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low versus high frequency stimulation on freezing of gait and other axial symptoms in Parkinson patients with bilateral STN DBS:a mini-review 被引量:6
1
作者 Tao Xie Mahesh Padmanaban +4 位作者 Lisa Bloom Ellen MacCracken Breanna Bertacchi Abraham Dachman Peter Warnke 《Translational Neurodegeneration》 SCIE CAS 2017年第1期129-138,共10页
Some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low frequency stimulation(LFS,most commonly 60 Hz),compared to high frequency stimulation(HFS,most commonly 130 Hz),has beneficial effects,short-term or even long-term,on improving freezin... Some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low frequency stimulation(LFS,most commonly 60 Hz),compared to high frequency stimulation(HFS,most commonly 130 Hz),has beneficial effects,short-term or even long-term,on improving freezing of gait(FOG)and other axial symptoms,including speech and swallowing function,in Parkinson disease(PD)patients with bilateral subthalamic nucleus deep brain stimulation(STN DBS).However,other studies failed to confirm this.It seems not clear what determines the difference in response to LFS.Differences in study design,such as presence or absence of FOG,exact LFS used(60 Hz versus 80 Hz),study size,open label versus randomized double blind assessment,retrospective versus prospective evaluation,medication On or Off state,total electric energy delivered maintained or not with the change in frequency,and the location of active contacts could all potentially affect the results.This mini-review goes over the literature with the aforementioned factors in mind,focusing on the effect of LFS versus HFS on FOG and other axial symptoms in PD with bilateral STN DBS,in an effort to extract the essential data to guide our clinical management of axial symptoms and explore the potential underlying mechanisms as well.Overall,LFS of 60 Hz seems to be consistently effective in patients with FOG at the usual HFS in regards to improving FOG,speech,swallowing function and other axial symptoms,though LFS could reduce tremor control in some patients.Whether LFS simply addresses the axial symptoms in the context of HFS or has other beneficial effects requires further studies,along with the mechan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w frequency stimulation Freezing of gait SWALLOWING Speech axial symptoms DBS STN Parkinson’s disease
原文传递
术前C7/T1椎间孔面积对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的影响
2
作者 张黎龙 邵睿 +1 位作者 耿彦南 徐天同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58-462,共5页
目的:探究术前C7/T1椎间孔面积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接受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2022年9月在我院因脊髓型颈椎病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76例患者,其中男58例、女18例,年龄为64.4±... 目的:探究术前C7/T1椎间孔面积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接受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2022年9月在我院因脊髓型颈椎病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76例患者,其中男58例、女18例,年龄为64.4±8.5岁。于患者术前颈椎双斜位X线片上测量C7/T1椎间孔面积,根据C7/T1椎间孔面积分为两组:A组,C7/T1椎间孔面积≤平均值(40例),B组,C7/T1椎间孔面积大于平均值(36例)。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两组患者的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的JOA评分,计算JOA改善率;记录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的轴性症状发生情况,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及卡方检验分析术前不同C7/T1椎间孔面积的患者接受颈后路单开门手术治疗后是否存在疗效的差异性。结果:C7/T1椎间孔面积A组为35.2±9.7mm^(2),B组为65.7±13.1mm^(2);术前C2~C7 Cobb角A组为14.0°±3.6°,B组为16.0°±5.5°,两组间椎间孔面积和C2~C7 Cobb角有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时间A组127.5±23.6min,B组120.3±32.6min;出血量A组176.8±88.2mL,B组183.6±100.2mL,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JOA评分A组10.9±2.0分,B组10.3±2.1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JOA评分A组12.8±1.5分,B组14.0±2.2分;术后12个月JOA评分A组14.1±1.5分,B组15.9±1.7分,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12个月JOA评分改善率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A、B两组术后12个月的轴性症状发生率分别为42.5%和19.4%,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术前C7/T1椎间孔面积较大的患者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更好,JOA改善率更高,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C7/T1椎间孔面积 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轴性症状
下载PDF
脊髓型颈椎病颈前入路术后轴性症状治疗进展
3
作者 刘卫义 鄢裕 鄢卫平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4年第1期138-140,共3页
脊髓型颈椎病是脊柱外科较为常见的颈椎退行性疾患,多数患者临床症状严重,保守治疗效果不满意。目前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部分患者由于脊髓神经长期受压等原因,术后仍存在颈肩部酸胀疼痛、麻木、胸腹部紧束感等症状,影响正常工作及生活... 脊髓型颈椎病是脊柱外科较为常见的颈椎退行性疾患,多数患者临床症状严重,保守治疗效果不满意。目前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部分患者由于脊髓神经长期受压等原因,术后仍存在颈肩部酸胀疼痛、麻木、胸腹部紧束感等症状,影响正常工作及生活。中医学采用多种疗法治疗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近年取得满意效果,或联用西药效果显著。文章就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术后脊髓神经功能康复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脊椎病 颈前入路术 轴性症状 治疗进展
下载PDF
颈椎病颈后路椎管成形术后椎旁肌的MRI表现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强 刘松国 +1 位作者 张昕 韩广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1期62-64,共3页
目的:对比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术后椎旁肌MRI表现的变化,探讨椎旁肌面积变化与术后轴性症状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确诊的脊髓型颈椎病并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患者30例,测量术侧椎旁肌的净面积。结果:椎旁肌净面积除C_(3~4)、C_(4~5... 目的:对比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术后椎旁肌MRI表现的变化,探讨椎旁肌面积变化与术后轴性症状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确诊的脊髓型颈椎病并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患者30例,测量术侧椎旁肌的净面积。结果:椎旁肌净面积除C_(3~4)、C_(4~5)节段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其余节段呈逐步递减的趋势。结论:C_(3~4)、C_(4~5)节段椎旁肌净面积在术后3~6个月内有一急性或亚急性的增大过程,可能与轴性症状的发生存在相关性;而从中期随访看,颈后椎旁肌是一个逐渐萎缩、脂肪化的过程,推测脂肪化与轴性症状的发生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椎旁肌 磁共振成像 轴性症状
下载PDF
颈椎术后轴性症状与影像学评价指标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仇子叶 马昱堃 +1 位作者 俞兴 杨永栋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23年第1期80-84,共5页
目前,临床上将颈椎术后颈项及肩背部疼痛、僵硬、肌肉紧张酸胀及活动受限等不适感称为轴性症状(AS)。颈椎术后轴性症状的评价及影响因素尚无统一标准,既往众多影响因素中研究较多的是颈椎手术方式,而颈椎影像学参数评价指标与术后轴性... 目前,临床上将颈椎术后颈项及肩背部疼痛、僵硬、肌肉紧张酸胀及活动受限等不适感称为轴性症状(AS)。颈椎术后轴性症状的评价及影响因素尚无统一标准,既往众多影响因素中研究较多的是颈椎手术方式,而颈椎影像学参数评价指标与术后轴性症状的相关性是近年来脊柱外科医生研究的热点问题。颈椎手术方式的选择以及大部分颈椎影像学评价指标的改变所引起的术后轴性症状或许均与颈后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结构的力学环境和运动模式改变相关。颈后肌肉、韧带等软组织与颈椎影像学评价指标之间存在相互关联,若要进一步分析术后轴性症状的相关因素,则需相互结合,从整体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术后 轴性症状 影像学评价指标
下载PDF
改良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
6
作者 黄伟 杨寿志 +6 位作者 周炳华 祝晓聪 余文忠 冯文龙 李艳青 黄卫民 邓凯 《颈腰痛杂志》 2023年第6期982-985,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的疗效。方法选择深圳市龙华区中心医院脊柱关节外科2014年1月1日~2019年6月1日收治的多节段CSM患者8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 目的探讨改良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的疗效。方法选择深圳市龙华区中心医院脊柱关节外科2014年1月1日~2019年6月1日收治的多节段CSM患者8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2例,对照组接受传统的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观察组接受改良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比较两组术后椎板开门角度和脊髓向后漂移距离,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2个月时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颈椎曲度、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eck dysfunction index,NDI),并比较两组轴性症状发生率。结果术后12个月,观察组颈椎ROM、颈椎曲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JO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ND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轴性症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的脊髓减压疗效优于传统手术方式,对颈椎ROM、颈椎曲度影响小,轴性症状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多节段 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 轴性症状
下载PDF
FASTIN锚钉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8
7
作者 张学利 夏英鹏 +2 位作者 贾宇涛 赵骢 田融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56-259,共4页
[目的]评价FASTIN锚钉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成型术(expansive open-door laminoplasty,ELAP)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并报告其近期随访结果。[方法]2005年2月~2006年2月,89名因颈椎病行ELAP手术的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其中40例使用FASTIN锚钉进行&qu... [目的]评价FASTIN锚钉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成型术(expansive open-door laminoplasty,ELAP)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并报告其近期随访结果。[方法]2005年2月~2006年2月,89名因颈椎病行ELAP手术的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其中40例使用FASTIN锚钉进行"门轴"侧固定的患者为研究组,另49例采用传统缝线悬吊"门轴"的患者设定为对照组。随访24个月,对术后临床和影像学指标作统计分析。[结果]术后24个月随访时两组间比较:手术时间,出血量,JOA评分增长率,颈椎前突指数,颈椎活动度均无明显差别,轴性症状发生率和C5神经瘫发生率锚钉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2例高龄患者术后6个月时出现了锚钉的松动,但随访全过程并没有影响手术效果。[结论]锚钉的使用避免了传统ELAP手术对于门轴侧小关节囊和椎旁肌肉的缝合干扰,有效降低了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但是对于高龄骨质疏松的患者锚钉的使用应该慎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颈椎管成形术 单开门 锚钉 轴性症状
下载PDF
重建后方韧带复合体的颈椎单开门桥式植骨椎板成形术对术后轴性症状和颈椎曲度的影响 被引量:24
8
作者 李雷 王欢 +3 位作者 崔少千 李建军 段景柱 金国鑫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57-460,共4页
目的观察评价重建后方韧带复合体的颈椎单开门桥式植骨椎板成形术,在降低术后轴性症状发生和减少颈椎曲度丢失中的作用。方法2000年6月~2005年10月,对13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重建后方韧带复合体的颈椎单开门桥式植骨椎板成形术。选取... 目的观察评价重建后方韧带复合体的颈椎单开门桥式植骨椎板成形术,在降低术后轴性症状发生和减少颈椎曲度丢失中的作用。方法2000年6月~2005年10月,对13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重建后方韧带复合体的颈椎单开门桥式植骨椎板成形术。选取其中2003年10月前78例行此手术且随访资料完整患者(改良单开门,A组),与同期69例行常规单开门手术的患者(传统单开门,B组)进行对比分析。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轴性症状及JOA评分,根据X线片计算颈椎总活动度(rangesofmotion,ROM)和颈椎曲度指数。结果A组患者均获随访24~44个月,平均33个月。B组患者均获随访24~53个月,平均35个月。手术时间:A组114±20min,B组70±2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A组280±72ml,B组210±80ml(P>0.05);JOA评分:A组恢复率为67.0%±17.3%,B组为65.0%±21.4%(P>0.05);A组9例(12%)、B组35例(51%)术后发生轴性症状或加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ROM为术前的88.0%±10.1%,B组为术前的64.0%±16.3%(P<0.05);A组曲度指数术前15.3±8.2,术后13.5±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前17.2±13.5,术后11.1±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建后方韧带复合体的颈椎单开门桥式植骨椎板成形术,可最大限度保留并重建颈椎后方结构,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减少轴性症状的发生和颈椎曲度的丢失,提高了后路手术对颈椎病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椎板成形术 轴性症状 颈椎曲度
下载PDF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术后轴性症状的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34
9
作者 周非非 孙宇 +3 位作者 张凤山 王少波 李迈 潘胜发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05-509,共5页
目的:前瞻性分析若干临床因素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术后颈部轴性症状发生的相关性。方法:2011年5月~2011年9月间接受由同一专业组术者完成的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患者10... 目的:前瞻性分析若干临床因素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术后颈部轴性症状发生的相关性。方法:2011年5月~2011年9月间接受由同一专业组术者完成的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患者107例,术前均无颈部疼痛、僵硬等轴性症状,均于术后3个月在门诊复查。采用日本骨科协会改良17分评分法(modified Japanese Orthopaedics Association,mJOA)改善率评价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观察术后新出现的颈部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并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价轴性症状的程度。收集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术前/术后手术节段曲度、手术节段椎间撑开高度、植骨融合情况、术后项背肌功能锻练及术后围领佩戴时间等八项临床相关因素,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临床因素对术后出现颈部轴性症状的影响。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轴性症状与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的关系。结果:本组107例患者中男性56例,女性51例,年龄29-80岁,平均52.2岁。手术节段:单节段49例(45.8%),双节段47例(43.9%),三节段11例(10.3%)。本组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时新出现的颈部轴性症状发生率为26.2%(28/107),VAS平均为4分(2-8分)。所研究的八项临床相关因素中,术后项背肌功能锻练(P=0.0003,OR=185.6)、手术节段术前曲度(P=0.003,OR=8.1)和植骨融合情况(P=0.016,OR=37.1)与术后发生颈部轴性症状有相关性。术后出现新发轴性症状患者术后mJOA评分改善率为58.6%±32.8%,未发生轴性症状患者术后mJOA改善率为65.5%±30.6%,两组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317)。结论:颈椎前路术后新发颈部轴性症状并不少见。术后项背肌功能锻炼差、术前手术节段后凸和无植骨融合迹象与术后新发轴性症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路 颈椎手术 轴性症状 临床因素
下载PDF
保留颈半棘肌肌止的椎板成形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3
10
作者 张为 董玉昌 +4 位作者 申勇 丁文元 张标 李宝俊 姚晓光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3期980-982,共3页
[目的]研究确定行颈椎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时完整保留C2颈半棘肌肌止是否能有效维持颈椎术后矢状序列,降低术后颈椎轴性症状的发生。[方法]2002年3月~2003年12月,本院行保留颈半棘肌肌止的椎板成形术48例,其中32例获得至少2a的随访列为试... [目的]研究确定行颈椎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时完整保留C2颈半棘肌肌止是否能有效维持颈椎术后矢状序列,降低术后颈椎轴性症状的发生。[方法]2002年3月~2003年12月,本院行保留颈半棘肌肌止的椎板成形术48例,其中32例获得至少2a的随访列为试验组,对患者术前、术后的JOA评分、颈椎轴性症状严重程度、颈椎曲度指数、颈椎活动度进行比较评估。[结果]本组患者术前、术后JOA评分分别为(9.0±2.9)和(12.5±3.1),恢复率(44.9±26.9)。手术前、后有明显症状颈椎轴性症状的患者比例分别为46.8%和18.7%,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患者颈屈指数、颈椎活动范围等指标无统计学意义差别。[结论]保留颈半棘肌肌止的椎板成形术可以减少对颈椎后伸机理的破坏,有效维持术后颈椎矢状序列减少轴性症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管狭窄 颈半棘肌 矢状序列 轴性症状 椎板成形术
下载PDF
术后围领佩戴时间对颈椎轴性症状的影响 被引量:20
11
作者 张为 陈百成 +4 位作者 丁文元 董玉昌 李宝俊 王磊 关晓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9-132,共4页
目的:评估颈椎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后不同的围领佩戴时间对颈椎轴性症状的影响。方法:28例行颈椎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后佩戴围领4周的颈椎病患者作为试验组(A组),另30例术后佩戴围领12周的颈椎病患者作为对照组(B组)。对患者术前、术后的神经... 目的:评估颈椎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后不同的围领佩戴时间对颈椎轴性症状的影响。方法:28例行颈椎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后佩戴围领4周的颈椎病患者作为试验组(A组),另30例术后佩戴围领12周的颈椎病患者作为对照组(B组)。对患者术前、术后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轴性症状、颈椎曲度指数、颈后肌群横截面积加以比较评估。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无显著差别,A组患者颈后肌群萎缩率显著小于术后佩戴围领12周的患者(P<0.01),颈椎曲度得到有效维持,同时术后发生AS患者的比例显著小于B组患者(P<0.05)。结论:颈椎板成形术后早期去围领进行功能训练可以有效防止颈后肌群萎缩,减少轴性症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椎板成形术 轴性症状 康复
下载PDF
颈椎前路术后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变化与轴性症状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2
12
作者 李华 丁文元 +3 位作者 牛洪峰 靳宪辉 张庆胜 崔胜杰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3期1774-1777,共4页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术后融合节段的椎间隙高度变化与颈部轴性症状发生率的关系。[方法]对122例颈椎前路融合手术患者进行2~5年随访,平均3.9年,分别于手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2年随访时拍摄颈椎中立侧位X线片,测量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术后融合节段的椎间隙高度变化与颈部轴性症状发生率的关系。[方法]对122例颈椎前路融合手术患者进行2~5年随访,平均3.9年,分别于手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2年随访时拍摄颈椎中立侧位X线片,测量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计算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的变化值,依据患者术后椎间隙高度变化情况将全部样本分为三组,对三组患者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进行观察、分类及统计学分析。[结果]三组颈椎轴性症状发生率分别为54.55%、25.84%和45.45%,经过统计学分析,A组:B组x2值=7.18,P<0.0125;B组:C组x2值=6.81,P<0.0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C组x2值=3.19,P>0.01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椎前路术后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的变化与颈部轴性症状的发生率有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颈椎前路融合术 椎间高度 轴性症状 相关性
下载PDF
“锚定法”改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及其临床应用 被引量:128
13
作者 孙宇 张凤山 +3 位作者 潘胜发 王少波 李迈 张立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9期517-519,共3页
目的:评价'锚定法'改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的疗效.方法:对129例颈椎病患者常规行后正中入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在门轴一侧的侧块上选择钻孔点,采用Magerl方法置入直径为3.5mm、长度10~12mm的钛质松质骨螺钉.先将粗丝线系在螺钉的... 目的:评价'锚定法'改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的疗效.方法:对129例颈椎病患者常规行后正中入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在门轴一侧的侧块上选择钻孔点,采用Magerl方法置入直径为3.5mm、长度10~12mm的钛质松质骨螺钉.先将粗丝线系在螺钉的根部,螺钉置入侧块后将丝线一端经棘突根部的预穿孔穿过,开门后拉紧丝线并打结,使椎板保持在开门状态.术后颈围领保护2周.结果:平均随访14个月(6~18个月).术前平均JOA评分7.8分、40分法评分14.5分,术后平均JOA评分15.5分、40分法评分35.5分.术后2个月时颈部疼痛、僵硬感和活动受限者:轻度84例、中度32例、重度13例.术后6个月时仅23例仍然有轻度颈部疼痛、僵硬感和活动受限.未见螺钉松动和再'关门'现象.结论:'锚定法'改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操作简单、维持'开门'效果好.术后患者颈部症状恢复快,早期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椎板成形术:轴性症状
下载PDF
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与颈前路椎间融合术后轴性症状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20
14
作者 曹俊明 申勇 +4 位作者 杨大龙 丁文元 孟宪中 张为 李志远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200-1204,共5页
目的探讨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椎间融合术后颈部轴性症状(axial symptom,AS)的发生,并进行对比分析。方法2004年10月-2006年4月,对22例患者行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A组),男13例,女9例;年龄33~54岁,平均43.3岁。病程1~2... 目的探讨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椎间融合术后颈部轴性症状(axial symptom,AS)的发生,并进行对比分析。方法2004年10月-2006年4月,对22例患者行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A组),男13例,女9例;年龄33~54岁,平均43.3岁。病程1~21个月,平均6个月。其中脊髓型颈椎病1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6例。单节段置换20例,2个节段置换2例。对同期30例患者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B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35~64岁,平均50.3岁。病程1~23个月,平均7个月。其中脊髓型颈椎病19例,神经根型颈椎病11例。单节段融合26例,2个节段融合4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后随访时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手术节段颈椎曲度、颈椎总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的变化情况及颈部AS的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42个月,平均30.6个月。A组术后无假体移位、脱落等并发症发生;B组术后6个月X线片示植骨全部达骨性融合,内固定无松动、脱落、断裂等。两组神经根型患者术后随访时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疗效满意。两组脊髓型患者JOA评分术后随访时均较术前有明显提高(P<0.01);两组术前及随访期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手术节段颈椎后凸发生率明显增高,且高于A组(P<0.05)。B组ROM较术前明显减小(P<0.01),A组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颈部AS发生率A组为18.18%,B组为4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前路融合手术相比,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在取得良好临床疗效的同时能维持手术节段ROM及曲度,避免ROM的减少及术后颈部AS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人工椎间盘 椎间融合 颈轴性症状 比较研究
下载PDF
保留单侧肌肉韧带复合体颈椎椎板成形术近期疗效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8
15
作者 于淼 孙宇 +2 位作者 刘忠军 潘胜发 张凤山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1年第1期76-81,共6页
目的比较颈后路传统单开门(锚定组)和保留单侧肌肉韧带复合体、重建颈伸肌附着点单开门(保留组)椎板成形术的近期疗效。方法 2006年11月~2008年11月,82例因脊髓型颈椎病行颈后路椎板成形术,46例行保留法,36例行锚定法,比较术前、术后3... 目的比较颈后路传统单开门(锚定组)和保留单侧肌肉韧带复合体、重建颈伸肌附着点单开门(保留组)椎板成形术的近期疗效。方法 2006年11月~2008年11月,82例因脊髓型颈椎病行颈后路椎板成形术,46例行保留法,36例行锚定法,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和12个月脊髓功能JOA评分、颈部VAS疼痛评分、颈椎功能指数(NDI)评分,术前术后颈椎过屈位曲度、过伸位曲度、活动度和中立位曲度,CT观察椎板门轴愈合和保留组棘突-椎板骨愈合情况。结果 2组术后脊髓功能JOA评分、疼痛VAS评分、颈椎过屈位曲度、过伸位曲度、活动度均较术前存在显著差异(P=0.00,0.00,0.03,0.00,0.00)。保留组术后3个月、12个月颈部VAS疼痛评分、过屈位曲度、过伸位曲度、活动度优于锚定组(P=0.00,0.03,0.01,0.00)。术中门轴有骨折的节段锚定组术后门轴愈合率优于保留组(P=0.00),保留组棘突-椎板愈合率和门轴愈合率之间有相关性(Spearman R=0.254,P=0.00)。结论颈后路保留单侧肌肉韧带复合体椎板成形术可在缓解脊髓症状的同时减轻轴性症状,保留颈椎运动功能,其门轴愈合率低于传统椎板成形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椎板成形术 轴性症状 颈椎运动功能 门轴愈合
下载PDF
颈椎前路术后融合节段曲度变化与轴性症状和神经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04
16
作者 曾岩 党耕町 马庆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9期520-523,共4页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术后融合节段的曲度变化,探讨其变化与患者颈部轴性症状和神经功能改善率的关系。方法对67例颈椎病前路手术患者随访3~16年,平均10.5年,在手术前和随访时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评分(JOA17分法),拍摄颈椎中立侧位X线片,测...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术后融合节段的曲度变化,探讨其变化与患者颈部轴性症状和神经功能改善率的关系。方法对67例颈椎病前路手术患者随访3~16年,平均10.5年,在手术前和随访时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评分(JOA17分法),拍摄颈椎中立侧位X线片,测量融合节段曲度,将其分为无后凸、轻度后凸(后凸角≤5°)和明显后凸(后凸角>5°)组。对术后颈部轴性症状进行观察、分类及统计学分析。结果在随访期间颈部轴性症状发生率为38.81%,神经功能改善率为66.42%,融合节段后凸平均加重7.26°,后凸的发生率为53.73%,融合节段无或轻度后凸者与明显后凸者比较,其颈部轴性症状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神经功能改善率无显著性差异(P>0.1)。结论颈椎前路手术后多数患者融合节段的后凸程度加大,约半数患者出现后凸。融合节段后凸明显者出现颈部轴性症状的比率增加,但融合节段曲度改变和神经功能改善率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曲度变化 轴性症状 颈椎前路融合术
下载PDF
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微型钢板内固定术后轴性疼痛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12
17
作者 陈华 刘浩 +5 位作者 龚全 李涛 邓宇骁 丁琛 王贝宇 宋跃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1-117,共7页
目的 :探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微型钢板内固定术后轴性疼痛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2016年3月219例在我院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6例,女43例,年龄31~89岁(60.7&#... 目的 :探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微型钢板内固定术后轴性疼痛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2016年3月219例在我院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6例,女43例,年龄31~89岁(60.7±12.3岁)。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轴性疼痛,分为轴性疼痛组和无轴性疼痛组。对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症状持续时间、诊断类型、内科合并症情况、手术节段、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术前术后神经功能、颈椎稳定性、颈椎序列分型、颈椎曲度、椎管矢状径、颈椎活动度、颈后伸肌群面积、门轴愈合情况、关节突关节完整性等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进一步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有63例患者术后出现轴性疼痛,156例患者无轴性疼痛,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较术前均明显改善,两组改善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颈肩疼痛、术后颈椎稳定性、术后颈椎序列分型、术后颈椎曲度变化、术后颈椎活动度变化、关节突关节破坏等指标与术后轴性痛发生可能相关(P<0.1),纳入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后颈椎活动度的变化(P=0.047)和关节突关节破坏(P=0.041)与术后轴性疼痛的发生相关。结论:颈椎活动度减少和微型钢板固定螺钉对关节突关节的破坏是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微型钢板固定术后轴性疼痛发生的危险因素,术中应注意保护关节突关节,减少对颈后肌群的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 轴性疼痛 微型钢板 多因素分析 颈椎活动度 关节突关节
下载PDF
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对术后轴性症状和颈椎曲度影响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15
18
作者 张学利 王善金 +1 位作者 王云力 刘献强 《中国骨伤》 CAS 2008年第10期759-761,共3页
目的:观察评价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在降低术后轴性症状发生和减少颈椎曲度丢失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04年10月至2007年5月行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并获得完整随访的患者56例(锚定单开门,A组),与50例同期行传统单开门手术的患者(传... 目的:观察评价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在降低术后轴性症状发生和减少颈椎曲度丢失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04年10月至2007年5月行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并获得完整随访的患者56例(锚定单开门,A组),与50例同期行传统单开门手术的患者(传统单开门,B组)进行对比分析,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轴性症状及JOA(17分法)评分,根据X线片测量C2与C7椎体后壁切线夹角α。结果:手术时间:A组(116.0±27.9)min,B组(120.0±18.9)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A组(148.0±68.3)ml,B组(152.0±63.4)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23例(41.1%)发生轴性症状或加重,B组38例(76.0%)发生轴性症状或加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A组改善率(61.1±24.5)%,B组改善率(53.3±2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前颈曲夹角(6.3°±5.1°)与术后颈曲夹角(6.6°±4.5°)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前颈曲夹角(5.9°±5.1°)与术后颈曲夹角(4.8°±3.5°)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能减少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和颈椎曲度的丢失,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能提高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椎管成形术 轴性症状 颈椎曲度
下载PDF
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术后轴性症状分析 被引量:13
19
作者 张鹏 申勇 +3 位作者 曹俊明 侯英诺 徐佳欣 丁文元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572-576,共5页
目的:分析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内固定与颈前路双节段椎间盘摘除融合内固定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术后轴性症状(AS)的发生情况。方法:2004年3月~2007年5月113例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别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内固定(A组,61例... 目的:分析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内固定与颈前路双节段椎间盘摘除融合内固定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术后轴性症状(AS)的发生情况。方法:2004年3月~2007年5月113例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别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内固定(A组,61例)和颈前路双节段椎间盘摘除融合内固定(B组,52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融合节段高度和矢状面Cobb角,计算每组的神经功能改善率,统计每组术后颈部AS的发生率。结果:随访24~48个月,平均32.2个月。末次随访时A、B组神经功能改善率分别为(70.1±12.2)%、(63.5±4.7)%,无统计学差异(P>0.05);融合节段高度变化值分别为-0.04±0.02cm、0.05±0.02cm,有统计学差异(P<0.05);融合节段后凸率分别为34.4%、13.5%,有统计学差异(P<0.05);颈部AS发生率分别为45.9%(28/61)、26.9%(14/52),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融合节段高度降低者颈部AS发生率较高度增大者高(P<0.05),A组中融合节段高度降低者的比例数明显大于B组(P<0.05)。末次随访时,A组中融合节段明显后凸者的颈部AS发生率明显高于无后凸或轻度后凸者(P<0.05),A组中融合节段明显后凸者的比例数明显大于B组(P<0.05)。结论: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后融合节段高度降低和明显后凸的患者AS发生率较高。与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内固定术相比,颈前路双节段椎间盘摘除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病在取得良好临床疗效的同时减少了术后颈部AS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前路手术 轴性症状
下载PDF
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1
20
作者 曹俊明 张英泽 +4 位作者 申勇 李晓明 丁文元 杨大龙 张迪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844-849,共6页
目的:探讨后路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疗效。方法:32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平均年龄57.5岁,分别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A组,17例)和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B组,15例)治疗。随访观察并比较... 目的:探讨后路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疗效。方法:32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平均年龄57.5岁,分别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A组,17例)和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B组,15例)治疗。随访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对两组患者术后颈椎的生理曲度及颈项肩背部疼痛、僵硬等轴性症状进行评估。结果:A组患者术后均无椎板开门再闭发生,B组患者术后植骨均完全融合,无内固定脱出、断裂等并发症发生。随访12个月,JOA评分显示,A组由术前的7.06±0.92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13.62±1.22分,B组由术前的7.23±1.10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13.73±0.98分,两组术前、末次随访时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改善率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曲度A组、B组术前分别为3.81±1.14mm和3.67±1.28mm,末次随访时为3.62±1.08mm和7.26±1.52mm,B组末次随访时较术前有明显增加(P<0.01),与A组相比末次随访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颈部轴性症状A组发生率为65.71%,B组为26.67%,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项肩背部疼痛程度的VAS评分A组为5.64±3.19分,B组为2.92±3.00分,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后路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能取得同单纯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相似的疗效,并能恢复颈椎生理曲度,提供坚强的内固定,防止术后颈椎不稳,降低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短期随访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后纵韧带骨化症 侧块螺钉 手术疗效 轴性症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