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TA与多普勒超声检查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断中的对比分析
1
作者 段波 高斌 +1 位作者 李伍好 韦玉国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6期106-109,共4页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与多普勒超声(DUS)检查在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中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我院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接受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的80例ASO患者。以DSA作为金标准,对比患者术前CTA及DUS诊断ASO的效能及一...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与多普勒超声(DUS)检查在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中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我院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接受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的80例ASO患者。以DSA作为金标准,对比患者术前CTA及DUS诊断ASO的效能及一致性。结果CTA对全段下肢动脉及髂动脉段≥50%血管狭窄及闭塞的检出率分别较DUS高4.89%(P=0.002)和2.29%(P=0.007)。CTA对下肢全段≥50%血管狭窄及腘上动脉段管腔闭塞的诊断效能及一致性均高于DUS(敏感性:81.47%~96.84%vs 80.35%~89.66%;特异性82.39%~90.75%vs 82.16%~87.25%;Kappa值:0.82~0.98 vs 0.79~0.94),而对腘下动脉段血管闭塞的评估表现不及DUS(敏感性:77.83%vs 78.49%;特异性:72.15%vs 79.28%;Kappa值:0.72 vs 0.76)。结论CTA对ASO患者的血管评估效能总体优于DUS,而对于腘下动脉段血管重度狭窄及闭塞仍需联合DUS综合评估,以制定最佳临床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 超声检查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16层CT血管造影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7
2
作者 孙明华 林涛 +2 位作者 王韶颖 范新东 余强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4年第3期190-194,共5页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材料和方法对51例临床疑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行螺旋CT增强扫描,扫描范围1100~1200mm,层厚2.5~5mm,螺距1.375~1.75,重建层厚1.25~2.5mm,重叠50%,造影剂...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材料和方法对51例临床疑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行螺旋CT增强扫描,扫描范围1100~1200mm,层厚2.5~5mm,螺距1.375~1.75,重建层厚1.25~2.5mm,重叠50%,造影剂量120~150ml,注射速率2.5~3ml/s,智能跟踪自动触发扫描,扫描时间20~35s,对全部图像行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及表面阴影显示重建,部分行血管内镜观察,并对图像进行评价,51例中6例行DSA检查,11例行手术治疗。结果所有病例血管重建图像显示良好。将腹主动脉以下病变分为5型,其中腹主动脉型2例,髂动脉型2例,股月国动脉型18例,小腿动脉型8例,广泛型18例。3例未见异常。病变CTA表现为血管管腔不规则,单发或多发狭窄或闭塞,局部侧支血管形成,部分管壁钙化。行DSA检查和手术的17例中,16例和MSCTA结果吻合。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可以充分而准确地显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变情况,并可以作出合适分型,有明显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层CT血管造影 下肢动脉 动脉硬化闭塞症 血管造影术 影像学
下载PDF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被引量:1
3
作者 廖明壮 赵海波 +2 位作者 滕才钧 龙腾河 黄荣忠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08年第4期428-430,共3页
目的探讨利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可行性。方法对25例临床拟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下肢血管成像检查,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曲面重建(CPR)及仿真内窥镜(CTVE)进... 目的探讨利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可行性。方法对25例临床拟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下肢血管成像检查,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曲面重建(CPR)及仿真内窥镜(CTVE)进行重建分析方法进行。结果全部螺旋CT血管成像(CTA)检查均获得成功,其中腹主动脉狭窄2例;髂动脉狭窄5例,闭塞1例;股动脉狭窄7例,闭塞3例;小腿动脉狭窄6例,闭塞1例。全部患肢均存在股动脉以下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结论利用16层螺旋CT下肢血管成像技术可以直观、全面地诊断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了解病变的范围和程度,这是一种安全、准确、无创的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层螺旋CT 体层摄影术 下肢血管 动脉硬化闭塞症
下载PDF
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的DSA成像探讨 被引量:4
4
作者 余建明 冯敢生 +1 位作者 曾军 徐才元 《放射学实践》 2000年第4期265-267,共3页
目的 :探讨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的DSA成像特性。方法 :对 67例中的 5 6例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的DSA成像进行分析 ,采用常规造影剂量与加大造影剂量比较 ,髂外动脉与股动脉造影比较及曝光延时的比较。结果 :正常 11例 ,病变 5 6例 ,双侧病... 目的 :探讨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的DSA成像特性。方法 :对 67例中的 5 6例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的DSA成像进行分析 ,采用常规造影剂量与加大造影剂量比较 ,髂外动脉与股动脉造影比较及曝光延时的比较。结果 :正常 11例 ,病变 5 6例 ,双侧病变 10例。加大造影剂量 ,股动脉注药及特殊曝光延时 ,均增加了DSA的成像质量和诊断信息。结论 :对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 ,增加造影剂用量、近病变处注射造影剂 ,使用准确的延迟时间 ,可提高阻塞病变远端血管和侧支循环的显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 DSA成像
下载PDF
通痹膏膏方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宋道飞 陈锋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6年第1期41-44,共4页
目的观察通痹膏膏方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予通塞脉片,治疗组予以通痹膏膏方口服。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临床疗效,比较踝肱指数... 目的观察通痹膏膏方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予通塞脉片,治疗组予以通痹膏膏方口服。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临床疗效,比较踝肱指数、下肢血管彩超指标、血脂及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变化情况。结果 1治疗组、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0.63%和68.75%;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踝肱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前后踝肱指数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治疗组足背动脉的血管内径、峰值流速、血流量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足背动脉的血管内径、峰值流速、血流量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治疗组TC、TG、LDL-C、HDL-C及FIB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TC、TG、LDL-C、HDL-C及FIB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痹膏膏方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膏方 糖尿病 并发症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益气养阴 活血通络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粥样硬化斑块超声表现与作为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和心血管事件预测因子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3
6
作者 柯毅萍 董丽娟 林海涛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3年第10期19-23,共5页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下肢血管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表现与作为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及心血管事件预测因子的临床价值。方法 90例T2DM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设为CHD组,结合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组、双支组、三支...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下肢血管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表现与作为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及心血管事件预测因子的临床价值。方法 90例T2DM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设为CHD组,结合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组、双支组、三支组,各30例;另选取同期90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比较四组基线资料;观察下肢动脉超声分级结果;比较四组下肢血管内-中膜厚度(IMT)及下肢动脉超声分级结果;分析T2DM伴CHD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四组的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甘油三酯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支组的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甘油三酯水平高于双支组、单支组、对照组,双支组高于单支组、对照组,单支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HD组下肢血管超声显示无粥样硬化19例,27例存在下肢动脉硬化,19例下肢动脉狭窄<50%/斑块、25例下肢动脉狭窄≥50%/闭塞。四组下肢IMT及下肢动脉超声分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支组的下肢IMT(1.64±0.45)mm大于双支组的(1.30±0.34)mm、单支组的(1.02±0.26)mm、对照组的(0.80±0.15)mm,双支组大于单支组、对照组,单支组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随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多,下肢动脉超声分级相应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伴CHD患者发心血管事件12例(发生组),未发心血管事件78例(未发生组)。发生组的下肢IMT、Gensini积分大于未发生组,下肢动脉超声分级差于未发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下肢IMT、高Gensini积分、高下肢动脉超声分级是T2DM伴CHD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T2DM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分支越多,下肢血管彩超检查显示的IMT及下肢血管硬化程度越高;T2DM伴CHD患者下肢血管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病变越严重,越易发生心血管事件。结合T2DM患者下肢血管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表现能对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及心血管事件发挥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血管粥样硬化斑块 2型糖尿病 超声表现 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 心血管事件 预测因子
下载PDF
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的DSA成像探讨 被引量:1
7
作者 余建明 冯敢生 +1 位作者 曾军 徐才元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00年第4期150-152,共3页
目的 :探讨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的DSA成像特性。材料与方法 :对 6 7例中的 5 6例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的DSA成像进行分析 ,采用常规造影剂量与加大造影剂量比较 ,髂外动脉与股动脉造影比较及曝光延时的比较。结果 :正常 11例 ,病变 5 6例 ... 目的 :探讨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的DSA成像特性。材料与方法 :对 6 7例中的 5 6例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的DSA成像进行分析 ,采用常规造影剂量与加大造影剂量比较 ,髂外动脉与股动脉造影比较及曝光延时的比较。结果 :正常 11例 ,病变 5 6例 ,双侧病变 10例。加大造影剂量、股动脉处注药及特殊曝光延时 ,均增加了DSA的成像质量和诊断信息。结论 :对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 ,增加造影剂用量、近病变处注射造影剂 ,使用准确的延迟时间 ,可提高阻塞病变远端血管和侧支循环的显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 阻塞性病变 DSA成像
下载PDF
多排螺旋CT下肢CTA多种重建方式对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临床诊断价值的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郝永 王淑梅 +2 位作者 刘冲 袁泽刚 张建军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0年第13期1445-1448,共4页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下肢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多种重建方式对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3月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收治的88例可疑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CTA检查,并分别采取最...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下肢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多种重建方式对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3月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收治的88例可疑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CTA检查,并分别采取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曲面重组(CPR)三种重建方法,记录分析三种重建方法所显示膝以上血管、膝以下血管节段数以及血管狭窄程度,随后将三种重建方式相互结合观察血管节段数狭窄程度并与DSA检查相比较。结果CPR、MIP以及VR三种重建方法显示,膝以上血管节段数比较(763个vs.762个vs.766个),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膝以下血管节段数比较,CRP明显优于MIP和VR(454个vs.405个vs.387个),而MIP又明显优于VR(405个vs.387个),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下肢血管节段数比较,CPR亦优于MIP和VR(1217个vs.1167个vs.1153个),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A与DSA检查血管狭窄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CTA的三种重建方法均能准确显示膝以上血管,CPR显示膝以下血管具有明显优势,临床工作中对膝以下血管诊断时应三种重建方法相互结合进行综合诊断,以准确评估血管狭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 多排螺旋CT 下肢CTA 诊断价值
下载PDF
16层CT血管造影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5
9
作者 姜山 肖格林 陈双 《海南医学》 CAS 2008年第7期36-38,共3页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对31例临床疑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者行螺旋CT增强扫描,对全部图像行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及表面阴影显示重建,部分行血管内镜重建,并对图像进行评价,3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对31例临床疑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者行螺旋CT增强扫描,对全部图像行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及表面阴影显示重建,部分行血管内镜重建,并对图像进行评价,31例中6例行DSA检查,10例行手术治疗。结果所有病例血管重建图像显示良好。将腹主动脉以下病变分五型,其中腹主动脉型2例,髂动脉型2例,股腘动脉型14例,小腿动脉型4例,广泛型8例,1例未见异常。病变的CTA表现为血管管腔不规则,单发或多发狭窄或闭塞,局部侧支血管形成,部分管壁钙化。行DSA检查和手术治疗的16例中15例与MSCTA结果完全吻合。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可以充分而准确地显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变情况,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 动脉硬化闭塞症 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下肢动脉闭塞疾病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10
作者 宋善军 苑晓春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256-259,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诊断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症(ASO)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确诊下肢动脉病变的60例患者,分别行MSCTA下肢动脉增强扫描和DSA检查,应用VR、MIP、SSD等方法进行影像学诊断,比较各重建方法的诊断差异...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诊断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症(ASO)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确诊下肢动脉病变的60例患者,分别行MSCTA下肢动脉增强扫描和DSA检查,应用VR、MIP、SSD等方法进行影像学诊断,比较各重建方法的诊断差异。结果:①VR、MIP、SSD的敏感度分别为81.2%、100%、100%,特异度分别为93.2%、97.4%、97.4%,准确度分别为91.1%、98.3%和98.3%。②DSA和MSCTA诊断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性疾病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重建方法中MIP、SSD诊断ASO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较高;在诊断ASO时,MSCTA是一种有效的检查方法,具有和DSA相当的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 闭塞性动脉硬化症 下肢动脉 图像处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