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ootstrap法对时间序列问题预测区间的修正 被引量:3
1
作者 张芳 孟昭为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4期12-14,共3页
针对时间序列问题中线性预测的局限性,引入Bootstrap算法解决了MA模型和ARCH模型的预测问题.使得上述问题归结为一个条件期望值的求解,并对该预测问题进行了优化.
关键词 预测区间 BOOTSTRAP法 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ARCH)
下载PDF
GARCH模型的经验似然估计 被引量:1
2
作者 张芳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2年第5期87-91,共5页
以计量经济学中ARCH模型族为背景,对GARCH模型进行讨论和研究。讨论了基于GED分布的β-ARCH模型和GARCH模型的经验极大似然估计的求解方法,得到了相应的平稳模型的大样本性质定理。
关键词 自回归条件异方差(ARCH)模型 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GARCH)模型 经验似然估计
下载PDF
利用最大似然准则的双向联想网络研究
3
作者 韦晓亮 冯祖仁 常宏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963-966,1043,共5页
针对现有双向联想网络(BAM)存在的存储容量小、抗干扰能力弱的缺点,提出了一种利用最大似然准则的BAM网络(MLBAM)及其训练算法.MLBAM网络采用双向网络结构建立了神经元的发放以及抑制模型,充分利用似然函数的特性以及网络的双向联想特性... 针对现有双向联想网络(BAM)存在的存储容量小、抗干扰能力弱的缺点,提出了一种利用最大似然准则的BAM网络(MLBAM)及其训练算法.MLBAM网络采用双向网络结构建立了神经元的发放以及抑制模型,充分利用似然函数的特性以及网络的双向联想特性,很好地完成了自联想和异联想功能,并且准确计算出关联样本对之间的关联度,使MLBAM网络在随机环境中具有很强的抗噪能力.利用最速下降算法,给出了MLBAM网络的训练算法,根据训练权重的Hessian矩阵负定,判定算法能够获得全局最优解,从而证明了算法的收敛性.该训练算法能够训练出最优的连接权重和神经元阈值.通过2个典型实验验证了MLBAM网络的抗噪能力和联想能力,在存在1位随机噪声的情况下,该网络的联想正确率达到了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向联想 最大似然准则 自联想 异联想
下载PDF
《翻译研究与形象学》介评 被引量:5
4
作者 王运鸿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127-134,共8页
《翻译研究与形象学》是本杰明出版社于2015年推出的一部跨学科视野下的翻译研究力作,全书共收录16篇论文,包括4个主题,分别为“翻译与形象的历史渊源”“翻译与他者形象的构建”“翻译与他者形象的重建”以及“翻译与自我形象”。该论... 《翻译研究与形象学》是本杰明出版社于2015年推出的一部跨学科视野下的翻译研究力作,全书共收录16篇论文,包括4个主题,分别为“翻译与形象的历史渊源”“翻译与他者形象的构建”“翻译与他者形象的重建”以及“翻译与自我形象”。该论文集从形象学视角切入研究翻译问题与现象,主要探讨国家、民族及特定族群形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翻译活动中的各种呈现形式及其相应的解决途径,聚焦翻译活动与他者形象、自我形象塑造相互涉入的多个层面的问题,以期将形象学视角作为一个崭新的视角、将形象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范畴推向翻译研究发展的前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研究 形象学视角 他者形象 自我形象
下载PDF
论马里翁情爱现象理论中的交叉性与个体性
5
作者 谢文静 《哲学评论》 2022年第1期252-270,共19页
从生理和互惠角度对情爱现象的理解本质上是基于一种形而上学的信念,即自己爱自己的存在并固守于其中。这种认为“存在”优先于爱的理解是一种幻觉,不仅不可能施行且最终走向对他人的恨。情爱现象如何可能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理论课题。马... 从生理和互惠角度对情爱现象的理解本质上是基于一种形而上学的信念,即自己爱自己的存在并固守于其中。这种认为“存在”优先于爱的理解是一种幻觉,不仅不可能施行且最终走向对他人的恨。情爱现象如何可能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理论课题。马里翁通过悬置“存在”视域使得“不具存在的爱”呈现出来。它的呈现的可能性条件是“肉身”的相互感发。“肉身”的感发使得情爱现象呈现为一种特殊的交叉性现象。这种交叉关系在情爱的动态发动中表现为:一、“爱洛斯者”和被爱者的主动性和被动性的相互交叉;二、“爱洛斯者”和被爱者在彼此眼中呈现为独一无二的可爱者。它在静态结构中表现为直观和意向性的交叉性,在其中“爱洛斯者”和被爱者被彻底地个体化和现象化。马里翁对情爱现象的分析可以为现时代人们对爱的迷茫和痛苦提供一种思考径路,因而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爱现象 交叉性 个体性 自感 他感
下载PDF
自我与他者的距离——《青春之歌》中林道静形象的译介与认同
6
作者 周晓梅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9-89,共11页
本文尝试运用文学形象学分析《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形象特征,以探知红色经典中知识女性形象的书写特色、译介方式和认同过程。研究发现,源语文本中林道静的自我形象呈现多元化的性格侧面,目标语文本中的他者形象则更强化其作为革命者... 本文尝试运用文学形象学分析《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形象特征,以探知红色经典中知识女性形象的书写特色、译介方式和认同过程。研究发现,源语文本中林道静的自我形象呈现多元化的性格侧面,目标语文本中的他者形象则更强化其作为革命者的角色特征。而由于核心价值观、文化身份、政治语境、形象认同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国外研究者对这一他者形象进行了差异化解读,由此加大了与自我形象的距离。本研究突显了红色经典译介中形象建构与社会认同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介 文学形象学 自我形象 他者形象 认同
原文传递
他者之镜——黄遵宪《日本杂事诗》中的日本形象 被引量:1
7
作者 张萍 《国际汉学》 CSSCI 2016年第1期162-168,204,共8页
黄遵宪及其日本研究在近代中国产生过重大影响,借助形象学对《日本杂事诗》进行研究,有助于彰显日本形象的价值,透视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相关问题。在"他者—自我"的演进中,"开眼看日本"是一个突破,意味着中日关系摆... 黄遵宪及其日本研究在近代中国产生过重大影响,借助形象学对《日本杂事诗》进行研究,有助于彰显日本形象的价值,透视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相关问题。在"他者—自我"的演进中,"开眼看日本"是一个突破,意味着中日关系摆脱旧日窠臼,中国开始以日本形象来反观自我。另一方面,黄遵宪笔下明治日本的形象表现出时代和个人的复杂情形,这个"新旧同异之见"并存的复合体,实质是"乌托邦—意识形态"对他者形象的争夺,在一定程度上刷新了日本形象,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形象 他者—自我 乌托邦—意识形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