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linical Study on Effect of Electro-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Different Anesthetics on Auditory-evoked Potential Index
1
作者 陆黎 葛圣金 薛张纲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2006年第1期1-5,共5页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electro-acupuncture (EA) on auto regressive with exogenous input model (ARX-model) auditory evoked index (AAI) in patients anesthetized with different anesthetics. Methods: Forty-eight ...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electro-acupuncture (EA) on auto regressive with exogenous input model (ARX-model) auditory evoked index (AAI) in patients anesthetized with different anesthetics. Methods: Forty-eight adult patients undergoing scheduled surgical operation were enroll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24 in each group) according to the anesthetics applied, Group A was anesthetized with propofol sedation and Group B with Isoflurane-epidural anesthesia. Group A was sub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of low, middle and high concentration of target effect-site of 1.0 μg/ml, 1.5 μg/ml and 2.0 μg/ml through 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 (TCI) and Group B into 3 subgroups of minimum alveolar effective concentration of isoflurane (0.4 MAC, 0.6 MAC and 0.8 MAC for B1, B2 and B3 subgroups) respectively, with 8 patients in every subgroup. EA on acupoints of Hegu (LI4) and Neiguan (P6) was applied on all the patients during anesthesia, and the change of AAI at various time points was recorded. Results: In the three subgroups of Group A, levels of AAI were significantly elevated in the first few minutes after EA, and significantly lowered 20 min after EA in subgroup A2. While in the subgroups of Group B, except the elevating in Group B11 - 2 rain after EA, levels of AAI remained unchanged at other time points. Conclusion: Pain response could be reflected by AAI during EA. EA could enhance the sedative effect of propofol in middle concentration, but its effect on isoflurane epidural anesthesia is insignifica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ditory-evoked potential index ELECTRO-ACUPUNCTURE PROPOFOL ISOFLURANE
下载PDF
Intraoperative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 Monitoring for Anaesthesia Depth and Utilization of Inhaled Isoflurane
2
作者 Kunal Tewari T. V. S. P. Murthy 《Open Journal of Anesthesiology》 2017年第4期109-119,共11页
Background: Hypnosis monitoring has been shown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awareness. A-line ARX-IndexTM (AAI) derived fro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s (AEP) represents as a numerical variable depth of anaesthesia. Obje... Background: Hypnosis monitoring has been shown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awareness. A-line ARX-IndexTM (AAI) derived fro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s (AEP) represents as a numerical variable depth of anaesthesia. Objectives: To study the efficacy of AEP as an indicator of anaesthetic depth and monitor intraoperative awareness in neurosurgical patients by using the AAI scale. Design: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is used. Setting: The study is in Neurosurgical centre of Tertiary care hospital. Participants: Neurosurgical patients requiring general anaesthesia with duration of surgery between 90 - 150 minutes were enrolled for the study. Intervention: Patients in Group 1 (control) were monitored by conventional methods. Patients in Group 2 (study) underwent intraoperative monitoring by using the AEP monitor. Primary outcome: To study the efficacy of AEP monitoring and AAI index for monitoring the depth of anaesthesia and reducing the incidence of awareness.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intraoperative haemodynamic responses measured between the two study groups (p > 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intraoperative awareness by using conventional paramete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 0.5). There was also a significantly faster time to recovery for patients in Group 2 (p < 0.05). Conclusion: Hypnosis monitoring using AEP monitor/AAI in neurosurgical patients under general anaesthesia did not show an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haemodynamic response and intraoperative awareness but had significant lower consumption of volatile anaesthetic with cost sparing effect and a faster recovery time as compared to conventional monitor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ine ARX-index ANAESTHESIA DEPTH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 INTRAOPERATIVE Awareness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下载PDF
Influence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 Index During Propofol Sedation
3
作者 陆黎 葛圣金 +1 位作者 薛张纲 朱函亭(Translator)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 2006年第4期236-238,共3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 index (AAI) during propofol sedation. Methods: According to propofol effect site concentration, 24 patients for operation ...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 index (AAI) during propofol sedation. Methods: According to propofol effect site concentration, 24 patients for operation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to group 1 (1.0 μg/mL), group 2 (1. 5μg/mL) and group 3 (2.0 μg/mL). Propofol was administered intravenously, points Hegu (LI4) and Neiguan (PC6) were electro-acupunctured, and changes in AAI were recorded. Results: AAI significantly rose in all groups during the initial several minutes after electro-acupuncture and significantly fell in group 2 at 20 min after electro-acupuncture(P〈 0.05).Conclusion: AAI can sensitively reflect pain response during electro-acupuncture and electro-acupuncture can strengthen propofol sedation at its medium concent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 lndex(aai Electro-acuouncture Prooofol
原文传递
BIS联合AAI指导妇科腔镜手术麻醉深度调控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康芳 李娟 +1 位作者 柴小青 王松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850-852,共3页
目的评价脑电双频指数(BIS)联合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指导妇科腔镜手术全麻深度对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妇科腔镜手术患者20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BIS组(B组)、AAI组(A组)、BIS-5-AAI组(BA组)和对照组(... 目的评价脑电双频指数(BIS)联合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指导妇科腔镜手术全麻深度对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妇科腔镜手术患者20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BIS组(B组)、AAI组(A组)、BIS-5-AAI组(BA组)和对照组(C组)。麻醉深度:B组BIS为40~55;A组AAI为15-25;BA组BIS为40-55、AAI为15-25;C组为有创血压和心率波动范围不超过基础值±20%。记录丙泊酚用量及去氧肾上腺素、尼卡地平和艾司洛尔用量、喉罩拔出时间、完全清醒时间,并于入室后5min(T0)、气腹后1min(T1)、3min(T2)、分离病变组织(T3)时,缝皮结束时(T4)抽取动脉血,测定血糖(Glu)、β内啡肽(β-EP)和肾上腺素(E)的浓度。结果与T0时比较,T1~T4时四组患者Glu、β-EP及E浓度均明显升高(P〈0.05)。与B组比较,T1、T2和T4时A组、BA组和C组Glu、β-EP及E浓度明显降低(P〈0.05)、丙泊酚用量明显增加、苏醒时间明显延长(P〈0.05)。与BA组比较,T1、T2和T4时A组和C组Glu β-EP及E浓度明显升高(P〈0.05),B组和A组去氧肾上腺素用量明显减少、A组尼卡地平和艾司洛尔用量明显增加(P〈0.05)。与A组比较,B组去氧肾上腺素用量明显减少、尼卡地平和艾司洛尔用量明显增加(P〈0.05)。结论BIS联合AAI监测更有利于及时合理调控麻醉深度,降低应激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电双频指数 听觉诱发电位 妇科腔镜手术 应激
下载PDF
丙泊酚联合雷米芬太尼复合麻醉期间右旋美托咪啶对BIS和AAI的影响 被引量:11
5
作者 宋晓阳 韩彬 《西北药学杂志》 CAS 2017年第4期500-504,共5页
目的探讨丙泊酚靶控输注复合雷米芬太尼麻醉期间右旋美托嘧啶(Dex)对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和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的影响。方法将230例行甲状腺全切除术的全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均输注丙泊酚和静脉泵注射... 目的探讨丙泊酚靶控输注复合雷米芬太尼麻醉期间右旋美托嘧啶(Dex)对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和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的影响。方法将230例行甲状腺全切除术的全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均输注丙泊酚和静脉泵注射雷米芬太尼,研究组给予静脉泵注生理盐水与Dex稀释药物,对照组给予等剂量的生理盐水,观察2组不同麻醉时刻BIS、AAI、MAP及HR的变化情况,同时监测患者生化指标变化。结果 (1)维持麻醉过程中,BIS和AAI值均逐步下降,使用右旋美托嘧啶20min后BIS值显著低于给药前,而AAI值变化不显著;(2)MAP:研究组中与t0时刻相比,t1、t2时刻MAP明显升高(P<0.05),t1、t2时刻MAP高于对照组,t3时刻低于对照组(P<0.05)。(3)HR:研究组中与t0时刻相比,t2、t3时刻HR明显升高(P<0.05);t2、t3时刻HR低于对照组(P<0.05);t0时刻检测显示,AST、ALT、ALB、TP和TBiL等生化指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时刻研究组AST、ALT、ALB、TP和TBiL与t0时刻相比均降低,且均低于同时刻对照组水平(P<0.05),对照组AST、TBiLt3时刻与t0时刻相比降低(P<0.05)。结论丙泊酚靶控输注复合雷米芬太尼麻醉期间静脉泵注右旋美托嘧啶有助于患者降低BIS而保持AAI不发生明显变化,且麻醉20min维持MAP和HR在正常稳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泊酚 雷米芬太尼 右旋美托嘧啶 电脑双频谱指数 听觉诱发电位指数
下载PDF
AAI监测下不同麻醉镇静深度对肿瘤患者围术期炎性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赵树立 王煜 +3 位作者 于涛 赵沙沙 弓明明 雷祺 《现代肿瘤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6期2891-2895,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镇静麻醉深度对肿瘤患者围术期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为肿瘤患者选择适宜的麻醉深度,减少围术期炎症反应维护术后免疫力,保护患者免疫功能,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7年08月-2019年01月我院普外科择期行消化道肿瘤根治性切除患... 目的:探讨不同镇静麻醉深度对肿瘤患者围术期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为肿瘤患者选择适宜的麻醉深度,减少围术期炎症反应维护术后免疫力,保护患者免疫功能,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7年08月-2019年01月我院普外科择期行消化道肿瘤根治性切除患者66例,年龄34~88岁,体重40~95 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应用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监测镇静麻醉深度,分为浅镇静麻醉组(AAI值在40-30范围内)、深镇静麻醉组(AAI值在29-20范围内)、传统麻醉组,根据血压、心率波动及制动、流泪、呛咳等指标及麻醉医师的经验调控镇静麻醉深度。分别于手术开始前即刻(T_(1))、手术开始后2 h(T_(2))、手术后24 h(T_(3))、手术后48 h(T 4)及72 h(T 5)时点检测患者血清白介素-2(IL-2)、白介素-4(IL-4)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浓度。结果:组间比较,IL-2血浆浓度T_(1)时点浅麻醉组与传统组比较,浅麻醉组明显降低(P<0.05);T 4和T 5时点深麻醉组与传统组比较,深麻醉组明显降低(P<0.05),其余时点比较无统计学差异。IL-4血浆浓度比较,T_(2)和T 4时点浅麻醉组与传统组比较,浅麻醉组明显降低(P<0.05);T 4时点浅麻醉组与深麻醉组比较,深麻醉组明显升高(P<0.05)。TNF-α血浆浓度比较,T_(1)、T_(2)和T 4时点浅麻醉组与传统组比较,浅麻醉组明显降低(P<0.05),T_(1)时点浅麻醉组与深麻醉组比较,深麻醉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浅镇静麻醉即AAI值在40-30范围比深镇静麻醉即AAI值在29-20时可以更好的保护肿瘤患者围术期Th 1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功能,降低IL-4对细胞免疫的抑制作用,控制过度的炎症反应,保护患者免疫状态,帮助患者更好的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静麻醉深度 炎性细胞因子 肿瘤患者 听觉诱发电位 围术期
下载PDF
双频指数和听觉诱发电位在监测麻醉深度中的价值 被引量:24
7
作者 许海芳 董榕 +2 位作者 任凤珍 沈永倩 于布为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1期577-580,共4页
目的 评估脑电双频指数 (BIS)和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 (MLAEP)在监测麻醉深度中的价值。方法  2 1例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Ⅰ组 (对照组 ,n =11)和Ⅱ组 (咪唑安定组 ,n =10 ) ,输入复方乳酸钠液 10ml/kg后 ,以 0 4mg·kg-1·m... 目的 评估脑电双频指数 (BIS)和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 (MLAEP)在监测麻醉深度中的价值。方法  2 1例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Ⅰ组 (对照组 ,n =11)和Ⅱ组 (咪唑安定组 ,n =10 ) ,输入复方乳酸钠液 10ml/kg后 ,以 0 4mg·kg-1·min-1的速度静脉推注丙泊酚 2mg/kg ,在诱导第 4分钟注入维库溴铵 0 1mg/kg、芬太尼 2 μg/kg ,Ⅱ组同时注入咪唑安定 0 0 4mg/kg。记录OAA/S镇静评分、收缩压、舒张压、心率、BIS和反映MLAEP的ARX指数 (ARX Index ,AAI)的基础值 ,以及诱导插管时每分钟的数值。结果  (1)AAI反应时间较BIS显著缩短 (P <0 0 5 ) ;(2 )OAA/S镇静评分与BIS、AAI显著相关 (r =0 86 0 2、0 85 5 0 ,P <0 0 1) ;(3)Ⅱ组注入咪唑安定后 1分钟 ,AAI较Ⅰ组显著下降 (P <0 0 5 ) ;2分钟后 ,BIS较Ⅰ组显著下降 (P =0 0 0 1) ;(4)Ⅰ组的插管反应大于Ⅱ组 ,插管即刻AAI差异显著 (P =0 0 1) ,插管后 1分钟BIS差异显著 (P <0 0 5 ) ;Ⅱ组在插管前后AAI和BIS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1)AAI和BIS均能反映镇静程度和插管反应 ,但AAI反应更快 ,趋于实时监测 ;(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麻醉 听觉诱发电位 双频指数 麻醉监测
下载PDF
BIS和AEPI监测镇静深度的评价 被引量:10
8
作者 陈勇 佘守章 +2 位作者 闫焱 许学兵 许立新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0期662-664,共3页
目的比较脑电双频指数(BIS)和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EPI)在丙酚靶控镇静深度的临床价值。方法45例腰-硬联合麻醉术中需丙泊酚镇静病人,ASAⅠ级,腰麻平面确定后开始丙泊酚靶控输注镇静。结果(1)丙泊酚镇静期BIS、AEPI逐渐降低,苏醒期逐渐升... 目的比较脑电双频指数(BIS)和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EPI)在丙酚靶控镇静深度的临床价值。方法45例腰-硬联合麻醉术中需丙泊酚镇静病人,ASAⅠ级,腰麻平面确定后开始丙泊酚靶控输注镇静。结果(1)丙泊酚镇静期BIS、AEPI逐渐降低,苏醒期逐渐升高(P<0.01),而AEPI则在意识转换过程中变化更敏感(P<0.01)。(2)在丙泊酚镇静期和苏醒期BIS、AEPI与丙泊酚EC密切相关。(3)在丙泊酚镇静期,联合监测当BIS≤63和AEPI≤30时敏感度即可达100%。结论BIS和AEPI是监测麻醉镇静深度的良好指标,BIS和AEPI联合监测提高了诊断的敏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觉诱发电位 脑电双频指数 丙泊酚 镇静 镇静深度 联合监测 BIS 腰-硬联合麻醉 听觉诱发电位指数 脑电双频指数 靶控输注镇静 丙泊酚 临床价值
下载PDF
术前肌注咪唑安定对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和血浆内皮素的影响 被引量:17
9
作者 欧阳文 段开明 +2 位作者 王明安 陈满红 李云丽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2期79-80,共2页
目的 比较和评价麻醉手术前使用咪唑安定或苯巴比妥钠对患者焦虑、顺行性遗忘、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和血浆内皮素的影响。方法  4 0例年龄 2 0~ 6 0岁、ASAⅠ~Ⅱ级的择期手术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Ⅰ组麻醉前 30min肌肉注射苯巴比妥钠 0... 目的 比较和评价麻醉手术前使用咪唑安定或苯巴比妥钠对患者焦虑、顺行性遗忘、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和血浆内皮素的影响。方法  4 0例年龄 2 0~ 6 0岁、ASAⅠ~Ⅱ级的择期手术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Ⅰ组麻醉前 30min肌肉注射苯巴比妥钠 0 1g +阿托品 0 5mg(n =2 0 ) ;Ⅱ组于麻醉前 30min肌肉注射咪唑安定 0 0 6mg/kg(41~ 6 0岁 )和 0 0 8mg/kg(2 0~ 4 0岁 ) +阿托品 0 5mg(n=2 0 )。分别于用药前后测定患者收缩压 (SBP)、舒张压 (DBP)、心率 (HR)、指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 )、呼吸频率 (RR)、焦虑视觉模拟评分 (AVAT)、听觉诱发电位指数 (AEPI)、顺行性遗忘程度和血浆内皮素 (ET 1)浓度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在用药前后SBP、DBP、HR、SpO2 和RR无明显变化(P >0 0 5 ) ;Ⅰ组在用药前后AVAT、AEPI和ET 1浓度变化无差异 (P >0 0 5 ) ,顺行性遗忘率 2 0 % ;Ⅱ组用药后 30minAVAT、AEPI和ET 1浓度均低于用药前 (P <0 0 5 ) ,顺行性遗忘率为 75 %显著高于Ⅰ组 (P <0 0 1)。结论 与苯巴比妥钠相比 ,咪唑安定可有效减轻患者麻醉手术前焦虑情绪 ,获得更好的顺行性遗忘和镇静效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前 肌注 咪唑安定 听觉诱发电位指数 血浆内皮素
下载PDF
脑电双频指数与听觉诱发电位指数监测诱导期麻醉深度的比较 被引量:24
10
作者 米卫东 刘靖 +1 位作者 曹江北 张宏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9期515-517,共3页
目的 比较丙泊酚或复合芬太尼行麻醉诱导时 ,脑电双频指数 (BIS)与听觉诱发电位指数 (AAI)监测意识变化的敏感性。方法  4 0例病人随机均分为丙泊酚组 (P组 )组和丙泊酚加芬太尼组 (PF组 )。麻醉诱导均用丙泊酚 30mg·kg 1·... 目的 比较丙泊酚或复合芬太尼行麻醉诱导时 ,脑电双频指数 (BIS)与听觉诱发电位指数 (AAI)监测意识变化的敏感性。方法  4 0例病人随机均分为丙泊酚组 (P组 )组和丙泊酚加芬太尼组 (PF组 )。麻醉诱导均用丙泊酚 30mg·kg 1·h 1的速率泵注 ,PF组于丙泊酚静注 2min前给予芬太尼 2 μg/kg。记录意识消失时BIS和AAI值、意识消失时间和丙泊酚用量 ,并测定血浆丙泊酚浓度。结果 PF组病人意识消失时间、丙泊酚用量和血浆丙泊酚浓度均较P组低 (P <0 0 1)。意识消失时PF组BIS值高于P组 (P <0 0 1) ;而两组AAI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丙泊酚麻醉诱导时 ,无论是否合用芬太尼 ,AAI均可较好地反映意识的转换 ;而BIS则会因药物组合的不同而出现变化。结果提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电双频指数 听觉诱发电位指数 监测 麻醉深度 丙泊酚 芬太尼
下载PDF
不同静脉麻醉药对听觉诱发电位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11
11
作者 陈杰 王祥瑞 +1 位作者 杭燕南 孙大金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2期629-631,共3页
目的 研究丙泊酚、咪唑安定、硫喷妥钠、氯胺酮麻醉时听觉诱发电位指数 (AEPI)的变化规律。方法  4 8例择期手术拟行全身麻醉、无听力障碍和严重神经疾患、非颅脑手术病人 ,随机分为四组。Ⅰ组 (14例 )静注丙泊酚 2mg/kg ;Ⅱ组 (13例 ... 目的 研究丙泊酚、咪唑安定、硫喷妥钠、氯胺酮麻醉时听觉诱发电位指数 (AEPI)的变化规律。方法  4 8例择期手术拟行全身麻醉、无听力障碍和严重神经疾患、非颅脑手术病人 ,随机分为四组。Ⅰ组 (14例 )静注丙泊酚 2mg/kg ;Ⅱ组 (13例 )静注咪唑安定 0 2mg/kg ;Ⅲ组 (11例 )静注硫喷妥钠 5mg/kg ;Ⅳ组 (10例 )静注氯胺酮 2mg/kg。随后芬太尼 5 μg/kg、维库溴铵 0 15mg/kg静注 ,肌松满意后气管插管。记录麻醉诱导前、诱导中、诱导后插管前、插管后的HR、BP、SpO2 ,观察整个诱导期AEPI的变化规律。结果 Ⅰ、Ⅱ、Ⅲ组病人用药后AEPI进行性降低至 30以下。降到 30以下的平均时间分别为Ⅰ组 (6 2± 2 5 )分钟、Ⅱ组 (3 2± 1 9)分钟、Ⅲ组 (5 1± 2 6 )分钟 ;Ⅳ组病人AEPI无明显下降。插管后AEPI有上升趋势 ,吸入异氟醚后 (呼出气浓度 >0 8Vol% )能维持AEPI30以下 ;Ⅳ组病人插管后AEPI不稳定。结论 丙泊酚、咪唑安定、硫喷妥钠降低AEPI,而氯胺酮对AEPI无明显影响。AEPI在丙泊酚、咪唑安定、硫喷妥钠麻醉中可作为麻醉深度监测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麻醉 听觉诱发电位指数 静脉麻醉药 丙泊酚 咪唑安定 氯胺酮 硫喷妥钠
下载PDF
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双频指数和边缘频率与丙泊酚镇静作用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葛圣金 庄心良 +2 位作者 王莹恬 王珍娣 李海彤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1期573-576,共4页
目的 分析听觉诱发电位指数 (A line○R ARX indexAAI)、双频指数 (BIS)、95 %边缘频率 (95 %SEF)与丙泊酚镇静作用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 18例ASAⅠ~Ⅱ级 ,在下胸腰段硬膜外阻滞下行妇科手术的成年病人。监测AAI、BIS和 95 %SEF ,依据... 目的 分析听觉诱发电位指数 (A line○R ARX indexAAI)、双频指数 (BIS)、95 %边缘频率 (95 %SEF)与丙泊酚镇静作用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 18例ASAⅠ~Ⅱ级 ,在下胸腰段硬膜外阻滞下行妇科手术的成年病人。监测AAI、BIS和 95 %SEF ,依据OAA/S评分法评估镇静程度。术中分次静注丙泊酚 ,每隔 3分钟 2 0mg ,直至OAA/S评分达到 1分。分析AAI、BIS、95 %SEF与OAA/S评分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AAI、BIS、95 %SEF随病人镇静程度加深明显降低 ,且与OAA/S评分值显著相关 (诱导期Spearman’s等级相关系数r =0 95 8、0 898、0 82 0 ,P <0 0 0 1;恢复期r =0 94 6、0 70 2、0 6 14 ,P <0 0 0 1)。诱导期和恢复期AAI的相关系数与其他两者之间差异皆有高度统计意义 (P <0 0 1)。结论 AAI、BIS和 95 %SEF均可较好地反映丙泊酚的镇静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觉诱发电位指数 双频指数 边缘频率 丙泊酚 镇静 硬膜外阻滞
下载PDF
兰地洛尔对丙泊酚麻醉作用的影响及对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抑制效应 被引量:9
13
作者 刘靖 米卫东 张宏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5期291-293,共3页
目的探讨兰地洛尔对丙泊酚麻醉作用的影响及对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抑制效应。方法28例ASAⅠ~Ⅱ级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兰地洛尔组(L组)和对照组(C组)。L组静注兰地洛尔0·15ml/kg后,以0·04mg·kg-1·min-1维... 目的探讨兰地洛尔对丙泊酚麻醉作用的影响及对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抑制效应。方法28例ASAⅠ~Ⅱ级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兰地洛尔组(L组)和对照组(C组)。L组静注兰地洛尔0·15ml/kg后,以0·04mg·kg-1·min-1维持;C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用压力袖带隔离一侧前臂后,静注维库溴铵0·1mg/kg。当丙泊酚靶控输注(TCI)达到设定血浆靶控浓度后行气管内插管。记录隔离侧手臂运动情况;记录患者于诱导前、处理前(兰地洛尔或生理盐水)、进喉镜前2、1min、进喉镜即刻及插管后1、2、4min患者SBP、DBP、HR、脑电双频指数(BIS)及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于诱导前、进喉镜前和插管后1min分别采动脉血6ml测定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及丙泊酚的血浆浓度。结果两组各时点BIS、AAI值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L组8例、C组9例患者插管后出现体动反应。两组插管前后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及丙泊酚血浆浓度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处理后L组在各时点HR均明显低于C组(P<0·01);而SBP、DBP仅在插管后1min低于C组(P<0·05),其余各时点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兰地洛尔可明显减低气管插管引起的心血管反应,但它不产生有临床意义的抗伤害刺激作用,对丙泊酚麻醉深度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地洛尔 丙泊酚 麻醉 气管插管 心血管反应 抑制效应 脑电双频指数 听觉诱发电位指数 Β受体阻断药
下载PDF
听觉诱发电位指数调控老年人靶控输注丙泊酚麻醉的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杨华凌 林财珠 方舒东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2期715-718,共4页
目的 研究听觉诱发电位指数 (AEPI)调控持续靶控输注 (TCI)丙泊酚在老年人麻醉中的可行性。方法  30例ASAⅠ~Ⅱ级择期胃切除手术的病人分为老年组 (>6 5岁 ,Ⅰ组 )和中青年组 (2 0~ 5 9岁 ,Ⅱ组 ) ,每组 15例。诱导前静注芬太尼... 目的 研究听觉诱发电位指数 (AEPI)调控持续靶控输注 (TCI)丙泊酚在老年人麻醉中的可行性。方法  30例ASAⅠ~Ⅱ级择期胃切除手术的病人分为老年组 (>6 5岁 ,Ⅰ组 )和中青年组 (2 0~ 5 9岁 ,Ⅱ组 ) ,每组 15例。诱导前静注芬太尼 2 μg/kg。丙泊酚的靶效应室浓度设定为3 5 μg/ml。两组丙泊酚效应室浓度均根据AEPI调整 ,使麻醉深度控制在 :插管时 35~ 4 5 ,切皮时2 0~ 30 ,探查时 15~ 2 5 ,关腹时为 2 5~ 35。在 8个时间点监测并记录心率 (HR)、收缩压 (SBP)、舒张压 (DBP)、平均动脉压 (MAP)、AEPI、丙泊酚的总量和麻醉时间。结果 两组病人平均丙泊酚标准化剂量 :Ⅰ组为 10 6 4 3μg·kg 1·min 1、Ⅱ组为 12 3 6 1μg·kg 1·min 1。两组插管前时SBP、DBP、MAP同基础值相比都没有显著变化 ,但插管后 5min时与基础值比较 ,血液动力学下降在老年人中较为显著(P <0 0 5 ) ,而中青年人的较为稳定。在术中探查时其血液动力学都有所回升 (P <0 0 5 ) ,停药时、睁眼时及拔管时与基础值比较 ,血液动力学无显著变化。结论 以AEPI调控持续靶控输注丙泊酚在对老年人麻醉是可行的 ,可保持血液动力学相对稳定 ,减少老年人麻醉用药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听觉诱发电位指数 靶控输注 丙泊酚 调控 全麻深度 麻醉
下载PDF
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在麻醉深度监测中的作用 被引量:8
15
作者 王晓宁 张丽红 何东峰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7期541-543,共3页
目的观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丙泊酚靶控输注(TCI)或异氟醚吸入维持麻醉期间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在麻醉深度监测中的作用。方法33例ASAⅠ级择期行LC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异氟醚组(I组)18例行诱导插管吸入全麻,丙泊酚组(P组)15例诱... 目的观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丙泊酚靶控输注(TCI)或异氟醚吸入维持麻醉期间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在麻醉深度监测中的作用。方法33例ASAⅠ级择期行LC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异氟醚组(I组)18例行诱导插管吸入全麻,丙泊酚组(P组)15例诱导插管同I组;麻醉维持分别用异氟醚与氧化亚氮吸入或丙泊酚靶控输注与氧化亚氮吸入。通过调节异氟醚吸入浓度或丙泊酚靶控输注浓度使麻醉期间MAP、HR波动在基础值±20%范围内,记录麻醉期间异氟醚呼气末浓度、丙泊酚靶控输注浓度及AAI值。结果两组AAI值均较低,P组出现一过性AAI值≤10有12人次,I组则有4人次;且AAI值与丙泊酚靶控输注浓度及异氟醚呼气末浓度呈负相关(P<0.05),与MAP、HR无明显相关。结论结合AAI监测可更全面的反映麻醉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泊酚 异氟醚 听觉诱发电位指数 麻醉深度
下载PDF
不同浓度的异氟醚对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和数量化脑电图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许毓光 郭曲练 唐朝晖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3期144-145,共2页
目的 观察异氟醚对听觉诱发电位指数 (AAI)、数量化脑电图 (QEEG)各参数和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评价AAI判断异氟醚麻醉深度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A患者SAⅠ~Ⅱ级行下腹部手术的患者 30例 ,在丙泊酚、维库溴铵诱导插管后分别吸入 0 8、1 ... 目的 观察异氟醚对听觉诱发电位指数 (AAI)、数量化脑电图 (QEEG)各参数和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评价AAI判断异氟醚麻醉深度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A患者SAⅠ~Ⅱ级行下腹部手术的患者 30例 ,在丙泊酚、维库溴铵诱导插管后分别吸入 0 8、1 0、1 3MAC的异氟醚 ,每种浓度维持 2 0min。记录BP、HR、AAI、双频谱指数 (BIS)、95 %边缘频率 (95 %SEF)和中间频率 (MF)的值。结果 随呼末异氟醚浓度的增高 ,AAI、QEEG各参数 (BIS、95 %SEF和MF)均显著降低。以上改变与呼末异氟醚浓度呈线性相关 (R =0 818~ 0 92 4 ,P <0 0 1)。结论 在 0 8~ 1 3MAC的范围内 ,AAI、BIS、95 %SEF和MF与呼末异氟醚浓度呈线性相关。AAI、BIS、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度 异氟醚 听觉诱发电位指数 aai 数量化脑电图 QEEG 血液动力学
下载PDF
肌松状态下听觉诱发电位指数监测觉醒状态恢复与消失 被引量:3
17
作者 葛圣金 庄心良 +1 位作者 薛张纲 方芳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05-508,共4页
目的探讨维库溴铵肌松状态下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预测觉醒状态(Wakefulness)恢复与消失的可能性。方法选择14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体格分级Ⅰ~Ⅱ级在单纯全麻下行择期手术的成年患者。以丙泊酚和维库溴铵诱导麻醉,气管插... 目的探讨维库溴铵肌松状态下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预测觉醒状态(Wakefulness)恢复与消失的可能性。方法选择14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体格分级Ⅰ~Ⅱ级在单纯全麻下行择期手术的成年患者。以丙泊酚和维库溴铵诱导麻醉,气管插管。采用孤立前臂技术判定觉醒状态的恢复与消失。觉醒状态恢复后,以每小时10mg/kg持续静注丙泊酚直至觉醒状态再次消失。使用A-liner^TM无创麻醉深度监护仪连续监测AAI。结果觉醒状态恢复前、后30s内和觉醒状态消失前、后30s内,AAI值分别为24.6±5.0、32.1±7.3、33.4±9.6和21.1±5.9。觉醒状态存在时AAI值明显大于觉醒状态消失后(P〈0.001)。预测觉醒状态恢复和消失的Pt值分别是0.786和0.864。观察者操作特性(ROC)曲线下面积为0.926(SE0.002,95% CI 0.922—0.931)。觉醒状态恢复概率为5%、50%和95%的AAI值分别是19(4.96%)、29(50.25%)和39(95.14%)。结论AAI可以作为肌松状态下监测觉醒状态恢复和消失的指标,且监测消失过程可能更为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觉诱发电位指数 孤立前臂技术 二异丙酚 维库溴铵 觉醒
下载PDF
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8
作者 姚冰薇 许波 王雁娟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35-537,共3页
目的研究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丙泊酚靶控输注(TCI)中的应用。方法选择上腹部择期手术老年高血压患者50例,Ⅰ组行AAI监测对镇静深度反馈调控丙泊酚靶控输注,Ⅱ组根据HR、BP调控,每组25例。记录术前(T1)、插管(T2)、术... 目的研究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丙泊酚靶控输注(TCI)中的应用。方法选择上腹部择期手术老年高血压患者50例,Ⅰ组行AAI监测对镇静深度反馈调控丙泊酚靶控输注,Ⅱ组根据HR、BP调控,每组25例。记录术前(T1)、插管(T2)、术中探查(T3)时的SBP、DBP,标准化丙泊酚剂量(μg.kg-1.min-1)、血压变异性(BPV),苏醒时间,血管活性药物使用人次及术中知晓情况。结果两组患者T2时SBP、DBP均低于T1时(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时Ⅱ组患者的SBP、DBP高于T1时和Ⅰ组(P<0.05)。Ⅰ组患者术中BPV小于Ⅱ组患者(P<0.05)。Ⅰ组患者术中丙泊酚剂量、苏醒时间及麻黄碱使用患者均少于Ⅱ组(P<0.05)。结论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AAI监测可以很好的反应丙泊酚靶控输注时的麻醉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觉诱发电位指数 丙泊酚 靶控输注 老年 全身麻醉
下载PDF
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双频指数与异丙酚镇静作用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凌云 张传汉 +1 位作者 陈宇 金小高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01-203,共3页
目的 分析听觉诱发电位指数 (AAI)、双频指数 (BIS)与异丙酚镇静作用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 2 0例ASAⅠ~Ⅱ级 ,腰段硬膜外阻滞 /腰 硬联合麻醉下行妇科、骨科等手术的成年患者。监测AAI、BIS ,依据OAA/S评分法评估镇静程度。手术开始... 目的 分析听觉诱发电位指数 (AAI)、双频指数 (BIS)与异丙酚镇静作用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 2 0例ASAⅠ~Ⅱ级 ,腰段硬膜外阻滞 /腰 硬联合麻醉下行妇科、骨科等手术的成年患者。监测AAI、BIS ,依据OAA/S评分法评估镇静程度。手术开始后用微泵注入异丙酚 6~ 8mg/ (kg·h) ,直至OAA/S评分达到 1分 ,分析AAI、BIS与OAA/S评分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AAI、BIS随患者镇静程度加深明显降低 ,且与OAA/S评分有显著相关性 ,诱导期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r =0 933、 0 5 33,和恢复期r =0 94 3、 0 5 92 (均为P <0 0 1) ,诱导期与恢复期AAI的相关系数与BIS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AAI、BIS均可较好地反映异丙酚的镇静效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觉诱发电位 双频指数 异丙酚 镇静 相关性 麻醉深度
下载PDF
多模式电生理监测在颈椎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0
作者 廉海平 张文瑞 +1 位作者 高巍 何百祥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67-374,共8页
目的探讨多模式电生理监测技术在颈椎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本院神经外科接受颈椎手术的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在脑电双频指数(BIS)指导下控制麻醉深度,颈椎高位病变采用体感诱发电位(SEP)、运动诱发电位(MEP... 目的探讨多模式电生理监测技术在颈椎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本院神经外科接受颈椎手术的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在脑电双频指数(BIS)指导下控制麻醉深度,颈椎高位病变采用体感诱发电位(SEP)、运动诱发电位(M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和肌电图(EMG)监测;颈椎低位神经脊髓损伤采用SEP、MEP和EMG联合监测,记录并总结术中电生理监测异常、术后离院时及术后6个月手术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112例患者术中BIS参数为45~60,MEP波幅下降9例(8.0%),SEP波幅下降4例(3.6%),EMG波幅异常5例(4.5%),BAEP波幅下降4例(3.6%),没有因监测显著异常而终止手术。112例患者术毕较术前比较,44例(39.3%)SEP、MEP波幅变化不大,35例(31.3%)SEP波幅轻度上升,2例(1.8%)轻度下降;24例(21.4%)MEP波幅轻度升高,7例(6.3%)轻度下降。术后离院时及术后6个月未出现新的神经障碍。结论多模式电生理监测在术后即刻表现出受损神经的电生理活动恢复情况,为神经功能恢复提供客观依据,同时可有效预防和降低医源性脊髓和神经功能损伤,提高手术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手术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运动诱发电位 体感诱发电位 肌电图 脑电双频指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