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8篇文章
< 1 2 5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免疫组化SP法检测AEG-1在不同分化程度和分期的卵巢癌患者中的阳性表达及病理特点
1
作者 冯占军 祝云霄 于晓宇 《中国性科学》 2024年第9期87-91,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免疫组化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SP)法检测星形胶质细胞上调基因-1(AEG-1)在不同分化程度和分期的卵巢癌患者中的阳性表达及病理特点。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3年1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97例卵... 目的探讨基于免疫组化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SP)法检测星形胶质细胞上调基因-1(AEG-1)在不同分化程度和分期的卵巢癌患者中的阳性表达及病理特点。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3年1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97例卵巢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切除治疗,并经过病理检查确诊。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卵巢病变组织肿瘤中的AEG-1表达情况,分析AEG-1阳性表达情况、染色强度评分、病理特点。结果染色强度评分为(3.14±0.76)分。卵巢癌组织中AEG-1阳性表达率为83.51%,AEG-1阳性信号未出现在肿瘤周边正常卵巢组织。黏液性卵巢癌和卵巢浆液性囊腺癌患者卵巢癌组织中AEG-1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癌患者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各分期、淋巴结有无转移的阳性表达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癌患者年龄、各分化程度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EG-1会促进卵巢癌的发生、发展,其可用于判断卵巢癌的恶性程度、疾病进展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组化sp 星形胶质细胞上调基因-1 分化程度 分期 卵巢癌
下载PDF
SP/NK-1R系统在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邵禹铭 朱坤兵(综述) 张洁(审校) 《实用肿瘤学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268-272,共5页
近年来,尽管乳腺癌的治疗已取得诸多进展,但其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寻找新的药物靶点和生物标志物已成为研究热点。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开始关注肿瘤细胞与肿瘤微环境的相互作用,认为肿瘤微环境对恶性肿瘤的进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物质P... 近年来,尽管乳腺癌的治疗已取得诸多进展,但其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寻找新的药物靶点和生物标志物已成为研究热点。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开始关注肿瘤细胞与肿瘤微环境的相互作用,认为肿瘤微环境对恶性肿瘤的进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物质P(Substance P,SP)能够参与癌变过程,在维持肿瘤微环境中发挥着关键作用。NK-1受体(Neurokinin 1 receptor,NK-1R)在肿瘤细胞的细胞质中表达,与诸多肿瘤特征显著相关。SP通过其受体NK-1R诱导肿瘤细胞增殖、血管生成和迁移,并发挥抗凋亡作用。在未来的治疗方案中,能否应用NK-1R拮抗剂为乳腺癌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更精准的靶点成为热点话题。本文就SP/NK-1R系统在乳腺癌中的研究状况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sp/NK-1R系统 NK-1R拮抗剂 靶向治疗
下载PDF
转录因子SP1调控MAP3K1表达影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
3
作者 黄丹 邓芳祝 +1 位作者 谢功泽 李巧莲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9-523,共5页
目的:探究转录因子SP1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构建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hRMECs)的DR模型,通过转染将细胞分为Control组、HG组、HG+si-NC组、HG+si-SP1组、HG+si-SP1+oe-NC组和HG+si-SP1+oe... 目的:探究转录因子SP1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构建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hRMECs)的DR模型,通过转染将细胞分为Control组、HG组、HG+si-NC组、HG+si-SP1组、HG+si-SP1+oe-NC组和HG+si-SP1+oe-MAP3K1组。RT-qPCR检测SP1和MAP3K1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ELISA检测细胞中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6含量。通过生物信息学寻找SP1与MAP3K1启动子间的结合位点,ChIP-qPCR验证SP1与MAP3K1启动子的结合情况。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HG处理的hRMECs中SP1和MAP3K1表达均升高(P<0.05)。抑制SP1表达后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P<0.05),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6含量明显减少(P<0.05)。抑制SP1可降低MAP3K1表达。进一步过表达MAP3K1逆转了si-SP1对HG诱导的hRMECs凋亡和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结论:转录因子SP1通过促进MAP3K1表达促进DR细胞凋亡及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sp1 MAP3K1 凋亡 炎症反应
下载PDF
阻断SP/NK1R信号轴可抑制小鼠黑色素瘤增殖
4
作者 胡芳园 岳芸芸 尚靖 《药物资讯》 2024年第3期242-252,共11页
目的:探讨阻断SP/NK1R信号轴对小鼠黑色素瘤生长的影响及可能作用途径。方法:建立瞬时接种B16F10细胞形成原位黑色素瘤的小鼠模型,腹腔注射给予NK1R拮抗剂阿瑞匹坦(5 mg/kg)进行干预。给药5次后取小鼠胸腺、脾脏和皮肤黑色素瘤组织,计... 目的:探讨阻断SP/NK1R信号轴对小鼠黑色素瘤生长的影响及可能作用途径。方法:建立瞬时接种B16F10细胞形成原位黑色素瘤的小鼠模型,腹腔注射给予NK1R拮抗剂阿瑞匹坦(5 mg/kg)进行干预。给药5次后取小鼠胸腺、脾脏和皮肤黑色素瘤组织,计算各组小鼠体重变化、肿瘤增长变化、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考察黑色素瘤组织中细胞增殖和凋亡情况;并观察肿瘤组织中浸润效应CD8 T细胞的表达情况。结果:给予阿瑞匹坦拮抗NK1R对各组小鼠体重没有明显影响,但能显著抑制原位黑色素瘤的增殖;阻断SP/NK1R信号轴能够引起小鼠胸腺指数显著升高,但对脾脏指数没有明显影响;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给予阿瑞匹坦能够显著抑制黑色素瘤细胞在体内的增殖,并显著促进其凋亡;同时,拮抗NK1R能够显著增加肿瘤浸润效应CD8 T细胞的数目。结论:阻断SP/NK1R信号轴可以显著抑制小鼠中黑色素瘤细胞的增殖,并促进肿瘤细胞凋亡,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促进CD8 T细胞浸润,增强抗肿瘤免疫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NK1R信号轴 B16F10细胞 黑色素瘤 阿瑞匹坦 CD8 T细胞
下载PDF
United States Healthcare Data Breaches: Insights for NIST SP 800-66 Revision 2 from a Review of the NIST SP 800-66 Revision 1
5
作者 Mohammed Mohammed Raoof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2024年第2期232-244,共13页
Healthcare security and privacy breaches are occurr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US), and increased substantially during the pandemic. This paper reviews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NIST) publicati... Healthcare security and privacy breaches are occurr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US), and increased substantially during the pandemic. This paper reviews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NIST) publication base as an effective solution. The NIST Special Publication 800-66 Revision 1 was an essential standard in US healthcare, which was withdrawn in February 2024 and superseded by SP 800-66 Revision 2. This review investigates the academic papers concerning the application of the NIST SP 800-66 Revision 1 standard in the US healthcare literature. A systematic review method was used in this study to determine current knowledge gaps of the SP 800-66 Revision 1. Some limitations were employed in the search to enforce validity. A total of eleven articles were found eligible for the study. Consequently, this study suggests the necessity for additional academic papers pertaining to SP 800-66 Revision 2 in the US healthcare literature. In turn, it will enhance awareness of safeguarding electronic protected health information (ePHI), help to mitigate potential future risks, and eventually reduce breach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 800-66 Revision 1 sp 800-66 Revision 2 HIPAA Compliance Security Breaches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 (RMF) Internet of Things (Io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下载PDF
超声检测脐血流S/D值结合β-HCG、AFI、SP1诊断胎儿宫内窘迫的价值分析
6
作者 杨林靖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16期2793-2795,共3页
目的:分析超声检测脐血流速度(S/D)值结合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羊水指数(AFI)、妊娠特异性β1糖蛋白(SP1)诊断胎儿宫内窘迫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22年1月—2023年6月收治的50例胎儿宫内窘迫患者(窘迫组)及正常妊娠50例... 目的:分析超声检测脐血流速度(S/D)值结合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羊水指数(AFI)、妊娠特异性β1糖蛋白(SP1)诊断胎儿宫内窘迫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22年1月—2023年6月收治的50例胎儿宫内窘迫患者(窘迫组)及正常妊娠50例(正常组),均在孕后期采用超声检测脐动脉血流情况及羊水指数,并检测血清β-HCG、SP1水平,分析对宫内窘迫的诊断价值。结果:窘迫组的脐血流S/D值、RI、PI、β-HCG均高于正常组,AFI、SP1均低于正常组(P<0.05)。绘制ROC曲线后,脐血流S/D值、AFI及血β-HCG、SP1联合对胎儿宫内窘迫的诊断灵敏度为90.00%、特异度为90.00%、AUC为0.915、约登指数为0.850,均高于单一指标(P<0.05)。结论:超声检测脐血流S/D值结合β-HCG、AFI、SP1诊断胎儿宫内窘迫更具临床价值,且高于单一指标,故而临床在检测时建议联合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脐血流 S/D值 Β-HCG AFI sp1 胎儿宫内窘迫
下载PDF
三陰乳腺癌PD-L1(SP142)與CTLA-4、PTEN表達的關係研究
7
作者 韋潔貞 林文華 +4 位作者 冼麗芳 陳建勇 黃香婷 肖剛 文劍明 《镜湖医学》 2024年第1期20-23,F0003,共5页
目的探討三陰乳腺癌PD-L1(SP142)與CTLA-4、PTEN表達的關係和意義。方法收集鏡湖醫院2008年1月~2018年6月間病理科136例乳腺癌標本,按乳腺癌分子分型分為三陰乳腺癌(TNBC)、管腔A型、管腔B型及HER2型乳腺癌,採用免疫組化檢測各型乳腺癌P... 目的探討三陰乳腺癌PD-L1(SP142)與CTLA-4、PTEN表達的關係和意義。方法收集鏡湖醫院2008年1月~2018年6月間病理科136例乳腺癌標本,按乳腺癌分子分型分為三陰乳腺癌(TNBC)、管腔A型、管腔B型及HER2型乳腺癌,採用免疫組化檢測各型乳腺癌PD-L1(SP142)、CTLA-4和PTEN表達情況,並分析它們之間的關係。結果136例乳腺癌中,32.4%的病例PD-L1(SP142)陽性,其中48%(24/50)TNBC、11.9%(5/42)管腔A型、20%(3/15)管腔B型和41.4%(12/29)HER2型PD-L1(SP142)陽性;43.4%的病例CTLA-4陽性,其中52.0%(26/50)TNBC、31.0%(13/42)管腔A型、33.3%(5/15)管腔B型和50.9%(15/29)HER2型CTLA-4陽性;28.0%的病例PTEN陽性,其中52.0%(26/50)TNBC、31.0%(13/42)管腔A型、33.3%(5/15)管腔B型和50.9%(15/29)HER2型PTEN陽性。TNBC的PD-L1(SP142)表達與CTLA-4表達呈正相關(Spearman=0.409,P<0.05),與PTEN表達呈負相關(Spearman=-0.318,P<0.05)。結論TNBCPD-L1(SP142)與CTLA-4表達的正相關關係,提示聯合免疫治療可能使TNBC患者獲益,而TNBCPD-L1(SP142)與PTEN表達的負相關關係,提示TNBC同時遭受免疫逃逸和基因突變的雙重打擊,因此適合免疫治療和靶向PTEN聯合治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陰乳腺癌 PD-L1(sp142) CTLA-4 PTEN
下载PDF
温度、投饵频次对海月水母(Aurelia sp.1)水螅体生长和繁殖的影响 被引量:15
8
作者 王彦涛 孙松 +1 位作者 李超伦 张芳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00-904,共5页
水母暴发是一个全球广泛关注的生态问题,水螅体阶段的环境影响是研究水母暴发的重要切入点。本实验从温度(10,15,20,25℃)和投饵频次(无投喂,每周投喂,每天投喂)两个角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对横裂过程、碟状体产生过程影响显著,饵... 水母暴发是一个全球广泛关注的生态问题,水螅体阶段的环境影响是研究水母暴发的重要切入点。本实验从温度(10,15,20,25℃)和投饵频次(无投喂,每周投喂,每天投喂)两个角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对横裂过程、碟状体产生过程影响显著,饵料对水螅体数量影响显著。水螅体从20℃降温至10℃和15℃可发生横裂产生碟状体,适宜横裂的温度范围内,相对高温和充足饵料有利于释放更多碟状体;适宜横裂的温度范围外,相对高温和充足饵料有利于水螅体数量的增加。适宜横裂的温度范围持续时间达到水螅体的响应时间阈值,才能够完成从底栖阶段的水螅体到浮游阶段水母体的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月水母 温度 饵料 横裂 暴发
下载PDF
黄芪多糖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骨细胞凋亡和SP1/MEK/ERK轴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卢敏 许晓彤 +1 位作者 申楠 张申尧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3-40,共8页
目的探究黄芪多糖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ONFH)模型骨细胞凋亡和SP1/MEK/ERK轴的影响。方法通过地塞米松诱导小鼠骨细胞(MLO-Y4)建立SONFH细胞模型,加入300μg/mL黄芪多糖处理后通过MTT和流式细胞术检测骨细胞活性和细胞凋亡。进一步在细... 目的探究黄芪多糖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ONFH)模型骨细胞凋亡和SP1/MEK/ERK轴的影响。方法通过地塞米松诱导小鼠骨细胞(MLO-Y4)建立SONFH细胞模型,加入300μg/mL黄芪多糖处理后通过MTT和流式细胞术检测骨细胞活性和细胞凋亡。进一步在细胞中过表达或者敲降SP1,通过Western blotting验证SP1表达对MEK/ERK通路活性的影响。结果SONFH模型组48 h后光密度值较对照组降低(P<0.05),SONFH+黄芪多糖组较SONFH+PBS组升高(P<0.05)。SONFH模型组细胞凋亡率较对照组高(P<0.05),SONFH+黄芪多糖组较SONFH模型组低(P<0.05),SONFH模型组Bax、Cleaved-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高(P<0.05),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低(P<0.05),SONFH+黄芪多糖组Bax、Cleaved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量较SONFH模型组低(P<0.05),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较SONFH模型组高(P<0.05)。SONFH模型组SP1 mRNA、蛋白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高(P<0.05),SONFH+黄芪多糖组较SONFH模型组低(P<0.05)。SONFH+黄芪多糖组SP1 mRNA相对表达量较SONFH模型组低,SONFH+黄芪多糖+OE-SP1组较SONFH+黄芪多糖+OE-NC组高。SONFH模型组细胞活性较对照组降低(P<0.05),SONFH+黄芪多糖组较SONFH模型组升高(P<0.05),SONFH+黄芪多糖组与SONFH+黄芪多糖+OE-N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ONFH+黄芪多糖+OE-SP1组较SONFH+黄芪多糖组降低(P<0.05)。SONFH模型组细胞凋亡率和Bax、Cleaved-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高(P<0.05),SONFH+黄芪多糖组较SONFH模型组低(P<0.05),SONFH+黄芪多糖+OE-SP1组较SONFH+黄芪多糖+OE-NC组高(P<0.05);SONFH模型组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低(P<0.05),SONFH+黄芪多糖组较SONFH模型组低(P<0.05),SONFH+黄芪多糖+OE-SP1组较SONFH+黄芪多糖+OE-NC组低(P<0.05)。OE-SP1组SP1 mRNA相对表达量较OENC组高,sh-SP1组较sh-NC组低。OE-SP1组SP1蛋白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OE-NC组高(P<0.05),shSP1组较sh-NC低(P<0.05);OE-SP1组MEK、p-ERK蛋白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OE-NC组低(P<0.05),sh-SP1组较sh-NC高(P<0.05)。结论黄芪多糖抑制了SONFH骨细胞活性,并促进了骨细胞凋亡,其治疗作用可能与SP1和MEK/ERK通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 黄芪多糖 sp1 细胞凋亡
下载PDF
转录因子SP1对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进程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唐诗 王皓飙 +2 位作者 郭维 邹琳 刘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7-63,共7页
目的:研究转录因子SP1对支架蛋白ARRB1的转录调节及其在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中的作用。方法:构建p GL3-ARRB1-luc、p CDNA3.1-SP1及其他可能结合的转录因子质粒,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明ARRB1启动子区与转录因子结合;利... 目的:研究转录因子SP1对支架蛋白ARRB1的转录调节及其在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中的作用。方法:构建p GL3-ARRB1-luc、p CDNA3.1-SP1及其他可能结合的转录因子质粒,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明ARRB1启动子区与转录因子结合;利用慢病毒感染构建SP1过表达的稳定细胞株JK-SP1,RT-PCR及Western blot验证SP1与ARRB1表达的关系;进一步流式细胞术检测SP1对细胞凋亡、细胞周期以及细胞活性氧含量的作用。构建NCG小鼠异种移植模型,探讨SP1对白血病小鼠成模能力的影响。结果:p GL3-ARRB1-luc、p CDNA3.1-SP1质粒共转入HEK293T细胞后,虫荧光素高表达(P<0.001);同时,与对照组相比,稳定细胞株JK-SP1中ARRB1 m RNA水平、蛋白水平均增加(均P<0.01)。进一步体外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JK-SP1细胞凋亡比例更高(x=22.78%),细胞周期多阻滞于G1期(63.00%),活性氧含量增加。体内实验证明,尾静脉输注JK-SP1细胞的NCG小鼠生存时间更长(平均33.8 d),肝脾肿瘤细胞浸润相对较少。结论:转录因子SP1通过直接结合于ARRB1启动子区,促进ARRB1转录与表达,进而延缓体内、体外T-ALL疾病进程。本研究完善了ARRB1调控T-ALL进程的机制并为新的靶向药物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 sp1 ARRB1
下载PDF
粘细菌Myxococcus sp.CYD-1海藻糖合酶基因克隆及酶学特性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况丹 黄奕晴 +2 位作者 徐嘉 周昊 王飞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3年第5期227-235,245,共10页
【目的】海藻糖合酶(trehalose synthase,EC.5.4.99.16)可通过转糖苷作用将麦芽糖转化成为海藻糖,该反应仅需一步,且所用原料低廉,在酶法生产海藻糖上显示出一定的应用潜力。本文以粘细菌Myxococcus sp.CYD-1为材料,挖掘新的海藻糖合酶... 【目的】海藻糖合酶(trehalose synthase,EC.5.4.99.16)可通过转糖苷作用将麦芽糖转化成为海藻糖,该反应仅需一步,且所用原料低廉,在酶法生产海藻糖上显示出一定的应用潜力。本文以粘细菌Myxococcus sp.CYD-1为材料,挖掘新的海藻糖合酶资源。【方法】以菌株CYD-1基因组DNA为模板,使用加尾PCR的方法克隆编码海藻糖合成酶的基因MCTs,构建含有组氨酸标签的重组表达载体,并将重组质粒导入大肠杆菌BL21(DE3)中进行原核表达。重组蛋白经Ni^(2+)-NTA纯化,以麦芽糖为底物研究其酶学性质,包括最适温度、最适pH、温度和pH稳定性及金属离子和抑制剂的影响。【结果】从菌株CYD-1基因组中克隆到一个编码海藻糖合成酶的基因MCTs。MCTs全长1659 bp,编码一个552个氨基酸的蛋白,分子量大小为65 kU。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MCTs与来源于Myxococcus sp.V11的海藻糖合酶相似性为92.36%,与其他已报道的海藻糖合酶有较大差异。MCTs具有高度保守的基序202DAVPYL207,244EANQ247和307RNHDEL312,以及活性中心三联体Asp202-Glu244-Asp310,三维建模结果显示MCTs的催化结构域具有典型的(α/β)8桶状结构,表明MCTs归属于糖苷水解酶GH13家族。重组蛋白在E.coli BL21(DE3)中大量可溶性表达后,通过Ni^(2+)-NTA将目的蛋白纯化至电泳纯。重组酶rMCTs最适反应温度为40℃,最适反应pH为6.5,最大比活力为105.6 U/mg。重组酶rMCTs在30℃下处理4 h,残留酶活为50%,但在65℃下处理1.5 h活力丧失。重组酶rMCTs在pH 5.0~8.0范围内有活性,在pH 6.0~7.5处理12 h活力稳定。1 mmol/L Ca^(2+)对重组酶rMCTs有轻微的激活作用,Co^(2+)、Fe^(3+)、Cu^(2+)对重组酶rMCTs有抑制作用,其余金属离子对酶活力无影响。甲醇、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和SDS对重组酶rMCTs有强烈的抑制作用,TritonX-100对rMCTs酶活力无显著影响。【结论】MCTs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丰富了海藻糖合成酶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yxococcus sp.CYD-1 海藻糖合酶 基因克隆 酶学特性
下载PDF
水母伞径和饵料密度对海月水母(Aurelia sp.1)捕食率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楠 李超伦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80-485,共6页
海月水母在全球范围内大量暴发,严重危害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以及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本文以卤虫无节幼体为饵料,初步研究了水母伞径和饵料密度对海月水母个体捕食率的影响以及海月水母的昼夜捕食节律。研究结果表明,海月水母的伞径... 海月水母在全球范围内大量暴发,严重危害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以及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本文以卤虫无节幼体为饵料,初步研究了水母伞径和饵料密度对海月水母个体捕食率的影响以及海月水母的昼夜捕食节律。研究结果表明,海月水母的伞径对其捕食率的影响极显著(P<0.01),在1—8cm范围内,随着伞径的增加个体捕食率线性增加,两者之间的关系式为y=0.044x+0.125(R2=0.9036)。饵料密度对海月水母捕食率的影响显著(P<0.05),在0.25—26.11mgC/L范围内,随饵料密度的增加个体捕食率呈线性增加趋势,关系式为y=0.508x(R2=0.958)。在饵料充足时,海月水母没有昼夜捕食节律。在高饵料密度下海月水母出现过剩捕食,但是捕食行为依然活跃。上述结果既为量化评估海月水母对浮游动物群体的捕食压力提供了基础参数,同时水母过剩捕食行为说明依据生物量和代谢率的推算结果可能低估自然海域水母队浮游动物的捕食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月水母 水母体 捕食 饵料密度 伞径
下载PDF
海月水母(Aurelia sp.1)对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摄食的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郑珊 孙晓霞 孙松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45-450,共6页
采用饵料浓度差减法,在实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细胞密度的中肋骨条藻和东海原甲藻对海月水母水螅体、碟状体和水母体摄食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类和密度的微藻细胞密度对水螅体、碟状体和水母体的摄食有显著影响。在实验的藻细胞密... 采用饵料浓度差减法,在实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细胞密度的中肋骨条藻和东海原甲藻对海月水母水螅体、碟状体和水母体摄食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类和密度的微藻细胞密度对水螅体、碟状体和水母体的摄食有显著影响。在实验的藻细胞密度范围内,随藻细胞密度的增加,水螅体和碟状体对中肋骨条藻和东海原甲藻的摄食率一直升高。水螅体对中肋骨条藻和东海原甲藻的最大摄食率均发生在藻细胞密度最高处,分别为4623cells/(ind.h)和4118cells/(ind.h)。碟状体对中肋骨条藻和东海原甲藻的最大摄食率也是发生在藻细胞密度最高处,分别为174671cells/(ind.h)和47218cells/(ind.h)。清滤率随着藻细胞密度增加而降低。在相似细胞密度下,碟状体对中肋骨条藻的摄食率高于东海原甲藻。水螅体和碟状体对同种藻的摄食情况不同,在相似藻细胞密度下,碟状体的摄食率比水螅体高。经过藻类饵料适应处理的水螅体对藻类的摄食率会有显著增加,约为未经饵料适应处理的10倍。水母体对中肋骨条藻和东海原甲藻未发生摄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月水母 水螅体 碟状体 水母体 摄食 微藻
下载PDF
栅藻Desmodesmus sp.SNN1处理生活污水及油脂积累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洪波 王鹏冲 +2 位作者 牛旭东 杨文龙 陈高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23年第5期1-8,共8页
利用生活污水培养微藻可去除污水中的氮、磷等污染物,有效缓解水体富营养化,生活污水培养微藻可以实现水质净化和生物质生产耦合。文章以前期筛选的栅藻Desmodesmus sp.SNN1为目标藻种,研究了初始pH、初始接种量等条件对生活污水处理及... 利用生活污水培养微藻可去除污水中的氮、磷等污染物,有效缓解水体富营养化,生活污水培养微藻可以实现水质净化和生物质生产耦合。文章以前期筛选的栅藻Desmodesmus sp.SNN1为目标藻种,研究了初始pH、初始接种量等条件对生活污水处理及油脂积累的影响,并优化了培养条件。结果表明:栅藻Desmodesmus sp.SNN1处理生活污水最佳条件为初始pH=9.0、微藻初始接种量=0.6,在此条件下培养12 d后污水的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47.98%、99.93%、97.29%和97.13%,最终生物量可达1.34 g/L;微藻生产油脂的最佳培养条件为初始pH=9.0、初始接种量=0.1,在优化条件下培养12 d后,油脂比例和油脂产量分别为29.54%、291.33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污水 栅藻Desmodesmus sp.SNN1 氮磷 生物量 微藻油脂
下载PDF
Development of a real-time PCR assay(SYBR Green I) for rapid identifica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scyphomedusae Aurelia sp.1 planulae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建艳 甄毓 +2 位作者 米铁柱 于志刚 王国善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4期974-987,共14页
The complicated life cycle ofAurelia spp., comprising benthic asexually-reproducing polyps and sexually-reproducing medusae, makes it hard for researchers to identify and track them, especially for early stage individ... The complicated life cycle ofAurelia spp., comprising benthic asexually-reproducing polyps and sexually-reproducing medusae, makes it hard for researchers to identify and track them, especially for early stage individuals, such as planulae. To solve this problem, we developed a real-time PCR assay (SYBR Green I) to identify planulae in both cultured and natural seawater samples. Species-specific primers targeting Aurelia sp.1 mitochondrial 16S rDNA (mr 16S rDNA) regions were designed. Using a calibration curve constructed with plasmids containing the Aurelia sp. 1 mt 16S rDNA fragment and a standard curve for planulae, the absolute number of mt 16S rDNA copies per planula was determined and from that the total number ofplanulae per sample was estimated. For the field samples, a 100-fold dilution of the sample DNA combined with a final concentration of 0.2 μg/μL BSA in the PCR reaction mixture was used to remove real- time PCR inhibitors. Samples collected in Jiaozhou Bay from July to September 2012 were subsequently analyzed using this assay. Peak Aurelia sp.1 planula abundance occurred in July 2012 at stations near Hongdao Island and Qingdao offshore; abundances were very low in August and September. The real-time PCR assay (SYBR Green I) developed here negates the need for traditional microscopic identification, which is laborious and time-consuming, and can detect and quantify jellyfish planulae in field plankton samples rapidly and specifical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relia sp. 1 16S rDNA planulae real-time PCR jellyfish blooms
下载PDF
Significance of Different Microalgal Species for Growth of Moon Jellyfish Ephyrae, Aurelia sp.1 被引量:1
16
作者 ZHENG Shan SUN Xiaoxia +1 位作者 WANG Yantao SUN Song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2015年第5期823-828,共6页
The scyphozoan Aurelia aurita (Linnaeus) sp. 1., is a cosmopolitan species-complex which blooms seasonally in a variety of coastal and shelf sea environments around the world.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microalgal spe... The scyphozoan Aurelia aurita (Linnaeus) sp. 1., is a cosmopolitan species-complex which blooms seasonally in a variety of coastal and shelf sea environments around the world.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microalgal species on the growth of newly-released Aurelia sp. 1 ephyrae were studied under laboratory conditions. We fed ephyrae with four different microalgal species (diatom, autotrophic dinoflagellate, heterotrophic dinoflagellate, and chlorophyta) plus A rtemia nauplii for 12-24 d at 18℃.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rowth rate diverged significantly for Artemia nauplii compared to other food types. In addition, there was no sig- nificant variation between the growth rates for Skeletonema costatum and Prorocentrum donghaiense, and no significant variation was found in the growth rates for N. scintillans and P. subcordiformis. Artemia nauplii could support the energy requirement for the newly-released ephyrae to develop to meduase, and the ephyrae with Artemia nauplii showed a significant average growth rate of 25.85% d-1. Newly-released ephyrae could grow slightly with some species of microalgae in the earliest development stage. Chain diatom Skeletonema costatum and autotrophic dinoflagellate Prorocentrum donghaiense, could not support the growth of the ephyrae, while heterotrophic dinoflagellate Noctiluca scintillans and chlorophyta 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 could support the growth of the ephyrae. However, none of the ephyrae fed with the tested phytoplankton could mature to medusa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relia sp. 1 ephyrae PHYTOPLANKTON GROWTH
下载PDF
转录因子SP1蛋白在石河子地区口腔鳞癌表达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17
作者 卢香云 祖木热提古丽·阿不来提 +1 位作者 姚永坤 徐江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67-371,共5页
目的 探讨石河子地区转录因子SP1蛋白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122例OSCC和72例癌旁正常组织中SP1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SP1蛋白的表达与OSCC... 目的 探讨石河子地区转录因子SP1蛋白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122例OSCC和72例癌旁正常组织中SP1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SP1蛋白的表达与OSCC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利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分析OSCC患者SP1蛋白表达在预后中的价值。结果 SP1蛋白的表达主要位于OSCC的细胞核,少量表达于细胞浆,其在OSCC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01)。SP1蛋白的表达在肿瘤分化程度(P=0.002)、T分期(P=0.044)和TNM分期(P=0.046)有统计学意义(P<0.05)。SP1蛋白预测OSCC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58,诊断灵敏度为93.4%和特异性91.7%。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SP1蛋白高表达患者预后相对较差(P=0.002 8)。运用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OSCC患者预后的因素,发现肿瘤T分期、SP1蛋白高表达为OSCC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SP1蛋白在预测OSCC及预后的评估中具有重要意义,SP1蛋白是OSCC潜在的一种新型临床诊断和预后评估的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1 OSCC 免疫组织化学 预后
下载PDF
锑氧化菌Pseudomonas sp.AO-1的分离鉴定及其对Sb(III)的氧化性能 被引量:2
18
作者 隆佩 邓仁健 +5 位作者 杨宇 金贵忠 黄中杰 周新河 王西峰 王闯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04-914,共11页
采用抗性筛选法从锡矿山筛选出一株锑氧化菌,并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鉴定;考察了其氧化Sb()Ⅲ的性能和氧化次生矿物的特征.结果表明:锑氧化菌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将其命名为Pseudomonas sp.AO-1(简称:AO-1);影响AO-1氧化... 采用抗性筛选法从锡矿山筛选出一株锑氧化菌,并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鉴定;考察了其氧化Sb()Ⅲ的性能和氧化次生矿物的特征.结果表明:锑氧化菌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将其命名为Pseudomonas sp.AO-1(简称:AO-1);影响AO-1氧化Sb(Ⅲ)的因素主要有溶液pH值、溶解氧和铁锰氧化物(单质铁、FeCl_(3)和MnO_(2))等;AO-1在好氧和缺氧条件下均能氧化Sb(Ⅲ),好氧氧化Sb(Ⅲ)的米门常数Km和最大氧化速率Vmax值分别为393.05µmol/L和0.271µmol/(L·min),体现了较强的锑氧化性;AO-1和铁锰氧化物的耦合作用能促进Sb(Ⅲ)的氧化,且铁锰氧化物促进AO-1氧化Sb(Ⅲ)的速率依次为:FeCl_(3)>MnO_(2)>单质铁;AO-1和铁锰氧化物耦合氧化Sb(Ⅲ)生成含Sb(Ⅴ)的次生矿物,次生矿物会加速Sb(Ⅲ)的氧化以及影响锑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菌株AO-1的锑氧化性能良好,对于锑的生物化学转化和土壤微生物修复的应用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锑氧化菌 Pseudomonas sp.AO-1 SB(III) 氧化 铁锰氧化物
下载PDF
生活史不同阶段的海月水母(Aurelia sp.1)与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的相互捕食关系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宗飞 刘春胜 +4 位作者 庄志猛 邹安革 陈四清 燕敬平 刘长琳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39-544,共6页
采用交叉实验和水母体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生活史阶段的海月水母及海蜇之间的相互捕食关系。海月水母螅状体(口柄直径约为1mm)能够捕食海蜇碟状体及伞径≤8mm的海蜇幼体;海月水母的碟状体只能够捕食海蛰碟状体;伞径100mm的海月水母体... 采用交叉实验和水母体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生活史阶段的海月水母及海蜇之间的相互捕食关系。海月水母螅状体(口柄直径约为1mm)能够捕食海蜇碟状体及伞径≤8mm的海蜇幼体;海月水母的碟状体只能够捕食海蛰碟状体;伞径100mm的海月水母体能够捕食海蜇碟状体及伞径≤30mm的海蛰幼体。在海蜇对海月水母的捕食实验中发现,伞径≥10mm的海蜇幼体对海月水母的碟状体有捕食行为。通过对两种水母相互捕食关系的研究,笔者认为海月水母捕食海蜇的能力明显强于海蜇捕食海月水母的能力。这或许有助于解释近年来海月水母不断暴发而海蜇资源日渐减少的现象,有助于改进海蜇人工增殖放流措施,提高放流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月水母 海蜇 螅状体 碟状体 水母体
下载PDF
砷氧化菌Pseudomonas sp.AO-1的分离鉴定及其对As(Ⅲ)的氧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宇 邓仁健 +3 位作者 隆佩 黄中杰 任伯帜 王政华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19-626,共8页
随着环境砷污染日趋严重和不断地传播使得人类健康处于高风险之中,修复治理环境中的砷污染刻不容缓。将As(Ⅲ)氧化为As(Ⅴ)是治理砷污染的关键步骤,因此寻找一种经济且绿色的氧化技术成为了研究热点,而微生物氧化As(Ⅲ)被认为是治理砷... 随着环境砷污染日趋严重和不断地传播使得人类健康处于高风险之中,修复治理环境中的砷污染刻不容缓。将As(Ⅲ)氧化为As(Ⅴ)是治理砷污染的关键步骤,因此寻找一种经济且绿色的氧化技术成为了研究热点,而微生物氧化As(Ⅲ)被认为是治理砷污染一种绿色经济可行的方法。从湖南锡矿山矿区含砷的土壤中筛选出一株砷氧化菌,并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了鉴定;研究了其对As(Ⅲ)的抗性,不同As(Ⅲ)浓度下的生长特征曲线,不同pH条件下As(Ⅲ)的氧化性能,生长曲线及其氧化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该菌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将其命名为Pseudomonas sp.AO-1(简称:AO-1),其对As(Ⅲ)的抗性达2000 mg·L^(-1),具有较高的抗性;当As(Ⅲ)质量浓度高于100 mg·L^(-1)时,菌株AO-1的生长受到了明显的抑制,其进入对数增殖期的时间延后,稳定期较短,衰亡期提前;pH对菌株AO-1的生长及As(Ⅲ)氧化率有显著的影响,其最适生长pH为7;当pH为3-8时,菌株AO-1氧化As(Ⅲ)的氧化率随pH的升高先提高后减小,pH为7时As(Ⅲ)氧化率到达最大的72.5%;菌株AO-1好氧化氧化As(Ⅲ)的米门常数Km和最大氧化速率Vmax值分别为274.70μmol·L^(-1)和0.31μmol·(L·min)-1,其Km低于一些已研究的菌株,体现菌株AO-1对As(Ⅲ)具有良好的亲和力,也表明了其具有较好的As(Ⅲ)氧化性能。综上,该研究所筛选的菌株AO-1具有良好的耐砷性和As(Ⅲ)氧化性,在水体及土壤砷污染修复与治理中具有的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砷污染 砷氧化菌 Pseudomonas sp.AO-1 砷抗性 氧化性能 氧化动力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