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治未病思想对肝脾同治的理解和应用 被引量:12
1
作者 王玉玲 崔向宁 尚唱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2年第2期57-60,共4页
“治未病”思想源于《黄帝内经》,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特色理论。文章首先论述了“治未病”思想的理论来源、含义及其发展和形成过程,并以张仲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为例介绍了肝脾两脏对于“治未病”的重要... “治未病”思想源于《黄帝内经》,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特色理论。文章首先论述了“治未病”思想的理论来源、含义及其发展和形成过程,并以张仲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为例介绍了肝脾两脏对于“治未病”的重要意义以及肝脾同治在疾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基于“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从五行制化的正常和异常、脏腑关系与肝脾同治的关系角度探讨了肝脾同治的重要性。其次,通过论述治未病与肝脾同治的关系,阐释了肝脾同治在治未病中“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3个阶段中的重要性。最后,通过肝脾同治在抑郁症和亚健康失眠防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说明了肝脾同治对于治未病的临床意义,以期为治未病思想的发展和应用开拓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未病 肝脾同治 五行制化 脏腑关系
下载PDF
基于“天人相应”理论的四时-阴阳-五脏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21
2
作者 张娜 刘晓燕 郭霞珍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2期224-227,共4页
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人源于天(自然),太虚元气是人与天两者共同的物质基础。本文以此阐述了太虚元气化生阴气和阳气,其变化是万物生长变化的本源;阴阳二气运动变化的相关性表现为五行之关系,宇宙万物同根同源是四时-阴阳-五脏相关联的... 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人源于天(自然),太虚元气是人与天两者共同的物质基础。本文以此阐述了太虚元气化生阴气和阳气,其变化是万物生长变化的本源;阴阳二气运动变化的相关性表现为五行之关系,宇宙万物同根同源是四时-阴阳-五脏相关联的理论基础。文章阐述了中医学从四时角度联系阴阳五行认识人体五脏生理作用是"天人相应"思想一个重要的方面;《黄帝内经》"四时五脏阴阳"学术思想是中医学探究生命规律的重要思维模式的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相应 四时五脏阴阳 阴阳 五行
下载PDF
邓铁涛教授五脏相关学说略介 被引量:39
3
作者 刘小斌 刘友章 《上海中医药杂志》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36-37,共2页
五脏相关学说是著名中医学家邓铁涛教授对其多年临床经验的理论总结。结合邓教授对冠心病、高血压、重症肌无力、慢性肝炎、肝硬化的治疗经验 ,阐述以五脏相关学说指导中医临床实践 ,能够提高疗效 ,能合理解释临床复杂病机证候。
关键词 五脏相关学说 邓铁涛 五脏 五行 冠心病 高血压 重症肌无力 慢性肝炎 肝硬化
下载PDF
中药的阴阳性、有机成分与元素的亲电强度、氧化电势之间的关系——关于中药传统理论的当代化学物理及群子(量子)统计理论的诠释(Ⅲ) 被引量:4
4
作者 金日光 杨红 牟雪雁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3年第5期24-30,共7页
各种生物体包括中药都有各自不同的元素分布,其氧化电势也各不相同,通常氧化电势越高,离子呈现的阳性越强;反之氧化电势越小,负值时离子的阴性越强。从大量中药元素的分析数据中发现,传统中药的阴阳性,与第Ⅳ长周期里的元素的氧化电势... 各种生物体包括中药都有各自不同的元素分布,其氧化电势也各不相同,通常氧化电势越高,离子呈现的阳性越强;反之氧化电势越小,负值时离子的阴性越强。从大量中药元素的分析数据中发现,传统中药的阴阳性,与第Ⅳ长周期里的元素的氧化电势分布有密切关系。在阳性药中,氧化电势高的元素占优势,在阴性药中氧化电势低的元素占优势,可以用氧化电势来衡量中药阴阳性和药味。本文还考察了生命相关元素阳离子的亲电强度、氧化电势与中药三者之间关系,指出氧化电势(伏)和电荷强度(ξ)这两者间的线性关系;从氧化电势可以看出阳离子有阴阳性,从电荷强度可以看出不同阳离子对微环境负电荷中心有不同的亲和能力。本文定量地指出了中药性味(辛、甘、淡、苦、酸、涩、咸)的内在原因及其相应的中药有机成份的结构特征,进而提出通过中药生命动力元素的分布有可能预测中药的大体有机成分与药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阴阳性 有机成分 亲电强度 氧化电势 元素分布 药效
下载PDF
从五行到五脏相关——中医五脏系统关联理论的创新(英文) 被引量:1
5
作者 郑洪 贺小英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1年第1期97-102,共6页
通过阐析五脏相关学说与五行学说的历史继承性、五脏相关学说的方法论与理论特点及五脏相关的模式与渠道,提出五脏相关学说是纯粹从医学角度来体现五行思想的核心——"五脏关联性"的应用性理论模型。从五行到五脏相关并不仅... 通过阐析五脏相关学说与五行学说的历史继承性、五脏相关学说的方法论与理论特点及五脏相关的模式与渠道,提出五脏相关学说是纯粹从医学角度来体现五行思想的核心——"五脏关联性"的应用性理论模型。从五行到五脏相关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名称更换,而是在观念上的突破,在实质内容上的突破,是对中医五脏系统关联理论的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行 五脏 五脏相关 五行学说 五脏相关学说
下载PDF
基于湖湘“五经配伍”学术理论针灸治疗骨性癌痛浅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李菁 周宇桐 +1 位作者 雷华娟 潘江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1年第5期155-158,共4页
传统湖湘针推流派源远流长、特色鲜明,湖湘五经配伍是其重要分支,起源于湘西刘氏小儿推拿"推五经治脏腑",在临床实践中逐渐形成"针经治脏"的五经内涵。该文介绍基于湖湘"五经配伍""针经治脏"&q... 传统湖湘针推流派源远流长、特色鲜明,湖湘五经配伍是其重要分支,起源于湘西刘氏小儿推拿"推五经治脏腑",在临床实践中逐渐形成"针经治脏"的五经内涵。该文介绍基于湖湘"五经配伍""针经治脏""灸经调脏""五行制化"等学术理论指导下,根据导致骨性癌痛的虚、瘀、痰等病因病机,运用"针五经、调五脏、和五行"来论治骨性癌痛,其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加强疗效,使癌痛治疗多元化,挖掘针灸和肿瘤的关联性,开拓临床应用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癌痛 五经配伍 针经治脏 灸经调脏 湖湘针推学术流派
下载PDF
论《内经》应用五行学说的变化 被引量:6
7
作者 陈吉全 黎敬波 《山东中医杂志》 2011年第5期291-292,295,共3页
五行学说是建立在哲学思辨基础上的一般规律,由于人体生理、病理的特殊性,《内经》对五行学说的运用是有变化的,这主要体现在:就五行与五藏的配位来说,《内经》采取的是性质配位法,即根据五藏的生理性质与五行进行匹配;探索五藏的生理... 五行学说是建立在哲学思辨基础上的一般规律,由于人体生理、病理的特殊性,《内经》对五行学说的运用是有变化的,这主要体现在:就五行与五藏的配位来说,《内经》采取的是性质配位法,即根据五藏的生理性质与五行进行匹配;探索五藏的生理功能时不受四时五行性质的局限;包含了五行五藏的思想的萌芽;五行同行间灵活的"通应思想";灵活的疾病传变思想;提出了五行乘侮、五行胜复的思想。《内经》运用五行学说而不拘于五行学说,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机械应用五行学说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经 五行 五行学说 五藏 五行生克
下载PDF
五脏配五行原理溯源 被引量:5
8
作者 张效霞 王振国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4-6,共3页
古文《尚书》说是以五脏解剖位置与五行所属方位相比拟而来;今文《尚书》说则是以五脏与五行各自阴阳属性相互匹配的结果,即五行的阴阳属性是火为太阳,木为少阳,金为少阴,水为太阴;而五脏的阴阳属性,则是心为阳中之太阳,肝为阴中之少阳... 古文《尚书》说是以五脏解剖位置与五行所属方位相比拟而来;今文《尚书》说则是以五脏与五行各自阴阳属性相互匹配的结果,即五行的阴阳属性是火为太阳,木为少阳,金为少阴,水为太阴;而五脏的阴阳属性,则是心为阳中之太阳,肝为阴中之少阳;肺为阳中之少阴,肾为阴中之太阴。要想使二者的阴阳属性相符合自然应当是心属火,肝属木,肺属金,肾属水。"土"于五行居于"中",较之东与西、南与北可以两两相比来说,"土"之属阴可视为一个特例,而脾为阴同样也是一个特例,故脾配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行配五脏 发生学原理 理论研究 文献研究
下载PDF
肺-肾环路与肺-肾综合征 被引量:3
9
作者 蒋莉萍 李洋 +1 位作者 于兰 赵海潞 《新中医》 CAS 2014年第1期3-6,共4页
在中医学脏腑经络理论中,肺与肾在气机、经脉联属和五行理论的母病及子、子病犯母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肺与肾在酸碱平衡方面有相互代偿的作用,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尿毒症等的发生、发展以及传变中亦体现了相互影响... 在中医学脏腑经络理论中,肺与肾在气机、经脉联属和五行理论的母病及子、子病犯母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肺与肾在酸碱平衡方面有相互代偿的作用,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尿毒症等的发生、发展以及传变中亦体现了相互影响的重要关系。本文从沟通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理论,从生理学、病理学、临床治疗等角度探讨肺与肾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肾环路 肺-肾综合征 酸碱平衡 自身免疫性疾病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五脏相关 五行 气机 经脉
下载PDF
从五脏五行配属关系的多样性看医学发展的轨迹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玉清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199-201,共3页
五行学说在进入理论深化的过程中 ,表现了广泛的渗透性。五行学说在向医学渗透的过程中 ,曾出现过不同的五行配五脏的关系模式 ,古代医家在实践中对各种模式反复进行验证 ,才找出应用于医疗实践行之有效的五行五脏的配属模式 。
关键词 五行学说 五脏五行配属关系 发展轨迹 多样性
下载PDF
论《内经》确立五脏概念的文化基础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小平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3年第6期1227-1229,共3页
为正确理解和揭示五脏概念的内涵,对影响《内经》五脏概念内涵确立的古代文化思想及观念进行了梳理分析,认为:古代和合思想是五脏概念内涵形成的基元,五行学说是阐明五脏类分及其关系的思维工具,重道轻器观念促使五脏概念由实体向功能演... 为正确理解和揭示五脏概念的内涵,对影响《内经》五脏概念内涵确立的古代文化思想及观念进行了梳理分析,认为:古代和合思想是五脏概念内涵形成的基元,五行学说是阐明五脏类分及其关系的思维工具,重道轻器观念促使五脏概念由实体向功能演变,司外揣内方法是整合五脏功能的主要途径。由此得出,《内经》五脏是人体的自我调节与控制系统,是生命活动的五行化功能模型,是人体不同特点的气化单位,是基于功能联系形成的集合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脏 内经 文化 概念 和合 五行 重道轻器 司外揣内
下载PDF
基于取象比类的五行-五脏术语英译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成 陈易 +1 位作者 钟海桥 王小芳 《中国科技术语》 2020年第4期47-52,共6页
"取象比类"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的主要方法论之一,它对中医理论体系的构建和临床实践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医学理论中五行-五脏之间模式的构建正是基于取象比类的方法论。文章通过对取象比类进行系统阐释,结合现代概念隐喻翻... "取象比类"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的主要方法论之一,它对中医理论体系的构建和临床实践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医学理论中五行-五脏之间模式的构建正是基于取象比类的方法论。文章通过对取象比类进行系统阐释,结合现代概念隐喻翻译研究,对五行-五脏中术语的英译进行分析思考,旨在为中医术语隐喻翻译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取象比类 五行 五脏 术语英译
下载PDF
樂藥疗与五音配五行五脏 被引量:33
13
作者 赖文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3期119-122,共4页
樂、藥、疗三字同源,反映远古先民对音乐、药物、治疗三者联系的认识。上古人们对音乐与情志又脏气之间的互动关系已有深刻的体验,概括为五音五行五脏理论。古人的重要建树是:揭示音声与人格情志、脏气体质的关系;建立音、情、脏三... 樂、藥、疗三字同源,反映远古先民对音乐、药物、治疗三者联系的认识。上古人们对音乐与情志又脏气之间的互动关系已有深刻的体验,概括为五音五行五脏理论。古人的重要建树是:揭示音声与人格情志、脏气体质的关系;建立音、情、脏三者互相推求的闻诊方法;倡导以音乐调治身心。音乐长期被作为儒家教化工具而淡化了医学效用,发掘研究和发展这一传统疗法,有助于构建中医身心治疗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疗法 五音 五行 五脏 身心治疗学
下载PDF
“象”思维-“五行”脏系统与人体微观物质结构 被引量:5
14
作者 刘思佳 张哲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6年第5期101-103,123,共4页
"象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是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的核心,当今仍有强大生命力,分为物象和意象,既说明事物客观存在,又解释和归纳其他未知事物。古人在"务和去同"的观念影响下,运用象思维,形成认识宇宙万物的模式... "象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是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的核心,当今仍有强大生命力,分为物象和意象,既说明事物客观存在,又解释和归纳其他未知事物。古人在"务和去同"的观念影响下,运用象思维,形成认识宇宙万物的模式。以象思维为指导,利用"五行学说"构建五脏系统,并将人体微观物质结构纳入:具有转运物质、能源补给的脾系统,捍卫机体、清除异物的肺系统,总体管理、正负调控的肝系统和保障细胞内外温度、湿度的心、肾系统,冀以探究中医和现代医学相结合的新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思维 哲学 物象 意象 事物客观存在 未知事物 五行学说 五脏系统 人体微观物质结构 中医现代化
下载PDF
张子和燥证辨治浅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燕少恒 《河南中医》 2013年第1期42-44,共3页
张子和辨治燥证在病因上注意气候和药邪致燥;在病机辨识上注重脉象,并综合运用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分析病机;在治疗上注意人群差异,治疗淋证注重滋水开窍,治疗便秘注重润攻滋养,药疗与食疗配合使用。
关键词 燥证 阴阳五行 脏腑经络 滋水开窍 润攻滋养 药疗 食疗 《儒门事亲》 张子和
下载PDF
五行五脏身体观的建构、应用及其文化诠释
16
作者 郑洪 《文化研究》 CSSCI 2017年第4期135-146,共12页
五行五脏身体观是传统中国医学观念中最重要的身体知识。对身体形成以"五脏"为中心的认识,定形于五行学说盛行的先秦至两汉时代,被建构成为涵盖人体与自然的体系,用以灵活地诠释人体现象和医疗经验。西方解剖学传入后,五行五脏身体观... 五行五脏身体观是传统中国医学观念中最重要的身体知识。对身体形成以"五脏"为中心的认识,定形于五行学说盛行的先秦至两汉时代,被建构成为涵盖人体与自然的体系,用以灵活地诠释人体现象和医疗经验。西方解剖学传入后,五行五脏身体观受到冲击,五行被认为不"科学",至多被视为一种"文化"。"文化"的观念能否应用于医疗实践,这是五行五脏身体观有无保留价值的关键。从思维的角度,可以认为传统身体观主要是诠释性的,体现了传统知识系"实用化"的东方科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行 五脏 身体观
下载PDF
《眼科集成》组方用药特色探讨 被引量:2
17
作者 田野 彭俊 +1 位作者 蒋鹏飞 彭清华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1期42-45,共4页
《眼科集成》的组方思路与用药颇具特色,从脏腑关系与五行生克关系立方,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以善用温热药与引药为特色,且药物剂量普遍较大,在当时独树一帜。本文对《眼科集成》组方用药特色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对眼科临床诊疗提供一定思路。
关键词 眼科集成 脏腑 五行 五轮 温热药
下载PDF
中医脏腑病证的寒热规律探讨 被引量:2
18
作者 邓伟明 王静 +4 位作者 石雪芹 李铁术 韩双双 黄颖而 曲宏达 《山东中医杂志》 2016年第8期678-681,共4页
中医临床发现脏腑病证寒热特性各不相同,对于其解释尚无定论。从中医理论本源之五运六气、标本、中气框架,深入探讨各脏腑阴阳特性的差异,从而解释各脏腑临床病证所见的差异性。结合临床中观察到的脏腑发病规律,以运气为本、三阴三阳为... 中医临床发现脏腑病证寒热特性各不相同,对于其解释尚无定论。从中医理论本源之五运六气、标本、中气框架,深入探讨各脏腑阴阳特性的差异,从而解释各脏腑临床病证所见的差异性。结合临床中观察到的脏腑发病规律,以运气为本、三阴三阳为标的原则,独辟蹊径,提出以一阴对一阳、二阴对二阳、三阴对三阳表示标与中气对应的关系,更好地阐明标本、中气与临床脏腑发病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脏腑病证 标本 中气 五运六气 寒热规律
下载PDF
“肝与大肠相通”之理论研究及运用初探 被引量:27
19
作者 王朝军 纪云西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4期339-344,共6页
[目的]探析“肝与大肠相通”的理论内涵及临床运用。[方法]以中医学相关文献和现代临床研究为理论基础,剖析脏腑别通中“肝与大肠相通”这一理论的深刻中医内涵,以及现代医学中此二脏腑的关联对应,并通过临床运用进一步阐释其实用性。[... [目的]探析“肝与大肠相通”的理论内涵及临床运用。[方法]以中医学相关文献和现代临床研究为理论基础,剖析脏腑别通中“肝与大肠相通”这一理论的深刻中医内涵,以及现代医学中此二脏腑的关联对应,并通过临床运用进一步阐释其实用性。[结果]“肝与大肠相通”的中医核心内容包含三焦别通关联、开阖枢气化相通、肝寄腑于大肠、大肠兼具金土双重属性、肝与大肠的功能影响五个层面。现代医学的肝肠轴和脑-肠轴理论也从微观角度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这一理论的内涵,现代临床运用主要涉及肝脑系统疾病、胃肠系统疾病、其他疾病及针灸运用四大方面。[结论]“肝与大肠相通”理论内涵丰厚,肝脏寄腑于大肠,二者气化相通,在生理和病理方面相互影响;且临床运用具备实效性,可为肝脑、胃肠系统等疾病的诊治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与大肠相通 脏腑别通 气化相通 肝寄腑于大肠 五行属性 临床运用
下载PDF
胃食管反流病从肝-脾-肺三脏论治 以通为用 被引量:6
20
作者 徐伟茹 白光 《四川中医》 2015年第1期39-41,共3页
人体与自然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从"肝-脾-肺"三脏论治,以通为用,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标本兼顾的理念。本文阐述了它提出的理论依据,强调GERD应以"肝-脾-肺"三脏同治为基本治法,通畅郁闭为最终目的,按照GER... 人体与自然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从"肝-脾-肺"三脏论治,以通为用,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标本兼顾的理念。本文阐述了它提出的理论依据,强调GERD应以"肝-脾-肺"三脏同治为基本治法,通畅郁闭为最终目的,按照GERD的发生和演变分3期治疗,最终使"五脏元真通畅,胃气通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从“肝-脾-肺”三脏论治 以通为用 藏象学说 五行学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