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lin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properties of new oral anticoagulants for the prevention of cerebral thromboembolism: Factor Xa and thrombin inhibitors
1
作者 Yaroslav Winter Richard Dodel +3 位作者 Alexei Korchounov Martin Grond Wolfgang H. Oertel Tobias Back 《World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012年第1期7-14,共8页
Vitamin K antagonists, such as warfarin and phen-procoumon, are the first-line oral anticoagulants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cerebral embo-lism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Although vitamin K an... Vitamin K antagonists, such as warfarin and phen-procoumon, are the first-line oral anticoagulants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cerebral embo-lism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Although vitamin K antagonists can significantly decrease the risk of stroke, their use is limited by several important drawbacks, such as a narrow therapeutic window, the risk of intracranial and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interactions with a number of drugs and nutrients, and the need for regular laboratory tests for therapy adjustment. Currently, new oral anticoagulants, such as direct thrombin inhibitors (e.g., dabigatran) and direct factor Xa inhibitors (e.g., apixaban, rivaroxaban), are being developed and tested in clinical trials. Dabigatran and rivaroxaban were recently approved for prevention of cerebral embolism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The ad-vantages of dabigatran in comparison to warfarin are a lower rate of major bleedings with dabigatran 110mg bid, a better efficacy with dabigatran 150mg bid, no clinically relevant interactions with other drugs and no need for routine coagulation monitoring. The disadvantages are the absence of antidote and the absence of routine laboratory tests for precise mea-surements of anticoagulant effect of direct thrombin/ factor Xa inhibitors. This review will focus on throm-bin and factor Xa inhibitors, which are new and promising oral anticoagulants for the prevention of cerebral embolism. We will discuss their pharmacol-ogical and clinical properties and provide the most recent updates on their clinical tria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rombin INHIBITOR Factor Xa INHIBITOR DABIGATRAN RIVAROXABAN cerebral embolism atrial fibrillation
下载PDF
改良直接抽吸取栓术治疗急性脑栓塞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2
作者 黄华锰 胡桂和 +1 位作者 关秩诗 欧阳樱君 《广州医药》 2023年第12期60-65,共6页
目的观察改良直接抽吸取栓术(ADAPT)治疗急性前循环大动脉栓塞性脑卒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3月—2023年2月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采用改良ADAPT治疗急性前循环大动脉栓塞性脑卒中的12例患者临床资料。该改良技术核心... 目的观察改良直接抽吸取栓术(ADAPT)治疗急性前循环大动脉栓塞性脑卒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3月—2023年2月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采用改良ADAPT治疗急性前循环大动脉栓塞性脑卒中的12例患者临床资料。该改良技术核心是血栓抽吸导管或颅内支持导管管头明确越过血栓后才开始直接使用20 mL的注射器进行手动持续抽吸;所有患者术后依据临床症状和影像表现启动规范抗凝药物治疗,每月门诊随访观察有无再发卒中。结果12例患者闭塞血管均成功再通,其中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2b~2c级3例(25%),mTICI 3级9例(75%);从穿刺到血管再通平均时间为37.7 min,首次取栓再通8例(66.7%),其中颈内动脉闭塞首次取栓再通成功率达80%,出院时平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9.00±9.22)分,与术前基础NIHSS评分相比,平均下降7分,术后90 d功能恢复良好(mRS评分0~2分)9例(75%);术后脑出血3例(25%),其中1例为小点状出血(HI1)而无明显症状、1例为血肿<梗死面积的30%并有轻微占位效应的出血(PH1)恢复良好、1例为血肿>梗死面积的30%并有明显占位效应的出血(PH2)术后自动出院,12例患者筛查病因均发现有心房纤颤,9例患者术后依据临床症状和影像表现在早期开展规范抗凝二级预防管理后无再复发。结论改良ADAPT是治疗急性大动脉栓塞性脑卒中的一种安全可行选择,血管再通效率高,血栓逃逸概率低、临床疗效良好。对心房纤颤患者实施规范抗凝管理可有效预防脑卒中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栓塞 抽吸取栓 心房纤颤
下载PDF
心源性脑栓塞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2
3
作者 吴章薇 赵军 +3 位作者 李冰洁 梅利平 郭鸣 周昊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59-562,共4页
目的探讨心源性脑栓塞出血转化(HT)的临床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5年12月住院的115例心房颤动并发脑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颅内出血分为HT组(n=58)与非HT组(n=57)。对两组年龄、脑栓塞前... 目的探讨心源性脑栓塞出血转化(HT)的临床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5年12月住院的115例心房颤动并发脑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颅内出血分为HT组(n=58)与非HT组(n=57)。对两组年龄、脑栓塞前后抗栓治疗、溶栓、梗死灶大小、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评分(NIHSS)及HAS-BLED评分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两组发病时、发病后1个月、发病后3个月NIHSS和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分。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间NIHSS评分(t=-2.991,P=0.003)、HAS-BLED评分(t=-2.499,P=0.014)、梗死灶大小(χ2=8.355,P=0.004)有显著性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NIHSS(OR=1.127,P=0.027)、梗死灶大小(OR=4.390,P=0.035)和HAS-BLED评分(OR=1.783,P=0.03)均是HT的独立危险因素。按HAS-BLED评分分组,低危组(0~2分)HT发生率低于高危组(≥3分)(χ2=4.643,P=0.031)。发病时、发病后1个月、发病后3个月,HT组NIHSS评分均高于非HT组(t〉2.387,P〈0.05);HT组发病时m RS评分高于非HT组(t=-2.262,P=0.026);发病后1个月和3个月,两组m RS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t〈1.468,P〉0.05)。结论心房颤动后脑栓塞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较重、梗死灶较大、HAS-BLED评分较高的患者更易发生HT;HT组神经功能的恢复较非HT组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栓塞 心房颤动 出血转化 危险因素 预后
下载PDF
不同年龄段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防治脑梗死的用药情况比较 被引量:8
4
作者 黄琳 燕兰云 +4 位作者 吴婷 刘东 张成林 严妤函 王蔚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4期23-26,共4页
目的比较不同年龄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在预防和治疗脑梗死用药情况的异同,寻找更优的用药方式。方法临床收集145例非瓣膜性房颤并发脑梗死患者,根据年龄分为A(〈65岁组)、B(65~74岁组)和C(〉74岁组)组,对其病因、发生血栓的危险因... 目的比较不同年龄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在预防和治疗脑梗死用药情况的异同,寻找更优的用药方式。方法临床收集145例非瓣膜性房颤并发脑梗死患者,根据年龄分为A(〈65岁组)、B(65~74岁组)和C(〉74岁组)组,对其病因、发生血栓的危险因素、发生脑梗死前后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在房颤并发脑梗死的患者中,华法林作为预防用药和治疗用药的使用率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其中合并冠心病、高血压和糖尿病等3个及以上危险因素的患者数量随年龄增加,华法林用药率并未增加。结论华法林可降低非瓣膜性房颤脑梗死的发生率,但随年龄增加,血栓高危因素不断增多,华法林院外预防率和院内治疗率呈现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法林 房颤 脑梗死 年龄
下载PDF
126例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贺建华 张茁 +1 位作者 张菁 张亮 《北京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272-274,共3页
目的 探讨防治心源性脑栓塞的有效方法。方法 对我院 12 6例心源性脑栓塞病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心源性脑栓塞最常见的原发病为风湿性心脏病 (5 7.9% ) ,其次为冠心病 (17.8% )。80 %的病人有房颤或房扑等心律... 目的 探讨防治心源性脑栓塞的有效方法。方法 对我院 12 6例心源性脑栓塞病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心源性脑栓塞最常见的原发病为风湿性心脏病 (5 7.9% ) ,其次为冠心病 (17.8% )。80 %的病人有房颤或房扑等心律失常 ,口服过华法令的患者仅 2 0 .8%。 6 9.8%的病例为大面积脑梗死 ,3/4在颈内动脉系统 ,梗死后出血率 2 8.8% ,全组死亡率 12 .7%。结论 各种原因所致房颤是心源性脑栓塞的主要危险因素 ,梗死多为大面积。口服华法令用量不足可能是抗凝治疗患者发生脑栓塞的原因之一。治疗房颤是预防脑栓塞的重要措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栓塞 房颤 华法令 心源性脑栓塞 治疗
下载PDF
心房颤动冷冻球囊或射频导管消融术后新发无症状脑梗死的发生情况及预后 被引量:10
6
作者 卢文杰 潘亮 +7 位作者 王玺 陈晓杰 陈英伟 李然 韩战营 秦小飞 孙国举 邱春光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680-685,共6页
目的:比较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冷冻球囊消融(CBA)与射频导管消融(RFCA)术后新发无症状脑梗死(NACI)的发生情况和预后。方法:连续入选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267例房颤患者,随机分为CBA组(n=133)与RFCA组(n=134)。术前... 目的:比较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冷冻球囊消融(CBA)与射频导管消融(RFCA)术后新发无症状脑梗死(NACI)的发生情况和预后。方法:连续入选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267例房颤患者,随机分为CBA组(n=133)与RFCA组(n=134)。术前和术后24 h内行头颅3.0T MRI检查,记录基线、术中和术后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房颤消融术后发生NACI的危险因素。进行1年临床随访,记录房颤复发及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CBA组和RFCA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相似,消融术后NACI(15.04%vs.12.69%)和1年房颤复发率(24.19%vs.25.95%)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脑卒中史(OR=3.113,95%CI:1.444~6.714)、术中电转复(OR=3.148,95%CI:1.399~7.138)和手术时间(OR=1.027,95%CI:1.005~1.050)均是消融术后发生NACI的危险因素(P均<0.05)。随访1年时,术后出现NACI的患者中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未出现NACI的患者(10.81%vs.1.83%;OR=6.485,95%CI:1.546~27.195,P=0.011),死亡(2.70%vs.0.46%)和血管性认知障碍(5.41%vs.1.38%)发生率有升高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房颤患者CBA和RFCA术后NACI的发生率相似,术后出现NACI的患者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冷冻球囊消融 射频导管消融 新发 无症状脑梗死
下载PDF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术围术期抗凝治疗的临床特征与卫生经济学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王鹏 樊晓寒 +4 位作者 陈刚 郑黎晖 刘志敏 牛国栋 姚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802-808,共7页
目的:探讨近5年来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射频导管消融术围术期抗凝治疗状况及卫生经济学特点,分析华法林与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包括利伐沙班及达比加群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连续性入选2015年1月至2019年8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 目的:探讨近5年来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射频导管消融术围术期抗凝治疗状况及卫生经济学特点,分析华法林与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包括利伐沙班及达比加群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连续性入选2015年1月至2019年8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一病区住院的1936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其中男性1406例(72.60%),女性530例(27.40%),平均年龄(56.4±10.4)岁。根据患者服药情况分为华法林组(n=660),利伐沙班组(n=620),达比加群酯组(n=656)。对其围术期抗凝方案、药物构成比例、治疗费用及出血、栓塞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随访期限为术后3个月。结果:1936例患者房颤病程中位时间为3(1,6)年。2015~2019年华法林使用比例呈明显下降(2015年vs.2019年:79.80%vs.20.24%,P<0.001),利伐沙班及达比加群酯使用比例均呈明显上升(P均<0.001);2015~2017年年化人均药物费用[元(/年·人)]呈显著上升趋势(2609.9 vs.6096.4 vs.10339.4,P<0.001);成本效果分析显示华法林较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具有更优的成本效果比(217.8 vs.13158.7 vs.12142.1,P<0.001)。3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事件,共发生大出血9例(0.46%)及栓塞事件17例(0.88%),包括中枢神经系统栓塞15例;华法林组与利伐沙班组、达比加群酯组的栓塞发生率(1.20%vs.0.65%vs.0.76%,P=0.35)及大出血并发症发生率(0.76%vs.0.32%vs.0.30%,P=0.4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936例患者中1439例患者为间断性抗凝治疗,497例连续性抗凝治疗,亚组分析显示,华法林与NOAC抗凝药使用后患者并发症发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射频导管消融术围术期抗凝治疗中,华法林与NOAC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相当;成本效果分析显示华法林较NOAC有明显的效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 华法林 成本效果分析 栓塞 出血 并发症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塞继发脑梗塞——(附5例尸检报告) 被引量:14
8
作者 黎锦如 黄如训 +1 位作者 钟思陶 连锦英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285-288,共4页
报告经尸检证实的急性心肌梗塞(AMI)继发脑梗塞(CI)5例。CI灶位于大脑中动脉区4例(左3、右1),前动脉区1例;新鲜与陈旧心梗并存4例,心脏动脉瘤、左室内附壁血栓(MT)、二尖辨狭窄各2例;心主动脉、脑基底动脉及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Ⅲ~Ⅳ度... 报告经尸检证实的急性心肌梗塞(AMI)继发脑梗塞(CI)5例。CI灶位于大脑中动脉区4例(左3、右1),前动脉区1例;新鲜与陈旧心梗并存4例,心脏动脉瘤、左室内附壁血栓(MT)、二尖辨狭窄各2例;心主动脉、脑基底动脉及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Ⅲ~Ⅳ度5例。与同期AMI尸检无CI13例心脑病理临床资料作比较,认为CI发生除心源性脑栓塞外,低血压、脑动脉粥样硬化也是重要因素,提出AMI早期应用抗凝治疗、及时纠正心衰和低血压,避免MT的形成与脱落是防治CI发生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脑栓塞 并发症
下载PDF
心源性脑栓塞10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2
9
作者 汪志忠 黎红华 +4 位作者 武强 吴非 徐志鹏 林琅 杨梅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1年第9期44-46,共3页
目的:分析心源性脑栓塞(cardiogenic cerebral embolism,CCE)的病因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对100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既往史、临床表现、心电图、超声心动图、CT、MRI进行分析。结果:心房纤颤84例,占84%;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伴心房纤颤21例,占2... 目的:分析心源性脑栓塞(cardiogenic cerebral embolism,CCE)的病因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对100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既往史、临床表现、心电图、超声心动图、CT、MRI进行分析。结果:心房纤颤84例,占84%;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伴心房纤颤21例,占21%;非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伴心房纤颤63例,占63%;头颅磁共振检查提示大面积脑梗死76例占76%,合并出血性梗死23例,占23%。结论:心房纤颤是引起心源性脑栓塞的最常见原因,其中大多数为非瓣膜病性心房纤颤,心源性脑栓塞约76%为大面积梗死,而且病灶累及多叶,易发生出血性梗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源性脑栓塞 心房纤颤 出血性梗死 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超声心动图
下载PDF
心源性脑栓塞后出血性转换临床分析(附50例报告) 被引量:6
10
作者 赵性泉 王春雪 +1 位作者 杨中华 王拥军 《北京医学》 CAS 2005年第6期331-333,共3页
目的探讨心源性脑栓塞后出血性转换(HT)的特点和防治策略。方法回顾50例心源性脑栓塞后出血性转换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点。结果心源性脑栓塞最常见的病因为风湿性瓣膜心脏病(58%),特别是合并房颤的人群高达82%。多数患者发生在颈... 目的探讨心源性脑栓塞后出血性转换(HT)的特点和防治策略。方法回顾50例心源性脑栓塞后出血性转换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点。结果心源性脑栓塞最常见的病因为风湿性瓣膜心脏病(58%),特别是合并房颤的人群高达82%。多数患者发生在颈内动脉系统(70%),特别是大面积的梗死患者(50%)。82%的患者表现为点状和线状的出血性梗死(HI)或不伴有占位征象的片状血肿,18%的患者表现为脑实质性血肿(PH)并伴有占位征象。病前应用过抗凝、降纤、抗血小板等药物治疗者占48%。总死亡率达16%。结论风湿性瓣膜心脏病合并房颤是心源性脑栓塞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颈内动脉系统的大面积栓塞更容易发生栓塞后出血性转换。病前应用抗凝、降纤、抗血小板药物、活血化瘀中药等是否与出血性转换有关,尚需要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性转换 栓塞后 临床分析 心源性脑栓塞 颈内动脉系统 抗血小板药物 活血化瘀中药 占位征象 患者表现 影像学特点 出血性梗死 防治策略 临床资料 总死亡率 危险因素 心脏病 风湿性 实质性 治疗者 瓣膜 房颤 面积 血肿
下载PDF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脑栓塞早期抗凝的安全性与获益 被引量:6
11
作者 黄国敏 黄丹丹 +1 位作者 邓耀芳 黄汉宁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6年第13期32-35,共4页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脑栓塞患者早期应用华法林抗凝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脑栓塞急性期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抗凝应用时间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脑栓塞患者早期应用华法林抗凝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脑栓塞急性期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抗凝应用时间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于起病后2周应用华法林抗凝,观察组起病后立即应用华法林抗凝,比较两组的出血转化率、卒中复发率、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情况、改良m RS评分情况及6个月随访生存率。结果:治疗后,两组NIHSS和m R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卒中复发率为6.0%,脑栓塞复发率为4.0%,并发症发生率为16.0%,分别低于对照组的18.0%、14.0%和34.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随访3个月的生存率为98.0%,高于对照组的8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脑栓塞患者早期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安全性高,并发症少,在降低出血风险的同时又可降低复发卒中的风险,对降低残疾率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脑栓塞 华法林 可行性
下载PDF
心内直视手术中结扎左心耳预防风湿性心房颤动患者脑栓塞的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胜中 谭今 +3 位作者 向波 蒋露 于涛 黄克力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905-908,共4页
目的探讨在心内直视手术中采用丝线结扎闭塞左心耳的安全性,并评价其预防风湿性心房颤动患者脑栓塞的有效性。方法 2012年4月至2014年3月,该院心脏外科中心在129例接受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的风湿性心房颤动患者心内直视手术中,采用双10... 目的探讨在心内直视手术中采用丝线结扎闭塞左心耳的安全性,并评价其预防风湿性心房颤动患者脑栓塞的有效性。方法 2012年4月至2014年3月,该院心脏外科中心在129例接受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的风湿性心房颤动患者心内直视手术中,采用双10号丝线从心外结扎闭塞左心耳(结扎组),通过观察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随访期内脑栓塞发生率,并与该院同期未行左心耳结扎术的129例患者(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结扎组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阻断时间、ICU入住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235±50)min、(88±24)min、(57±16)min、(26.5±9.3)h和(12.4±7.5)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扎组术后再次开胸止血(1例)、低心排血量综合征(2例)、急性肾衰竭(2例)、肺部感染(3例)、胸骨切口裂开(2例)等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扎组死亡2例,对照组死亡3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扎组127例随访(23.6±11.3)个月,无1例发生脑栓塞,而对照组126例随访(22.9±12.1)个月,5例发生脑栓塞,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内直视手术中采用丝线结扎闭塞左心耳,简单安全,可降低风湿性心房颤动患者脑栓塞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心耳结扎 左心耳闭塞 二尖瓣置换术 心房颤动 脑栓塞
下载PDF
多指标联合检测对心房颤动合并脑栓塞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许友升 孟令波 +1 位作者 杨德忠 李丽丽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04-606,共3页
目的探讨房颤患者左房直径、C反应蛋白、血清脂蛋白(a)与脑栓塞发病的相关性。方法将110例持续性房颤患者根据头颅CT或MRI判断是否伴有脑栓塞分为A、B两组,A组为持续性房颤伴有脑栓塞患者52例,B组为持续性房颤未伴有脑栓塞患者58例,分... 目的探讨房颤患者左房直径、C反应蛋白、血清脂蛋白(a)与脑栓塞发病的相关性。方法将110例持续性房颤患者根据头颅CT或MRI判断是否伴有脑栓塞分为A、B两组,A组为持续性房颤伴有脑栓塞患者52例,B组为持续性房颤未伴有脑栓塞患者58例,分别检测两组的左房直径、C反应蛋白、血清脂蛋白(a)水平。结果 A、B两组患者基本情况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左房直径、C反应蛋白、血清脂蛋白(a)指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应用左房直径、C反应蛋白、血清脂蛋白(a)对房颤合并脑栓塞的诊断敏感度(94.3%)分别高于单独应用左房直径(85.4%)、C反应蛋白(84.3%)、血清脂蛋白(a)(76.5%)。结论检测左房直径、C反应蛋白、血清脂蛋白(a)对预测房颤患者是否并发脑栓塞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房直径 C反应蛋白 脂蛋白(a) 房颤 脑栓塞
下载PDF
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中闭塞左心耳预防风湿性心房颤动患者脑栓塞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胜中 谭今 +1 位作者 于涛 黄克力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5-119,共5页
目的探讨在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中采用丝线结扎闭塞左心耳的安全性,并评价其预防风湿性心房颤动(AF)患者脑栓塞的有效性。方法 2012年4月-2014年3月,258例风湿性AF患者在该院接受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治疗,129例术中采用双十号丝线从心外... 目的探讨在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中采用丝线结扎闭塞左心耳的安全性,并评价其预防风湿性心房颤动(AF)患者脑栓塞的有效性。方法 2012年4月-2014年3月,258例风湿性AF患者在该院接受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治疗,129例术中采用双十号丝线从心外结扎闭塞左心耳(结扎组),129例未行左心耳结扎术(对照组),通过观察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以及随访期内脑栓塞发生率,并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阻断时间、ICU入住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再次开胸止血、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急性肾功能衰竭、肺部感染、胸骨切口裂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扎组死亡2例,而对照组死亡3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扎组127例随访(23.6±11.3)个月,无一例发生脑栓塞,而对照组126例随访(22.9±12.1)个月,5例发生脑栓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中采用丝线结扎闭塞左心耳,简单安全,可降低风湿性AF患者脑栓塞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心耳结扎 左心耳闭塞 二尖瓣置换术 风湿性心脏病 心房颤动 脑栓塞
下载PDF
应用低分子肝素钠预防房颤患者住院期间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易晓淑 章丽萍 孙慧超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3年第20期149-150,153,共3页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钠预防房颤患者住院期间心源性脑栓塞(CCE)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重庆市丰都县人民医院心内科2001~2011年有华法林抗凝指征但不愿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共658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A组(n=352)和B组(n=306),A...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钠预防房颤患者住院期间心源性脑栓塞(CCE)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重庆市丰都县人民医院心内科2001~2011年有华法林抗凝指征但不愿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共658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A组(n=352)和B组(n=306),A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钠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B组单纯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比较两组患者CCE的发生率。结果 A组CCE发生率为5.1%(18/352),B组CCE发生率为9.8%(30/306),两组CCE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2,P<0.05)。结论对不愿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患者在住院期间使用低分子肝素钠可减少住院期间脑栓塞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源性脑栓塞 房颤 低分子肝素钠
下载PDF
心脏起搏患者心房颤动和脑栓塞发生率的长期随访 被引量:5
16
作者 陈文 汪康平 +2 位作者 宋建平 刘志华 蒋文平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0年第4期234-236,共3页
为了解起搏患者心房颤动 (AF)和脑栓塞 (CE)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 ,12 5例起搏患者术后每 6~ 12个月随访一次 ,随访时暴露自身心律并记录术后CE事件。 12 5例患者随访 5 .88± 0 .34(1.5~ 2 4.6 )年。术前AF总的发生率为 2 8% (35... 为了解起搏患者心房颤动 (AF)和脑栓塞 (CE)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 ,12 5例起搏患者术后每 6~ 12个月随访一次 ,随访时暴露自身心律并记录术后CE事件。 12 5例患者随访 5 .88± 0 .34(1.5~ 2 4.6 )年。术前AF总的发生率为 2 8% (35 / 12 5 ) ,术后为 40 % (5 0 / 12 5 ) ,其中术后新发生持续性AF(CAF) 15 % (18/ 12 0 )、阵发性AF(PAF) 5 .5 %(5 / 90 )。影响AF发生的因素 :①起搏方式 :VDD患者未见AF发生 ,AAI、VVI和DDD三种起搏方式间AF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②术前存在PAF者 ,术后CAF发生率明显升高 ,达 2 6 .7% (8/ 30 )。③心律失常类型 :慢 快综合征患者术后CAF的发生率 30 .3% (10 / 33)显著高于缓慢性病窦综合征 6 .4% (3/ 47)和房室阻滞 11.1% (5 / 45 )患者 (P均<0 .0 5 )。④年龄 :6 0岁以上患者中CAF的发生率显著高于 6 0岁以下患者 (P <0 .0 5 )。术后CE发生率为 5 .6 % ,伴AF者显著高于不伴AF者 (P <0 .0 1) ,而未见起搏方式对其影响。结果提示 :在起搏随访时应重视对AF的检出及治疗 ,避免由此造成的起搏功能障碍、起搏并发症和CE ,并充分考虑基础心律失常类型、起搏方式和年龄可能产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心房颤动 脑栓塞 随访
下载PDF
阿加曲班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心房颤动合并脑栓塞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4
17
作者 黄春 朱飞 胡细灰 《中国当代医药》 2016年第36期39-41,共3页
目的 探讨阿加曲班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心房颤动(房颤)合并脑栓塞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6年5月收治的76例房颤合并脑栓塞患者。根据动态随机化原则,将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8例。对照组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 目的 探讨阿加曲班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心房颤动(房颤)合并脑栓塞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6年5月收治的76例房颤合并脑栓塞患者。根据动态随机化原则,将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8例。对照组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阿加曲班联合依达拉奉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评分以及凝血指标。结果 两组治疗前的NIHSS评分、Barthe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9.15±2.12)分]、Barthel评分[(76.57±14.23)分],与对照组[(15.47±4.35)、(58.45±12.31)分]比较,优势较大(P〈0.05)。两组治疗前的凝血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凝血指标较对照组优势更明显(P〈0.05)。结论 阿加曲班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房颤合并脑栓塞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凝血指标,在临床上可以广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加曲班 依达拉奉 房颤 脑栓塞 凝血指标
下载PDF
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致脑栓塞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白润涛 葛朝莉 韩漫夫 《中国医药》 2008年第3期141-142,共2页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致脑栓塞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脑栓塞患者(观察组)和64例无风湿性心脏病病史脑栓塞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结果风湿性心脏病脑栓塞患者发病年龄轻,观察组牛津郡...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致脑栓塞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脑栓塞患者(观察组)和64例无风湿性心脏病病史脑栓塞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结果风湿性心脏病脑栓塞患者发病年龄轻,观察组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分型中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和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所占比例高,观察组TACI和PACI占86.5%,对照组TACI和PACI占68.7%,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发病时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观察组较对照组高。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脑栓塞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严重,临床预后较差,应早期积极进行抗凝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湿性心脏病 心房颤动 脑栓塞
下载PDF
36例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特点与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李红杰 张朝民 《吉林医学》 CAS 2004年第12期17-18,共2页
目的:探讨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特点,栓塞部位,治疗及预后。方法:对36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心源性脑栓塞最常见的原发病是风湿性心脏病,其次是冠心病。栓塞部位以左侧大脑中动脉最常见。抗凝治疗有效。结论:... 目的:探讨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特点,栓塞部位,治疗及预后。方法:对36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心源性脑栓塞最常见的原发病是风湿性心脏病,其次是冠心病。栓塞部位以左侧大脑中动脉最常见。抗凝治疗有效。结论:心房纤颤是心源性脑栓塞的主要病因,应积极治疗心房纤颤以防止脑栓塞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栓塞 心房纤颤 治疗
下载PDF
高敏C-反应蛋白评估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脑栓塞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
20
作者 胡华兵 杨波 《疑难病杂志》 CAS 2011年第3期176-177,共2页
目的观察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脑栓塞与未合并脑栓塞患者间是否存在差异,以探讨hs-CRP对预测房颤合并脑栓塞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房颤患者216例,依据有无脑栓塞分为2组,并选择体检健康者100例作为健康... 目的观察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脑栓塞与未合并脑栓塞患者间是否存在差异,以探讨hs-CRP对预测房颤合并脑栓塞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房颤患者216例,依据有无脑栓塞分为2组,并选择体检健康者10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血清hs-CRP。结果房颤合并脑栓塞组的血清hs-CRP值明显高于房颤未合并脑栓塞组及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hs-CRP>5.612 mg/L为阳性标准,房颤合并脑栓塞组与未合并脑栓塞组的检出阳性率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hs-CRP明显升高的房颤患者发生脑栓塞的危险是hs-CRP不升高房颤患者的11.32倍。结论房颤合并脑栓塞患者血清hs-CRP明显升高,hs-CRP升高是预测房颤合并脑栓塞的可靠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敏C-反应蛋白 心房颤动 非瓣膜性 脑栓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