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运用《辅行诀》所载“汤液经法图”理论开展中药治疗痹证的药学监护及干预1例
1
作者 于琪 郭红叶 +2 位作者 高婷婷 刘南阳 金锐 《中南药学》 CAS 2024年第3期592-597,共6页
《辅行诀》所载“汤液经法图”展示了一套以五脏虚实辨证结合五味补泻治疗为基础的辨证论治体系,体现了中医组方配伍的根本原理,可用于中药饮片处方审核和临床药师药学会诊。本文记载1例中药临床药师运用“汤液经法图”开展药学监护并... 《辅行诀》所载“汤液经法图”展示了一套以五脏虚实辨证结合五味补泻治疗为基础的辨证论治体系,体现了中医组方配伍的根本原理,可用于中药饮片处方审核和临床药师药学会诊。本文记载1例中药临床药师运用“汤液经法图”开展药学监护并进行药学干预的案例。患者老年女性,主因反复腰痛5余年,加重伴右下肢麻木2个月入住院。医师请药师采用“汤液经法图”进行联合会诊分析。药师运用“汤液经法图”理论体系,判定该患者为肝虚合并肾虚,虚实夹杂,处方应以补肝补肾为主,补泻兼施,药味以辛、苦为主,酸、甘为辅,并与医师联合拟定中药饮片处方一首,患者用药后治疗效果满意,出院后药学随访效果满意。此案例提示,临床药师运用“汤液经法图”开展中药饮片处方的药学评价和药学监护是可行的和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汤液经法图 中药 药学监护 临床药师 辅行诀
下载PDF
从《辅行诀》所载“汤液经法图”角度论证半夏泻心汤类方的泻脾功效
2
作者 张爽 郭红叶 金锐 《中南药学》 CAS 2024年第3期580-585,共6页
半夏泻心汤类方是张仲景《伤寒论》中治疗心下痞的经典名方,临床上主要用于心下痞、恶心呕吐、肠鸣下利等脾胃病症,疗效显著并沿用至今。从“汤液经法图”角度看,该类方虽名为“泻心汤”,但其功效却非泻心而是泻脾为主,本文对此进行论... 半夏泻心汤类方是张仲景《伤寒论》中治疗心下痞的经典名方,临床上主要用于心下痞、恶心呕吐、肠鸣下利等脾胃病症,疗效显著并沿用至今。从“汤液经法图”角度看,该类方虽名为“泻心汤”,但其功效却非泻心而是泻脾为主,本文对此进行论证。首先,从组方配伍看,半夏泻心汤类方以辛味药、甘味药和苦味药组方,符合“汤液经法图”辛味泻脾、甘味补脾和苦味燥脾的药物定位原则,且其适应证属于脾实证范畴,即为入脾泻脾之方。其次,历代医家多将“心”解读为“心下”病位,多将其用于心下痞。无论古今临床应用,半夏泻心汤类方多用于脾胃疾病。最后,通过对半夏泻心汤类方的组方量化分析,再次明确其对于脾胃疾病的补泻兼施功效,分析其加减配伍原则,旨在为半夏泻心汤类方的配伍实质研究和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学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夏泻心汤 伤寒论 汤液经法图 辅行诀 泻脾
下载PDF
基于《辅行诀》所载“汤液经法图”的辛味毒性中药炮制辅料的药味规律研究
3
作者 罗春梅 李蒙蒙 金锐 《中南药学》 CAS 2024年第3期586-591,共6页
目的用“汤液经法图”五味补泻用药理论分析2020年版《中国药典》辛味毒性中药炮制辅料的药味规律,为中药炮制理论提供新思路。方法选取2020年版《中国药典》辛味毒性中药,通过药智网和蒲标网检索各省市历代炮制规范中所采用的辅料,对... 目的用“汤液经法图”五味补泻用药理论分析2020年版《中国药典》辛味毒性中药炮制辅料的药味规律,为中药炮制理论提供新思路。方法选取2020年版《中国药典》辛味毒性中药,通过药智网和蒲标网检索各省市历代炮制规范中所采用的辅料,对辅料的五味属性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汤液经法图”五味补泻用药理论进行分析验证。结果从“汤液经法图”五味补泻用药理论角度看,辛味药补肝、酸味药泻肝;甘味药补脾、辛味药泻脾。由于补泻关系相反的两种药味具有相互制约的能力,故辛味毒性中药可用甘味、酸味辅料来炮制。2020年版《中国药典》辛味毒性中药共有48种,21种辛味毒性中药采用辅料炮制,炮制辅料总共53种,其中14种辛味的毒性中药炮制辅料药味以甘味、酸味为主(出现频次最高),包括附子、半夏、艾叶、吴茱萸等,与“汤液经法图”五味补泻用药理论相符。结论从“汤液经法图”五味补泻用药理论角度看,辛味毒性中药可采用甘味、酸味辅料进行炮制,可为中药炮制理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汤液经法图 五味 辛味毒性中药 炮制 解毒
下载PDF
基于《辅行诀》所载“汤液经法图”探究乌头汤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组方思想
4
作者 张磊 关智宇 《基层中医药》 2024年第2期44-49,共6页
《素问·脏气法时论》里面提到了人与天地四时之间的对应关系,并进一步论述了二十四节气对人体疾病发展变化的影响及选药组方思想。而随着《辅行诀》的问世,这一组方思想在“汤液经法图”中被充分展现。本文在综合分析《黄帝内经》... 《素问·脏气法时论》里面提到了人与天地四时之间的对应关系,并进一步论述了二十四节气对人体疾病发展变化的影响及选药组方思想。而随着《辅行诀》的问世,这一组方思想在“汤液经法图”中被充分展现。本文在综合分析《黄帝内经》与《辅行诀》内容的基础上,运用“五运六气”理论分析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膝骨关节炎)的产生、发展及预后,并且从“汤液经法图”的角度分析乌头汤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组方思想,以期为中医临床辨证及选药组方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文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运六气 汤液经法图 膝骨关节炎 乌头汤 组方思想
下载PDF
“汤液经法图”系列研究之六:《辅行诀》辨心脏病证文并方的组方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郭红叶 金锐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4-82,共9页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药》中记载的五脏病证下大小补泻诸方,具有非常严谨的组方规则,而其中辨心脏病下所列的8首方则不完全符合其中组方规律。另书中留存的“汤液经法图”为汉以前已失传《汤液经法》的关键组方原理图,其独特之处在于将中...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药》中记载的五脏病证下大小补泻诸方,具有非常严谨的组方规则,而其中辨心脏病下所列的8首方则不完全符合其中组方规律。另书中留存的“汤液经法图”为汉以前已失传《汤液经法》的关键组方原理图,其独特之处在于将中医五行理论、五脏虚实辨证体系与中药五味补泻化合配伍规则完美的融合到一起。本文主要运用“汤液经法图”解构《辅行诀》中辨心脏病文下诸方法式,从五味补泻配伍和病因病机角度分析心病的证治原理,通过研究心病治疗五味化合组方的原义和深义,发现大小补心汤虽形式与一般大小补泻汤存在差异,但其原理仍符合五味化合理论,可能为后人对“汤液经法图”的发挥与应用,属一脉相承。并运用该理论解析心病经典方两首,为该理论进一步学习和应用经典方剂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汤液经法图 辅行诀 心病 中药配伍
下载PDF
基于汤液经法图从肝分期论治心理性阳痿浅述
6
作者 董叶 叶艳 +2 位作者 林家棋 马紫阳 张培海 《中国性科学》 2023年第4期127-130,共4页
汤液经法图相传是伊尹所撰《汤液经法》的关键配伍原理图,对历代医家临床用药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肝郁作为心理性阳痿的主要病机,在其疾病的发生演变各个阶段的表现又有所不同。本文以汤液经法图五脏虚实辨证理论和五味补泻用药理论... 汤液经法图相传是伊尹所撰《汤液经法》的关键配伍原理图,对历代医家临床用药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肝郁作为心理性阳痿的主要病机,在其疾病的发生演变各个阶段的表现又有所不同。本文以汤液经法图五脏虚实辨证理论和五味补泻用药理论为主,结合团队从肝分期治疗心理性阳痿的临证经验,认为心理性阳痿早期典型临床表现符合“肝实证”的病证特点,由于“肝德在散”,故应采用以“以辛补之,以酸泻之”为主的组方治疗,临床用药上可采用柴胡、蒺藜、芍药等一系类辛酸之品;心理性阳痿中期典型临床表现符合“肝实脾虚证”的病证特点,就其虚实夹杂的病机特点,联合“脾德在缓”的特性,治疗上当在肝实证治法的基础上合以“以甘缓之,以甘补之”,用药方面除了使用辛味药、酸味药,还可加入人参、炙甘草等;心理性阳痿后期典型临床表现符合“肝虚及肾证”的病证特点,又因“肾德在坚”的特性,故采用“以辛酸补之,以甘苦润之”为主的组方思路,得坚闭肾阴,辛酸化阳,酸甘化阴,阴阳并补之效,辨证处方上可主用生地、芍药、干姜之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汤液经法图 心理性阳痿 从肝分期 中药配伍
下载PDF
小建中汤的源流及应用探析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潇晗 孙彦丽 《亚太传统医药》 2023年第2期204-207,共4页
小建中汤临床应用广泛,该方传承于《汤液经法》(实际文字考证在《辅行诀》),历代医家对小建中汤的病因病机有不同见解,并且通过“异病同治”的指导思想选用该方以治疗中气虚弱所导致的一系列病症。通过查阅古今文献,对小建中汤的源流、... 小建中汤临床应用广泛,该方传承于《汤液经法》(实际文字考证在《辅行诀》),历代医家对小建中汤的病因病机有不同见解,并且通过“异病同治”的指导思想选用该方以治疗中气虚弱所导致的一系列病症。通过查阅古今文献,对小建中汤的源流、方名、古今见解及临证运用进行考证,以指导临床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建中汤 源流 命名探究 组方配伍 临证应用 《汤液经法》
下载PDF
经方起源考 被引量:5
8
作者 任灵贤 黄煌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12,共3页
从考古发现和史料出发,分析了《神农本草经》和《汤液经法》的成书时间,发现两书均约成书于公元1世纪时,且前者成书可能还稍晚于后者。经方起源于古单方,于汉代获得空前发展而形成,成熟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关键词 经方起源 神农本草经 汤液经法 伤寒论
下载PDF
《辅行诀》所载《汤液经法》考论——兼论早期道教文化对传统医学的影响 被引量:10
9
作者 刘永明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0-69,共10页
本文对《辅行诀》所载《汤液经法》的形成及其对传统医学的影响和贡献进行了考察。认为此《汤液经法》为出自东汉时期黄老道神仙方士之手的医学著作;其医学宗旨和重要内容在于服食补益和养生延年,体现了道家道教重生养生的思想,并对《... 本文对《辅行诀》所载《汤液经法》的形成及其对传统医学的影响和贡献进行了考察。认为此《汤液经法》为出自东汉时期黄老道神仙方士之手的医学著作;其医学宗旨和重要内容在于服食补益和养生延年,体现了道家道教重生养生的思想,并对《伤寒杂病论》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辅行诀》 《汤液经法》 《伤寒杂病论》 黄老道
下载PDF
基于“汤液经法图”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各期中药治疗复方的配伍原理及加减原则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金锐 王宇光 《中南药学》 CAS 2020年第3期340-344,共5页
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开始,增加了中医辨证论治和选药组方,给出了初期、中期、重症期和恢复期的参照处方。本文从"汤液经法图"所示的五味补泻原理出发,阐明各期中药治疗方的配... 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开始,增加了中医辨证论治和选药组方,给出了初期、中期、重症期和恢复期的参照处方。本文从"汤液经法图"所示的五味补泻原理出发,阐明各期中药治疗方的配伍原理,并给出相应的组方加减原则,为深入理解、准确掌握和灵活运用这些中药复方提供参考。其中,初期寒湿郁肺阶段以辛味为主,定位在泻脾土补肝木;中期疫毒闭肺阶段以辛咸配伍为主,定位在泻肺金泻脾土;重症期内闭外脱阶段根据配伍苏合香丸或安宫牛黄丸的不同,分别定位在补肝木或泻心火泻肝木;恢复期肺脾气虚阶段以甘辛配伍为主,定位在补脾土。临床治疗时,可根据三因制宜原则,在不改变各期五脏补泻定位的前提下进行处方加减。例如,初期宜增加辛味药和甘味药,不宜增加酸味药;中期宜增加咸味药和辛味药;重症期宜根据凉开或温开的需要,分别增加苦味药和酸味药,或辛味药和咸味药;恢复期宜增加甘味药和酸味药。辛味药桂枝、生姜、柴胡、金银花,甘味药葛根、薏苡仁、百合、猪苓,酸味药麦冬、五味子、枳实、淡豆豉,咸味药旋覆花、地龙、白僵蚕、蝉蜕,苦味药黄芩、桔梗、薤白、白术等均是可选的加减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中医 中药 配伍 汤液经法图
下载PDF
“汤液经法图”系列研究之四:五味化合规律的数理分析 被引量:10
11
作者 金锐 韩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36-1041,共6页
"汤液经法图"是以五脏虚实和五味补泻为核心的辨证论治体系,其最为独特之处在于五味之间的化合关系,包括酸辛化甘,苦咸化酸,辛甘化苦,咸酸化辛,甘苦化咸。本研究采用2种不同的数学方法,论证这种化合规律的特定唯一性,解释酸... "汤液经法图"是以五脏虚实和五味补泻为核心的辨证论治体系,其最为独特之处在于五味之间的化合关系,包括酸辛化甘,苦咸化酸,辛甘化苦,咸酸化辛,甘苦化咸。本研究采用2种不同的数学方法,论证这种化合规律的特定唯一性,解释酸辛化甘而不化苦的疑惑。其一,采用二维矩阵作为五味化合关系的数学表达,通过穷举法寻找满足基本条件的其他矩阵,证明其唯一性。其二,借鉴图论"一笔画"原理,通过寻找具有五行属性关系的五角星图形的"一笔画"途经并分析其相邻顶点的排列顺序,证明五味化合规律的唯一性。综上,对五味化合理论蕴含的五行属性关系进行数学阐释,为"汤液经法图"在中药组方配伍原理研究领域的应用提供学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汤液经法图 五味化合 数学分析 矩阵 图论
下载PDF
“汤液经法图”系列研究之一:汤液经法图的来历、内容与应用 被引量:14
12
作者 金锐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954-2960,共7页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是梁·陶弘景所著的中医方书,由民间中医张大昌于20世纪70年代捐赠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后,经王雪苔、钱超尘等专家的抢救式整理并公开的遗书,目前所见均为手抄本。《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转引了已遗汉代之前方...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是梁·陶弘景所著的中医方书,由民间中医张大昌于20世纪70年代捐赠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后,经王雪苔、钱超尘等专家的抢救式整理并公开的遗书,目前所见均为手抄本。《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转引了已遗汉代之前方书《汤液经法》的诸多内容,并附有一张关键原理图,即"汤液经法图"。该图在脏腑虚实理论框架下,描述了脏腑虚实辨证,以及由辛、咸、甘、酸、苦五味配伍及五味合化配伍而进行组方治疗的原理,又称为"五味补泻体用图"。全图结构工整对称,搭配巧妙,其逻辑性和严谨性强于《黄帝内经》"藏气法时论"记载的相关内容,能够基本准确地解释《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中所载大小补泻诸方和《处方正范》中所载十二神方的配伍原理,并且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经方具有密切联系。本文介绍"汤液经法图"的历史渊源与来历,详细剖析其组成结构和内涵,并以大小补泻诸方和十二神方为例,分析其组方配伍的应用方式,为开展"汤液经法图"的全面研究与复原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汤液经法图 辅行诀 陶弘景 五味 中药配伍
下载PDF
“汤液经法图”系列研究之二:基于五味补泻理论的10首经方配伍原理解析 被引量:15
13
作者 金锐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961-2968,共8页
"汤液经法图"是已遗汉代之前方书《汤液经法》的关键原理图,经梁·陶弘景《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的转述而留存下来,是汉·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并进行经方配伍的理论来源,又称"五味补泻体用图"。它采... "汤液经法图"是已遗汉代之前方书《汤液经法》的关键原理图,经梁·陶弘景《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的转述而留存下来,是汉·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并进行经方配伍的理论来源,又称"五味补泻体用图"。它采用脏腑虚实辨证体系和五味化合配伍组方的方式,进行疾病的诊疗。本文采用"汤液经法图"所示的五味补泻理论,对《伤寒杂病论》所载的10首治疗各类病证的代表性经方(桂枝汤、葛根汤、三黄泻心汤、栀子豉汤、理中丸、干姜人参半夏丸、麻杏石甘汤、大承气汤、猪苓汤和肾气丸)进行组方配伍的解释分析,探索性揭示了桂枝汤(功效为补肝治风,组方为2个辛补药、1个酸泻药和2个甘缓药,数字含义下同)、葛根汤(补肝治风,辛补3酸泻1甘缓3)、三黄泻心汤(泻心止血,苦泻2咸补1)、栀子豉汤(泻心除烦,苦泻1酸收1)、理中丸(补脾益气,甘补2辛泻1苦燥1)、干姜人参半夏丸(泻脾止呕,辛泻2甘补1)、麻杏石甘汤(泻肺清热,苦甘化咸泻2酸补1辛散1)、大承气汤(泻肺通便,咸泻3酸补1)、猪苓汤(泻肾利水,甘泻4咸润1)和肾气丸(补肾强腰膝兼补肝,子能令母实,苦补2甘泻1咸润1辛补2酸泻1甘缓1)的组方原理,为更好的使用和研究经方提供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汤液经法图 伤寒杂病论 经方 中药配伍 五味补泻
下载PDF
从“汤液经法图”角度探讨中医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组方配伍共性规律 被引量:7
14
作者 金锐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0年第6期645-647,651,共4页
目的:从“汤液经法图”角度研究中医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组方配伍规律,为中医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提供支持。方法:根据《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及国家版诊疗方案确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并采用诊疗方案的中医处... 目的:从“汤液经法图”角度研究中医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组方配伍规律,为中医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提供支持。方法:根据《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及国家版诊疗方案确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并采用诊疗方案的中医处方进行验证分析。结果:从“汤液经法图”五脏虚实辨证理论和五味补泻用药理论角度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典型临床表现(咳嗽痰喘和发热呕恶)符合“肺实兼脾实”的病证特点,由于“咸泻肺、辛泻脾”,故应采用以“咸辛泻肺脾”为主的组方治疗。国家版诊疗方案涉及的8个相关中药治疗方中,咸辛配伍比例为76.9%~93.8%,典型代表中药为咸味药葶苈子、厚朴、甘草配苦杏仁,辛味药麻黄、半夏、藿香和草果。结论:从“汤液经法图”角度看,中医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以“咸辛泻肺脾”为原则进行组方配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汤液经法图 咸泻肺 辛泻脾 中药
下载PDF
以“汤液经法图”视角重构中医组方配伍理论体系 被引量:1
15
作者 金锐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45-1449,共5页
“汤液经法图”是商代伊尹《汤液经法》的配图,因敦煌遗书《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的转述而保留下来,被许多学者认为是解开中医组方配伍之秘的钥匙。“汤液经法图”描述了一个完整的、逻辑严谨的以五脏虚实辨证理论和五味补泻治疗理论为... “汤液经法图”是商代伊尹《汤液经法》的配图,因敦煌遗书《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的转述而保留下来,被许多学者认为是解开中医组方配伍之秘的钥匙。“汤液经法图”描述了一个完整的、逻辑严谨的以五脏虚实辨证理论和五味补泻治疗理论为基础的辨证论治方法学体系,能够用于识方、解方和组方。如“气上冲心、头目眩晕、目??无所见、恐疑”诸症属于肝虚证,而辛味补肝、酸味泻肝、甘味缓肝,故肝虚证当以辛味为主、酸甘为辅来组方治疗,方如小补肝汤。文章系统梳理“汤液经法图”的传承源流,展示五脏虚实病证的代表性证候和补泻治疗原则,讲解其中蕴含的组方配伍原理和规律,并运用“汤液经法图”对逍遥散、小建中汤、麻杏石甘汤、理中丸、安宫牛黄丸、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化湿败毒方和《古今医案按》气冲病治疗方的组方配伍原理进行解析,阐明其配伍结构特点和药证相符的本质。为广大学者了解“汤液经法图”的理论内涵与实践价值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复方 配伍 汤液经法图 五脏虚实 五味补泻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 辨证论治
原文传递
从“汤液经法图”角度分析乌梅丸组方配伍原理及功效特点
16
作者 金锐 乔宇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23年第7期793-797,共5页
乌梅丸为经典的驱虫剂,用于蛔虫证、蛔厥和久利,被认为是治疗寒热错杂证的代表方,其组方以酸味药(乌梅、苦酒)与辛味药(附子、桂枝、蜀椒、当归、干姜、细辛)为主,以苦味药(黄连、黄柏)与甘味药(人参、蜂蜜)为辅。从“汤液经法图”角度... 乌梅丸为经典的驱虫剂,用于蛔虫证、蛔厥和久利,被认为是治疗寒热错杂证的代表方,其组方以酸味药(乌梅、苦酒)与辛味药(附子、桂枝、蜀椒、当归、干姜、细辛)为主,以苦味药(黄连、黄柏)与甘味药(人参、蜂蜜)为辅。从“汤液经法图”角度看,肝德在散,虚则四肢厥逆,实则胁满腹痛,以辛补之、以酸泻之、以甘缓之;脾德在缓,虚则倦怠乏力,实则腹满吐利,以甘补之、以辛泻之、以苦燥之。故乌梅丸作用定位于肝脾,兼顾心肺,功效以泻肝泻脾为主、补泻兼施,用于肝木脾土之虚实夹杂证,以胸胁腹痛、四肢厥冷、呕吐下利、筋脉拘挛等肝木或脾土病证特点及经脉循行部位症状为主,临床常用于蛔厥、腹泻、阳痿、抑郁等疾病的治疗。同时兼顾心肺,也可用于咳嗽、焦虑等疾病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梅丸 《伤寒论》 汤液经法图 肝脾同治 《辅行诀》
原文传递
从汤液经法图解析清肺排毒汤的配伍和功效 被引量:8
17
作者 金锐 王宇光 《中医学报》 CAS 2020年第12期2487-2493,共7页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为梁代陶弘景所著,书中收录了汉代以前中医方书《汤液经法》的一些内容,其中就包括一幅汤液经法图。汤液经法图又称为"五味补泻体用图",描述了在八纲辨证和脏腑辨证框架下,辛、咸、甘、酸、苦五味对各...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为梁代陶弘景所著,书中收录了汉代以前中医方书《汤液经法》的一些内容,其中就包括一幅汤液经法图。汤液经法图又称为"五味补泻体用图",描述了在八纲辨证和脏腑辨证框架下,辛、咸、甘、酸、苦五味对各脏腑虚实病证的补泻作用,以及实现这些功效的组方结构与配伍原则。全图呈五边形分布,形象地表达了五脏虚实辨证(肝木、心火、脾土、肺金和肾水)及其治法治则。笔者认为,《汤液经法》中收录的汤液经法图,是解读和还原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经方配伍原理的钥匙。清肺排毒汤是在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小柴胡汤和五苓散基础上加减而来。其中,麻杏石甘汤使用原方,五苓散使用原方,小柴胡汤减去了人参、甘草和大枣,射干麻黄汤减去了五味子和大枣,另外又新增了山药、枳实、陈皮和藿香。所以运用汤液经法图原理解析清肺排毒汤配伍组方结构是十分合适的。这4个经方里,麻杏石甘汤为泻肺之方,射干麻黄汤为泻肺兼泻脾之方,小柴胡汤为泻脾兼补肝之方,五苓散为泻肾之方,联合组方后,恰好构成了以泻肺泻脾为主、兼有泻肾的功效定位。同时,"母能令子虚,子能令母实",脾土和肾水作为肺金的子母脏(脾土为肺金之母,肾水为肺金之子),对于肺金病证的治疗有一定影响。而增加泻脾和泻肾的中药,都能有助于泻肺,有助于治疗肺实证表现出来的痰多咳喘,这也是清肺排毒汤选药组方的优势之一。另外,从药味加减的角度看,山药味甘,补脾益肺,补肾涩精,既能补脾也能泻肾,代替大枣行苦甘化咸之用;枳实味酸,行气消痰散痞,代替五味子用于补肺;陈皮和藿香味辛,燥湿祛湿行气泻脾,也能够增强清肺排毒汤泻脾祛痰湿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清肺排毒汤 汤液经法图 配伍 功效
下载PDF
从《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角度探讨小青龙汤 被引量:1
18
作者 徐雨辰 张立山 +4 位作者 郭威 蔡松 王婧 王金娥 黄茂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3912-3915,共4页
经方素以其精巧、效佳著名,欲追其源流,深入领会,故通过探讨《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体”“用”“化”理论,理解五行各自特性、变化的方向及与其他脏腑互动的情况,帮助我们学习汉唐前经方的制方理念,探索《伤寒论》中小青龙汤的组方... 经方素以其精巧、效佳著名,欲追其源流,深入领会,故通过探讨《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体”“用”“化”理论,理解五行各自特性、变化的方向及与其他脏腑互动的情况,帮助我们学习汉唐前经方的制方理念,探索《伤寒论》中小青龙汤的组方机理,具体认识肝、肺、脾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以求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小青龙汤 汤液经法图 五行
原文传递
《伤寒论》六经病中风法度 被引量:1
19
作者 田同良 马萌 《中医学报》 CAS 2022年第11期2317-2321,共5页
阴阳二旦证治法度源于商伊尹之《汤液经法》,至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发展完备,分别蕴藏于经方黄芩汤与桂枝汤之中,揭示了伤寒六经病之阴阳两种不同的病解法度,是仲景伤寒六经证治之大成。《伤寒论》六经病皆可中风、皆可合阳明病证。中... 阴阳二旦证治法度源于商伊尹之《汤液经法》,至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发展完备,分别蕴藏于经方黄芩汤与桂枝汤之中,揭示了伤寒六经病之阴阳两种不同的病解法度,是仲景伤寒六经证治之大成。《伤寒论》六经病皆可中风、皆可合阳明病证。中风法度除了解决太阳病及里病兼表的问题,同时还揭示了六经病证治规律。桂枝汤中蕴含了阳法复脉、阴法解肌的经方表证治法,提示了仲景重视表里观、津液观、正邪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阳旦 阴旦 六经病 黄芩汤 桂枝汤 《伤寒论》 《汤液经法》 伊尹 张仲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