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伊利石基铁/锰氧化物制备及As(V)吸附性能研究
1
作者 史默涵 杜玉成 +2 位作者 周琴琴 林彭辉 李扬 《非金属矿》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8-62,共5页
为提高伊利石对As(V)的吸附性能,以FeCl_(3)·6H_(2)O为铁源、KMnO_(4)为锰源、NH_(3)·H_(2)O为沉淀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为模板剂,采用水热法在伊利石表面分别制备了纳米球状结构Fe_(2)O_(3)、纳米线状结构MnO_(2);采用X射线衍... 为提高伊利石对As(V)的吸附性能,以FeCl_(3)·6H_(2)O为铁源、KMnO_(4)为锰源、NH_(3)·H_(2)O为沉淀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为模板剂,采用水热法在伊利石表面分别制备了纳米球状结构Fe_(2)O_(3)、纳米线状结构MnO_(2);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技术对样品进行表征分析。制备的Fe_(2)O_(3)/伊利石和MnO_(2)/伊利石两种样品的比表面积分别为54 m^(2)/g和62 m^(2)/g。在室温下,pH为7,MnO_(2)/伊利石样品用量为50 mg,反应70 min,MnO_(2)/伊利石对As(V)的吸附容量为78.2 mg/g,样品对As(V)的吸附复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主要为化学吸附,吸附去除率达9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_(2)O_(3)/伊利石 纳米线状结构MnO_(2) as(v) 吸附
下载PDF
离子强度和磷酸盐对铁铝矿物及土壤吸附As(V)的影响 被引量:19
2
作者 吴萍萍 曾希柏 +1 位作者 李莲芳 白玲玉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98-503,共6页
选用针铁矿、赤铁矿、水铁矿、水铝矿4种铁铝矿物以及性质差异较大的黑土、紫色土和红壤3种土壤,研究离子强度和磷酸盐对其吸附As(V)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01、0.1、1mol.L-13种离子强度下,矿物和土壤对As(V)的吸附量无明显差异或随离... 选用针铁矿、赤铁矿、水铁矿、水铝矿4种铁铝矿物以及性质差异较大的黑土、紫色土和红壤3种土壤,研究离子强度和磷酸盐对其吸附As(V)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01、0.1、1mol.L-13种离子强度下,矿物和土壤对As(V)的吸附量无明显差异或随离子强度增大而增大,其对砷的吸附以专性吸附为主。磷酸盐对矿物和土壤吸附砷的影响与其添加顺序及摩尔浓度比有关。水铝矿和水铁矿在这3种添加顺序下的砷吸附量无明显差异,仅在P/As摩尔比较大时表现出下降趋势;而在针铁矿和赤铁矿两种矿物上,先添加砷时的砷吸附量高于先添加磷时或两者同时添加时,且砷吸附量随P/As摩尔比的增加而逐渐下降。在黑土、紫色土和红壤上,先添加砷比先添加磷或两者同时添加时的砷吸附量均要高,尤其是在紫色土上。随P/As摩尔比升高,土壤对砷的吸附量表现出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铁铝矿物 as(v) 离子强度 磷酸盐
下载PDF
As(V)在TiO2表面的吸附机理 被引量:7
3
作者 张美一 何广智 +2 位作者 丁程程 陈灏 潘纲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034-2038,共5页
用延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EXAFS)光谱和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了As(V)-TiO2体系的吸附机理.离子强度变化对As(V)-TiO2体系吸附无显著影响,表明吸附后形成了内层络合物.EXAFS结果表明,As(V)原子主要通过—AsO4上的O原子结合到TiO2表面上... 用延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EXAFS)光谱和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了As(V)-TiO2体系的吸附机理.离子强度变化对As(V)-TiO2体系吸附无显著影响,表明吸附后形成了内层络合物.EXAFS结果表明,As(V)原子主要通过—AsO4上的O原子结合到TiO2表面上,平均As-O原子间距(R)在吸附前后无明显变化,保持在(0.169±0.001)nm.As-Ti层的EXAFS分析结果与DFT计算的吸附构型的As-Ti原子间距对照表明,体系存在两种主要亚稳平衡吸附(MEA)结构,即对应于R1=(0.321±0.002)nm的双角(DC)强吸附构型和R2=(0.360±0.002)nm的单角(SC)弱吸附构型.而且随着吸附量由9.79mg·g-1增加至28.0mg·g-1,吸附样品中双角构型配位数与单角构型配位数的比值(CN1/CN2)从3.3降低到1.6,说明双角亚稳平衡吸附结构在低覆盖度时占优势,而在高表面覆盖度时单角亚稳平衡吸附结构占优势,即在表面覆盖度较大时,As(V)在TiO2表面上倾向于形成单角构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O2 as(v) 吸附 延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 密度泛函理论 微观吸附构型
下载PDF
应用XAFS研究草酸根和胡敏酸对As(V)在红壤中吸附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罗磊 张淑贞 +2 位作者 马义兵 谢亚宁 胡天斗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15-320,共6页
结合吸附实验和X光吸收精细结构光谱(XAFS)分析,研究了草酸根和胡敏酸对As(V)在红壤中吸附的影响,分析了As(V)在红壤中的化学形态和微观结构以及草酸根、胡敏酸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当pH6.0时,红壤主要是通过基团交换反应吸附As(V),草... 结合吸附实验和X光吸收精细结构光谱(XAFS)分析,研究了草酸根和胡敏酸对As(V)在红壤中吸附的影响,分析了As(V)在红壤中的化学形态和微观结构以及草酸根、胡敏酸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当pH6.0时,红壤主要是通过基团交换反应吸附As(V),草酸根和胡敏酸可以通过竞争吸附位点抑制红壤中As(V)的吸附,其抑制作用随浓度增大而增强。XAFS光谱学数据表明,红壤中吸附的砷以+5价态存在,主要与铁铝矿物形成以约0.317 nm As-Al和0.328 nm As-Fe原子间距为特征的双齿双核结构的内层复合物,复合物结构类型不受砷浓度和草酸根、胡敏酸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v) 吸附 草酸根 胡敏酸 XAFS 红壤
下载PDF
新生态δ—MnO_2对废水中As(v)的吸附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田军 乔秀丽 《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4期508-510,521,共4页
 利用新生态δ—MnO2对含As(v)的模拟废水进行了吸附实验,结果表明,δ—MnO2对As(v)有良好的吸附特性,有较好的去除率.吸附前MnO2悬浊液的PH值、MnO2的投放量、As(v)的初始浓度、吸附时间、温度等对吸附效果都有一定的影响.却除的最佳...  利用新生态δ—MnO2对含As(v)的模拟废水进行了吸附实验,结果表明,δ—MnO2对As(v)有良好的吸附特性,有较好的去除率.吸附前MnO2悬浊液的PH值、MnO2的投放量、As(v)的初始浓度、吸附时间、温度等对吸附效果都有一定的影响.却除的最佳条件为:室温下,PH值为6.5,MnO2投放量为100mg,As(v)的初始浓度为10mg/L,吸附时间为2h,去除率可达96%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态δ-MnO2 as(v) 含砷废水 吸附
下载PDF
蔗渣炭-镁铁双金属氧化物吸附剂对水中As(V)的吸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涛 梁美娜 +3 位作者 王敦球 朱义年 肖瑜 唐沈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2-47,60,共7页
采用共沉淀和焙烧法制备蔗渣炭-镁铁双金属氧化物(蔗渣炭-镁铁LDO),对合成的吸附材料进行表征,研究其对吸附As(V)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p H=3.0~10时,蔗渣炭-镁铁LDO吸附剂对As(V)的吸附量较高。准2级动力学模型可用于描述其对As(V)... 采用共沉淀和焙烧法制备蔗渣炭-镁铁双金属氧化物(蔗渣炭-镁铁LDO),对合成的吸附材料进行表征,研究其对吸附As(V)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p H=3.0~10时,蔗渣炭-镁铁LDO吸附剂对As(V)的吸附量较高。准2级动力学模型可用于描述其对As(V)的吸附动力学过程,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等温方程,其对As(V)的最大吸附量为25.40 mg/g。蔗渣炭-镁铁LDO受共存K^+、Na^+、Ca^(2+)、Mg^(2+)离子的影响较小,共存Cl^-、NO_3^-、SO_4^(2-)、CO_3^(2-)、HPO_4^(2-)离子影响较大,其影响大小顺序为HPO_4^(2-)>CO_3^(2-)>SO_4^(2-)>Cl^->NO_3^-。材料再生循环利用4次后,对质量浓度20.0 mg/L的As(V)的吸附效率大于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蔗渣炭 镁铁双金属氧化物 吸附 as(v)
下载PDF
钛/钙氢氧化物的制备及其对As(Ⅲ)和As(V)的吸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沈珺 唐玉朝 +3 位作者 黄显怀 伍昌年 薛莉娉 汪赛奇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19-223,共5页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钛/钙氢氧化物新型吸附剂,并对其吸附除As的性能进行了初步研究。考察了不同制备方法、Ti/Ca比例、p H值、Ca2+、磷酸根离子对As(Ⅲ)和As(V)去除率的影响,研究了所制备吸附剂对As(Ⅲ)和As(V)的吸附热力学特性,并对其...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钛/钙氢氧化物新型吸附剂,并对其吸附除As的性能进行了初步研究。考察了不同制备方法、Ti/Ca比例、p H值、Ca2+、磷酸根离子对As(Ⅲ)和As(V)去除率的影响,研究了所制备吸附剂对As(Ⅲ)和As(V)的吸附热力学特性,并对其吸附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所制备吸附剂对As(Ⅲ)具有优异的选择性;吸附去除率试验中,吸附剂投加量0.2 g/L、As质量浓度1 mg/L、20℃、吸附3 h条件下,TC-45/5吸附剂对As(Ⅲ)的去除率达到97.3%,对As(V)的去除率为78.2%;酸性条件和Ca2+可显著提高As(V)去除率,但对As(Ⅲ)吸附去除的影响不大;磷酸根离子由于竞争吸附而导致As去除率下降,且对去除As(V)的抑制作用更强烈;30℃时,As(Ⅲ)与As(V)的Langmuir饱和吸附量分别为30.21 mg/g和16.61 mg/g。研究表明,钛/钙氢氧化物对As(Ⅲ)去除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吸附 as(Ⅲ) as(v) CA2+ 磷酸根
下载PDF
黄浦江表层沉积物中吸附态As(V)的释放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马红梅 朱志良 +1 位作者 程永前 赵建夫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5,共5页
通过实验室模拟释放实验,研究了黄浦江表层沉积物对吸附态A(sV)的释放规律。结果表明,在静置条件下,淀峰和吴淞口处沉积物中A(sV)的释放量随时间的增加逐渐增大,在第1~16天时A(sV)释放量分别由3.33μg/L和6.73μg/L达到12.54μg/L和15... 通过实验室模拟释放实验,研究了黄浦江表层沉积物对吸附态A(sV)的释放规律。结果表明,在静置条件下,淀峰和吴淞口处沉积物中A(sV)的释放量随时间的增加逐渐增大,在第1~16天时A(sV)释放量分别由3.33μg/L和6.73μg/L达到12.54μg/L和15.34μg/L,然后渐渐趋于稳定;扰动条件有利于A(sV)的释放,As(V)的释放量随扰动档速的提高急剧上升;在5~45℃温度试验范围,温度升高有利于A(sV)的释放;在pH由2~11范围内,A(sV)的释放量随pH的变化呈现"V"字形变化,在pH 5附近A(sV)释放最低,淀峰和吴淞口处分别为8.78μg/L和10.54μg/L;PO43-和HCO3-对A(sV)的释放影响明显,A(sV)释放量随溶液中PO43-和HCO3-浓度的增大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浦江沉积物 as(v) 释放
下载PDF
硅藻土纳米结构铁/锌氧化物制备及As(V)吸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杜玉成 谷恒学 +2 位作者 李生辉 李杨 牛炎 《非金属矿》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4-97,共4页
以硅藻土为基体,ZnCl2为锌源,FeC2O4为铁源,氨水为沉淀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模板剂,利用水热法,通过控制水热温度及时间在硅藻土表面制备了纳米花片状结构铁酸锌;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仪、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 以硅藻土为基体,ZnCl2为锌源,FeC2O4为铁源,氨水为沉淀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模板剂,利用水热法,通过控制水热温度及时间在硅藻土表面制备了纳米花片状结构铁酸锌;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仪、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比表面积(BET)分析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等技术对样品进行表征分析。制备的纳米结构ZnFe2O4呈尖晶石结构,比表面积为313 m^2/g。研究了ZnFe2O4/硅藻土样品对As(V)吸附性能,其对As(V)的最大饱和吸附容量为186 mg/g,最佳条件下As(V)吸附去除率均达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藻土 纳米结构 ZNFE2O4 as(v) 吸附
下载PDF
沉淀和膜技术去除水体As(V)综述
10
作者 姚仁达 杨宏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10,共5页
介绍了沉淀技术和膜技术去除水体As(V)的原理,分析了影响其处理效果的主要因素、对各项技术的国内外应用研究和进展情况进行了阐述。对技术尚存问题进行了总结,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对策,并对技术的发展方向与应用前景做出了展望。沉淀... 介绍了沉淀技术和膜技术去除水体As(V)的原理,分析了影响其处理效果的主要因素、对各项技术的国内外应用研究和进展情况进行了阐述。对技术尚存问题进行了总结,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对策,并对技术的发展方向与应用前景做出了展望。沉淀技术需改进工艺以控制药剂的投加量、产生的大量污泥固化或资源化利用、电磁混凝技术进一步发展以及采用清洁能源发电是其发展方向。膜技术中的纳滤技术优势明显,混凝工艺结合低压膜利用更为经济,膜污染、浓水处理及污泥处置问题是该技术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v)去除 沉淀技术 膜技术
下载PDF
硫酸介质中As(V)的还原
11
作者 杨天足 赵天从 卢宜源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CAS CSCD 1993年第S1期256-258,270,共4页
研究了在硫酸介质中用SO_2将AS(V)还原成A_s(Ⅲ),以制备As_2O_3,As(V)的还原率主要取决于温度、SO_2流量、溶夜的酸度对As(V)的还原率无显著影响。
关键词 as(v) 硫酸介质 还原
下载PDF
锰氧化物改性硅藻土对水中As(V)的吸附性能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皓 陈南春 +4 位作者 解庆林 徐会 马丽丽 刘长淼 吴照洋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63-169,共7页
以硅藻土精土为基体,用锰氧化物作为改性剂制备了改性硅藻土。采用SEM、FT-IR、XRD对锰氧化物改性的硅藻土进行表征。采用静态吸附试验考查了吸附剂用量、溶液初始浓度、反应温度、溶液初始p H值、反应时间等因素对改性硅藻土吸附模拟... 以硅藻土精土为基体,用锰氧化物作为改性剂制备了改性硅藻土。采用SEM、FT-IR、XRD对锰氧化物改性的硅藻土进行表征。采用静态吸附试验考查了吸附剂用量、溶液初始浓度、反应温度、溶液初始p H值、反应时间等因素对改性硅藻土吸附模拟废水中As(V)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境温度为25℃、溶液p H为2、投加量为5 g/L时,改性硅藻土对2 mg/L的As(V)吸附效果最佳,去除率可达到98.5%以上,处理后的废水中As(V)浓度小于30μg/L,低于《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中总砷的排放标准。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模型和伪二阶动力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锰氧化物 改性硅藻土 吸附 废水 as(v)
下载PDF
无机砷As(V)对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lleri)生长、叶绿素a含量及抗氧化活力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斌 陈亚男 +8 位作者 齐占会 白艳艳 徐东 马元庆 张娟 李焕军 孙珊 何鑫 张昀昌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55-459,共5页
研究了无机砷As(V)胁迫对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lleri)培育水体中磷酸盐含量、藻细胞密度、叶绿素a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As(V)浓度梯度为0、7.3、10.2、23.9、45.2和114.0μg/L(分别记为Ctr和V1—V5),取样时间为2、3、... 研究了无机砷As(V)胁迫对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lleri)培育水体中磷酸盐含量、藻细胞密度、叶绿素a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As(V)浓度梯度为0、7.3、10.2、23.9、45.2和114.0μg/L(分别记为Ctr和V1—V5),取样时间为2、3、5、7、14和21 d。结果表明,试验条件下适当浓度As(V)暴露会促进牟氏角毛藻对磷酸盐的吸收速度,而较低浓度暴露时则反之。所有处理组中仅V2组在14d时藻细胞密度增至最大值71×104ind./m L,其它处理组在整个试验期间藻细胞密度变化均不显著(P〉0.01)。2 d时各组藻细胞叶绿素a含量均显著降低,且均显著低于对照;5 d时V5组显著升高(达102.16μg/108cell),而其它处理组却仍明显低于其初始值;21 d时,除V1组外各处理组均明显高于对照(50.63μg/10~8cell)。在As(V)暴露2 d时,处理组GSH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3.23μg/10~8cell)(P〈0.01),且随着As(V)暴露浓度的升高呈先升高后逐渐降低的趋势。As(V)暴露对牟氏角毛藻GSH含量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随着As(V)浓度升高基本呈降低趋势。As(V)胁迫可能会抑制牟氏角毛藻的光合作用和抗氧化活性,长期暴露还会对其生长繁殖造成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v) 牟氏角毛藻 生长 叶绿素含量 抗氧化活力
下载PDF
微生物铁硫还原耦合水体中As(V)吸附行为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周雨行 聂珍媛 +3 位作者 夏旭 夏金兰 刘李柱 王娜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35-40,共6页
采用循环伏安法(CV)、铁的L边和硫的K边X射线近边吸收光谱(XANES)和电感耦合离子光谱发生仪等,研究了碱性厌氧环境中S.oneidensis介导下的铁硫还原过程与水体中As(V)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核黄素能够促进S.oneidensis介导的铁硫还原,电... 采用循环伏安法(CV)、铁的L边和硫的K边X射线近边吸收光谱(XANES)和电感耦合离子光谱发生仪等,研究了碱性厌氧环境中S.oneidensis介导下的铁硫还原过程与水体中As(V)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核黄素能够促进S.oneidensis介导的铁硫还原,电子传递过程为乙酸盐→核黄素→底物;S.oneidensis作用24 h后,沉积物中铁硫形态逐渐被还原,Fe(Ⅱ)/Fe(Ⅲ)的比例不断增加,出现硫化矿物特征峰,表明有新的铁的硫化矿物(FeS)生成;FeS对As(V)的吸附量随着时间而增加,6 h后逐渐达到平衡,120 h时吸附量为8.35 mg,吸附效率为89%。微生物铁硫还原生成的Fe S对水体中As(V)有显著的吸附效果,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铁硫还原 FES as(v)吸附 希瓦氏菌
下载PDF
活性氧化铝吸附水中As(V)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依韩 荆玉姝 +2 位作者 张大磊 乔凡 孙英杰 《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1期84-88,共5页
通过静态实验研究了活性氧化铝对水中As(V)的吸附性能,分析了吸附As(V)动力学、吸附等温线以及不同pH和溶液中共存离子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氧化铝吸附As(V)的最佳pH为4~6,在pH为5.5左右的时候达到最大去除率99%;受氟离子、碳酸... 通过静态实验研究了活性氧化铝对水中As(V)的吸附性能,分析了吸附As(V)动力学、吸附等温线以及不同pH和溶液中共存离子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氧化铝吸附As(V)的最佳pH为4~6,在pH为5.5左右的时候达到最大去除率99%;受氟离子、碳酸根离子和磷酸根离子影响较大,硝酸根和硫酸根基本无影响,而氯离子有促进吸附的效果;可用Langmuir吸附等温线很好地拟合,属于单分子层吸附,最大吸附量为15.7mg/g;其动力学符合Lagergren二级动力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氧化铝 as(v) 吸附
下载PDF
针铁矿和赤铁矿吸附As(V)的EXAFS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旺 林金如 +6 位作者 姚慧 Yuanming Pan Emilio Heredia Roman Chernikov 张丹妮 王少锋 贾永锋 《核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11,共11页
砷是一种有毒污染物,其在铁氧化物表面的吸附是影响其迁移转化行为的重要因素。针铁矿和赤铁矿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稳定氧化铁矿物,它们具有粒径小、比表面积大、活性基团多等特性,可用做吸附剂。在不同pH和不同铁砷摩尔比的实验条件下... 砷是一种有毒污染物,其在铁氧化物表面的吸附是影响其迁移转化行为的重要因素。针铁矿和赤铁矿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稳定氧化铁矿物,它们具有粒径小、比表面积大、活性基团多等特性,可用做吸附剂。在不同pH和不同铁砷摩尔比的实验条件下,用针铁矿和赤铁矿吸附五价砷As(V),结果表明:实验所用的两种吸附剂均呈现吸附量随铁砷摩尔比升高而降低的现象,而在酸性pH条件下的砷吸附量均大于其在碱性pH条件下的吸附量;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针铁矿对砷的吸附量要大于赤铁矿对砷的吸附量。进一步通过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光谱(Extended X-ray Absorption Fine Structure Spectroscopy,EXAFS)观测砷在针铁矿和赤铁矿上吸附后形成的络合物的分子结构,结果显示:砷与针铁矿和赤铁矿中的铁氧八面体之间的配位数均接近1,不同样品中As-Fe键的长度范围为3.29~3.31?,表明As(V)在针铁矿和赤铁矿表面吸附后主要形成单齿单核络合物,且该结构与吸附p H和铁砷摩尔比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v) 针铁矿 赤铁矿 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光谱 吸附
下载PDF
Ce-Mn复合氧化物对As(V)的吸附行为与机制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传巧 陈静 +2 位作者 吴秋月 张高生 吴鹍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3542-3551,共10页
采用氧化共沉淀法制备了新型Ce-Mn复合氧化物吸附剂,通过批式实验,系统地研究了其对As(V)的吸附行为,并采用FTIR、XPS等表征技术研究了其对As(V)的吸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Mn的引入,铈锰复合氧化物对As(V)的吸附产生了协同效应,对As... 采用氧化共沉淀法制备了新型Ce-Mn复合氧化物吸附剂,通过批式实验,系统地研究了其对As(V)的吸附行为,并采用FTIR、XPS等表征技术研究了其对As(V)的吸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Mn的引入,铈锰复合氧化物对As(V)的吸附产生了协同效应,对As(V)的吸附容量显著高于单一组分的CeO_(2)与MnO_(2),尤其当Ce/Mn摩尔比为3∶1时;As(V)吸附速率较快,4 h吸附量达平衡吸附量的90.8%;吸附剂对As(V)具有较高的吸附容量,且酸性条件有利于As(V)的吸附,在pH 5.0、7.0、9.0时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77.8、63.5、39.0 mg·g^(-1);Freundlich模型能较好地拟合其对As(V)的吸附过程,离子强度对As(V)的吸附影响不大,溶液中PO^(3-)_(4)与SiO^(2-)_(3)对As(V)吸附存在竞争作用,Ca^(2+)与Mg^(2+)则有助于促进As(V)吸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As(V)主要通过在Ce-Mn复合金属氧化物表面形成单齿单核和双齿双核的内层配合物而从溶液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Mn复合金属氧化物 as(v) 吸附 机制
下载PDF
硅胶负载FeOOH和MnO_(2)对饮用水中As(V)的深度纯化 被引量:1
18
作者 石通杉 江锋 +2 位作者 王盼 岳彤 孙伟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6期1692-1706,共15页
为了研究吸附法对饮用水中As(V)的深度净化,采用原位生成法,将FeOOH和MnO_(2)纳米粒子负载到硅胶上,成功地合成了两种吸附剂(S-FeOOH和S-MnO_(2))。吸附剂的表征表明,S-FeOOH和S-MnO_(2)具有较大的颗粒尺寸(粒径150~250μm),由于其特殊... 为了研究吸附法对饮用水中As(V)的深度净化,采用原位生成法,将FeOOH和MnO_(2)纳米粒子负载到硅胶上,成功地合成了两种吸附剂(S-FeOOH和S-MnO_(2))。吸附剂的表征表明,S-FeOOH和S-MnO_(2)具有较大的颗粒尺寸(粒径150~250μm),由于其特殊的非晶和多孔结构,使其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357.0和334.6 m^(2)/g)。在间歇实验中,研究了pH、接触时间、吸附剂用量、温度对吸附剂吸附性能的影响。将实验结果与其他吸附剂相比,本研究合成的吸附剂,特别是S-FeOOH,在较宽的pH(2~12)和温度(25~65℃)范围内,均表现出良好的As(V)去除性能。在被S-FeOOH处理的砷污水中,As(V)的残留浓度约为0.01 mg/L,达到了饮用水标准。吸附过程遵循伪二级动力学模型,在5 min内吸附达到平衡。S-FeOOH的平衡吸附数据可通过Langmuir等温线拟合,而S-MnO_(2)的吸附过程遵循Freundlich模型,说明它们具有不同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S-FeOOH在去除As(V)方面优于S-MnO_(2),即S-FeOOH可作为一种有发展前景的吸附剂用于饮用水中As(V)的深度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v)的去除 吸附 饮用水 复合材料
下载PDF
Green Synthesis of Magnetite Nanoparticles Using Aqueous Leaves Extracts of <i>Azadirachta indica</i>and Its Application for the Removal of As(V) from Water
19
作者 Kshama Parajuli Aravind Kumar Sah Hari Paudyal 《Green and Sustainable Chemistry》 2020年第4期117-132,共16页
<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Because of various disadvantages of chemical synthesis processes, these</span><span>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days ... <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Because of various disadvantages of chemical synthesis processes, these</span><span>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days people are attracting towards green synthesis processes as it is devoid of toxic by-products, cost-effective and eco-friendly. In this study, a simple green synthesis method is applied for the synthesis of magnetite (Fe</span><sub><span style="vertical-align:sub;font-family:Verdana;">3</span></sub><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O</span><sub><span style="vertical-align:sub;font-family:Verdana;">4</span></sub><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nanoparticles (MNPs) by co-precipitation of FeCl</span><sub><span style="vertical-align:sub;font-family:Verdana;">3·</span></sub><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6H</span><sub><span style="vertical-align:sub;font-family:Verdana;">2</span></sub><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O and FeSO</span><sub><span style="vertical-align:sub;font-family:Verdana;">4·</span></sub><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7H</span><sub><span style="vertical-align:sub;font-family:Verdana;">2</span></sub><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O in the molar ratio of 2:1 using </span><span><i></i></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Azadirachta indica</span><span></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leaves extract under nitrogen environment. FTIR, XRD, SEM etc. were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synthesized MNPs. Batch adsorption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to determine adsorption equilibrium of As(V) as a function of pH, adsorbent dose, contact time and different initial concentrations. Kinetics results were best describe</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d</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by pseudo-second order model with rate constant value 0.0052 g/(mg·min). The equilibrium adsorption isotherm was best fitted with Langmuir adsorption isotherm model. The maximum adsorption capacity was found to be 62.89 mg/g at pH 2. MNPs showed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a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high affinity for As(V) and avoids filtration for solid-liquid separation, thus it would be employed as a promising material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for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the removal of As(V) from water.</sp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een Synthesis Magnetite Nanoparticles (MNPs) Azadirachta indica Leaves Extract as(v) Adsorption
下载PDF
Mechanism, behaviour and application of iron nitrate modified carbon nanotube composites for the adsorption of arsenic in aqueous solutions
20
作者 Yingli Li Zhishuncheng Li +5 位作者 Guangfei Qu Rui Li Shuaiyu Liang Junhong Zhou Wei Ji Huiming Tang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8期26-36,共11页
In this study,ferric nitrate modified carbon nanotube composites (FCNT) were prepared by isovolumetric impregnation using carbon nanotubes (CNTs) as the carrier and ferric nitrates the active agent.The batch experimen... In this study,ferric nitrate modified carbon nanotube composites (FCNT) were prepared by isovolumetric impregnation using carbon nanotubes (CNTs) as the carrier and ferric nitrates the active agent.The batch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FCNT could effectively oxidize As(III) to As(V) and react with it to form stable iron arsenate precipitates.When the dosage of FCNT was 0.1 g·L^(–1),pH value was 5–6,reaction temperature was 35℃ and reaction time was 2 h,the best arsenic removal effect could be achieved,and the removal rate of As(V) could reach 99.1%,which was always higher than 90%under acidic conditions.The adsorption results of FCNT were found to be consistent with Langmuir adsorption by static adsorption isotherm fitting,and the maximum adsorption capacity reached 118.3 mg·g^(-1).The material phase and property analysis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Brunauer–Emmett–Teller,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oscopy,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and other characterization methods,as well as adsorption isotherm modeling,were used to explore the adsorption mechanism of FCNT on arsenic.It was found that FCNT has microporous structure and nanostructure,and iron nanoparticles are loosely distributed on CNTs,which makes the material have good oxidation,adsorption and magnetic separation properties.Arsenic migrates on the surface of FCNT composites is mainly removed by forming insoluble compounds and co-precipitation.All the results show that FCNT treats arsenic at low cost with high adsorption efficiency,and the results also provide the experimental data basis and theoretical basis for arsenic contamination in groundwa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nanotubes as(v) ADSORPTION Nanocomposites Impregnation method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