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trip-shaped cymba conchae orthosis in the nonsurgical correction of complex auricular deformity 被引量:1
1
作者 Huijuan Xu Shaoguang Ding +6 位作者 Fei Zhang Zhifeng Zhang Xiangyu Chen Mingyang Li Haitao Yang Fugen Han Hongjian Liu 《Journal of Otology》 CAS CSCD 2024年第1期24-29,共6页
Objective: This study aims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using a strip-shaped cymba conchae orthosis for the nonsurgical correction of complex auricular deformities. Methods: Clinical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Objective: This study aims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using a strip-shaped cymba conchae orthosis for the nonsurgical correction of complex auricular deformities. Methods: Clinical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2020 to 2021 for 6 patients who underwent correction using a stripshaped cymba conchae orthosis. The indications, corrective effects, and com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use of the orthosis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re were four indications for treatment: cryptotia with helix adhesion;cryptotia with grade I microtia;cryptotia with excessive helix thickness;and auricular deformity beyond the treatment time window(≥6 months). Excellent corrective effects were observed in all 6 patients. Complications occurred in one patient, who recovered after symptomatic treatment. Conclusion: The use of a strip-shaped cymba conchae orthosis alone or combined with a U-shaped helix orthosis presents a feasible approach for correcting complex auricular deformities or deformities beyond the treatment time window in pediatric pat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ymba conchae auricular deformity Cryptotia Nonsurgical correction ORTHOSIS
下载PDF
Effects of electroacupuncture at auricular concha area on the circadian rhythm of melatonin secretion in p-chlorophenylalanine-induced insomnia rats 被引量:1
2
作者 Wen-Ya Huang Wei-Wei Xu +6 位作者 An-Ning Zhu Si-Yu Liu Yang Huang Peng Li Zong-Bao Yang Shu-Qiong Huang Xian-Jun Meng 《TMR Non-Drug Therapy》 2020年第1期2-11,共10页
Backgroud:The electroacupuncture of auricular concha area(EA-ACR)proved to have a good regulatory effect on insomnia and the release of melatonin,which is most closely related to sleep.However,there is little research... Backgroud:The electroacupuncture of auricular concha area(EA-ACR)proved to have a good regulatory effect on insomnia and the release of melatonin,which is most closely related to sleep.However,there is little research to demonst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ACR and melatonin.The objective of present study is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EA-ACR on the circadian rhythm of melatonin secretion in p-chlorophenylalanine(PCPA)-induced insomnia rats.Methods:The study divided 36 male Sprague-Dawley rats randomly into three groups:12 in blank group,12 in model group,and 12 in EA-ACR group.By using PCPA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for 2 days,insomnia model was established.EA-ACR group was treated for 28 days.We observed the effects of EA-ACR on the rats'behavioral changes,open-field test and weight during the experiment.After the experiment,the rat tail and heart blood were collected,and the melatonin was detected by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Results:Compared with the blank group,28–30 hours after PCPA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the circadian rhythm of sleep and the total sleep time of model rats decreased.Compared with the model group,electrical stimulation in the ear concha region could effectively reverse the behavioral changes of rats,and increase the trend of weight growth(P=0.010),the crossing score(P=0.014),vertical motion score(P=0.015)and the level of plasma melatonin secretion(P=0.020)with the trend showing a rhythmic pattern(0–60 minutes upward,60–120 minutes downward,120–150 minutes upward).Conclusion:EA-ACR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weight),ameliorate exploring irritable and anxiety behaviors in PCPA-induced insomnia rats.The underlying effects of EA-ACR may be excited on the circadian rhythm of melatonin secretion in PCPA-induced insomnia ra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OMNIA Electroacupuncture of auricular concha area Plasma melatonin P-chlorophenylalanine
下载PDF
耳甲电针疗法对CUMS诱导抑郁症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
3
作者 毛树文 宗成翠 +1 位作者 孙付军 赵新芝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13期42-45,共4页
目的探讨耳甲电针疗法对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CUMS)诱导抑郁症大鼠的治疗作用,并基于蛋白激酶A(PKA)/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信号通路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成年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氟西汀组、耳甲电针... 目的探讨耳甲电针疗法对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CUMS)诱导抑郁症大鼠的治疗作用,并基于蛋白激酶A(PKA)/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信号通路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成年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氟西汀组、耳甲电针组,每组6只。对照组正常群养,每日灌胃生理盐水,不予特殊干预,连续35天。模型组、氟西汀组、耳甲电针组孤养,均予CUMS暴露35天。氟西汀组实验第14天开始在CUMS暴露前予盐酸氟西汀灌胃,每日1次,连续21天;耳甲电针组实验第14天开始在CUMS暴露前予电针刺激双侧耳甲神门穴,每日1次,每次30 min,连续21天。实验前和实验第14、35天,称量大鼠体质量;通过旷场实验观察大鼠自发活动行为和探索行为;通过糖水偏好实验评估大鼠快感缺失行为。断头取脑,分离海马组织,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海马组织PKA/CREB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同期比较,模型组实验第14天与第35天体质量、自发活动行为和探索行为以及糖水偏好指数均显著降低(P均<0.05)。与模型组同期比较,氟西汀组和耳甲电针组实验第35天体质量、自发活动行为和探索行为以及糖水偏好指数均显著升高(P均<0.05)。模型组海马组织PKA-α、p-CREB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氟西汀组和耳甲电针组海马组织PKA-α、p-CREB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模型组(P均<0.05)。结论耳甲电针疗法能够改善CUMS诱导抑郁症大鼠抑郁样行为,其效果与氟西汀相当;激活海马组织PKA/CREB信号通路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耳甲电针疗法 蛋白激酶A/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信号通路 大鼠
下载PDF
耳甲电针(taVNS)治疗轻度认知障碍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庆燕 高山山 +3 位作者 郭春蕾 闫华 杨戈 方继良 《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病杂志》 2024年第2期142-146,共5页
轻度认知障碍的治疗是老年健康需要解决的难题。基于中医“脑病耳治”理论的新型神经调控技术——耳甲电针(taVNS),可辅助治疗多种神经、精神系统疾病,近年研究发现其对轻度认知障碍有效。对目前国内外耳甲电针治疗轻度认知障碍的研究... 轻度认知障碍的治疗是老年健康需要解决的难题。基于中医“脑病耳治”理论的新型神经调控技术——耳甲电针(taVNS),可辅助治疗多种神经、精神系统疾病,近年研究发现其对轻度认知障碍有效。对目前国内外耳甲电针治疗轻度认知障碍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探讨其疗效、机制,展示其研究成果,提出进一步研究方向。将为MCI非药物疗法提供可借鉴的新思路,为广大老年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善和生活品质提高提供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度认知障碍 耳甲电针 经皮耳穴迷走神经刺激术 神经调控 研究进展
下载PDF
耳迷走神经电刺激治疗老年慢性失眠症疗效观察 被引量:1
5
作者 吴文哲 高宏 +2 位作者 曹燕飞 李小玲 王嗣 《浙江临床医学》 2023年第4期522-523,共2页
目的观察耳迷走神经电刺激与常规耳穴压豆治疗老年慢性失眠症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老年慢性失眠症受试者随机分为耳迷走神经电刺激组和常规耳穴压豆组,两组均为30例。耳迷走神经电刺激组应用耳迷走神经刺激仪刺激耳甲区进行治疗;... 目的观察耳迷走神经电刺激与常规耳穴压豆治疗老年慢性失眠症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老年慢性失眠症受试者随机分为耳迷走神经电刺激组和常规耳穴压豆组,两组均为30例。耳迷走神经电刺激组应用耳迷走神经刺激仪刺激耳甲区进行治疗;常规耳穴压豆组采用耳穴压豆治疗。对比两组受试者临床疗效,并对比两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PSQI)治疗前后变化。结果耳迷走神经电刺激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耳穴压豆组(P<0.05)。两组治疗后PSQ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且耳迷走神经电刺激组相较于常规耳穴压豆组治疗后PSQI评分降低更显著(P<0.01)。结论耳迷走神经电刺激治疗老年慢性失眠症在临床疗效、改善睡眠质量方面优于常规耳穴压豆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慢性失眠症 耳迷走神经电刺激 耳甲区
下载PDF
从“耳脑-肝脾”相关探讨耳甲电针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罗屹 马跃 +3 位作者 姜天童 谭超仁 杨永升 方继良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407-3412,共6页
从传统医学理论出发,将耳与脑、肝脾相联系,提出“耳脑-肝脾”相关的理论。再通过结合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的中医病因病机及对应的现代医学机制研究,认识到耳与脑、肝脾之间的密切联系是从耳治疗FD的理论基础。近年... 从传统医学理论出发,将耳与脑、肝脾相联系,提出“耳脑-肝脾”相关的理论。再通过结合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的中医病因病机及对应的现代医学机制研究,认识到耳与脑、肝脾之间的密切联系是从耳治疗FD的理论基础。近年来,一种新型的迷走神经刺激疗法——耳甲电针(Auricular Concha Eletro-Acupuncture,ACEA),能通过脑神的调节,调节肝脾气血,起到疏肝解郁、健脾理气的作用,进而治疗FD。从现代医学来说,这与其中枢调节相应脑功能区活动,缓解焦虑、抑郁情绪,降低疼痛感知,增强胃肠蠕动功能以及降低中枢、外周炎症有关。在“耳脑-肝脾”相关的基础上探讨耳甲电针在FD中的应用,将更好地理解耳穴刺激在调节脑神、调节肝脾气血方面起到的独特作用,促进中医理论的传承、创新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甲电针 功能性消化不良 “耳脑-肝脾”相关 情绪 消化 感知
下载PDF
电针次髎、耳甲调节大鼠胃内压和心率变异性效应方向一致性的实验研究
7
作者 詹铮 潘彦宏 姜劲峰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501-2508,共8页
目的观察电针次髎与电针耳甲调节胃内压和心率变异性的效应方向一致性,并观察两者联合电针是否具有协同增效作用。方法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耳甲组、次髎组和“耳甲+次髎”组,每组8只。各组大鼠分别电针(30 Hz,2 mA,波宽0.2 ms±30%,... 目的观察电针次髎与电针耳甲调节胃内压和心率变异性的效应方向一致性,并观察两者联合电针是否具有协同增效作用。方法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耳甲组、次髎组和“耳甲+次髎”组,每组8只。各组大鼠分别电针(30 Hz,2 mA,波宽0.2 ms±30%,连续波)2 min,并于电针前和电针期间检测胃内压、心率变异性。结果①与电针前相比,胃内压变化:耳甲电针干预可显著升高胃内压,尤其在干预的30-60 s(P<0.05)、60-90 s期间(P<0.05);次髎电针干预可显著升高胃内压,尤其在干预的60-90 s期间(P<0.05);“耳甲+次髎”电针干预可显著升高胃内压,尤其在干预的60-90 s(P<0.01)、90-120 s期间(P<0.05)。“耳甲+次髎”电针干预的胃内压变化倍率,既显著高于同期耳甲电针,尤其在干预的60-90 s(P<0.01)、90-120 s期间(P<0.01),也显著高于同期次髎电针,尤其在干预的60-90 s(P<0.05)、90-120 s期间(P<0.05)。②与电针前相比,心率变异性变化:耳甲电针干预的高频(HF)在干预全程均显著升高(P<0.01,P<0.05,P<0.01,P<0.05)、低频(LF)在干预全程均显著升高(P<0.01,P<0.01,P<0.05,P<0.05)、极低频(VLF)在干预全程均显著升高(P<0.05,P<0.05,P<0.05,P<0.05);次髎电针干预的HF在干预全程均显著升高(P<0.05,P<0.05,P<0.05,P<0.05)、LF在干预全程均显著升高(P<0.05,P<0.05,P<0.05,P<0.05)、VLF在干预全程均显著升高(P<0.05,P<0.05,P<0.05,P<0.05);“耳甲+次髎”电针干预的HF在干预全程均显著升高(P<0.05,P<0.05,P<0.05,P<0.05)、LF在干预全程均显著升高(P<0.001,P<0.05,P<0.01,P<0.01)、VLF在干预全程均显著升高(P<0.05,P<0.01,P<0.05,P<0.05)。耳甲电针干预可显著降低LF/HF,尤其在干预的0-30 s(P<0.01)、30-60 s(P<0.05)、60-90 s期间(P<0.05);次髎电针干预可显著降低LF/HF,尤其在干预的0-30 s期间(P<0.05);“耳甲+次髎”电针干预可显著降低LF/HF,尤其在干预的30-60 s(P<0.05)、60-90 s(P<0.01)、90-120 s期间(P<0.01)。“耳甲+次髎”电针干预的LF/HF变化倍率,既显著低于同期耳甲电针,尤其在干预的90-120 s期间(P<0.05),也显著低于同期次髎电针,尤其在干预的60-90 s(P<0.05)、90-120 s期间(P<0.05)。结论电针次髎与电针耳甲调节迷走神经的效应方向基本一致,两者联合电针具有协同增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内压 心率变异性 迷走神经调控 次髎 耳甲
下载PDF
耳甲部电针治疗药物难治性抑郁症疗效观察及其静息态fMRI脑机制初探 被引量:17
8
作者 李小娇 许可 +6 位作者 方继良 洪洋 陈丽梅 高德强 张磊 许凤全 王红星 《磁共振成像》 CAS 2020年第2期84-88,共5页
目的观察耳电针治疗药物难治性抑郁症(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TRD)临床疗效,探索其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 state functional MRI,rs-fMRI)脑机制。材料与方法招募20例TRD患者,采用耳电针治疗8周,于治疗前(第0周)及治疗... 目的观察耳电针治疗药物难治性抑郁症(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TRD)临床疗效,探索其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 state functional MRI,rs-fMRI)脑机制。材料与方法招募20例TRD患者,采用耳电针治疗8周,于治疗前(第0周)及治疗后(第8周)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估抗抑郁疗效;并参加rs-fMRI扫描,以双侧前扣带回喙部(rostral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rACC)作为种子点,比较治疗前后静息态脑功能连接(resting state functional connectivity,rs-FC)变化,进一步分析HAMD-17评分差值与FC变化相关性,探讨其脑机制。结果17例TRD患者完成临床研究。治疗前后HAMD-17评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9例TRD患者完成脑机制研究。右侧rACC-左侧楔前叶/左侧中央后回FC增强,左侧rACC-左侧舌状回/左侧楔前叶/左侧中央后回FC增强;左侧rACC-右侧楔前叶FC降低。左侧rACC-左侧舌状回的增强FC与HAMD-17积分差值呈显著正秩相关(r=0.840,P=0.005)。结论耳甲部电针治疗药物难治性抑郁症有效,其脑机制可能与调节rACC与脑默认模式网络重要脑区楔前叶及联合皮层舌状回FC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甲 电针 抑郁症 功能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治疗难治性癫痫的临床试验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荣培晶 刘爱华 +13 位作者 张建国 王玉平 杨岸超 贲卉 李亮 李丽萍 宋潞 刘焕光 何伟 黄凤 李霞 刘儒鹏 吴鹏 朱兵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011-2020,共10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经皮(耳甲腔)电刺激耳迷走神经(ta-VNS)可否作为治疗难治性癫痫的一种有效方法。方法:采用经皮神经电刺激双盲法。首先,对50名难治性癫痫患者进行经皮电刺激耳迷走神经治疗(ta-VNS),初步观察治疗效果。然...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经皮(耳甲腔)电刺激耳迷走神经(ta-VNS)可否作为治疗难治性癫痫的一种有效方法。方法:采用经皮神经电刺激双盲法。首先,对50名难治性癫痫患者进行经皮电刺激耳迷走神经治疗(ta-VNS),初步观察治疗效果。然后,将另外144名癫痫患者随机分为:经皮电刺激耳迷走神经组(ta-VNS,n=98)和经皮电刺激非耳迷走神经组(tn-VNS,n=46)。每日治疗两次,共治疗24周。除了ta-VNS和tn-VNS组患者以外,其余同期入院患者均接受药物治疗。以校准恩格尔分级标准为疗效观察指标。在治疗后的第8周、第16周和第24周,对癫痫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进行评估。结果:前期研究中的50例癫痫患者,经过8周治疗后,6例无癫痫发作,12例发作频率分别减少了50%~89%。经过24周治疗后,8例无癫痫发作,2例癫痫发作频率减少≥90%,9例发作频率分别减少了50%~89%。在144例癫痫患者的研究中,经过8周治疗后,ta-VNS组的98例患者中10例无癫痫发作,6例发作频率减少≥90%,25例发作频率减少了50%~89%。经过24周的治疗后,15例无癫痫发作,6例发作频率减少≥90%,26例减少了50%~89%。经过前8周的治疗,tn—VNS对照组的46例患者重只有3例无癫痫发作,2例患者减少90%以上,9例发作频率减少了50%~89%。经过额外16周的ta-VNS治疗后,46例患者中有7例无癫痫发作,14例发作频率减少50%~89%。各组间发作频率减少百分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ta-VNS与VNS作用相类似,能够抑制癫痫发作,是一个安全、有效、经济且广泛适用的治疗难治性癫痫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癫痫 迷走神经刺激 耳迷走神经分支 经耳甲腔刺激迷走神经
下载PDF
经皮电针刺激正常人耳甲迷走神经的功能MRI脑效应研究 被引量:24
10
作者 方继良 洪洋 +10 位作者 范洋洋 刘军 马云遥 徐春华 王鸿红 马迎歌 王小玲 刘志顺 朱兵 孔健 荣培晶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4年第6期416-422,共7页
目的探讨耳甲迷走神经刺激术的脑通路,为耳迷走神经刺激调制孤束核-边缘叶脑网络假说提供证据。材料与方法随机录用16名健康志愿者,参加经皮电刺激右耳甲部迷走神经分布区(t VNS),以同侧上耳舟部刺激为对照,记录刺激的耳部感觉,观察全脑... 目的探讨耳甲迷走神经刺激术的脑通路,为耳迷走神经刺激调制孤束核-边缘叶脑网络假说提供证据。材料与方法随机录用16名健康志愿者,参加经皮电刺激右耳甲部迷走神经分布区(t VNS),以同侧上耳舟部刺激为对照,记录刺激的耳部感觉,观察全脑6 min扫描的Bold-f MRI信号变化,分析脑功能激活特点,应用SPM8处理f MRI数据。结果两组电流、感觉频率及强度未见明显区别。经皮电刺激耳甲部t VNS正常人激发了左侧孤束核及边缘叶脑区广泛而较强的负激活效应,局限性激活位于体感区及岛叶等,而对照部产生了右侧三叉神经核等脑干核团负激活及脑部体感区明显的激活现象。结论经皮电刺激迷走神经产生了孤束核-边缘叶脑网络的调制效应,为经皮电刺激耳甲部迷走神经治疗抑郁症等脑中枢机制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耳甲部 经皮迷走神经刺激 功能磁共振成像 脑激活 脑负激活
下载PDF
耳针调节内脏功能的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38
11
作者 张启兵 张诗兴 《广东药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3期330-331,共2页
目的研究耳针调节内脏功能的形态学基础,寻找耳穴与内脏之间的神经联系。方法将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注射于耳穴皮下,HRP颗粒将通过神经末梢的吸收经轴浆逆行运输到神经元胞体。结果在迷走神经下节和交感干神经节上发现HRP酶标细胞。结... 目的研究耳针调节内脏功能的形态学基础,寻找耳穴与内脏之间的神经联系。方法将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注射于耳穴皮下,HRP颗粒将通过神经末梢的吸收经轴浆逆行运输到神经元胞体。结果在迷走神经下节和交感干神经节上发现HRP酶标细胞。结论本实验揭示在耳甲(耳内脏穴分布的区域)和支配内脏的交感神经节之间可能存在一条神经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甲 HRP神经示踪技术 内脏神经节 神经通路
下载PDF
应用耳后动脉分支皮瓣翻转修复耳甲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4
12
作者 吴泽勇 王绥江 +4 位作者 黄海华 李小芳 梁小玲 黄小冰 杨春燕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3年第16期1679-1681,共3页
目的:探讨一种耳甲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自2009年1月~2013年3月,对6例耳甲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耳后动脉分支皮瓣转移修复。结果:术后皮瓣均100%成活,5例获得3个月~6个月随访,皮瓣色泽、质地与受区匹配,随访期间无... 目的:探讨一种耳甲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自2009年1月~2013年3月,对6例耳甲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耳后动脉分支皮瓣转移修复。结果:术后皮瓣均100%成活,5例获得3个月~6个月随访,皮瓣色泽、质地与受区匹配,随访期间无肿物复发。结论:耳后动脉分支皮瓣修复耳甲部缺损,术后感觉良好,耳廓无变形,供区瘢痕隐蔽,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后皮瓣 耳甲部 皮肤缺损 修复
下载PDF
耳甲部电针刺激术与迷走神经刺激术对相关疾病差异性的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刘儒鹏 荣培晶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248-1249,共2页
迷走神经刺激术(VNS)目前已被美国FDA认定为对多种疾病的有效补充替代疗法,然而诸多问题的存在妨碍了这一疗法的普及应用。针对VNS疗法4种适应证展开的参照性研究结果表明,耳甲部电针刺激术可取得与VNS基本相当的疗效,同时又具有安全、... 迷走神经刺激术(VNS)目前已被美国FDA认定为对多种疾病的有效补充替代疗法,然而诸多问题的存在妨碍了这一疗法的普及应用。针对VNS疗法4种适应证展开的参照性研究结果表明,耳甲部电针刺激术可取得与VNS基本相当的疗效,同时又具有安全、经济、便携等优势。2种疗法疗效相当基于相联系的迷走神经通路机制,但电刺激耳甲区效应并非局限于耳迷走神经通路机制。本文基于中医整体观念进行辨证分析,揭示其多通路间系统性效应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甲 迷走神经刺激术 电针
下载PDF
耳针对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干预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0
14
作者 迟旭 《针灸临床杂志》 2013年第9期33-34,共2页
目的:探讨耳针治疗仪刺激耳甲区对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干预作用。方法:用耳针治疗仪刺激64例2型糖尿病患者耳甲区3个月,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观察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变化。结果:治疗3个月后,经统计学处理,HbA1c明显下... 目的:探讨耳针治疗仪刺激耳甲区对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干预作用。方法:用耳针治疗仪刺激64例2型糖尿病患者耳甲区3个月,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观察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变化。结果:治疗3个月后,经统计学处理,HbA1c明显下降(P<0.05)。结论:耳针刺激耳甲区具有明显降低HbA1c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耳针 耳甲 糖化血红蛋白
下载PDF
耳甲电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5
作者 吴冬 彭涛 +3 位作者 荣培晶 廉海红 张金铃 陈陆泉 《北京中医药》 2021年第7期690-694,共5页
目的观察耳甲电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RE)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收治的RE患者62例,使用随机数字表分为耳甲电针组和对照刺激组,每组各31例。观察组使用耳甲电针治疗,对照刺激组用耳缘电针治... 目的观察耳甲电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RE)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收治的RE患者62例,使用随机数字表分为耳甲电针组和对照刺激组,每组各31例。观察组使用耳甲电针治疗,对照刺激组用耳缘电针治疗,每次30 min,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12周。于治疗前后使用反流性疾病问卷(RDQ)、RE症状评分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估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并参照专家共识和胃镜检查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耳甲电针组患者治疗后的RDQ、RE症状评分表、PSQI,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F-36生活质量量表除生理职能评分低于治疗前,其余各维度均高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刺激组比较,耳甲电针组患者治疗后RDQ、RE症状评分表、PSQI评分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F-36生活质量量表各维度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耳甲电针组总有效率为90.32%,高于对照刺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镜下炎症治疗效果耳甲电针组总有效率为74.19%,高于对照刺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甲电针可用于治疗RE,并可改善睡眠和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流性食管炎 耳甲电针 PSQI SF-36
下载PDF
耳甲腔型小耳畸形残耳组织的合理应用
16
作者 吴荣薇 潘博 +4 位作者 林琳 蒋海越 赵延勇 杨庆华 何乐人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18-520,共3页
目的探讨耳甲腔型小耳畸形的残耳组织在耳再造术中的合理应用方法。方法2011年8月-2013年6月,我科对85例耳甲腔型小耳患者(88只耳)行扩张器法耳再造术。一期行耳后扩张器植入和残耳耳垂旷置。二期取自体肋软骨做扩张皮瓣耳廓再造术... 目的探讨耳甲腔型小耳畸形的残耳组织在耳再造术中的合理应用方法。方法2011年8月-2013年6月,我科对85例耳甲腔型小耳患者(88只耳)行扩张器法耳再造术。一期行耳后扩张器植入和残耳耳垂旷置。二期取自体肋软骨做扩张皮瓣耳廓再造术,并利用旷置的耳垂行转位术与再造耳支架衔接。三期将剩余的残耳组织做再造耳的局部修整。结果随访6~15个月,再造耳立体感强,以残耳形成的耳垂外形丰满,覆盖于耳甲腔处的残耳耳甲皮瓣色泽自然,垫于耳支架后方的残耳软骨弹性好,患者及家属均满意。结论耳甲腔型小耳畸形的残耳组织量丰富,在耳再造各期手术中的综合利用方法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耳组织 耳甲腔型小耳畸形 耳再造术
下载PDF
耳甲腔转移皮瓣联合耳甲腔成形术扩大外耳道口的价值研究
17
作者 李爱君 朱敏 +2 位作者 王志辉 史伟 赵净 《河北医药》 CAS 2018年第21期3319-3321,3325,共4页
目的探讨耳甲腔转移皮瓣联合耳甲腔成形术扩大外耳道口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接受治疗的40例外耳道疾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患者分为2组,每组20例。单纯组患者采用耳甲腔成形术治疗;联合组患者采用耳甲腔转移皮瓣联合耳甲腔成形术治疗... 目的探讨耳甲腔转移皮瓣联合耳甲腔成形术扩大外耳道口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接受治疗的40例外耳道疾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患者分为2组,每组20例。单纯组患者采用耳甲腔成形术治疗;联合组患者采用耳甲腔转移皮瓣联合耳甲腔成形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外耳道口扩大情况、耳甲腔成形时间、干耳时间情况,比较2组患者随访中术腔结痂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2组患者手术前后听力(气道听阈、骨气导差)变化情况。结果 2组患者外耳道口扩大情况均较术前扩大。单纯组外耳道口扩大形状接近三角形,而联合组外耳道口扩大形状类似圆形,联合组扩大效果更佳(P <0. 05)。联合组耳甲腔成形时间、干耳时间均明显短于单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随访发现,联合组术腔结痂率为15. 00%、并发症发生率为10. 00%,均明显低于单纯组的45. 00%和40. 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前,2组患者的听力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联合组患者的气道听阈、骨气导差较手术前均明显降低,且降低幅度大于单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耳甲腔转移皮瓣联合耳甲腔成形术应用于扩大外耳道口的临床价值更高,可改善患者的听力情况,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耳道口 耳甲腔成形术 耳甲腔转移皮瓣
下载PDF
针对耳机定制设计的人耳甲腔曲面形态层级聚类算法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5
18
作者 朱兆华 吉晓民 +1 位作者 高瞩 胡钢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71-581,共11页
为实现耳机大规模定制设计且满足用户使用舒适性需求的目标,提出人耳甲腔网格曲面自动重构的方法。将310个样本的耳甲腔网格曲面均重构为由795个型值点组成的NURBS曲面;进一步提出耳甲腔曲面形态层级聚类改进算法,并通过与传统分类算法... 为实现耳机大规模定制设计且满足用户使用舒适性需求的目标,提出人耳甲腔网格曲面自动重构的方法。将310个样本的耳甲腔网格曲面均重构为由795个型值点组成的NURBS曲面;进一步提出耳甲腔曲面形态层级聚类改进算法,并通过与传统分类算法结果的对比,论证改进算法的优势;其次依据分类的结果将人耳甲腔曲面形态分为29组别,从而构建针对耳机设计的耳甲腔共性特征曲面形态数据库,并通过曲面误差分析论证了数据库的可靠性;最终对耳机进行定制设计,提出基于有限元仿真分析的耳机佩戴舒适度的客观评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甲腔 曲面重构 层级聚类算法 有限元分析 舒适度评价
下载PDF
耳甲部电针刺激对肥胖大鼠摄食和脂肪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冉红星 唐青青 王茵萍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72-374,396,共4页
目的:观察耳甲部电针刺激对肥胖鼠体质量、摄食、脂肪代谢的影响。方法:60只4周SD雄性大鼠独笼饲养,按随机数字表法抽取10只作为空白对照组(Normal组)正常食物喂养,余50只高脂食物喂养8周后,36只大鼠体质量高于空白对照组体质量平均数的... 目的:观察耳甲部电针刺激对肥胖鼠体质量、摄食、脂肪代谢的影响。方法:60只4周SD雄性大鼠独笼饲养,按随机数字表法抽取10只作为空白对照组(Normal组)正常食物喂养,余50只高脂食物喂养8周后,36只大鼠体质量高于空白对照组体质量平均数的10%,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模型组(Model组)、耳甲部电针刺激组(EA-ACR组)、非耳甲部电针刺激组(ShamEA-ACR组),每组12只。观察肥胖大鼠的体质量、摄食量、胃排空、内脏脂肪质量和棕色脂肪质量的变化。结果:与Model组比较,EA-ACR组大鼠体质量明显下降(P=0.02),睾周脂肪减少(P=0.02),棕色脂肪含量增多(P<0.05),肾周脂肪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Sham-EA-ACR组大鼠体质量下降不明显(P=0.65),睾周脂肪减少不明显(P=0.47),棕色脂肪含量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周脂肪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摄食量高脂饲料各组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高脂饲料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排空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ham-EA-ACR组比较,EA-ACR组大鼠体质量下降有意义(P<0.05),睾周脂肪减少(P=0.01),肾周脂肪减少(P<0.05),棕色脂肪含量增多(P<0.05)。结论:耳甲部电针刺激可能主要是通过促进脂肪代谢产生减肥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甲部 电针 肥胖 脂肪代谢
下载PDF
自体耳软骨联合膨体聚四氟乙烯矫正短鼻畸形 被引量:3
20
作者 邹永红 高山 +1 位作者 田方兴 曾高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3年第24期2345-2347,共3页
目的:介绍一种矫正先天性短鼻畸形的手术方法一自体耳软骨联合膨体聚四氟乙烯(expanded polytetrafluethlene,ePTFE),对先天性短鼻畸形患者行鼻部延长及鼻尖成形术。方法:采用闭合式切口,钝性分离鼻背筋膜后间隙至合适范围,充... 目的:介绍一种矫正先天性短鼻畸形的手术方法一自体耳软骨联合膨体聚四氟乙烯(expanded polytetrafluethlene,ePTFE),对先天性短鼻畸形患者行鼻部延长及鼻尖成形术。方法:采用闭合式切口,钝性分离鼻背筋膜后间隙至合适范围,充分松解鼻翼软骨处连接韧带,根据患者自身要求雕好鼻假体,耳屏软骨固定于假体小柱端成“L”形,耳甲腔软骨置于鼻尖处,缝合固定双侧鼻翼软骨肉侧角于“L”形植入体短臂上。结论:对145例患者随访1~2年,鼻延长长度为5~11mm,平均为9mm,伴有鼻尖低平者,鼻尖突出度增加3~7mm,平均5mm,均获得满意效果。结论:采用自体耳甲腔软骨及耳屏软骨联合ePTFE可以有效延长鼻长度,疗效可靠,可作为矫正先天性短鼻畸形的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鼻 膨体聚四氟乙烯 耳甲腔软骨 耳屏软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