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灯影古街·诗画新韵——基于人本为先的迎亚运大运河街区光环境设计回顾
1
作者 王小冬 张韧 《华中建筑》 2024年第6期89-92,共4页
作为运河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历史街区最能体现运河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全民喜迎亚运的大背景中,杭州运河历史街区的光环境设计为展现运河文化和城市特色提供了一个有效样本。该文基于人本为先的理念,从文化引领、精准微更、互动交融、... 作为运河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历史街区最能体现运河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全民喜迎亚运的大背景中,杭州运河历史街区的光环境设计为展现运河文化和城市特色提供了一个有效样本。该文基于人本为先的理念,从文化引领、精准微更、互动交融、低碳先行等方面探索光环境营造如何有效提升与展现街区活力与城市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衡建筑 人本为先 历史街区 光环境设计 文脉
下载PDF
TOD模式下站城融合建筑及交通流线设计——以白云站建筑设计为例
2
作者 李茜 《城市建筑》 2024年第15期179-182,211,共5页
TOD模式在我国不断地进行设计实践,站城融合一体化模式是TOD模式的中国特色实践应用,它强调城市发展与公共交通的紧密结合,做到步行友好。文章以广州白云站为例,从铁路客运站整体规划及站房设计出发,探讨站房与城市的关系处理问题,将割... TOD模式在我国不断地进行设计实践,站城融合一体化模式是TOD模式的中国特色实践应用,它强调城市发展与公共交通的紧密结合,做到步行友好。文章以广州白云站为例,从铁路客运站整体规划及站房设计出发,探讨站房与城市的关系处理问题,将割裂的城市通过交通组织、城市设计、立体交通、多维度融合等方式重新连接,实现立体化慢行交通体系。通过对当地特色的研究和探索,“云山珠水,木棉花开”的白云站建筑设计体现了广州市民骨子里的浪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建筑 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 TOD 传统文化 白云站 高速铁路客运站
下载PDF
校园语境中的建筑的定位创作——清华大学信息技术大楼 被引量:2
3
作者 庄惟敏 姚红梅 张晋芳 《新建筑》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4-36,共3页
通过清华大学信息技术大楼的设计实践阐述了一个设计原则,即如何恰如其分地给建筑“定位”,并从环境、功能、文化三个层面上探讨了恰当的“定位”对建筑创作的意义。
关键词 清华大学信息技术大楼 建筑创作 校园 建筑设计 建筑环境 建筑语境 传统建筑
下载PDF
“大工程观”视野下风景园林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探索——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 被引量:4
4
作者 朱里莹 黄启堂 +1 位作者 任维 李房英 《丽水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84-88,共5页
集科学、技术、非技术要素与工程实践为一体的大工程观,是理解风景园林学科不断扩展的外延与内涵的重要教育理念。根据这一教育理念,风景园林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注重学生的综合知识结构、整体性思维、工程实践能力以及社会责任与人文情... 集科学、技术、非技术要素与工程实践为一体的大工程观,是理解风景园林学科不断扩展的外延与内涵的重要教育理念。根据这一教育理念,风景园林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注重学生的综合知识结构、整体性思维、工程实践能力以及社会责任与人文情怀等4方面,从而构建起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从教育资源整合、课程群设计以及教学实践模式3个方面对风景园林应用型人才一体化培养进行改革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工程观 风景园林 应用型人才
下载PDF
体制机制角度的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地管理体系发展状况和方向 被引量:4
5
作者 王蕾 马有明 苏杨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89-93,共5页
中国有9类文化与自然遗产地管理体系。从保护和利用两方面来考察这些体系的效能,可发现存在没有保护好、没有服务好、没有经营好等共性问题。剖析这些通病的制度成因,归结为管理体制不顺、资金机制不完备、经营机制有漏洞等。在国家加... 中国有9类文化与自然遗产地管理体系。从保护和利用两方面来考察这些体系的效能,可发现存在没有保护好、没有服务好、没有经营好等共性问题。剖析这些通病的制度成因,归结为管理体制不顺、资金机制不完备、经营机制有漏洞等。在国家加大财力支持和制度建设的情况下,近期可通过理顺体制并加强相关机制建设、加强与国家上位政策的衔接等办法来缓解这些通病,远期可通过统一的上位法规范已有体系、依托风景名胜区建立国家公园新体系并逐渐整合既有体系等办法完善我国的文化与自然遗产地管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文化与自然遗产地 体制机制 发展方向
下载PDF
山西省洪洞大槐树遗址保护规划的建议 被引量:2
6
作者 阙维民 赵蕃蕃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80-83,共4页
山西省洪洞大槐树遗址是中国封建历史晚期影响最大的移民集散地,亦是中国八大移民寻根文化遗址地,体现出寻根文化具有全国意义、物质文化遗产保存较好、移民文献史料佐证翔实的三大特色。大槐树遗址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非物质文... 山西省洪洞大槐树遗址是中国封建历史晚期影响最大的移民集散地,亦是中国八大移民寻根文化遗址地,体现出寻根文化具有全国意义、物质文化遗产保存较好、移民文献史料佐证翔实的三大特色。大槐树遗址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槐树祭祖习俗的物质载体。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视野入手,阐述了洪洞大槐树遗址的历史背景、遗产价值与保护规划,提出了进一步保护规划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大槐树遗址 移民寻根文化 遗产价值 保护规划
下载PDF
乡土建筑研究范式的再定位:从特色导向到问题导向 被引量:13
7
作者 吴志宏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4年第3期14-17,共4页
本文深入分析了乡土建筑研究中以"特色为导向"研究范式存在的问题,认为它是近代中国文化认同的危机而形成的"中国特色"建筑话语的延续。在当下现代文化转型基本完成的语境下,"特色导向"的研究范式不再具... 本文深入分析了乡土建筑研究中以"特色为导向"研究范式存在的问题,认为它是近代中国文化认同的危机而形成的"中国特色"建筑话语的延续。在当下现代文化转型基本完成的语境下,"特色导向"的研究范式不再具有天然的合理性。乡土建筑研究应该回归乡土,研究乡土中现实的条件和问题,即所谓"问题导向"的研究范式。乡土研究应该更加关注那些日常的、大量性的、"无特色"的普通当代民居,注重对其形态生成机制和演化规律的研究。最后为乡土建筑研究提出一些新的研究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建筑 特色导向 问题导向 文化认同 当代民居 形态生成机制
下载PDF
生态导向的城市设计——以云居寺文化景区为例 被引量:4
8
作者 徐全胜 朱颖 《风景园林》 2020年第2期94-99,共6页
生态文明背景下,功能主义导向的传统城市设计正逐步向生态导向的城市设计转型。北京房山云居寺文化景区城市设计实践,以生态导向的城市设计策略为基础,在充分调研基地文化与自然特征基础上,提出"隐于山水间,万般皆自然"的城... 生态文明背景下,功能主义导向的传统城市设计正逐步向生态导向的城市设计转型。北京房山云居寺文化景区城市设计实践,以生态导向的城市设计策略为基础,在充分调研基地文化与自然特征基础上,提出"隐于山水间,万般皆自然"的城市设计目标,并进一步提出严格减量发展、严格控制高度、维护山水格局、倡导覆土增绿、风貌特色引导以及混合用地指标6项城市设计策略。聚焦人在景区中的体验,在提升云居寺文化景区服务功能的同时控制景观视廊,实现了人在景中游的绿色景区营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生态导向 城市设计 生态城市 文化景区 云居寺
下载PDF
四合院建筑空间中的行为导向意蕴 被引量:2
9
作者 伏虎 《设计艺术研究》 2014年第6期88-93,116,共7页
四合院建筑作为民居是中国人最熟悉的建筑形式,能成为中国许多地方共同采用的住宅形式并不是一种偶然,它不仅渗透着中国人对时空的感悟,也包含着中国人关于自然宇宙的文化哲学思想和审美理想。在四合院建筑均衡、严谨、相互制约的空间... 四合院建筑作为民居是中国人最熟悉的建筑形式,能成为中国许多地方共同采用的住宅形式并不是一种偶然,它不仅渗透着中国人对时空的感悟,也包含着中国人关于自然宇宙的文化哲学思想和审美理想。在四合院建筑均衡、严谨、相互制约的空间构成中有一种整体的秩序的美感,使得居于其中的人受到"强制性"的行为引导,并经由建筑语言和符号将文化整合而统一,形成独具民族气质的文化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合院 建筑空间 行为导向 儒家文化
下载PDF
树立东方建筑文化发展观——读《提高全社会的建筑理论修养》一文的随想录 被引量:1
10
作者 高介华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1期90-96,共7页
吴良镛院士所著《提高全社会的建筑理论修养》一文的意义具有全社会性,它的要旨在于:建筑关系国计民生至大至要,针对当前建筑领域存在的一些畸形状态,必须从理论上进行探索,消除误导,树立东方建筑文化发展观,从而开创中国新建筑文化的... 吴良镛院士所著《提高全社会的建筑理论修养》一文的意义具有全社会性,它的要旨在于:建筑关系国计民生至大至要,针对当前建筑领域存在的一些畸形状态,必须从理论上进行探索,消除误导,树立东方建筑文化发展观,从而开创中国新建筑文化的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良镛 东方建筑 文化发展观
下载PDF
南京高校新老校区校园景观建设的差异性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黄静 宫铭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51-57,共7页
大学环境作为科研、教育基地的重要载体,一直在高校发展历程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对于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的评价,尤其是对新建成的校区景观的回访与分析却刚刚起步。通过对南京11所新老校区景观进行差异性比较,从校园景观文化表达... 大学环境作为科研、教育基地的重要载体,一直在高校发展历程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对于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的评价,尤其是对新建成的校区景观的回访与分析却刚刚起步。通过对南京11所新老校区景观进行差异性比较,从校园景观文化表达、景观布局差异、景观功能差异、景观元素和环境设施差异以及环境感知度等5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以完善校园景观建设,探讨"以人为本"的未来校园景观建设与改造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校园景观 校园环境 分析 景观文化 以人为本
下载PDF
基于场所精神的可持续文体中心设计——以攸水湾生态城文体中心设计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罗晓予 蔡弋 《建筑与文化》 2020年第6期236-237,共2页
文化体育建筑空间大、结构形式复杂、建造成本较高,但赛后的使用频率和人气却往往不尽如人意。文章以攸水湾生态城文体中心为例,探索中小城市基于场所精神的可持续体育文化建筑的设计方法,通过优化建筑与场所的协调性、匹配度,提升室内... 文化体育建筑空间大、结构形式复杂、建造成本较高,但赛后的使用频率和人气却往往不尽如人意。文章以攸水湾生态城文体中心为例,探索中小城市基于场所精神的可持续体育文化建筑的设计方法,通过优化建筑与场所的协调性、匹配度,提升室内外空间的融合度,打造多样可变的赛后内部功能空间,让使用者产生"方向感"和"认同感",从而提升中小城市体育文化建筑的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文化建筑 场所精神 可持续性 方向感 认同感
下载PDF
市民生活的舞台——烟台福山青龙山文化广场
13
作者 王向荣 林箐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6-29,共4页
青龙山文化广场的设计从场地特征和功能出发,用多样的空间划分和组织方式创造了尺度适宜、空间丰富、功能复合的人性化广场,简洁轻松的景观和充满魅力的夜景照明不仅提供了优美的城市空间,也为市民提供了一个生活的舞台,创造出城市生活... 青龙山文化广场的设计从场地特征和功能出发,用多样的空间划分和组织方式创造了尺度适宜、空间丰富、功能复合的人性化广场,简洁轻松的景观和充满魅力的夜景照明不仅提供了优美的城市空间,也为市民提供了一个生活的舞台,创造出城市生活的场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青龙山文化广场 福山博物馆 尺度 人性化 空间
下载PDF
东方建筑之启示 被引量:2
14
作者 纪伟 纪业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 CAS 1997年第3期89-92,共4页
论述了中国及其周边国家在建筑文化上的相互联系,分析了中国周边国家,如日本、印度,现代建筑走向成功的先进经验.提出以扬弃态度,深入学习西方现代建筑,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探求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创作之路.
关键词 现代建筑 东方建筑 建筑文化 入学 相互联系 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 走向 学习 西方
下载PDF
一般性工业建筑遗存的民用化改造与文化元素运用——以鹿鸣山房为例 被引量:6
15
作者 刘石保 张超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0年第8期12-14,共3页
一般性工业建筑遗存有着丰富的社会利用价值,具有广阔的改造利用前景,但很少得到学者重视和改造应用。传统的建筑营造和园林设计思想是中国优秀的文化,将传统建筑营造思想应用到一般性工业遗存改造中,可以拓宽一般性工业建筑遗存改造的... 一般性工业建筑遗存有着丰富的社会利用价值,具有广阔的改造利用前景,但很少得到学者重视和改造应用。传统的建筑营造和园林设计思想是中国优秀的文化,将传统建筑营造思想应用到一般性工业遗存改造中,可以拓宽一般性工业建筑遗存改造的多元化方式,同时提高中国城市化的特色,也切合了重塑中国文化自信的社会需要。通过分析鹿鸣山房这一般性工业建筑的改造案例,探索传统建筑文化在工业改造中的应用,梳理相关的理论和方法,为同类改造提供相关的借鉴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建筑遗存 传统文化 东方美学 建筑改造
下载PDF
中国建筑的世界表达——关于当前建筑展示的文化思考 被引量:1
16
作者 段智君 赵娜冬 《华中建筑》 2007年第1期4-6,共3页
令我们当代建筑师尴尬的是,在众多的建筑展示中,每每总要拿祖宗的遗存来突出自己的成就。对建筑展示者的要求不能仅停留在商业内容之上,而应当使其具有更深层次的文化意味,而建筑展示真正应当表达的是揭示、阐释当地人的文化内在,而不... 令我们当代建筑师尴尬的是,在众多的建筑展示中,每每总要拿祖宗的遗存来突出自己的成就。对建筑展示者的要求不能仅停留在商业内容之上,而应当使其具有更深层次的文化意味,而建筑展示真正应当表达的是揭示、阐释当地人的文化内在,而不仅仅是描述文化形式本身。我们需要真正理解中国建筑展示的文化定位,才能将其置于恰当的位置。事实上,任何一个建筑展示都不可能也不需要包括所有文化层次的内容。只有寻找中国传统建筑的“现代性”才能使其得到现代意义的提升;只有努力在对当今中国建筑问题的探索实践中才能使建筑展示获得真正的“中国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展示 文化传播 定位 现代性 风格
下载PDF
谁的乡村建设?——基于乡村建筑变迁的观察和思考 被引量:13
17
作者 曾钰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5-42,共8页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乡村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其中,乡村建设中农民房屋建筑类型从特质性的"匠心独具"到同质性的"千村一面",再到异化性的"自厝同异"变迁路径,反映出传统文化的保护危机,也...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乡村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其中,乡村建设中农民房屋建筑类型从特质性的"匠心独具"到同质性的"千村一面",再到异化性的"自厝同异"变迁路径,反映出传统文化的保护危机,也深刻揭示出建筑变迁背后暗藏的农民与地方政府间的多元矛盾和博弈。此问题的根源在于农民主体性被消解,成了被建构的对象或客体,而地方政府却不断强化构建主体的身份认同。事实上,当前乡村建设呈现出五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一是为城市消费者休闲情趣的乡村建设;二是为城市中产阶级家乡情感的乡村建设;三是为地方政府凸显政绩的乡村建设;四是为开发商投资回报的乡村建设;五是为农民生存利益的乡村建设。不同参与者均带着不同的利益诉求介入乡村建设,直接影响到乡村建设的发展走向。因此,要处理乡村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必须强化农民在乡村建设中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身份,赋予农民对乡村建设事务的话语权与决定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建设 建筑变迁 传统文化 价值取向 主体意识
下载PDF
走进建筑 走出建筑——解读一位建筑师的两项建筑设计作品
18
作者 杨玲 吴燕 《华中建筑》 2006年第1期30-30,共1页
该文通过对吴越两个作品的比较分析,阐述了建筑师本人的设计态度的转变,即:从走进建筑挖掘建筑的文化内涵到走出建筑在更宏观的位置来定位建筑。
关键词 建筑文化 宏观定位 谦虚的建筑
下载PDF
东方文化圈视角下的中国现代主义建筑语言的本土转译
19
作者 李广伟 郑东军 《建筑与文化》 2021年第2期239-241,共3页
自近代以来,现代主义建筑思想进入中国,中国早期建筑师便开始思考其与本土文化的融合。从百余年前至今,中国建筑师在运用国际式语汇来表现本土文化和社会传统方面仍充满困惑和探寻。文章试图以东方文化圈为视角,通过梳理当代东方文化背... 自近代以来,现代主义建筑思想进入中国,中国早期建筑师便开始思考其与本土文化的融合。从百余年前至今,中国建筑师在运用国际式语汇来表现本土文化和社会传统方面仍充满困惑和探寻。文章试图以东方文化圈为视角,通过梳理当代东方文化背景下现代主义建筑的本土实践,并分类分析其深层内涵,对中国现代主义建筑语言的本土转译进行理论总结并提供思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文化圈 本土转译 现代主义 建筑语言
下载PDF
节地合宜,安魂慰心——传统墓葬文化之继承与创新
20
作者 李程成 《建筑与文化》 2014年第4期147-149,共3页
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背景,节约型墓园既要"节约土地,广布余荫",又要让人民满意,做到"安魂慰心,彰功育人"。中国古代陵墓通过"人与天调,天人共荣"的宇宙观及对待自然的方式,表达"生... 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背景,节约型墓园既要"节约土地,广布余荫",又要让人民满意,做到"安魂慰心,彰功育人"。中国古代陵墓通过"人与天调,天人共荣"的宇宙观及对待自然的方式,表达"生于自然,归于自然","崇敬山灵"的精神追求。现代墓园应借古开今,实现墓地的自然化和墓地自然的人化,争取最大限度地发挥墓园在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中所起的作用,为人类长远、根本的利益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传统墓葬文化 节约型墓园 继承与创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