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H_3 monitoring in Arctic and Dalian bay areas
1
作者 封颖 Wang Qiang +1 位作者 Yao Ziwei Geng Jinju 《High Technology Letters》 EI CAS 2010年第4期437-440,共4页
In this paper, we use pre-column 2 times low-temperature cryo-trap enrichment--gas chromatography(GC)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detector(NPD)to detect and analyze phosphine in Arctic pole area for the first time. T... In this paper, we use pre-column 2 times low-temperature cryo-trap enrichment--gas chromatography(GC)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detector(NPD)to detect and analyze phosphine in Arctic pole area for the first time. The results show phosphine exists in all of the samples in Arctic pole biosphere and phosphine concentration in Arctic atmosphere is between 18.54- 132.18 ng/m^3, almost the same as that in Antarctic atmosphere; phosphine concentration in Dalian bay sea surface sediments is between 116. 8- 554.3 ng/kg, almost the same as that reported in Jiao-zhou bay. Our research of phosphine will shed new light on the mechanisms showing how the phosphorus supplement influences the biogeochemical cycle and global warm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OSPHINE arctic pole area Dalian bay area distribution rules DETECT
下载PDF
Matrix-bound phosphine in Ny-Alesund Area of Arctic
2
作者 封颖 Wang Qiang +1 位作者 Yao Ziwei Geng Jinju 《High Technology Letters》 EI CAS 2009年第3期331-336,共6页
Phosphine, a ubiquitous trace gas in the atmosphere, acts as a carrier of gasous phosphorus in the biogeochemical cycle. The research of phosphine will show new light on the mechanisms of how the phos- phorus suppleme... Phosphine, a ubiquitous trace gas in the atmosphere, acts as a carrier of gasous phosphorus in the biogeochemical cycle. The research of phosphine will show new light on the mechanisms of how the phos- phorus supplement influence the biogeochemical cycle and global wanning. In this paper, we detect the phosphine in Arctic Pole area for the first time. The result shows that matrix-bound phosphine(MBP) ex- ists in all the samplings. Phosphine distributions varied with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origins. Average phosphine concentrations in tundra soil, lake sediments, sea sediments, seabird-droppings and deer guanos were 14.17ng/kg dry, 35.44 kg dry, 67.20 kg dry, 32.9 ng/kg dry, and 25.52 ng/kg dry re- spectively.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s that there is an obviously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Porg and MBP. It could be concluded that anaerobic decomposition of Porg and the mechano-chemistry action of the rock probably are the possible reasons explaining the mechanism of MBP production in Arctic Pole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trix-bound phosphine (MBP) arctic Pole area distribution Porg rock
下载PDF
黑碳对北冰洋积雪和海冰影响的模拟研究
3
作者 王煜 苏洁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9-107,共19页
当黑碳沉降到冰雪表面时,可使冰雪表面反照率降低,对短波辐射的吸收增加,黑碳的变化对海冰融化过程的影响值得研究。本文利用CICE海冰模式进行数值模拟,并定量分析北冰洋冰雪中黑碳造成的影响。研究表明,在不同黑碳数据源的强迫下,1980-... 当黑碳沉降到冰雪表面时,可使冰雪表面反照率降低,对短波辐射的吸收增加,黑碳的变化对海冰融化过程的影响值得研究。本文利用CICE海冰模式进行数值模拟,并定量分析北冰洋冰雪中黑碳造成的影响。研究表明,在不同黑碳数据源的强迫下,1980-2014年间,模拟结果给出的夏季北冰洋反照率平均下降为0.82%~1.71%,最终造成海冰面积下降了0.97%~1.93%,而在巴伦支海、喀拉海以及拉普捷夫海,夏季黑碳造成的海冰面积下降约为北冰洋整体的2-3倍。不同黑碳沉降强迫下的模拟结果均显示,1980-1995年,北冰洋区域黑碳对反照率的影响呈现减小趋势,但在1996-2014年,黑碳影响转为增加趋势。在低纬度海区,由于海冰的消退,黑碳的辐射效应呈现减小趋势,而在高纬度海区,由于多年冰内黑碳的累积效应,黑碳的辐射影响呈现增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碳 北冰洋 CICE海冰模式 反照率 海冰面积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区Arctic-like狂犬病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田登 刘桂香 +8 位作者 石燕 姜双应 赵生仓 徐莉莉 张华一 雷有菊 旦措 尕沙 罗志明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817-822,829,共7页
目的为了解青海地区狂犬病病毒在人和不同动物中的流行趋势和变异特点。方法在2012至2016年间,我们从青海不同地区收集194个组织样本,用直接荧光抗体(DFA)进行检测。获得的阳性标本在进行核酸扩增和序列测序分析。结果从194个标本中获得... 目的为了解青海地区狂犬病病毒在人和不同动物中的流行趋势和变异特点。方法在2012至2016年间,我们从青海不同地区收集194个组织样本,用直接荧光抗体(DFA)进行检测。获得的阳性标本在进行核酸扩增和序列测序分析。结果从194个标本中获得了38个直接荧光抗体(DFA)阳性标本,从38个阳性标本中获得了8个狂犬病病毒全基因组序列,比较这8个完整核苷酸序列,并与CQH2012D(KM27 2192.1)和来自西藏的2012年的CXZ1201D犬(KC46352)株进行同源性分析,发现他们与2个核苷酸序列之间的相似性在95%和100%之间。对8个G基因和N基因核苷酸序列和从中国和世界的代表株的进化分析,结果表明我们得到的狂犬病病毒核苷酸全序列属于Arctic-like2组,是ChinaⅣ基因型,从38个DFA阳性标本的地区分布分析表明,阳性标本的发生率在青海地区有从西向东逐渐减少的趋势。结论青海流行的狂犬病以Arctic-like2为主,并随动物迁徙有由西向东扩展的趋势,流行病学数据提示人和家养动物狂犬病的传播途径是感染了狂犬病的犬或狼咬伤而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ctic-like狂犬病病毒 分子流行病学 青藏高原地区
下载PDF
Spatial-temporal variations in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in the Arctic from 2003 to 2016 被引量:4
5
作者 Haili Li Changqing Ke +1 位作者 Qinghui Zhu Su Shu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8期111-121,共11页
The area of Arctic sea ice has dramatically decreased, and the length of the open water season has increased;these patterns have been observed by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since the 1970 s. In this paper, we calculate ... The area of Arctic sea ice has dramatically decreased, and the length of the open water season has increased;these patterns have been observed by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since the 1970 s. In this paper, we calculate the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 calculated by carbon) from 2003 to 2016 based on sea ice concentration products,chlorophyll a(Chl a) concentration,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PAR),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 and sunshine duration data. We then analyse the spatiotemporal changes in the Chl a concentration and NPP and further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 among NPP, the open water area, and the length of the open water seaso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1) the Chl a concentration increased by 0.025 mg/m^3 per year;(2) the NPP increased by 4.29 mg/(m^2·d) per year, reaching a maximum of 525.74 mg/(m^2·d) in 2016;and(3) the Arctic open water area increased by 57.23×10^3 km^2/a, with a growth rate of 1.53 d/a for the length of the open water season. The annual NPP w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open water area, the length of the open water season and the SST.The daily NPP was also found to have a lag correlation with the open water area, with a lag time of two months.With global warming, NPP has maintained an increasing trend, with the most significant increase occurring in the Kara Sea. In summary, this study provides a macroscopic understanding of the distribution of phytoplankton in the Arctic, which is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marine ecological environ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A ICE open water area CHLOROPHYLL a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arctic
下载PDF
北极地区核动力船舶航行的法律问题研究
6
作者 董跃 申雨琪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1-12,共12页
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外国核动力船舶应享有非歧视性的航行权,但因核事故巨大的生态破坏性,许多沿海国对于外国核动力船舶的通过持保守态度,核动力船舶航行权的实现存在着现实困境。随着核动力船舶航行实践不断发展,核动力船舶航... 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外国核动力船舶应享有非歧视性的航行权,但因核事故巨大的生态破坏性,许多沿海国对于外国核动力船舶的通过持保守态度,核动力船舶航行权的实现存在着现实困境。随着核动力船舶航行实践不断发展,核动力船舶航行权边界的不确定性问题逐渐凸显,鉴于对航行权的体系化思考,通过分析沿海国管辖权、相关国际协定与标准,有助于弥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缺陷。相比于其他传统国际航道,北极航道有着特殊的航行秩序,《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234条赋予了沿海国额外管辖权以监管冰封区域的航行活动,这加剧了北极沿海国对外国核动力船舶的限制。而特别敏感海域、海洋保护区、无核区等制度的发展使得北极核动力船舶的航行面临着尤为复杂的制度形势,关于外国核动力船舶在北极过境的诸多法律问题尚待厘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动力船舶 北极航道 航行权 冰封区域
下载PDF
2001~2016年泛北极地区过火面积的时空变化特征
7
作者 赵芝艺 林中达 李芳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99-614,共16页
泛北极地区(50°N以北陆地)是全球两大火灾带之一,该地区火灾不仅影响局地植被演替,还影响区域乃至全球的碳循环及气候。以往研究主要针对泛北极某一特定区域火灾、个别极端大火事件或者某一特定陆表类型燃烧,对泛北极区域火灾特征... 泛北极地区(50°N以北陆地)是全球两大火灾带之一,该地区火灾不仅影响局地植被演替,还影响区域乃至全球的碳循环及气候。以往研究主要针对泛北极某一特定区域火灾、个别极端大火事件或者某一特定陆表类型燃烧,对泛北极区域火灾特征尚缺乏全面认识。本研究使用3套卫星反演的全球火产品数据(GFED4.1s、MODIS C6、FireCCI51),深入研究2001~2016年泛北极过火面积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泛北极地区多年平均的过火面积为7.47±0.72Mha/a,大值区主要位于阿拉斯加、加拿大中部、西伯利亚南部和中东部。泛北极过火面积的年际变率大;此外,泛北极和泛北极北美地区森林过火面积均呈现显著增大趋势,而泛北极欧洲地区农田过火面积显著减小。泛北极地区火灾主要发生在春季和夏季,但燃烧的主要陆表类型不同:多年平均而言,泛北极北美地区以夏季稀树草原和森林燃烧为主,泛北极欧洲地区以春季农田燃烧和夏季森林燃烧为主,泛北极亚洲地区以夏季森林、灌木燃烧和春季农田、森林燃烧为主。不同地区年过火面积极端大值年对应的主要陆表燃烧类型与多年平均结果类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灾 泛北极地区 过火面积 空间分布 趋势 年际变化
下载PDF
极地破冰船吊舱推进系统现状及发展 被引量:2
8
作者 龙飞 方斌 杨超 《船舶》 2023年第1期154-160,共7页
随着北极海冰的加速融化,北极航道的可利用程度不断增加。我国作为海洋大国及贸易大国,充分利用北极航道可以缓解我国海上运输的“马六甲困局”,保证我国战略物资的运输安全。开辟北极航道离不开极地破冰船的支持,吊舱推进系统是现代极... 随着北极海冰的加速融化,北极航道的可利用程度不断增加。我国作为海洋大国及贸易大国,充分利用北极航道可以缓解我国海上运输的“马六甲困局”,保证我国战略物资的运输安全。开辟北极航道离不开极地破冰船的支持,吊舱推进系统是现代极地破冰船的关键装备,可充分发挥破冰船的破冰能力。在现有国际形势下,我国要建造极地破冰船,必须自主研制极地破冰船用的冰区吊舱推进系统。该文研究了吊舱推进器的发展历史及现状,重点分析了冰区吊舱推进系统的特点,总结了冰区吊舱推进系统研制的关键技术,阐述了冰区吊舱推进系统的发展趋势。研究发现冰区吊舱推进系统具有运行工况复杂、冰载荷多变、转矩过载倍数高和转速动态响应快等特点,相比于非冰区吊舱具有更高的技术门槛。纵观吊舱发展过程,我国应由专业的电气公司牵头,联合业内优势资源,突破关键技术,尽快推出产品并开展示范验证,从而支撑我国北极航道的开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航道 破冰船 冰区 吊舱推进系统 冰载荷
下载PDF
应用风云三号D星微波数据估算北极海冰面积和边缘线的精度评估
9
作者 杨子健 王泽民 刘婷婷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6-58,共13页
风云三号D星搭载的微波成像仪(microwave radiation imager,MWRI)可提供被动微波数据以实现全北极尺度的海冰面积和海冰边缘线研究。基于MWRI数据获取北极海冰面积和海冰边缘线的相关研究较少,且精度验证工作不足。使用基于6种算法的MWR... 风云三号D星搭载的微波成像仪(microwave radiation imager,MWRI)可提供被动微波数据以实现全北极尺度的海冰面积和海冰边缘线研究。基于MWRI数据获取北极海冰面积和海冰边缘线的相关研究较少,且精度验证工作不足。使用基于6种算法的MWRI数据的海冰密集度结果,提取北极的海冰面积和海冰边缘线,将专用传感器微波成像仪/探测仪(special sensor microwave imager/sounder,SSMIS)和先进微波扫描辐射计(advanced microwave scanning radiometer 2,AMSR2)数据作为对比,使用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融合产品(2019年8月26日—12月31日)评估精度。结果表明,MWRI数据的海冰面积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与MODIS融合产品基本保持一致。MWRI提取的海冰边缘线相比SSMIS更接近MODIS融合产品获得的结果,均方根误差约为20~30 km。这些差异主要和数据间时空分辨率有关。总之,MWRI具有较优的性能,在北极海冰参数的监测研究中极具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云三号D星 专用传感器微波成像仪/探测仪 MODIS 北极海冰 海冰面积 海冰边缘线
下载PDF
极地冰区拖曳作业探索与实践
10
作者 夏寅月 陈清满 +5 位作者 朱兵 丁峰 沈悦 廖周鑫 裴佳豪 陈际雨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2-159,共8页
极地海域作为海洋中极具战略地位和影响力的关键地区之一,越来越受国内外科学研究的关注。拖曳作业是开展海洋调查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在极地冰区开展拖曳作业往往受天气、海冰、调查装备类型等因素的影响,此外还面临各种突发问题,可能影... 极地海域作为海洋中极具战略地位和影响力的关键地区之一,越来越受国内外科学研究的关注。拖曳作业是开展海洋调查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在极地冰区开展拖曳作业往往受天气、海冰、调查装备类型等因素的影响,此外还面临各种突发问题,可能影响考察任务的顺利实施。我国极地考察在开展冰区拖曳作业中经历了从冰区边缘试探到密集浮冰区实践,从结构简单的拖网采样到系统复杂的地球物理综合调查,通过不断的探索试验,积累了丰富的极地冰区考察实践经验。本文总结了我国在极地冰区开展拖曳作业中遇到的主要风险,开展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同时对比和借鉴国外的相关考察作业经验,并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以期为今后在极地冰区开展相关调查作业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调查 拖曳作业 极地 冰区 南北极考察
下载PDF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北极例外”条款的解释与适用
11
作者 庄媛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35-46,共12页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234条“北极例外”条款赋予北极航道沿海国在冰封区域的特别控制权,因其与北极航道密切相关而受得广泛关注,但在解释和适用中存在争议。在解释上,第234条的适用范围和“冰封区域”的界定应采取狭义解释,沿海国权...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234条“北极例外”条款赋予北极航道沿海国在冰封区域的特别控制权,因其与北极航道密切相关而受得广泛关注,但在解释和适用中存在争议。在解释上,第234条的适用范围和“冰封区域”的界定应采取狭义解释,沿海国权利范围应以折中解释中的“法条文义限制说”为界限。在适用上,第234条与《极地规则》在适用中相互影响且相互补充,俄罗斯、加拿大、美国、欧盟等主要国家和国际组织有关第234条的立场和适用条件大不相同。北极航道是中国对外经贸网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可以通过坚持正确立场、加强国际合作、强化科研主导3个方面合理应对第234条在解释和适用中的分歧,维护自身的权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234条 冰封区域 北极航道 “北极例外”条款
下载PDF
北极夏季大气气溶胶单颗粒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芦亚玲 贾铭鑫 +6 位作者 李文凯 常嘉敏 迟建伟 刘磊 孙俊英 李卫军 王文兴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642-1648,共7页
为研究北极地区大气气溶胶颗粒的物理化学特性,于2013年8月8-12日环Svalbard岛收集大气气溶胶样品,利用带能谱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EDS)共分析2530个单颗粒,并获得颗粒物的形貌特征和化学组成.结果表明,北极地区颗粒物主要表现为... 为研究北极地区大气气溶胶颗粒的物理化学特性,于2013年8月8-12日环Svalbard岛收集大气气溶胶样品,利用带能谱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EDS)共分析2530个单颗粒,并获得颗粒物的形貌特征和化学组成.结果表明,北极地区颗粒物主要表现为5种类型,分别为海盐颗粒、富S颗粒、富Fe颗粒、含碳颗粒和矿物颗粒.后向气流轨迹显示,采样期间大气污染物主要来自于北极点周边的海洋上空和附近格陵兰岛地区.来自海洋上空的大气中主要包含海盐颗粒,所占数量比例为54.7%;经过陆地的大气样品中95.4%为矿物颗粒.利用时间密度因子法估算出北极地区PM2.5质量浓度范围为0.55-0.72μg/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气溶胶 单颗粒 透射电镜 北极地区
下载PDF
2011年春季北极臭氧异常低值监测和特征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王维和 张艳 +3 位作者 李晓静 张兴赢 郑照军 刘瑞霞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10-317,共8页
利用中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A星(FY-3A)搭载的紫外臭氧总量探测仪(TOU),连续监测全球臭氧总量分布的遥感数据,分析后发现,自2011年3月初开始,北极地区臭氧总量急剧下降,形成一个臭氧低值区,3月中旬低值区中心部分... 利用中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A星(FY-3A)搭载的紫外臭氧总量探测仪(TOU),连续监测全球臭氧总量分布的遥感数据,分析后发现,自2011年3月初开始,北极地区臭氧总量急剧下降,形成一个臭氧低值区,3月中旬低值区中心部分臭氧总量日平均值只有同期的一半左右。分析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及国外卫星1979—2011年北极地区春季臭氧监测结果与北极平流层低层极涡活动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2011年春季北极臭氧总量异常低值是极冷的极涡引起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极春季臭氧总量呈现下降的趋势,而北极春季臭氧总量的年际变化主要取决于北极极涡的强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云三号卫星 北极臭氧异常低值 极涡 臭氧洞
下载PDF
北极地区人口数量、组成与分布 被引量:26
14
作者 张侠 刘玉新 +2 位作者 凌晓良 颜其德 屠景芳 《世界地理研究》 2008年第4期132-141,共10页
以环北极国家的北极行政区域为统计范围,利用环北极国家2001年和2006年的官方人口统计数据,对北极地区的人口状况及其演变趋势作了统计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2006年,北极地区总人口约为1044万,人口密度为0.63人/平方公里,是地球上除... 以环北极国家的北极行政区域为统计范围,利用环北极国家2001年和2006年的官方人口统计数据,对北极地区的人口状况及其演变趋势作了统计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2006年,北极地区总人口约为1044万,人口密度为0.63人/平方公里,是地球上除南极大陆以外人口最稀少的地区;(2)在全球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北极地区近年来人口非但没有增加,而且略有减少。2006年与2001年相比,总人口减少了5.3万左右,主要原因是受俄罗斯北极区域人口减少的影响(减少了约12万),其他国家的北极地区则呈现变化不大或略有增加的趋势;(3)北极地区地广人稀,人口分布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城市或城镇;北极地区首府的人口250万左右,约占总人口的24%;(4)分布在俄罗斯、北美、北欧北极地区的原住民人口约为200万,俄罗斯原住民以楚科奇-堪察加语族、阿尔泰语族、乌拉阿尔语族等北方少数民族为主,北美加拿大、美国主要以因纽特人和印第安人为主,北欧原住民则以萨米人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地区 面积 人口 分布 原住民
下载PDF
北极动物样品中有机污染物的测定 被引量:6
15
作者 储少岗 方精云 +1 位作者 贺奕 徐晓白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244-247,共4页
北极动物样品中有机污染物的测定*储少岗方精云贺奕徐晓白**(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100085)关键词:有机氯农药;多氯联苯;驯鹿;海豹;北极.在北极的生态环境中,简单的食物网结构和较低的生物变异性为我们提... 北极动物样品中有机污染物的测定*储少岗方精云贺奕徐晓白**(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100085)关键词:有机氯农药;多氯联苯;驯鹿;海豹;北极.在北极的生态环境中,简单的食物网结构和较低的生物变异性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来考察研究北极生态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氯农药 驯鹿 海豹 北极动物 生物监测
下载PDF
北极阿拉斯加北坡盆地地质构造特征与油气资源潜力 被引量:12
16
作者 姚永坚 李学杰 +3 位作者 杨楚鹏 韩冰 殷征欣 徐巧越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8-26,共9页
阿拉斯加北坡盆地位于北极圈北部一个古、中、新生代叠合盆地,主要发育石炭系以来海相—非海相碎屑岩、海相碳酸盐岩。盆地的主体构造呈NWW—NW向和近EW向,经历了前中泥盆世埃尔斯米尔造山、晚泥盆世—中侏罗世被动边缘、中侏罗世—早... 阿拉斯加北坡盆地位于北极圈北部一个古、中、新生代叠合盆地,主要发育石炭系以来海相—非海相碎屑岩、海相碳酸盐岩。盆地的主体构造呈NWW—NW向和近EW向,经历了前中泥盆世埃尔斯米尔造山、晚泥盆世—中侏罗世被动边缘、中侏罗世—早白垩世裂谷以及晚期的布鲁克斯造山和前陆4个构造演化阶段。盆地主要发育生油为主的三叠系和侏罗—白垩系页岩、生气为主的盆地相页岩2套烃源岩,以二叠系—下三叠统非海相和三角洲相碎屑岩、下三叠统和下白垩统浅海相砂岩、石炭系台地相碳酸盐岩和密西西比阶埃迪克特群非海相砂岩为盆地主要储层。其盖层分布广泛且封盖条件良好,以构造和构造-地层复合圈闭为主。盆地大部分石油产自埃尔斯米尔储层,石油和天然气待发现资源量大,主要位于盆地北部,其中楚科奇海岸和布鲁克斯山前的构造发育带以及北部深水地层圈闭是未来油气有利勘探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阿拉斯加北坡盆地 地质构造 油气资源
下载PDF
300hPa北极涡年际及年代际变化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张恒德 高守亭 张友姝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83-592,共10页
利用NCEP/NCAR 1949—2002年月平均再分析高度场资料,通过线性倾向估计、二项式系数加权平均、Morlet小波分析等诊断方法,系统地讨论了300 hPa北半球极涡面积、强度及中心位置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年平均北极涡的面积在2... 利用NCEP/NCAR 1949—2002年月平均再分析高度场资料,通过线性倾向估计、二项式系数加权平均、Morlet小波分析等诊断方法,系统地讨论了300 hPa北半球极涡面积、强度及中心位置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年平均北极涡的面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前在总的上升趋势中有几次较小的波动,之后在总体下降趋势中有几次较大的起伏;Ⅰ、Ⅱ区的线性变化趋势非常小,Ⅳ区最大,夏季的年际变化相对明显一些,秋季变化最弱,各季节均有线性收缩趋势,冬季幅度最大,秋季最小。(2)年平均极涡强度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与极涡面积有相似之处,但不同年份存在显著差异;各分区的强度变化与北半球类似(特别是Ⅰ区);夏季的年际变化幅度最大,春、夏季年代际变化的特征明显,秋季最弱。(3)北极涡中心位置通常并不在北极点,各分区极涡总面积所占的百分比有明显差异,且有月际变化,这些差异与海陆热力差异造成的环流的差异密切相关;极涡的主要位置有一定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极涡中心位置主要偏向亚洲大陆及太平洋一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涡面积 北极涡强度 北极涡中心位置 年际及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北极新奥尔松地区土壤中生物硅含量及形态特征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森 冉祥滨 +1 位作者 臧家业 王能飞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15年第3期237-245,共9页
硅循环与碳循环密切相关,生物硅作为硅的重要载体,在全球硅循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人们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硅循环做了大量研究,但对极地地区硅的研究却极为少见。利用中国第五次北极考察获得的土壤与植物样品,对北极新奥尔松地... 硅循环与碳循环密切相关,生物硅作为硅的重要载体,在全球硅循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人们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硅循环做了大量研究,但对极地地区硅的研究却极为少见。利用中国第五次北极考察获得的土壤与植物样品,对北极新奥尔松地区中国黄河站站基表层土壤中生物硅的含量及土壤和植被中生物硅(主要为植硅体)的形态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结论为:北极新奥尔松地区中国黄河站站基附近表层土壤中颗粒有机碳的含量为1.00—69.3 mg·g-1,平均值为13.7 mg·g-1;颗粒有机氮含量为0.11—9.84 mg·g-1,平均值为1.43 mg·g-1;可溶态硅含量为3.90—26.3μg·g-1,平均值为10.7μg·g-1;生物硅含量为5.60—9.97 mg·g-1,平均值为7.56 mg·g-1,且其含量与土壤颗粒态有机碳和颗粒有机氮呈正相关关系,表明三者具有相似来源。北极表层土壤生物硅比温带、热带地区生物硅含量要高。植物样品中植硅体形态以帽形、圆形、平滑棒形、齿形、刺棒形和哑铃形等形态为主,大小在10—100μm之间。土壤样品中的植硅体主要来源于植物,形态分别为平滑棒形、刺棒形、圆形、哑铃形、鞍形、尖形和帽形,另外硅藻也是北极土壤中生物硅的组成部分,其中裸露土壤中藻类(羽纹纲硅藻)占生物硅的多数(93.3%)。对比发现,有植被覆盖的土壤中,土壤有机碳、可溶出态硅、生物硅含量和植硅体形态丰富度往往比无植被覆盖或寡植被区土壤高,这表明尽管该地区植被稀少,但植物生长对该地区土壤硅循环存在显著影响,值得进一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生物硅 植硅体 硅藻
下载PDF
北极水声学:一门引人关注的新型学科 被引量:39
19
作者 李启虎 王宁 +7 位作者 赵进平 黄海宁 尹力 黄勇 李宇 薛山花 任新敏 李涛 《应用声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71-483,共13页
北极水声学是一门研究北极及其毗邻海域水声环境效应的学科。研究内容包括海洋环境噪声,特别是冰盖下的海洋环境噪声;北极海区的混响特性;北极及其毗邻海域的水声传播规律、冰盖下的水声通信,以及由于北极海区的独特环境(所谓半声道效应... 北极水声学是一门研究北极及其毗邻海域水声环境效应的学科。研究内容包括海洋环境噪声,特别是冰盖下的海洋环境噪声;北极海区的混响特性;北极及其毗邻海域的水声传播规律、冰盖下的水声通信,以及由于北极海区的独特环境(所谓半声道效应)而给水声信号处理带来的新的研究课题。北极水声学的研究开始于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当时的研究内容明显的带有冷战的烙印。近年来由于地球变暖的趋势,北极冰区面积持续减少,北极航道有望开通。又由于北极高纬度地区的丰富的自然资源,引起各海洋大国的高度关注,北极水声学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并注入了新的内容。本文综述介绍北极水声学的研究概况,以及和北极声学密切相关的海洋声学方面的研究课题。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科学家对探索北极表现了极大兴趣,本文简要介绍我国对北极的5次海洋考察和正在进行的第6次考察。对我国在北极及其毗邻海域水声学研究方面所面临的挑战提出初步的应对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水声学 半声道 海洋环境的水声效应 北极及其毗邻海域的声传播 环境噪声 混响 声呐信号处理
下载PDF
北极海冰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7
20
作者 魏立新 张占海 《海洋预报》 2007年第4期42-48,共7页
本文利用NASA的海冰密集度资料(时间为1978年10月~2002年9月,分辨率为1.0×0.25),计算并分析了1978~2002年的北极海冰面积、范围的时间变化趋势以及变化的空间分布。
关键词 北极海冰 密集度 面积 范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