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East Asia-Western North Pacific Boreal Summer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Simulated in GAMIL 1.1.1 被引量:6
1
作者 杨静 Bin WANG +1 位作者 王斌 李立娟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3期480-492,共13页
We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GAMILI.1.1 in a 27-year forced simulation of the summer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ISO) over East Asia (EA)-western North Pacific (WNP). The assessment is based on two mea- sures:... We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GAMILI.1.1 in a 27-year forced simulation of the summer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ISO) over East Asia (EA)-western North Pacific (WNP). The assessment is based on two mea- sures: climatological ISO (CISO) and transient ISO (TISO). CISO is the ISO component that is phase-locked to the annual cycle and describes seasonal march. TISO is the ISO component that varies year by year. The model reasonably captures many observed features of the ISO, including the stepwise northward advance of the rain belt of CISO, the dominant periodicities of TISO in both the South China Sea-Philippine Sea (SCS-PS) and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YRB), the northward propagation of 30-50-day TISO and the westward propagation of the 12-25-day TISO mode over the SCS-PS, and the zonal propagating features of three major TISO modes over the YRB. However, the model has notable deficiencies. These include the early onse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onsoon associated with CISO, too fast northward propagation of CISO from 20°N to 40°N and the absence of the CISO signal south of 10°N, the deficient eastward propagation of the 30-50-day TISO mode and the absence of a southward propagation in the YRB TISO modes. The authors found that the deficiencies in the ISO simulation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model's biases in the mean states, suggesting that the improvement of the model mean state is crucial for realistic simulation of the intraseasonal vari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ISO) East asia-western North Pacific (EA-WNP)
下载PDF
EASTERN ASIA-WESTERN PACIFIC CRUSTOBODY AND TECTONICS
2
作者 Wei Zhoulin, Chen Guanghao - Fan Weiming, Lin Ge, Sun Shaohua, Pen Wenlan, Li Zhi’ an and Qin Qingxiang(Changsha Institute of Geotectonics, Academia Sinica, Changsha, 410013, China) 《Geotectonica et Metallogenia》 1996年第Z1期8-12,共5页
EASTERN ASIA-WESTERN PACIFIC CRUSTOBODY AND TECTONICSWei Zhoulin, Chen Guanghao - Fan Weiming, Lin Ge, Sun Shaohua, Pen Wenlan, Li Zhi’ an and Qin Qingxiang(Changsha Institute of Geotectonics, Academia Sinica, Changs... EASTERN ASIA-WESTERN PACIFIC CRUSTOBODY AND TECTONICSWei Zhoulin, Chen Guanghao - Fan Weiming, Lin Ge, Sun Shaohua, Pen Wenlan, Li Zhi’ an and Qin Qingxiang(Changsha Institute of Geotectonics, Academia Sinica, Changsha, 410013, China)Crustobody, evolution-movement, Eastern Asia-Western PacificThere’re 4 types of crustobodies and total 6.Each has its own way of evolu-tion and movement. Their combination and separation depict a complex history of geotecton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ustobody evolution-movement EASTERN asia-western PACIFIC
下载PDF
2022年夏季四川持续高温干旱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高洁 肖红茹 郭善云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3年第5期118-126,共9页
利用1961—2022年四川155个国家气象站逐日气温、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对2022年四川持续高温干旱事件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22年夏季四川出现极端高温干旱天气,全省平均气温、最高气温、高温日数均突破历史同期极... 利用1961—2022年四川155个国家气象站逐日气温、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对2022年四川持续高温干旱事件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22年夏季四川出现极端高温干旱天气,全省平均气温、最高气温、高温日数均突破历史同期极值,73.0%的站点出现重旱及以上旱情,为1961年以来最严重高温伏旱天气气候事件。南亚高压北跳东进,异常偏强偏北,500 h Pa青藏高压发展东移,或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北抬,与南亚高压叠加,形成稳定正压结构控制四川,是造成高温干旱的主要原因。亚洲中纬度地区盛行纬向环流,伊朗高压、青藏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打通形成高压带,盛行下沉辐散气流,阻挡中高纬冷空气南下和低纬暖湿气流北上,导致四川地区降水异常偏少,是高温干旱的间接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高温 干旱 四川 南亚高压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下载PDF
2022年夏季中国高温的环流异常特征 被引量:1
4
作者 谭桂容 张祎 《海洋气象学报》 2023年第2期31-41,共11页
基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全球范围扩展重建海面温度资料第5版本(Extended Reconstructe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version 5,ERSSTv5),以及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国家... 基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全球范围扩展重建海面温度资料第5版本(Extended Reconstructe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version 5,ERSSTv5),以及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AR(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逐月全球再分析资料,采用相关、回归、合成及物理量诊断等方法,对2022年夏季中国大范围高温相关环流异常的可能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022年夏季南亚高压偏强并分别向东、西方向扩展,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异常偏强西伸。2022夏季为拉尼娜(La Nina)年,但热带大西洋垂直上升环流相对西太平洋更强,且热带印度洋到西太平洋热带垂直上升环流异常也偏强。(2)2022年热带大西洋、印度洋到西太平洋上空垂直环流异常和La Nina共同作用,使得夏季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高极端异常。La Nina和印度洋到西太平洋垂直环流异常有利于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高的偏强西伸;热带大西洋环流异常则既有利于南亚高压的加强及东扩,也有利于西太平洋副高偏强西伸。(3)印度洋到西太平洋垂直环流主要通过局地经向哈得来(Hadley)环流影响青藏高原到中国东部的环流异常,表现为青藏高原到中国东部中低层为显著的辐散异常;热带大西洋则通过引起纬向风异常(急流异常),激发遥相关波列并向下游传播,进而影响青藏高原到中国东部地区的环流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大范围高温 南亚高压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遥相关 环流异常
下载PDF
古代西亚通用语言的形成与演变探析
5
作者 国洪更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1-62,共12页
从公元前4千纪末文字的发明到公元前330年亚历山大征服,苏美尔语、阿卡德语和阿拉米语先后充当西亚地区的通用语言。不过,苏美尔语主要在两河流域与伊朗西南部使用,阿卡德语的使用范围扩展至西亚大部和埃及北部地区,而阿拉米语则在西亚... 从公元前4千纪末文字的发明到公元前330年亚历山大征服,苏美尔语、阿卡德语和阿拉米语先后充当西亚地区的通用语言。不过,苏美尔语主要在两河流域与伊朗西南部使用,阿卡德语的使用范围扩展至西亚大部和埃及北部地区,而阿拉米语则在西亚大部、埃及和中亚部分地区使用。虽然苏美尔语、阿卡德语和阿拉米语走向通用语言的路径和使用范围不同,但相关文化的优势是其成为通用语言的前提条件,地区间交流促进了它们的形成与发展,而它们的盛衰往往与军事征服有关。在西亚地区处于分裂状态时,通用语言往往在国际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在统一的政权中,通用语言有助于国家内部的交流,是维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亚 通用语言 苏美尔语 阿卡德语 阿拉米语
下载PDF
SR型与EAP型遥相关“结合模态”对2020年江淮入梅初期强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郭紫薇 王黎娟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71-1182,共12页
利用ERA5逐日再分析资料和中国气象局提供的逐日站点降水资料,分析了丝绸之路型(Silk-Road,SR)与东亚—太平洋型(East Asia–Pacific,EAP)遥相关的“结合模态”对2020年江淮梅雨入梅的影响,结果表明“结合模态”可以触发江淮流域的持续... 利用ERA5逐日再分析资料和中国气象局提供的逐日站点降水资料,分析了丝绸之路型(Silk-Road,SR)与东亚—太平洋型(East Asia–Pacific,EAP)遥相关的“结合模态”对2020年江淮梅雨入梅的影响,结果表明“结合模态”可以触发江淮流域的持续性降水。2020年6月初,负SR型(Silk-Road)和正EAP型(East Asia–Pacific)同时出现,并且位相差达到6月份最大值,二者协同作用下导致2020年入梅时间异常偏早。主要表现为:(1)负SR型引起西风急流加速,促使急流入口区南侧的江淮流域上空出现强的高层辐散。(2)负SR型有利于南亚高压东移,正EAP型有利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移,二者相向而行。负SR型和正EAP型于6月9日位相差达最大,此时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重叠于120°E左右,有利于江淮流域持续性降水。(3)低层东亚中、低纬度有一对与正EAP型相关的异常“气旋—反气旋”环流,使低空(20°~35°N,100°~125°E)盛行强西南气流,中纬度的偏北气流有利于干冷空气向南输送,与西南暖湿气流汇合于江淮流域上空,带来强烈的水汽辐合,也使得大气的局地上升运动更为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梅雨 SR型与EAP型“结合模态”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南亚高压 水汽通量
下载PDF
夏季南亚高压两类东—西振荡过程的联系及其天气效应对比 被引量:1
7
作者 祝传栋 任荣彩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3-69,共17页
夏季南亚高压(SAH)中心呈青藏高原和伊朗高原双模态分布,表现为东—西振荡的形式。同时,SAH的东缘还存在规律性的向东亚地区东伸或西退至青藏高原,表现为另一种形式的东西振荡。本文利用NCEP1逐日再分析资料、APHRODITE逐日降水数据以... 夏季南亚高压(SAH)中心呈青藏高原和伊朗高原双模态分布,表现为东—西振荡的形式。同时,SAH的东缘还存在规律性的向东亚地区东伸或西退至青藏高原,表现为另一种形式的东西振荡。本文利用NCEP1逐日再分析资料、APHRODITE逐日降水数据以及印度地区逐日降水数据,研究了SAH这两类东—西振荡的联系以及它们对亚洲地区环流和天气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SAH中心的双模态东—西振荡位相可显著影响其东缘东伸/西退的发生及其幅度。尽管在SAH中心呈青藏高原和伊朗高原模态时,均可以出现SAH东缘的向东亚东伸,但青藏高原模态下发生东伸的频率明显高于伊朗高原模态;在伊朗高原模态时则更容易出现SAH东缘的西退。而且,在青藏高原模态下发生的SAH东缘东伸的幅度也比伊朗高原模态时更大。进一步研究发现,SAH中心的双模态东—西振荡主要与印度北部及整个青藏高原地区的降水异常型密切联系,并与异常降水有关的热力和动力作用变化相耦合。而SAH东缘的东伸/西退则通过引起西太副高的西进/东退,与东亚地区偶极子型的降水异常(青藏高原中东部、长江与黄河之间的中下游地区的降水异常与长江以南地区的相反)相联系。此外,SAH中心为青藏高原模态且东缘发生东伸时,与SAH中心为伊朗高原模态且东缘发生西退时,青藏高原西部与中东部的降水异常总是呈显著反位相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高压 双模态振荡 东伸西退 西太副高 降水
下载PDF
中国西天山两次短时强降水过程雨滴谱特征研究
8
作者 杨涛 杨莲梅 +5 位作者 刘凡 李建刚 江雨霏 刘晶 陈平 周玉淑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95-1509,共15页
2020年8月2日和18日(简称8∙2和8∙18过程)中国西天山新源站出现短时强降水,应用自动气象站、GPS/MET水汽探测仪、二维视频雨滴谱仪、风云2G静止卫星等高时空分辨率观测资料,研究降水过程的环流背景和雨滴谱特征。结果表明:(1)两次过程均... 2020年8月2日和18日(简称8∙2和8∙18过程)中国西天山新源站出现短时强降水,应用自动气象站、GPS/MET水汽探测仪、二维视频雨滴谱仪、风云2G静止卫星等高时空分辨率观测资料,研究降水过程的环流背景和雨滴谱特征。结果表明:(1)两次过程均是在中亚低涡有利的背景下产生短时强降水,8·2过程降水阶段性强,由低涡前部西风气流中生成的孤立β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MCS)造成,水汽源自低涡本身,水汽输送和辐合相对弱;8∙18过程持续100 min阶段性不明显,由低涡层云中β中尺度MCS造成,水汽不仅来自于低涡而且还有新疆以外充沛水汽输送。(2)两次短时强降水天气雨滴谱特征有明显差异。两次过程雨滴粒子直径(D_(m))<2 mm的粒子频数占比约为97%左右,即降水过程小粒子占绝大多数。8∙2过程D_(m)<2 mm粒子对降水量贡献达66.75%,D_(m)超过4 mm的大粒子对瞬时强雨强贡献大,对流降水粒子谱分散,既有粒子大、浓度小的雨滴,又有粒子小、浓度高的雨滴;而8∙18过程D_(m)<2 mm粒子对降水量贡献达86.34%,其中D_(m)为1~2 mm粒子对降水量贡献达71.99%,且无D_(m)>4 mm粒子,对流降水粒子谱相对集中,D_(m)>2 mm粒子远少于8∙2过程,水平极化雷达反射率(ZH)、差分反射率因子(ZDR)和差分相移率(KDP)平均值和最大值比8∙2过程均明显偏小。(3)应用2020~2021年夏季探测资料研究对流性降水雨滴谱,对流性降水雨滴谱特征年际差异大,呈雨滴粒子大、浓度低特征,表现出大陆性对流降水性质,ZDR和KDP比季风区对流降水明显偏小,加入偏振量的R(ZH,ZDR)、R(KDP,ZDR)拟合关系明显好于R(ZH)、R(KDP)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天山 中亚低涡 短时强降水 水汽 雨滴谱特征
下载PDF
乌克兰危机以来日本对外战略调整趋向
9
作者 刘佳妮 《东北亚学刊》 2023年第3期109-121,149,共14页
冷战结束至今,日本面对急剧变化的安全发展环境,为实现政治大国目标加速调整对外战略。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日本对外战略调整显现新趋向:政治立场的“美西方化”、政策议题的“高位化”、合作机制的“小多边化”,以及战略手段的“军事... 冷战结束至今,日本面对急剧变化的安全发展环境,为实现政治大国目标加速调整对外战略。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日本对外战略调整显现新趋向:政治立场的“美西方化”、政策议题的“高位化”、合作机制的“小多边化”,以及战略手段的“军事化”。日本试图从乌克兰危机中牟取红利,推动自身突破安保底线,摆脱战后体制束缚,实现“军事正常化”目标。日本还将中国清晰定位为“前所未有的最大战略挑战”,其对外战略中的对华指向性更加明显。在大国竞争与地缘冲突叠加的背景下,日本借机调整对外战略,或将对中国周边安全及东亚地区安全产生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对外战略 俄乌冲突 东亚安全 美西方化 军事正常化
下载PDF
中亚及中国西部侏罗纪沉积盆地的构造特征 被引量:33
10
作者 罗金海 车自成 李继亮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04-413,共10页
侏罗纪是中亚和中国西部地区沉积盆地主要形成时期 ,这表现在两个方面 :(1 )先期存在的盆地在此阶段沉积范围持续扩大 ;(2 )形成了许多新的侏罗纪沉积盆地。本文通过对劳亚大陆南部侏罗纪特提斯北带构造特征、诸盆地早 -中侏罗世岩相古... 侏罗纪是中亚和中国西部地区沉积盆地主要形成时期 ,这表现在两个方面 :(1 )先期存在的盆地在此阶段沉积范围持续扩大 ;(2 )形成了许多新的侏罗纪沉积盆地。本文通过对劳亚大陆南部侏罗纪特提斯北带构造特征、诸盆地早 -中侏罗世岩相古地理和构造样式的分析 ,表明中国西部与中亚地区在侏罗纪时虽然都处于新特提斯北部被动大陆边缘 ,但由于受帕米尔弧向北推挤的影响 ,以及昆仑构造带与塔拉斯 -费尔干纳断裂和阿尔金大型走滑断裂的存在 ,这两个地区的侏罗纪盆地具有完全不同的构造起因。以塔拉斯 -费尔干纳断裂为界 ,西南侧中亚地区的侏罗纪沉积盆地主要是由新特提斯北部大陆边缘的被动伸展形成 ;东北侧中国西部的侏罗纪沉积盆地则主要发育于区域性挤压构造背景之下 ,形成的主要机制是重力陷落。此外 ,沿塔拉斯 -费尔干纳断裂还存在几个侏罗纪的走滑拉分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纪 沉积盆地 构造样式 中国西部 油气藏
下载PDF
中亚与中国西部侏罗纪沉积盆地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17
11
作者 罗金海 车自成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67-170,共4页
通过对中亚与中国西部侏罗纪大地构造格局和侏罗系沉积特征的对比分析表明 :早 -中侏罗世本地区总体处于伸展构造背景之下 ,地壳向西南方向减薄 ,海水从西南向东北方向逐渐浸漫 ;在此背景下形成了两类侏罗纪沉积盆地 ,一类是被动大陆边... 通过对中亚与中国西部侏罗纪大地构造格局和侏罗系沉积特征的对比分析表明 :早 -中侏罗世本地区总体处于伸展构造背景之下 ,地壳向西南方向减薄 ,海水从西南向东北方向逐渐浸漫 ;在此背景下形成了两类侏罗纪沉积盆地 ,一类是被动大陆边缘近海开阔盆地 ,存在良好的侏罗系油气生储盖组合 ,另一类是山前先断后拗的陆相盆地 ,虽然也存在侏罗系烃源岩和储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 中国西部 侏罗纪 盆地分析 沉积盆地 挤压构造 伸展构造 油气储层
下载PDF
夏季南亚高压东西振荡特征研究 被引量:55
12
作者 谭晶 杨辉 +1 位作者 孙淑清 王盘兴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52-460,共9页
用合成分析方法讨论夏季南亚高压东西位置异常时东亚地区高低层环流特征和垂直环流特征,结合大气环流的这些特征讨论了南亚高压东西位置异常对我国东部降水的影响,最后对南亚高压位置异常与海温异常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亚高压... 用合成分析方法讨论夏季南亚高压东西位置异常时东亚地区高低层环流特征和垂直环流特征,结合大气环流的这些特征讨论了南亚高压东西位置异常对我国东部降水的影响,最后对南亚高压位置异常与海温异常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亚高压与500hPa西太平洋副高存在“相向而行”和“相背而去”的关系;南亚高压偏东年850hPa距平风合成表明西太平洋副高增强西伸,长江流域存在距平风的辐合,导致长江流域降水偏多;偏西年西太平洋副高减弱东撤,长江流域为距平北风控制,使得长江流域降水较少。南亚高压偏东(西)年高原西部和我国长江流域上升运动较强(弱)。前期冬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高(低),则夏季南亚高压的位置易偏东(西)。前期冬季到同期夏季印度洋海温偏高(低),夏季南亚高压偏东(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高压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年际变化 东西振荡
下载PDF
长江流域大范围旱涝与南亚高压的关系 被引量:179
13
作者 张琼 吴国雄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69-577,共9页
利用1958~1999年月平均气象资料,分析了42 a以来长江流域大范围旱涝的时空分布特征, 发现长江流域降水具有非常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年代际的转折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60年 代的持续干旱和90年代的多发性洪涝形... 利用1958~1999年月平均气象资料,分析了42 a以来长江流域大范围旱涝的时空分布特征, 发现长江流域降水具有非常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年代际的转折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60年 代的持续干旱和90年代的多发性洪涝形成鲜明对比。依照降水标准差大小,从42 a降水资料 中划分出6个严重涝年和5个严重旱年。合成分析表明旱涝年大气环流和全球海温均有明显差 异,涝年高 低层副热带高压偏南偏强,全球海温呈大范围正距平,旱年则相反。文中对比分析了南亚 高压和海温两个异常因子与夏季长江流域降水的关系,发现南亚高压强度指数与长江流域降 水有显著相关,二者的年代际变化趋势非常一致,20世纪70年代末当南亚高压由弱变强,长 江流域由相对干旱转为相对多雨。而赤道太平洋SSTA与长江流域降水的关系不甚确定。超前 /滞后相关分析表明,前期冬春季100 hPa副热带高压强度与夏季长江流域降水呈显著的正相 关,前期冬春季赤道东太平洋SSTA与长江流域降水也呈正相关,但相关不显著。分析结果表 明,由于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地形和海陆分布特征,将南亚高压作为一个异常强信号并加 以关注,对中国短期气候尤其是灾害性气候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涝 南亚高压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海面温度异常距平 长江流域 气象资料 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近116年江淮梅雨异常及其环流特征分析 被引量:19
14
作者 毛文书 王谦谦 +3 位作者 葛旭明 景艳 杜宜翠 曹艳艳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4-90,共7页
利用江淮地区1885—2000年近116a梅雨特征量资料和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采用谐波分析、最大熵谱分析、小波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讨论了江淮梅雨特征量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及梅雨异常的环流特征。结果表明:江淮梅雨特征量存在显著... 利用江淮地区1885—2000年近116a梅雨特征量资料和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采用谐波分析、最大熵谱分析、小波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讨论了江淮梅雨特征量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及梅雨异常的环流特征。结果表明:江淮梅雨特征量存在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入梅日期、出梅日期、梅雨期长度呈显著上升的长期变化趋势,梅雨量和梅雨强度长期趋势变化不明显;梅雨特征量均存在多时间尺度的振荡周期,入梅日期具有准24a、准5a和准3a的显著周期;出梅日期具有准35a、准22a和准5a的显著周期;梅雨量具有准40a、准15a、准9a和准3a的显著周期。丰梅年南亚高压中心强度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枯梅年则反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谐波分析 小波分析 南亚高压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下载PDF
空间非均匀加热对副热带高压形成和变异的影响──Ⅲ:凝结潜热加热与南亚高压及西太平洋副高 被引量:170
15
作者 刘屹岷 吴国雄 +1 位作者 刘辉 刘平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525-538,共14页
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了降水所致凝结潜热影响副热带高压带断裂的物理机制。基于全型垂直涡度方程的尺度分析指出,强的对流凝结加热的垂直梯度的变化,导致副热带地区对流层高层和中低层的高低压分布呈现出反位相。数值试验证... 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了降水所致凝结潜热影响副热带高压带断裂的物理机制。基于全型垂直涡度方程的尺度分析指出,强的对流凝结加热的垂直梯度的变化,导致副热带地区对流层高层和中低层的高低压分布呈现出反位相。数值试验证实凝结潜热是决定东半球夏季副热带高压位置和强度的关键因素:东亚季风降雨所致凝结潜热加热使高层南亚高压位于加热中心西侧,中层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于加热中心东侧。通过定常波的传播,副热带地区的凝结潜热加热对中高纬天气的形成和维持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非均匀加热 对流凝结加热 西太平洋
下载PDF
2003年夏季淮河流域梅雨期西太平洋副高结构和活动特征及动力机制分析 被引量:45
16
作者 赵兵科 姚秀萍 吴国雄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71-779,共9页
通过资料分析和诊断, 揭示了在2003年6~7月淮河流域暴雨期间, 西太平洋副高相对偏北并且呈现南北变化相对稳定、东西变化明显的特征; 强劲而稳定少动的中纬度西风急流使得西太平洋副高难以北抬, 从而造成了淮河流域降雨带的稳定少动. ... 通过资料分析和诊断, 揭示了在2003年6~7月淮河流域暴雨期间, 西太平洋副高相对偏北并且呈现南北变化相对稳定、东西变化明显的特征; 强劲而稳定少动的中纬度西风急流使得西太平洋副高难以北抬, 从而造成了淮河流域降雨带的稳定少动. 同时, 分析表明每一次雨锋的出现伴有高层南亚高压的东伸, 并诱发500 hPa西太平洋副高西伸至我国沿海, 导致淮河流域多雨, 江南干旱高温.分析还发现高、低空副热带高压影响天气系统发展的如下机制: (1) 沿30°N东伸的高层南亚高压脊在东部30°N以北地区引起辐散和上升, 在30°N以南地区引起辐合和下沉; (2) 江南高层的辐合下沉气流在中低空的辐散增强了局地的负涡度, 诱发西太平洋副高西伸; (3) 沿增强了的西太平洋副高西北侧的偏西南气流在30°N以北辐合, 增强了局地的上升运动, 为暴雨的产生创造了大尺度的背景流场; (4) 副高西北侧的暴雨加强了低空的南风和高层的北风, 从而使高层东伸的南亚高压和低层西伸的西太平洋副高在我国东部稳定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副高 南亚高压 暴雨 西风急流 阻塞高压
下载PDF
夏季东亚和西北太平洋地区的气候变异及其机理 被引量:13
17
作者 陆日宇 富元海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3-131,共9页
夏季东亚气候异常和西北太平洋地区有着密切的联系,表现为不同纬度间强烈的相互作用。由于这一地区的不同纬度间相互作用对东亚夏季气候异常具有重要的影响,最近20年,对这种相互作用的表现形式、三维空间分布、形成机理,及其与欧亚大陆... 夏季东亚气候异常和西北太平洋地区有着密切的联系,表现为不同纬度间强烈的相互作用。由于这一地区的不同纬度间相互作用对东亚夏季气候异常具有重要的影响,最近20年,对这种相互作用的表现形式、三维空间分布、形成机理,及其与欧亚大陆遥相关波列和热带海温的关系等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对这些研究进行综述,侧重点放在近10年以来的研究工作,并对还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 西北太平洋 气候异常 不同纬度间相互作用 欧亚大陆遥相关波列 热带海温
下载PDF
三类厄尔尼诺事件对东亚大气环流及中国东部次年夏季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23
18
作者 李丽平 宋哲 吴楠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53-765,共13页
利用全球海表温度(SST)资料、ONI(Oceanic Nino Index)序列以及中国160站逐月降水资料,研究了不同类型El Nino事件的主要特征及其对东亚大气环流及中国东部次年夏季逐月及季节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1)据El Nino事件期间SST最大正异常所... 利用全球海表温度(SST)资料、ONI(Oceanic Nino Index)序列以及中国160站逐月降水资料,研究了不同类型El Nino事件的主要特征及其对东亚大气环流及中国东部次年夏季逐月及季节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1)据El Nino事件期间SST最大正异常所在区域,将El Nino事件分为Nino3、Nino4和Nino3.4型。2)El Nino事件次年6月,Nino3型时降水显著正异常区主要位于鄱阳湖和洞庭湖流域,Nino4型时位于鄱阳湖流域、桂粤湘三省交界及广西西部,Nino3.4型时位于洞庭湖流域。7月Nino3型降水显著正异常区北移至长江流域,8月则呈西多东少反相分布。从次年6月至8月,Nino4型降水显著正异常区逐渐北移,Nino3.4型降水显著正异常区则从南到北再移向东北。3)在整个次年夏季,Nino3、Nino4和Nino3.4型降水显著正异常区在中国东部呈自南向北分布。无论逐月或季节降水,均是Nino4型降水正异常最强、Nino3.4型最弱。4)不同类型事件次年夏季和各月环流特征存在一定差异,总体而言,对于南亚高压,Nino3型、Nino4型事件后呈偏强、东伸和北抬的特点,且后者较前者时更强;Nino3.4型事件后主要呈减弱、西退特征。对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Nino3型、Nino4型事件后主要呈偏强、西伸、北抬特征,后者较前者更强,西伸、北抬也更明显;Nino3.4型后,副高以东撤、北抬特征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 Nino事件分型 夏季降水异常 南亚高压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中国东部
下载PDF
再论岩石圈地幔蘑菇云构造及其深部成因 被引量:49
19
作者 袁学诚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7年第5期737-758,共22页
根据地球物理资料的分析得到,除了东北吉辽地区太平洋板块向大陆俯冲外,当今中国东部其他地区大陆下都没有俯冲太平洋板块的证据。中生代以来中国东部发生的岩石圈巨变不是太平洋板块向中国大陆的俯冲所造成,而是由于软流圈物质上涌形... 根据地球物理资料的分析得到,除了东北吉辽地区太平洋板块向大陆俯冲外,当今中国东部其他地区大陆下都没有俯冲太平洋板块的证据。中生代以来中国东部发生的岩石圈巨变不是太平洋板块向中国大陆的俯冲所造成,而是由于软流圈物质上涌形成蘑菇云构造对岩石圈地幔的改造而引发的重大地质事件。软流圈物质的上涌使岩石圈地幔成为新生地幔与残剩地幔并存的结构,岩石圈被激活,稳定的克拉通地壳褶皱变形,地壳减薄,地震频发,岩浆活动活跃,地面沉降,并形成广袤的西太平洋边缘海。但是岩石圈厚度并未减薄,只是由于岩石圈地幔形成了蘑菇云结构使它的速度降低,与周遍地区的岩石圈结构产生明显差别。蘑菇云地幔发育的地区覆盖整个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区。包括中国东北的中东部、华北的东部、华南的东南缘、马来半岛、印尼、菲律宾、日本海、黄海、东海、南海,加罗林盆地和菲律宾海盆。与这个东南亚西太平洋低速岩石圈地幔相对应,还存在一个巨大的大地椭球面正异常,它应是核幔边界的质量过剩所引起。它与印度洋—西藏地区核幔边界质量亏损引起的负大地椭球面异常孪生,并形成一个控制中国大陆构造的深层动力系统,这个动力系统产生的时代可能为中生代或晚古生代。它们之间的地幔环流造成了东南亚西太平洋岩石圈巨变,并驱动印度板块的北移和青藏高原的隆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 西太平洋 岩石圈 蘑菇云构造
下载PDF
南亚高压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对我国西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的影响 被引量:23
20
作者 张宇 李耀辉 +1 位作者 魏林波 刘抗 《干旱气象》 2013年第3期464-470,共7页
利用1961~2010年全国台站观测资料中逐日平均降水资料,及同期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通过统计方法,研究分析了南亚高压东脊点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脊点对我国西南地区夏季区域降水的影响。分析得到:对于1961~2010年我国西南地区... 利用1961~2010年全国台站观测资料中逐日平均降水资料,及同期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通过统计方法,研究分析了南亚高压东脊点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脊点对我国西南地区夏季区域降水的影响。分析得到:对于1961~2010年我国西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南亚高压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其东西脊点之间的经距,在31候、36~37候以及45~46候,体现出明显异常特征。特别是涝年和旱年对比中,在这3个时段上存在明显差异。并且发现,31候时南亚高压东脊点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脊点之间经距,与前一年的差距越大,我国西南地区该年夏季降水偏多,特别是中部与东部,效果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高压 西太平阳副热带高压 夏季降水异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