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Anatomic Study on Replacement of Artificial Atlanto-odontoid Joint through Transoral Approach 被引量:2
1
作者 胡勇 杨述华 +5 位作者 谢辉 何贤峰 徐荣明 马维虎 冯建翔 陈秋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SCIE CAS 2008年第3期327-332,共6页
In order to provide anatomical basis for transoral approach (TOA) in dealing with the ventro lesions of craniocervical junction, and the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atlanto-odontoid joint, microsurgical dis... In order to provide anatomical basis for transoral approach (TOA) in dealing with the ventro lesions of craniocervical junction, and the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atlanto-odontoid joint, microsurgical dissecting was performed on 8 fresh craniocervical specimens layer by layer through transoropharyngeal approach. The stratification of posterior pharyngeal wall, course of vertebral artery, adjacent relationship of atlas and axis and correlative anatomical parameters of replacement of artificial atlanto-odontoid joint were observed. Besides, 32 sets of atlanto-axial joint in adults' fresh bony specimens were measured with a digital caliper and a goniometer, including the width of bony window of anterior arch of atlas, the .width of bony window of axis vertebra, the distance between superior and inferior two atlas screw inserting points, the distance between two axis screw inserting points etc. It was found that the width of atlas and axis which could be exposed were 40.2±3.5 mm and 39.3±3.7 mm respectively. The width and height of posterior pharyngeal wall which could be exposed were 40.1±5.2 mm and 50.2±4.6 mm respectively. The distance between superior and inferior two atlas screw inserting points was 28.0±2.9 mm and 24.0±3.5 mm respectively, and the distance of bilateral axis screw inserting points was 18.0±1.2 mm. The operative exposure position through TOA ranged from inferior part of the clivus to the superior part of the C3 vertebral body. Posterior pharyngeal wall consisted of 5 layers and two interspaces: mucosa, submucosa, superficial muscular layer, anterior fascia of vertebrae, anterior muscular layer of vertebrae and posterior interspace of pharynx, anterior interspace of vertebrae. This study revealed that it had the advantages of short operative distance, good exposure and sufficient decompression in dealing with the ventro lesions from the upper cervical to the lower clivus through the TOA. The replacement of artificial atlanto-odontoid joint is suitable and feasible. The design of artificial atlanto-odontoid joint should be based on the above da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nsoral approach ANATOMY atlanto-axial joint atlanto-odontoid joint artificial joint
下载PDF
Quantitative anatomic study of atlanto-odontoid joint and design of an artificial atlanto-odontoid joint for the orthopedic clinic 被引量:12
2
作者 胡勇 杨述华 +2 位作者 谢辉 徐荣明 马维虎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CAS 2007年第3期138-144,共7页
Objective: To observe and measure morphological parameters of the Chinese atlanto-odontoid joint anatomically in order to provide an anatomic data for designing artificial atlanto-odontoid joint used for substituting... Objective: To observe and measure morphological parameters of the Chinese atlanto-odontoid joint anatomically in order to provide an anatomic data for designing artificial atlanto-odontoid joint used for substituting the destroyed atlanto-odontoid joint in the orthopedic clinic. Methods: The relative anatomic parameters of 32 sets of fresh Chinese adults 'atlanto-odontoid joint specimens were measured with a digital caliper and a goulometer, including the width of anterior arch of atlas ( AW), the thickness of atlas at the junction of anterior arch and lateral mass ( AD), the thickness and height of anterior tubercle of atlas ( AT and AH ), the middle height, length and width of the lateral mass (MHL, L and LW ), the height, transverse and anteroposterior distance of odontoid process (DH, DW and DD), the retroversion angle of odontoid process ( β° ), the facial angle of odontoid process ( θ° ) and so on. The data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in order to ascertain the morphological parameter ranges of artificial atlanto-odontoid joint. An artificial atlanto-odontoid joint was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se data. The operations of anlanto-odontoid joint arthroplasty were conducted in 3 cases of adult cadaver specimens. Resnits: The width of AW was ( 20.45 ± 1.5 3 ) nun, AD (3.91 ±1.32) nun, AT and AH (9.43± 1.93) nun and ( 10.23± 1.32 ) mm, respectively, MHL and LW ( 13.68 ± 1.38 ) mm and ( 12.98 ±1.52 ) mm, respectively, DH (15.25±2.11)mm, DW and DD (9.69±1.38)mm and ( 11.26 ± 1.02 ) ram, respectively, β° ( 12.23 ± 4.27 ) degree, θ° ( 65.48 ±2.17 ) degree. The prosthesis was composed of atlas part, axis part and accessories. Neither the vertebral artery nor the medulla oblongata was injured. Conclusions: The design of artificial atlantoodontoid joint is feasible according to these parameters. The artificial joint can not only rebuild the stability of atlanto-axial joint, but also reserve the rotation function between atlas and axis. Every part of the joint has their own parameter ranges in purpose to firm fixation, convenient operation and good motion without further injury. The prosthesis can be used for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compression of medulla oblongata and resection of dens when it is requi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lanto-axial joint Joint prosthesis atlanto-odontoid joint
原文传递
人工寰齿关节置换术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曹正霖 钟世镇 +5 位作者 刘景发 肖进 赵卫东 陈兵 黄文华 李忠华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40-242,共3页
目的:评价人工寰齿关节置换术的生物力学性能,为完善人工寰齿关节的设计提供依据。方法:对正常、齿状突切除、人工寰齿关节置换术后、疲劳试验后等状态的标本进行三维角度运动范围和前后向剪切、前屈、后伸和旋转刚度测试。结果:人工寰... 目的:评价人工寰齿关节置换术的生物力学性能,为完善人工寰齿关节的设计提供依据。方法:对正常、齿状突切除、人工寰齿关节置换术后、疲劳试验后等状态的标本进行三维角度运动范围和前后向剪切、前屈、后伸和旋转刚度测试。结果:人工寰齿关节置换术后,寰枢关节各方向运动范围和中性区接近正常状态,前屈、后伸和侧屈运动范围较齿状突切除后减小;寰枢关节剪切和前屈、后伸刚度大于正常状态,而旋转刚度小于正常状态;屈伸和旋转疲劳1500次对三维运动范围和刚度大小无明显影响。结论:人工寰齿关节置换术基本能达到既稳定寰枢关节又保留其运动功能的双重目的,但存在松动脱落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寰齿关节置换术 生物力学 稳定性
下载PDF
人工寰齿关节置换术对寰枢关节三维运动的影响 被引量:10
4
作者 曹正霖 钟世镇 +6 位作者 刘景发 黄文华 赵卫东 肖进 陈兵 欧阳均 朱青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2期92-94,共3页
目的:评价人工寰齿关节置换术对寰枢关节稳定性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12具新鲜尸体枕颈部标本,采用脊柱三维运动立体测量系统分别对其完整状态、齿状突切除术后和人工寰齿关节置换术后进行三维运动范围、中性区和弹性区等指标的测试... 目的:评价人工寰齿关节置换术对寰枢关节稳定性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12具新鲜尸体枕颈部标本,采用脊柱三维运动立体测量系统分别对其完整状态、齿状突切除术后和人工寰齿关节置换术后进行三维运动范围、中性区和弹性区等指标的测试。结果:人工寰齿关节置换术后,屈伸、侧屈和旋转运动的中性区以及屈伸和侧屈运动范围较齿状突切除术后明显减小,各运动范围和中性区接近正常状态。结论:在术后即刻,人工寰齿关节置换术基本能达到既稳定寰枢关节又保留其运动功能的双重目的。但是,对人工寰齿关节置换术后寰枢关节的详细运动形式是否完全符合生理要求尚不能定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寰齿关节置换术 三维运动 稳定性
下载PDF
寰齿关节和寰枢外侧关节退变性骨关节病的CT表现 被引量:8
5
作者 毛云华 徐爱德 郁万江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1年第1期33-35,共3页
目的 :探讨寰齿 (AO)关节与寰枢 (AA)外侧关节退变的关系。方法 :对 16 4例接受头颅CT检查病人的AA关节行CT扫描。结果 :寰枢关节退变性骨关节病 (AAOA)的影像学表现主要为关节间隙变窄和骨赘 ,二关节退变有相关性。结论 :AO关节和AA外... 目的 :探讨寰齿 (AO)关节与寰枢 (AA)外侧关节退变的关系。方法 :对 16 4例接受头颅CT检查病人的AA关节行CT扫描。结果 :寰枢关节退变性骨关节病 (AAOA)的影像学表现主要为关节间隙变窄和骨赘 ,二关节退变有相关性。结论 :AO关节和AA外侧关节退变分别见于 40岁和 5 0岁以后 ,二者有一定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关节 寰齿关节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CT 外侧关节退变性关节病 AA关节退变 AO AAOA
下载PDF
颅颈畸形患者寰齿间隙及脑干脊髓角测定 被引量:5
6
作者 庞长河 宋来君 +1 位作者 张志强 龙江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231-1233,共3页
目的:通过测量寰齿间隙、脑干脊髓角探讨颅颈连接畸形的不稳定性因素。方法:选择颅颈连接畸形患者40例(畸形稳定组8例、畸形不稳定组32例)和正常对照20例,测量寰齿间隙、脑干脊髓角,并对各种畸形(寰枕融合、颅底凹陷、C2-3分节不全)发... 目的:通过测量寰齿间隙、脑干脊髓角探讨颅颈连接畸形的不稳定性因素。方法:选择颅颈连接畸形患者40例(畸形稳定组8例、畸形不稳定组32例)和正常对照20例,测量寰齿间隙、脑干脊髓角,并对各种畸形(寰枕融合、颅底凹陷、C2-3分节不全)发生率进行统计。结果:畸形组寰齿间隙测量值大于对照组,脑干脊髓角测量值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畸形组不稳定组的寰枕融合、颅底凹陷发生率高于畸形稳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稳定与不稳定组间C2-3分节不全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寰枢间隙愈大、脑干脊髓角愈小颅颈连接不稳定发生的可能性愈大。寰枕融合、颅底凹陷是导致先天性颅颈连接畸形不稳定的主要原因,且不稳定发生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颈畸形 寰齿间隙 脑干脊髓角
下载PDF
齿状突合并周围骨折的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10
7
作者 王清 谭美云 +2 位作者 张东辉 唐光才 韩复刚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1期829-832,共4页
目的:探讨齿状突合并周围骨折的诊治方法。方法:2003年1月 ̄2006年3月我院收治新鲜齿状突骨折合并周围骨折17例。经急诊颈椎正侧位X线片、颅骨牵引后颈椎张口位及侧位X线片、CT冠状面和矢状面平扫加重建,诊断齿状突骨折合并周围骨折。... 目的:探讨齿状突合并周围骨折的诊治方法。方法:2003年1月 ̄2006年3月我院收治新鲜齿状突骨折合并周围骨折17例。经急诊颈椎正侧位X线片、颅骨牵引后颈椎张口位及侧位X线片、CT冠状面和矢状面平扫加重建,诊断齿状突骨折合并周围骨折。采用谭明生法、Harms法和AO拉力螺钉对本组患者行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用自体髂后上棘松质骨行寰枢椎后表面植骨融合,随访观察疗效。结果:17例齿状突骨折患者术前影像学诊断合并齿状突周围骨折20处,术中发现周围骨折5例5处,共25处骨折,平均每例患者1.5处周围骨折。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可疑椎动脉挫伤1例。术后随访3个月 ̄3年,平均1.4年,颈枕部疼痛1例;复查X线片显示齿状突骨折均愈合,畸形愈合3例,合并存在的25处齿状突周围骨折均愈合,无钉棒系统松动、断裂。结论:齿状突合并周围骨折是齿状突骨折的一种特殊类型,由于影像学的局限性,术前准确诊断很困难。采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固定融合治疗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状突 骨折 寰枢椎 同定
下载PDF
钩状钛板在经颌下咽后入路手术治疗枢椎椎体疾患中的应用 被引量:3
8
作者 王文军 蔡斌 +4 位作者 晏怡果 胡文凯 王麓山 宋西正 赵延胜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655-659,共5页
目的:评价钩状钛板在经颌下咽后入路治疗枢椎椎体疾患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6年5月~2009年2月应用经颌下咽后入路手术治疗枢椎椎体疾患患者13例,枢椎爆裂骨折4例(2例合并C2/3椎间盘破裂,2例合并Ⅱ、Ⅲ型齿状突骨折),枢椎结核4例,枢椎... 目的:评价钩状钛板在经颌下咽后入路治疗枢椎椎体疾患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6年5月~2009年2月应用经颌下咽后入路手术治疗枢椎椎体疾患患者13例,枢椎爆裂骨折4例(2例合并C2/3椎间盘破裂,2例合并Ⅱ、Ⅲ型齿状突骨折),枢椎结核4例,枢椎肿瘤5例(2例良性肿瘤,3例转移瘤)。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枕颈部疼痛伴活动受限,均未发现有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枢椎爆裂骨折、结核和良性肿瘤患者病变处理后采用钩状钛板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枢椎转移瘤患者病变处理后采用钩状钛板螺钉内固定骨水泥充填重建。结果:13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90~140min,平均120min;手术出血量200~1250ml,平均380ml。术中无脊髓、重要神经及血管损伤。术后2例患者出现喝水呛咳、吞咽困难等喉上神经损伤症状,予对症治疗后1周时好转,1个月后神经功能恢复正常。切口均一期愈合。1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2个月,平均18个月,10例进行植骨的患者在术后3~6个月(平均4个月)植骨均融合,所有病例未出现内固定松动和断裂。结论:经颌下咽后入路治疗枢椎椎体疾患时应用钩状钛板螺钉内固定能在完成病灶处理时一期前路重建脊柱稳定性,操作简便安全、固定可靠,创伤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关节 枢椎 关节固定术 钩状钛板 内固定器
下载PDF
人工寰齿关节置换活体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相关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蔡璇 李浩鹏 +2 位作者 董军 黄思华 贺西京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18年第2期5-8,共4页
目的建立人工寰齿关节置换的活体动物模型,探索出适合的手术方式,为后续的临床应用奠定理论基础。方法依据15套干燥犬寰枢椎标本解剖学参数,设计并制造人工寰齿关节;18只正常成年雄性杂种犬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体置换组和Harms钢板融... 目的建立人工寰齿关节置换的活体动物模型,探索出适合的手术方式,为后续的临床应用奠定理论基础。方法依据15套干燥犬寰枢椎标本解剖学参数,设计并制造人工寰齿关节;18只正常成年雄性杂种犬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体置换组和Harms钢板融合内固定组,建立犬人工寰齿关节置换以及相关对照组的动物模型,通过一般情况观察及影像学检查比较各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并发症及术后实验动物恢复情况。结果人工寰齿关节置换手术操作简便、不易造成副损伤。术后X线片和三维CT可见假体位置正确,螺钉均位于预先设计好的钉道内,无假体松动和脊髓受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恢复时间与传统Harms钢板融合内固定术相似,同时具有保留寰枢椎运动功能的显著优势。结论我们所设计的非限制型人工寰齿关节能够从结构和功能上对寰枢椎进行仿生,达到了兼顾寰枢椎稳定性和运动功能的双重目的,为寰枢椎疾患的手术治疗提供了一种选择,符合颈椎非融合技术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 人工寰齿关节 动物模型 非融合
下载PDF
寰齿关节退行性变及其与枕颈痛的关系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义凯 钟世镇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5期206-208,共3页
目的:确定寰齿关节退行性改变与枕颈痛的关系。方法:随机对54例患者的寰齿关节进行CT扫描评价,分析退变程度与枕颈痛之间的关系。并观察60例寰椎骨性标本寰齿关节面的增生情况。结果:枕颈痛与寰齿关节退变的程度密切相关(P... 目的:确定寰齿关节退行性改变与枕颈痛的关系。方法:随机对54例患者的寰齿关节进行CT扫描评价,分析退变程度与枕颈痛之间的关系。并观察60例寰椎骨性标本寰齿关节面的增生情况。结果:枕颈痛与寰齿关节退变的程度密切相关(P<0.05),年龄大于40岁者枕颈痛的发生率随之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枕颈痛 寰关节 退行性变 骨关节炎
下载PDF
颈前路空心加压螺钉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 被引量:8
11
作者 段丽群 张文志 +2 位作者 尚希福 许翔 胡业丰 《临床骨科杂志》 2011年第3期244-246,共3页
目的探讨前路单枚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C臂X线机透视下采用前路单枚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AndersonⅡ型齿状突骨折24例。结果 24例均获随访,时间12-48(24±12)个月。患者全部骨性愈合。无术中... 目的探讨前路单枚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C臂X线机透视下采用前路单枚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AndersonⅡ型齿状突骨折24例。结果 24例均获随访,时间12-48(24±12)个月。患者全部骨性愈合。无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无内固定螺钉松动、移位或断裂,颈椎活动无明显受限。结论前路空心加压螺钉固定治疗齿突骨折既可提供良好的稳定性,又能保留寰枢关节活动性,骨折愈合率较高,并发症低,是治疗Ⅱ型齿突骨折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关节 齿状突骨折 加压空心螺钉 骨折固定术
下载PDF
寰枢椎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陈旧性齿突骨折伴C_(1,2)不稳症 被引量:5
12
作者 胡勇 徐荣明 +3 位作者 董伟鑫 袁振山 马维虎 孙肖阳 《脊柱外科杂志》 2014年第3期138-142,共5页
目的分析寰枢椎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陈旧性齿突骨折伴C1,2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5月-2012年5月,对32例陈旧性齿突骨折伴C1,2不稳的患者进行寰枢椎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根据Anderson-D’Alonzo分型,其中Ⅱ型23例,Ⅲ型9例。... 目的分析寰枢椎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陈旧性齿突骨折伴C1,2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5月-2012年5月,对32例陈旧性齿突骨折伴C1,2不稳的患者进行寰枢椎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根据Anderson-D’Alonzo分型,其中Ⅱ型23例,Ⅲ型9例。从受伤开始到手术治疗时间为6个月-3年,平均19个月。结果所有患者均行寰枢椎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中未伤及椎动脉和脊髓。平均手术时间100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90 mL。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在术后8个月随访时,患者骨折端均获得骨性融合,随访中未出现螺钉松动、断钉、移位等情况。寰齿前间距由术前7.5 mm缩小至术后2.8 mm(P〈0.05)。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由术前12.5±2.2改善至术后15.4±1.4(P〈0.05)。在末次随访中,3例患者Frankel分级从D级改善为E级。结论寰枢椎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陈旧性齿突骨折合并C1,2不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关节 齿突尖 脊柱骨折 脱位 内固定器
下载PDF
寰枢椎内固定对陈旧齿状突骨折的作用 被引量:4
13
作者 闫明 王超 王圣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870-876,共7页
目的:观察陈旧齿状突骨折患者在后路寰枢椎坚强内固定融合术后骨折端的变化,探索采用寰枢椎非融合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尤其是新鲜骨折的可行性。方法:对我院2001年2月~2012年8月采取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术治疗的82例陈旧性齿状突... 目的:观察陈旧齿状突骨折患者在后路寰枢椎坚强内固定融合术后骨折端的变化,探索采用寰枢椎非融合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尤其是新鲜骨折的可行性。方法:对我院2001年2月~2012年8月采取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术治疗的82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患者手术前后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005年1月~2012年8月42例有完整的术前、术后CT资料可供分析骨折端变化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伤后手术时间3~8周5例、8周以上~36周30例、36周以上7例,40例选择经寰椎侧块-枢椎椎弓根内固定、寰椎后弓枢椎椎板间植骨融合术,2例选择经寰枢侧块关节螺钉固定融合术,术后随访时间截至寰枢间植骨融合为止。结果:所有患者寰枢椎间后方植骨发生融合,其中30例齿状突骨折也发生愈合,4例疑似愈合,8例未愈合。齿状突骨折端愈合时间:28例发生于术后4个月,1例发生于术后6个月,1例发生于术后9个月。结论:对陈旧齿状突骨折患者经后路寰枢椎间内固定可为齿状突骨折愈合提供可靠的稳定性,为采用非融合寰枢椎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尤其是新鲜骨折提供了可靠的临床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状突骨折 寰枢关节不稳定 脱位 陈旧性
下载PDF
寰齿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CT表现及临床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许亮 刘筠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58-662,共5页
目的探讨寰齿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的CT表现及其临床相关因素。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14例颈椎CT表现。结果寰齿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67例,40例有慢性颈枕部疼痛症状,63例合并中下颈椎退行性骨关节病。骨质增生、齿状突周围钙化及关节间隙... 目的探讨寰齿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的CT表现及其临床相关因素。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14例颈椎CT表现。结果寰齿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67例,40例有慢性颈枕部疼痛症状,63例合并中下颈椎退行性骨关节病。骨质增生、齿状突周围钙化及关节间隙狭窄或消失发生率分别为95.52%、32.84%和17.91%。结论寰齿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与下颈椎退变密切相关,影像学特征包括关节边缘骨赘、关节间隙狭窄及齿状突周围钙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齿关节 骨关节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寰枢椎不稳定合并下段颈椎管狭窄的一期手术治疗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浩 杨志明 +1 位作者 陈天健 陈坚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5期269-271,共3页
针对齿状突陈旧性骨折引起的寰枢椎不稳定合并C4~C6椎管狭窄,出现相应神经症状的患者,设计了Galie法固定融合寰枢椎并同时作C3~C7右侧椎板切除,椎管潜行减压的一期手术方法,以重建寰枢椎的稳定性并缓解神经症状。该... 针对齿状突陈旧性骨折引起的寰枢椎不稳定合并C4~C6椎管狭窄,出现相应神经症状的患者,设计了Galie法固定融合寰枢椎并同时作C3~C7右侧椎板切除,椎管潜行减压的一期手术方法,以重建寰枢椎的稳定性并缓解神经症状。该方法有缩短治疗时间,减少治疗费用,减轻患者的痛苦,以及相对安全等特点。讨论了寰枢椎不稳定合并下段颈椎管狭窄手术方法的选择,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脱位 颈椎管狭窄 外科手术
下载PDF
人工寰齿关节生物力学及临床前期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6
作者 胡勇 谢辉 杨述华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06年第4期334-337,共4页
探讨如何既可达到牢固的固定,同时又可最大限度地保留脊柱的运动功能,这将是未来脊柱内固定生物力学发展的趋势。人工寰齿关节的研制是既能重建寰枢关节稳定性,又能保留寰枢关节旋转功能的可行性技术。作者从人工寰齿关节的生物力学学... 探讨如何既可达到牢固的固定,同时又可最大限度地保留脊柱的运动功能,这将是未来脊柱内固定生物力学发展的趋势。人工寰齿关节的研制是既能重建寰枢关节稳定性,又能保留寰枢关节旋转功能的可行性技术。作者从人工寰齿关节的生物力学学研究、人工寰齿关节设计要求及原理、人工寰齿关节置入的可行性分析、人工寰齿关节置换术适应证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齿关节 生物力学 寰枢关节 人工关节
下载PDF
齿状突骨折伴寰枢关节脱位的治疗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青 贾连顺 陈雄生 《颈腰痛杂志》 2002年第3期202-205,共4页
目的 报告 38例齿状突骨折致寰枢关节脱位患者的治疗结果。方法 手术 35例 ,保守治疗 3例 ;随访 6个月~ 5年 ,平均 2 1.4个月。介绍了齿状突骨折所致寰枢关节脱位的症状、体征、影像学表现特点及治疗方法 ,并对其临床特点、损伤机制... 目的 报告 38例齿状突骨折致寰枢关节脱位患者的治疗结果。方法 手术 35例 ,保守治疗 3例 ;随访 6个月~ 5年 ,平均 2 1.4个月。介绍了齿状突骨折所致寰枢关节脱位的症状、体征、影像学表现特点及治疗方法 ,并对其临床特点、损伤机制及手术适应证的选择进行了讨论。结果 优 2 4例 ,良 11例 ,无变化 3例。结论 手术治疗应为首选 ,移位≥ 4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状突骨折 寰枢关节脱位 治疗
下载PDF
不稳定性齿突游离小骨的诊断及治疗:26例患者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立勋 姜建元 +3 位作者 吕飞舟 马晓生 夏新雷 王洪立 《脊柱外科杂志》 2014年第3期152-155,共4页
目的通过临床病例分析探讨不稳定性齿突游离小骨的临床特点及后路融合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2012年5月本院采用手术治疗有临床症状的不稳定性齿突游离小骨患者26例。分析总结病史特点、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手术... 目的通过临床病例分析探讨不稳定性齿突游离小骨的临床特点及后路融合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2012年5月本院采用手术治疗有临床症状的不稳定性齿突游离小骨患者26例。分析总结病史特点、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手术治疗效果。结果 26例患者中男16例,女10例。年龄36-66岁,平均43.3岁。15例既往有明确外伤史,21例患者有颈部症状,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损伤症状,术前神经功能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8-15分,平均10.1分。所有患者影像学均有寰枢椎脱位表现,其中22例为可复性,有2例伴有上颈椎其他畸形。24例行后路寰枢椎融合术,2例行枕颈融合术,术中无椎动脉、脊髓损伤发生,术后平均随访26个月(12-36个月),26例患者均达到骨性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术后12个月,颈部症状及神经功能明显改善,JOA评分为12-17分,平均15.1分(P〈0.05)。结论不稳定性齿突游离小骨容易损伤脊髓,应尽早手术重建其稳定性,经后路融合手术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突尖 寰枢关节 关节不稳定性 脊柱融合术
下载PDF
人工寰齿关节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胡勇 谢辉 杨述华 《中国骨伤》 CAS 2007年第5期358-360,共3页
探讨如何既可达到牢固的固定,同时又可最大限度地保留脊柱的运动功能,这将是未来脊柱内固定生物力学发展的趋势。人工寰齿关节的研制是既能重建寰枢关节稳定性,又能保留寰枢关节旋转功能的可行性技术。作者从人工寰齿关节的理念、人工... 探讨如何既可达到牢固的固定,同时又可最大限度地保留脊柱的运动功能,这将是未来脊柱内固定生物力学发展的趋势。人工寰齿关节的研制是既能重建寰枢关节稳定性,又能保留寰枢关节旋转功能的可行性技术。作者从人工寰齿关节的理念、人工寰齿关节解剖、生物力学、人工寰齿关节置入的可行性分析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齿关节 生物力学 寰枢关节 人工关节
下载PDF
改良Brooks技术治疗齿突骨折伴寰枢椎不稳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志敬 卢一生 +3 位作者 潘兵 邹庆 许文根 符楚迪 《脊柱外科杂志》 2016年第2期75-78,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Brooks技术治疗齿突骨折伴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2月—2015年2月,本院采用改良Brooks技术治疗齿突骨折伴寰枢椎不稳6例,其中急性损伤5例,陈旧性损伤1例。按照Anderson-D’Alonzo分型,Ⅱ型骨折5例,Ⅲ型骨折1例... 目的探讨改良Brooks技术治疗齿突骨折伴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2月—2015年2月,本院采用改良Brooks技术治疗齿突骨折伴寰枢椎不稳6例,其中急性损伤5例,陈旧性损伤1例。按照Anderson-D’Alonzo分型,Ⅱ型骨折5例,Ⅲ型骨折1例。术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定期随访。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对手术前后疼痛及脊髓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椎动脉、脊髓损伤发生。6例患者随访3-12个月,平均随访6个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寰枢椎稳定且Ⅰ期骨性融合,未见螺钉及钛缆断裂、滑脱发生。术前VAS评分为(7.33±0.82)分,末次随访VAS评分为(1.83±0.7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JOA评分为(12.17±3.55)分,末次随访JOA评分为(15.50±1.6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Brooks技术是治疗齿突骨折伴寰枢椎不稳的有效内固定方法,亦可作为寰椎螺钉置钉失败、局部解剖异常或血管畸形难以置钉时的一种替代固定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椎 枢椎 寰枢关节 齿突尖 脊柱骨折 脱位 内固定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