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重价值视域中的多媒体艺术 被引量:2
1
作者 周伟业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5-58,161,共4页
多媒体艺术是一种以多媒体为技术基础,可以互动的综合性观念艺术。多媒体艺术具有艺术创新、文化传承、辅助教育等多重价值,它是先锋艺术实验最为常见的形式,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课程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关键词 多媒体艺术 先锋艺术实验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课程教学
下载PDF
先锋小说的叙事特点 被引量:2
2
作者 赵树军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58-62,共5页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当代小说领域以马原为首的先锋小说作家进行了一场叙事革命,他们在实践中完成了中国小说由"创作"向"写作"的转换。通过对余华、格非、苏童创作的分析,力求阐释中国先锋小说叙事革命的特点:...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当代小说领域以马原为首的先锋小说作家进行了一场叙事革命,他们在实践中完成了中国小说由"创作"向"写作"的转换。通过对余华、格非、苏童创作的分析,力求阐释中国先锋小说叙事革命的特点:开放时间、感觉的叙述方式;临界叙述;抒情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锋小说 开放的时间、感觉 临界叙述 抒情风格
下载PDF
崇高的秘密——刘恪的词语诗学三维探测 被引量:1
3
作者 胡继华 《中州大学学报》 2014年第1期1-8,共8页
刘恪默观冥证又观澜索源,给我们演示词语之动象,讲述词语之血缘。刘恪词语诗学约显三维,即体验之维,思辨之维,叙事之维。第一,先锋体验及其艺术精神,恰在追逐以及冒险地思考、呈现、铭刻那种不可还原的差异。第二,置身于多种文体的交互... 刘恪默观冥证又观澜索源,给我们演示词语之动象,讲述词语之血缘。刘恪词语诗学约显三维,即体验之维,思辨之维,叙事之维。第一,先锋体验及其艺术精神,恰在追逐以及冒险地思考、呈现、铭刻那种不可还原的差异。第二,置身于多种文体的交互作用中,回归近代中国文学的源头处,往返在中外现代小说的多元风格中,刘恪宛若诗学王国的缀梦者,执着地要为现代小说语言生产打开一道可能的通途。第三,中国现代百年历史进程,乃是中外涵濡且在西方的宰制下由亚洲的中国通往世界的中国。小说语言形式的选择策略也反映了这段历史的幽情与壮采,恢宏与屈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锋写作 词语诗学 语言美学 历史诗学
下载PDF
反“前卫”的前卫建筑师——日本建筑师内藤广 被引量:2
4
作者 赵鸿灏 曹仁宇 《建筑师》 2006年第4期20-23,共4页
日本建筑师内藤广关注于文化中“不易于传播”的层面,崇尚那种凝聚了时间而又伸手可及的空间效果,并认为其具有难以流传的气质。而他的建筑作品大都于一个朴素的外观之中蕴含着内敛的深沉,其对空间的体验性的关注要远远重于对外部形体... 日本建筑师内藤广关注于文化中“不易于传播”的层面,崇尚那种凝聚了时间而又伸手可及的空间效果,并认为其具有难以流传的气质。而他的建筑作品大都于一个朴素的外观之中蕴含着内敛的深沉,其对空间的体验性的关注要远远重于对外部形体的描述。而这些朴素的建筑形体又以谦逊的姿态与环境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体现了内藤广的与自然相亲和的建筑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前卫 不易于传播 内敛 木构造 结合自然
下载PDF
艺术的非人化——审美现代性之“自反性”悖论
5
作者 付立峰 蒋永文 《学术探索》 2006年第2期127-132,共6页
“非人化”是现代主义艺术,尤其是各种先锋派艺术的一个根本特征,它根源于审美现代性之“自反性”悖论。对艺术“非人化”的美学阐释在不同的视界中折射出不同的内涵。勘察这种内涵差异之所在,有利于对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作进一步的思考。
关键词 现代主义 非人化 自反性 先锋派 后现代主义
下载PDF
论中国先锋艺术的创作策略
6
作者 王美艳 宁丹华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138-141,共4页
中国先锋艺术的颠覆性很强,它们颠覆一些传统的观念,颠覆艺术与自然之间的差异观、历史唯物主义和消费唯物主义不能融合的对立观等。中国先锋艺术还擅长用"可商标性"的创作策略,以简洁、易辨识的类似形象不断地重复,提高艺术... 中国先锋艺术的颠覆性很强,它们颠覆一些传统的观念,颠覆艺术与自然之间的差异观、历史唯物主义和消费唯物主义不能融合的对立观等。中国先锋艺术还擅长用"可商标性"的创作策略,以简洁、易辨识的类似形象不断地重复,提高艺术形象的可识别性,来推广和宣传自己的作品。先锋艺术家们还通过反讽的策略,展现不同社会空间的过快融合所带来的矛盾效果,记录那些抽离了语义内容的语言危机,以反讽和掏空"语言和话语意义"的艺术形式,让人们重新思考语言的存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锋艺术 先锋策略 颠覆性 可商标性 反讽性
下载PDF
从格非、苏童的创作看中国先锋小说的叙事革命
7
作者 赵树军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15-19,共5页
20世纪80年代,以马原为开头的先锋小说作家进行了一场叙事革命,他们在实践中完成了中国小说由"创作"向"写作"的转换。格非、苏童等人对马原的叙述策略有所发展,他们在语言实验、叙事策略以及抒情风格方面进行了一... 20世纪80年代,以马原为开头的先锋小说作家进行了一场叙事革命,他们在实践中完成了中国小说由"创作"向"写作"的转换。格非、苏童等人对马原的叙述策略有所发展,他们在语言实验、叙事策略以及抒情风格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变革,凸显出中国先锋小说的独特的审美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锋小说 临界叙述 空缺 重复 抒情风格
下载PDF
以余华为代表的先锋小说叙事变革
8
作者 赵树军 《宜春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101-104,共4页
八十年代中后期,在中国当代小说领域,以马原为开头的先锋小说作家进行了一场叙事革命,他们在实践中完成了中国小说由"创作"向"写作"的转换。余华、格非的前期创作反映出了中国先锋小说叙事革命的主要特点:暴力主题... 八十年代中后期,在中国当代小说领域,以马原为开头的先锋小说作家进行了一场叙事革命,他们在实践中完成了中国小说由"创作"向"写作"的转换。余华、格非的前期创作反映出了中国先锋小说叙事革命的主要特点:暴力主题,开放时间、感觉的叙述方式,以及临界叙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锋 暴力 开放的时间、感觉 临界叙述
下载PDF
先锋、传统与现代——林兆华戏剧探索四十年
9
作者 张赟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19-124,共6页
在当代中国戏剧舞台上,林兆华是一位不断冒犯和挑战人为的艺术禁律和自我经验,在大棒和鲜花中树立起自己导演特质的戏剧大师。林兆华的戏剧是先锋的,同时也是传统与现代相交融的,它吸取传统戏曲的表现的自由、时空的无限和表演的自由等... 在当代中国戏剧舞台上,林兆华是一位不断冒犯和挑战人为的艺术禁律和自我经验,在大棒和鲜花中树立起自己导演特质的戏剧大师。林兆华的戏剧是先锋的,同时也是传统与现代相交融的,它吸取传统戏曲的表现的自由、时空的无限和表演的自由等特点,同时在对文学剧本的超越、演出空间的组织结构及新型观演关系的确立、演员形体的可塑性与象征、宏观"面具"的创造等方面表现出现代品格,在精神内核上是对跋涉在精神荒原上的现代人的集体映射。林兆华四十年的戏剧探索构建了中国话剧令人神往的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兆华 先锋 传统与现代 阿尔托
下载PDF
会话含义理论视域下中国先锋戏剧语言的特点——以《恋爱的犀牛》为例
10
作者 骆洋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47-51,共5页
语言是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先锋戏剧凭借其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给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之感。会话含义理论是关于话语言外之意的理论,包括1条总原则和4条次准则,违背这些准则便产生了言外之意。言外之意是交际中随处可见的,戏剧语言也不例... 语言是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先锋戏剧凭借其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给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之感。会话含义理论是关于话语言外之意的理论,包括1条总原则和4条次准则,违背这些准则便产生了言外之意。言外之意是交际中随处可见的,戏剧语言也不例外,根据会话含义理论可以分析戏剧语言的特点。在会话含义理论的分析视角下,《恋爱的犀牛》的语言具有碎片性、不连贯性、夸张性、荒诞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也是先锋戏剧的语言特点。先锋戏剧语言的这些特点体现了先锋戏剧的前卫性和反传统性,也体现了先锋戏剧将观众视为戏剧参与部分的显著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锋戏剧 语言特点 碎片性 不连贯性 夸张性 荒诞性
下载PDF
当代性·先锋性·世界性--关于当代文学六十年的对话 被引量:24
11
作者 张旭东 蔡翔 +6 位作者 罗岗 陈晓明 刘复生 季红真 王鸿生 千野拓政 林春城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5-16,共12页
对当代文学的谈论应建立在对"当代"的理解之上。"当代"是一种仍在展开的、尚未被充分历史化的经验,其最核心的界定是存在的政治性和未来的指向性。可以说,现代文学是被当代文学生产出来的,文学批评是第一性的,文学... 对当代文学的谈论应建立在对"当代"的理解之上。"当代"是一种仍在展开的、尚未被充分历史化的经验,其最核心的界定是存在的政治性和未来的指向性。可以说,现代文学是被当代文学生产出来的,文学批评是第一性的,文学史是第二性的,是批评定义了文学、界定了文学史的研究而不是相反。先锋文学作为当代文学的一笔重要财富,对它的理解,对它的当代性的阐释,对它的存在价值的判定,都与这个文学的当代性息息相连。同时,对中国文学的考察不应采取单一的内部的视角,而应或与对当代社会的理解相联系,或与存在的伦理性审美性(诗性)相联系,或采取更具普遍性的思路,比如以东亚的或世界的眼光来对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性 文学批评 政治性 先锋文学 世界性
原文传递
“先锋小说”:文学语言的革命与撤退 被引量:4
12
作者 何锡章 鲁红霞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92-95,共4页
陈国恩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提倡的"纯文学",是在反对政治干涉文学的背景中提出的;90年代以后,纯文学逐渐失去了原来的批判对象而成为作家疏远民众生活的借口。何锡章等认为,"先锋文学"是通过隐性的语言革命来进... 陈国恩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提倡的"纯文学",是在反对政治干涉文学的背景中提出的;90年代以后,纯文学逐渐失去了原来的批判对象而成为作家疏远民众生活的借口。何锡章等认为,"先锋文学"是通过隐性的语言革命来进行新叙事话语的实践,它的对文学史的贡献主要缘于它这一"语言反抗"的起点。李怡等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文化围绕"启蒙"理想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从"启蒙"到反启蒙背景上"国学"的提出再到"新国学",深刻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嬗变。贺芒认为,产生于改革开放之初的"打工文学"近来引起了文坛的广泛关注;对作家底层身份的强调,使打工文学产生了很大的社会效应,但其艺术上的异质性元素则始终未获得承认。袁联波认为,建立成熟而富于民族意味的"写意戏剧"是一百年来中国戏剧家们的梦想,这一观念折射出的是中国戏剧界企图借助其来更新戏剧观念、开阔戏剧视野的文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语言 先锋小说 19世纪中叶 革命 军事术语 波德莱尔 文学领域 先锋文学
原文传递
新时期文化思潮中的“启蒙”、“国学”与“新国学”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怡 康莉蓉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95-99,共5页
陈国恩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提倡的"纯文学",是在反对政治干涉文学的背景中提出的;90年代以后,纯文学逐渐失去了原来的批判对象而成为作家疏远民众生活的借口。何锡章等认为,"先锋文学"是通过隐性的语言革命来进... 陈国恩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提倡的"纯文学",是在反对政治干涉文学的背景中提出的;90年代以后,纯文学逐渐失去了原来的批判对象而成为作家疏远民众生活的借口。何锡章等认为,"先锋文学"是通过隐性的语言革命来进行新叙事话语的实践,它的对文学史的贡献主要缘于它这一"语言反抗"的起点。李怡等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文化围绕"启蒙"理想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从"启蒙"到反启蒙背景上"国学"的提出再到"新国学",深刻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嬗变。贺芒认为,产生于改革开放之初的"打工文学"近来引起了文坛的广泛关注;对作家底层身份的强调,使打工文学产生了很大的社会效应,但其艺术上的异质性元素则始终未获得承认。袁联波认为,建立成熟而富于民族意味的"写意戏剧"是一百年来中国戏剧家们的梦想,这一观念折射出的是中国戏剧界企图借助其来更新戏剧观念、开阔戏剧视野的文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蒙” 文化思潮 新国学 20世纪80年代 中国知识分子 中国社会 社会文化 启蒙文化
原文传递
“纯文学”究竟是什么 被引量:12
14
作者 陈国恩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88-91,共4页
陈国恩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提倡的"纯文学",是在反对政治干涉文学的背景中提出的;90年代以后,纯文学逐渐失去了原来的批判对象而成为作家疏远民众生活的借口。何锡章等认为,"先锋文学"是通过隐性的语言革命来进... 陈国恩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提倡的"纯文学",是在反对政治干涉文学的背景中提出的;90年代以后,纯文学逐渐失去了原来的批判对象而成为作家疏远民众生活的借口。何锡章等认为,"先锋文学"是通过隐性的语言革命来进行新叙事话语的实践,它的对文学史的贡献主要缘于它这一"语言反抗"的起点。李怡等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文化围绕"启蒙"理想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从"启蒙"到反启蒙背景上"国学"的提出再到"新国学",深刻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嬗变。贺芒认为,产生于改革开放之初的"打工文学"近来引起了文坛的广泛关注;对作家底层身份的强调,使打工文学产生了很大的社会效应,但其艺术上的异质性元素则始终未获得承认。袁联波认为,建立成熟而富于民族意味的"写意戏剧"是一百年来中国戏剧家们的梦想,这一观念折射出的是中国戏剧界企图借助其来更新戏剧观念、开阔戏剧视野的文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纯文学 先锋文学 新国学 打工文学 写意戏剧 当代文学
原文传递
“打工文学”:在社会效应与美学合法性之间 被引量:2
15
作者 贺芒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99-102,共4页
陈国恩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提倡的"纯文学",是在反对政治干涉文学的背景中提出的;90年代以后,纯文学逐渐失去了原来的批判对象而成为作家疏远民众生活的借口。何锡章等认为,"先锋文学"是通过隐性的语言革命来进... 陈国恩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提倡的"纯文学",是在反对政治干涉文学的背景中提出的;90年代以后,纯文学逐渐失去了原来的批判对象而成为作家疏远民众生活的借口。何锡章等认为,"先锋文学"是通过隐性的语言革命来进行新叙事话语的实践,它的对文学史的贡献主要缘于它这一"语言反抗"的起点。李怡等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文化围绕"启蒙"理想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从"启蒙"到反启蒙背景上"国学"的提出再到"新国学",深刻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嬗变。贺芒认为,产生于改革开放之初的"打工文学"近来引起了文坛的广泛关注;对作家底层身份的强调,使打工文学产生了很大的社会效应,但其艺术上的异质性元素则始终未获得承认。袁联波认为,建立成熟而富于民族意味的"写意戏剧"是一百年来中国戏剧家们的梦想,这一观念折射出的是中国戏剧界企图借助其来更新戏剧观念、开阔戏剧视野的文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层文学 社会效应 合法性 打工 20世纪80年代 个人化写作 美学 主流意识形态
原文传递
从“写意戏曲”到“写意话剧”
16
作者 袁联波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03-106,共4页
陈国恩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提倡的"纯文学",是在反对政治干涉文学的背景中提出的;90年代以后,纯文学逐渐失去了原来的批判对象而成为作家疏远民众生活的借口。何锡章等认为,"先锋文学"是通过隐性的语言革命来进... 陈国恩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提倡的"纯文学",是在反对政治干涉文学的背景中提出的;90年代以后,纯文学逐渐失去了原来的批判对象而成为作家疏远民众生活的借口。何锡章等认为,"先锋文学"是通过隐性的语言革命来进行新叙事话语的实践,它的对文学史的贡献主要缘于它这一"语言反抗"的起点。李怡等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文化围绕"启蒙"理想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从"启蒙"到反启蒙背景上"国学"的提出再到"新国学",深刻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嬗变。贺芒认为,产生于改革开放之初的"打工文学"近来引起了文坛的广泛关注;对作家底层身份的强调,使打工文学产生了很大的社会效应,但其艺术上的异质性元素则始终未获得承认。袁联波认为,建立成熟而富于民族意味的"写意戏剧"是一百年来中国戏剧家们的梦想,这一观念折射出的是中国戏剧界企图借助其来更新戏剧观念、开阔戏剧视野的文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写意性 话剧 戏曲 戏剧家 现代中国 “写意” 国剧运动 中国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