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人的头面部观察指标特征
1
作者 张兴华 郑连斌 +1 位作者 李咏兰 宇克莉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5-80,共6页
对中国53个民族(62个族群)的8项头面部观察指标出现率进行研究,探讨中国人头面部观察指标的特征.结果显示,中国人多有上眼睑皱褶,上唇皮肤部高多中等,多薄唇,鼻翼较宽,三角形耳垂出现率超过20%,凸鼻背出现率低.北亚类型族群的有内眦褶... 对中国53个民族(62个族群)的8项头面部观察指标出现率进行研究,探讨中国人头面部观察指标的特征.结果显示,中国人多有上眼睑皱褶,上唇皮肤部高多中等,多薄唇,鼻翼较宽,三角形耳垂出现率超过20%,凸鼻背出现率低.北亚类型族群的有内眦褶率、凸鼻背、宽鼻翼和薄唇的出现率高于南亚类型族群,上眼睑有皱褶率、眼裂高度狭窄型率、三角形耳垂出现率、上唇皮肤部高中等型率低于南亚类型族群.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南亚类型族群的头面部特征比较接近,北亚类型族群的位点明显分散,反映出头面部特征差异较大.汉族族群的位点也比较分散,未形成明显的汉族位点聚集区.中国北亚类型族群、南亚类型族群及汉族族群头面部观察指标的差异多受遗传因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面部 观察指标 北亚类型 南亚类型 汉族
下载PDF
东亚夏季风与热带海气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2
作者 陈文 于甜甜 +2 位作者 冯娟 陈尚锋 朴金玲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0-187,共28页
在东亚夏季风变异的众多影响因子中,热带海温是影响夏季风系统变化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热带海温异常对东亚夏季风影响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从季节内、年际到年代际时间尺度,简要回顾了近年来关于热带海气相互作... 在东亚夏季风变异的众多影响因子中,热带海温是影响夏季风系统变化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热带海温异常对东亚夏季风影响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从季节内、年际到年代际时间尺度,简要回顾了近年来关于热带海气相互作用影响东亚夏季风变异及其机理的研究进展,特别综述了关于ENSO(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热带印度洋和大西洋海温异常对东亚夏季风系统的影响和机理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此外,本文还系统回顾了热带海温对东亚夏季风与冬季风关联的影响及过程。最后,提出了在热带海温异常影响东亚夏季风季节内尺度变化、全球变暖下热带海温的变化及其对东亚夏季风的影响等方面值得深入探讨的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西北太平洋异常环流 ENSO 热带印度洋 热带大西洋
下载PDF
冀北梁头岩体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及对古亚洲洋闭合时限的启示
3
作者 王金芳 刘辰雨 +4 位作者 陆泽芊 李康硕 宋宇桐 李英杰 陈公正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97-1511,共15页
华北板块北缘古亚洲洋闭合时间一直存在较大分歧,冀北张北梁头二长花岗岩体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中段,毗邻古亚洲洋构造域东南缘,对揭示古亚洲洋闭合时限具有重要启示。笔者等以梁头岩体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 华北板块北缘古亚洲洋闭合时间一直存在较大分歧,冀北张北梁头二长花岗岩体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中段,毗邻古亚洲洋构造域东南缘,对揭示古亚洲洋闭合时限具有重要启示。笔者等以梁头岩体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研究,探讨了其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和构造环境。锆石LA-ICP-MS U-Pb测年表明,梁头岩体的侵位年龄为262.5±2.6 Ma,形成时代为晚二叠世。岩石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梁头岩体具有较高的SiO_(2)(70.27%~73.89%),Na_(2)O(4.2%~4.55%),K_(2)O(3.87%~4.64%),Sr(417×10^(-6)~827×10^(-6))含量,较低的Yb(0.286×10^(-6)~0.518×10^(-6)),Y(2.74×10^(-6)~6.98×10^(-6))含量。岩石富集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LREE,亏损Ti、P、Nb、Ta等高场强元素和HREE,轻重稀土分馏明显(LaN/YbN=15.6~67.3),具有弱的正Eu异常。该岩石显示高锶低钇中酸性岩(Adakite,埃达克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形成于陆缘弧环境,为陆弧岩浆岩。锆石的ε_(Hf)(t)值为-17.50~-11.12,模式年龄tDM2为1989~2390 Ma。结合华北克拉通北缘晚石炭世—早二叠世陆弧岩浆岩的时空分布与演化特征,梁头陆缘弧二长花岗岩体的存在表明古亚洲洋在晚二叠世(262.5±2.6 Ma)可能仍处于向华北克拉通北缘的俯冲消减过程中,古亚洲洋闭合时间可能应在晚二叠世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长花岗岩 陆缘弧环境 晚二叠世 古亚洲洋闭合 华北板块北缘
下载PDF
中国东部冬季气温变化的主要区域空间模态及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
4
作者 陈金琪 范灵悦 高晶 《冰川冻土》 CSCD 2024年第3期876-890,共15页
本文利用1956—2017年我国519个站点逐日气温资料,通过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析方法得到了近62年我国冬季气温变化主要的区域空间模态,研究了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并进一步使用2018—2023年上述站点冬季气温资料进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我... 本文利用1956—2017年我国519个站点逐日气温资料,通过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析方法得到了近62年我国冬季气温变化主要的区域空间模态,研究了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并进一步使用2018—2023年上述站点冬季气温资料进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冬季气温变化有两个较为稳定的区域空间模态:第一模态主要表现为南方大部分地区出现异常低温,低温极值区位于华南和东南沿海区,称之为南方型;第二模态的气温异常信号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称之为东北型。其中,南方型模态与赤道中太平洋的海温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东亚冬季风的“南北反向”模态呈显著正相关。当冬季赤道中太平洋海温异常偏冷时,东亚南部地区表现为强烈的低层偏北风距平,北方则无显著偏北风距平,造成南方大部分地区出现异常低温。冬季北极涛动与东北型低温模态有显著联系,当北极涛动呈负位相时,冷高压主要集中在极区,高压东侧盛行东北风,造成东北地区冬季气温异常偏低。近6年中,2018年与2021年冬季呈东北型低温模态,其关键环流系统接近北极涛动负位相,验证了该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气温 空间型态 东亚冬季风“南北反向”模态 北极涛动
下载PDF
Interdecadal changes in the frequency of winter extreme cold events in North China during 1989–2021
5
作者 Yali Zhu Fangwu Song Dong Guo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CSCD 2024年第4期1-7,共7页
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变化受到关注.本文研究发现, 1989-2021年期间,华北地区极端冷日数在2003和2013年发生了年代际变化.极端冷日数先增加后减少. 2003-2012年,西伯利亚-乌拉尔高压偏强,极地西风急流偏弱,有利于冷空气南... 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变化受到关注.本文研究发现, 1989-2021年期间,华北地区极端冷日数在2003和2013年发生了年代际变化.极端冷日数先增加后减少. 2003-2012年,西伯利亚-乌拉尔高压偏强,极地西风急流偏弱,有利于冷空气南下入侵华北地区,华北极端冷日数偏多.而在1989-2002年和2013-2021年,情况相反.虽然三个时段华北极端冷日的强度没有显著差异,但与其相联系的冷空气强度变得更强, 2013-2021年冷空气中心区域往西北扩张到了贝加尔湖以西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 极端冷事件 西伯利亚–乌拉尔高压 北大西洋涛动 极地急流 东亚西风急流
下载PDF
辽北开原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混杂岩的厘定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郑常青 耿志忠 +2 位作者 段东 宋志伟 孙晓蕾 《世界地质》 CAS 2023年第3期444-460,共17页
辽宁省开原地区地处华北克拉通北缘,域内沿清河断裂出露一套中浅变质岩系,前人先后将其称为“辽河群”、“清河镇群”、“开原岩群”、“清河构造混杂岩”,但对其物质组成和形成时代尚未形成统一认识。通过系统总结不同岩石锆石U-Pb测... 辽宁省开原地区地处华北克拉通北缘,域内沿清河断裂出露一套中浅变质岩系,前人先后将其称为“辽河群”、“清河镇群”、“开原岩群”、“清河构造混杂岩”,但对其物质组成和形成时代尚未形成统一认识。通过系统总结不同岩石锆石U-Pb测年结果和地球化学数据,该套变质岩系是由新太古代、古元古代、晚二叠世-中三叠世不同时代地质体组成,其中早三叠世的海相沉积盖层和大面积的晚二叠世-中三叠世活动大陆边缘岛弧岩块指示古亚洲洋的闭合过程,碰撞背景下形成的变质英安岩(244 Ma)将古亚洲洋的最终闭合时间限定为中三叠世。综合对比区域地质资料,古亚洲洋在开原地区的俯冲闭合作用导致形成这套变质程度不同以新太古代华北板块基底岩石、晚二叠世-中三叠世火山岩为“岩块”,变粒岩、浅粒岩等变质碎屑岩为“基质”的混杂岩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古生代-早中生代 华北克拉通北缘 混杂岩 古亚洲洋闭合 开原地区 辽北
下载PDF
21世纪第2个10年初华北夏季降水年代际增加及与大气环流异常的联系 被引量:1
7
作者 赵嘉诚 李清泉 +4 位作者 丁一汇 刘芸芸 谭桂容 沈新勇 吴清源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64-775,共12页
华北是中国人口聚集区及主要的农业和工业区,旱涝灾害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环境影响。基于近61年(1961—2021年)逐月降水量观测数据研究发现,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在21世纪第2个10年初发生了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在2011/2012年前后经历了... 华北是中国人口聚集区及主要的农业和工业区,旱涝灾害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环境影响。基于近61年(1961—2021年)逐月降水量观测数据研究发现,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在21世纪第2个10年初发生了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在2011/2012年前后经历了从干到湿的变化。选择1999—2011年作为干旱期,2012—2021年作为湿润期,进一步对比分析了华北地区在干旱期和湿润期相关大气环流系统的差异。结果表明,华北地区此次从干到湿的年代际变化与东亚夏季风的变化关系不大,这与20世纪70年代末和90年代末发生的年代际变化有所不同。在2011—2021年湿润期,对流层中低层环流场上在蒙古高原—中国东北地区上空为气旋式环流异常,气旋西侧的偏北风将高纬度的冷空气输送到华北,有利于冷、暖空气在华北地区的交汇;对流层高层则在蒙古高原—贝加尔湖地区上空为气旋式环流异常,有利于东亚西风急流的东伸北抬,由涡度方程诊断可知相对涡度的水平平流项对急流位置偏北东伸有重要贡献;上述环流形势有利于华北地区上升运动的增强。与此同时,湿润期华北地区上空假相当位温升高,且假相当位温垂直变化增强,说明华北上空大气更加暖湿,且大气层结更不稳定,也有利于垂直运动的发展。动力和热力条件异常变化共同导致华北地区在2012—2021年降水较前期降水明显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 夏季降水 年代际变化 东亚西风急流
下载PDF
索伦-西拉木伦缝合带中段及周边区域面波层析成像
8
作者 冯梅 安美建 +2 位作者 侯贺晟 范桃园 臧虎临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2023年第1期1-14,共14页
索伦-西拉木伦缝合带中段及周边区域先后经历了古生代古亚洲洋闭合、中生代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和中新生代太平洋俯冲等构造复合叠加,导致该区深部构造异常复杂。本研究从该区近年来累积的宽频地震探测资料的地震面波和环境噪音互相关格... 索伦-西拉木伦缝合带中段及周边区域先后经历了古生代古亚洲洋闭合、中生代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和中新生代太平洋俯冲等构造复合叠加,导致该区深部构造异常复杂。本研究从该区近年来累积的宽频地震探测资料的地震面波和环境噪音互相关格林函数中提取瑞雷波群速度频散,并据此反演区域尺度的三维横波速度。结果发现:区域地壳厚度横向变化不大,松辽盆地和下辽河盆地地壳比大兴安岭薄,地壳厚度与地形吻合表明这些地区基本达到重力均衡状态;而辽东隆起和渤海湾盆地地壳厚度与地形高度呈反相关,表明这些地区可能仍处于构造改造过程中。在80 km深度之下,波速分布则呈现与索伦-西拉木伦缝合带走向近似平行的东西向展布。以索伦-西拉木伦缝合带为界,南北两侧横波速分布复杂程度明显不同且南侧的东西两部分复杂程度也不同。这些结果表明区域受太平洋俯冲体系冲破坏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同时索伦-西拉木伦缝合带以南可能仍有古亚洲洋板片残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波层析成像 三维横波速度 索伦-西拉木伦缝合带 华北克拉通 中亚造山带东段
下载PDF
冀北崇礼高压-超高压榴英岩的发现及其矿物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特征
9
作者 刘瑶 倪志耀 +3 位作者 牛腾 周新 潘登 田涛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13-328,共16页
首次在冀北崇礼晚古生代红旗营子变质表壳岩中发现了高压-超高压榴英岩,并对其进行了矿物化学研究及锆石U-Pb年代学限定。该高压-超高压榴英岩呈透镜状产出,直接围岩为石榴黑云斜长片麻岩,矿物成分主要为石榴子石和石英,有少量角闪石、... 首次在冀北崇礼晚古生代红旗营子变质表壳岩中发现了高压-超高压榴英岩,并对其进行了矿物化学研究及锆石U-Pb年代学限定。该高压-超高压榴英岩呈透镜状产出,直接围岩为石榴黑云斜长片麻岩,矿物成分主要为石榴子石和石英,有少量角闪石、斜长石和重晶石,副矿物可见磷灰石、钛铁矿以及铜铁硫化物等。石榴子石以高的Grs+And值(23.08%~29.38%)为特征,属铁铝榴石-钙铝榴石-镁铝榴石系列,铁铝榴石分子、钙铝榴石分子和镁铝榴石分子分别为51.70%~61.87%、23.08%~28.45%和11.31%~16.75%,另有少量的锰铝榴石分子(1.25%~2.45%)。磷灰石为氟磷灰石,F含量介于1.65%~3.29%之间,磷灰石包裹体周边石榴子石颗粒常具放射状减压膨胀缝,显示出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的退变质特征。重晶石可能为磷灰石在高压-超高压榴英岩的折返过程中减压分解出溶的结果,该过程同时伴随有铜铁硫化物的形成。榴英岩形成的温压条件为667~710℃、1.189~1.279 GPa,与矿物学特征所显示的压力属性相一致。榴英岩锆石SHRIMP U-Pb定年获得两组不同的年龄数据,其中碎屑锆石的Th/U值较高(0.23~3.81),年龄介于485.5~304.9 Ma之间,主要为369.8~348.8 Ma,加权平均年龄为359.4±3.8 Ma,对应的原岩可能为大陆边缘的陆源碎屑岩,物源主要为晚古生代(约359 Ma)岩浆岩;变质锆石的Th/U值较低(0.05~0.18),年龄介于277.0~259.4 Ma之间,加权平均年龄为268.1±2.9 Ma,应该是高压-超高压榴英岩的峰值变质年龄,表明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发生在晚古生代(约268 Ma),可能与古亚洲洋洋壳向南俯冲消减过程中部分陆壳物质的加入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 晚古生代 榴英岩 古亚洲洋 冀北崇礼
下载PDF
各国谋划和实施高等教育数字化战略——《无限的可能:世界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报告》节选二 被引量:10
10
作者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23年第1期9-23,共15页
为应对世界高等教育变革趋势,许多国家不断提升战略认知,加强顶层设计,在数字战略总体框架、教育战略重点领域和高等教育专项规划中积极谋划并推进高等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亚洲一些国家顺应数字时代潮流,树立数字教育观念,推出数字化... 为应对世界高等教育变革趋势,许多国家不断提升战略认知,加强顶层设计,在数字战略总体框架、教育战略重点领域和高等教育专项规划中积极谋划并推进高等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亚洲一些国家顺应数字时代潮流,树立数字教育观念,推出数字化战略行动,推动高等教育整体性变革。非洲国家已经认识到高等教育数字化的重要性,将其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发布一系列政策报告,努力推动高等教育数字化进程。欧洲许多国家竞相制定发展战略、出台鼓励政策,将数字技术全方位融入高等教育。北美洲代表国家通过数字化重塑教育的基础设施、课程与教学,深化核心素养研究,将教育变革引向深入。南美洲国家积极推进数字发展战略,数字化程度不断提高,数字技术在各个领域的运用也日益增多。大洋洲代表国家的教育数字化水平在全球位居前列,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和学生数字技能的水平都达到较高水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数字化 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 亚洲国家 非洲国家 欧洲国家 北美洲国家 南美洲国家 大洋洲国家
下载PDF
云南蒙古族体质特征 被引量:34
11
作者 郑连斌 陆舜华 +3 位作者 丁博 于会新 刘海萍 张兴华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4-85,共12页
在云南省通海县调查了439例(男为202例,女为237例)蒙古族人的67项体质指标(9项观察指标和58项测量指标),计算出32项体质指数,并对身高和11项指数进行了分型统计。研究结果表明:(1)云南蒙古族有蒙古褶率较低,有上眼睑皱褶率较低。鼻根高... 在云南省通海县调查了439例(男为202例,女为237例)蒙古族人的67项体质指标(9项观察指标和58项测量指标),计算出32项体质指数,并对身高和11项指数进行了分型统计。研究结果表明:(1)云南蒙古族有蒙古褶率较低,有上眼睑皱褶率较低。鼻根高度男的中型率最高,女的低型率最高。鼻翼高度男女均以中型率最高,上唇皮肤部高度男女多为中等;耳垂男女以三角形率最高。发色多为黑色,眼色多为褐色,肤色多为黄色。(2)云南蒙古族身高男女均为亚中等身材,男性的亚中等型率最高,女性的矮型率最高。按分型比例来看,云南蒙古族男女均为中头型(头长宽指数)、高头型、超狭面型、中胸型、中肩型、中腿型、窄骨盆型、中躯干型率最高。头宽高指数男性为中头型率最高,女性为阔头型率最高。(3)在7个蒙古族族群中,蒙古族头长值、鼻高值最大,鼻宽、口裂宽、形态面高值最大,头宽、额最小宽、面宽、身高、体重值最小。(4)在14个云南族群中,云南蒙古族形态面高、鼻高、体重值大,身高值较大,鼻宽、口裂宽值较小。(5)云南蒙古族体质与阿昌、白族、彝族最为接近。(6)云南蒙古族总体上属于蒙古人种南亚类型体质,是南亚类型中体质相对接近于北亚类型的一个族群。(7)云南蒙古族体质形成与其族源及与周边族群的基因交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测量 人体观察 云南 蒙古族 蒙古人种南亚类型 蒙古人种北亚类型
下载PDF
内蒙古中部索伦林西缝合带封闭时代的古地磁分析 被引量:62
12
作者 李朋武 高锐 +1 位作者 管烨 李秋生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44-758,共15页
索伦-林西缝合带被认为是华北和西伯利亚地块间中亚洋(或古亚洲洋)最后闭合的界线。利用华北和西伯利亚地块的古地磁数据对比分析,结合相关地质资料,对两地块的碰撞拼合历史,以及位于两地块间相应的中亚洋盆最终闭合时代进行了分... 索伦-林西缝合带被认为是华北和西伯利亚地块间中亚洋(或古亚洲洋)最后闭合的界线。利用华北和西伯利亚地块的古地磁数据对比分析,结合相关地质资料,对两地块的碰撞拼合历史,以及位于两地块间相应的中亚洋盆最终闭合时代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分隔华北和西伯利亚地块的中亚洋在晓泥盆世至晚石炭世期间进一步张开,纬度宽度扩大,大约在早二叠世初期,中亚洋达到最大纬度宽度,约39°;(2)早二叠世以后西伯利亚地块开始快速向南漂移,二叠纪末期(~250Ma)和华北地块发生碰撞,导致索伦-林西缝合带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磁 中亚洋 华北 西伯利亚
下载PDF
华北与西伯利亚地块碰撞时代的古地磁分析——兼论苏鲁—大别超高压变质作用的构造起因 被引量:19
13
作者 李朋武 高锐 +1 位作者 管烨 李秋生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34-252,共19页
对华北和西伯利亚地块进行了古纬度和纬度运移量的对比分析,结合古生物地理、同位素年代学等地质数据,确定了两地块的运动特征,相应地,确定了位于两地块间中亚洋盆最终闭合时代,并与苏鲁-大别山地区的超高压变质岩的峰期变质时代进行了... 对华北和西伯利亚地块进行了古纬度和纬度运移量的对比分析,结合古生物地理、同位素年代学等地质数据,确定了两地块的运动特征,相应地,确定了位于两地块间中亚洋盆最终闭合时代,并与苏鲁-大别山地区的超高压变质岩的峰期变质时代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①西伯利亚地块于晚泥盆世开始快速向北漂移,分隔华北和西伯利亚地块的中亚洋在晚泥盆世至晚石炭世期间已经存在;②早二叠世西伯利亚地块开始快速向南漂移,并于二叠纪末期(~250 Ma)和华北地块发生碰撞;③早二叠世,中亚洋纬度宽度约39°;④苏鲁-大别山地区的超高压变质岩的形成与西伯利亚和华北地块碰撞后的强烈挤压作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磁 中亚洋 华北 西伯利亚 超高压变质岩
下载PDF
中国布里亚特人的体质特征 被引量:31
14
作者 李咏兰 郑连斌 +4 位作者 陆舜华 董其格其 刘海燕 谢宾 张兴华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57-367,共11页
布里亚特人是跨境分布的族群。中国布里亚特人聚居于内蒙古境内。2007年8月对中国布里亚特人310例(男152例,女158例)的体质指标进行了调查。研究显示,在蒙古人种北亚类型族群中,布里亚特人有上眼睑皱褶率(男49.34%,女58.23%)与有蒙古褶... 布里亚特人是跨境分布的族群。中国布里亚特人聚居于内蒙古境内。2007年8月对中国布里亚特人310例(男152例,女158例)的体质指标进行了调查。研究显示,在蒙古人种北亚类型族群中,布里亚特人有上眼睑皱褶率(男49.34%,女58.23%)与有蒙古褶率(男52.63%,女48.10%)均较低。眼色、肤色均较浅。布里亚特男性与女性均为过短头型、高头型、中头型、中面型、中鼻型、宽胸型、中肩型、窄骨盆型、中腿型、中躯干型、矮胖型。布里亚特男、女均以阔面型率最高。男性为超中等身材,女性为中等身材。研究显示,中国布里亚特人体质属于蒙古人种北亚类型中的中亚类型分支,其体质中包涵有欧亚人种成分。中国布里亚特人体质与我国蒙古族诸族群有相似之处,亦有明显的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里亚特人 人体测量 人体观察 蒙古人种北亚类型
下载PDF
中国莽人、僜人、珞巴族与门巴族Heath-Carter法体型研究 被引量:24
15
作者 郑连斌 陆舜华 +3 位作者 张兴华 罗东梅 于会新 许渤松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6-181,共6页
作者于2006—2007年在云南、西藏调查了中国莽人、僜人、珞巴族、门巴族体重、身高、上臂收缩围、小腿围、肱骨内外上髁间径、股骨内外上髁间径、肱三头肌位皮褶、肩胛下位皮褶、髂前上棘位皮褶和腓肠肌位皮褶10项指标值,计算了4个族群... 作者于2006—2007年在云南、西藏调查了中国莽人、僜人、珞巴族、门巴族体重、身高、上臂收缩围、小腿围、肱骨内外上髁间径、股骨内外上髁间径、肱三头肌位皮褶、肩胛下位皮褶、髂前上棘位皮褶和腓肠肌位皮褶10项指标值,计算了4个族群的Heath-Carter法体型值。研究结果显示:1)在南方族群中,莽人身矮体轻,身体细瘦,皮脂菲薄,肌肉不发达。僜人身矮体轻,身体细瘦,男性肌肉较发达,皮脂厚度中等。女性肌肉发达,皮脂厚。珞巴族与门巴族均身材高,体重大,身体粗壮,皮脂厚,肌肉发达。2)门巴族男性为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莽人、僜人、珞巴族男性为均衡的中胚层体型。僜人、珞巴族、门巴族女性为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莽人女性为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莽人、僜人、珞巴族男性具有南亚类型族群的体型特征,门巴族男性具有北亚类型族群体型特征。莽人女性具有南亚类型族群的体型特征,僜人、珞巴族、门巴族女性具有北亚类型族群的体型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TH-CARTER体型法 莽人 僜人 珞巴族 门巴族 蒙古人种南亚类型 蒙古人种北亚类型
下载PDF
阴山及邻区三叠纪富碱侵入岩的成因意义 被引量:20
16
作者 汤艳杰 张宏福 英基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2031-2040,共10页
富碱侵入岩主要包括碱性岩和碱性花岗岩以及碱长花岗岩,其全碱含量(K2O+Na2O)一般>8%。碱性岩主要包括正长岩、霞石正长岩、辉石正长岩、霓霞正长岩、闪石正长岩等,在岩石化学上相对贫硅富铝高碱。碱性花岗岩是指含碱性角闪石、碱性... 富碱侵入岩主要包括碱性岩和碱性花岗岩以及碱长花岗岩,其全碱含量(K2O+Na2O)一般>8%。碱性岩主要包括正长岩、霞石正长岩、辉石正长岩、霓霞正长岩、闪石正长岩等,在岩石化学上相对贫硅富铝高碱。碱性花岗岩是指含碱性角闪石、碱性辉石的花岗岩,相对富硅贫铝高碱。在各类侵入岩中,富碱侵入岩所占比例很小,其出露面积约占各类侵入岩出露总面积的2%。但是,富碱侵入岩却有重要的矿产和地质意义。富碱侵入岩的研究不仅对于揭示岩石圈地幔的组成特征、壳幔相互作用及其地球动力学背景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能为有关岩石圈演化、找矿勘查和资源评价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对现有资料的总结,燕辽-阴山地区目前已发现很多三叠纪的富碱侵入岩体,它们西起内蒙古包头市,东到吉林省的中部,向东一直延伸到朝鲜的北部,大体分布于北纬40°~42°之间(宽度约100km),构成一条近EW向、长达1500km的碱性岩带。阴山及邻区的三叠纪富碱侵入岩分布在包头、凉城、四子王旗、察哈尔右后旗和察哈尔右中旗地区,东边与之相邻的碱性侵入岩主要分布在天镇、阳原和矾山,它们形成于268~190Ma,其中凉城和包头富碱侵入岩的形成年龄较小(197~190Ma)。这些杂岩体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组成变化较大,其SiO2含量变化可从35%到70%。相比之下,四子王旗和察哈尔地区的正长岩具有较高的SiO2和Al2O3含量,较低的TiO2、Fe2O3和MgO,这可能反映了它们是地幔源区物质较高程度部分熔融的产物,而且经历了相对较大程度的辉石、橄榄岩和角闪石的分离结晶作用。绝大多数正长岩具有很低的MgO含量,落在了板片熔融实验(1~4GPa)所产生的熔体范围之内,部分样品具有相对较高的MgO含量和Mg#,落在了来源于大洋板片熔融所产生的埃达克岩范围内,说明这些岩石的形成可能与再循环的俯冲板片熔融有关。这些侵入岩普遍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如Ba,K和Sr)富集、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Th、U和P,其εNd(t)和(87Sr/86Sr)i值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7^-3和0.7054~0.7092。多数数据点落在了大洋沉积物的范围内,显示出II型富集地幔参与的特征,即这些正长岩的原始岩浆主要来源于富集的岩石圈地幔。四子王旗正长岩具有最低的εNd(t)值(-17),表明下地壳物质的贡献较大,这与其钾长石的Pb同位素组成特征相一致。现有的Pb同位素数据也表明在研究区富碱侵入岩的岩浆形成过程中有大洋物质的参与。从εNd(t)值与侵入岩形成年龄的相关性变化可以看出,随着形成年龄的减小,下地壳物质的贡献在增加。总之,上述特征表明它们主要来源于富集的岩石圈地幔,并有不同程度的下地壳物质的参与。该富集地幔的形成与古亚洲洋的俯冲作用有关。由于富碱侵入岩通常形成于拉张的构造背景下,因此研究区富碱侵入岩的形成标志着古亚洲洋的闭合以及华北-蒙古陆块碰撞的结束。这些俯冲和碰撞事件造成了华北北缘岩石圈地幔组成和性质的明显改变。该区富碱侵入岩的岩浆活动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动力学背景尚需精确的年代学和详细的地球化学研究来进一步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碱侵入岩 岩石成因 阴山 三叠纪 古亚洲洋 华北克拉通
下载PDF
春季北大西洋涛动与东亚夏季风年际关系的转变及其可能成因分析 被引量:34
17
作者 左金清 李维京 +1 位作者 任宏利 陈丽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84-395,共12页
本文的相关分析表明,在1948~2009年期间东亚夏季风(EASM)与前期春季(4~5月)北大西洋涛动(NAO)之间存在显著的年际相关关系,但这种关系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即在1970s发生了由正相关到负相关的转变.进一步的合成分析指出,春季NAO... 本文的相关分析表明,在1948~2009年期间东亚夏季风(EASM)与前期春季(4~5月)北大西洋涛动(NAO)之间存在显著的年际相关关系,但这种关系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即在1970s发生了由正相关到负相关的转变.进一步的合成分析指出,春季NAO与EASM之间年际相关关系的转变,与春季和前期冬季(12~3月)北大西洋海盆尺度的海-气耦合模,即NAO-海温异常(SSTA)三极子耦合模的影响作用密切相关.春季NAO异常对EASM年际变化的影响主要依赖于前者所激发的SSTA三极子模态由春季到夏季的记忆性.然而,该模态不但受到春季NAO的控制,而且还会受到前冬NAO-SSTA三极子耦合模的增强或削弱作用,其中后者的影响作用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在1970s之前,前冬NAO-SSTA三极子耦合模对春季SSTA三极子模态存在明显的非对称作用,即前者主要对后者的正位相异常存在显著的削弱作用;在1970s之后,前者对后者正/负位相异常的影响作用均不明显.因此,在春季NAO对称作用与前冬NAO-SSTA三极子耦合模非对称作用的共同影响下,春季NAO与SSTA三极子模态的年际相关关系存在显著年代际变化,进而引起了春季NAO与EASM的年际相关关系在1970s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北大西洋涛动(NAO) 海温异常(SSTA) 三极子模态
下载PDF
东亚夏季风变化与华北夏季降水异常的关系 被引量:19
18
作者 郝立生 丁一汇 闵锦忠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80-1289,共10页
为认识华北夏季降水异常原因及改进气候预测技术,利用华北夏季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大气环流等资料,并采用经向风场定义东亚夏季风指数,对东亚夏季风与华北夏季降水的关系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通常在强东亚夏季风年华北夏... 为认识华北夏季降水异常原因及改进气候预测技术,利用华北夏季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大气环流等资料,并采用经向风场定义东亚夏季风指数,对东亚夏季风与华北夏季降水的关系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通常在强东亚夏季风年华北夏季降水偏多,在弱东亚夏季风年华北夏季降水偏少。但也有相反的情况,强东亚夏季风年降水偏多(少)的空间分布形势与弱东亚夏季风年降水偏多(少)分布明显不同。(2)无论强东亚夏季风年还是弱东亚夏季风年,华北夏季降水偏多的环流条件是有充足的水汽来源(强夏季风年为西南风水汽输送异常,弱夏季风年为东南风水汽输送异常)和较好的动力上升条件(850 hPa层在华北有辐合环流,500 hPa层中纬度纬向环流突出,华北多低槽过境)。(3)华北夏季降水偏少的环流形势明显不同:在强夏季风年虽然有充足的水汽来源(西南风异常),在弱夏季风年水汽来源不足(偏北风异常),但都缺乏有效的动力上升条件(850 hPa层在华北为辐散环流,500 hPa层中纬度经向环流突出,华北低槽过境偏少)。(4)在强东亚夏季风年,尽管水汽来源充足,但由于动力上升条件不同而造成华北夏季降水量在不同年份有明显差别。如果动力上升条件好,华北夏季降水会异常偏多,反之,华北夏季降水也会出现异常偏少。(5)在弱东亚夏季风年,西南风水汽来源大量减少,如果又缺乏其它路径水汽补充,加上动力条件弱,华北夏季降水会异常偏少。弱夏季风年西南风水汽来源大量减少,但只要东南风水汽输送加强,华北仍会有足够的水汽来源,这时,如果有较好的动力上升条件,华北夏季仍然会出现降水异常偏多的情况,如2011-2013年。预测华北夏季降水不能简单认为东亚夏季风强、华北夏季降水就多,东亚夏季风弱、华北夏季降水就少,东亚夏季风强度变化只是说明了水汽条件不同,还应结合动力条件变化才能作好华北夏季降水气候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华北 降水异常 环流特征
下载PDF
中国29个族群体型的比较(英文) 被引量:2
19
作者 郑连斌 陆舜华 +1 位作者 丁博 张兴华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0-134,共5页
目的探讨中国蒙古人种北亚类型、南亚类型、东亚类型的体型特点以及它们之间体型的主要差异。方法采用Heath-Carter法,对中国蒙古人种29个族群中南亚、北亚、东亚类型的体型特点进行比较,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南亚类型、北亚类型的体型... 目的探讨中国蒙古人种北亚类型、南亚类型、东亚类型的体型特点以及它们之间体型的主要差异。方法采用Heath-Carter法,对中国蒙古人种29个族群中南亚、北亚、东亚类型的体型特点进行比较,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南亚类型、北亚类型的体型差异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中国北亚类型男性族群主要为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南亚类型男性族群主要为中胚层体型,东亚类型男性族群体型彼此差异较大。中国北亚类型女性族群主要为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南亚类型女性族群主要为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东亚类型女性族群为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东亚类型族群型比较接近于北亚类型族群,而与南亚类型族群体型差距较大。主成分分析显示,中国南亚类型男性族群与北亚类型男性族群体型差异主要区别在外因子值的大小,其次是内因子值的差异。中国南亚类型女性族群与北亚类型女性族群体型的主要区别在内因子值的大小。结论北亚类型族群内因子值大于南亚类型族群,外因子值小于南亚类型族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型 蒙古人种 南亚类型 北亚类型 族群 HEATH-CARTER法 中国
下载PDF
内蒙古白乃庙逆冲推覆构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6
20
作者 周志广 张达 +5 位作者 谷永昌 王果胜 李红英 於炀森 柳长峰 刘文灿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7,共17页
白乃庙逆冲推覆构造自四子王旗北东的十二台向东经白乃庙、博日和延至化德地区,大致沿北纬42°线东西向延伸超过190 km。它发育于华北克拉通与其北侧的奥陶纪白乃庙岛弧带之间,成为华北克拉通与北缘增生带的构造界线,是一套较为典... 白乃庙逆冲推覆构造自四子王旗北东的十二台向东经白乃庙、博日和延至化德地区,大致沿北纬42°线东西向延伸超过190 km。它发育于华北克拉通与其北侧的奥陶纪白乃庙岛弧带之间,成为华北克拉通与北缘增生带的构造界线,是一套较为典型的陆缘褶冲带。它表现为华北克拉通北缘的中-新元古界白云鄂博群向北逆冲于白乃庙群及其弧后盆地的上志留统徐尼乌苏组和顶志留统西别河组之上。根据构造变形解析并结合音频大地电磁测深资料(CSAMT),得出白乃庙逆冲推覆构造由一系列分支逆断层组成,并向深部于120~800 m处交汇成主底板断层,构成一套叠瓦式逆冲推覆构造,并发育规模不同的构造窗和飞来峰。根据构造窗与飞来峰之间的距离,提出逆冲位移量大于14 km。通过线理及褶皱枢纽统计,指出白乃庙逆冲推覆构造的逆冲方向为自南向北。依据逆冲岩席中发育的断夹块的叠置关系及构造岩的特征,认为其经历了两个期次的活动。对断裂带内同构造形成的包裹石英透镜体的白云母分别进行了Rb-Sr和Ar-Ar同位素测年,认为白乃庙逆冲推覆构造早期活动于450~410 Ma,是白乃庙岛弧带与华北板块碰撞的构造反映。白乃庙逆冲断层晚期活动于晚二叠世至早三叠世,是古亚洲洋最终闭合的构造表现,亦印证研究区经历了印支期构造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岩席 逆冲推覆构造 中亚造山带 华北板块北缘 内蒙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