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Cognitive Function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 and Type 2 Diabetes
1
作者 Man Xu 《Journal of Geriatric Medicine》 2019年第1期1-7,共7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of Elder hypertensives with type 2 diabete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cognition. Methods: A total of 143 elderly hypertensives were enrolled and divided into diabe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of Elder hypertensives with type 2 diabete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cognition. Methods: A total of 143 elderly hypertensives were enrolled and divided into diabetic group (59 cases) and non-diabetic group (84 cases). The difference of general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biochemical parameters, carotid ultrasound, a neuropsychological Scales and 24-hour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24hABPM) paramete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subjects were compared. Then, the two groups (diabetic group and non-diabetic group) were further divided into (Mild cognitive dysfunction) subgroup (MMSE>26) and normal cognition subgroup (MMSE≤26), respectively. On the basis of MMSE scores, the difference of the parameters of ABPM between the two subgroups was analyzed.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24hSBP, 24hPP, dSBP, dPP, nSBP, nPP, 24hSSD, dSSD, nSSD, 24hSCV, dSCV and nSCV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diabetic group (p<0.05). However, cognition was lower in the diabetic group.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the circadian pattern of blood pressu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24hSSD, dSSD, nSSD, 24hSCV, dSCV, nSCV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MCI subgroup than normal cognition subgroup in both diabetic and non-diabetic groups(p<0.05), and they were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scores of MMSE,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were -0.235,-0.246,-0.341,-0.158,-0.222,-0.238 (0.001≤P<0.05). Conclusion: The study showed that in the elderly with hypertension, the mea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and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were both higher in the diabetic group, and the cognition was lower instead. Whether or not with diabetes,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was always higher in the MCI subgroup.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increased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and was associated with cognitive decli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LD cognitive DYSFUNCTION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diabetes hypertension 24-hour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下载PDF
24 h血压动态监测仪在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王亮 《中国实用医药》 2023年第12期43-45,共3页
目的 探讨24 h血压动态检测仪应用于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60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60例单纯高血压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采用24 h血压动态监测仪监测24 h血压、脉压。比较两组血压情况、脉压... 目的 探讨24 h血压动态检测仪应用于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60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60例单纯高血压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采用24 h血压动态监测仪监测24 h血压、脉压。比较两组血压情况、脉压及脉压指数。结果 观察组夜间收缩压(SBP)(143.35±12.44)mm Hg(1 mm Hg=0.133 kPa)高于对照组的(137.50±11.35)mm Hg,白昼舒张压(DBP)(78.24±11.06)mm Hg、夜间DBP(76.18±9.33)mm Hg、24 h DBP(77.43±10.46)mm Hg、白昼平均动脉压(MAP)(100.17±9.33)mm Hg、24 h MAP(99.84±8.33)mm Hg低于对照组的(85.34±10.74)、(80.42±8.96)、(84.18±9.82)、(105.64±9.86)、(103.61±8.64)mm 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24 h SBP、白昼SBP、夜间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白昼脉压、夜间脉压、24 h脉压、白昼脉压指数、夜间脉压指数、24 h脉压指数分别为(67.30±12.40)mm Hg、(67.36±12.39)mm Hg、(67.20±11.85)mm Hg、(0.47±0.06)、(0.48±0.06)、(0.47±0.07),均高于对照组的(60.22±10.81)mm Hg、(58.64±12.73)mm Hg、(59.36±10.77)mm Hg、(0.42±0.05)、(0.41±0.05)、(0.42±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4 h血压动态监测仪可动态观察患者的血压及脉压,其在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诊治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冠心病 脉压 血压 24 h血压动态监测仪
下载PDF
无高血压的糖耐量减低患者24h动态血压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崔瑶 陈一文 +1 位作者 梁颖慧 葛维莹 《疑难病杂志》 CAS 2009年第10期593-595,共3页
目的观察未合并高血压的糖耐量减低患者24 h血压改变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05~2007年入院查体患者162例,根据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或餐后2 h血糖分为健康对照组40例,无高血压的糖耐量减低组37例,无高血压的糖尿病组45例,... 目的观察未合并高血压的糖耐量减低患者24 h血压改变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05~2007年入院查体患者162例,根据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或餐后2 h血糖分为健康对照组40例,无高血压的糖耐量减低组37例,无高血压的糖尿病组45例,无糖耐量减低的高血压组40例,记录各组的血脂(TG、TC、HDL、LDL)、偶测血压数值,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记录24 h动脉血压并测量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 DBP)及24 h动态脉压(24 h PP)。结果(1)糖耐量减低组与糖尿病组的TG高于健康对照组和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糖耐量减低组24 h SBP及24 hDBP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与高血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耐量减低组24 h PP与高血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耐量减低患者在临床明确诊断高血压前已发生血压调节的明显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耐量减低 24 h动脉血压 24 h动态脉压
下载PDF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小时平均脉压与PtfV_1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孙娴超 孙小平 +1 位作者 钱玉英 胡立群 《浙江临床医学》 2005年第3期235-236,共2页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2 4小时平均脉压与PtfV1 的相关性。 方法  检测 3 0 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及 60例健康人的2 4小时平均脉压、PtfV1 、左心房内径 (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 (LVDd)、室间隔厚度 (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 (...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2 4小时平均脉压与PtfV1 的相关性。 方法  检测 3 0 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及 60例健康人的2 4小时平均脉压、PtfV1 、左心房内径 (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 (LVDd)、室间隔厚度 (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 (PWt)、左室重量指数 (LV MI)、左室舒张早期充盈速度峰值 (E值 )和晚期充盈速度峰值 (A峰 )及E/A值以及 2 4小时动态心电图。 结果  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患者 2 4小时平均脉压明显增高、PtfV1 负值增大且前两项指标与LVMI及E/A值高度相关 ;LVH组 2 4小时平均脉压增大与PtfV1 负值增大的异常率为 86.5 % ,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 92 %。 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2 4小时平均脉压与PtfV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FV1 脉压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左心室 相关性研究 异常率 24小时动态心电图 结论 速度 目的
下载PDF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平均脉压与左室肥厚的相关性探讨 被引量:1
5
作者 邹操 高美雯 +1 位作者 宋建平 刘志华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2年第4期416-418,共3页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2 4h平均脉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将 5 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成两组 -左室肥厚 (LVH)组和非LVH组 ,进行 2 4h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①两组 2 4h平均脉压 (PP)有显著差异 (P <0 .0 1) ,偶测PP(...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2 4h平均脉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将 5 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成两组 -左室肥厚 (LVH)组和非LVH组 ,进行 2 4h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①两组 2 4h平均脉压 (PP)有显著差异 (P <0 .0 1) ,偶测PP(P <0 .0 5 ) ,LVH组显著高于非LVH组 ;②两组 2 4h平均PP及偶测PP均与左室后壁厚度相对室壁厚度呈正相关。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增大是导致左室肥厚的相关因素之一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脉压 左室肥厚 动态血压监测
下载PDF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24h动态脉压与左室结构及功能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陈国英 《中国现代医生》 2013年第27期34-36,共3页
目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脉胜与左室结构及功能变化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收集2012年7月~2013年2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19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24hPP分为两组,观察Ⅰ组(n=95)为24hPP不低于60mmHg的研究对象,观... 目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脉胜与左室结构及功能变化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收集2012年7月~2013年2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19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24hPP分为两组,观察Ⅰ组(n=95)为24hPP不低于60mmHg的研究对象,观察Ⅱ组(n=95)为24hPP低于60mmHg的研究对象,比较两组患者的24h动态血压、左心室结构和功能相关指标及24hPPI左心室肥厚及左心室功能不全在各级别患者间差异。结果①观察Ⅰ组与观察Ⅱ组比较24hSBP、24hPP均明显较高,而24hDBP均明显较低.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IVST、LVPWT、LVEDD、LVM、LVMI、LVEF、E/A在三组间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左心室肥厚及左心室功能不全的发生率在不同分级患者中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24hPPI明硅正相关于左心室肥厚、左心室功能不全(P〈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及功能减退中高脉压是一项重要的危险因素,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脉压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在临床监测中24hPPI是重要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24 h动态脉压 左室结构 功能
下载PDF
脉压及脉压指数在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变化分析及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7
作者 刘印叶 刘伟丽 +2 位作者 王文文 李素霞 李新果 《中外医疗》 2023年第1期10-13,共4页
目的探讨24 h动态脉压(24 h ambulatory pulse pressure,24 hAPP)及24 h动态脉压指数(24 h ambulatory pulse pressure index,24 hAPPI)在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变化分析及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便利选择2019年6月—2021年4月山东省菏泽... 目的探讨24 h动态脉压(24 h ambulatory pulse pressure,24 hAPP)及24 h动态脉压指数(24 h ambulatory pulse pressure index,24 hAPPI)在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变化分析及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便利选择2019年6月—2021年4月山东省菏泽市立医院收治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61例作为研究对象,发病后3个月以门诊复诊随访,按照NIHS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根据评估结果分为预后良好组(37例)与预后不良组(24例)。采用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仪完成24 hAPP、24 hAPPI水平测定,完成预后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24 hAPP、24 hAPPI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61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中24例患者预后不佳,占39.34%。多因素Logistic结果表明:年龄(OR=7.982)、高血压(OR=6.791)、接诊时NIHSS评分(OR=6.632)、24 hAPP(OR=4.313)、24 hAPPI(OR=6.323)是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与24 hAPP、24 hAPPI水平均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24 hAPP、24 hAPPI水平在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中呈高表达,且与患者预后存在强相关性,能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4 h动态脉压 24 h动态脉压指数 进展性脑梗死 预后 相关性
下载PDF
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均值、动态脉压、动态脉压指数与血清胱抑素C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2
8
作者 郭皓 袁勇 +2 位作者 郭立 熊国昌 李勇国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3-46,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均值、动态脉压(24 hPP)、动态脉压指数(PPI)与血清胱抑素C(CysC)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3年2月收住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甘美医院心内科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27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动态血压监...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均值、动态脉压(24 hPP)、动态脉压指数(PPI)与血清胱抑素C(CysC)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3年2月收住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甘美医院心内科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27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动态血压监测,获取24 h平均收缩压(24 h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DBP)、24 hPP及PPI。根据PPI的中位数将患者分为A、B两组,A组135例,PPI<0.437;B组135例,PPI≥0.437。测定CysC、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血糖、血脂等实验室检查指标,使用MDRD方程计算评估肾小球滤过率(eGFR)。比较两组所检测指标的差别,采用偏相关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动态血压均值、24 hPP、PPI与CysC的相关性。结果 B组的CysC、Scr水平较A组升高,eGFR较A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PPI、24 hSBP、24 hPP较A组升高,24 hDBP较A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偏相关分析显示,24 hSBP、24 hPP、PPI与CysC呈正相关(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409、0.583、0.515,P<0.05),与eGFR呈负相关(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264、-0.322、-0.249,P<0.05);24 hDBP与CysC、eGFR无相关(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24 hSBP、24 hPP、PPI与CysC独立相关(标准化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412、0.577、0.514,P<0.05)。进一步建立多元回归方程示,CysC每增加1 mg/L,24 hSBP、24 hPP、PPI相应增加17 mm Hg、16 mm Hg和0.06。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24 hSBP、24 hPP、PPI升高与CysC升高独立相关,24 hDBP与CysC水平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动态血压监测 动态血压均值 动态脉压 动态脉压指数 胱抑素C
下载PDF
老年男性高血压临床特点及与脉压指数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井涛 章玉荣 杨晓梅 《中国民康医学》 2013年第8期6-7,共2页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高血压的临床特点及与脉压指数的相关性。方法:按年龄的不同将男性高血压患者分为中年组(15例)和老年组(16例),计算脉压指数,并做24小时动态血压和临床特点分析。结果:老年组脉压指数、24小时平均脉压差明显大于中年组...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高血压的临床特点及与脉压指数的相关性。方法:按年龄的不同将男性高血压患者分为中年组(15例)和老年组(16例),计算脉压指数,并做24小时动态血压和临床特点分析。结果:老年组脉压指数、24小时平均脉压差明显大于中年组(P<0.01),中年组24小时平均舒张压、24小时平均动脉压明显大于老年组(P<0.05或P<0.01),中年组及老年组脉压指数与24小时脉压差有相关性(分别为r=0.515、P<0.05,r=0.501、P<0.05),脉压指数≥0.4组靶器官损害明显大于脉压指数<0.4组(P<0.01)。结论: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以收缩压增高、脉压增大为主,反映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血管硬化明显,脉压指数是评价血管硬化的较好指标;对脉压指数≥0.4的患者应尽快平稳降压,使血压达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男性高血压 24小时动态血压 脉压指数
下载PDF
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与尿微量白蛋白的关系 被引量:1
10
作者 管笑丹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第1期12-13,共2页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ABPM)与尿微量白蛋白(UMA)的关系。方法用放免法测定180例高血压患者的尿UMA,根据结果将患者分为UMA组和非UMA组,所有患者行24hABPM监测,并比较两组血压水平差异及血压水平与UMA的关系。结果 UMA组24h平均...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ABPM)与尿微量白蛋白(UMA)的关系。方法用放免法测定180例高血压患者的尿UMA,根据结果将患者分为UMA组和非UMA组,所有患者行24hABPM监测,并比较两组血压水平差异及血压水平与UMA的关系。结果 UMA组24h平均收缩压(24hSBP)、平均脉压(24hPP);日间平均收缩压(dSBP)、平均脉压(dP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平均脉压(APP)明显高于非UM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h脉压与24hUMA呈正相关,r=0.53,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水平与尿微量白蛋白的分泌量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尿微量白蛋白 动态血压监测(ABPM) 24小时脉压
下载PDF
老年人群诊室、随诊间、24h动态收缩压与肱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11
11
作者 赵华灵 刘秀荣 +8 位作者 王洋 李志芳 安莎莎 张文艳 李春慧 宋路 王一鸣 陈朔华 吴寿岭 《中华高血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51-856,共6页
目的探讨诊室、随诊间、24h动态收缩压与肱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关系。方法在参加开滦研究队列第3次健康体检的人群中,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年龄≥60岁的开滦集团离退休员工3064名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和baPWV等检查。分... 目的探讨诊室、随诊间、24h动态收缩压与肱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关系。方法在参加开滦研究队列第3次健康体检的人群中,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年龄≥60岁的开滦集团离退休员工3064名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和baPWV等检查。分别按照诊室、随诊间、24h、日间、夜间收缩压中位数将观察对象分为两组,比较年龄、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等基线资料和baPWV的情况;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各种收缩压对baPWV的影响。结果共纳入资料完整的研究对象930(男性588、女性342)名进行分析。诊室、随诊间、24h、日间、夜间收缩压的中位数分别为142.0、139.0、128.5、130.8和121.1mm Hg,baPWV的中位数为1731cm/s。高收缩压组的baPWV值,左、右侧baPWV值及baPWV≥1731cm/s的检出率均高于低收缩压组(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诊室、随诊间、24h、日间、夜间收缩压均与baPWV呈正相关,其每增加1 mm Hg,baPWV分别增加9.13、10.79、9.68、9.14、8.26cm/s(均P<0.01);去除24h收缩压后,比较诊室、随诊间、日间、夜间收缩压对baPWV的影响,并校正其他相同的混杂因素,结果显示诊室收缩压与baPWV的相关性较大(β=0.36)。结论诊室、随诊间、24h、日间、夜间收缩压均与baPWV呈正相关,其中诊室收缩压与baPWV相关性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缩压 24h动态收缩压 脉搏波传导速度
原文传递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平均脉压与心脏损害的关系 被引量:23
12
作者 曾力群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70-271,共2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24h平均脉压(ABPP)与心脏损害的关系。方法:将486例EH患者行动态血压检测的结果按ABPP≥60mmHg和ABPP<60mmHg分为两组,将两组的多普勒加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测中主动脉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舒张末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24h平均脉压(ABPP)与心脏损害的关系。方法:将486例EH患者行动态血压检测的结果按ABPP≥60mmHg和ABPP<60mmHg分为两组,将两组的多普勒加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测中主动脉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室重量、左室重量指数、EF、E/A,以及两组的心电图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随着脉压增大,出现心电图异常病例增多,心肌肥厚、心脏扩大、主动脉内径增大病例增多,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减退,两组数据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结论:脉压增大,增加了对靶器官的损害,尤其是对心脏损害,进而造成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增高,因此在EH治疗中积极控制脉压将能有效减轻心脏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动态血压测定 平均脉压 心脏损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