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dentification of polyphenols in white mugwort (Artemisia lactiflora Wall.) ethanolic extracts and their anti-inflammatory and anti-adipogenic activity potential
1
作者 Nacha Udomwasinakun Tantawan Pirak Wasaporn Preteseille Chanput 《Food Bioscience》 SCIE 2022年第3期1157-1165,共9页
White mugwort (Artemisia lactiflora Wall.) is known as a medicinal herb containing phytochemicals with antioxidant and bio-activity.The optimal concentration of ethanol was investigated for extracting polyphenols from... White mugwort (Artemisia lactiflora Wall.) is known as a medicinal herb containing phytochemicals with antioxidant and bio-activity.The optimal concentration of ethanol was investigated for extracting polyphenols from the fresh aerial part and dried powder of white mugwort as expressed by total phenolic content (TPC),phenolic compounds,antioxidant,anti-inflammatory,and anti-adipogenic activity.Among various ethanol concentrations (0,25,50 or 95%) used in the extraction process,the freeze-dried extract from fresh aerial part (FE) extracted with 95% ethanol expressed the highest antioxidant activity (DPPH radical scavenging IC50 of 0.817 ± 0.06 μl/mg dry weight (DW) and FRAP value of 11.40 ± 0.86 mmol Fe(II)/g DW) and the highest TPC (61.46 ± 3.09 mgGAE/g DW).While,the freeze-dried extract from dried powder (PE) exhibited the prominent antioxidant properties (DPPH radical scavenging IC50 of 0.975 ± 0.03 μl/mg DW and FRAP value of 07.60 ± 0.22 mmol Fe(II)/g DW),TPC (48.11 ± 1.45 mgGAE/g DW) when extracted with 50% ethanol.Seven phenolic compounds—two phenolic acids (gallic acid and tannic acid) and five flavonoids (apigenin,isoquercetin,quercetin,rutin,and catechin) were identified in FE and PE using HPLC-DAD/MS.The inflammatory genes were down-regulated in lipopolysaccharide-stimulated THP-1 monocytes treated with PE,suggesting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y.Lipid accumulation in 3T3-L1 adipocytes treated with FE at 60 μ gGAE/mL decreased to 12.8%,while the decrease of 36.8% was detected in PE.Hence,flavonoids were suggested to be responsible for the stronger bioactivity of PE over FE.Moreover,this work originally revealed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anti-inflammatory and anti-adipogenic activity of white mugwort on THP-1 and 3T3-L1 cel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hite mugwort artemisia lactiflora Phenolic compounds ANTI-INFLAMMATORY Anti-adipogenesis
原文传递
贵州黔北地区白苞蒿挥发油成分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周万镜 张素英 杨远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11431-11432,11440,共3页
[目的]分析黔北地区白苞蒿挥发油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黔北地区白苞蒿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其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结果]从黔北地区白苞蒿挥发油中分离并鉴定出64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4.... [目的]分析黔北地区白苞蒿挥发油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黔北地区白苞蒿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其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结果]从黔北地区白苞蒿挥发油中分离并鉴定出64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4.662%。其主要成分是以萜类为主,其中以左旋薰衣草醇(17.781%)和吉马烯D(11.963%)含量最多。[结论]黔北地区白苞蒿挥发油成分种类较丰富的是广东白苞蒿,其共有成分中仅有β-金合欢烯、橙花菽醇、匙叶桉油烯醇、石竹烯氧化物和姜烯,且石竹烯氧化物和匙叶桉油烯醇在2个不同地区白苞蒿样品中含量差异相对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苞蒿(artemisia lactiflora wall.)挥发油 化学成分 GC-MS 黔北地区
下载PDF
白苞蒿提取工艺优化及槲皮素含量测定 被引量:9
3
作者 柳贤福 黄红泓 +1 位作者 覃日宏 丁聪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3-47,共5页
建立测定白苞蒿中槲皮素含量的HPLC方法.采用正交试验优化白苞蒿的提取工艺,用HPLC法测定白苞蒿中槲皮素的含量.色谱柱为Hypersil C_(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V(甲醇)∶V(0.2%磷酸)=45∶55的混合液,检测波长为370 nm,流... 建立测定白苞蒿中槲皮素含量的HPLC方法.采用正交试验优化白苞蒿的提取工艺,用HPLC法测定白苞蒿中槲皮素的含量.色谱柱为Hypersil C_(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V(甲醇)∶V(0.2%磷酸)=45∶55的混合液,检测波长为370 nm,流速1.0 mL·min^(-1),柱温30℃.结果表明槲皮素进样量为0.364~2.912μg时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43%,RSD为1.66%(n=9).所建方法简单、稳定、重复性好,可用于白苞蒿药材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苞蒿 槲皮素 提取工艺 HPLC 含量测定
下载PDF
藏药结血蒿水提物的免疫抑制作用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王聚乐 李长山 +1 位作者 顿珠 周惠英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08-912,共5页
目的研究结血蒿水提取物(AV-ext)对小鼠免疫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运用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观察AV-ext体外应用和口服给药对小鼠脾细胞增殖的影响;运用小鼠脾细胞增殖试验,观察AV-ext体外应用对小鼠活化脾细胞分泌IL-2的... 目的研究结血蒿水提取物(AV-ext)对小鼠免疫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运用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观察AV-ext体外应用和口服给药对小鼠脾细胞增殖的影响;运用小鼠脾细胞增殖试验,观察AV-ext体外应用对小鼠活化脾细胞分泌IL-2的影响;用明胶酶谱法和粘附分析法,观察AV-ext对小鼠活化T淋巴细胞移动和粘附能力的影响。结果AV-ext在1μg/mL^100μg/mL剂量范围内对脾细胞无明显的细胞毒性,但对刀豆蛋白A(ConA)诱导的小鼠脾细胞增殖反应、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小鼠活化脾细胞分泌IL-2、小鼠活化T淋巴细胞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粘附能力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连续7d每日口服给予150mg/kg和300mg/kg的AV-ext,能明显抑制小鼠脾细胞增殖及活化脾细胞分泌MMP-9。结论AV-ext能显著抑制小鼠的细胞免疫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反应 结血蒿 细胞增殖 粘附 白介素2
下载PDF
白苞蒿地上部分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陈曦 李喜安 +3 位作者 南泽东 宋成英 张红 任华忠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7-101,共5页
目的研究白苞蒿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白苞蒿地上部分95%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MCI、ODS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hinokinin (1)、conicaosi... 目的研究白苞蒿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白苞蒿地上部分95%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MCI、ODS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hinokinin (1)、conicaoside (2)、8, 9-dehydropellitorine (3)、墙草碱(4)、sintenin (5)、(+)-isoeucommin A (6)、(+)-表松脂素(7)、榕醛(8)、(+)-丁香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9)、对羟基苯乙酮(10)、松脂素单甲基醚-β-D-葡萄糖苷(11)、落叶松脂醇-4′-O-β-D-葡萄糖苷(12)、落叶松脂醇-4-O-β-D-葡萄糖苷(13)、3,5-二甲氧基苯甲醇-4-O-β-D-葡萄糖苷(14)。结论化合物1~6为首次从蒿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7~1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苞蒿 地上部分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下载PDF
艾、野艾及细叶艾的FTIR直接鉴别 被引量:16
6
作者 程存归 刘鹏 陈宗良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15-317,共3页
目的:为了直接准确地鉴别艾、野艾及细叶艾。方法: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直接测定艾、野艾及细叶艾的红外光谱。结果:艾、野艾及细叶艾的红外光谱吸收差别较大。结论:可以采用FTIR法直接、快速、准确地对艾、野艾及细叶艾进行区别鉴定。
关键词 野艾 细叶艾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 药材鉴定
下载PDF
表油菜素内酯对珍珠菜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何宇炯 徐如涓 黄丹枫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2期95-99,共5页
研究了表油菜素内酯(epiBR)对珍珠菜(Artemisialactiflora)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MS培养基中含有epiBR后,愈伤组织的诱导频率明显提高,比不加任何激素的高1~6倍.如在该系统中再加入6-BA,epiBR不仅能显著提高愈... 研究了表油菜素内酯(epiBR)对珍珠菜(Artemisialactiflora)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MS培养基中含有epiBR后,愈伤组织的诱导频率明显提高,比不加任何激素的高1~6倍.如在该系统中再加入6-BA,epiBR不仅能显著提高愈伤组织的产生,而且能使愈伤组织中的蛋白组份发生明显的改变,这种协同效应强于IAA和6-BA的协同效应。电镜观察表明,epiBR与其它激素诱导的愈伤组织处于不同的细胞分裂期,暗示愈伤组织的生长速率明显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珠菜 表油菜素内酯 愈伤组织 诱导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藏药毛莲蒿总香豆素的超声辅助提取工艺 被引量:7
8
作者 杨正明 滕云 +3 位作者 韩亚涛 李波 王景富 刘圆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4-80,共7页
通过单因素实验法考察乙醇体积分数、浸提时间、浸提温度、料液比及超声时间对毛莲蒿总香豆素得率的影响,并通过Box-Behnken试验设计优化毛莲蒿总香豆素的超声辅助提取工艺.结果表明,毛莲蒿总香豆素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体积分数72%,浸... 通过单因素实验法考察乙醇体积分数、浸提时间、浸提温度、料液比及超声时间对毛莲蒿总香豆素得率的影响,并通过Box-Behnken试验设计优化毛莲蒿总香豆素的超声辅助提取工艺.结果表明,毛莲蒿总香豆素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体积分数72%,浸提时间71min,浸提温度68℃,料液比1∶58(g/mL)及超声时间30min,在该条件下毛莲蒿总香豆素的平均得率为3.45%.优化后的提取工艺方便、可行,可为毛莲蒿中总香豆素类化合物的提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莲蒿 总香豆素 响应面法 超声波辅助 提取工艺
下载PDF
气候因子对混播草地不同种群生长及其个体消长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于应文 梁天刚 陈家宽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5期474-478,共5页
采用数理统计方法 ,研究了混播草地中黑麦草 (Lolium perenne)、白三叶 (Trifoliumrepens)和白苞蒿(Artemisialactiflora)的生长特征及其个体消长特点 ,分析了主要气候因子 (温度、降水和日照 )对其构件生长的影响 .温度对黑麦草分蘖的... 采用数理统计方法 ,研究了混播草地中黑麦草 (Lolium perenne)、白三叶 (Trifoliumrepens)和白苞蒿(Artemisialactiflora)的生长特征及其个体消长特点 ,分析了主要气候因子 (温度、降水和日照 )对其构件生长的影响 .温度对黑麦草分蘖的负效应显著 (P〈0 .0 1) ;温度和降水与黑麦草叶片、白三叶匍匐茎和白苞蒿侧枝生长存在显著 (P〈0 .0 1)或弱显著 (P〈0 .1)正相关 ;日照对 3种植物的生长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 .温度和日照对植物生长的互作效应大于温度和降水的互作效应 .黑麦草分蘖数与白三叶分枝数相互消长 ,而黑麦草叶片与白三叶匍匐茎生长具相互促进作用 ;白苞蒿侧枝和白三叶匍匐茎生长相互促进 ,其生长点数则由相互促进向相互抑制转化 ;黑麦草与白苞蒿种群生长具正效应作用 .黑麦草叶片、白三叶匍匐茎和白苞蒿侧枝生长具明显季节动态性 ,而黑麦草分蘖、白三叶分枝和白苞蒿侧芽数季节性变化不明显 .黑麦草分蘖和白苞蒿侧芽具夏秋发生优势 ,而黑麦草叶片生长具春末潜势 ,白苞蒿侧枝具旺盛期 (6~ 9月 )生长优势 .图 1表 3参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因子 黑麦草 白三叶 白苞蒿 种群生长 个体消长
下载PDF
烈香杜鹃精油和牛尾蒿精油对门源草原毛虫的生物活性 被引量:9
10
作者 严林 胡凤祖 +1 位作者 吴静 韩福龙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8-63,共6页
采用浸叶法和点滴法测定烈香杜鹃(Rhododendrom anthopogonoides Maxim)、牛尾蒿(Artemisa dubiaWall.ex Bess)植物精油对门源草原毛虫(Gynaephora menyuanensis)(鳞翅目Lepidoptera:毒蛾科Lymantriidae)6龄幼虫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 采用浸叶法和点滴法测定烈香杜鹃(Rhododendrom anthopogonoides Maxim)、牛尾蒿(Artemisa dubiaWall.ex Bess)植物精油对门源草原毛虫(Gynaephora menyuanensis)(鳞翅目Lepidoptera:毒蛾科Lymantriidae)6龄幼虫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烈香杜鹃和牛尾蒿植物精油对幼虫具有很强的胃毒、触杀活性和拒食作用,以及生长抑制作用。烈香杜鹃精油对门源草原毛虫幼虫的生物活性高于牛尾蒿精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烈香杜鹃 牛尾蒿 门源草原毛虫 生物活性 植物精油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藏药结血蒿中熊果酸含量 被引量:9
11
作者 顿珠 米玛 +1 位作者 陈静 泽仁达瓦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4年第14期96-98,101,共4页
目的 建立藏药结血蒿药材中活性成分熊果酸的定量分析方法 ,测定熊果酸含量。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色谱柱为Aglient XDB C18(4.6mm×150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溶液,体积流量1.0mL/min,检测波长2... 目的 建立藏药结血蒿药材中活性成分熊果酸的定量分析方法 ,测定熊果酸含量。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色谱柱为Aglient XDB C18(4.6mm×150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溶液,体积流量1.0mL/min,检测波长210nm。结果 熊果酸在60-190μg的质量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7):平均回收率为93.22%,RSD为2.64%。结论 所建立的HPLC法简便快捷、准确。可用于结血蒿药材成分的定量测定及质量控制,为安全、合理、有效用药及制定藏药结血蒿的药材质量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血蒿 熊果酸 定量测定 质量控制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下载PDF
珍珠菜的生物学特性观察与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黄丹枫 庄天明 林家宝 《上海农学院学报》 1996年第4期290-293,共4页
本文报道了珍珠菜引入上海驯化栽培后的生物学特性表现、离休快速繁殖和栽培技术。珍珠菜可以采用扦插繁殖或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获得种苗,4月和9、10月份是扦插移栽的适宜季节;在土壤疏松、有机质含量丰富的条件下产量高、品质... 本文报道了珍珠菜引入上海驯化栽培后的生物学特性表现、离休快速繁殖和栽培技术。珍珠菜可以采用扦插繁殖或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获得种苗,4月和9、10月份是扦插移栽的适宜季节;在土壤疏松、有机质含量丰富的条件下产量高、品质好,生产上主要防治菌核病、蛴螬、蚂蚁等病虫害,年产量可达1.8万kg/hm2。在珍珠菜的组织培养、引种驯化过程中出现了四种变异类型,其中叶片肥大、植株矮生的类型食用品质好,选择育种工作正在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珠菜 生物学特性 栽培
下载PDF
云南多花蒿挥发油化学成分及抑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戴小阳 李霞 +2 位作者 董新荣 周宝磊 谢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23期11562-11564,11597,共4页
[目的]研究云南多花蒿鲜嫩枝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抑菌活性。[方法]用水蒸气蒸馏法萃取多花蒿鲜嫩枝叶中的挥发油成分,以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分离鉴定其化学成分,并以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 [目的]研究云南多花蒿鲜嫩枝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抑菌活性。[方法]用水蒸气蒸馏法萃取多花蒿鲜嫩枝叶中的挥发油成分,以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分离鉴定其化学成分,并以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为供试菌,研究其化学成分的抑菌活性。[结果]测得挥发油收率为0.16%;采用GC-MS分离出42个主要成分,并鉴定了22个组分,占挥发性化学成分总含量的66.1%(面积归一化法)。挥发油主要成分有:桉叶二烯(9.5%)、(E)-2-己烯-1-醇(7.8%)、4,11,11-三甲基-8-亚甲基双环[7.2.0]十一碳-4-烯(5.7%)、石竹烯(3.8%)、α-石竹烯(3.0%)、石竹烯氧化物(2.1%)和(+)-α-松油醇(2.1%)等。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明显,对枯草芽孢杆菌有一定的抑菌效果。[结论]云南多花蒿鲜嫩枝叶挥发油含量较高,化学成分结构丰富,香气宜人,且具有明显的抑菌活性,极具研究与开发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花蒿(artemisia myriantha wall.exBess) 挥发油 抑菌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下载PDF
白苞蒿化学成分预试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柳贤福 覃日宏 +1 位作者 曹瑞 梁洁 《广州化工》 CAS 2018年第23期92-94,共3页
通过试管反应法或纸反应法分别对白苞蒿药材的水、95%乙醇、乙酸乙酯和石油醚提取液进行沉淀反应或颜色反应,采用光谱法对白苞蒿95%乙醇提取液进行理化鉴别。初步推断白苞蒿中可能含有氨基酸、多肽、蛋白质,糖、多糖、苷类,皂苷,有机酸... 通过试管反应法或纸反应法分别对白苞蒿药材的水、95%乙醇、乙酸乙酯和石油醚提取液进行沉淀反应或颜色反应,采用光谱法对白苞蒿95%乙醇提取液进行理化鉴别。初步推断白苞蒿中可能含有氨基酸、多肽、蛋白质,糖、多糖、苷类,皂苷,有机酸,黄酮类,酚类,内酯、香豆素类,甾体、三萜类,生物碱,挥发油等成分。为进一步研究白苞蒿药材的化学成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苞蒿 定性鉴别 化学成分 预试实验
下载PDF
5种灭菌方法对广东刘寄奴粉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东文 李子鸿 +1 位作者 蒋春飞 何锦钧 《医药世界》 2002年第8期57-59,共3页
目的:从5种灭菌方法中选择对广东刘寄奴粉最佳灭菌方法。方法:分别用5种灭菌方法对药粉进行灭菌试验,并以其性状、水分、卫生学、总黄酮含量为指标,比较不同的灭菌方法对广东刘寄奴粉质量的影响。结果:远红外、微波灭菌效果不理想,5种... 目的:从5种灭菌方法中选择对广东刘寄奴粉最佳灭菌方法。方法:分别用5种灭菌方法对药粉进行灭菌试验,并以其性状、水分、卫生学、总黄酮含量为指标,比较不同的灭菌方法对广东刘寄奴粉质量的影响。结果:远红外、微波灭菌效果不理想,5种方法对总黄酮含量影响不显著。结论:环氧乙烷为最佳灭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刘寄奴 灭菌方法 质量 环氧乙烷 总黄酮
下载PDF
壮药白苞蒿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柳贤福 曹瑞 +1 位作者 覃日宏 梁洁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8年第21期43-46,共4页
目的:建立白苞蒿药材的定性分析法。方法:以水、95%乙醇、石油醚及乙酸乙酯为溶剂分别进行回流提取、超声提取、浸渍提取,对提取液进行紫外-可见光谱法分析。结果:四种溶剂提取液的紫外可见光谱均有特征,95%乙醇、乙酸乙酯和石油醚各提... 目的:建立白苞蒿药材的定性分析法。方法:以水、95%乙醇、石油醚及乙酸乙酯为溶剂分别进行回流提取、超声提取、浸渍提取,对提取液进行紫外-可见光谱法分析。结果:四种溶剂提取液的紫外可见光谱均有特征,95%乙醇、乙酸乙酯和石油醚各提取液的特征吸收峰较多、较强。结论:本研究可为白苞蒿鉴别和成分分析提供辅助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苞蒿 鉴别 紫外-可见光谱
下载PDF
白苞蒿石油醚提取物化学成分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夏亮铕 张素英 袁廷香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4-117,共4页
为分析白苞蒿石油醚提取物的化学成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白苞蒿石油醚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白苞蒿石油醚提取物中共分离出58种组分,鉴定出其中的57种,占流出峰总面积的81.565%,以酯类和萜类物质为主,... 为分析白苞蒿石油醚提取物的化学成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白苞蒿石油醚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白苞蒿石油醚提取物中共分离出58种组分,鉴定出其中的57种,占流出峰总面积的81.565%,以酯类和萜类物质为主,其中含量最多的为酯类,种类最丰富含量其次的为萜类.酯类物质中含量最高的为蓓半萜γ-内酯(24.054%),乔木素(5.825%);萜类物质中含量最高的吉玛烯D(7.993%).本试验的结果可为白苞蒿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苞蒿 石油醚提取物 气相色谱-质谱 化学成分
下载PDF
野艾色素的研究
18
作者 周兆祥 王伯钱 郭维华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1989年第1期23-26,共4页
从野艾嫩枝叶中提制的色素,主要成分为叶绿素a和叶绿素b。野艾色素耐热性好。金属A1^(3+)和Ca^(2+)对野艾色素有不良影响,在实际生产中不能使用铝制品,不能与钙接触。低浓度的Fe^(3+)、Cu^(2+)和Zn^(2+)以及高浓度的Sn^(2+)对色素能起... 从野艾嫩枝叶中提制的色素,主要成分为叶绿素a和叶绿素b。野艾色素耐热性好。金属A1^(3+)和Ca^(2+)对野艾色素有不良影响,在实际生产中不能使用铝制品,不能与钙接触。低浓度的Fe^(3+)、Cu^(2+)和Zn^(2+)以及高浓度的Sn^(2+)对色素能起增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艾 色素 效应
下载PDF
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检测白苞蒿挥发性有机物
19
作者 林霞 《武夷科学》 2019年第2期103-109,共7页
以白苞蒿的鲜花、叶为研究对象,利用固相微萃取(SPME)技术为前处理进行富集提取,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挥发性有机物进行分离和初步鉴定。分析了白苞蒿样品中的高匹配度成分和高含量成分,分别从白苞蒿鲜花和鲜叶中检测出的... 以白苞蒿的鲜花、叶为研究对象,利用固相微萃取(SPME)技术为前处理进行富集提取,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挥发性有机物进行分离和初步鉴定。分析了白苞蒿样品中的高匹配度成分和高含量成分,分别从白苞蒿鲜花和鲜叶中检测出的高匹配挥发性有机物33和28种,占各自总香气成分的91.00%和83.15%;而在高含量成分方面,花的高含量成分包括α-姜烯(39.03%)、顺式-罗勒烯(8.22%)和1,2,3,4,4a,7-六氢-1,6-二甲基-4-(1-甲基乙基)萘(8.00%)等,叶的高含量成分为顺式-罗勒烯(19.31%)、α-姜烯(17.53%)和石竹烯(16.69%)等。进一步对比白苞蒿不同器官的挥发性有机物的异同,结果表明,花、叶中共有成分为15种,同时花和叶样本中也存在特异性成分,分别为18和13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苞蒿 挥发性有机物 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下载PDF
超临界CO2萃取印蒿精油工艺优化及成分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丁仡 李源栋 +5 位作者 刘秀明 尹开云 邱杰斐 夏建军 杨义 段焰青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4期167-172,共6页
优化超临界萃取工艺提取印蒿精油并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法分析其成分。以萃取率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试验得出最佳提取工艺条件,其中萃取温度50℃,萃取压力30 MPa,CO2流量30 L/h,萃取时间6... 优化超临界萃取工艺提取印蒿精油并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法分析其成分。以萃取率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试验得出最佳提取工艺条件,其中萃取温度50℃,萃取压力30 MPa,CO2流量30 L/h,萃取时间60 min;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结合保留指数对印蒿油进行成分分析,从印度和英国印蒿油中分别共鉴定出28、40种化合物,主要成分包括印蒿酮、大根香叶烯B、肉桂酸乙酯、印蒿醚等;该研究结果填补了印蒿油提取工艺及成分相关分析数据,并为其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蒿 精油 超临界萃取 单因素试验 成分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