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arison of echocardiography and device based algorithm for atrio-ventricular delay optimization in heart block patients 被引量:2
1
作者 Rajesh Vijayvergiya Ankur Gupta 《World Journal of Cardiology》 CAS 2015年第11期801-807,共7页
AIM: To compare the atrio-ventricular(AV/PV) delay optimization by echocardiography and intra-cardiac electrocardiogram(IEGM) based Quick Opt algorithm in complete heart block(CHB) patients, implanted with a dual cham... AIM: To compare the atrio-ventricular(AV/PV) delay optimization by echocardiography and intra-cardiac electrocardiogram(IEGM) based Quick Opt algorithm in complete heart block(CHB) patients, implanted with a dual chamber pacemaker. METHODS: We prospectively enrolled 20 patients(age 59.45 ± 18.1 years; male: 65%) with CHB, who were implanted with a dual chamber pacemaker. The l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velocity time-integral was measured after AV/PV delay optimization by both echocardiography and Quick Opt algorithm method. Bland-Altman analysis was used for agreement between the two techniques. RESULTS: The optimal AV and PV delay determined by echocardiography was 155.5 ± 14.68 ms and 122.5 ± 17.73 ms(P < 0.0001), respectively and by Quick Opt method was 167.5 ± 16.73 and 117.5 ms ± 9.10 ms(P < 0.0001), respectively. A good agreement was observed between optimal AV and PV delay as measured by two methods. However, the correlation of the optimal AV(r = 0.0689, P = 0.77) and PV(r = 0.2689, P = 0.25) intervals measured by the two techniques was poor. The time required for AV/PV optimization was 45.26 ± 1.73 min by echocardiography and 0.44 ± 0.08 min by Quick Opt method(P < 0.0001).CONCLUSION: The programmer based IEGM method is an automated, quick, easier and reliable alternative to echocardiography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AV/PV delay in CHB patients, implanted with a dual chamber pacemak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rio-ventricular DELAY optimization COMPLETE HEAR
下载PDF
Treatment of Supraventricular Arrhythmias by Transcatheter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The Experience of the Electrophysiology Unit of the University Hospital
2
作者 Zecchin Massimo Porto Andrea +2 位作者 Bianco Elisabetta Gianfranco Sinagra Stroili Manuela 《Journal of Pharmacy and Pharmacology》 2017年第1期5-8,共4页
TC-RF (transcatheter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reatment ofSVA (supraventricular arrhythmias). The indication to TC-RF ablation is usually made to improve the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TC-RF (transcatheter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reatment ofSVA (supraventricular arrhythmias). The indication to TC-RF ablation is usually made to improve the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through the elimination of the arrhythmic substrate.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make a brief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to report the Electrophysiology Unit experience of the Cardiovascular Department of the University Hospital of Trieste. From the study, it can be found that about one thousand of patients are visited annually in the Cardiovascular Department of the University Hospital of Trieste (1,019 ± 71/year over the past five years). The acute success rate of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flutter ablation procedures was respectively 93.9% and 97.9% with a relapse rate of 30% and 10% at 12 month. Accessory pathways and nodal atrio ventricular re-entry tachycardia ablation procedures had an acute success rate of respectively 91.1% and 96.6% with a relapse rate of 10% at 12 months. The overall complication rate was 5%. Catheter ablation is an effective therapy for SVA treatment. It can often be definitive, and it is generally superior to drug therapy, with a low complication rate. The improvement in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is associated with a reduced need for access to health servi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C-RF (transcatheter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SVA (supraventricular arrhythmias) atrial fibrillation atrial flutter atrio-ventricular re-entry tachycardia atrio-ventricular nodal re-entry tachycardia technology assessment.
下载PDF
成年人房室结及房室束的透射电镜观察 被引量:5
3
作者 姚青松 梁赏猷 +5 位作者 王穗保 罗质人 汪冠三 石河 吴义芳 祝家镇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19-125,共7页
目的 :了解成人房室结、房室束的超微结构。方法 :用透射电镜观察 2例男青年房室结本部及房室束分叉部。结果 :(1) P细胞少且散在 ,肌丝束短而少、无肌节形成 ,走向不规则 ;细胞器主为线粒体 ;(2 )移行细胞约占 95% ,细胞呈长带形 ,有分... 目的 :了解成人房室结、房室束的超微结构。方法 :用透射电镜观察 2例男青年房室结本部及房室束分叉部。结果 :(1) P细胞少且散在 ,肌丝束短而少、无肌节形成 ,走向不规则 ;细胞器主为线粒体 ;(2 )移行细胞约占 95% ,细胞呈长带形 ,有分叉 ,互相交织成网 ;其线粒体丰富 ,常成堆分布 ;肌节长短不一 ;两细胞间有类属于缝隙连接 ;(3)房室结的毛细血管和间质数量不及窦房结多 ;(4 )房室束细胞比移行细胞大、核染色质多、肌丝和肌原纤维及其分支也多、闰盘发达完整。结论 :P细胞——移行细胞——束细胞形态学上呈现肌细胞分化度逐渐增高趋势 ,应视为与功能不同有关 ,与成熟度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结 房室束 成年人 透射电镜
下载PDF
根据QT间期优化双腔心脏起搏器房室延迟的探讨 被引量:5
4
作者 廖德宁 薛迪中 +7 位作者 牛晓萍 王小涛 张家友 顾兴建 杜荣增 黄佐 黄高忠 吴宗贵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651-653,共3页
目的 观察双腔心脏起搏器 (DDD)不同房室延迟 (AVD)时心功能与体表心电图QT间期的变化 ,探讨根据体表心电图QT间期优化AVD的可行性。方法  19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植入DDD起搏器患者 ,男10例 ,女 9例 ,平均年龄为 (6 6 .79± 15 .... 目的 观察双腔心脏起搏器 (DDD)不同房室延迟 (AVD)时心功能与体表心电图QT间期的变化 ,探讨根据体表心电图QT间期优化AVD的可行性。方法  19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植入DDD起搏器患者 ,男10例 ,女 9例 ,平均年龄为 (6 6 .79± 15 .5 2 )岁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不同AVD起搏时心排量 (CO)、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 /舒张末期内径 (LVESd/LVEDd)、左室射血分数 (LVEF)等 ,同时单盲测量不同AVD起搏时 12导联心电图的QT间期。心房起搏频率预设为 75次 /min ,AVD自 90ms起以 30ms步长依次递增至 2 40ms。结果 随着AVD的递增 ,心功能和QT间期随之改善和延长 ,达峰值后又逐渐下降。超声心功能最佳时所对应的AVD与QT间期最大时所对应的AVD的差异无显著性 [分别为 (15 8.80± 13.6 4)ms和 (16 3.30± 30 .41)ms,P >0 .0 5 ];QT间期最大时所对应的心功能各参数与最佳超声心功能各参数相似 [CO分别为(6 .2 9± 1.75 )L/min和 (6 .5 0± 1.5 4)L/min ;LVEF分别为 (6 5 .89± 10 .80 ) %和 (6 7.0 4± 11.19) %;P值均 >0 .0 5 ];QT间期值与CO呈显著正相关性 (r =0 .70 ,P <0 .0 5 )。结论 QT间期随不同AVD时的心功能变化而变化 ,通过测量体表心电图QT间期可进行AVD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T间期 双腔心脏起搏器 房室延迟 心功能 体表心电图
下载PDF
房室结动脉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8
5
作者 方马荣 吕寒冰 李继承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56-158,共3页
目的 :为心脏介入治疗和心血管外科提供房室结动脉的解剖学基础。方法 :对 5 5例成人心脏的房室结动脉进行解剖 ,观察其起源 ,测量其外径、长度和到Koch三角边界相关结构的距离。结果 :房室结动脉以 1支多见 (83 .6%) ,2支少见 (16.4%) ... 目的 :为心脏介入治疗和心血管外科提供房室结动脉的解剖学基础。方法 :对 5 5例成人心脏的房室结动脉进行解剖 ,观察其起源 ,测量其外径、长度和到Koch三角边界相关结构的距离。结果 :房室结动脉以 1支多见 (83 .6%) ,2支少见 (16.4%) ,且多起源于右冠状动脉 (87.5 %) ;房室结动脉外径 (1.0± 0 .2 )mm ,主干长 (18.7± 4.3 )mm ;Koch三角中房室结动脉干到冠状窦口的距离为 (4 .6± 2 .1)mm ,到隔瓣附着处的距离为 (5 .2± 2 .1)mm ,其中发自右冠状动脉分支和左冠状动脉旋支的房室结动脉干到冠状窦口的距离分别为 (4 .6± 2 .0 )mm和 (3 .4± 1.7)mm。结论 :房室结动脉在Koch三角内的行程变异较大 ,在心脏介入治疗或心脏外科手术操作时 ,应密切关注Koch三角区 ,减少对房室结动脉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结动脉 应用解剖 射频消融 房室传导阻滞
下载PDF
选择性消融窦房结与房室结周围神经治疗阵发性心动过缓 被引量:16
6
作者 郭成军 李国庆 +6 位作者 方冬平 任澎 卢春山 李果 何东方 郝蓬 张英川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8年第4期305-309,共5页
目的探讨选择性消融窦房结与房室结周围神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方法与初步效果。方法选择症状严重,拟行起搏器治疗的阵发性心动过缓者,在X线与64排螺旋CT心脏解剖影像指导下,以手工或磁导航遥控操作,标测窦性心律心房激动顺序,围绕... 目的探讨选择性消融窦房结与房室结周围神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方法与初步效果。方法选择症状严重,拟行起搏器治疗的阵发性心动过缓者,在X线与64排螺旋CT心脏解剖影像指导下,以手工或磁导航遥控操作,标测窦性心律心房激动顺序,围绕并避开心房最早激动位点和His束区域,记录心内电图神经组织电位,温控射频消融,观察消融反应,随访治疗效果。结果13例患者,男9例,女4例,年龄36.46±9.51(14~51)岁。1例有器质性心脏病,高度房室传导阻滞7例,病窦综合征4例,病窦综合征合并高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窦性心动过缓1例,6例黑矇或晕厥。在窦房结和房室结周围均记录到神经组织电位,放电10~15s神经组织电位消失。消融中先出现迷走激惹效应,之后窦房结和房室结功能改善。12例术中心动过缓消失,1例失败。随访13±5.89(3~20)个月,2例复发,余症状消失,无并发症。结论选择性消融窦房结与房室结周围神经治疗迷走介导的缓慢心律失常,可行、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生理学 导管消融 射频电流 神经消融 病窦综合征 房室传导阻滞 晕厥
下载PDF
右心室起搏与双心腔起搏术对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老年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5
7
作者 曹佳齐 崔克俭 +2 位作者 丁跃有 曹维锷 顾水明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10年第5期306-308,共3页
目的:观察右心室起搏器术(VVI)与双心腔起搏术(DDD)在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老年患者中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将68例患者分为VVI组和DDD组,比较两组心功能变化、房颤、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结果:心动超声心功能测定,术前和随访结果... 目的:观察右心室起搏器术(VVI)与双心腔起搏术(DDD)在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老年患者中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将68例患者分为VVI组和DDD组,比较两组心功能变化、房颤、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结果:心动超声心功能测定,术前和随访结果比较:VVI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从(53.8±2.1)%下降至(49.5±3.4)%,P<0.05;DDD组LVEF从(54.1±2.6)%下降至(52.7±2.8)%,P>0.05。比较两组患者在心功能变化、房颤的发生率均有统计学差异,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老年患者,两种起搏方式的比较,DDD对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老年患者心功能的保护及房颤更低发生率均优于VVI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心室起搏器术 双心腔起搏术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不同时期发生的房室传导阻滞 被引量:5
8
作者 王金萍 马玉芳 +1 位作者 薛朝阳 吕树铮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02年第3期138-139,共2页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病人不同时期发生的房室传导阻滞 (AVB)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 采用非创伤性心电监测法 ,监测 4 80例AMI病人AVB的发生率、药物治疗反应及预后。其中 70例病人发生AVB ,按发生的不同时期分为两组 :...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病人不同时期发生的房室传导阻滞 (AVB)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 采用非创伤性心电监测法 ,监测 4 80例AMI病人AVB的发生率、药物治疗反应及预后。其中 70例病人发生AVB ,按发生的不同时期分为两组 :(1)早发组 :19例为发病 72小时内出现AVB。 (2 )晚发组 :5 1例为发病超过 72小时后出AVB。结果  4 80例AMI病人中 ,发生AVB 70例 (14 .4 % ) ,晚发组泵衰竭多于早发组 (P <0 .0 5 ) ,死亡率高于早发组 (P <0 .0 5 ) ,用阿托品治疗后早发组比晚发组有效。结论 AMI病人AVB晚发组比早发组病情重 ,预后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房室传导阻滞 并发症 临床特点 治疗 预后
下载PDF
双腔起搏器不同房室延迟时心功能及QT间期的变化 被引量:4
9
作者 薛迪中 廖德宁 +4 位作者 王小涛 牛晓萍 张家友 顾兴建 吴宗贵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3年第6期442-444,共3页
观察DDD起搏不同房室延迟 (AVD)时心功能与体表心电图QT间期的变化 ,探讨根据心电图QT间期优化AVD的可行性。选择 19例完全性房室阻滞置入DDD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患者 ,男 10例 ,女 9例 ,年龄 6 6 .79±15 .5 2岁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 观察DDD起搏不同房室延迟 (AVD)时心功能与体表心电图QT间期的变化 ,探讨根据心电图QT间期优化AVD的可行性。选择 19例完全性房室阻滞置入DDD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患者 ,男 10例 ,女 9例 ,年龄 6 6 .79±15 .5 2岁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不同AVD起搏时每搏输出量 (SV)、心排量 (CO)、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和舒张末期内径 (LVESd/LVEDd)、左室射血分数 (LVEF)等 ,同时单盲测量不同AVD起搏时 12导联心电图QT间期。心房起搏频率预设为 75次 /分 ,AVD自 90ms起以 30ms步长依次递增至 2 4 0ms。结果 :随着AVD的递增 ,心功能和QT间期随之改善和延长 ,达峰值后又逐渐下降。超声心功能最佳时所对应的AVD与QT间期最长时所对应的AVD无显著差异 (15 8.80± 13.6 4msvs 16 3.30± 30 .4 1ms;P >0 .0 5 ) ;QT间期最长时所对应的心功能各参数与最佳超声心功能各参数相似 (CO :6 .2 9± 1.75L/minvs 6 .5 0± 1.5 4L/min ;SV :87.37± 17.0 9ml/bpmvs91.4 7± 16 .2 5ml/bpm ;LVEF :0 .6 6± 0 .11vs0 .6 7± 0 .11;P均 >0 .0 5 ) ;QT与CO、SV呈显著正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0 .70 ,0 .6 7,P <0 .0 5 ,0 .0 0 1)。结论 :AVD对心功能有明显影响 ;QT间期随不同AVD时心功能变化而发生变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腔起搏器 房室延迟 心功能 QT间期 心电图
下载PDF
心脏再同步化加药物控制心室率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伴持续性心房颤动的疗效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进 王礼琳 +5 位作者 丁立群 张曦 高晓龙 高田 姜玲 范洁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3年第5期403-405,共3页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化(CRT)加药物控制心室率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伴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的疗效,分析该类患者对CRT产生反应的关键原因。方法选择26例心衰合并房颤的患者接受最佳药物及CRT手术治疗。CRT加药物控制心室率16例(药...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化(CRT)加药物控制心室率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伴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的疗效,分析该类患者对CRT产生反应的关键原因。方法选择26例心衰合并房颤的患者接受最佳药物及CRT手术治疗。CRT加药物控制心室率16例(药物组),CRT加房室结消融10例(消融组)。随访1.2±0.2年后观察药物组临床参数(NYHA心功能分级,6 min步行距离),QRS波及超声心动图参数[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的变化。结果药物组治疗后心功能分级降低(2.0±0.1 vs 3.0±0.2级),6 min步行距离增加(418.9±81.3 m vs 311.5±65.2 m),QRS波时限缩短(138.1±5.6 ms vs 169.6±4.4 ms)及LVEF增加(0.40±0.01 vs 0.23±0.01)、LVEDD减少(61.9±1.6 mm vs 69.0±1.2 mm),药物组起搏比例为0.90±0.04。其疗效与消融组无差异。结论对于心衰伴房颤患者,CRT加药物控制心室率与加房室结消融一样有效。该类患者对CRT产生反应的关键原因是药物良好的控制心室率及较高的双心室起搏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慢性心力衰竭 心房颤动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房室结消融 起搏比例
下载PDF
移行型心内膜垫缺损(附11例手术病例报告) 被引量:1
11
作者 罗红鹤 陈培吾 +6 位作者 童萃文 钟佛添 伍联近 苑惠然 麦惠成 徐颖琦 王治平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4年第4期296-298,共3页
报告移行型心内膜垫缺损11例。男性8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12.1岁,平均体重27.3kg。术前多普勒彩色超声心动图正确诊断只有3例(27%)。解剖发现有左右房室瓣瓣环未完全分隔,左右房室瓣叶基本形成;二尖瓣大瓣均有... 报告移行型心内膜垫缺损11例。男性8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12.1岁,平均体重27.3kg。术前多普勒彩色超声心动图正确诊断只有3例(27%)。解剖发现有左右房室瓣瓣环未完全分隔,左右房室瓣叶基本形成;二尖瓣大瓣均有明确瓣裂,同时并有严重的三尖瓣发育不全,有明显的二尖瓣和三尖瓣关闭不全;由于二尖瓣大瓣与三尖瓣隔瓣均附着在室间隔上缴同一水平面,而产生类似完全型心内膜垫畸形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手术重点针对原发孔房缺和左房室瓣关闭不全进行修复,对三尖瓣的改变可不作处理。围术期死亡2例,后期合并症死亡1例,均为术后心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内膜垫缺损 房室共同通道 移行型 外科手术
下载PDF
二维应变超声与心肌作功指数在房室延迟参数优化中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崔琪琼 王浩 +1 位作者 叶赞凯 霍顺伟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75-77,共3页
目的评价二维应变超声与心肌作功指数(Tei指数)方法优化双腔起搏器房室延迟参数的相关性。方法15例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接受永久起搏器治疗的患者,于植入术后分别行二维应变超声及脉冲多普勒检查,选择最佳房室延迟间期。结果应用左心室... 目的评价二维应变超声与心肌作功指数(Tei指数)方法优化双腔起搏器房室延迟参数的相关性。方法15例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接受永久起搏器治疗的患者,于植入术后分别行二维应变超声及脉冲多普勒检查,选择最佳房室延迟间期。结果应用左心室长轴方向心肌应变、位移方法选择的最佳房室延迟分别为:70ms(9例)、90 ms(6例),其中12例患者应用二维应变进行房室延迟参数优化的结果与Tei指数方法一致。结论应用二维应变超声进行房室延迟参数优化与Tei指数优化方法有较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应变 房室延迟 心肌做功指数
下载PDF
Left univentricular pacing for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using rate-adaptive atrioventricular delay 被引量:4
13
作者 Li-Jin PU Yu WANG +9 位作者 Lu-Lu ZHAO Tao GUO Shu-Min LI Bao-Tong HUA Ping YANG Jun YANG Yan-Zhou LU Liu-Qing YANG Ling ZHAO Hai-Yun LUO 《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2期118-126,共9页
Objective To evaluate left univentricular (LUV) pacing for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CRT) using a rate-adaptive atrioven- tricular delay (RAAVD) algorithm to track physiological atrioventricular delay ... Objective To evaluate left univentricular (LUV) pacing for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CRT) using a rate-adaptive atrioven- tricular delay (RAAVD) algorithm to track physiological atrioventricular delay (AVD). Methods A total of 72 patients with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HF) were randomized to RAAVD LUV pacing versus standard biventricular (BiV) pacing in a 1 : 1 ratio. Echocardiography was used to optimize AVD for both groups. The effects of sequential BiV pacing and LUV pacing with optimized A-V (right atrio-LV) delay using an RAAVD algorithm were compared. The standard deviation (SD) of the S/R ratio in lead VI at five heart rate (HR) segments (Rs/R-SD5), defined as the "tracking index,"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accuracy of the RAAVD algorithm for tracking physiological AVD. Results TheQRS complex duration (132 ± 9.8 vs. 138± 10ms, P 〈 0.05), the time required for optimization (21 ±5 vs. 50±8min, P〈 0.001), the mitral regurgitant area (1.9 ± 1.1 vs. 2.5 ± 1.3 em2, P 〈 0.05), the interventricular mechanical delay time (60.7 ± 13.3 ms vs. 68.3 ± 14.2 ms, P 〈 0.05), and the average annual cost (13,200 ± 1000 vs. 21,600 ± 2000 RMB, P 〈 0.001) in the RAAVD LUV pacing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ose in the standard BiV pacing group. The aortic valve velocity-time integral in the RAAVD LUV pacing group was greater than that in the standard BiV pacing group (22.7 ± 2.2 vs. 21.4 ± 2.1 cm, P 〈 0.05). The Rs/R-SD5 was 4.08 ± 1.91 in the RAAVD LUV pacing group, and was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improve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 (ALVEF, Pearson's r = -0.427, P = 0.009),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 class (Spearman's r - 0.348, P 0.037). Conclusions RAAVD LUV pacing is as effective as standard BiV pacing, can be more physiological than standard BiV pacing, and can de- crease the average annual cost of CR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Left univentricular pacing Rate adaptive atrio-ventricular delay
下载PDF
隐匿性房室旁道无创性诊断标准的探讨 被引量:1
14
作者 邓昭文 黄自珍 +1 位作者 马虹 梁耀荣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0年第4期42-44,共3页
报告30例隐性房室旁道所致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者,对其食道心房调搏各项诊断指标进行评价,认为这是一种有较大价值的无创性检查手段,并对PR/RP比值、P_(V1)-P_E、RP_E时距等指标提出了新的见解。
关键词 房室折返性 心动过速 诊断 室上速
下载PDF
儿童永久心脏起搏的病因分布及不同起搏方式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江荣 李奋 +3 位作者 李筠 余志庆 杨健萍 汪俭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53-54,共2页
目的:探讨小儿永久性心脏起搏的病因和起搏方式的差异。方法:25例患儿分为两组,A组11例心内膜起搏,其中心脏术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7例,先天性CAVB(CCAVB)2例,窦房结功能不全和病毒性心肌炎(VMC)各1例;B组14例心外膜起搏,心脏术... 目的:探讨小儿永久性心脏起搏的病因和起搏方式的差异。方法:25例患儿分为两组,A组11例心内膜起搏,其中心脏术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7例,先天性CAVB(CCAVB)2例,窦房结功能不全和病毒性心肌炎(VMC)各1例;B组14例心外膜起搏,心脏术后12例,CCAVB2例。结果:心脏术后CAVB19例(76%),CCAVB4例,窦房结功能不全和VMC各1例。起搏器相关并发症:A组无;B组5例,其中4例更换为心内膜起搏。结论:心脏术后CAVB是小儿永久性心脏起搏中最重要和最常见的原因。在安置永久心脏起搏方面以心内膜起搏为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先天性心脏病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心脏手术
下载PDF
经右胸切口应用自体心包片修补矫治部分性房室管畸形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秀辉 邢西忠 +4 位作者 张玉春 瞿晓琨 王恩伟 张凤伟 李镇 《临沂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第1期37-39,共3页
目的  探讨经右胸切口体外循环下应用自体心包片矫治部分性房室管畸形的手术方法。方法  全麻气管插管、左侧卧位 ,取右胸外侧切口 (6~ 11cm ) ,于第 4肋间入胸 ,纵行切开心包显露心脏 ,经升主动脉根部插供血管 ,经右心房插上、下腔... 目的  探讨经右胸切口体外循环下应用自体心包片矫治部分性房室管畸形的手术方法。方法  全麻气管插管、左侧卧位 ,取右胸外侧切口 (6~ 11cm ) ,于第 4肋间入胸 ,纵行切开心包显露心脏 ,经升主动脉根部插供血管 ,经右心房插上、下腔静脉引流管建立体外循环。 2 8例行中低温体外循环 ,阻断升主动脉 ,灌注心冷停跳液 ,4例在常温体外循环 ,不阻断主动脉 ,心脏跳动下手术。经右心房切口 ,探明心内畸形 ,合并永存左上腔者 ,将Foley尿管经冠状静脉窦放入左上腔静脉 ,气囊注水 ,暂时阻断左上腔静脉 ,显露术野。用 4 - 0 prolene线间断缝合 2~ 4针修补二尖瓣前瓣裂 ,依据原发孔缺损大小剪裁自体心包片 ,用 4 - 0 prolene线连续缝合修补原发孔房缺 ,后下缘缝于二尖瓣前瓣根部后逐渐转移 ,缝在左房面 ,避开传导系统危险区。心内操作完毕 ,心脏复跳 ,缝合右房切口 ,平衡血容量后停机 ,右胸腔置一根引流管、关胸。结果  本组无手术死亡 ,无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残余漏等手术并发症。 19例未输异体血 ,平均住院 14 .8d痊愈出院。随访 4~ 5 2个月 ,患者均恢复正常生活及工作。结论 经右胸切口体外循环下应用自体心包片矫治部分性房室管畸形安全可靠 ,创伤小 ,失血量少 ,切口美观 ,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胸切口 部分性房室管畸形 自体心包片 外科手术
下载PDF
慢型克山病311例超声心动图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娄占玉 相有章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02年第3期24-27,共4页
[目的 ]了解慢型克山病不同年龄、不同心功能的超声心动图改变。 [方法 ]在山东克山病区 ,对 311例经病史、查体、X射线摄影和心电图检查确诊为克山病的患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常规测量血管、房室腔内径、主动脉壁、二尖瓣前叶、室间隔... [目的 ]了解慢型克山病不同年龄、不同心功能的超声心动图改变。 [方法 ]在山东克山病区 ,对 311例经病史、查体、X射线摄影和心电图检查确诊为克山病的患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常规测量血管、房室腔内径、主动脉壁、二尖瓣前叶、室间隔和左室后壁的运动速度与幅度及厚度的变化。结果与健康组正常值比较。 [结果 ]患者房室腔内径增大 ,以左室最多 ,室壁运动速度减慢和运动幅度减低 ,室间隔变薄 ,左室周边缩短率变小及短轴率变小 ;右肺动脉内径增宽、主动脉内径变窄有随年龄的增长发生率增多的趋势。 [结论 ]超声心动图能直观地观察心脏血管、各房室腔内径的大小及室壁运动情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山病 超声心动图 心脏功能 血管房室腔内径 室壁运动 左室功能
下载PDF
小鼠胚胎心脏房室管心内膜垫发育的形态学特征
18
作者 杨艳萍 景雅 +3 位作者 洪肖杨 李海荣 乔从进 武珊珊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43-547,共5页
目的探讨小鼠胚胎心脏房室管心内膜垫的形成与融合过程中的形态学特征。方法选用抗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抗心肌肌球蛋白重链(MHC)、抗磷酸化组蛋白H3(PHH3)抗体,对30只胚龄9~13d小鼠胚胎连续切片进行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目的探讨小鼠胚胎心脏房室管心内膜垫的形成与融合过程中的形态学特征。方法选用抗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抗心肌肌球蛋白重链(MHC)、抗磷酸化组蛋白H3(PHH3)抗体,对30只胚龄9~13d小鼠胚胎连续切片进行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另选15只胚龄12d、12.5d、13d小鼠胚胎心脏制作半薄切片和超薄切片进行观察。结果胚龄9d,心房与心室之间可见缩窄的房室管,房室管的心胶质较厚,但未见间充质细胞出现。胚龄10d,房室管心内膜垫开始形成,但连续切片观察显示背侧心内膜垫体积大于腹侧心内膜垫,且背侧心内膜垫对应的α-SMA、MHC阳性房室管心肌向心内膜垫内有明显延伸。心内膜垫内间充质细胞不表达α-SMA或PHH3。胚龄11~12d,背、腹侧心内膜垫变得对称,垫内间充质细胞增多,偶见α-SMA或PHH3阳性细胞。胚龄12~13d,两侧房室管心内膜垫彼此接近开始融合。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仅部分间充质细胞相邻细胞膜彼此相贴,局部形成细胞连接。胞质内可见粗面内质网、线粒体等细胞器,微丝较少。结论小鼠胚胎心脏房室管心内膜垫形成时首先表现为内皮细胞由扁平变为立方形;两侧房室管心内膜垫形成不同步;房室管心内膜垫融合时间充质细胞局部形成细胞连接,胞质内微丝少,与流出道嵴融合时的超微结构特点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 房室管心内膜垫 融合 免疫组织化学 小鼠
下载PDF
房室结折返性与隐匿性旁道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体表心电图诊断
19
作者 鲜玉琼 许原 郭继鸿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6-38,共3页
目的 探讨体表心电图对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及隐匿性旁道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AVRT)的诊断方法和价值。方法 对已经心内电生理检查确诊的 88例AVNRT和AVRT患者的窦律下与心动过速发作时的体表心电图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目的 探讨体表心电图对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及隐匿性旁道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AVRT)的诊断方法和价值。方法 对已经心内电生理检查确诊的 88例AVNRT和AVRT患者的窦律下与心动过速发作时的体表心电图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1)有明确的与QRS波分开的P′波 ,且 1/ 2R R >R P′>70ms者多为AVRT。 (2 )R P′ <70ms ,P′波与QRS波部分重叠 ,致使QRS波后半部分出现假S波或假r′波 ,或P′波与QRS波完全重叠 ,而无法分辨P′波者为AVNRT。 (3)通过心率快慢 ,心动过速发作与窦律下QRS波振幅差别可能无助于AVRT和AVNRT的鉴别。 (4 )对心动过速时P′波明显或伴束支阻滞的AVRT ,可尝试用V1及V6导联R P′间期差别、P′波极性或利用Coumel定律进行旁道定位。结论 简单快捷的体表心电图对AVNRT和AVRT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表心电图 诊断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隐匿旁道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 AVRT
下载PDF
房室结双径路1∶2房室传导体表心电图分析
20
作者 邹建峰 许传芬 +1 位作者 许岩 顾法霖 《中国医药》 2015年第11期1580-1582,共3页
目的 分析房室结双径路1∶2房室传导体表心电图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东省日照市人民医院1990年6月至2014年12月9例房窒结双径路1∶2传导患者体表心电图特征.结果 4例为窦性心律,1∶2房室传导;2例为窦性心律1∶1与1∶2传导交替发生;1... 目的 分析房室结双径路1∶2房室传导体表心电图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东省日照市人民医院1990年6月至2014年12月9例房窒结双径路1∶2传导患者体表心电图特征.结果 4例为窦性心律,1∶2房室传导;2例为窦性心律1∶1与1∶2传导交替发生;1例为窦性心律时而沿慢径路1∶1传导,时而1∶2传导,偶尔沿快径路以1∶1传导;1例为非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1∶2房室传导,偶尔沿快径路以1∶1传导,1∶0传导1次;1例为窦性心律,以稳定间期进行快径路和慢径路传导,表现为伪文氏现象.结论 体表心电图表现为房室结双径路1∶2传导少见,多为窦性心律,本组1例为非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出现房室结双径路1∶2传导,偶发1∶0传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图 房室结双径路 非折返性心动过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