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的机制探讨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晓枫 侯煜 +2 位作者 刘俊 方丕华 张澍 《中国医刊》 CAS 2010年第1期47-50,共4页
目的观察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的临床及电生理表现,探讨紊乱性房速的电生理机制。方法 8例反复心悸患者,经体表12导联静态心电图或12导动态心电图诊断为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行电生理标测准确定位房速的起源部位,进而行射频消融治疗。在窦... 目的观察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的临床及电生理表现,探讨紊乱性房速的电生理机制。方法 8例反复心悸患者,经体表12导联静态心电图或12导动态心电图诊断为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行电生理标测准确定位房速的起源部位,进而行射频消融治疗。在窦性心律下应用三维标测系统先构建左房及肺静脉解剖图,之后在Remap模式下行激动标测,确定房性期前收缩(PACs)和(或)房速(AT)发作时首个心房搏动的最早激动起源位置。用盐水灌注导管先在最早激动处进行消融,若PACs或短暂AT消失则认定为有效。如果标测AT起源于肺静脉,若消融前伴频发PACs和短阵持续性AT,消融一侧肺静脉后均立刻消失,可较肯定确定其起源,则只进行单侧肺静脉消融;若术中自发PACs和短阵AT较少,考虑到存在起源于其他肺静脉的可能性,则行左右双侧肺静脉消融直至经Lasso电极证实达到完全电隔离。术后1周内复查动态心电图并随访至术后24个月。结果 8例患者术中都有自发性PACs及短暂非持续性AT。经标测确定最早激动点分别起源于RSPV 4例、RIPV 1例、LSPV 3例。8例患者局部消融后PACs和房性心动过速均消失。其中4例行单侧肺静脉消融达到完全电隔离;另4例行左右双侧肺静脉消融至完全电隔离。消融前后PACs数量分别为17815.3±10870.5和26.9±17.2;术前AT阵数为312.5±536.3,消融后无AT发作,并无任何其他心律失常发生。结论部分紊乱性房速的机制可能是位于肺静脉单个起搏点的自律性异常所致,由于异位激动的传导路径以及传导速度的不一致导致了P′波的多形性以及心房紊乱心律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 机制 三维电解剖标测 射频消融
下载PDF
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下腔静脉口—三尖瓣环峡部依赖性心房扑动的导管消融疗效分析
2
作者 楚建民 任振芳 +4 位作者 马坚 姚焰 方丕华 华伟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8-30,共3页
目的:报道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下腔静脉口-三尖瓣环峡部依赖性心房扑动的相对发生率及导管消融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2年1月-2006年4月在我院因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行射频消融的40例患者,应用常规电生理标测方法... 目的:报道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下腔静脉口-三尖瓣环峡部依赖性心房扑动的相对发生率及导管消融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2年1月-2006年4月在我院因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行射频消融的40例患者,应用常规电生理标测方法或三维标测方法(Carto和Ensite)指导导管消融,观察下腔静脉口-三尖瓣环峡部心房扑动相对发生率及其导管消融结果。结果:40例患者共诱发出50种房性心动过速,具有典型下腔静脉口-三尖瓣环峡部依赖性心房扑动心电图表现,且成功靶点在下腔静脉口和三尖瓣环峡部者31种(31/50,62.0%)。另外19种(19/50,38.0%)房性心动过速临床心电图表现与典型心房扑动不同,表现为P’波,其中11种(11/50,22.0%)成功靶点在右心房游离壁疤痕-下腔静脉峡部,瘢痕-上腔静脉峡部者2种,瘢痕与瘢痕之间峡部者2种;在瘢痕和三尖瓣环之间2种。房间隔补片和上腔静脉之间、房间隔补片和三尖瓣环之间各消融成功1种。40例患者射频消融成功,无并发症。随访1例患者心动过速复发,二次消融成功;1例患者出现持续性心房颤动伴RR长间歇,植入永久性起搏器。结论: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常常为下腔静脉口-三尖瓣环峡部心房扑动,导管消融具有较高的疗效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扑动 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 心脏外科手术 导管消融
下载PDF
主动脉无冠窦径路在房室结周房性心动过速消融治疗中的作用
3
作者 丁祥伟 居维竹 +7 位作者 杨兵 陈明龙 张凤祥 郦明芳 陈红武 顾凯 余金波 曹克将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3年第4期304-307,共4页
目的探讨主动脉无冠窦(NCC)径路在房室结周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消融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共113例进行过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的局灶性房速患者入选本研究。对需在NCC消融的患者以及其他房室结周房速患者的电生理特性和靶点记录图进行... 目的探讨主动脉无冠窦(NCC)径路在房室结周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消融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共113例进行过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的局灶性房速患者入选本研究。对需在NCC消融的患者以及其他房室结周房速患者的电生理特性和靶点记录图进行比较。结果在113例局灶性房速患者中,有20例患者起源于房室结周。其中,仅5例(25%)患者需在NCC消融,其余患者均能在右房前间隔消融成功。两类房速在激动模式、右房最早激动点的三维标测特点、房室结周消融终止房速发作所需时间上均无差别。结论大约1/4的房室结周房速需至NCC消融,然而,尚未发现能预测房室结周房速起源位点的临床和电生理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房性心动过速 导管消融 射频消融 主动脉无冠窦 房室结
下载PDF
24h动态心电图中房性快速心律失常与P波离散度(Pd)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3
4
作者 潘华 杜建英 +1 位作者 张文静 李国平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8年第1期46-48,共3页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24h动态心电图,分析患者在发生房性快速心律失常时,Pd的变化情况,并分析之间的关系。方法:取我院2014年4月至2016年10月就诊的126例房性快速心律失常患者,分为A组(偶发房早)、B组(频发房早及短阵房速)、C组...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24h动态心电图,分析患者在发生房性快速心律失常时,Pd的变化情况,并分析之间的关系。方法:取我院2014年4月至2016年10月就诊的126例房性快速心律失常患者,分为A组(偶发房早)、B组(频发房早及短阵房速)、C组(阵发性房颤)、D组为正常的健康体检者,检测并记录患者的Pd、Pmax、LADD及Pd、Pmax阳性率,并预测Pd、Pmax对房性快速心律失常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灵敏度、特异度。结果:通过检测,结果显示,房性快速心律失常患者的Pd、Pmax都升高显著,其中C组最为显著,较正常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和LADD关系不大;A、B、C三组中,B组的Pd、Pmax阳性率分别为66.67%、71.43%,C组的Pd、Pmax阳性率分别为78.57%、83.33%,较A组(40.48%、47.62%)显著升高,差异明显(P<0.05);比较Pd和Pmax的预测值,灵敏度比较接近,阳性预测值和特异度较Pmax升高明显,阴性预测值则微微低于Pmax;比较Pmax+Pd发和单个的指标,阴性预测值与特异度下降(60.34%、61.80%),但是阳性预测值与灵敏度有所增加(92.07%、93.20%)。结论:Pd (P波离散度)可以作为预测房性心律失常的一个新的指标,而联合检测Pd与Pmax可以进一步提高诊断的敏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性快速心律失常 24小时动态心电图 P波离散度
下载PDF
毛花苷C治疗快速型室上性心律失常的系统评价
5
作者 张伟 邓琴 +1 位作者 徐贵丽 何洪静 《中国药师》 CAS 2010年第1期42-49,共8页
目的:系统评价毛花苷C治疗快速型室上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电子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CC、CHKD、sciencedirect等数据库,纳入毛花苷C治疗快速型室上性心律失常所有随机对照试验,逐个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并进行M... 目的:系统评价毛花苷C治疗快速型室上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电子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CC、CHKD、sciencedirect等数据库,纳入毛花苷C治疗快速型室上性心律失常所有随机对照试验,逐个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并进行Meta分析。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章22篇包括1320例患者进入本系统评价。Meta分析结果显示:(1)治疗房颤:①与胺碘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1);与地尔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5);与普罗帕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与维拉帕米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03);②不良反应发生率:与胺碘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地尔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③平均转复时间:与胺碘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1);与地尔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1)。(2)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与普罗帕酮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7)。结论:本系统评价显示:对于房颤及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毛花苷C的疗效不如胺碘酮、地尔硫(?)、维拉帕米、普罗帕酮等典型抗心律失常药物;安全性方面,毛花苷C优于其他药物,故对于房颤及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快速型室上性心律失常,应该首选典型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毛花苷C只能作为二线治疗药物,用于上述药物无效的病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花苷C 房颤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快速型室上性心律失常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