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艺概》风格论的阴阳辩证精神 被引量:3
1
作者 邓军海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73-80,共8页
对于《艺概》一书中的辩证精神,学术界一般习惯于用我们所掌握的辩证法去分析,而未注意中国自《易经》而来的辩证精神的特质。本文从成中英教授对中西辩证精神之差异的分析人手,以《艺概》中的风格论为主,对其中的“阴阳辩证法”作了一... 对于《艺概》一书中的辩证精神,学术界一般习惯于用我们所掌握的辩证法去分析,而未注意中国自《易经》而来的辩证精神的特质。本文从成中英教授对中西辩证精神之差异的分析人手,以《艺概》中的风格论为主,对其中的“阴阳辩证法”作了一番讨究,意在指出;《艺概》中的辩证精神是自《易经》而来的“阴阳辩证法”的精神,而非西方自柏拉图始,完备于马克思的“冲突辩证法”的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阳辩证法 艺概 刘熙载 风格论
下载PDF
论刘熙载《艺概·文概》中的散文思想 被引量:2
2
作者 陈志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2-36,共5页
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的散文思想相当丰富而独特。他论文宗奉“六经”,同时兼取陆、王心学;既强调文章的现实功用,又不忽视散文的审美特性;尊崇史传,却不排斥其他文章,主张文史兼济;对散文文体不作细分,详谈“叙事”、“论事”... 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的散文思想相当丰富而独特。他论文宗奉“六经”,同时兼取陆、王心学;既强调文章的现实功用,又不忽视散文的审美特性;尊崇史传,却不排斥其他文章,主张文史兼济;对散文文体不作细分,详谈“叙事”、“论事”二法;提倡“法古”,同时重视文学的时代性与独创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熙载 《艺概》 《文概》 散文思想
下载PDF
刘熙载《艺概·经义概》刍议 被引量:2
3
作者 陈志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12-116,共5页
《经义概》是刘熙载《艺概》中专论八股文的一篇。刘熙载在论述时强调"文行并重",表现出卓越的批评眼光与研究方法,其中关于经义自身产生、发展的论述有较高的认识价值。《经义概》中还有很多关于经义写作的理论,对于文章写... 《经义概》是刘熙载《艺概》中专论八股文的一篇。刘熙载在论述时强调"文行并重",表现出卓越的批评眼光与研究方法,其中关于经义自身产生、发展的论述有较高的认识价值。《经义概》中还有很多关于经义写作的理论,对于文章写作也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熙载 《艺概》 《经义概》 八股文
下载PDF
陆在易艺术歌曲《我爱这土地》艺术特征浅析 被引量:4
4
作者 赵玲 陈国威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09年第4期36-39,共4页
当代著名作曲家陆在易于2001年创作完成的艺术歌曲《我爱这土地》,在2002年第二届中国音乐最高奖评奖中荣获"金钟奖"。《我爱这土地》以真挚的情感、词曲完美的结合,旋律优美流畅获得专家评委的一致好评。本文拟从作品的背景... 当代著名作曲家陆在易于2001年创作完成的艺术歌曲《我爱这土地》,在2002年第二届中国音乐最高奖评奖中荣获"金钟奖"。《我爱这土地》以真挚的情感、词曲完美的结合,旋律优美流畅获得专家评委的一致好评。本文拟从作品的背景、调式调性、曲式结构、歌曲的二元化特征等方面浅析此首歌曲的艺术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在易《我爱这土地》 艺术歌曲
下载PDF
艺术歌曲《我爱这土地》钢琴伴奏浅谈 被引量:1
5
作者 宋艳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第7期335 339-,339,共2页
钢琴在艺术歌曲中作为伴奏乐器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如何处理伴奏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也是充分演绎作品精髓的关键之所在。本文对艺术歌曲的发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在掌握陆在易音乐创作特征的基础上,以艺术歌曲为切入点,通过对作... 钢琴在艺术歌曲中作为伴奏乐器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如何处理伴奏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也是充分演绎作品精髓的关键之所在。本文对艺术歌曲的发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在掌握陆在易音乐创作特征的基础上,以艺术歌曲为切入点,通过对作品《我爱这土地》的声乐、歌词等方面的分析,将钢琴部分与之充分结合,体现出钢琴伴奏在艺术效果表达方面的重要性,达到解决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处理问题的学术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琴伴奏 艺术歌曲 陆在易 我爱这土地
下载PDF
论《艺概》的文艺批评方法 被引量:2
6
作者 叶当前 《巢湖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74-78,83,共6页
清朝刘熙载的《艺概》是我国古典文艺批评领域里的一部杰作 ,其文艺批评方法独具特色 :在哲学方法层上主要接受了儒家思想的指导 ,注重伦理式批评、知人论世和中庸辩证法 ;在学科方法层上注重阐发前人 ,概论方法和意象批评法。
关键词 清朝 文艺批评 批评方法 《艺概》 刘熙载 文学评论
下载PDF
论张载的文艺观及其诗文创作
7
作者 刘宁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47-51,共5页
《正蒙》《经学理窟》中存在着大量的张载论诗作文的观点,重点分析《正蒙》"乐器篇"与《经学理窟》"诗书篇""礼乐篇"中的文艺观点。主要有诗乐一理,诗乐舞同用,志至诗至,义理定体,赤子之心等观点。张载... 《正蒙》《经学理窟》中存在着大量的张载论诗作文的观点,重点分析《正蒙》"乐器篇"与《经学理窟》"诗书篇""礼乐篇"中的文艺观点。主要有诗乐一理,诗乐舞同用,志至诗至,义理定体,赤子之心等观点。张载诗文创作数量虽然有限,但仍有着值得关注的内容与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文艺观 诗文
下载PDF
刘熙载《艺概》研究史综述 被引量:1
8
作者 束舒娅 徐倩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150-156,共7页
刘熙载《艺概》研究史以时间维度为经,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而以学界研究的不同视角为纬,又可见出各时期研究的侧重点、主导价值观和成就所在。《艺概》研究史主要成就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20年。综合《艺概》研究不同时期的特点,不仅为《... 刘熙载《艺概》研究史以时间维度为经,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而以学界研究的不同视角为纬,又可见出各时期研究的侧重点、主导价值观和成就所在。《艺概》研究史主要成就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20年。综合《艺概》研究不同时期的特点,不仅为《艺概》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提供历史借鉴,也将引导接下来的刘熙载《艺概》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熙载 《艺概》 研究史 概述
下载PDF
简析陆在易的艺术歌曲《桥》 被引量:4
9
作者 蒋快安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38-39,共2页
中国艺术歌曲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正式产生,并迅速发展成为我国音乐文化活动中最重要的形式之一。陆在易是我国当代在艺术歌曲的创作方面卓有成就的作曲家之一,其相关作品代表着我国改革开放后声乐创作的发展路向和基本风格。本文旨在针... 中国艺术歌曲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正式产生,并迅速发展成为我国音乐文化活动中最重要的形式之一。陆在易是我国当代在艺术歌曲的创作方面卓有成就的作曲家之一,其相关作品代表着我国改革开放后声乐创作的发展路向和基本风格。本文旨在针对《我爱这土地——陆在易艺术歌曲选》中收录的七首艺术歌曲之一《桥》这首作品,通过对其曲式结构、和声功能、钢琴伴奏部分的初步分析,来观察陆在易艺术歌曲的艺术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歌曲 陆在易 和声功能 曲式结构 钢琴伴奏
下载PDF
论刘熙载的书法美学思想
10
作者 张佳伟 张佳蕾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2年第1期102-105,共4页
《艺概·书概》中汇集了刘熙载对于书法的深刻思想,其中的论述全面且严谨、系统而深刻。刘熙载将自身的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见解独到。全文共246条论述,既包含对书法艺术的本质、技法、创作风格、审美特征和理想的探析,又涉及... 《艺概·书概》中汇集了刘熙载对于书法的深刻思想,其中的论述全面且严谨、系统而深刻。刘熙载将自身的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见解独到。全文共246条论述,既包含对书法艺术的本质、技法、创作风格、审美特征和理想的探析,又涉及学习方法、字体、书法史等诸多方面知识。他的论述简明精要但并非泛泛而谈,论述触类旁通、发人深思。从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的书法美学思想切入,能够更好地探寻其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熙载 《艺概·书概》 书法 美学
下载PDF
梅花香自苦寒来:韩再芬印象
11
作者 吴春平 张俊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83-86,共4页
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院长韩再芬女士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其一,追求真的理想境界,即向往做真人,爱黄梅戏之真并专心致志做真戏;其二,具有难得的理性精神,对戏曲的本质、黄梅戏改革以及艺术发展规律等一系列理论问题有着独到的认识和理解... 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院长韩再芬女士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其一,追求真的理想境界,即向往做真人,爱黄梅戏之真并专心致志做真戏;其二,具有难得的理性精神,对戏曲的本质、黄梅戏改革以及艺术发展规律等一系列理论问题有着独到的认识和理解;其三,理想远大,并为自己的艺术之梦做不懈的努力。总之,韩再芬是一位有功底、有修养、有胆识、有抱负的戏剧人,是一位集表演艺术家、戏曲改革家和现代演艺公司管理者于一身的杰出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再芬 再芬黄梅剧院 黄梅戏
下载PDF
刘熙载书法篆刻活动新证
12
作者 吴坤培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82-89,共8页
今发现一些涉及刘熙载的史料尚未见学者使用。这些史料有刘熙载佚文,有目前发现刘熙载唯一的一则印论,有涉及刘熙载的行迹、教育和书法应酬,有涉及刘熙载与海派书画篆刻家的交游,有涉及刘熙载晚年的书法创作与观念,有涉及《艺概》的写... 今发现一些涉及刘熙载的史料尚未见学者使用。这些史料有刘熙载佚文,有目前发现刘熙载唯一的一则印论,有涉及刘熙载的行迹、教育和书法应酬,有涉及刘熙载与海派书画篆刻家的交游,有涉及刘熙载晚年的书法创作与观念,有涉及《艺概》的写作时间、传播和影响等,不仅可补《刘熙载文集》之阙,亦可补证目前研究刘熙载存在的一些问题,还可辑入《刘熙载年谱》,对研究刘熙载的美学思想乃至晚清书法篆刻发展大势皆不无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熙载 艺概 书法应酬 交游 影响
下载PDF
从刘熙载《艺概》看中国传统美学中的“自然”范畴
13
作者 张瑞鑫 《江科学术研究》 2019年第3期46-50,共5页
刘熙载的思想体系受到了历代文艺思想的影响,可以从中研究传统文艺美学范畴的基本完成形态。自然在刘熙载的思想中可以呈现为艺术形象,表现形态与思想内核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意义层次体系,由此探究过程亦可以窥中国传统美学范畴... 刘熙载的思想体系受到了历代文艺思想的影响,可以从中研究传统文艺美学范畴的基本完成形态。自然在刘熙载的思想中可以呈现为艺术形象,表现形态与思想内核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意义层次体系,由此探究过程亦可以窥中国传统美学范畴具有的独特理论价值和深刻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熙载 艺概 自然范畴 传统美学
下载PDF
Disturbance during “Going into the Thick of Life”: Studies around Xu Guangyao Diary
14
作者 CHENG Kai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9年第4期528-545,共18页
As the key principle in the literary and artistic world of the Mao Zedong era,“going into the thick of life”is far more than a mere approach to discovering material and themes for writing.The path of“going into the... As the key principle in the literary and artistic world of the Mao Zedong era,“going into the thick of life”is far more than a mere approach to discovering material and themes for writing.The path of“going into the thick of life”set upon the premise of“diving deep into work”stems from the two principles established together in Mao Zedong’s“Talks at the Yan’an Forum on Literature and Art”(Zai Yan’cm wenyi zuotanhui shang de jianghua)and the rectification movement:reform of revolutionaries and intellectuals through“combination with the masses of workers,peasants and soldiers,”and second,reform of revolutionary politics via the“mass line,”designed to trigger the creativity of the masses.Each of these two principles is the precondition of the other.on the one hand,“going into the thick of life”based on the premise of“diving deep into work”offers the subjective perspective of the revolutionaries deeply involved in the local social reform-their difficulties,frustrations,and necessary self-adjustments when revolutionary ideals and the subjective attitudes towards policies conflicted with the realities of practice.On the other hand,different from official chronicles and local archives,records of their actions and real observations provide us with a sort of experiential perspective from the grass-roots level which appears more rich,complete and vivid,enabling us to view the problems of revolu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ocial system in operation,on top of the possibility of seeing the society from the subjective stance of revolution.The detailed records of the 1953 cooperative establishment presented in Xu Guangyao riji(Xu Guangyao diary)offers us a fine example of a text about Agoing into the thick of life.^Despite the failure of his writing plan,all of the harassment and frustrations recorded in the diary possess special epistemological value,offering a clear-cut picture of the friction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logic of real-life practice and the logic of action based upon ideology,which constituted the<Veality,;of revolutionary practice in the Mao era.Meanwhile,it hints as well at the peculiarity and challenges of the requirements set upon literature of realism in the Mao er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OING into the THICK of LIFE Xu Guangyao “Talks at the Yan’an Forum on LITERATURE and art”(zai Yan’an wenyi zuotanhuf shang de jianghu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