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6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dvances in Cervical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 for Cervical Spondylosis
1
作者 Bin Fan Fanghe Luo Yue Ma 《Expert Review of Chinese Medical》 2024年第1期27-31,共5页
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treatment for cervical spondylosis has been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and achieved good clinical results.However,with the continuous extension of follow-up time,the fusio... 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treatment for cervical spondylosis has been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and achieved good clinical results.However,with the continuous extension of follow-up time,the fusion segment-associate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emerged gradually.Reserved cervical stability and activity,the concept of non-fusion was born.As a non-fusion technique,cervical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CADR)developed rapidly.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prosthesis materials and design concepts,and specification and proficiency of surgical procedures,CADR has achieved better short and mid-term clinical efficacy than ACDF.Compared with ACDF,the main advantages of CADR are that the postoperative recovery is quick,the activity and stability of cervical vertebra are maintained,the height of cervical intervertebral space is restored,and the stress of adjacent segments and the rate of surgical renovation are reduced.In clinical work,as an emerging technology,CADR requires spine surgeons to control the surgical indications,contraindications,and patients'conditions strictly.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CADR in order to provide new ideas for clinical treatment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rvical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 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 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 cervical spondylosis research progress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a modified surgical position in anterior approach for total cervical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 被引量:3
2
作者 Wen-Xiu Hou Hao-Xuan Zhang +2 位作者 Xia Wang Hai-Ling Yang Xiao-Rong Luan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0年第1期38-45,共8页
BACKGROUND Total cervical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TDR)has been considered a safe and effective alternative surgical treatment for cervical spondylosis and 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 that have failed to improve with... BACKGROUND Total cervical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TDR)has been considered a safe and effective alternative surgical treatment for cervical spondylosis and 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 that have failed to improve with conservative methods.Positioning the surgical patient is a critical part of the procedure.Appropriate patient positioning is crucial not only for the safety of the patient but also for optimizing surgical exposure,ensuring adequate and safe anesthesia,and allowing the surgeon to operate comfortably during lengthy procedures.The surgical posture is the traditional position used in anterior cervical approach;in general,patients are in a supine position with a pad under their shoulders and a ring-shaped pillow under their head.AIM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outcomes of the use of a modified surgical position versus the traditional surgical position in anterior approach for TDR.METHODS In the modified position group,the patients had a soft pillow under their neck,and their jaw and both shoulders were fixed with wide tape.The analyzed data included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position setting time,total operation time,and perioperative blood pressure and heart rate.RESULTS Blood pressure and heart rate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fore and after body positioning in both groups(P>0.05).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position group,the modified position group showed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ly longer position setting time(P<0.05).However,the total operation time and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in the modified position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position group(P<0.05).CONCLUSION The clinical outcomes indicated that total operation time and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were relatively lower in the modified position group than in the traditional position group,thus reducing the risks of surgery while increasing the position setting time.The modified surgical position is a safe and effective method to be used in anterior approach for TDR surge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erior approach Surgical position Total cervical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 cervical spondylosis
下载PDF
Mid-term outcomes of Bryan cervical disc arthroplasty versus 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for cervical spondylopathy
3
作者 郝定均 《外科研究与新技术》 2011年第2期84-84,共1页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outcomes of Bryan disc replacement with 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ACDF) in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pathy. Methods Sixteen patients underwent Bryan cervicaldisc r...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outcomes of Bryan disc replacement with 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ACDF) in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pathy. Methods Sixteen patients underwent Bryan cervicaldisc replacement (A group) ,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d-term outcomes of Bryan cervical disc arthroplasty versus 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for cervical spondylopathy
下载PDF
多节段ProDisc-C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5年临床随访报道 被引量:7
4
作者 杨毅 马立泰 +7 位作者 刘浩 曾俊峰 王贝宇 洪瑛 龚全 高新林 吴廷奎 李广州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17年第3期28-32,共5页
目的初步评估多节段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0月~2011年10月在我院行多节段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患者21例的临床和影像资料,采用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脊髓功能评分及颈椎功能障... 目的初步评估多节段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0月~2011年10月在我院行多节段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患者21例的临床和影像资料,采用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脊髓功能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患者术后临床疗效,测量患者颈椎整体活动度和置换节段活动度,观察评估患者术后假体位置、颈椎曲度、异位骨化、吞咽功能等情况。结果最终纳入21例多节段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患者,男性13例,女性8例,其中20例行双节段置换,1例患者行三节段置换。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有明显缓解,JOA、NDI、VAS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值均<0.05,术后3个月患者颈椎整体活动度以及置换节段平均活动度在术后3个月较术前略下降,值均<0.05,随后历次随访患者颈椎整体活动度以及置换节段平均活动度较术前无明显差异,值均>0.05。未发生假体材料过敏、人工椎间盘假体移位脱出、置换节段过度活动、术后颈椎生理曲度变直以及术后反弓等并发症。结论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多节段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可以选择的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手术方式,能够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保留置换节段活动度以及颈椎整体活动度,维持颈椎生理曲度,且无假体移位脱出、过度活动、反弓等严重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disc-C椎间盘假体 颈椎病 颈椎间盘置换 多节段
下载PDF
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在颈椎病治疗中的初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7
5
作者 段丽群 张文志 +3 位作者 尚希福 许翔 胡业丰 姚刚 《颈腰痛杂志》 2011年第1期9-13,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患者12例,其中脊髓型8例,神经根型4例。统计并分析患者术前和术后1、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颈椎运动范围、置换节段活动度、... 目的探讨应用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患者12例,其中脊髓型8例,神经根型4例。统计并分析患者术前和术后1、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颈椎运动范围、置换节段活动度、相邻节段活动度进行影像学评估,术前及末次随访时NDI脊髓功能评分及颈部疼痛及上肢疼痛VAS评分进行临床疗效评估。结果所有患者随访9~18个月,平均14个月。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NDI评分由术前(54.2±13.2)%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24.0±6.8)%(P<0.01),颈部疼痛由术前的(5.6±1.8)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1.8±0.9)分,上肢疼痛由术前的(4.5±2.1)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1.0±0.5)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按照Odom’s评定标准,末次随访时:优8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91.7%。术后随访X线片示椎间隙高度及生理曲度恢复满意,术后1个月随访时颈椎运动范围、置换节段的活动度及相邻节段活动度较术前减少,有显著性改善(P<0.01),但是术后半年及末次随访时恢复到术前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1)。所有病例未发生脊髓及神经根损伤,无假体脱落及异位骨化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DISCOVER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早期临床疗效良好,中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人工椎间盘置换 非融合技术
下载PDF
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3
6
作者 何智勇 李开南 +2 位作者 聂海 母建松 兰海 《四川医学》 CAS 2012年第11期1930-1932,共3页
目的评价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1月~2011年8月,20例颈椎间盘退变突出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患者术前、术后1、6、12、24个月时使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 目的评价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1月~2011年8月,20例颈椎间盘退变突出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患者术前、术后1、6、12、24个月时使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le index,NDI)、疼痛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疗效评估,手术效果采用Odom法评价。影像学检查包括颈椎动力位X线片、颈椎CT及MRI检查。结果 20例患者26个节段均顺利完成椎间盘置换术,术后随访2年。患者NDI、颈痛VAS评分、手臂疼痛VAS评分分别由术前的(23.82±2.87)、(5.90±0.35)、(5.91±1.63)分下降到2年后的(5.21±1.12)、(1.62±0.87)、(0.97±0.65)分。所有患者对手术效果Odom评级优良。手术平均时间(60~210)min,手术出血量(70~350)ml。影像学评价见植入的人工椎间盘运动功能良好。1例假体术后早期前移3mm。1例12月出现异位骨化。结论 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是一种治疗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安全有效方法,远期疗效有待临床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椎间盘置换 疗效
下载PDF
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梁英杰 张光明 +6 位作者 温世锋 郭东明 徐中和 刘恩志 钟润泉 肖文德 尹庆水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36-340,共5页
目的分析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异位骨化形成原因及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应用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的颈椎病患者。在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的颈椎X线片上测量置换节段矢状位、冠状位活动度,并根... 目的分析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异位骨化形成原因及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应用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的颈椎病患者。在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的颈椎X线片上测量置换节段矢状位、冠状位活动度,并根据Mc Afee分级法判断末次随访时置换节段的异位骨化情况。结果术后患者23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27~36个月。末次随访置换节段矢状位活动范围(5.5±2.2)°;冠状位左右侧屈活动范围分别为(3.4±1.2)°和(3.6±0.8)°。共有5例患者在末次随访时出现置换节段假体周围异位骨化,发生率21.7%。结论 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存在一定的异位骨化发生率,与文献报道相符,术者应有意识地预防异位骨化的发生以避免置换节段的活动度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人工颈椎间盘 异位骨化
下载PDF
Discover颈椎间盘置换对颈椎曲度和置换节段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顾叶 彭育沁 +3 位作者 薛峰 盛晓文 徐怡良 陆建明 《实用骨科杂志》 2016年第1期1-6,共6页
目的观察单节段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及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颈椎整体曲度和置换节段活动度的变化情况,分析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3年3月治疗的48例颈椎病及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18例行Discover人工颈椎间... 目的观察单节段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及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颈椎整体曲度和置换节段活动度的变化情况,分析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3年3月治疗的48例颈椎病及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18例行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置换组),男8例,女10例,年龄31-58岁,平均44.2岁;30例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融合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35-68岁,平均49.8岁。测量手术前后和末次随访时置换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置换节段脊柱功能单位(functional spinal unit,FSU)Cobb角和颈椎整体曲度(C2-7Cobb角)。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12个月以上随访,末次随访置换节段屈伸活动度置换组较术前稍增加,左右侧屈活动度无明显变化,而融合组屈伸及左右侧屈活动度较术前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末次随访相比较,融合组屈伸及左右侧屈活动度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FSU置换组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融合组无明显变化;两组间末次随访相比较,置换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颈椎曲度置换组较术前稍增加,而融合组较术前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末次随访相比较,融合组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节段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对颈椎整体曲度及置换节段活动度的影响小,与传统前路减压融合术相比,可以较好发挥其对颈椎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颈椎间盘 脊柱功能单位 颈椎曲度 颈椎活动度
下载PDF
不同终板准备方法对ProDisc-C颈椎人工椎间盘假体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谭荣 邹德威 +3 位作者 Hansen Yuan Amir H.Fayyazi Nathaniel R.Ordway Matthew J.Allen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9期689-692,I0009,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颈椎终板准备方法对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金属-骨界面刚度的影响,了解终板准备方法与人工椎间盘假体稳定性的关系。方法:取6具新鲜成人尸体颈椎标本,分离出C3~T1共35个椎体(1例C6~C7融合),剔除每个椎体上下面的椎间盘... 目的:探讨不同颈椎终板准备方法对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金属-骨界面刚度的影响,了解终板准备方法与人工椎间盘假体稳定性的关系。方法:取6具新鲜成人尸体颈椎标本,分离出C3~T1共35个椎体(1例C6~C7融合),剔除每个椎体上下面的椎间盘组织,显露出骨性终板,分为:去终板组17个,完全去除骨性终板;保留终板组18个,完整保留骨性终板。在所有椎体的上面安放相应大小的颈椎人工椎间盘(ProDisc-C)后用MTS-858生物力学实验机进行疲劳测试和屈服测试,得到金属-骨界面的刚度、位移和最大屈服压力,从其中1具颈椎标本取出4个椎体(每组各2个)切片行HE染色后用光镜观察金属-骨性界面。结果:疲劳前测试金属-骨界面刚度去终板组为1470±180N/mm,高于保留终板组的1260±170N/mm(P<0.0001);疲劳后测试两组刚度均有上升,去终板组刚度为1990±110N/mm,仍高于保留终板组的1680±140N/mm(P<0.0001)。疲劳前测试两组的终板位移分别为0.45±0.09mm和0.41±0.10mm,无显著性差异(P=0.15),疲劳后测试去终板组位移0.53±0.12mm小于保留终板组的0.66±0.14mm(P=0.005)。去终板组最大屈服压力为1110±350N,略小于保留终板组的1250±230N,但无显著性差异(P=0.27)。组织切片显示去终板组金属-骨界面贴合良好,而保留终板组金属-骨界面有明显的缝隙。结论:不同的终板准备方法会影响到假体金属-骨界面的刚度和稳定性。去终板组金属-骨界面的刚度和稳定性优于保留终板组,良好的金属-骨界面接触是颈椎人工椎间盘假体稳定的关键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人工椎间盘 生物力学 终板 刚度
下载PDF
单节段ProDisc-C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对颈椎曲度和活动度的影响 被引量:12
10
作者 赵衍斌 孙宇 +2 位作者 张凤山 陈仲强 刘忠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677-680,共4页
目的:观察单节段ProDisc-C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和颈椎曲度变化情况,分析ProDisc-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效果。方法:2006年6月~2008年9月对53例颈椎病患者行单节段前路减压、ProDisc-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置换节段C3/47例,... 目的:观察单节段ProDisc-C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和颈椎曲度变化情况,分析ProDisc-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效果。方法:2006年6月~2008年9月对53例颈椎病患者行单节段前路减压、ProDisc-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置换节段C3/47例,C4/510例,C5/627例,C6/79例。应用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测量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置换节段活动度(ROM)、置换节段脊柱功能单位(functional spinal unit,FSU)Cobb角和颈椎整体曲度(C2~C7Cobb角)。结果:随访3~36个月,平均13.8个月。术前置换节段ROM为8.6°±3.7°,末次随访时为9.7°±3.5°,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FSUCobb角(前凸为正值)为0.1°±4.8°,末次随访时为3.6°±4.5°,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颈椎整体曲度为7.0°±10.2°,末次随访时为8.0°±10.4°,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单节段ProDisc-C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较术前增大,颈椎整体曲度无明显变化,FSU前凸增大,对于术前病变节段FSU生理前凸变小或轻度后凸的拟行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的患者可选择ProDisc-C假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Prodisc-C 脊柱功能单位角度 颈椎曲度 颈椎活动度
下载PDF
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中长期随访病例的异位骨化情况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衍斌 孙宇 +3 位作者 张凤山 潘胜发 陈欣 周非非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070-1073,共4页
目的:观察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中长期影像学随访结果。方法:2006年6月~2008年11月我院骨科行单节段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患者中,36例患者获得中长期随访,男22例,女14例,平均年龄44.7±8.1岁(27~62岁)。所有患... 目的:观察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中长期影像学随访结果。方法:2006年6月~2008年11月我院骨科行单节段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患者中,36例患者获得中长期随访,男22例,女14例,平均年龄44.7±8.1岁(27~62岁)。所有患者过伸过屈位X线片上采用McAfee分级评估假体置换节段异位骨化发生情况和异位骨化位置,采用White方法测量术前和末次随访的置换节段活动度,侧位X线片上采用Kellgren-Lawrence分级评估手术节段术前退变情况,分析其与末次随访时异位骨化的关系。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108.6±27.0个月。36个手术节段术前活动度为9.0°±3.6°,末次随访时活动度为6.4°±3.2°,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36个手术节段中有25个(69.4%)节段出现异位骨化,根据McAfee异位骨化分级,其中Ⅰ级异位骨化1个节段,Ⅱ级6个节段,Ⅲ级14个节段,Ⅳ级4个节段。出现异位骨化的25个节段中,异位骨化主要位于假体后方者11例,异位骨化主要位于假体前方者14例。手术节段术前退变Kellgren-Lawrence分级与异位骨化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中长期随访异位骨化发生率高,降低了置换节段的活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 异位骨化 Prodisc-C假体
下载PDF
单节段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的长期疗效对比 被引量:6
12
作者 雷润博 李盼 +5 位作者 甘璐 杨雪蕊 魏彬 曹雄飞 李沫 罗卓荆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688-695,共8页
目的:比较单节段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artificial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ACDR)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颈椎病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 目的:比较单节段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artificial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ACDR)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颈椎病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2月在西京医院行单节段ACDR和ACDF治疗的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ACDR组(n=21例)男性15例,女性6例,年龄33~58岁(44.0±7.5岁);采用Discover假体,C4/52例,C5/617例,C6/72例。ACDF组(n=25例)男性20例,女性5例,年龄33~63岁(48.2±8.5岁);C3/41例,C4/53例,C5/618例,C6/73例。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法、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1年、2年、5年及末次随访时的神经功能和临床疗效进行评估;利用X线、CT及MRI影像学资料测量和评估ACDR组手术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末次随访时的异位骨化(heterotopic ossification,HO)以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手术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CDR组随访时间138.9±12.0个月,ACDF组随访时间136.9±10.8个月,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各随访时间点JOA评分、上肢痛VAS评分、颈痛VAS评分和NDI均较术前显著性改善,与同组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2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同时间点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CDR组术后3个月、1年、2年时手术节段ROM与术前比较显著性增加(P<0.05),术后5年和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CDR组末次随访时13例(61.9%)手术节段发生HO,其中McAfee分级Ⅰ级1例,Ⅱ级3例,Ⅲ级6例,Ⅳ级3例。ACDR组17个(40.5%)邻近节段发生退变,ACDF组34个(68.0%)邻近节段发生退变,两组ASD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ACDR组无二次手术患者,ACDF组2例因ASD导致二次手术。两组二次手术率有统计学差异(0 vs 8%,P<0.05)。结论:与ACDF术式相比,单节段ACDR治疗颈椎病能够获得一致的、良好的长期临床疗效,并在减少ASD发生方面具有优势。然而,随时间延长ACDR手术节段HO发生率较高,造成手术节段活动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 颈前路减压融合术 长期随访 临床疗效
下载PDF
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早期疗效观察
13
作者 钱俊 辛兵 +1 位作者 何玉泽 郭开今 《徐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2期108-110,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1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并分析患者术前和术后神经功能状态JOA评分和颈椎总活动度(ROM),进行... 目的探讨应用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1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并分析患者术前和术后神经功能状态JOA评分和颈椎总活动度(ROM),进行早期疗效评估。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术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或消失,JOA评分由术前的(6.79±3.62)分提高到末次随访的(15.84±0.89)分(P〈0.05);ROM术前为(51.3±14.2)°,术后末次随访为(49.9±1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Odom评定标准,末次随访时,优9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1.7%。结论应用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早期疗效良好,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 JOA评分
下载PDF
Discover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联合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
14
作者 吴兴林 《中国医药科学》 2014年第18期150-152,共3页
目的探讨分析Discover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联合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96例患者,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实验组行Discover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联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对照组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比较患者术后... 目的探讨分析Discover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联合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96例患者,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实验组行Discover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联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对照组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比较患者术后颈椎活动度、平均住院时间、术后颈椎固定时间、恢复正常活动时间以及患者临床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颈椎平均活动度(44.6±4.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7.4±4.9)°,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固定时间、恢复正常活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明显(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7.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5%,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Discover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联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可以缩短平均住院时间、患者颈椎固定时间及恢复健康的时间,并可保证术后颈椎活动度在正常水平,增加了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cover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 颈椎病
下载PDF
Prodisc-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早期疗效观察
15
作者 艾克拜尔.艾拜也都拉 李建江 +1 位作者 黄异飞 杨涛 《北京医学》 CAS 2010年第10期816-818,共3页
目的探讨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椎间融合的早期疗效观察。2007年1月起,对15例患者行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男9例,女6例;年龄35~63岁,平均41.7岁。病程1~13个月,平均5个月。观察患者术后随访时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目的探讨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椎间融合的早期疗效观察。2007年1月起,对15例患者行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男9例,女6例;年龄35~63岁,平均41.7岁。病程1~13个月,平均5个月。观察患者术后随访时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患者术中、术后均无严重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2个月至2.7年,平均1.7年,症状均改善。结论 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手术操作简单,在减压的同时可重建椎间隙高度及生理弯曲,恢复椎间活动度,早期临床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椎间盘 置换
下载PDF
颈椎中立位核磁共振检查对突出颈椎间盘体积及颈椎曲度的影响
16
作者 靳宜楷 马占华 +2 位作者 付苏 严旭 张春霖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0期4860-4865,共6页
背景:颈椎中立位MRI被广泛应用于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但患者在重复进行颈椎MRI检查时,头颈部不可能保持完全相同的姿势,患者颈椎被床面限制于某一个特定位置,颈椎可能有矢状面内的微小伸屈运动,头部也可能发生一定的仰屈度变化。... 背景:颈椎中立位MRI被广泛应用于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但患者在重复进行颈椎MRI检查时,头颈部不可能保持完全相同的姿势,患者颈椎被床面限制于某一个特定位置,颈椎可能有矢状面内的微小伸屈运动,头部也可能发生一定的仰屈度变化。颈椎中立位状态下颈椎和头部的这种变化是否会影响突出颈椎间盘的体积和颈椎曲度目前尚不清楚。目的:采用人工智能辅助测量,分析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短期内2次颈椎中立位状态下MRI检查突出颈椎间盘体积、颈椎曲度测量的精准性与可靠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23年6月接受保守治疗并在3个月内2次行颈椎MRI检查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者首次提出使用枕胸间距和枕胸角来评估颈椎中立位时头部仰屈度的变化,并参照首诊枕胸角的角度,将复诊患者分为枕胸角增大组和减小组。通过人工智能测量软件辅助或人工测量突出颈椎间盘的体积、C2-6 Cobb角及颈椎(C3-C7)曲率。正态分布数据用x-±s表示,非正态分布数据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分析Cobb角、颈椎(C3-C7)曲率变化与突出颈椎间盘体积变化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①共有104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26个突出颈椎间盘,枕胸角增大组及枕胸角减小组分别有47例和57例患者;②头部仰屈指标:首诊和复诊时,枕胸间距、枕胸角均无显著差异;枕胸间距的变化量为0.035(3.23)mm,枕胸角变化量为-0.31(3.28)°,枕胸间距与枕胸角的变化量偏移范围较小,且无显著相关性;③颈椎曲度指标:首诊和复诊时,C2-6 Cobb角、C3-C7曲率无显著差异;枕胸角增大组和减小组C2-6 Cobb角、C3-C7曲率均无显著差异;④首诊和复诊时,突出颈椎间盘体积无显著差异;枕胸角增大组及减小组突出颈椎间盘体积均无显著差异;突出颈椎间盘体积的变化量与C2-6 Cobb角、C3-C7曲率的变化量无显著相关性;⑤结果说明,颈椎中立位状态下,颈椎被(床板)限制于某一个特定位置有可以忽略不计的矢状面内微小伸屈运动,头部虽存在一定范围的仰屈度变化,颈椎中立位状态下颈椎与头部这些变化不影响突出颈椎间盘体积、C2-6 Cobb角及颈椎(C3-C7)曲率等参数测量的精准度与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突出颈椎间盘 MRI 颈椎中立位 颈椎曲度 人工智能
下载PDF
新型国产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对山羊邻近节段影响的实验研究
17
作者 王逢贤 徐林 +6 位作者 曲弋 赵赫 曹旭 杨济洲 杨永栋 赵丁岩 俞兴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23年第3期7-11,共5页
目的比较新型国产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与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山羊施术节段邻近颈椎间盘退变的影响。方法12只实验山羊随机分为3组,每组4只:间盘组(CDR组)行C_(3/4)间盘摘除、新型国产人工颈椎间盘植入术;融合组(ACDF组)行C_(3/4... 目的比较新型国产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与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山羊施术节段邻近颈椎间盘退变的影响。方法12只实验山羊随机分为3组,每组4只:间盘组(CDR组)行C_(3/4)间盘摘除、新型国产人工颈椎间盘植入术;融合组(ACDF组)行C_(3/4)间盘摘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照组不进行手术。分别于术后1、3个月行颈椎正侧位X线检查,根据改良Kellgren评分法及椎间盘相对高度测量(RDH)法进行评价。结果动物实验中所有山羊均成活,无切口感染及肢体瘫痪。间盘组与对照组在术后1个月与3个月Kellgren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与术后3个月融合组Kellgren评分高于间盘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前的RD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及3个月融合组的RDH均低于间盘组、对照组,且与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间盘组与对照组术后RD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国产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可以有效防止山羊颈椎手术邻近节段的退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国产人工颈椎间盘 动物模型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
下载PDF
Bryan人工颈椎间盘角对颈椎病疗效的影响
18
作者 张硕 刘正 《颈腰痛杂志》 2023年第1期36-38,共3页
目的探讨Bryan人工颈椎间盘角对颈椎病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90例颈椎病患者,均采用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cervical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CADR)治疗,术后7d测量Bryan人工颈椎间盘角,负值设为后凸... 目的探讨Bryan人工颈椎间盘角对颈椎病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90例颈椎病患者,均采用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cervical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CADR)治疗,术后7d测量Bryan人工颈椎间盘角,负值设为后凸组,正值设为正常组,分别为32例、58例。比较两组末次随访时的节段活动度、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颈椎总活动度、JOA评分等功能及影像指标,评价椎旁骨化(paravertebral ossification,PO)分级。结果90例颈椎病患者术后Bryan人工颈椎间盘角为负值者32例,正值者58例,Bryan人工颈椎间盘角后凸率35.56%;两组颈椎总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后凸组的节段活动度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两组NDI指数、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凸组PO分级较正常组更为严重(P<0.05)。结论Bryan CADR手术治疗颈椎病后,易发生Bryan人工颈椎间盘角后凸,且影响节段活动度,容易加重椎旁骨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yan人工颈椎间盘角 颈椎病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 椎旁骨化 节段活动度
下载PDF
颈椎前路Hybrid手术治疗双或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19
作者 吴家昌 方国芳 +4 位作者 赖国华 庄伟达 李修往 王洪 桑宏勋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23年第3期207-212,共6页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Hybrid手术治疗双或多节段颈椎病的中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自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采用Hybrid手术方式治疗的13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整形外科协会(JOA)评...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Hybrid手术治疗双或多节段颈椎病的中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自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采用Hybrid手术方式治疗的13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整形外科协会(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采用颈椎X线片及CT扫描三维重建等资料评估置换手术节段活动度、颈椎整体活动度、颈椎间盘假体位置、内固定融合率、异位骨化等影像学指标。结果13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45个月,平均14.6个月。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9.12±1.86)°与术前(9.21±1.7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整体活动度(39.67±5.57)°较术前(52.12±6.43)°显著减小(P<0.05)。术后1个月随访,VAS评分[(1.37±0.78)分]较术前[(4.85±1.25)分]显著改善(P<0.05)。术后3个月随访,JOA评分[(15.32±1.92)分]较术前[(11.36±2.11)分]显著改善(P<0.05)。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固定节段全部融合,随访期间未见内置物松动和下沉,人工椎间盘位置良好,无异位骨化发生。术后发生近端邻椎病1例。结论颈椎前路Hybrid手术治疗双或多节段颈椎病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少融合节段,保留颈椎活动度。该术式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一定的技术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手术 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 Hybrid手术 颈椎病
下载PDF
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治疗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 被引量:1
20
作者 马慧 贾象元 +4 位作者 杨浩田 袁林 李亚锋 赵学千 贾育松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6期5818-5822,共5页
背景:颈椎人工间盘置换对于颈椎病的治疗可以保留颈椎病变节段活动度,能够有效改善伴交感神经症状的颈椎病症状。目的:探讨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治疗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1年12月行人工间盘置换... 背景:颈椎人工间盘置换对于颈椎病的治疗可以保留颈椎病变节段活动度,能够有效改善伴交感神经症状的颈椎病症状。目的:探讨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治疗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1年12月行人工间盘置换治疗的伴有明显头晕、头痛等交感神经症状的颈椎病患者56例。观察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的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包括颈交感神经症状评分及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手术节段角度、C_(2)-C_(7)Cobb角、C_(2)-C_(7)矢状面轴向距离和T1倾斜角,并分析交感神经症状评分和JOA评分手术前后的变化值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值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1)所有患者术后伴交感神经症状均有改善,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交感神经症状评分和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JOA评分末次随访时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颈椎矢状位参数比术前增大,末次随访时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交感神经症状评分手术前后变化值与手术节段角度、C2-7Cobb手术前后变化值具有相关性(P<0.05);(4)结果说明,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治疗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的疗效良好,有利于恢复颈椎矢状位参数,减轻患者交感神经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 交感神经症状 矢状位参数 颈椎 人工假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