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施尼茨勒的戏剧思想探析
1
作者 谢芳 吴文明 《文化艺术研究》 CSSCI 2019年第2期48-54,共7页
在戏剧与现实的关系问题上,施尼茨勒认为戏剧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但此种反映应以意识、半意识、潜意识组成的人的内心活动为重点,并且融入了作家的个人经历、感受、思考等主观因素。在戏剧接受方面,施尼茨勒以“联想说”取代了“幻觉说... 在戏剧与现实的关系问题上,施尼茨勒认为戏剧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但此种反映应以意识、半意识、潜意识组成的人的内心活动为重点,并且融入了作家的个人经历、感受、思考等主观因素。在戏剧接受方面,施尼茨勒以“联想说”取代了“幻觉说”,指出戏剧对观众产生作用的媒介是联想而非幻觉,此外他还对联想产生的条件、特征、效果等有所论及。在戏剧功能方面,他认为戏剧的娱乐功能与审美价值并不统一,同一部作品使不同的接受者获得的愉悦感也存在差异,而且戏剧不具有改变世界的作用。施尼茨勒的上述戏剧思想,一方面与现代西方心理学研究和哲学思潮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也颇具前瞻性和开拓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尼茨勒 戏剧与现实的关系 戏剧接受 戏剧功能
下载PDF
阿图尔·施尼茨勒小说中的内心独白艺术 被引量:1
2
作者 贾晨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20年第4期52-63,158,共13页
维也纳现代派代表作家阿图尔·施尼茨勒是德语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内心独白手法进行创作的作家。其中期小说《古斯特少尉》与晚期小说《艾尔丝小姐》,堪称德语文学中内心独白小说的典范。施尼茨勒独特的题材选择、内心独白中的印象... 维也纳现代派代表作家阿图尔·施尼茨勒是德语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内心独白手法进行创作的作家。其中期小说《古斯特少尉》与晚期小说《艾尔丝小姐》,堪称德语文学中内心独白小说的典范。施尼茨勒独特的题材选择、内心独白中的印象主义色彩、精神分析现象以及特殊的语言规范,都体现着施尼茨勒内心独白艺术的独特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尼茨勒 内心独白 印象主义 精神分析 语言规范
下载PDF
越界与互文——论阿图尔·施尼茨勒小说文本《通往旷野的路》的现代性 被引量:2
3
作者 吴晓樵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17-124,共8页
阿图尔·施尼茨勒的小说文本《通往旷野的路》是一部很独特的充满着现代气息的文学文本。在处理文本时,他一方面有意识地设置代码,在散播的文本元素间构建意义上的桥梁。另一方面,在文本里作者有意识地对传统经典文本进行影射、戏... 阿图尔·施尼茨勒的小说文本《通往旷野的路》是一部很独特的充满着现代气息的文学文本。在处理文本时,他一方面有意识地设置代码,在散播的文本元素间构建意义上的桥梁。另一方面,在文本里作者有意识地对传统经典文本进行影射、戏拟和颠覆。施尼茨勒在潜文本中构筑了一张复杂的互文性之网,这种隐秘的互文性正体现了施尼茨勒小说文本的现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图尔·施尼茨勒 《通往旷野的路》 互文性 现代性
原文传递
1900年前后德语文学中的“羞耻的人”——以施尼茨勒为例
4
作者 杜娜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61-164,共4页
自从亚当与夏娃偷食智慧果并睁开洞晓善恶与知识的眼睛之后,羞耻便进入人类世界,成为人特有的情感类型。本文采用文化学的研究方法,锁定关键词"羞耻"以探讨1900年前后羞耻与人存在方式之间的关系,梳理其在历史文化语境中的具... 自从亚当与夏娃偷食智慧果并睁开洞晓善恶与知识的眼睛之后,羞耻便进入人类世界,成为人特有的情感类型。本文采用文化学的研究方法,锁定关键词"羞耻"以探讨1900年前后羞耻与人存在方式之间的关系,梳理其在历史文化语境中的具体形态、机制、演变与功能。在此基础上,以阿图尔·施尼茨勒的两部文学文本为例,研究文学在关于羞耻的话语体系中承担何种角色、发出何种声响以及如何预见并演绎羞耻这一人类情感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羞耻 世纪之交 施尼茨勒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