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软珊瑚共附生真菌Aspergillus sp.EGF15-0-3苯甲醛类化合物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刘炳新 韦霞 +2 位作者 肖细姬 张琪 张翠仙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3-69,共7页
本文研究了具有克服肿瘤耐药活性的软珊瑚共附生真菌Aspergillus sp.EGF 15-0-3苯甲醛类化学成分。采用硅胶柱层析、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层析、Sephadex LH-20层析、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等多种... 本文研究了具有克服肿瘤耐药活性的软珊瑚共附生真菌Aspergillus sp.EGF 15-0-3苯甲醛类化学成分。采用硅胶柱层析、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层析、Sephadex LH-20层析、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等多种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波谱(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质谱(mass spectrometry,MS)等现代波谱分析及物理常数对照等方法进行结构鉴定;采用MTT法对苯甲醛部位和单体化合物进行克服肿瘤耐药活性研究。从EGF15-0-3的苯甲醛部位共得到9个苯甲醛类化合物,结构依次为flavoglaucin(1)、tetrahydroauroglaucin(2)、isoaspergin(3)、isotetrahydroauro-glaucin(4)、dihydroauroglaucin(5)、isodihydroauroglaucin(6)、2-(1',5'-heptadienyl)-3,6-dihydroxy-5-(3''-methyl-2''-butenyl)benzaldehyde(7)、auro-glaucin(8)和2-(2',3-epoxy-1'-heptenyl)-6-hydroxy-5-(3''methyl-2''-butenyl)benzaldehyde(9)。体外克服肿瘤耐药活性研究表明,苯甲醛类化合物9具有较强的克服肿瘤耐药活性,可能是由于其结构2位烷基侧链与3羟基形成吡喃环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珊瑚共附生真菌 aspergillus sp.egf15-0-3 苯甲醛 克服肿瘤耐药活性
下载PDF
南海软珊瑚共附生真菌Aspergillus sp.EGF15-0-3中色酮、蒽醌及其二聚体类化合物 被引量:3
2
作者 黎咏怡 蔡金旋 +5 位作者 方越 李家欣 钟小倩 韦霞 刘炳新 张翠仙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0-78,共9页
在持续挖掘南海软珊瑚共附生真菌Aspergillus sp.EGF15-0-3结构新颖化合物的过程中,经多种柱色谱技术从其PDA培养基的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9个色酮、蒽醌及其二聚体类化合物,通过波谱学方法:NMR、MS和ORD等并结合文献数据比对鉴定其结... 在持续挖掘南海软珊瑚共附生真菌Aspergillus sp.EGF15-0-3结构新颖化合物的过程中,经多种柱色谱技术从其PDA培养基的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9个色酮、蒽醌及其二聚体类化合物,通过波谱学方法:NMR、MS和ORD等并结合文献数据比对鉴定其结构分别为:eurorubrin(1)、anhydro flavomannin-quinone-6,6′-dimethyl ether(2)、asperflavin(3)、8-O-methyl ether-asperflavin(4)、emodin(5)、1-O-methyl emodin(6)、physcion(7)、rubrocristin(8)和3-O-(α-D-ribofuranosyl)-questin(9)。其中1由两分子3通过亚甲基桥链接而成,而2则是由torosachrysone与大黄素组成的杂合二聚体类化合物。化合物2为首次得到的天然产物,化合物1、2、4和9皆首次从Aspergillus属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pergillus sp.egf15-0-3 色酮 蒽醌 (杂合)二聚体
下载PDF
软珊瑚共附生真菌Aspergillus sp.EGF15-0-3的柳珊瑚酸类代谢产物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冯婵 韦霞 +6 位作者 胡金姗 王思玉 刘炳新 谢珍玉 荣莉 李小翚 张翠仙 《有机化学》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275-1280,共6页
首次从软珊瑚共附生曲霉属真菌Aspergillus sp.EGF15-0-3中分离得到可逆性胆碱酯酶抑制剂环戊烷倍半萜类化合物柳珊瑚酸(1)及其类似物2-脱氧-2β-羟基柳珊瑚酸(2),并确定其结构.根据单菌株多次级代谢产物(OSMAC)策略和富营养化培养,在2... 首次从软珊瑚共附生曲霉属真菌Aspergillus sp.EGF15-0-3中分离得到可逆性胆碱酯酶抑制剂环戊烷倍半萜类化合物柳珊瑚酸(1)及其类似物2-脱氧-2β-羟基柳珊瑚酸(2),并确定其结构.根据单菌株多次级代谢产物(OSMAC)策略和富营养化培养,在23种不同的培养基中首次应用全球天然产物分子网络(GNPS)检测1和2是否存在,并选出1和2的最佳培养基组成.结果表明,除马铃薯葡萄糖肉汤(PDB)培养基外,1还存在其他6种培养基中,2的含量在液体和大米培养基中不同,其中GPY+CaCO3培养基为1和2的最佳培养基.首次证实软珊瑚共附生曲霉属真菌EGF15-0-3是1和2的可能微生物来源,同时也验证了海洋无脊椎动物产生新颖的具有生物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通常来自内生、附生、共生或环境微生物的假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珊瑚附生真菌 曲霉属真菌aspergillus sp.egf15-0-3 柳珊瑚酸 GNPS
原文传递
海洋本草软珊瑚共附生真菌Aspergillus sp.EGF7-0-1中酚酸类化学成分研究(Ⅱ)
4
作者 樊浩 何嘉鸿 +3 位作者 韦霞 陈乐怡 陈欣琪 张翠仙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71-177,共7页
为寻找海洋来源结构新颖的次生代谢产物,采用大米培养基对海洋本草软珊瑚(Sinularia sp.)共附生真菌Aspergillus sp.EGF7-0-1进行规模发酵,利用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柱色谱技术对其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采用核磁共振波谱、高分辨... 为寻找海洋来源结构新颖的次生代谢产物,采用大米培养基对海洋本草软珊瑚(Sinularia sp.)共附生真菌Aspergillus sp.EGF7-0-1进行规模发酵,利用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柱色谱技术对其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采用核磁共振波谱、高分辨质谱、旋光光谱等现代光谱学方法,并结合文献数据比对等对其进行结构鉴定,获得10个简单芳香酚酸化合物,分别为4-hydroxy-3-(3'-methyl-2'-butenyl)phenylacetic acid(1)、asperulosin C(2)、对羟基苯乙酸(3)、对羟基苯乙酸甲酯(4)、4-hydroxy-3-prenyl-benzoic acid(5)、4-hydroxy-3-(3-methylbut-2-enyl)benzaldehyde(6)、对羟基苯甲醛(7)、对羟基苯甲酸甲酯(8)、间羟基苯乙酸(9)和2,2'-oxybis(1,4)-ditert-butylbenzene(10),其中化合物1是新发现的天然产物。抗肿瘤活性研究表明,化合物1~10对人结肠癌细胞、人乳腺癌细胞、人肝癌细胞、小鼠肝癌细胞、小鼠乳腺癌细胞、小鼠黑色素瘤细胞和小鼠皮肤黑色素瘤细胞等肿瘤细胞均无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本草软珊瑚 aspergillus sp.egf7-0-1 酚酸类 新天然产物 结构鉴定
下载PDF
2株软珊瑚共附生曲霉属真菌EGF7-0-1和EGF15-0-3共培养中杂萜类成分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蔡金旋 冯冉奇 +3 位作者 韦霞 司徒美霞 王纪元 张翠仙 《中国海洋药物》 CAS CSCD 2022年第4期19-26,共8页
目的 对从混合培养的海洋软珊瑚共附生真菌中获得的结构新颖、活性良好的杂萜类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大米培养基对2株软珊瑚共附生曲霉属真菌EGF7-0-1和EGF15-0-3进行共培养;根据杂萜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在基于质谱的分子网络(GNPS)... 目的 对从混合培养的海洋软珊瑚共附生真菌中获得的结构新颖、活性良好的杂萜类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大米培养基对2株软珊瑚共附生曲霉属真菌EGF7-0-1和EGF15-0-3进行共培养;根据杂萜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在基于质谱的分子网络(GNPS)和薄层色谱(TLC)的共同指导下,运用多种柱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方法对其杂萜类成分进行目标导向分离;通过核磁共振(NMR)、高分辨质谱(HRMS)和旋光(ORD)等技术及物理常数对照等手段对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n))和GNPS技术分析比较获得的杂萜类成分在2株真菌共培养及EGF7-0-1单培养中的含量。结果 从2株海洋真菌Aspergillus sp. EGF7-0-1和EGF15-0-3共培养的大米培养基中共分离得到7个杂萜类化合物,结构分别为terretonin (1)、terretonin A (2)、terretonin D1 (3)、terretonin H (4)、terreustoxin E (5)、aperterpene N (6)和asperterpene J (7)。LC-MSn和GNPS分析结果表明共培养条件下杂萜类化合物更为丰富。结论 化合物1~7均为具6/6/6骈并骨架的3,5-二甲基苔色酸(DMOA)途径衍生而成的杂萜。与菌株EGF7-0-1单培养相比,2株真菌共培养可以诱导产生丰富的杂萜,为进一步新颖杂萜类化合物的挖掘提供支持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珊瑚共附生真菌 aspergillus sp.egf7-0-1.egf15-0-3 共培养 杂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