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8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linical Study on the Treatment of 325 Cases of Atrioventricular Node Reentrant Tachycardia by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被引量:1
1
作者 于世龙 曾秋棠 +3 位作者 张家明 陈志坚 李景东 雷鸣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SCIE CAS 2001年第1期23-25,共3页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icacy of modified inferior method or middle method of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RFCA) in the treatment of atrioventricular node reentrant tachycardia (AVNRT), the clinical data of 3...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icacy of modified inferior method or middle method of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RFCA) in the treatment of atrioventricular node reentrant tachycardia (AVNRT), the clinical data of 325 cases of AVNRT from March 1992 to Feb. 2000 being subjected to the treatment of RFC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uccessful rate was increased and recurrence was decreased year by year. In the recent 4 years the effective rate was up to 100 %. The complication of three grade of AVB occurred in 3 % and recurrent rate in 9.1 % before March 1996, but both of them were zero in the last 3 years. The time of RFCA procedure and X ray exposure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It was concluded that ablating more than 3 targets by modified inferior method or middle method with energy titrating and strict endpoint was the crux of obtaining satisfactory therapeutic effects and preventing recurr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rioventricular node reentrant tachycardia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modified inferior method or middle method
下载PDF
Value of the adenosine test for diagnosis of dual AV nodal physiology in patients with AV nodal reentrant tachycardia
2
作者 周斌全 胡申江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CSCD 2002年第5期632-635,共4页
Objectives: This study was aimed at assessing the value of the adenosine test for noninvasive diagnosis of dual AV nodal physiology(DAVNP) in patients with AV nodal reentrant tachycardia (AVNRT). Methods: 5... Objectives: This study was aimed at assessing the value of the adenosine test for noninvasive diagnosis of dual AV nodal physiology(DAVNP) in patients with AV nodal reentrant tachycardia (AVNRT). Methods: 53 patients with 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PSVT) were given incremental doses of adenosine intravenously during sinus rhythm before electrophysiological study. The adenosine test was repeated on a subset of 18 patients with AVNRT after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Results: Sudden increments of PR interval of more than 60 msec between two consecutive beats were observed in 26(83.9%) of 31 patients with typical AVNRT and 2 (9.1%) of 22 patients with AVRT and AT ( P <0.01). The maximal PR increment between 2 consecutive beats in the AVNRT group(105±45ms)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at in the AVRT and AT group (20±13ms) ( P <0.01).In postablation adenosine test, DAVNP was eliminated in all 8 patients who underwent slow pathway abolition that EPS showed the slow pathway disappeared and 4 of 10 patients who underwent slow pathway modification that EPS showed the slow pathway persisted. Six of 10 patients who exhibited persistent duality showed a marked reduction in the number of beats conducted in the slow pathway after adenosine injection( P <0.01).Conclusions: Administration of adenosine during sinus rhythm may be a useful bedside test for diagnosis of DAVNP in high percentage of patients with typical AVNRT and additionally for evaluating the effects of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ENOSINE Dual AV nodal Electrophysiology tachycardia AV nodal reentrant
下载PDF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tachycardia with a typical left bundle branch block morphology 被引量:1
3
作者 Jeffrey S Neiger Richard G Trohman 《World Journal of Cardiology》 CAS 2011年第5期127-134,共8页
The evaluation of wide QRS complex tachycardias (WCT)remains a common dilemma for clinicians.Numerous algorithms exist to aid in arriving at the correct diagnosis.Unfortunately,these algorithms are difficult to rememb... The evaluation of wide QRS complex tachycardias (WCT)remains a common dilemma for clinicians.Numerous algorithms exist to aid in arriving at the correct diagnosis.Unfortunately,these algorithms are difficult to remember,and overreliance on them may prevent cardiologists from 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se arrhythmias.One distinct subcategory of WCTs are those that present with a"typical"or"classic" left bundle branch block pattern.These tachycardias may be supraventricular or ventricular in origin and arise from functional or fixed aberrancy,bystander or participating atriofascicular pre-excitation,and bundle branch reentry.This review will describe these arrhythmias,illustrate their mechanisms,and discuss their clinical features and treatment strateg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YPICAL left BUNDLE branch block Wide complex tachycardia BUNDLE branch reentrant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下载PDF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的构建
4
作者 王新明 王睦涵 +1 位作者 田万禄 吕涛 《心脏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521-526,共6页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治疗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trioventricular reentrant tachycardia,AVRT)术后的复发率和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10月在赤峰学院附属医院心...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治疗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trioventricular reentrant tachycardia,AVRT)术后的复发率和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10月在赤峰学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治疗的554例AVRT接受RFCA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定期随访有无AVRT复发,分为复发组46(8%)例和未复发组508(92%)例。通过单因素分析将术前基本资料、术中情况与术后复发情况进行比较,探讨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与AVRT患者RFCA术后复发的相关性;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AVRT患者RFCA术后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通过上述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回归方程和参数联合,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计算参数联合预测AVRT患者术后复发的灵敏度和特异度;通过绘制列线图,评估单个参数对AVRT患者RFCA术后复发的诊断价值。结果接受RFCA治疗的AVRT随访时间超过3个月的患者,术后AVRT的复发率为8%。与未复发组比较,复发组既往心肌炎病史(P<0.05)、旁道位置(左侧降低、右侧、双侧升高,P<0.05),旁道数量(单旁道降低、多旁道升高,P<0.01)、术中诱发心动过速降低(P<0.05),消融反应时间延长(P<0.05)及射频消融巩固时间(P<0.05),均与研究对象RFCA术后复发有关。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既往心肌炎病史、右侧和双侧旁道和旁道数量复杂是AVRT患者RFCA治疗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术中诱发心动过速是AVRT患者RFCA治疗术后复发的保护因素(P<0.05)。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预测模型为Logit(P)=1.746×心肌炎病史+0.741×旁道位置+1.176×旁道数量-0.727×术中心动过速-3.386。ROC曲线评估参数联合预测AVRT患者RFCA治疗术后复发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4.7%和54.9%,曲线下面积为0.746(95%CI:0.684~0.807)。基于上述临床参数构建列线图模型的似然比检验和区分度评价C指数分别为32.647和0.743,提示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结论既往心肌炎病史、右侧和双侧旁道和旁道数量复杂是AVRT患者RFCA术后治疗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中诱发心动过速是保护因素。基于上述临床参数构建的列线图,对于早期鉴别高发人群显示出良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射频消融术 复发 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
下载PDF
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269例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王朝亮 曹佑德 +2 位作者 陈光瑞 倪代梅 吴永全 《中国医药导刊》 2011年第7期1190-1191,共2页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RFCA)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RFCA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269例结果,根据体表心电图和心内电生理检查进行RFCA。结果: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176例,总成功率97.7%,复发...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RFCA)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RFCA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269例结果,根据体表心电图和心内电生理检查进行RFCA。结果: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176例,总成功率97.7%,复发率3.4%,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93例,总成功率98.9%,复发率4.4%。术中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例,术后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无1例因为并发症死亡。结论:RFCA是治疗PSVT的有效方法。并发症和术者的熟练程度、消融靶点的位置、患者全身情况和解剖变异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消融术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下载PDF
快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机制和经导管射频消融 被引量:13
6
作者 王雪 王祖禄 +3 位作者 梁延春 梁明 韩雅玲 苗驰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4-38,共5页
目的探讨快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电生理机制和经导管射频消融。方法快慢型AVNRT消融患者42例。消融方法为在心室起搏或心动过速时标测最早逆传慢径心房激动部位,然后在窦性心律下或心动过速时消融。消融成功的标准为消除... 目的探讨快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电生理机制和经导管射频消融。方法快慢型AVNRT消融患者42例。消融方法为在心室起搏或心动过速时标测最早逆传慢径心房激动部位,然后在窦性心律下或心动过速时消融。消融成功的标准为消除逆传慢径、1:1前传慢径及不能诱发任何类型AVNRT。结果所有42例均消融成功。逆传慢径消融成功部位在三尖瓣环和冠状静脉窦(CS)口之间(传统慢径区域)36例(86%),其最早逆传心房激动也位于上述区域;逆传慢径在CS近端或/和二尖瓣环心房侧消融成功6例(14%),其最早逆传心房激动多位于CS近端1~3cm处。结论多数快慢型AVNRT可在传统慢径区域(房室结右侧后延伸)消融成功,但部分病例需要在CS近端和/或二尖瓣环房侧(左侧后延伸)消融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生理学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快慢型 导管消融 射频电流
下载PDF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性别、年龄的差异:单中心结果 被引量:9
7
作者 王婷 张树龙 +8 位作者 臧小彪 龙广宇 江雪 常栋 尹晓盟 董颖雪 夏云龙 高连君 杨延宗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3年第3期219-221,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发病情况与性别、年龄的关系。方法收集1 578例因心动过速时自觉心悸而在本院经电生理检查诊断的PSVT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类型PSVT发病情况与性别、年龄的关系。结果①房室折返性心动过...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发病情况与性别、年龄的关系。方法收集1 578例因心动过速时自觉心悸而在本院经电生理检查诊断的PSVT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类型PSVT发病情况与性别、年龄的关系。结果①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较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更多见(58.7%vs41.3%),男性在AVRT的发病中占优势,约是女性的1.5倍。女性AVNRT更多见,约是男性的1.5倍。②AVNRT平均发病年龄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明显大于AVRT的发病年龄(P<0.001)。显性旁道介导的AVRT平均发病年龄较隐匿性旁道介导者更小,其显著差异也不受性别的影响。③AVRT尤其是显性旁道介导的AVRT似乎更容易受性别和年龄的影响,女性AVRT发病存在两个高峰时间段:12~16岁和32~44岁。男性直到16~20岁左右才形成发病高峰,之后直到56岁基本保持每个年龄阶段相似的发病例数。结论不同类型PSVT发病情况受性别、年龄影响不同。显性旁道介导的AVRT受性别和年龄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房室结阵发性心动过速 发病年龄 性别差异
下载PDF
顽固性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射频导管消融术 被引量:6
8
作者 李萍 蔡辉 +3 位作者 张启高 陈锐华 江时森 刘保军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6年第2期139-142,共4页
目的:比较分析68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与9例顽固性AVNRT的心电生理特性及临床特点,探讨治疗顽固性AVNRT安全、有效的消融策略。方法:对AVNRT患者,常规取下位法消融,若无效,可逐渐将大头消融电极上移,选择在希氏(His... 目的:比较分析68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与9例顽固性AVNRT的心电生理特性及临床特点,探讨治疗顽固性AVNRT安全、有效的消融策略。方法:对AVNRT患者,常规取下位法消融,若无效,可逐渐将大头消融电极上移,选择在希氏(His)束与冠状静脉窦口(CSO)中点或稍上方,甚至带小H波放电,消融中在X线下严密观察大头电极是否移动,以防误蚀His束;对房室结双径路(AVNDP)合并房室旁路(AVAP)者。我们均先消融AVAP后再消融AVNDP。结果:普通组68例为单一慢-快型AVNRT,顽固组9例AVNRT中,2例分别合并隐匿性左后间隔AVAP和右侧隐匿性AVAP,1例房室结三径路。结论1对顽固性AVNRT的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应特别强调将X线解剖部位与腔内局部心内膜电图结合起来判断,选择安全有效的靶点图应为小心房(A)波大心室(V)波,A波碎裂,且A波宽度≥68ms,A/V比为0.1—0.25,无H波或H波≤(0.02±0.03)mV。若采用下位法、中位法消融无效,可采用在Koch三角基底部线性消融方法,以避免在上位法消融发生房室传导阻滞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顽固性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射频导管消融术
下载PDF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时ST-T改变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2
9
作者 陈元秀 江洪 +4 位作者 黄从新 唐其柱 陈芳 施冰 李庚山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1996年第3期133-135,共3页
回顾性分析经射频消融治疗的418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发作时的体表12导联心电图,以了解ST-T改变的临床意义。结果表明305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中,ST段下移≥2mm且持续≥80ms和(或)... 回顾性分析经射频消融治疗的418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发作时的体表12导联心电图,以了解ST-T改变的临床意义。结果表明305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中,ST段下移≥2mm且持续≥80ms和(或)T波倒置者有181例(59.34%),明显高于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患者(28/113,24.78%)P<0.005。并且此差异不能被心率所矫正。此外左游离壁旁道患者ST段压低多分布在V3~V6导联,而右后和左后隔旁道患者倒置的T波和(或)ST段压低多发生于I、II、aVF导联。提示PSVT时心电图上ST-T改变可作为区分AVRT和AVNRT的一个有用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 房室折返性 ST-T改变
下载PDF
射频消融术治疗老年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92例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唐尔闻 刘浩 +3 位作者 朱立光 钟国强 陈伟 曾伟 《中国医药导刊》 2013年第9期1417-1418,1420,共3页
目的:收集射频消融术在老年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中的治疗信息,分析影响射频消融术治疗的关键因素。方法:收集我院收治老年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92例,其中男33例,女59例;平均年龄(74.5±10.3)岁,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采用射频消融术治... 目的:收集射频消融术在老年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中的治疗信息,分析影响射频消融术治疗的关键因素。方法:收集我院收治老年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92例,其中男33例,女59例;平均年龄(74.5±10.3)岁,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采用射频消融术治疗,收集患者治疗信息。结果:92例老年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手术即时成功89例,成功率为96.7%,术后复发3例,总复发率3.4%。92例PSVT患者出现手术并发症2例(2.2%),其中1例为股动脉穿刺部位血肿形成,1例出现2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结论:射频消融是大部分快速性心律失常的首要方法,其具有简捷、安全和有效的特点,通过进一步改善处理术中出现的特殊电生理现象、捕捉发作时体表ECG可进一步其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消融术 老年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下载PDF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线性消融和常规方法消融比较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程军 刘少忠 +6 位作者 朱永新 徐晓东 方洁 魏婕 王丽华 张芸 刘金平 《安徽医药》 CAS 2010年第1期85-86,共2页
目的比较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线性消融和常规方法消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AVNRT患者和koch三角基底部线性消融和常规方法消融慢径消除率、手术成功率、复发率、放电时间、手术时间。结果线性消融放电时间、慢... 目的比较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线性消融和常规方法消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AVNRT患者和koch三角基底部线性消融和常规方法消融慢径消除率、手术成功率、复发率、放电时间、手术时间。结果线性消融放电时间、慢径消除率、手术时间均优于常规方法消融,但放电时间、手术时间二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慢径消除率有显著性差异,具统计学意义。成功率一致。在消融过程中两组各有1例发生一过性房室传导阻滞,但均无任何程度持续性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结论线性消融和常规方法消融治疗AVNRT均为安全、有效的。线性消融治疗略优于常规方法消融治疗AVNR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线性消融 常规方法消融
下载PDF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慢径消融终点与临床疗效关系探讨 被引量:24
12
作者 江洪 黄从新 +6 位作者 唐其柱 杨波 郭伟 杨剑雪 王小红 漆曙辉 李庚山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1999年第4期209-211,共3页
62例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患者接受慢径消融治疗,评价A型终点(阻断慢径且不再诱发AVNRT)、B型终点(保留慢径的传但不再诱发AVNRT和心房回波)和C型终点(保留慢径且能诱发1~3个心房回波)对房室传导功能的影响及与... 62例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患者接受慢径消融治疗,评价A型终点(阻断慢径且不再诱发AVNRT)、B型终点(保留慢径的传但不再诱发AVNRT和心房回波)和C型终点(保留慢径且能诱发1~3个心房回波)对房室传导功能的影响及与AVNT复发的关系。结果:①消融后77.4%(48例);17.7%(11例)和4.8%(3例)的病人分别达A、B和C型终点;②消融后A型终点病人的房室传导功能明显改善,B、C型变化不明显;③术后3~7天经食管电生理复查,A型终点AVNRT的再诱发率为2.1%(1例)、B型为18.2%(2例)、C型为33.3%(1例);④41例病人保持随访8.9±7.1个月,A型终点AVNRT复发率为4.9%,B、C型为28.6%。结果揭示AVNRT慢径消融中大多数病人可达到A型终点,且彻底阻断慢径后房室传导功能明显改善,AVNRT的近期和远期复发率明显低于B到和C型终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 房室结折返性 射频消融
下载PDF
冷冻消融慢径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初步临床应用 被引量:12
13
作者 屈百鸣 车贤达 +5 位作者 王长华 丁亚辉 俞坚武 王慧 李忠杰 洪银维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5年第6期436-439,共4页
为探讨冷冻消融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疗效、安全性及其方法。对13例AVNRT行冷冻消融慢径,用-30℃冷冻粘附后行冷冻标测,确定有效靶点且无快径损伤后,立即进行-75℃冷冻消融,消融240~300s,消融过程中密切观察房室结传导功... 为探讨冷冻消融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疗效、安全性及其方法。对13例AVNRT行冷冻消融慢径,用-30℃冷冻粘附后行冷冻标测,确定有效靶点且无快径损伤后,立即进行-75℃冷冻消融,消融240~300s,消融过程中密切观察房室结传导功能,一旦发现有房室结损伤,立即终止消融,改换靶点。结果:13例,均获成功,随访1~9个月,无复发;在-30℃冷冻标测时,冷冻消融导管头端与靶点冷冻粘附,无位移现象;冷冻消融过程中无结性早搏或结性心律出现;1例在冷冻标测,另1例在冷冻消融过程中出现一过性房室阻滞,立即停止冷冻后复温,即刻传导恢复。无其它并发症发生。结论:冷冻消融是治疗AVNRT的有效方法,并能降低永久性房室阻滞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生理学 冷冻消融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慢径路
下载PDF
RR间期不齐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六例发生机制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建勇 陈元禄 +3 位作者 陈庆华 李翠 韩丽英 徐薇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6期3133-3134,共2页
目的探讨RR间期不齐的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生机制。方法分析来我院就诊的6例RR间期不齐的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的心电图及其发生机制。结果 3例确诊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3例确诊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发生RR间期不齐室上性心动过速的... 目的探讨RR间期不齐的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生机制。方法分析来我院就诊的6例RR间期不齐的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的心电图及其发生机制。结果 3例确诊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3例确诊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发生RR间期不齐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原因分别为:患者1和患者2受折返环路组织不应期的影响;患者3和患者4是由于折返环路发生改变;患者5是由于窦性心律干扰了折返激动;患者6是由于折返环路以下的双侧束支发生了传导阻滞。结论心动过速时组织不应期的影响,折返环路的改变,折返环路内、外心律的变化,折返环路以下部位传导的异常等均可导致RR不齐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 室上性 心动过速 房室结折返性 心动过速 折返性 RR间期 经食管心房调搏
下载PDF
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安全性探讨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萍 陈锐华 +3 位作者 李俭春 江时森 张启高 刘保军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5年第8期728-730,共3页
目的:该研究旨在探讨94例患者经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引起术中24例及术后5例房室传导阻滞(AVB)的原因. 方法:作者对94例AVNRT患者进行RFCA术,采用时间、能量、功率递增法,比较在解剖消融部位上、中、下... 目的:该研究旨在探讨94例患者经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引起术中24例及术后5例房室传导阻滞(AVB)的原因. 方法:作者对94例AVNRT患者进行RFCA术,采用时间、能量、功率递增法,比较在解剖消融部位上、中、下区及腔内消融靶点图心房/心室(A/V)波比值、H值与AVB的关系. 结果:在解剖消融部位,随着消融部位的抬高,其发生AVB的危险性增加.从腔内消融靶点图上看:①随着A/V波比值或H值增大,其发生AVB危险性亦随之增大.②若A/V波比值及H值两者同时增大,则危险性最大.结论:RFCA治疗AVNRT患者,当采用中、下位法标记选择腔内靶点,图A波为多峰、A/V波为0.1~0.25、无H波或H波≤(0.02±0.03)mV时,进行RFCA是非常重要的,它可大大减少AVB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射频导管消融术 房室传导阻滞
下载PDF
房室结改良时发生完全性房室阻滞的特征性心电改变 被引量:30
16
作者 马长生 董建增 +7 位作者 刘旭 王勇 颜红兵 周玉杰 李宪伦 刘兴鹏 杜昕 赵瑞革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0年第3期159-163,共5页
探讨经导管射频消融 (RFCA)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时发生完全性房室阻滞 (Ⅲ度AVB)前的特征性心电改变。回顾分析自 1996年 1月至 1999年 12月RFCA治疗AVNRT放电过程有完整心内电图记录者 486例。放电过程中有室房 (VA)阻滞... 探讨经导管射频消融 (RFCA)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时发生完全性房室阻滞 (Ⅲ度AVB)前的特征性心电改变。回顾分析自 1996年 1月至 1999年 12月RFCA治疗AVNRT放电过程有完整心内电图记录者 486例。放电过程中有室房 (VA)阻滞、快速交界心律 (≥ 16 0bpm)和 /或房室 (AV)阻滞称为特征性心电改变。Ⅰ组 387例 ,任何一次放电过程中无特征性心电改变 ;Ⅱ组 99例 ,有一次或一次以上放电过程中有特征性心电改变。Ⅱ组中有特征性心电改变的放电共 316次 ,即刻停止放电组 (Ⅱa组 ) 2 19次 ,指发现特征性心电改变后 2s以内停止放电 ;延迟停止放电组 (Ⅱb组 ) 97次 ,指发现特征性心电改变 2s后停止放电。结果 :①AVNRT消融总成功率 97.9%(4 76 /4 86 ) ,永久性Ⅲ度AVB 0 .41% (2 /4 86 )。②特征性心电改变中VA阻滞占 72 .5 % (2 2 9/316 )、快交界心律占2 0 .6 % (6 5 /316 )、AV阻滞占 7.0 % (2 2 /316 )。③Ⅲ度AVB(包括一过性和永久性 )发生率为 2 .3% (11/4 86 ) ,其中Ⅰ组为 0 (0 /387)、Ⅱ组为 11.1% (11/99) ,P <0 .0 0 0 1。④Ⅱa组Ⅲ度AVB发生率为 0 .9% (2 /2 19)、Ⅱb组Ⅲ度AVB发生率为 9.3% (11/97) ,P <0 .0 0 1。RFCA改良房室结治疗AVNRT时Ⅲ度AVB均发生在特征性心电改变之后 ,发现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结折返性 心动过速 房室阻滞 射频消融
下载PDF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可激动间隙及分区 被引量:1
17
作者 洪江 郭继鸿 +5 位作者 李学斌 张萍 许原 张海澄 赵占勇 孙宝贵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09-412,共4页
目的探讨典型的房室结双径路引起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可激动间隙的特点及其分区。方法25例AVNRT患者心动过速发作后,分别在右室心尖部和高位右房给予VS2和AS2早搏刺激,从心动过速周长-10ms开始刺激,相隔8个心动过速周期,以-1... 目的探讨典型的房室结双径路引起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可激动间隙的特点及其分区。方法25例AVNRT患者心动过速发作后,分别在右室心尖部和高位右房给予VS2和AS2早搏刺激,从心动过速周长-10ms开始刺激,相隔8个心动过速周期,以-10ms的步长进行递减扫描,测定可激动间隙,并与41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患者比较。结果25例AVNRT患者中,2例经右心房AS2刺激可以使心动过速重整,仅2例患者可经心房AS2刺激使心动过速终止,3例经心室VS2刺激可以使心动过速重整,经心室VS2刺激均未能使心动过速终止,与AVRT患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心动过速重整时,偶联间期与回归间期之和可小于心动过速周长的2倍,亦可等于心动过速周长的2倍。结论刺激部位不同,折返环不同,所暴露的可激动间隙可能不同。刺激的偶联间期与回归间期之和等于心动过速周长的2倍,不能排除心动过速的重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可激动间隙 重整 分区
下载PDF
辅用SR_0长鞘在慢径路消融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价值探讨 被引量:3
18
作者 吴书林 方咸宏 +5 位作者 杨平珍 李海杰 陈泗林 詹贤章 郑祥生 钱卫民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1999年第3期110-112,共3页
目的 探讨辅用SR0 长鞘在慢径路消融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复合定位法慢径路消融治疗174 例典型ARNRT 患者,未用长鞘与辅用长鞘组各87 例。比较两组消融结果。结果 辅用长鞘... 目的 探讨辅用SR0 长鞘在慢径路消融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复合定位法慢径路消融治疗174 例典型ARNRT 患者,未用长鞘与辅用长鞘组各87 例。比较两组消融结果。结果 辅用长鞘组较对照组手术时间(68±17 m in vs 85±21 m in,P< 0.01),X 线曝光时间(14±16 m in vs 18±9 m in,P< 0.05),放电次数(3.2±2.5 vs 5.3±3.4,P< 0.01)均显著减少。且辅用长鞘组87 例中,消融后慢径路消失者较多(57 例,66% vs 39 例,45% ,P< 0.01)。结论 慢径消融中辅用SR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结 心动过速 导管射频消融 长鞘
下载PDF
心房不同部位拖带法鉴别不典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和房性心动过速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劲林 苏晞 +5 位作者 李振 韩宏伟 唐成 蒋萍 程光辉 邓成刚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2年第2期133-136,共4页
目的报道一种鉴别不典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和起源点邻近Kock三角的房性心动过速(AT)的新方法。方法 22例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在心房不同部位(右房心耳部、冠状静脉窦近端、远端)起搏拖带心动过速,测定起搏后VA间期(最后一个... 目的报道一种鉴别不典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和起源点邻近Kock三角的房性心动过速(AT)的新方法。方法 22例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在心房不同部位(右房心耳部、冠状静脉窦近端、远端)起搏拖带心动过速,测定起搏后VA间期(最后一个起搏脉冲前传夺获的心室电图到起搏终止后第一心搏的最早心房电图的距离)。计算各部位起搏后VA间期的差别并取差别绝对数的最大值定义为ΔVA间期。结果 13例AVNRT起搏后ΔVA间期5.8±3.6(0~14)ms,9例AT起搏后ΔVA间期62.8±24.2(21~98)ms。ΔVA间期在所有AVNRT均<15 ms,在所有AT均>15 ms,因此起搏后ΔVA间期>15 ms用于诊断AT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为100%。结论心房不同部位起搏拖带法可用于准确鉴别不典型AVNRT和起源点邻近Kock三角的A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生理学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房性心动过速 拖带 鉴别
下载PDF
射频消融治疗无明显跳跃现象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锐华 张启高 +5 位作者 江时森 李俭春 徐军 宫剑滨 李萍 刘保军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1999年第S1期47-49,共3页
目的:探讨无明显跳跃现象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本质特点及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的手术终点。 方法:对11 例无明显跳跃现象的AVNRT进行常规的慢径路RFCA治疗,并比较分析手术前后各项心电生理参... 目的:探讨无明显跳跃现象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本质特点及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的手术终点。 方法:对11 例无明显跳跃现象的AVNRT进行常规的慢径路RFCA治疗,并比较分析手术前后各项心电生理参数。 结果:慢径消融后,代表慢径的平滑的房室结功能曲线的“尾部”消失;房室结有效不应期从(269±37)m s增至(338±31)m s(P< 0.01)。A-Hm ax从(267±26)缩短至(201±67)m s(P< 0.01)。 结论:手术后,平滑的房室结功能曲线的尾部消失,是慢径阻断的可靠指标,可作为RFCA手术终点的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射频消融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