 Ga、1.98 Ga和0.80 Ga等六期变质事件。捕获/继承锆石的Hf同位素显示大别山南缘在太古宙发生过显著的陆壳生长,主要集中在古太古代(3.6~3.3 Ga)和新太古代(2.7~2.6 Ga),并经历了多期次的陆壳再造(3.4~3.2 Ga、3.0~2.8 Ga、2.7~2.5 Ga、2.0~1.8 Ga、0.9~0.6 Ga和0.1 Ga)。综合分析认为大别山南缘应代表了未卷入深俯冲的俯冲盘早前寒武纪陆壳基底,并至少经历了古元古代、新元古代等多期次岩浆构造热事件的叠加改造,其形成分别与Columbia超大陆和Rodinia超大陆的聚合与裂解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山碰撞造山带 太古宙 元古宙 前寒武纪 捕获/继承锆石 地壳生长与再造
下载PDF
大别山地区约2.5Ga花岗质岩石的发现——扬子基底太古宙—元古宙之交陆壳的直接证据
6
作者 王开 赵天宇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31-1248,共18页
华南由扬子和华夏地块组成,是构建东亚大陆的主要前寒武纪块体之一。扬子地块包含了华南所有已知的太古宙岩石单元,它们规模相对局限且零散分布于地块的不同部位,但碎屑和捕获/继承锆石指示了区域上太古宙地壳的广泛存在。现有的碎屑和... 华南由扬子和华夏地块组成,是构建东亚大陆的主要前寒武纪块体之一。扬子地块包含了华南所有已知的太古宙岩石单元,它们规模相对局限且零散分布于地块的不同部位,但碎屑和捕获/继承锆石指示了区域上太古宙地壳的广泛存在。现有的碎屑和捕获/继承锆石数据均指示扬子地块以约2.7 Ga和约2.5 Ga为主的太古宙地壳物质组成,对应全球大陆地壳快速生长与初始克拉通化的最重要阶段。然而,目前扬子地块仅有约2.7 Ga岩石的报道,约2.5 Ga岩石则相对缺乏,导致其基底地壳成分及克拉通化过程认识的不足。大别造山带是中生代扬子地块向北与华北板块俯冲、碰撞的产物,卷入并保留了大量扬子地块的前寒武纪基底,并以变质杂岩或地体的形式出露于大别山的不同部位。笔者等从大别山地区前寒武纪变质杂岩中识别出具不同岩性特征的约2.5 Ga花岗岩质岩石,报道了它们的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孝昌地区两个糜棱岩化黑云母花岗岩的测年结果分别为2479±17 Ma和2497±20 Ma,宿松杂岩地区两个花岗质片麻岩偏钾质,年龄分别为2491±15 Ma和2516±26 Ma。结合区域地质证据,认为大别山地区可能存在较为广泛的约2.5 Ga地壳。这提供了约2.5 Ga扬子基底地壳的直接证据,太古宙—元古宙(Ar—Pt)之交应是扬子地块原始克拉通形成与演化的重要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古宙—元古宙(Ar—Pt)之交 锆石 花岗岩 大别山 扬子地块 华南
下载PDF
内蒙大青山地区早前寒武纪高级变质岩系特征和变质动力学 被引量:64
7
作者 金巍 李树勋 刘喜山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27-36,共10页
本文根据岩石组合、原岩建造、构造、岩浆事件,以及同位素年龄等资料的分析,认为内蒙大青山地区高级变质岩系由太古代和早元古代两个变质岩系组成。通过变质矿物组合的转变,讨论了它们的变质作用演化过程,太古代麻粒岩相变质与区域热流... 本文根据岩石组合、原岩建造、构造、岩浆事件,以及同位素年龄等资料的分析,认为内蒙大青山地区高级变质岩系由太古代和早元古代两个变质岩系组成。通过变质矿物组合的转变,讨论了它们的变质作用演化过程,太古代麻粒岩相变质与区域热流异常增高有关,早元古代高级变质起因于造山作用。它们是两次构造性质明显不同的麻粒岩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粒岩 变质 动力学 太古代 元古代
下载PDF
贵州寒武系底部碳同位素负异常的地层学和生物学意义 被引量:22
8
作者 杨瑞东 朱立军 +3 位作者 王世杰 姜立君 张位华 高慧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7-164,共8页
贵州境内早寒武世早期几乎都是黑色页岩沉积。最近在贵州福泉英坪寒武系底部却发现了一套泥岩夹薄层灰岩,它为研究早寒武世早期海洋地球化学特征提供了条件。贵州福泉英坪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附近的碳同位素强烈的负异常特征可与全球... 贵州境内早寒武世早期几乎都是黑色页岩沉积。最近在贵州福泉英坪寒武系底部却发现了一套泥岩夹薄层灰岩,它为研究早寒武世早期海洋地球化学特征提供了条件。贵州福泉英坪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附近的碳同位素强烈的负异常特征可与全球同期碳同位素进行对比,它对应于中国云南会泽小歪头山段底部、蒙古Tsagaan Oloom组顶部、西伯利亚Salarrny Gol组顶部、美国西南、伊朗、安曼、波兰、纽芬兰、英国、加拿大等地新元古代—寒武纪界线附近的强烈碳同位素负异常,它可作为划分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重要依据。该剖面上碳同位素强烈负异常之下有8m厚的黑色页岩和硅质岩,在黑色页岩中发现有大量高肌虫和虫管化石,说明缺氧的黑色页岩沉积期间海洋中有大量的生物生活,但到了灰绿色泥岩和灰岩互层的碳同位素强烈负异常层段,则几乎没有生物化石。可以说缺氧事件对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附近生物绝灭事件似乎没有很大的影响,而碳同位素强烈的负异常事件与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附近生物大绝灭关系更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寒武系 碳同位素 负异常现象 地层学 生物学
下载PDF
太古宙—元古宙界线研究现状 被引量:8
9
作者 李江海 黄雄南 +1 位作者 钱祥麟 刘树文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1期43-49,共7页
根据大量资料 ,分析了近年来对太古宙—元古宙界线 (A/P)及其附近的研究成果 ,并着重论述了有关构造 -岩浆事件的研究及其意义 ,结合我国华北A/P界线的相关问题的研究概况 ,认为在五台山和太行山等地的变质岩区选择典型剖面 ,对太古宙... 根据大量资料 ,分析了近年来对太古宙—元古宙界线 (A/P)及其附近的研究成果 ,并着重论述了有关构造 -岩浆事件的研究及其意义 ,结合我国华北A/P界线的相关问题的研究概况 ,认为在五台山和太行山等地的变质岩区选择典型剖面 ,对太古宙基底的变基性岩体进行构造背景、精确同位素年代学以及盖层的沉积特征等多学科综合研究 ,是今后深入探讨这一领域的关键 ,其研究成果对明确我国A/P界线标志将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古宙 元古宙 构造-岩浆事件 基性岩浆侵入 华北克拉通 年代学 A/P界线 全球变化
下载PDF
五台山区太古宙/元古宙界线划分及其地球演化意义 被引量:9
10
作者 李江海 牛向龙 +1 位作者 钱祥麟 田永清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09-418,共10页
太古宙/元古宙界线代表地球演化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如何准确标定和划分这一界线对认识早期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区域构造及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研究表明,华北克拉通新太古代构造演化明显滞后于欧美澳等克拉通,成为有利于建立太古宙/元古... 太古宙/元古宙界线代表地球演化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如何准确标定和划分这一界线对认识早期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区域构造及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研究表明,华北克拉通新太古代构造演化明显滞后于欧美澳等克拉通,成为有利于建立太古宙/元古宙界线的关键地区。山西五台山区保留了较完整的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地层记录。先前研究主要依据该区地层、区域构造、叠层石记录进行界线划分,并对界线争议较多。本文在五台山区长期野外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磨拉石沉积、同构造花岗岩、裂解环境相关玄武岩的综合探讨,建议这一界线划分在东冶亚群与豆村亚群之间。初步的同位素年龄制约表明,这一界线的时代介于2549±22Ma到2450±10Ma之间,与早期大陆克拉通伸展裂解、隆升剥蚀相关,并涉及岩石圈、水圈、大气圈性质的重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古宙/元古宙界线 绿岩带 前陆盆地 大陆裂解 五台山
下载PDF
太古宙—元古宙过渡分界及成矿动力体制转换 被引量:6
11
作者 邓军 孙忠实 +3 位作者 王建平 王庆飞 王喜臣 燕长海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7-96,共10页
太古宙与元古宙之间分界时限较窄、测年数据偏新和混乱 ,极大遏制了地球早期基础地质的深入研究 .通过太古宙与元古宙分界标志和过渡标志的确定 ,将太古代—元古代间动力体制转换类型划分为 4种 :挤压体制向扩张体制转换 ;垂直运动与水... 太古宙与元古宙之间分界时限较窄、测年数据偏新和混乱 ,极大遏制了地球早期基础地质的深入研究 .通过太古宙与元古宙分界标志和过渡标志的确定 ,将太古代—元古代间动力体制转换类型划分为 4种 :挤压体制向扩张体制转换 ;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间转换 ;水平主压应力场转换 ;地幔柱体制向板块构造体制转换 .太古代与元古代间动力体制转换产物主要为真核生物、放射性元素、岩浆、矿产 ,各自形成时限可达 (3~ 5 )× 10 8a .太古宙与元古宙之间分界不应以单一年代划分 ,而是一个渐变过渡的界线 ,可初步确定在 2 .2 0~ 2 .80Ga之间 .太古宙—元古宙界线的划分应与地球动力学和构造体制等重大事件相联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动力体制 太古宙一元古宙 地球动力学 成矿作用 岩浆 垂直运动
下载PDF
关于太古宙——元古宙界线的新认识 被引量:7
12
作者 陈衍景 欧阳自远 +1 位作者 杨秋剑 邓健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483-488,共6页
2500Ma作为太古宙—元古宙界线的提议被28届国际地质大会通过,但并不意味着2500Ma作为太古宙—元古宙界线是永恒的最佳选择。事实上,太古宙—元古宙界线划在何处还存在很多争论,现行的界线划分依据也与其他重要分期标准相悖。大量资料表... 2500Ma作为太古宙—元古宙界线的提议被28届国际地质大会通过,但并不意味着2500Ma作为太古宙—元古宙界线是永恒的最佳选择。事实上,太古宙—元古宙界线划在何处还存在很多争论,现行的界线划分依据也与其他重要分期标准相悖。大量资料表明),2300Ma时曾发生全球地质环境的灾变,灾变前后的地质作用(尤其是表生地质作用),有明显的变化,导致了太古宙与元古宙的一系列差别。该灾变与元古宙—显生宙、古生代—中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等重要界线处的地质事件有颇多相似之处。2300Ma时的灾变事件与2500Ma左右全球构造运动相比,是更合适的太古宙—元古宙界线的选择标志。2300Ma灾变事件在中国的记录非常清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古宙 元古宙 界线 灾变事件 地质环境
下载PDF
前寒武纪大陆地壳地质构造演化研究进展与问题 被引量:18
13
作者 钱祥麟 李江海 程素华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5-153,共9页
前寒武纪地质构造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存最古老的固体地球物质是38亿年前的大陆长英质岩石。以地质构造热事件为标志确认早中太古代已有30亿年年龄值的大陆克拉通化,而新太古代末大陆地壳已出现普遍的克... 前寒武纪地质构造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存最古老的固体地球物质是38亿年前的大陆长英质岩石。以地质构造热事件为标志确认早中太古代已有30亿年年龄值的大陆克拉通化,而新太古代末大陆地壳已出现普遍的克拉通化。由深变质作用岩石测得的pt值推断当时地温梯度与现今大陆稳定区相似,大规模的陆壳区断块已具基本刚性特征,使板块构造运动模式基本适用于太古宙地壳演化。古元古代末陆壳普遍隆升和遭剥蚀,陆壳生长作用导致形成大陆区块上的裂谷型坳拉槽系。中元古代起,世界约于18亿年前近乎同时出现不变质的沉积盖层,使前寒武纪明显必需划分为早、晚前寒武纪两大阶段。华北克拉通区是世界大陆克拉通地壳的组成部分,与世界各大陆克拉通演化有很好的可对比性,在前寒武纪超级大陆重建中有一定位置。在现今阶段研究基础上,对华北克拉通区提出了几个前瞻性的基础研究课题,应予深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寒武纪地质 太古宙克拉通 新太古代 晚前寒武纪 坳拉槽系 华北克拉通 地壳演化
下载PDF
北京平原区地质剖面的初步建立-太古宙结晶基底和元古宙地层 被引量:3
14
作者 吕金波 郑桂森 +3 位作者 李良景 王海波 刘凯 王纯君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79-889,共11页
北京平原目前尚未建立系统的地质剖面。1867年庞培莱将北京西山分为3大系,1871年李希霍芬提出震旦系、划分12层。1922年葛利普将震旦系限定在前寒武系,1923年田奇镌将南口剖面划分为7个岩组,1934年高振西将震旦系3分(南口群、蓟县群、... 北京平原目前尚未建立系统的地质剖面。1867年庞培莱将北京西山分为3大系,1871年李希霍芬提出震旦系、划分12层。1922年葛利普将震旦系限定在前寒武系,1923年田奇镌将南口剖面划分为7个岩组,1934年高振西将震旦系3分(南口群、蓟县群、青白口群)。1976年乔秀夫3分青白口群(下马岭组、龙山组和景儿峪组),1980年汪长庆等将十三陵剖面分为4系12组,1991版《北京市区域地质志》将十三陵剖面分为3系12组。本文初步建立平原区地层表,详细描述太古宙结晶基底和元古宙地层剖面,在京南大兴区的榆垡(兴热-1井)和安定(兴热-2井)发现太古宙片麻岩,在京热-70井、京热-59井、京热-71井和京热-75井编录蓟县纪地层,利用亦庄小学钻孔厘定待建系下马岭组、青白口纪龙山组和景儿峪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剖面 太古宙片麻岩 中新元古代地层 北京平原区
下载PDF
吉林南部变质岩太古宙—元古宙分界时限的确定及过渡性构造演化 被引量:4
15
作者 孙忠实 邓军 刘雅琴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97-202,共6页
针对吉林南部古老岩石测年数据偏新和太古宙与元古宙之间分界时限的混乱,本文运用Sm-Nd等时线法和锆石U-Pb法将吉林南部变质岩系划分为4个年龄段:前阜平旋回(>2600Ma);阜平旋回第一幕(2600~2500Ma);阜平旋回第二幕(2500~2400Ma);... 针对吉林南部古老岩石测年数据偏新和太古宙与元古宙之间分界时限的混乱,本文运用Sm-Nd等时线法和锆石U-Pb法将吉林南部变质岩系划分为4个年龄段:前阜平旋回(>2600Ma);阜平旋回第一幕(2600~2500Ma);阜平旋回第二幕(2500~2400Ma);阜平旋回第三幕(2400~2350Ma)。阜平旋回第三幕归入太古宙并作为太古宙—元古宙之间分界时限,吉林南部古陆构造环境由活动趋向于稳定,新、老板块沟、弧、盆系统交替,地壳隆起、剥蚀引起K-Ar年龄偏新。该过渡性构造环境和原2500~2350Ma间地质事件归入太古宙将有助于加深对该区地壳演化、板石沟绿岩带铁矿及夹皮沟剪切带金矿化形成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岩系 太古宙-元古宙 分界时限 构造演化
下载PDF
遥感技术在喀喇昆仑区域地层对比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刚 张瑞江 赵福岳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2004年第1期47-50,共4页
喀喇昆仑地区康西瓦断裂以南被划为晚三叠世的变质杂岩,由两套影像特征迥然不同的岩石组成,其中一套与塔里木板块的结晶基底非常相似,野外实勘证实这是一套深变质岩,其岩性组合及变形变质特征与塔里木板块的元古界一致;另一套为晚三叠... 喀喇昆仑地区康西瓦断裂以南被划为晚三叠世的变质杂岩,由两套影像特征迥然不同的岩石组成,其中一套与塔里木板块的结晶基底非常相似,野外实勘证实这是一套深变质岩,其岩性组合及变形变质特征与塔里木板块的元古界一致;另一套为晚三叠世地层。两套地层间为一条在遥感图像上具有明显的线性特征但还未曾识别的大型断裂,根据对两侧地质环境的分析,认为它可能是一条重要的地质界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技术 喀喇昆仑 三叠系 变质杂岩 元古界 断裂 地质界线
下载PDF
早前寒武纪洋壳的地质记录及其板块构造意义 被引量:8
17
作者 李江海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0-16,共7页
元古宙蛇绿岩的不断发现表明威尔逊旋回至少在早元古代已经明显起作用。部分太古宙绿岩带由不同的构造单元拼合而成,并发育不同于显生宙蛇绿岩的大洋壳岩石组合。太古宙科马提岩—拉斑玄武岩普遍与地幔柱的热点活动有关,地幔柱在早太... 元古宙蛇绿岩的不断发现表明威尔逊旋回至少在早元古代已经明显起作用。部分太古宙绿岩带由不同的构造单元拼合而成,并发育不同于显生宙蛇绿岩的大洋壳岩石组合。太古宙科马提岩—拉斑玄武岩普遍与地幔柱的热点活动有关,地幔柱在早太古代构造演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是板块构造的重要补充机制。地球早期热产量较高,可能是造成板块规模较小、洋壳较厚、板块运动速度较快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 洋壳 地质记录 板块构造 早前寒武
下载PDF
中国和哈萨克斯坦阿尔泰大地构造及地壳演化 被引量:49
18
作者 李天德 В.Н.波里扬斯基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1期27-32,共6页
中国和哈萨克斯坦阿尔泰位于西伯利亚板块西南边缘,阿尔泰褶皱系与斋桑—北准噶尔褶皱系的接合部位,分为霍尔宗—丘伊—哈纳斯、冲乎尔—青河、别洛乌巴—南阿尔泰、矿区阿尔泰和东卡尔巴—富蕴、二台6个构造建造带,14个构造建造亚... 中国和哈萨克斯坦阿尔泰位于西伯利亚板块西南边缘,阿尔泰褶皱系与斋桑—北准噶尔褶皱系的接合部位,分为霍尔宗—丘伊—哈纳斯、冲乎尔—青河、别洛乌巴—南阿尔泰、矿区阿尔泰和东卡尔巴—富蕴、二台6个构造建造带,14个构造建造亚带。区内地壳演化可分为太古宙—元古宙古陆壳形成阶段、早古生代被动陆缘陆壳增生阶段、晚古生代陆壳拉张破坏和挤压重建(增生)阶段及中—新生代相对稳定的大陆发展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泰褶皱系 大地构造 地壳演化 中国 哈萨克斯坦 有色金属成矿带 构造建造带
下载PDF
山东蒙山侵入岩分布与岩性特征 被引量:1
19
作者 曹光杰 单婉婉 +1 位作者 闫克超 苟佃达 《山东国土资源》 2017年第6期1-5,共5页
以野外地质调查为基础,结合前人的岩石学和年代学成果,根据构造作用和岩浆活动,探讨了蒙山的侵入岩分布与岩性特征。蒙山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岩层表现为韧性变形、剪切、岩浆侵入,岩浆活动具多旋回多期次的特点,侵入岩发育。蒙山的主体是... 以野外地质调查为基础,结合前人的岩石学和年代学成果,根据构造作用和岩浆活动,探讨了蒙山的侵入岩分布与岩性特征。蒙山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岩层表现为韧性变形、剪切、岩浆侵入,岩浆活动具多旋回多期次的特点,侵入岩发育。蒙山的主体是距今2 700~2 500 Ma间三期大规模岩浆侵入活动形成的片麻状英云闪长岩、片麻状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2 750~2 600 Ma,万山庄序列超铁镁质—镁铁质侵入岩侵入,泰山序列TTG(Trondhjemite,Tonalite,Granodiorite)岩系侵位。大约2 600~2 500 Ma,先后有黄前序列西店子蛇纹岩,峄山序列中粒奥长花岗岩、片麻状粗中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中细粒斑状含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傲徕山、红门序列条带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粒黑云石英闪长岩等侵入。之后,中元古代约1 621Ma牛岚辉绿岩呈脉状侵入,古生代约465Ma常马庄金伯利岩侵入。大规模的岩浆侵入活动和构造作用,使古陆核发生了多次巨变和反复锻造,形成了坚硬的刚性陆壳,塑造了多种地质遗迹和地质地貌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古代 元古代 侵入岩 分布 岩性特征 蒙山 山东省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碎屑沉积岩地球化学:异常太古宙—元古宙界线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赵祖斌 高山 +1 位作者 骆庭川 凌文黎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2期431-439,共9页
分析了华北克拉通新太古代—三叠纪 16个碎屑沉积岩组合样品。与Taylor和McLennan等提出的太古宙—元古宙界线前后沉积岩及上地壳化学组成变化不同 ,新太古代五台群沉积岩具明显负Eu异常 ,相容元素含量很低 ,不相容元素含量较高 ,与典... 分析了华北克拉通新太古代—三叠纪 16个碎屑沉积岩组合样品。与Taylor和McLennan等提出的太古宙—元古宙界线前后沉积岩及上地壳化学组成变化不同 ,新太古代五台群沉积岩具明显负Eu异常 ,相容元素含量很低 ,不相容元素含量较高 ,与典型后太古宙沉积物组成类似。而古元古代沉积岩比五台群显示出异常高的Eu/Eu 值 ,w(Sc) /w(Th) ,w(Cr) /w (Th)比值。青白口纪、寒武纪、石炭纪和二叠纪沉积岩显示正常的后太古宙沉积岩特征。三叠纪沉积岩的Eu/Eu 值 ,w (Sc) /w (Th) ,w(Cr) /w(Th)比值再次显著升高 ,推测与华北和扬子克拉通最终的陆陆碰撞作用有关。因此 ,太古宙—元古宙界线并不一致对应于上地壳演化程度迅速增高。大陆上地壳并非总是向着分异程度提高的方向演化 ,而是部分时期可出现演化程度降低的异常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古宙-元古宙 界线 碎屑沉积岩 地球化学 地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