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ructural feature and tectonic evolution of Awati-Bachu area in Tarim Basin
1
作者 Zhihong LIU Defeng ZHU +3 位作者 Junyi GAO Xiangmei WU Dongcheng LIN Liguo ZHANG 《Global Geology》 2008年第1期19-24,共6页
The research area is situated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arim basin,which includes Awati depression and Bachu uplifted block. It underwent three times processes of compression in a large scale and a near term extension s... The research area is situated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arim basin,which includes Awati depression and Bachu uplifted block. It underwent three times processes of compression in a large scale and a near term extension since Cambrian. The first compression occurred during Middle Cambrian to Devonian, which formed fault band folds in NW axial direction. They were "under-water uplift"and distributed all over the research area. The second compression occurred in Late Permian and formed fault band folds and a few fault propagation folds in NS axial direction. They are developed near Tumuxiuke fault belt and the northern research area. The western anticline is bigger than the eastern one in extent and size. The third compression occurred during Palaeogene to Quaternary and formed tumuxiuke fault belt and fault propagation folds in NW direction. They are distributed over the south part of the research area. Tumuxiuke fault belt is a big scale dextral reversed strike-slip fault belt; it transformed or destroyed the fold structure of the research area. A short-term extension occurred during Early Permian. Tarim Basin is in the rift forming stage of craton, and there exist widespread basic volcanic rocks, basic intrusive bodies and dik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ult band fold fault propagation fold strike-slip fault growth strata awati-bachu Tarim Basin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阿瓦提—巴楚地区褶皱构造特征 被引量:10
2
作者 刘志宏 王孔伟 +4 位作者 迟元林 王文革 林东成 张立国 葛百成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51-259,共9页
研究区位于塔里木盆地西部 ,主要跨越巴楚断隆和阿瓦提凹陷两个构造单元。寒武纪以来 ,研究区主要发育 3个时期、两个方向的褶皱构造。第一期北西向褶皱构造为轴向北西的断层转折褶皱 ,形成于中寒武世—泥盆纪 ,它们当时都是一些“水下... 研究区位于塔里木盆地西部 ,主要跨越巴楚断隆和阿瓦提凹陷两个构造单元。寒武纪以来 ,研究区主要发育 3个时期、两个方向的褶皱构造。第一期北西向褶皱构造为轴向北西的断层转折褶皱 ,形成于中寒武世—泥盆纪 ,它们当时都是一些“水下隆起” ,在全区均有分布。第二期南北向褶皱构造为规模相差较大、轴向近南北的断层转折褶皱和少量断层传播褶皱 ,形成于晚二叠世 ,发育于吐木休克断裂带附近及其以北的区域 ,西部背斜构造的幅度、规模都较东部大。第三期北西向褶皱构造为轴向北西的断层传播褶皱 ,形成于老第三纪—现在 ,发育于吐木休克断裂带附近及其以南的区域。吐木休克断裂带是形成于老第三纪—现在的右行聚合型走滑断裂带 ,对研究区发育的褶皱构造主要起破坏和改造作用。研究区的伸展作用过程发生于早二叠世 ,塔里木盆地进入了克拉通内裂谷形成阶段 ,出现广泛分布的基性火山岩和基性侵入岩体、岩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转折褶皱 断层传播褶皱 走滑断层 生长地层 构造特征
下载PDF
巴楚隆起与阿瓦提凹陷寒武系及奥陶系沉积古地理分析 被引量:17
3
作者 何宏 彭苏萍 +2 位作者 邵龙义 高云峰 时宗波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4,共4页
根据野外露头、钻井资料分析 ,对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东部和阿瓦提凹陷东南部寒武系和奥陶系进行了沉积与古地理分析。研究表明 ,该区寒武系和奥陶系总体上表现为从深—浅—深的沉积环境演化过程。早寒武世早期经历了短暂的深水盆地环境... 根据野外露头、钻井资料分析 ,对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东部和阿瓦提凹陷东南部寒武系和奥陶系进行了沉积与古地理分析。研究表明 ,该区寒武系和奥陶系总体上表现为从深—浅—深的沉积环境演化过程。早寒武世早期经历了短暂的深水盆地环境后 ,自早寒武世中晚期至中寒武世演变为局限台地———蒸发盐台地环境 ;晚寒武世至早奥陶世海平面开始逐渐上升 ,以开阔台地环境为主 ,至晚奥陶世中期演变为台地边缘斜坡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岩相古地理 巴楚隆起 阿瓦提凹陷 寒武系 奥陶系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巴楚断隆中新生代的构造演化 被引量:45
4
作者 何文渊 李江海 +1 位作者 钱祥麟 张臣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539-546,共8页
巴楚断隆的形态、成因及边界断裂与其南北两侧前陆凹陷的形成戚息相关。在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大背景下 ,巴楚前缘断隆受西南坳陷和阿瓦提凹陷的影响 ,新生代时构造体制发生反转 ,边界向南北迁移。根据其发育过程特征 ,作者用复合... 巴楚断隆的形态、成因及边界断裂与其南北两侧前陆凹陷的形成戚息相关。在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大背景下 ,巴楚前缘断隆受西南坳陷和阿瓦提凹陷的影响 ,新生代时构造体制发生反转 ,边界向南北迁移。根据其发育过程特征 ,作者用复合前缘隆起两端迁移模式对复合前缘隆起独特的构造发育史进行了解释 :即三叠纪以来岩石圈各圈层同步挠曲变形。随着挤压应力场的增大 ,巴楚隆起在挠曲基础上不断抬升 ,形成几条大型断裂带。巴楚断隆作为一个整体沿着这几条深断裂发生剪切滑动 ,平面上表现为向冲断带迁移。在宁静期岩石圈回跳 ,整体向下滑动 ,发育负反转构造 ,平面上为向隆起轴部的迁移。前缘隆起向南北凹陷迁移时可能会在前缘隆起上出现局部伸展体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楚断隆 西南坳陷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阿瓦提—巴楚地区石炭纪—早三叠世化石大孢子组合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智礼 曹立君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52-258,共7页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阿瓦提—巴楚地区10口探井的石炭系—下三叠统的大孢子进行研究,建立了石炭纪—早三叠世大孢子组合5个(包括早石炭世、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晚二叠世及早三叠世大孢子组合各1个),并对国内外相关层位的大孢子组合进...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阿瓦提—巴楚地区10口探井的石炭系—下三叠统的大孢子进行研究,建立了石炭纪—早三叠世大孢子组合5个(包括早石炭世、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晚二叠世及早三叠世大孢子组合各1个),并对国内外相关层位的大孢子组合进行了对比,讨论了其所在层位的地质时代。笔者为首次报道该地区早石碳世和二叠纪大孢子组合,对本区及邻区今后开展地层古生物研究及油气勘探研究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孢子 早石炭世-早三叠世 化石组合 塔里木盆地 阿瓦提-巴楚地区 地质时代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部古生代牙形刺与有机质成熟度 被引量:2
6
作者 黄清华 杨建国 郑玉龙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14-16,共3页
对塔里木盆地西部巴楚断隆、阿瓦提凹陷古生代产出的牙形刺化石进行了研究, 建立了5个牙形刺化石组合带, 讨论了其地史分布及其地质时代。牙形刺化石颜色指标研究表明, 巴楚断隆区古生代地层中的烃源岩正处在热演化的成熟期, 寻找... 对塔里木盆地西部巴楚断隆、阿瓦提凹陷古生代产出的牙形刺化石进行了研究, 建立了5个牙形刺化石组合带, 讨论了其地史分布及其地质时代。牙形刺化石颜色指标研究表明, 巴楚断隆区古生代地层中的烃源岩正处在热演化的成熟期, 寻找古生代油气藏应成为该构造带今后勘探的重点;阿瓦提凹陷古生代石炭系的烃源岩已经处于热演化的高成熟期, 寻找古生代凝析油气藏应成为本区今后勘探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古生代 牙形刺 有机质成熟度 油气藏
下载PDF
新疆塔里木盆地阿瓦提—巴楚地区石炭纪孢粉组合 被引量:4
7
作者 张智礼 朱筱敏 刘振文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41-346,共6页
通过对新疆塔里木盆地阿瓦提—巴楚地区11口探井123块石炭系孢粉样品的鉴定结果系统分析,建立了该区Rugosporaminuta-Verrucosisporitessimilis、Lycosporapusilla-Verrucosisporitesmicrotubercosus和Calamosporaliquida-Schopfipollen... 通过对新疆塔里木盆地阿瓦提—巴楚地区11口探井123块石炭系孢粉样品的鉴定结果系统分析,建立了该区Rugosporaminuta-Verrucosisporitessimilis、Lycosporapusilla-Verrucosisporitesmicrotubercosus和Calamosporaliquida-Schopfipollenitesellipsoids孢粉组合3个,从而为该区石炭纪地层的划分对比提供了依据。该区早石炭世早期孢粉组合中石松植物的孢子占优势(约占总含量的80%),古蕨类植物和芦木植物的孢子含量次之,在个别样品中出现少量疑源类和虫颚化石。早石炭世晚期孢粉组合中三缝孢子占优势,并以鳞木植物的小孢子Lycospora含量很高为特征。晚石炭世孢粉组合中三缝孢子占有绝对的优势,鳞木植物的小孢子Lycospora的含量最高(占总含量的3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炭纪 孢粉组合 阿瓦提-巴楚 新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