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asonal Changes of Reproductive Activity and Biochemical Composition of Pen Shell Atrina pectinata Linnaeus,1767 in Bohai Sea,China 被引量:2
1
作者 WANG Changbo LI Qi +1 位作者 XU Chengxun YU Ruihai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3期479-489,共11页
Seasonal variations in the bio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the reproductive cycle of pen shell Atrina pectinata in Bohai Sea were investigated from May 2013 to April 2014. Histological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reproduc... Seasonal variations in the bio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the reproductive cycle of pen shell Atrina pectinata in Bohai Sea were investigated from May 2013 to April 2014. Histological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reproductive cycle of A. pectinata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phases, inactive stage and gametogenesis, which were equally and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seawater temperature and food availability. Gametogenesis began in late autumn(October), and completed in June and July. Spawning took place in August, coinciding with the highest water temperature and the richest phytoplankton. The significantly high glycogen content in adductor muscles sustained throughout the late active and ripeness stages, but plummeted during spawning and inactive stages. The protein content in female gonads exhibited a synchronous increase along with oocyte diameter and lipid content, suggesting that the female gonads could accumulate protein and lipid for vitelline in A. pectinata. Furthermore, the RNA/DNA ratio was found to be a useful index to indicate the level of gonad maturation in both males and females. The findings of the present study provided a foundation for the fishery resource administration and the aquaculture development of this spec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化学的作文 繁殖周期 环境因素 atrina pectinata 季节的变化
下载PDF
Abnormal Karyotype of Pen Shell (Atrina pectinata) During Its Early Embryonic Development in Late Breeding Season
2
作者 ZHOU Liqing WANG Xuemei +5 位作者 YANG Aiguo WU Biao SUN Xiujun LIU Zhihong CHEN Siqing ZHAO Dan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4期902-910,共9页
The pen shell,Atrina pectinata,distributes globally.I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dible bivalves in east Asian countries.However,there are multiple difficulties in rearing pen shell larvae and juveniles because of ... The pen shell,Atrina pectinata,distributes globally.I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dible bivalves in east Asian countries.However,there are multiple difficulties in rearing pen shell larvae and juveniles because of their high mortality.To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 underlining such high mortality at the early embryonic development stage,we obtained approximately 100 million larvae during later breeding season in June,2017,and checked a large amount of mitotic chromosomal plates of the early embryos and post-spawning gonads tissue slices of their parent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ost diploid A.pectinata embryos have 17 pairs of chromosomes(2n=34)as their parents do.The first pair of particularly large chromosomes are heterotypic in some diploid embryos while they are homomorphic in others.The primary sex-determination chromosome type is XX/XY.A lot of triploid,pentaploid and aneuploid embryos with different numbers of the largest homomorphic or heteromorphic chromosomes were found due to the degeneration of overmatured parent gonads which hold normal karyotype.These larvae will die even though most of them may develop into the trochophore stage with 34 chromosomes.Genetic deficiency of chromosomes will cause a high rate of mortality in early embryos in late breeding season.These findings should enrich the current knowledge of juvenile pen shell aquacul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rina pectinata early embryo sex chromosome nuclear ploidy later breeding season
下载PDF
不同铵离子浓度与pH人工海水对栉江瑶精子激活效果的比较
3
作者 邱达观 兰帅勤 +7 位作者 陈煜 毛晶 臧战 VASQUEZ Hebert Ely 於锋 王爱民 郑兴 顾志峰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4-223,共10页
栉江瑶(Atrina pectinata)为我国重要的海洋经济双壳贝类,近年来,其养殖生产活动备受养殖企业关注,为发展和优化其人工繁殖技术,本研究探究了人工海水中铵离子浓度和pH的变化对栉江瑶新鲜精子游泳运动的激活作用,定量描述了高度活化状... 栉江瑶(Atrina pectinata)为我国重要的海洋经济双壳贝类,近年来,其养殖生产活动备受养殖企业关注,为发展和优化其人工繁殖技术,本研究探究了人工海水中铵离子浓度和pH的变化对栉江瑶新鲜精子游泳运动的激活作用,定量描述了高度活化状态下精子曲线运动速率(VCL)、直线运动速率(VSL)、平均路径运动速率(VAP)和鞭毛摆动频率(BCF)的运动学特征,并对精子ATP含量、ATP酶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进行了记录。结果显示,简单提高海水pH可略微提高栉江瑶精子运动率,但无法使精子进入高度活化状态;含有铵离子的碱化海水可有效激发精子游泳运动,3 mmol/L氨海水激活效果最佳。经3 mmol/L氨海水激活后,精子活力等级(MI)在21 min内一直保持在≥4的状态,在激活的前3 min内精子运动率都在80%以上,VCL>56μm/s,VSL>17μm/s,VAP>30μm/s,BCF>6 Hz。精子ATP含量在激活5 min后降低至初始含量的30.29%[(128.80±66.92)μmol/g prot],随后,无显著变化(P>0.05)。精子Na^(+)-K^(+)-ATP酶和Ca^(2+)-Mg^(2+)-ATP酶活性在运动过程中较为稳定,其中,Na^(+)-K^(+)-ATP酶活性较低[(0.62±0.03)U/mg prot],Ca^(2+)-Mg^(2+)-ATP酶活性较高[(6.08±0.04)U/mg prot]。精子SOD活性在15 min内逐步降低至[(1.23±0.73)U/mg prot],随后维持稳定。本研究可为栉江瑶精子激活机制深入研究提供基础,助力发展栉江瑶人工繁育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栉江瑶 精子 运动率 离子氨 PH 能量代谢
下载PDF
有棘和无棘两种表型栉江珧同工酶差异的比较 被引量:13
4
作者 余祥勇 王梅芳 +1 位作者 杨书婷 桂建芳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CAS 1999年第2期6-8,共3页
采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有棘和无棘两种不同表型的栉江珧(Atrina pectinta)的外套膜组织进行了EST 和SOD 同工酶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这两种类型的酶谱表达有一定差异,但同时也存在中间类型,表明有棘和... 采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有棘和无棘两种不同表型的栉江珧(Atrina pectinta)的外套膜组织进行了EST 和SOD 同工酶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这两种类型的酶谱表达有一定差异,但同时也存在中间类型,表明有棘和无棘的表型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栉江珧 有棘 无棘 同工酶 表型差异
下载PDF
栉江珧wnt4基因cDNA的克隆表达及调控 被引量:4
5
作者 王昌勃 李琪 +2 位作者 于瑞海 孔令锋 于红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41-1051,共11页
本研究运用同源克隆技术和RACE技术克隆了栉江珧(Atrina pectinata)wnt4基因cDNA全长序列。该基因序列全长为1493 bp,其中开放阅读框1074 bp,编码由357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栉江珧wnt4基因具有wnt家族保守结构域,与... 本研究运用同源克隆技术和RACE技术克隆了栉江珧(Atrina pectinata)wnt4基因cDNA全长序列。该基因序列全长为1493 bp,其中开放阅读框1074 bp,编码由357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栉江珧wnt4基因具有wnt家族保守结构域,与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海胆(Paracentrotus lividus)等物种具有高度的同源性。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wnt4基因表达具有广泛性和组织差异性,且与性别和性腺繁殖周期相关。wnt4基因表达量与性腺成熟度相关,并且整个繁殖周期卵巢表达量均显著高于精巢,说明wnt4基因参与了栉江珧两性性腺的发育,并在卵巢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不同发育阶段胚胎荧光定量分析表明,wnt4基因主要参与了栉江珧的早期胚胎发育。在胚胎发育早期(囊胚期和原肠期)wnt4基因的表达水平最高,是成体表达量的500倍;在担轮幼虫和D形幼虫期迅速下降,暗示wnt4基因可能在栉江珧早期发育阶段参与了某些器官的形成。17β-雌二醇诱导实验显示,17β-雌二醇可能通过反馈调节抑制卵巢wnt4基因表达(P<0.05);短时间处理,17β-雌二醇能诱导精巢wnt4基因显著表达(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栉江珧 wnt4 基因克隆 QRT-PCR 个体发育 繁殖周期 17Β-雌二醇
下载PDF
人工诱导栉江珧雌核发育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杨青 李琪 +1 位作者 于瑞海 李吉清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10-315,共6页
利用紫外线诱导进行栉江珧(Atrina pectinata)雌核发育单倍体的研究,用强度为2 561μW/(cm2.s)的紫外线(254nm)照射不同时间的精子与正常卵子受精展开实验。结果发现随照射时间的增加,卵裂率、早期胚胎存活率和D型幼虫发生率总体呈下降... 利用紫外线诱导进行栉江珧(Atrina pectinata)雌核发育单倍体的研究,用强度为2 561μW/(cm2.s)的紫外线(254nm)照射不同时间的精子与正常卵子受精展开实验。结果发现随照射时间的增加,卵裂率、早期胚胎存活率和D型幼虫发生率总体呈下降趋势,遗传失活的精子与正常卵子受精后其胚胎发育至D型幼虫前期停止。经紫外线照射的精子受精后所产生的单倍体胚胎发育速度慢于正常受精所产生的二倍体胚胎,各照射组均出现非整倍体。40 s照射组中卵裂率达到51.2%,D型幼虫发生率为0,单倍体率最高,达到36.8%,出现“Hertwig效应”。由于雌核发育单倍体的有效诱导既需要精子遗传物质失活、又需要保证较高的卵裂率,因而在强度2 561μW/(cm2.s)的紫外线下照射40 s是获得栉江珧雌核发育单倍体的最佳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栉江珧 雌核发育 紫外线照射 Hertwig效应
下载PDF
北部湾及附近海域栉江珧性腺发育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王梅芳 余祥勇 叶富良 《广西科学》 CAS 2000年第2期140-143,157,共5页
通过对北部湾及附近海域栉江珧 [Pinna (Atrina) pectinata]性腺进行周年切片观察 ,根据生殖细胞发育状况和各类型细胞在滤泡中所占的比例 ,将栉江珧性腺发育过程分为增殖、生长、成熟、排放和休止 5个期。观察发现雄性性腺发育过程中... 通过对北部湾及附近海域栉江珧 [Pinna (Atrina) pectinata]性腺进行周年切片观察 ,根据生殖细胞发育状况和各类型细胞在滤泡中所占的比例 ,将栉江珧性腺发育过程分为增殖、生长、成熟、排放和休止 5个期。观察发现雄性性腺发育过程中性细胞呈现区域性同步化分布特征 ;雌性性腺的不同部位发育程度也有一定差异 ,造成性腺分批成熟排放。湛江附近海域栉江珧在 5月和 10月形成两个繁殖高峰期 ,休止期不明显。切片中还观察到少量栉江珧个体存在雌雄同体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栉江珧 性腺发育 滤泡 雌雄同体 海产贝类 育苗
下载PDF
3种江珧同工酶遗传标记 被引量:14
8
作者 王梅芳 叶富良 余祥勇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00年第2期1-5,共5页
通过对江珧科的栉江珧、旗江珧及二色裂江珧三物种的 5种组织 (消化盲囊、肾组织、外套膜、后闭壳肌和鳃组织 )进行垂直板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技术 ,研究江珧科的 SOD、EST同工酶酶谱 ,结果表明 ,不同种间的个体其酶谱表型有稳定... 通过对江珧科的栉江珧、旗江珧及二色裂江珧三物种的 5种组织 (消化盲囊、肾组织、外套膜、后闭壳肌和鳃组织 )进行垂直板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技术 ,研究江珧科的 SOD、EST同工酶酶谱 ,结果表明 ,不同种间的个体其酶谱表型有稳定的差异 ,同属的种间差异小于不同属的种间差异 ,即酶谱的差异程度与形态分类学中的亲缘关系相关。可利用其酶谱表型具有种特异性作为一种蛋白分子标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栉江珧 旗江珧 二色裂江珧 同工酶 遗传标记
下载PDF
栉江珧染色体制备及核型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周丽青 王雪梅 +7 位作者 吴彪 孙秀俊 陈四清 刘志鸿 杨爱国 张盛农 赵庆 张高伟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6-72,共7页
为了解栉江珧(Atrina pectinata)的细胞遗传学特征,取暂养促熟的雌雄亲贝共12枚为研究对象,通过调节暂养水温、采用鳃丝及鳃丝对应部位创面的愈合增生组织为染色体制备材料来改良染色体制备方法,采用常规的热滴片法制备出大量形态好且... 为了解栉江珧(Atrina pectinata)的细胞遗传学特征,取暂养促熟的雌雄亲贝共12枚为研究对象,通过调节暂养水温、采用鳃丝及鳃丝对应部位创面的愈合增生组织为染色体制备材料来改良染色体制备方法,采用常规的热滴片法制备出大量形态好且分散均匀的染色体标本,并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显示,适度调节暂养水温和给鳃组织制造微创并以创面愈合增生组织为染色体制备材料均能有效增加组织细胞的分裂增生能力,为染色体制备提供了充足的材料;栉江珧二倍体染色体数目2n=34,雄性染色体组型为2n=8m+10sm+16st,雌性染色体组型为2n=6m+10sm+18st,染色体组型中,雌雄两性中期分裂相的染色体排序基本一致,都有1对染色体相对长度明显大于其他染色体;两性染色体组型有两处明显不同,其一,雄性第14对染色体为中着丝粒染色体,而雌性相对应的是亚端着丝粒染色体;其二,雄性栉江珧相对长度最大的染色体存在异形情形,雌性最大的染色体对则为同形,基本确定栉江珧存在初级的性染色体分化,属于XX/XY型性别决定方式。大型贝类染色体制备方法的改进将有助于丰富贝类细胞遗传学和分类学的研究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栉江珧 染色体核型 异形染色体 分类
下载PDF
两种江珧雌雄同体及性转换现象 被引量:9
10
作者 王梅芳 余祥勇 王君彦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CAS 1999年第4期6-10,共5页
通过对江珧科两物种栉江珧、二色裂江珧的性腺组织学切片观察 ,发现性转换及雌雄同体的个体 ,雌雄滤泡在性腺中分布有两种类型 ,一种为滤泡混合型 ,另一种为滤泡并存型。性变方向有雄性转化为雌性、雌性转化为雄性及两种性别均衡发育等... 通过对江珧科两物种栉江珧、二色裂江珧的性腺组织学切片观察 ,发现性转换及雌雄同体的个体 ,雌雄滤泡在性腺中分布有两种类型 ,一种为滤泡混合型 ,另一种为滤泡并存型。性变方向有雄性转化为雌性、雌性转化为雄性及两种性别均衡发育等三种类型 ,且以雄性转化为雌性为主。据此推测性变及雌雄同体在江珧科是较普遍存在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栉江珧 二色裂江珧 雌雄同体 性转换
下载PDF
有棘无棘两种表型栉江珧28S和COI基因序列差异的比较 被引量:3
11
作者 薛东秀 张涛 +2 位作者 王海艳 郑小东 孟凡玉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88-91,共4页
在形态学分析的基础上,对有棘和无棘两种不同表型栉江珧(Atrina pectinata)的28S rDNA和COI基因片段进行序列分析比较。结果显示这两种表型的DNA序列差异很小,28S rDNA(1 075 bp)无差异,而COI(659 bp)碱基差异最大为1.5%,不能提供这两... 在形态学分析的基础上,对有棘和无棘两种不同表型栉江珧(Atrina pectinata)的28S rDNA和COI基因片段进行序列分析比较。结果显示这两种表型的DNA序列差异很小,28S rDNA(1 075 bp)无差异,而COI(659 bp)碱基差异最大为1.5%,不能提供这两种表型的栉江珧划分为两个种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栉江珧(atrina pectinta) 28S RDNA COI
下载PDF
栉江珧闭壳肌及其脏器化学成分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雷晓凌 吴晓萍 +1 位作者 章超桦 吴红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116-120,共5页
本文研究了栉江珧闭壳肌及其脏器的营养成分。结果表明,闭壳肌比脏器和其它贝类的蛋白质含量要高得多,但灰分较低,脏器的营养组成跟一般贝类相似;两者的蛋白质营养价值均较高,闭壳肌和脏器的氨基酸价分别为83和82.7;闭壳肌的无机元素含... 本文研究了栉江珧闭壳肌及其脏器的营养成分。结果表明,闭壳肌比脏器和其它贝类的蛋白质含量要高得多,但灰分较低,脏器的营养组成跟一般贝类相似;两者的蛋白质营养价值均较高,闭壳肌和脏器的氨基酸价分别为83和82.7;闭壳肌的无机元素含量有其特点;限量元素含量闭壳肌比脏器要低得多,说明脏器比闭壳肌具有较强的富集限量元素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脏器 化学成分 栉江珧 闭壳肌 氨基酸价 无机元素 限量元素 海产品
下载PDF
栉江珧亲贝室内升温促熟培育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于瑞海 王昭萍 +3 位作者 李琪 孔令锋 范立强 王虎成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1-35,共5页
研究了栉江珧种贝在繁殖期之前提早入池培育,通过逐渐升温和强化营养等技术措施,促使栉江珧种贝提早成熟产卵排精。实验证表明,可以根据室内培养期间的肥满度变化,来决定诱导产卵排精时间,当肥满度达到50%以上时,即可进行诱导产卵排精,... 研究了栉江珧种贝在繁殖期之前提早入池培育,通过逐渐升温和强化营养等技术措施,促使栉江珧种贝提早成熟产卵排精。实验证表明,可以根据室内培养期间的肥满度变化,来决定诱导产卵排精时间,当肥满度达到50%以上时,即可进行诱导产卵排精,其个体平均产卵量为800万粒。闭壳肌指数的变化情况跟肥满度变化情况正好相反,但不如肥满度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栉江珧 升温 促熟培育 产卵 排精
下载PDF
栉江珧第1卵裂抑制型雌核发育二倍体人工诱导的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青 李琪 +2 位作者 于瑞海 孔令锋 郑小东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63-67,共5页
利用6-二甲基氨基嘌呤(60 mg/L;6-DMAP)抑制第一卵裂,成功诱导出栉江珧(Atrina pectinata)雌核发育二倍体。研究结果表明在培养温度为24℃的条件下,受精后60 min用质量浓度为60 mg/L的6-DMAP处理栉江珧受精卵15 min进行雌核发育二倍体... 利用6-二甲基氨基嘌呤(60 mg/L;6-DMAP)抑制第一卵裂,成功诱导出栉江珧(Atrina pectinata)雌核发育二倍体。研究结果表明在培养温度为24℃的条件下,受精后60 min用质量浓度为60 mg/L的6-DMAP处理栉江珧受精卵15 min进行雌核发育二倍体的诱导效果理想,D形幼虫发生率和诱导率分别为14.7%和22.7%。细胞学观察显示,6-DMAP阻止了纺锤体的形成和染色体的移动,导致一个融合的二倍性雌性原核的形成。本研究结果首次提供了栉江珧雌核发育二倍体的细胞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栉江珧(atrina pectinata) 第一卵裂抑制型 雌核发育二倍体 6-DMAP
下载PDF
栉江珧生物学及人工育苗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红云 严正凛 张静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23-628,共6页
栉江珧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温带和热带海洋的双壳类软体动物,在我国主要分布于福建、广东等沿海省份。栉江珧后闭壳肌大而圆,柔嫩鲜美,闭壳肌干品与扇贝、日月贝的干品常混称为"干贝",经济价值很高。然而,多年来对野生资源的过... 栉江珧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温带和热带海洋的双壳类软体动物,在我国主要分布于福建、广东等沿海省份。栉江珧后闭壳肌大而圆,柔嫩鲜美,闭壳肌干品与扇贝、日月贝的干品常混称为"干贝",经济价值很高。然而,多年来对野生资源的过度捕捞,造成栉江珧野生资源总量急剧减少,以及人工规模化育苗技术一直未突破难关,严重制约了栉江珧养殖业的发展。对栉江珧的生活史、摄食代谢、同工酶、染色体核型、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研究和资源保护的现状,以及人工育苗过程中的亲贝选择与暂养、诱导产卵、幼虫培育、变态附着等作了概述,最后分析并探讨人工育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栉江珧 生物学 人工育苗
下载PDF
栉江珧生殖细胞的发生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梅芳 余祥勇 王如才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00年第3期441-446,共6页
通过观察栉江珧 (Atrina pectinata linnaeus)的未分化生殖细胞 ,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 ,精母细胞和卵母细胞 ,精子和卵子的形态结构与分布状况及核仁在卵成熟过程中的变化 ,对栉江珧生殖细胞发生及成熟过程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栉江珧 配子发生 生殖细胞 双质核仁
下载PDF
栉江珧精子超微结构的电镜观察 被引量:2
17
作者 顾向飞 边平江 +2 位作者 周小龙 林志华 董迎辉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67-71,共5页
为了给栉江珧(Atrina pectinata)受精机理提供细胞学依据,利用透射电镜对栉江珧精子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详细观察。结果显示,栉江珧成熟精子为典型的原生型,包括头部、中段与尾部三部分。头部为卵圆形,由顶体和细胞核组成。顶体纵切面为倒&... 为了给栉江珧(Atrina pectinata)受精机理提供细胞学依据,利用透射电镜对栉江珧精子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详细观察。结果显示,栉江珧成熟精子为典型的原生型,包括头部、中段与尾部三部分。头部为卵圆形,由顶体和细胞核组成。顶体纵切面为倒"V"字形,顶体腔内电子密度不均匀,近顶体外膜有一电子密度较高的弧状带,其余部分电子密度较低。核内有高度浓缩的染色质,其中有不规则的电子密度较低的核泡存在。无核后窝,有核前窝和植入窝。中段由2个相互垂直的中心粒及周围5个呈辐射状排列的线粒体组成。线粒体近卵圆形,由内外膜组成。尾部鞭毛由轴丝和质膜组成。结果表明栉江珧精子超微结构与典型的双壳贝类精子结构类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栉江珧的生殖进化及受精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栉江珧(atrina pectinata 精子 超微结构 透射电镜
下载PDF
栉江珧研究现状及开发利用前景 被引量:9
18
作者 任建峰 杨爱国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84-88,共5页
对广泛分布于温、热带近海海域的大型深水贝类栉江珧的分类地位和地理分布作了介绍,并就栉江珧栖息状况,对水温、盐度、pH、溶解氧等各种环境因子适应性的生态习性作了详细描述。论述了水温对栉江珧的生长、性腺周期发育的影响。对栉江... 对广泛分布于温、热带近海海域的大型深水贝类栉江珧的分类地位和地理分布作了介绍,并就栉江珧栖息状况,对水温、盐度、pH、溶解氧等各种环境因子适应性的生态习性作了详细描述。论述了水温对栉江珧的生长、性腺周期发育的影响。对栉江珧人工繁育过程中的亲贝暂养、催产及幼体培育的技术和养殖现状进行了总结。简要概述了江珧科物种同工酶的研究进展,并对栉江珧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利用和今后研究方向作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栉江珧 生态习性 繁殖 同工酶 资源保护及利用
下载PDF
栉江珧同工酶多态性的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余祥勇 王梅芳 +1 位作者 杨书婷 桂建芳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03-206,共4页
采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梯度凝胶电泳对栉江珧(Atrina pectinata Linnaeus)消化盲囊进行了5 种酶(SOD、EST、MDH、ME、LDH) 的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个体的同工酶表达呈现多态现象,个体间酶带带型既有相一致的共同特征谱带,又有较多的... 采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梯度凝胶电泳对栉江珧(Atrina pectinata Linnaeus)消化盲囊进行了5 种酶(SOD、EST、MDH、ME、LDH) 的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个体的同工酶表达呈现多态现象,个体间酶带带型既有相一致的共同特征谱带,又有较多的变异,5种酶均可把样品大致区分为差异明显的2 种或3 种类型,而且酶谱类型与形态类型基本对应,同工酶表达上的多样性表明栉江珧种内在生化遗传上存在较大的变异, 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栉江珧 同工酶 消化盲囊 多态性
下载PDF
栉江珧相关细菌抗菌活性筛选及系统发育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朱泓溢 肖建青 +5 位作者 刘祝祥 刘荷 李洪军 贺建武 钟小娟 陈义光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3年第2期7-11,共5页
采用8种敏感指示菌(革兰阳性和阴性菌各3株,真菌2株),利用琼脂扩散法,对分离自南海硇洲岛潮汐带栉江珧(Atrina pectinata)样品的细菌进行抗菌活性筛选,并对具有较强生物活性的菌株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和生物学特征观察。结果显示,125个分... 采用8种敏感指示菌(革兰阳性和阴性菌各3株,真菌2株),利用琼脂扩散法,对分离自南海硇洲岛潮汐带栉江珧(Atrina pectinata)样品的细菌进行抗菌活性筛选,并对具有较强生物活性的菌株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和生物学特征观察。结果显示,125个分离菌株中,有18株的发酵液具有抗菌活性,占受试菌种总数的14.4%,其中6株(JSM 112006、JSM 114095、JSM 114060、JSM 112019、JSM 114054、JSM 114093)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这些活性菌株类群多样性较高,分属于4个属:菌株JSM 112006属于Marinobacter属;JSM 114095属于Halomonas属;JSM 114060和JSM 112019属于Salinivibrio属;JSM 114054和JSM 114093属于Staphylococcus属。研究结果表明,南海硇洲岛潮汐带栉江珧分离菌株中存在一定比例的抗菌活性菌株,且这些细菌具有较为丰富的类群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栉江珧 相关微生物 抗菌活性 系统发育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