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亚洲栽培稻5种不同生态类型与籼粳间的杂种F1育性研究
1
作者 王杰 周家武 +8 位作者 李静 杨莺 浦秋红 吕永刚 邓先能 黄望启 王敏 张玉 陶大云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51-759,共9页
为全面系统地研究亚洲栽培稻种内不同生态类型材料与籼、粳亚种杂交育性,对19份包含亚洲栽培稻种内5种不同生态类型品种与云南温带粳品种滇粳优1号及国际水稻所选育的籼稻品种IR64的杂种F1育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亚洲栽培稻不同类型中,... 为全面系统地研究亚洲栽培稻种内不同生态类型材料与籼、粳亚种杂交育性,对19份包含亚洲栽培稻种内5种不同生态类型品种与云南温带粳品种滇粳优1号及国际水稻所选育的籼稻品种IR64的杂种F1育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亚洲栽培稻不同类型中,温带粳与籼亚种间普遍存在杂种不育,温带粳与热带粳间、籼籼部分组合也存在杂种不育,Aus类型与籼、粳亚种的杂种不育程度与品种相关.研究结果为系统研究亚洲栽培稻不同生态类型与籼、粳间杂种不育奠定了基础,为认识亚洲栽培稻的分化提供证据,并为利用亚洲栽培稻种内丰富的遗传变异来培育新品种、新组合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栽培稻 生态类型 杂种不育
下载PDF
云南元江普通野生稻株高和抽穗期QTL定位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谭禄宾 张培江 +3 位作者 付永彩 刘凤霞 王象坤 孙传清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123-1128,共6页
以云南元江普通野生稻为供体亲本 ,在特青的遗传背景下构建了一套BC3 高代回交群体。利用 117个SSR标记分析 383个BC3 F2 株系的基因型 ,采用单标记分析法对控制元江普野株高和抽穗期的QTL进行分析。在北京和合肥两个地点试验结果表明 ... 以云南元江普通野生稻为供体亲本 ,在特青的遗传背景下构建了一套BC3 高代回交群体。利用 117个SSR标记分析 383个BC3 F2 株系的基因型 ,采用单标记分析法对控制元江普野株高和抽穗期的QTL进行分析。在北京和合肥两个地点试验结果表明 ,控制株高的QTL分布在第 1染色体上 ,在RM 10 4附近有一个QTL ,与sd 1位置相当 ,其对表现型变异的贡献率在两个地点分别为 2 7%和 2 8% ,其加性效应值分别为 2 6 2 4cm和 2 6 2 8cm,来自野生稻的等位基因显著提高回交群体的株高 ;在第 1、3、7、8、11染色体共检测到 6个控制抽穗期QTL ,其中第 8染色体RM 2 5附近控制抽穗期的QTL在两个地点的贡献率分别为 13%和 15 % ,加性效应值为 4 6 0d和 3 6 5d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野生稻 亚洲栽培稻 株高 抽穗期 QTL 高代回交群体
下载PDF
亚洲栽培稻分散起源的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黄燕红 才宏伟 王象坤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85-190,共6页
分析中国、东南亚和南亚的 96份普野的 12个等位酶位点 ,及 885份地方品种的 10个酶位点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 ,中国与南亚普野和栽培稻在Est 2、Est 10、Mal 1、Cat 1四个位点发生了地理分化。中国普野以Acp 12 、Acp 2 0 、Amp 2 2 ... 分析中国、东南亚和南亚的 96份普野的 12个等位酶位点 ,及 885份地方品种的 10个酶位点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 ,中国与南亚普野和栽培稻在Est 2、Est 10、Mal 1、Cat 1四个位点发生了地理分化。中国普野以Acp 12 、Acp 2 0 、Amp 2 2 、Est 2 0 、Cat 12 、Mal 11基因型为主 ,是偏粳型。南亚普野以Acp 12 、Acp 2 0 、Amp 2 2 、Est 2 1/Est 2 0 、Cat 11、Mal 12 基因型为主 ,是偏籼型。中国和南亚是两个独立的稻作起源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野生稻 亚洲栽培稻 遗传多样性 同功酶
下载PDF
亚洲稻(Oryga Sativa L.)分类的酯酶同工酶研究——兼论水稻酯酶同工酶基因表达的时空性 被引量:5
4
作者 才宏伟 王象坤 +1 位作者 程侃声 张尧忠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1992年第4期19-24,共6页
对1270多份亚洲栽培稻各生态型地方品种及普通野生稻的分析表明,鉴别籼、粳及野生稻用萌动期种子检测酯酶同工酶效果较好,可出现16条酶带,其中10A为粳稻主特征带,11A为籼稻的主特征带,13A为Aus及一部分西南亚籼的主特征带,14A为普通野... 对1270多份亚洲栽培稻各生态型地方品种及普通野生稻的分析表明,鉴别籼、粳及野生稻用萌动期种子检测酯酶同工酶效果较好,可出现16条酶带,其中10A为粳稻主特征带,11A为籼稻的主特征带,13A为Aus及一部分西南亚籼的主特征带,14A为普通野生稻的主特征带。10A、11A、13A、14A与栽培稻起源及籼粳分化密切相关,可作为区分籼粳的指标。本文还对国内外各研究者的酯酶同工酶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稻 酯酶同功酶 分析 分类 水稻
下载PDF
华南抗稻瘿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英文) 被引量:3
5
作者 黄炳超 张扬 +8 位作者 谢振文 张桂权 肖汉祥 李宏 黄朝锋 刘名镇 周少川 Katiyar S.K. Bennett J.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07年第4期507-514,共8页
亚洲稻瘿蚊(Orseolia oryzae Wood-Mason)是华南的主要水稻害虫.选育抗虫品种是最有效的生态控制方法。本文综述1998-2006年抗性育种的进展。用AFLP方法对从中国广东省7个地点采集的4个生物型的DAN指纹进行分析;在对用RAPD和SSR技术分... 亚洲稻瘿蚊(Orseolia oryzae Wood-Mason)是华南的主要水稻害虫.选育抗虫品种是最有效的生态控制方法。本文综述1998-2006年抗性育种的进展。用AFLP方法对从中国广东省7个地点采集的4个生物型的DAN指纹进行分析;在对用RAPD和SSR技术分别对抗中国4个稻瘿蚊生物型的基因Gm6精细定位基础上,用与Gm6紧密连锁的STS和SSR标记开展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创造了一批抗稻瘿蚊的新种质,包括育成了6个栽培稻和6个二系杂交稻和1个三系杂交稻并在农户试种,在中国广东成功地建立了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抗稻瘿蚊品种的技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稻瘿蚊 DNA指纹 Gm6基因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抗性品种
下载PDF
亚洲栽培稻与AA染色体组稻种的可交配性及F_1杂种育性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李金泉 卢永根 +2 位作者 冯九焕 赵杏娟 刘向东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1期1-6,共6页
从可交配性和F1杂种育性两方面对亚洲栽培稻与AA染色体组(以下简称AA组)其他7个稻种的系统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栽培稻籼、粳亚种与AA组不同稻种杂交均具有一定的结实率,可交配性不是影响亚洲栽培稻与其他AA组稻种间基因交流的主... 从可交配性和F1杂种育性两方面对亚洲栽培稻与AA染色体组(以下简称AA组)其他7个稻种的系统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栽培稻籼、粳亚种与AA组不同稻种杂交均具有一定的结实率,可交配性不是影响亚洲栽培稻与其他AA组稻种间基因交流的主要生殖障碍。亚洲栽培稻与普通野生稻及尼瓦拉野生稻种间F1花粉育性和小穗育性有不同程度分化,与其他稻种的F1花粉育性和小穗育性均很低,F1杂种不育是AA组内基因交流的主要障碍。综合可交配性和F1小穗育性两方面的因素,初步得出:亚洲栽培稻与AA组稻种的亲缘关系由近及远依次是:普通野生稻、尼瓦拉野生稻、南方野生稻、展颖野生稻、非洲栽培稻、长雄蕊野生稻和短舌野生稻。其中普通野生稻和尼瓦拉野生稻是AA组中可直接利用于水稻育种的野生稻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 AA染色体组稻种 可交配性 F1杂种育性
下载PDF
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 L.)分类性状的评价 被引量:4
7
作者 何光华 郑家奎 +1 位作者 阴国大 杨正林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1994年第1期1-5,共5页
本文利用灰色关联分析、逐步判别分析、单一性状分类、主成份分析4种方法探讨了亚洲栽培稻分类时程氏和冈氏所用分类性状的地位和作用。结果表明,将亚洲栽培稻分为籼、粳两亚种时,抽穗时稃色是最重要也是田间较易鉴别的性状,它的关... 本文利用灰色关联分析、逐步判别分析、单一性状分类、主成份分析4种方法探讨了亚洲栽培稻分类时程氏和冈氏所用分类性状的地位和作用。结果表明,将亚洲栽培稻分为籼、粳两亚种时,抽穗时稃色是最重要也是田间较易鉴别的性状,它的关联度、符合系数、共同度、负荷量的累计值均居第一位,其次为叶毛和苯酚反应;若将其分为籼、偏籼、中间、偏粳、粳五类,抽穗时稃色在分类上的重要性仍处于第一位,其次为苯酚反应,再次是稃尖茸毛。两种分类法均认为耐冷性和KCIO3抗性的作用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栽培稻 分类 灰色关联分析
下载PDF
基于ISSR指纹标记的亚洲栽培稻与野生稻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段世华 郑卓 +1 位作者 胡乃凤 胡有生 《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第1期118-124,共7页
为评价野生稻与亚洲栽培稻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变异关系,21对SSR引物被用于研究广泛地理分布的17份野生稻(其中11份O.rufipogon和6份O.nivara)和22份亚洲栽培稻(13份indica和9份japonica)样本。271条多态性片段被扩增出,占总扩增片段的96.... 为评价野生稻与亚洲栽培稻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变异关系,21对SSR引物被用于研究广泛地理分布的17份野生稻(其中11份O.rufipogon和6份O.nivara)和22份亚洲栽培稻(13份indica和9份japonica)样本。271条多态性片段被扩增出,占总扩增片段的96.10%。野生稻多态性片段的百分比(平均达64.30%)及Nei’s遗传多样性值(GD)明显高于亚洲栽培稻,表明野生稻比亚洲栽培稻具更丰富的遗传多样性。UPGMA聚类分析显示野生稻的两个类群(O.rufipogon和O.nivara)关系密切,但在遗传上存在明显的分化,支持其作为两个独立物种的分类观点。野生稻中籼粳分化不很明显,亚洲栽培稻的籼粳亚种分化明显。亚洲栽培稻与多年生普通野生稻(O.rufipogon)关系更为密切,符合异源起源的遗传分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SR 亚洲栽培稻 野生稻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东南亚国家引进水稻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张晓丽 吕荣华 +5 位作者 唐茂艳 王强 陈雷 郭辉 梁天锋 高国庆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9-38,共10页
用72对SSR引物对316份东南亚不同地理来源的水稻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共检测到387个等位基因,平均每对引物检测到5.375个,变幅在2~12之间;其中频率<5%的稀有等位基因有293个,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75.7%。Ne... 用72对SSR引物对316份东南亚不同地理来源的水稻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共检测到387个等位基因,平均每对引物检测到5.375个,变幅在2~12之间;其中频率<5%的稀有等位基因有293个,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75.7%。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e)变化幅度在0.055~0.855之间,平均为0.623。He以菲律宾的种质资源最为丰富(He=0.619),其余国家的He大小依次是越南(He=0.515)>老挝(He=0.467)>柬埔寨(He=0.455);聚类分析显示分为籼粳稻两大群体,地理分组不是特别清晰。AMOVA分析表明,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不同地理类群间,且遗传分化极显著。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显示K=2时,有相对明显的遗传结构。其次是K=5时,显示菲律宾群体分为了3个比较明显的小类群,存在较为明显的遗传分化结构。东南亚引进水稻种质资源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为后期水稻育种的亲本选择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种质资源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东南亚
下载PDF
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Pik-2的遗传变异及进化分析
10
作者 邢运高 王宝祥 +5 位作者 陈庭木 孙志广 徐波 杨波 李健 徐大勇 《热带农业工程》 2019年第2期49-51,共3页
Pik-2位于水稻基因序列中第11号染色体,通过研究分析Pik-2位点在水稻基因遗传过程中的变异与进化,可以掌握水稻基因序列中第11号染色体的自然进化规律与恶性突变的诱发因素,从而制定相关的防治方案,提高水稻对稻瘟病的抗性。选择了400... Pik-2位于水稻基因序列中第11号染色体,通过研究分析Pik-2位点在水稻基因遗传过程中的变异与进化,可以掌握水稻基因序列中第11号染色体的自然进化规律与恶性突变的诱发因素,从而制定相关的防治方案,提高水稻对稻瘟病的抗性。选择了400份非洲地区的水稻样本和400份亚洲地区的水稻样本,对所有水稻的第11号染色体Pik-2位点进行基因测序。结果显示:非洲水稻样本中有113个变异点,而亚洲水稻样本中有78个碱基对出现了变异;非洲水稻样本测序结果显示非洲水稻具有大聚集、小分散的特性,而亚洲水稻分布得较为广泛,由此可以证实非洲水稻与亚洲水稻在相互独立的进化演变过程中,第11号染色体Pik-2位点在LRR结构域形成了相似的单倍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水稻 亚洲水稻 稻瘟病 抗病基因 Pik-2位点 基因测序
下载PDF
Identific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subspecies of Asian cultivated rice and their hybrids 被引量:5
11
作者 Xiangkun Wang Renhua Li +3 位作者 Chuanqing Sun Zichao Li Hongwei Cai Xinli Su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98年第22期1864-1872,共9页
Having reviewed the major classification systems proposed by various scholars across the world, it is found that \%indica\% and \%japonica\% under \%O.sativa\% L. are two major directions thoroughly differentiated fro... Having reviewed the major classification systems proposed by various scholars across the world, it is found that \%indica\% and \%japonica\% under \%O.sativa\% L. are two major directions thoroughly differentiated from the Asian cultivated rice, forming the framework of the classification structure. A system with \%indica\% and \%japonica\% as the only two subspecies is therefore reiterated.There are various ways to determine the indica_japonica identity of hybrid rice, but the "combined morphological trait index"(CMT index) method is more efficient and easier to handle, although the isozyme analysis, molecular marker analysis and grain quality assay methods are also feasi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ian CULTIVATED rice SUBSPECIES intersubspecific HYBRIDS IDENTIFICATION classification.
全文增补中
Differentiation of Indica-Japonica rice revealed by insertion/deletion(InDel)fragments obtained from the comparative genomic study of DNA sequences between 93-11(Indica)and Nipponbare (Japonica) 被引量:1
12
作者 CAI Xingxing LIU Jing +3 位作者 QIU Yinqiu ZHAO Wei SONG Zhiping LU Baorong 《Frontiers in Biology》 CSCD 2007年第3期291-296,共6页
DNA polymorphisms from nucleotide insertion/deletions(InDels)in genomic sequences are the basis for developing InDel molecular markers.To validate the InDel primer pairs on the basis of the comparative genomic study o... DNA polymorphisms from nucleotide insertion/deletions(InDels)in genomic sequences are the basis for developing InDel molecular markers.To validate the InDel primer pairs on the basis of the comparative genomic study on DNA sequences between an Indica rice 93-11 and a Japonica rice Nipponbare for identifying Indica and Japonica rice varieties and studying wild Oryza species,we studied 49 Indica,43 Japonica,and 24 wild rice accessions collected from ten Asian countries using 45 InDel primer pairs.Results indicated that of the 45 InDel primer pairs,41 can accurately identify Indica and Japonica rice varieties with a reliability of over 80%.The scatter plotting data of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indicated that:(i)the InDel primer pairs can easily distinguish Indica from Japonica rice varieties,in addition to revealing their genetic differentiation;(ii)the AA-genome wild rice species showed a relatively close genetic relationship with the Indica rice varieties;and(iii)the non-AA genome wild rice species did not show evident differentiation into the Indica and Japonica types.It is con-cluded from the study that most of the InDel primer pairs obtained from DNA sequences of 93-11 and Nipponbare can be used for identifying Indica and Japonica rice varieties,and for studying 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wild rice species,particularly in terms of the Indica-Japonica differenti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ian cultivated rice InDel primer pairs Indica-Japonica differentiation variety identification
原文传递
籼稻93-11和粳稻日本晴DNA插入缺失差异片段揭示的水稻籼-粳分化 被引量:36
13
作者 蔡星星 刘晶 +3 位作者 仇吟秋 赵伟 宋志平 卢宝荣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09-315,共7页
碱基的插入/缺失(InDel)引起DNA序列变化并形成了DNA片段长度多态,可以用作遗传标记.为了评价基于籼稻93-11和粳稻日本晴全基因组序列比对获得的差异片段而设计的InDel引物在鉴定籼稻和粳稻两种生态型以及研究稻属不同物种之间亲缘关系... 碱基的插入/缺失(InDel)引起DNA序列变化并形成了DNA片段长度多态,可以用作遗传标记.为了评价基于籼稻93-11和粳稻日本晴全基因组序列比对获得的差异片段而设计的InDel引物在鉴定籼稻和粳稻两种生态型以及研究稻属不同物种之间亲缘关系的意义,采用45对InDel引物,对来自亚洲10个国家的49份籼稻、43份粳稻品种和24份野生稻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其中41对InDel引物鉴定籼稻或粳稻品种的准确率高于80%.主成分分析散点图显示:籼稻与粳稻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含AA基因组的野生稻物种与籼稻品种存在较近的亲缘关系;非AA基因组的野生稻物种不存在明显的籼-粳分化.并且证明了基于籼稻93-11和粳稻日本晴全基因组序列比对获得的InDel差异片段设计的引物可以用于栽培稻籼稻和粳稻品种的鉴定以及籼-粳分化问题的研究,及探索稻属不同物种间的亲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栽培稻 InDel引物 籼-粳分化 品种鉴定
原文传递
国内实践、地区合作与东亚粮食安全——以“东盟与中日韩紧急大米储备”机制为例 被引量:3
14
作者 贺嘉洁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7-125,I0004,I0005,共31页
“东盟与中日韩紧急大米储备”(APTERR)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自主建立并已制度化运行的区域性粮食紧急储备机制。自建立以来,它不仅帮助地区国家有效应对了因各种自然灾害导致的大米临时性短缺,而且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多次向困难国家提供... “东盟与中日韩紧急大米储备”(APTERR)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自主建立并已制度化运行的区域性粮食紧急储备机制。自建立以来,它不仅帮助地区国家有效应对了因各种自然灾害导致的大米临时性短缺,而且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多次向困难国家提供大米援助,减轻了疫情对地区国家粮食安全的冲击。在东亚地区结构性矛盾突出且贸易自由化日益成为国际粮食安全合作主流的背景下,为什么以公共储备为特征的APTERR机制能够获得成功?结合国际关系的实践理论,本文认为,地区国家在国内粮食安全实践中所形成的储备惯习以及实践共同体成员间的互信是APTERR机制成功的关键。20世纪70年代的世界粮食危机促使东盟国家于1979年建立东盟紧急大米储备,地区自此开启将国内实践拓展至地区粮食安全合作的进程。此后,东(南)亚粮食安全合作经历了储备释放难以触发的实践困境、2007—2008年大米价格危机的冲击以及以大米贸易自由化为代表的替代方案竞争等多重挑战。在这些挑战面前,惯习和实践共同体成员间的互信使地区国家能够迅速达成共识,它们一方面坚持推进深化储备实践,另一方面改革和优化实践环境,为储备发挥作用创造条件。东亚粮食安全合作的成功,也为紧急储备机制在地区的深化和延伸提供了经验和信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内实践 地区合作 东亚粮食安全 东盟与中日韩紧急大米储备 实践理论 贸易自由化
原文传递
Genetic structure and diversity of Oryza sativa L. in Guizhou,China 被引量:5
15
作者 ZHANG DongLing ZHANG HongLiang +9 位作者 WEI XingHua QI YongWen WANG Meixing SUN JunLi DING Li TANG ShengXiang QIU Zong'En CAO YongSheng WANG XiangKun LI ZiChao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7年第3期343-351,共9页
Preserving many kinds of rice resources and rich variations, Guizhou Province is one of the districts with the highest genetic diversity of cultivated rice (Oryza sativa L.) in China. In the current research, genetic ... Preserving many kinds of rice resources and rich variations, Guizhou Province is one of the districts with the highest genetic diversity of cultivated rice (Oryza sativa L.) in China. In the current research, genetic diversity and structure of 537 accessions of cultivated rice from Guizhou were studied using 36 microsatellite markers and 39 phenotypic characte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odel-based genetic structure was the same as genetic-distance-based one using SSRs but somewhat different from the documented classification (mainly based on phenotype) of two subspecies. The accessions being classified into indica by phenotype but japonica by genetic structure were much more than that being classified into japonica by phenotype but indica by genetic structure. Like Ding Ying’s taxonomic sys- tem of cultivated rice, the subspecific differentiation was the most distinct differentiation within culti- vated rice. But the differentiation within indica or japonica population was different: japonica presented clearer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soil-watery ecotypes than indica, and indica presented clearer differen- tiation between seasonal ecotypes than japonica. Cultivated rices in Guizhou revealed high genetic diversity at both DNA and phenotypic levels. Possessing the highest genetic diversity and all the nec- essary conditions as a center of genetic diversity, region Southwestern of Guizhou was suggested as the center of genetic diversity of O. sativa L. from Guizho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水稻 遗传结构 遗传多态性 表型特征
原文传递
东亚小农社会的形成 被引量:5
16
作者 宫嶋博史 朱玫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4-89,共16页
本文试图将东亚传统社会的特征理解为"小农社会",旨在不依赖封建制等西方概念,从东亚固有的特征去理解东亚传统社会,同时以新视角去理解儒学、朱子学和社会构造的关系。儒学、朱子学一直以来被视为东亚传统社会的共通点,但学... 本文试图将东亚传统社会的特征理解为"小农社会",旨在不依赖封建制等西方概念,从东亚固有的特征去理解东亚传统社会,同时以新视角去理解儒学、朱子学和社会构造的关系。儒学、朱子学一直以来被视为东亚传统社会的共通点,但学界对于为何朱子学不仅在中国,而且在朝鲜和日本也成为支配性思想这一问题却没有展开充分的探讨。本文试图结合东亚三国的统治阶层——士大夫、两班、武士的存在形态对该问题进行阐释。随着16—18世纪东亚地区集约型稻作技术的确立,作为生产主体的小农经营逐渐形成,小农经营的普遍化又导致了统治阶层与农业生产的分离。朱子学在朝鲜和日本获得统治理念的地位,与统治阶层的这一变化有紧密联系。小农社会不仅成为我们今天所谓"东亚传统"的核心部分,在19—20世纪的"近代化"过程中也维持了生命力。从这一意义出发长时段地考察东亚社会的历史,可知其最大的分水岭并不是"近代化"的前后,而是小农社会形成的前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传统社会 小农社会 集约型稻作 传统与近代 朱子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