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7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unge)组织培养再生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10
1
作者 张强 于亚军 +5 位作者 贾岭 冷新 刘筝 张晓敏 范胜南 赵东利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18-20,共3页
本研究以膜荚黄芪的子叶、下胚轴、幼茎、幼叶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及再生芽,建立膜荚黄芪组织培养再生体系。结果表明,子叶是最佳的外植体。在6-BA与2,4-D或NAA培养基组合中,以MS+6-BA 0.5mg/L+NAA 0.5mg/L为最佳的愈伤组织及芽诱导... 本研究以膜荚黄芪的子叶、下胚轴、幼茎、幼叶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及再生芽,建立膜荚黄芪组织培养再生体系。结果表明,子叶是最佳的外植体。在6-BA与2,4-D或NAA培养基组合中,以MS+6-BA 0.5mg/L+NAA 0.5mg/L为最佳的愈伤组织及芽诱导培养基。黄芪再生植株较难生根,在IAA、IBA和NAA激素培养基组合中,以1/2MS+IBA 2.0mg/L或1/2MS+IBA 1.0mg/L+NAA 1.0mg/L为最佳的试管苗生根培养基,生根率5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荚黄芪 愈伤组织 再生体系
下载PDF
Amino Acid Analysis of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Bge
2
作者 Huang Qintian Chen Bingying Sun Aimin(Department of Biochemistry,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9, P.R.China) 《The Journal of Biomedical Research》 CAS 1995年第1期38-38,共1页
Amino acid composition of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Bge(AMB)was analysed by automatic analyzer.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mount of combined amino acids was 8.05%of total weight,the free amino acids was 0.38%and the wh... Amino acid composition of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Bge(AMB)was analysed by automatic analyzer.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mount of combined amino acids was 8.05%of total weight,the free amino acids was 0.38%and the whole amino acids was 8.43%.AMB contains all of the essential amino acids except Trp xysshhant.Besides the therapy effect,the AMB has significant nutrient effe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 combined amino acid free amino acid
下载PDF
Content Determination of Astragaloside Ⅳ in Astragalus from Three Different Regions by HPLC 被引量:2
3
作者 Wei XIN Jiangli NIE +4 位作者 Ye HAN Yi PEI Nan YANG Yujie LANG Xi ZHA 《Medicinal Plant》 CAS 2018年第6期15-18,22,共5页
[Objectives] The content of astragaloside in 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 Bge.var.mongholicus(Bge.) Hisao from three different regions was determined.[Methods] Referring to the method recorded in the Chinese Pharma... [Objectives] The content of astragaloside in 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 Bge.var.mongholicus(Bge.) Hisao from three different regions was determined.[Methods] Referring to the method recorded in the Chinese Pharmacopoeia(2015 edition),the content of astragaloside IV in A.membranaceus was determined by HPLC.[Results] There were great differences in the astragaloside IV content of A.membranaceus among different regions.The content of astragaloside IV in A.membranaceus cultivated in Inner Mongolia was highest(0.155%),followed by that(0.143%) in A.membranaceus cultivated in Gansu,and the content of astragaloside IV in A.membranaceus cultivated in Shanxi was lowest(0.080%).The contents of astragaloside IV in A.membranaceus from different regions were all in line with the standard(not less than 0.040%) of Chinese Pharmacopoeia(2015 edition).[Conclusions]The content of astragaloside IV in A.membranaceus cultivated in three different regions met the medicinal standar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isao ASTRAGALOSIDE IV HPLC CONTENT determination
下载PDF
基于MaxEnt和ArcGIS的山西省蒙古黄芪适宜性区划研究
4
作者 徐子豪 侯蕾 +9 位作者 武延慧 雷子莹 张俊 王妙 张小波 史婷婷 张朔生 杜晨晖 裴香萍 贺润丽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9期1-7,共7页
目的 掌握影响蒙古黄芪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对蒙古黄芪在山西省适宜区分布进行预测,为山西省蒙古黄芪资源的合理布局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山西省“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数据库收录的蒙古黄芪样点经纬度信息,查询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及检... 目的 掌握影响蒙古黄芪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对蒙古黄芪在山西省适宜区分布进行预测,为山西省蒙古黄芪资源的合理布局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山西省“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数据库收录的蒙古黄芪样点经纬度信息,查询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及检索文献记录补充,将筛选后的347个蒙古黄芪样点分布数据和环境因子添加到最大熵(MaxEnt)模型中运行,筛选出影响蒙古黄芪地理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及贡献率。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对山西省蒙古黄芪生态适宜区进行划分。结果 建立的MaxEnt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09,表明模型预测结果准确。共筛选出19个环境因子,其中气候因子是影响蒙古黄芪分布最重要的环境因子,其次是生物因子与地形因子,土壤因子的影响最小。山西省蒙古黄芪潜在适宜区主要分布在省内北部山区,呈现从北到南适宜等级逐渐降低的趋势,在当前气候条件下山西省蒙古黄芪最适宜区面积为15 424 km^(2),适宜区面积为19 856 km^(2),次适宜区面积为59 436 km^(2),不适宜区面积为61 894 km^(2)。结论 基于MaxEnt模型和ArcGIS软件预测山西省蒙古黄芪适宜区分布状况,对山西省蒙古黄芪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布局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黄芪 环境因子 适宜性区划 MaxEnt模型 ArcGIS软件
下载PDF
基于最大熵模型的甘肃省蒙古黄芪潜在适生区预测及生态特征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万广珍 罗永慧 +2 位作者 张鼎新 晋玲 陈娟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探究气候变化对甘肃省蒙古黄芪地理分布的影响,预测其潜在适生区,为甘肃省蒙古黄芪资源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实地调查的蒙古黄芪分布数据,采用最大熵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模拟当前(1970-2000)和未来(2041-2060)时期蒙古黄芪在... 目的探究气候变化对甘肃省蒙古黄芪地理分布的影响,预测其潜在适生区,为甘肃省蒙古黄芪资源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实地调查的蒙古黄芪分布数据,采用最大熵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模拟当前(1970-2000)和未来(2041-2060)时期蒙古黄芪在甘肃省的潜在适生区,综合环境因子贡献率和刀切法检验结果评估影响蒙古黄芪分布的环境因子。结果影响甘肃省蒙古黄芪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有最湿月份降水量、最湿季度平均温度和海拔。当前气候条件下甘肃省蒙古黄芪潜在适生区面积为65902.66 km2,高适生区主要集中在定西市;未来时期SSP126、SSP370和SSP585情景下,甘肃省蒙古黄芪的适生区面积均呈缩小趋势,尤其是高适生区面积大幅缩小。结论未来气候变化导致甘肃省蒙古黄芪适生区大幅缩小,适生区主要向高海拔山区移动,可通过建立生态保护区保持蒙古黄芪资源连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黄芪 最大熵模型 甘肃省 适生区预测 生态特征
下载PDF
蒙古黄芪响应反复干旱胁迫的代谢机制
6
作者 杨萍 王茹亚 +2 位作者 曹舒男 陈贵林 孙淑英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50-960,共11页
[目的]蒙古黄芪是黄芪药材的重要基原植物,其主要种植地内蒙古、山西、甘肃等地均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不定期间歇式降雨造成了植物干旱复水循环。研究蒙古黄芪在干旱及复水过程中代谢产物的变化特征对于了解其响应自然间歇降雨的干旱... [目的]蒙古黄芪是黄芪药材的重要基原植物,其主要种植地内蒙古、山西、甘肃等地均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不定期间歇式降雨造成了植物干旱复水循环。研究蒙古黄芪在干旱及复水过程中代谢产物的变化特征对于了解其响应自然间歇降雨的干旱胁迫机制非常关键。[方法]试验以1年生蒙古黄芪种苗为材料,进行反复干旱胁迫及复水处理后,测定盆栽土壤养分及其根长、根粗,用基于NMR的代谢组学技术分析蒙古黄芪的初生差异代谢物,并进行差异代谢物筛选及代谢通路分析;用亚硝酸钠-硝酸铝-氢氧化钠法、香草醛-冰醋酸比色法和苯酚-硫酸比色法测定反复干旱胁迫处理下蒙古黄芪根中总黄酮、总皂苷及多糖物质含量。[结果](1)蒙古黄芪在干旱胁迫时会呈现根粗减小,根长和须根密度增加的趋势。(2)干旱及复水处理下,代谢组共检测到42种代谢产物,主要是氨基酸及其衍生物、有机酸、胺类及氨类化合物和糖类等;代谢通路分析表明,植株在反复干旱胁迫过程中主要影响体内的氨基酸代谢途径,通过增加天冬氨酸、丙氨酸、谷氨酸、脯氨酸及精氨酸的含量,降低天冬酰胺、色氨酸和4-氨基丁酸的含量来增强自身抗旱性,具体表现为丙氨酸、谷氨酸、脯氨酸等代谢物增加1~3倍,色氨酸和4-氨基丁酸等代谢物下降1~2倍。(3)在第1轮干旱胁迫下蒙古黄芪总皂苷积累,而第2轮干旱胁迫后黄芪皂苷、总黄酮类、多糖3种活性物质的生成量减少,均呈下降趋势。[结论]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类与蒙古黄芪响应水分胁迫的机制密切相关,同时植株也会调节自身的次生代谢产物以响应环境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黄芪 干旱胁迫 复水 代谢产物
下载PDF
旱作区立旋耕和地表覆盖对蒙古黄芪土壤水热、冠层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李丽 潘晓春 +4 位作者 汪淑霞 杨荣洲 刘莉莉 王文娟 王富胜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11,共5页
目的:探索旱作区调节蒙古黄芪土壤水热、促进蒙古黄芪冠层发育和抗旱增收的栽培模式。方法:采用裂区设计,设置立旋耕和普旋耕2种旋耕方式,黑膜、玉米秸秆和露地栽培3种覆盖方式,研究立旋耕和地表覆盖对蒙古黄芪土壤水热、冠层发育及产... 目的:探索旱作区调节蒙古黄芪土壤水热、促进蒙古黄芪冠层发育和抗旱增收的栽培模式。方法:采用裂区设计,设置立旋耕和普旋耕2种旋耕方式,黑膜、玉米秸秆和露地栽培3种覆盖方式,研究立旋耕和地表覆盖对蒙古黄芪土壤水热、冠层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因种子成熟期蒙古黄芪耗水量较大,其0~100 cm土壤贮水量低于苗期和花期,但立旋耕覆黑膜和普旋耕覆黑膜两个覆膜处理在苗期至种子成熟期0~100 cm土壤贮水量均显著高于普旋耕+露地栽培(CK);不同处理苗期至种子成熟期8∶00、14∶00和18∶00不同深度土层温度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立旋耕覆黑膜处理与CK的土壤温差在花期最高(5.5℃);不同处理苗期至种子成熟期蒙古黄芪冠层温度均表现为CK最高,立旋耕覆黑膜处理最低;蒙古黄芪各生育期叶片叶绿素含量相对值(SPAD值)、叶面积指数(LAI)、单根鲜重、产量和经济收益均以立旋耕覆黑膜处理最高,立旋耕露地栽培、立旋耕覆黑膜和立旋耕覆秸秆处理各指标均显著高于CK。结论:立旋耕结合地表覆盖可使蒙古黄芪处于相对稳定的土壤水热环境中,尤其立旋耕覆黑膜是促进旱作区蒙古黄芪冠层发育、提高土壤水热和产量的重要栽培模式。考虑到覆黑膜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立旋耕露地和覆秸秆栽培模式可代替覆黑膜应用于蒙古黄芪的栽培生产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旋耕和地表覆盖 蒙古黄芪 土壤水热 冠层发育 产量
下载PDF
不同生长年限子洲黄芪休眠期的质量差异
8
作者 张花平 崔靖靖 贺学林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4年第4期672-676,共5页
目的:比较不同生长年限子洲黄芪休眠前期和休眠后期的有效成分含量,揭示子洲黄芪在休眠期各有效成分的变化规律,确定子洲黄芪的最适采收期。方法:采用随机取样法收集8批不同生长年限休眠前期及休眠后期的子洲黄芪,以黄芪甲苷、毛蕊异黄... 目的:比较不同生长年限子洲黄芪休眠前期和休眠后期的有效成分含量,揭示子洲黄芪在休眠期各有效成分的变化规律,确定子洲黄芪的最适采收期。方法:采用随机取样法收集8批不同生长年限休眠前期及休眠后期的子洲黄芪,以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和水溶性浸出物质量分数为指标,结合聚类分析法分析其质量差异。结果:各指标含量测定结果显示,随生长年限的增加,各成分含量呈规律性动态变化。黄芪甲苷与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质量分数均在生长5年时达到最高值,分别为0.166%、0.079%;水溶性浸出物质量分数在生长7年时达到最高值,为21.290%。对不同生长年限休眠前期和休眠后期的各成分含量进行对比发现,休眠后期黄芪甲苷质量分数显著下降,且下降幅度逐年增大,生长7年时下降幅度最大,为54.09%;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质量分数增加,生长5年时增幅最大,为145.83%;水溶性浸出物质量分数生长7年时增幅最大,为18.40%。结论:子洲黄芪有效成分积累受生长年限及采收时间的影响,且变化趋势不一致,如以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为指标,宜在生长5年休眠后期采收;如以黄芪甲苷为指标,宜在生长5年休眠前期采收;若综合考虑黄芪甲苷及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宜在生长6年休眠前期采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洲县 蒙古黄芪 生长年限 休眠期 采收期
下载PDF
基于Biomod2平台组合模型的蒙古黄芪生产区划研究
9
作者 孟乡 李耿 +1 位作者 刘斌 史楠楠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4年第11期1843-1847,I0001-I0008,共13页
目的:分析蒙古黄芪生境适宜性,结合土地利用类型数据,确定其生产适宜区。方法:基于蒙古黄芪的分布数据和包含气候因子、土壤因子等的环境变量数据,采用Biomod2平台组合模型,筛选蒙古黄芪的主要生态因子,构建其生产适宜性综合评价模型。... 目的:分析蒙古黄芪生境适宜性,结合土地利用类型数据,确定其生产适宜区。方法:基于蒙古黄芪的分布数据和包含气候因子、土壤因子等的环境变量数据,采用Biomod2平台组合模型,筛选蒙古黄芪的主要生态因子,构建其生产适宜性综合评价模型。结果:模型评价结果表明,我国东北、华北及西北的大部分地区适宜种植蒙古黄芪,高适宜种植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中东部、吉林东北部、黑龙江东部、河北北部、甘肃东南部和山西、陕西部分地区。结论:组合模型与单一模型各有优缺点,虽然单一模型中的推进式回归树模型和随机森林模型在精度和面积分布方面均表现较好,但组合模型整体表现优于任意单一模型。因此,组合模型对蒙古黄芪的生产适宜性评价更为精确,可为其生产区划研究提供更好的评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mod2平台 组合模型 蒙古黄芪 生产区划
下载PDF
蒙古黄芪种子带菌检测及种衣剂处理
10
作者 宋洁 包芳 +4 位作者 郑司浩 王浩 樊良帅 曾燕 王继永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4年第4期665-671,共7页
目的:通过检测蒙古黄芪种子外部携带真菌孢子数和内部携带真菌种类,筛选适合蒙古黄芪种子的专用种衣剂。方法:采用离体平皿法检测不同地区采集的10批蒙古黄芪种子外部真菌孢子数和内部携带真菌种类,对所携带的真菌进行分离、纯化和鉴定... 目的:通过检测蒙古黄芪种子外部携带真菌孢子数和内部携带真菌种类,筛选适合蒙古黄芪种子的专用种衣剂。方法:采用离体平皿法检测不同地区采集的10批蒙古黄芪种子外部真菌孢子数和内部携带真菌种类,对所携带的真菌进行分离、纯化和鉴定;采用发芽盒及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平皿培养基法检验4个常用种衣剂组合对蒙古黄芪种子的抑菌效果。结果:不同批次蒙古黄芪种子外部携带真菌孢子负荷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甘肃省陇西县最多、山西省五寨县最少;蒙古黄芪种子内部主要携带青霉属、链格孢菌属等真菌。不同产地种子适用的种衣剂配方不同。满益佳种衣剂+锐胜种衣剂对甘肃省陇西县蒙古黄芪种子的抑菌效果较佳,但对甘肃省民乐县、青海省互助县、山西省五寨县种子的抑菌效果较差;利农种衣剂+锐胜种衣剂、顶苗新种衣剂+锐胜种衣剂对山西省应县、甘肃省民乐县、青海省互助县蒙古黄芪种子的抑菌效果较佳,但对其他产地种子抑菌效果较差。结论:不同产地黄芪种子适用种衣剂配方不同,研究结果为开发不同产地蒙古黄芪种子专用种衣剂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黄芪 带菌检测 种衣剂 抑菌效果
下载PDF
低场核磁共振结合物性分析研究黄芪软化机理
11
作者 彭杰 马志国 +5 位作者 吴孟华 钟淑梅 骆维 廖鹏程 曹晖 张英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5-141,共7页
目的研究软化过程中黄芪水分及物理特性的变化规律,阐明软化机理。方法对软化过程吸水动力学曲线进行非线性拟合,构建黄芪吸水动力学模型;采用低场核磁共振与磁共振成像技术(LF-NMR/MRI)测定黄芪水分相态变化及水分分布状态;采用质构仪... 目的研究软化过程中黄芪水分及物理特性的变化规律,阐明软化机理。方法对软化过程吸水动力学曲线进行非线性拟合,构建黄芪吸水动力学模型;采用低场核磁共振与磁共振成像技术(LF-NMR/MRI)测定黄芪水分相态变化及水分分布状态;采用质构仪测定黄芪质构特性的变化;分析软化时间、吸水率、LF-NMR参数、质构特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软化过程中黄芪吸水动力学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非线性拟合结果良好,决定系数大于97.7%。同档次下,软化温度越高,吸水率变化趋势越显著;同温度下,药材档次越小,吸水率变化趋势越显著。在30℃下,大、中、小档黄芪达到内外一致的时间分别为14、12、8 h,润透时的吸水率分别为46.83%、42.03%、35.54%。润透前驰豫时间T 2大多为0.1~10 ms,润透后大多为10~1000 ms,磁共振成像能观察到水分由外而内扩散,12 h时可观察到黄芪内部大部分都被水分浸润。黄芪软化前8 h,硬度、压缩循环功、粘力、黏性、胶着性分别下降了67.7%、68.6%、86.3%、89.3%、73.3%;在12~24 h各质构特性趋于稳定,即润透后的药材内外硬度一致,符合传统经验判断标准。同时,软化过程中黄芪黄酮类成分不稳定,黄酮苷可能会水解为对应的黄酮苷元。结论吸水动力学模型结合低场核磁共振、磁共振成像、质构仪等客观手段可为阐明黄芪的软化原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软化 吸水动力学 低场核磁共振 磁共振成像 质构仪
下载PDF
黄芪冠腐病病原鉴定 被引量:1
12
作者 胡耀龙 高龙 +4 位作者 申昊 乔凯 贾龙 李文强 任斌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48-1352,共5页
目的:发现一种新的黄芪根部病害,症状表现为根冠部表皮褐色至黑色、呈龟裂状,定名为黄芪冠腐病。明确引起该病害的病原菌种类,为田间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对患有冠腐病的黄芪典型病株进行病原菌分离培养,结合病原形态... 目的:发现一种新的黄芪根部病害,症状表现为根冠部表皮褐色至黑色、呈龟裂状,定名为黄芪冠腐病。明确引起该病害的病原菌种类,为田间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对患有冠腐病的黄芪典型病株进行病原菌分离培养,结合病原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病原鉴定。结果:基于形态学鉴定共分离得到52株菌株,分为3类病原菌;选取代表性菌株,对rDNA-ITS序列、TEF1-α、β-TUB基因序列进行扩增并测序后,进行多基因联合系统发育分析。其中菌株HJ108与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聚为一支;菌株HJ201与锐顶镰刀菌Fusarium acuminatum聚为一支;菌株HJ305与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聚为一支。结论:将引起黄芪冠腐病发生的致病菌鉴定为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锐顶镰刀菌Fusarium acuminatum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其中木贼镰刀菌分离频率为57.7%,是该病害的优势病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冠腐病 病原鉴定 致病性测定
下载PDF
不同生物源农药对内蒙古地区蒙古黄芪白粉病的田间防效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郭文欣 何倩 +7 位作者 牛慧 王佳 葛爱国 于建财 黄聪颖 李旻辉 李正男 张春红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3年第4期854-858,共5页
目的:探究不同生物源农药对蒙古黄芪白粉病的防治效果,为内蒙古地区蒙古黄芪生态种植专用生物源农药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以清水为空白对照、25%多菌灵为阳性对照,选择市售、农业中白粉病防治效果... 目的:探究不同生物源农药对蒙古黄芪白粉病的防治效果,为内蒙古地区蒙古黄芪生态种植专用生物源农药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以清水为空白对照、25%多菌灵为阳性对照,选择市售、农业中白粉病防治效果较好的11种生物源农药(1.5%苦参•蛇床素、0.5%小檗碱、哈茨木霉菌+枯草芽孢杆菌、80%硫磺、几丁聚糖、0.3%丁子香酚、5%氨基寡糖素、大蒜素、0.5%大黄素甲醚、碳酸氢钠、解淀粉芽孢杆菌),施药3次,以病叶率、病情指数为考察指标,研究不同药剂对蒙古黄芪白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给药前不同组别间病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试验田各组别蒙古黄芪白粉病发病情况基本一致;在第3次给药7 d后,与空白对照相比,1.5%苦参•蛇床素、80%硫磺、25%多菌灵和碳酸氢钠组的蒙古黄芪病叶率显著降低(P<0.05),表明防治效果较好,其中1.5%苦参•蛇床素、80%硫磺与阳性对照防治效果相当,三者间防治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种药剂中80%硫磺、1.5%苦参•蛇床素、25%多菌灵的平均防治效果为49.26%、33.95%、39.78%,防治效果较好,三者间防治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5%苦参•蛇床素、80%硫磺可成为内蒙古地区蒙古黄芪白粉病专用生物源农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黄芪 白粉病 生态种植 生物源 防治效果
下载PDF
黄芪的本草考证及其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4
作者 薛嘉宁 赵容 +1 位作者 蔡欣航 汤睿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3年第1期58-64,共7页
目的:研究历代书籍对黄芪的文献记载,对黄芪进行本草考证,总结黄芪的现代研究进展。方法:通过查阅古代本草学书籍以及与黄芪相关的现代书籍与期刊,从黄芪的道地沿革、基源、名称、功效主治、炮制方法、分类品级以及黄芪在现代医学应用... 目的:研究历代书籍对黄芪的文献记载,对黄芪进行本草考证,总结黄芪的现代研究进展。方法:通过查阅古代本草学书籍以及与黄芪相关的现代书籍与期刊,从黄芪的道地沿革、基源、名称、功效主治、炮制方法、分类品级以及黄芪在现代医学应用研究七个方面进行考证。结果:通过查阅,黄芪道地产区由之前的四川、陕西、宁夏地区逐渐过渡到山西、内蒙古地区,如今以山西、内蒙古地区的黄芪为优,较为全面地分析了黄芪的发展历程和应用价值。黄芪作为最常用的中药补药,且应用范围广泛,有很好的研究价值和发展前景。结论:黄芪最初以膜荚黄芪为正品,后来蒙古黄芪所替代,但膜荚黄芪仍作为正品被使用,为黄芪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黄芪作为最常用的中药补药,应用范围广泛,有很好的研究价值和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本草考证 道地沿革 炮制 应用
下载PDF
蒙古黄芪中一个新黄酮苷及其对高糖诱导的HK-2细胞炎性损伤的影响
15
作者 安海倩 王兴东 +4 位作者 刘迪生 刘明龙 周森 吴蓉 刘天喜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728-2732,共5页
目的:研究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的化学成分及其对高糖诱导的人肾小管上皮细胞炎性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多种柱色谱方法对蒙古黄芪根的95%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部位进行分离纯化,根据... 目的:研究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的化学成分及其对高糖诱导的人肾小管上皮细胞炎性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多种柱色谱方法对蒙古黄芪根的95%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部位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CCK-8法检测单体化合物对高糖诱导的HK-2细胞凋亡率的影响,ELISA分析对细胞炎性因子TNF-α和IL-6含量的影响。结果:从蒙古黄芪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鼠李醚-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6-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2)、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3)、鼠李醚-3-O-β-D-吡喃葡萄糖苷(4)、鼠李醚-3-O-β-D-新橙皮苷(5)、9,12,13-三羟基-10,15-十八碳二烯酸甲酯(6)、甲基-(9S,10R,11E,13R)-9,10,13-三羟基十八碳-11-烯酸(7)。不同剂量的化合物1~5均可不同程度地降低高糖诱导的HK-2细胞凋亡率,化合物1~4可抑制HK-2细胞TNF-α、IL-6水平的升高。结论:其中,化合物1为新的黄酮苷类化合物,化合物6、7为首次从豆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4能抑制高糖诱导的HK-2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黄芪 黄酮 炎性损伤
下载PDF
甘肃省黄芪细菌性叶斑病病原的分离和鉴定 被引量:1
16
作者 吕娇娇 晋玲 +2 位作者 王艳 张婷 高国香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3年第3期568-573,共6页
目的:明确甘肃省黄芪细菌性叶斑病的病原。方法:通过植物病原细菌形态学、生理生化指标测定,以及16S rDNA、rpoB和rpoD基因位点联合构建系统发育树,对黄芪细菌性叶斑病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病原菌在营养琼脂(NA)培养基上培养24 h后菌... 目的:明确甘肃省黄芪细菌性叶斑病的病原。方法:通过植物病原细菌形态学、生理生化指标测定,以及16S rDNA、rpoB和rpoD基因位点联合构建系统发育树,对黄芪细菌性叶斑病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病原菌在营养琼脂(NA)培养基上培养24 h后菌落直径为1~3 mm,圆形或近圆形,乳白色、光滑凸起、半透明状、边缘整齐;革兰染色反应为阴性,好氧型,在10~40℃均能生长,在pH为5.7、6.8的环境中生长良好,在2%、5%NaCl环境下可生长;可利用葡萄糖、木糖、甘露糖、柠檬酸盐及硝酸盐;在代谢活动中可产生酪氨酸酶、过氧化氢酶、苯丙氨酸脱氨酶;分解色氨酸,液化明胶;不产生卵磷脂酶、淀粉水解酶及乙酰甲基甲醇。致病性测定初步验证了黄芪细菌性叶斑病的致病菌;16S rDNA、rpoB和rpoD基因序列分析进一步确定引起黄芪细菌性叶斑病的病原菌为绿黄假单胞菌Pseudomonas viridiflava(Burkholder)Dowson。结论:明确了甘肃省黄芪细菌性叶斑病的病原,为黄芪细菌性叶斑病的有效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细菌性叶斑病 病原鉴定
下载PDF
辽西北沙区林下黄芪种植技术 被引量:1
17
作者 白慧敏 《林业勘查设计》 2023年第4期1-4,22,共5页
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为豆科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对辽西北沙区林下黄芪种植技术要点进行分析,在黄芪种植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对黄芪种植关键技术进行系统研究和阐述。通过大量田间观测和实验,完善辽... 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为豆科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对辽西北沙区林下黄芪种植技术要点进行分析,在黄芪种植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对黄芪种植关键技术进行系统研究和阐述。通过大量田间观测和实验,完善辽西北沙区林下黄芪栽培关键技术,建立高效集约的技术体系,提升黄芪的产量和品质,为辽西北的黄芪种植发展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特性 种植技术要点 辽西北沙区
下载PDF
黄芪毛状根多糖与黄芪多糖化学组成及免疫活性的比较 被引量:42
18
作者 单俊杰 王易 +3 位作者 翁颖琦 谢长宜 刘涤 胡之璧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1096-1099,共4页
目的 比较生物技术培养的黄芪毛状根中多糖与栽培黄芪中多糖的化学组成和免疫活性。方法 采用乙醇分级沉淀和凝胶渗透柱层析分离纯化多糖 ;硫酸 -苯酚法测定多糖含量 ;完全酸水解、乙酰化、气相色谱测定单糖组成 ;采用免疫器官重量 ,... 目的 比较生物技术培养的黄芪毛状根中多糖与栽培黄芪中多糖的化学组成和免疫活性。方法 采用乙醇分级沉淀和凝胶渗透柱层析分离纯化多糖 ;硫酸 -苯酚法测定多糖含量 ;完全酸水解、乙酰化、气相色谱测定单糖组成 ;采用免疫器官重量 ,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 ,溶血素生成 ,〔3H〕- Td R掺入 ,诱生 IFN- γ的含量测定等方法研究免疫活性。结果 黄芪毛状根中多糖为 1.85 % ,黄芪中多糖为 2 .6 1%。黄芪毛状根多糖 (HAPS)由鼠李糖、阿拉伯糖、木糖、甘露糖、半乳糖和葡萄糖组成 ,摩尔比为 1∶ 2 .2 6∶ 0 .2 1∶ 0 .74∶ 2 .4 9∶ 19.4 7。黄芪多糖 (APS)组成与 HAPS相同 ,摩尔比为 1∶ 4 .34∶ 3.92∶ 1.95∶ 11.4 1∶ 2 0 .5 2。采用乙醇分级沉淀各自获得 3个部分多糖 ,经DEAE- Sepharose FF柱层析表明 :HAPSI和 APSI,HAPSII和 APSII图谱相似 ,HAPSIII与 APSIII有一定的差异。 HAPS和 APS均能显著增加小鼠脾脏重量 ,HAPS能提高小鼠胸腺重量 ;二者均增加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数量 ,APS显著促进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巨噬功能 ;HAPS和 APS均抑制小鼠溶血素生成 ;促进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 ;APS使脾淋巴细胞诱生 IFN- γ的作用高于 HAPS。结论  HAPS和 APS化学组成相似 ,二者具有相同的免疫活性 ,只是强度略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毛状根 黄芪 多糖 免疫活性 IFN-Γ 动物实验
下载PDF
利用FTIR指纹图谱研究中药材黄芪 被引量:20
19
作者 李桂兰 赵慧辉 +4 位作者 刘养清 赵平 裴晓丽 孙玉静 唐湘媛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493-1497,共5页
为了寻求简便快速鉴别黄芪不同生长年限和不同产地的新方法,该文采用分辨率高、准确度好,简便快捷、无污染的FTIR光谱法,研究了山西不同产地同一生长年限黄芪FTIR的光谱特征,并与内蒙和甘肃的黄芪作了比较;同时考察了山西同一产地不同... 为了寻求简便快速鉴别黄芪不同生长年限和不同产地的新方法,该文采用分辨率高、准确度好,简便快捷、无污染的FTIR光谱法,研究了山西不同产地同一生长年限黄芪FTIR的光谱特征,并与内蒙和甘肃的黄芪作了比较;同时考察了山西同一产地不同生长年限黄芪的FTIR光谱特征。结果表明:22批样品的黄芪共有峰为9处,可用于鉴别黄芪的真伪;差异峰有5处,其峰的数目、形状及相对强度可用于区分黄芪的不同产地和不同生长年限。因此,可以利用FTIR指纹图谱方便快捷地区分不同生长年限和不同产地的黄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指纹图谱 黄芪 吸收峰
下载PDF
蒙古黄芪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54
20
作者 卞云云 管佳 +2 位作者 毕志明 宋越 李萍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6期1217-1221,共5页
目的研究豆科黄芪属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根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体积分数为80%乙醇提取,硅胶柱色谱分离及重结晶等方法从蒙古黄芪中分离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 目的研究豆科黄芪属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根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体积分数为80%乙醇提取,硅胶柱色谱分离及重结晶等方法从蒙古黄芪中分离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17个化合物,其中7个为皂苷类化合物,分别为:黄芪皂苷Ⅳ(ZD1),异黄芪皂苷Ⅱ(ZD2),黄芪皂苷Ⅱ(ZD3),膜荚黄芪皂苷Ⅱ(ZD4),黄芪皂苷Ⅰ(ZD5),乙酰黄芪皂苷Ⅰ(ZD6),异黄芪皂苷Ⅰ(ZD7);2个为异黄烷类化合物,分别为:2′,4′-二甲氧基-3′-羟基异黄烷-6-O-β-葡萄糖苷(ZD10),(3R)-8,2′-二羟基-7,4′-二甲氧基异黄烷(ZD14);2个为紫檀烷类化合物,分别为:(6aR,11aR)9,10-二甲氧基紫檀烷-3-O--βD-葡萄糖苷(ZD11),(6aR,11aR)10-羟基-3,9-二甲氧基紫檀烷(ZD12);4个为异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芒柄花素-7-O--βD-葡萄糖苷(ZD8),芒柄花素-7-O--βD-葡萄糖苷(ZD16),毛蕊异黄酮(ZD13),阿弗罗摩辛(ZD17);其余2个化合物为:β-谷甾醇(ZD9)和胡萝卜苷(ZD15)。结论化合物ZD2,ZD4,ZD6,ZD7,ZD10,ZD14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属 蒙古黄芪 化学成分 皂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