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鄂尔多斯黄土丘陵沟壑区茭蒿(Artemisia giraldii)种群繁殖策略研究
1
作者 刘芳 刘丹辉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年第5期347-354,共8页
茭蒿(Artemisia giraldii)隶属菊科(Composiate)蒿属(Artemisia),多年生草本状半灌木,是重要的水土保持植物和饲用植物,以茭蒿为建群种的干草原是我国温带南部和暖温带森林草原带及典型草原带南部边缘地区的重要草原类型。本文选取位于... 茭蒿(Artemisia giraldii)隶属菊科(Composiate)蒿属(Artemisia),多年生草本状半灌木,是重要的水土保持植物和饲用植物,以茭蒿为建群种的干草原是我国温带南部和暖温带森林草原带及典型草原带南部边缘地区的重要草原类型。本文选取位于鄂尔多斯高原东北部、黄土高原北缘的丘陵沟壑区作为研究区,对三种生境(梁顶、沟谷阳坡、沟谷阴坡)中茭蒿的繁殖策略进行比较研究,以期揭示其对沟谷生境的适应特性,结果显示:茭蒿种群的繁殖分配以无性繁殖为主,沟谷中茭蒿的无性繁殖能力显著高于梁顶生境;茭蒿种子千粒重为0.0901±0.0051g,种子质量较小,但未对茭蒿种子的萌发造成明显影响;沟谷中茭蒿是群落土壤种子库中重要值最大的物种,并且表现出随着沟谷稳定程度的增加,种子密度增大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茭蒿 繁殖策略 土壤种子库
下载PDF
茭蒿(Artemisia giraldii)的地理分布及与气候的关系 被引量:2
2
作者 刘芳 杨劼 +2 位作者 张璞进 王鑫厅 赵利清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6-59,共4页
在广泛收集茭蒿地理分布资料的基础上,利用Diva-Gis软件结合植被图层和海拔图层绘制茭蒿的分布图,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茭蒿分布区的生境类型及茭蒿的分布与海拔高度的相互关系。收集茭蒿分布区的气象资料,利用国际上比较流行的研究植被与... 在广泛收集茭蒿地理分布资料的基础上,利用Diva-Gis软件结合植被图层和海拔图层绘制茭蒿的分布图,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茭蒿分布区的生境类型及茭蒿的分布与海拔高度的相互关系。收集茭蒿分布区的气象资料,利用国际上比较流行的研究植被与气候相互关系的指标和方法,包括Kira温暖指数、寒冷指数和徐文铎湿度指数,分析了茭蒿在中国的地理分布与气候的关系,讨论了茭蒿分布的上限、下限以及北界的Kira热量指标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茭蒿 Diva-Gis 地理分布 气候指标
原文传递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高原茭蒿种子萌发特性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刘芳 杨劼 +3 位作者 王鑫厅 祁学智 赵利清 张璞进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25-228,共4页
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高原的茭蒿与其他2种蒿属植物种子萌发特性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茭蒿种子质量很小,千粒重仅为(0.090 1±0.005 1)g,这种特性有利于其种子的传播;茭蒿种子质量虽然很小,但在相同条件下,与其他植物种子发... 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高原的茭蒿与其他2种蒿属植物种子萌发特性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茭蒿种子质量很小,千粒重仅为(0.090 1±0.005 1)g,这种特性有利于其种子的传播;茭蒿种子质量虽然很小,但在相同条件下,与其他植物种子发芽率并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即种子质量的大小没有对茭蒿种子的萌发造成影响。茭蒿在拥有小种子的同时又具有高的种子萌发率,是其对黄土丘陵沟谷的有效适应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高原 茭蒿 铁杆蒿 油蒿 种子萌发
下载PDF
艾蒿群落生物量初步研究 被引量:21
4
作者 朱志诚 贾东林 岳明 《中国草地》 CSCD 1997年第5期6-13,共8页
研究了陕北黄土高原森林区和森林草原地带分布面积广、在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具明显地位的茭蒿群落的生物量,测定了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的季节和地带性变化。结果表明,茭蒿群落生物量季节变化明显,8月中旬地下生物量达峰值(1388.... 研究了陕北黄土高原森林区和森林草原地带分布面积广、在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具明显地位的茭蒿群落的生物量,测定了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的季节和地带性变化。结果表明,茭蒿群落生物量季节变化明显,8月中旬地下生物量达峰值(1388.57g/m2),地上生物量峰值出现在9月中旬(234.05g/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草地 艾蒿群落 群落 生物量 动态
原文传递
内蒙古鄂尔多斯黄土丘陵沟壑区茭蒿种群结构及群落特征 被引量:3
5
作者 刘芳 杨劼 +3 位作者 宋炳煜 赵利清 呼格吉勒图 张雷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685-1690,共6页
对内蒙古鄂尔多斯黄土丘陵区不同生境中茭蒿种群结构和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茭蒿在条件恶劣的阳坡形成单优群落,种群稳定,在条件相对较好的阴坡与硬质早熟禾、假苇拂子茅共建形成群落,是一个增长型种群,而在条件优越的梁顶则... 对内蒙古鄂尔多斯黄土丘陵区不同生境中茭蒿种群结构和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茭蒿在条件恶劣的阳坡形成单优群落,种群稳定,在条件相对较好的阴坡与硬质早熟禾、假苇拂子茅共建形成群落,是一个增长型种群,而在条件优越的梁顶则是一个群落的伴生种;茭蒿在阴坡具有最大扩散范围的同时,其种群内个体间也产生了密度效应,阳坡种群扩散较阴坡差一些,梁顶植株基本呈现独立分布状态;表明茭蒿对资源重新分配后的黄土丘陵沟谷生境具有独特适应性,使得茭蒿成为黄土丘陵沟谷的专性"沟谷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茭蒿 适应性 沟谷植物
原文传递
内蒙古鄂尔多斯黄土丘陵沟壑区茭蒿群落种间关系 被引量:2
6
作者 刘芳 杨劼 +2 位作者 王鑫厅 常英 李强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706-2712,共7页
对内蒙古鄂尔多斯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群落中茭蒿种群格局及茭蒿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茭蒿种群在梁顶生境中随着撂荒恢复演替的进行,分布格局由随机分布转向小尺度聚集分布再转变为较大尺度聚集分布,与此同时种群空... 对内蒙古鄂尔多斯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群落中茭蒿种群格局及茭蒿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茭蒿种群在梁顶生境中随着撂荒恢复演替的进行,分布格局由随机分布转向小尺度聚集分布再转变为较大尺度聚集分布,与此同时种群空斑面积显著增加,种群领地减小;在沟谷生境中茭蒿种群则呈现典型的随机分布,种群空斑面积显著低于梁顶各群落,种群领地显著高于梁顶各群落。梁顶-沟谷生境梯度上,茭蒿的生态位宽度最大,表明其具有较强的资源利用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可以广泛分布在梁顶和沟谷各种生境中;生态位重叠分析表明,茭蒿属于一个演替前期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茭蒿 种群格局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
原文传递
华北米蒿挥发油杀虫活性评价
7
作者 刘畅 张蓉 +2 位作者 王芳 杨墨 李佳欣 《农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616-621,共6页
[目的]以枸杞主要刺吸类害虫为靶标,评价华北米蒿挥发油的杀虫活性,以期获得1种枸杞园采果期应用的生物农药。[方法]华北米蒿挥发油通过GC-MS分析其主要化学成分;采用叶蝶法和点滴法测定其对棉蚜和枸杞木虱的室内生物活性;并采用包结络... [目的]以枸杞主要刺吸类害虫为靶标,评价华北米蒿挥发油的杀虫活性,以期获得1种枸杞园采果期应用的生物农药。[方法]华北米蒿挥发油通过GC-MS分析其主要化学成分;采用叶蝶法和点滴法测定其对棉蚜和枸杞木虱的室内生物活性;并采用包结络合法制备微囊粉剂,评价其田间杀虫效果。[结果]华北米蒿挥发油主要成分为茼蒿素,其对棉蚜的LC_(50)值是7.33 g/L,对枸杞木虱的LC值是1.05 g/L,生物活性高于对照药剂印楝素提取物;华北米蒿挥发油制备成8.25%微囊粉剂,药后1、3、7 d,其对枸杞蚜虫防治效果低于同剂量0.3%印楝素乳油,但持效期达到21 d;木虱防治效果21 d内一直高于同剂量对照药剂。[结论]试验发现华北米蒿挥发油具有一定杀虫活性,制备成微囊粉剂应用于枸杞园中可以防治枸杞蚜虫和木虱,且持效期达到21 d,具有进一步开发成为高效植物源农药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米蒿 棉蚜 木虱 田间防效
原文传递
长梗米蒿中倍半萜类化学成分研究(英文) 被引量:4
8
作者 薛杨 章宸 +4 位作者 武志博 张圃铭 赵明波 姜勇 屠鹏飞 《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CAS CSCD 2018年第8期576-581,共6页
本研究运用硅胶、C_(18)反相、MCI柱色谱及半制备HPLC等多种色谱分离方法从长梗米蒿中分离得到10个倍半萜。通过NMR和MS数据分析,并结合文献数据对比旋光等方法,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包括12-hydroxy-α-cyperone(1),1β,6α-dihydroxyeudes... 本研究运用硅胶、C_(18)反相、MCI柱色谱及半制备HPLC等多种色谱分离方法从长梗米蒿中分离得到10个倍半萜。通过NMR和MS数据分析,并结合文献数据对比旋光等方法,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包括12-hydroxy-α-cyperone(1),1β,6α-dihydroxyeudesma-4(15)-ene(2),carainterol A(3),oplodiol(4),douglanin(5),1α-hydroxyisodauc-4-en-15-al(6),3α,6α-dihydroxybisabola-4,10-diene(7),4α,5β-dihydroxybisabola-2,10-diene(8),opposit-4(15)-ene-1β,7-diol(9)和saniculamoid D(10)。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5个化合物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另外基于2D NMR对化合物1的碳谱数据进行了首次全归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梗米蒿 倍半萜类成分 桉叶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