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梭鱼仔鱼耳石日轮形成及自然种群日龄的鉴定 被引量:18
1
作者 李城华 沙学绅 +2 位作者 尤锋 杨纯武 黄瑞东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345-349,共5页
梭鱼实验种群样本,系于1987年5月,从山东大沽河口搜集的亲鱼经人工授精后孵出的仔鱼在实验室培育取得;自然种群样本,于同年同地区采集。对于实验种群耳石生长轮形成的周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种群培育天数(D)与耳石生长轮数(N)... 梭鱼实验种群样本,系于1987年5月,从山东大沽河口搜集的亲鱼经人工授精后孵出的仔鱼在实验室培育取得;自然种群样本,于同年同地区采集。对于实验种群耳石生长轮形成的周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种群培育天数(D)与耳石生长轮数(N)之间的关系以回归式N=D-1.89表达之;根据实验种群耳石轮纹形成的周期性规律,鉴定了自然种群的日龄,表明二者具相似的周期性规律;协方差分析表明,梭鱼早期阶段的生长,自然种群比实验种群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鳡鱼仔稚鱼耳石的标记和其日轮的确证 被引量:26
2
作者 宋昭彬 曹文宣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677-682,共6页
用茜素络合物对鳡鱼仔鱼进行了浸泡标记,耳石上能检测到橘红色荧光标记环。100mg/L茜素络合物溶液的标记效果较差;120mg/L和150mg/L溶液浸泡后微耳石的标记率很高,矢耳石和星耳石的标记率低。标记后耳石上的生长轮数与饲养天数间呈一一... 用茜素络合物对鳡鱼仔鱼进行了浸泡标记,耳石上能检测到橘红色荧光标记环。100mg/L茜素络合物溶液的标记效果较差;120mg/L和150mg/L溶液浸泡后微耳石的标记率很高,矢耳石和星耳石的标记率低。标记后耳石上的生长轮数与饲养天数间呈一一对应关系,相关方程为:N=0.2663+0.9276D(n=68,r^2=0.9664)。方程的斜率0.9276与1无显著差异,证明生长轮确系日轮。鱼体长与微耳石、矢耳石及星耳石的直径间呈显著的线性关系,相关方程为:BL=66.8723LD+2.7064(n=73,r^2=0.8867),BL=22.7839SD+6.6066(n=49,r^2=0.8525),BL=47.6079AD+3.5660(n=71,r^2=0.90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唐鱼仔鱼耳石的形态发育及日轮 被引量:28
3
作者 史方 孙军 +1 位作者 林小涛 刘汉生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0-16,共7页
观察了实验室人工繁殖饲养的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仔鱼耳石形态发育,研究了其生长轮的沉积规律。唐鱼仔鱼耳石长径与鱼体全长(TL)均呈线性相关,其关系式为:微耳石Dl=0.019 6TL-0.031 0(r=0.961 6,P<0.001,n=218),矢耳石Ds=0.02... 观察了实验室人工繁殖饲养的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仔鱼耳石形态发育,研究了其生长轮的沉积规律。唐鱼仔鱼耳石长径与鱼体全长(TL)均呈线性相关,其关系式为:微耳石Dl=0.019 6TL-0.031 0(r=0.961 6,P<0.001,n=218),矢耳石Ds=0.027 6TL-0.043 7(r=0.924 0,P<0.001,n=219),星耳石Da=0.016 6TL-0.004 1(r=0.369 6,P<0.001,n=44)。仔鱼耳石上第一个轮纹在孵出后第2 d形成,生长轮数目与仔鱼日龄(D)呈线性相关,其斜率与1无显著差异,因此生长轮为日轮,其关系式为:微耳石LI=1.006D-1.700 1(r=0.994 2,P<0.001,n=205),矢耳石SI=0.953 8D-0.911 6(r=0.993 5,P<0.001,n=161)。生长过程中矢耳石形状变化较大,星耳石出现时间较晚,而微耳石形状稳定,日轮可读性较好,故更适合作为日轮研究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骨唇黄河鱼耳石早期形态发育和轮纹特征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严太明 胡佳祥 +2 位作者 杨婷 赵柳兰 何智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64-771,共8页
研究了骨唇黄河鱼仔稚鱼耳石在实验室养殖条件下的发育过程和生长特点,确证了轮纹沉积规律。结果表明,在14.0—17.8℃孵化条件下,微耳石和矢耳石在受精后96h 30min出现,星耳石在出膜后第16天出现。仔稚鱼生长过程中矢耳石形状变化较大,... 研究了骨唇黄河鱼仔稚鱼耳石在实验室养殖条件下的发育过程和生长特点,确证了轮纹沉积规律。结果表明,在14.0—17.8℃孵化条件下,微耳石和矢耳石在受精后96h 30min出现,星耳石在出膜后第16天出现。仔稚鱼生长过程中矢耳石形状变化较大,由出膜时的圆形发育到稳定时的箭矢状。微耳石由近圆形发育成贻贝形,其中心核位置随发育明显偏移。星耳石形状不规则,从出现时的心形发育成为星芒状。微耳石和矢耳石在前后轴方向上后区的生长快于前区(P<0.05);在背腹轴方向上,微耳石腹区的生长快于背区(P<0.05),矢耳石背区的生长快于腹区(P<0.05),两对耳石的前后区半径之和与全长均呈线性相关。微耳石和矢耳石的第1个轮纹均在出膜后第2天形成,新增的轮纹数(微耳石IL,矢耳石IS)与出膜后的天数(D)表现出显著的线性相关,方程分别为:IL=0.9911D?1.0008(R2=0.9971,n=220,P<0.001)和IS=0.9925D?0.10873(R2=0.9919,n=161,P<0.001),方程的斜率与1均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两对耳石轮纹沉积均呈日周期性,生长轮为日轮。研究结果丰富了骨唇黄河鱼的发育生物学资料,可为研究其自然种群早期生活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大黄鱼仔稚鱼不同发育阶段矢耳石形态发育和微结构特征 被引量:11
5
作者 刘志远 李圣法 +2 位作者 徐献明 张翼 黎雨轩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63-871,共9页
对人工培育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的生长发育与矢耳石形态及微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大黄鱼矢耳石上的轮纹是每日形成的,第1日轮在孵化后第2天形成,与其初次摄食相对应。(2)大黄鱼卵黄囊期和前弯曲期仔鱼的耳石形态为圆形... 对人工培育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的生长发育与矢耳石形态及微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大黄鱼矢耳石上的轮纹是每日形成的,第1日轮在孵化后第2天形成,与其初次摄食相对应。(2)大黄鱼卵黄囊期和前弯曲期仔鱼的耳石形态为圆形,进入弯曲期耳石长轴迅速伸长,在后弯曲期耳石形态变为椭圆形。进入稚鱼期,矢耳石开始形成次生核。随后次生核数量逐渐增加,在孵化后47~78 d的个体中,次生核数量稳定在5~7个,耳石近似盾形。(3)根据耳石日轮宽度推算的大黄鱼稚鱼在其仔鱼期生长率(b)与第1个次生核的形成时间(tsp1)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表明生长较快的个体形成次生核的时间较早,进入稚鱼期所需的时间更短。以上结论表明,大黄鱼矢耳石可以反演其早期生活史阶段的生长发育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大麻哈鱼胚胎耳石的茜素红标记及其效果评价 被引量:13
6
作者 王臣 刘伟 +1 位作者 王继隆 战培荣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68-1276,共9页
以人工繁育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发眼后胚胎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茜素红染料质量浓度梯度(10 mg/L,20 mg/L,40 mg/L,80 mg/L)和4个浸染时间梯度(8 h,16 h,24 h,32 h),分析茜素红染料在耳石上的沉积情况,以及不同暂养天数的... 以人工繁育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发眼后胚胎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茜素红染料质量浓度梯度(10 mg/L,20 mg/L,40 mg/L,80 mg/L)和4个浸染时间梯度(8 h,16 h,24 h,32 h),分析茜素红染料在耳石上的沉积情况,以及不同暂养天数的动态变化,以期为大麻哈鱼标志放流技术及效果评估提供基础参考。结果表明,茜素红在矢耳石和微耳石上都能形成良好标记,在可见光和黄绿激光下均检测到标记带。随着暂养时间的延长,可见光下标记逐渐减弱,至80 d基本消失,而在黄绿激光下标记区能长久保持,荧光强度无减弱迹象。对不同时间点的标记级数随浓度变化关系进行曲线拟合,结合安全评估,得出适宜胚胎期大麻哈鱼耳石群体标记的条件为:浸染质量浓度(w/v)为25.9~40 mg/L,浸染时间为15.6~24 h,并且在二次函数y=0.055x2–3.861x+86.9(x表示时间值, y表示浓度值)之下的曲边三角形区域选择浓度和时间点。标记后不同采样时间点的新生轮纹数与暂养天数线性相关性显著,矢耳石和微耳石相关方程的斜率分别为0.965和0.924,表明大麻哈鱼胚胎-仔稚鱼后期矢耳石与微耳石上的沉积轮为日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鱼类耳石微结构特征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23
7
作者 宋昭彬 曹文宣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613-619,共7页
关键词
下载PDF
齐口裂腹鱼耳石早期生长发育与日轮特征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刘小帅 何智 +3 位作者 蔡跃平 胡佳祥 熊森 严太明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68-276,共9页
文章研究了在实验室条件下齐口裂腹鱼仔稚鱼耳石早期形态发育与生长特点、第一轮纹出现时间和轮纹沉积规律。结果表明:在13.5—17.2℃孵化条件下,微耳石和矢耳石在出膜前形成,而星耳石于出膜后第12天出现。在仔稚鱼生长过程中,微耳石由... 文章研究了在实验室条件下齐口裂腹鱼仔稚鱼耳石早期形态发育与生长特点、第一轮纹出现时间和轮纹沉积规律。结果表明:在13.5—17.2℃孵化条件下,微耳石和矢耳石在出膜前形成,而星耳石于出膜后第12天出现。在仔稚鱼生长过程中,微耳石由近圆形发育成贻贝形,矢耳石经历近圆形、锲形后发育为箭矢状,星耳石形状由近圆形发育为星芒状。微耳石的前区、背区和腹区及矢耳石的背区和腹区生长呈幂函数关系,而微耳石的后区、矢耳石前区和后区生长以及两对耳石的前后区半径之和与全长均呈线性相关。在(18.5±0.5)℃和(15.6±1.1)℃条件下,50%矢耳石样本第一轮纹均在出膜后第2天形成(分别为出膜后18h和19h),以后每天形成一轮。微耳石和矢耳石轮纹数均与日龄呈线性相关,方程斜率均与1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两对耳石的轮纹沉积均为日周期性。这些结果为研究齐口裂腹鱼野生种群繁殖期和早期生活史特征等生态学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三门湾和吕四近岸小黄鱼仔稚鱼耳石微结构特征比较 被引量:6
9
作者 黎雨轩 汤建华 +4 位作者 徐献明 许津 刘志远 徐浩 程家骅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23-431,共9页
对三门湾和吕四近岸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仔稚鱼的矢耳石微结构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小黄鱼矢耳石上的轮纹是每日形成的,第一日轮在孵化后第2天形成,由仔鱼期向稚鱼期过渡时形成的次生核;三门湾和吕四近岸海域在... 对三门湾和吕四近岸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仔稚鱼的矢耳石微结构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小黄鱼矢耳石上的轮纹是每日形成的,第一日轮在孵化后第2天形成,由仔鱼期向稚鱼期过渡时形成的次生核;三门湾和吕四近岸海域在个体的生长、发育和次生核之间均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生长较快的个体,第一次生核形成的时间也较早,次生核数量亦多;两个海域小黄鱼的耳石微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吕四近岸的个体在仔鱼期耳石生长率更快(均值为0.039),第一次生核形成时间较短(均值为37日龄),次生核数量较多(7~8个),表明吕四近岸个体具有较快的生长率和发育速度,这种差异可能是因为吕四近岸的个体在仔鱼期所经历的水温较高.以上研究结果表明,矢耳石的微结构特征可以反映野生小黄鱼的早期生长发育状况,不同海区小黄鱼仔稚鱼的矢耳石微结构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可以用于区分小黄鱼不同海域栖息的个体,将为小黄鱼早期资源补充过程和早期选择性死亡等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叉尾斗鱼仔鱼耳石形态发育与日轮形成特征 被引量:6
10
作者 赵天 陈国柱 林小涛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364-1370,共7页
对实验室人工繁殖的叉尾斗鱼(Macropodus opercularis)仔鱼耳石形态发育与日轮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显示,叉尾斗鱼微耳石和矢耳石在胚胎时已出现。微耳石在仔鱼刚孵化时为圆盘状,随仔鱼发育转变为近椭圆形,孵出后19d转变为中部圆凸两端... 对实验室人工繁殖的叉尾斗鱼(Macropodus opercularis)仔鱼耳石形态发育与日轮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显示,叉尾斗鱼微耳石和矢耳石在胚胎时已出现。微耳石在仔鱼刚孵化时为圆盘状,随仔鱼发育转变为近椭圆形,孵出后19d转变为中部圆凸两端较尖的菱形;矢耳石在仔鱼刚孵出时为圆盘状,随仔鱼发育转变为椭圆形,孵出后19d转变为一端略尖的桃形;星耳石在仔鱼孵出后第19天才出现,呈中部略凹的椭圆形。叉尾斗鱼仔鱼耳石长径(包括微耳石和矢耳石)与鱼体全长(TL,mm)呈线性相关。仔鱼耳石上第一个轮纹在孵出后第2天形成,其后每日形成1个新轮纹,生长轮数目与仔鱼日龄(D)呈线性相关,且线性方程斜率接近于1。结论认为,叉尾斗鱼仔鱼星耳石出现时间晚,矢耳石形态在后期出现较大变化,而微耳石在胚胎时即形成,形态稳定;日轮可读性较好,故更适合做日轮研究的材料。本研究旨在为叉尾斗鱼自然种群年龄结构调查及其资源保护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利用耳石日轮技术研究长江中游草鱼幼鱼的孵化期及生长 被引量:15
11
作者 管兴华 曹文宣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8-23,共6页
根据耳石日轮对2004年采自洞庭湖和新滩口江段的草鱼幼鱼进行日龄(D)鉴定,孵化时间推算以及生长的研究。草鱼幼鱼所有样品体长(BL,mm)生长方程为BL=-53.4195+3.1650D,体重(W,g)生长方程为W=0.9816 e0.0633D,体长体重相关方程为W=0.00001... 根据耳石日轮对2004年采自洞庭湖和新滩口江段的草鱼幼鱼进行日龄(D)鉴定,孵化时间推算以及生长的研究。草鱼幼鱼所有样品体长(BL,mm)生长方程为BL=-53.4195+3.1650D,体重(W,g)生长方程为W=0.9816 e0.0633D,体长体重相关方程为W=0.00001BL3.1003。孵化时间最早为5月14日,最晚为7月11日,主要集中在5月下旬和6月份。研究发现三峡大坝在139m水位运行后长江中游仍有草鱼产卵,最早繁殖时间稍晚于历史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饥饿和光照对鳙仔鱼耳石沉积和日轮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8
12
作者 解玉浩 李勃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1999年第3期1-6,共6页
用同1 尾雌鱼催产孵出的鳙鱼仔鱼进行了饥饿、光照对耳石沉积和日轮形成影响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仔鱼全长生长饥饿组慢于对照组, 差异极显著( P < 0 .01) , D D ( 黑暗, 下同) 组、 L L ( 光照, 下同) 组与... 用同1 尾雌鱼催产孵出的鳙鱼仔鱼进行了饥饿、光照对耳石沉积和日轮形成影响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仔鱼全长生长饥饿组慢于对照组, 差异极显著( P < 0 .01) , D D ( 黑暗, 下同) 组、 L L ( 光照, 下同) 组与对照组接近, 无显著差异 ( P > 0 .05) 。耳石直径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 P > 0 .05) 。饥饿组仔鱼在体长生长停止的情况下耳石仍能继续沉积。仔鱼孵出后第2 d 形成第1 轮, 之后每天1 轮, 对照组16 日龄仔鱼耳石上有15 个日轮。饥饿组约90 % 的个体日轮数比对照组少20 % , 约10 % 的个体耳石日轮不明显。 D D 组、 L L 组耳石日轮数通常比对照组多1 ~2 个。实验结果说明饥饿一定时间后, 耳石日轮形成受阻。耳石日轮形成受内在的日周期性内分泌调控, 光周期只是日轮形成的伴随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饿
下载PDF
鱼类耳石研究和应用进展 被引量:30
13
作者 廖锐 区又君 《南方水产》 2008年第1期69-75,共7页
鱼类耳石研究是鱼类生长和早期生活史研究的基础。文章阐述了鱼类耳石形态的研究方法及其在鱼类种类识别中的应用、耳石微结构在鱼类年龄鉴定、早期生长研究、产卵期、孵化期和产卵场的推算以及早期生活史中特殊事件的研究等方面的进展... 鱼类耳石研究是鱼类生长和早期生活史研究的基础。文章阐述了鱼类耳石形态的研究方法及其在鱼类种类识别中的应用、耳石微结构在鱼类年龄鉴定、早期生长研究、产卵期、孵化期和产卵场的推算以及早期生活史中特殊事件的研究等方面的进展,探讨了耳石研究的存在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鸭绿江香鱼耳石日轮与生长的研究 被引量:26
14
作者 解玉浩 李勃 +2 位作者 富丽静 R.L.拉特克 王志余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1995年第2期125-133,共9页
1992年对鸭绿江香鱼耳石日轮与生长进行了研究。人工受精卵胚胎发育后期和前仔鱼期连续剖察表明,受精后约96小时胚体听囊内出现一对矢耳石,孵出后第2天耳石上出现第一个日轮,之后每天形成一轮。在光镜和扫描电镜下测定了幼、... 1992年对鸭绿江香鱼耳石日轮与生长进行了研究。人工受精卵胚胎发育后期和前仔鱼期连续剖察表明,受精后约96小时胚体听囊内出现一对矢耳石,孵出后第2天耳石上出现第一个日轮,之后每天形成一轮。在光镜和扫描电镜下测定了幼、成鱼矢耳石的形态、直径、日轮数及其间距变化。耳石短径(v, μm)与鱼体长(x, mm)呈线性关系, 75尾幼、成鱼的关系式为y=3.28x+248.30。以耳石日轮数推算其产卵孵化期与实地调查结果一致。耳石日轮数(D)可用孵化后日数(N)减1表示。日轮间距有规律性变化,与鱼体生长发育和生态条件密切有关。依据日龄和相关体长体重资料进行了香鱼生长特性研究,用生长方程描绘的生长速度曲线和生长拐点(位于283日龄)等均较客观地反映了其生长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池沼公鱼耳石日轮的观察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解玉浩 李勃 王国恩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402-407,T001,共7页
于1989年3-8月,从辽阳汤河水库捕取成熟的池沼公鱼,获得人工授精卵。用压片法光镜下连续观察胚胎发育后期和前仔鱼期耳石轮纹的形成,并采集已知月龄的幼、成鱼耳石,制片镜检轮纹数量和排列。结果表明,仔鱼在印黄接近吸收完并开始... 于1989年3-8月,从辽阳汤河水库捕取成熟的池沼公鱼,获得人工授精卵。用压片法光镜下连续观察胚胎发育后期和前仔鱼期耳石轮纹的形成,并采集已知月龄的幼、成鱼耳石,制片镜检轮纹数量和排列。结果表明,仔鱼在印黄接近吸收完并开始摄食外界食物时,即孵出后第6d至第7d形成第1个轮纹,之后每天一轮,这些轮纹就是日轮;日轮间距呈规律性变化,这些变化与鱼体生长发育及生态条件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鲫鱼耳石日轮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向德超 何竹 +4 位作者 朱杰 沈开明 冉建川 郑雪 刘衍真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7年第5期451-454,共4页
对鲫鱼仔、幼鱼及成鱼的耳石研究表明,鲫鱼耳石的第1日轮在孵化后24~48h出现,以后每天形成1轮。耳石的轮纹数(N)和日轮数(D)的关系为N=D-1.146。耳石平均长径和体全长成直线相关。鲫鱼耳石在发育过程中经历了... 对鲫鱼仔、幼鱼及成鱼的耳石研究表明,鲫鱼耳石的第1日轮在孵化后24~48h出现,以后每天形成1轮。耳石的轮纹数(N)和日轮数(D)的关系为N=D-1.146。耳石平均长径和体全长成直线相关。鲫鱼耳石在发育过程中经历了不同形态的变化,增厚较慢,直到孵出后第40天,不经研磨,其轮纹仍清晰可数,是研究鱼类耳石形成机理以及其他相关研究的好材料。微耳石出现较晚,星耳石是研究鲫鱼耳石的首选材料。本文还对早期耳石的制备方法进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鳙仔──幼鱼耳石日轮与生长的研究 被引量:19
17
作者 解玉浩 李勃 +1 位作者 富丽静 解涵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1995年第2期34-42,共9页
催产获得受精卵,从胚胎发育后期到秋季鱼种出塘的孵化饲养过程中,连续取样剖出矢耳石,其制片在光镜下观察耳石形态、大小、轮纹排列及其间距变化,部分耳石在扫描电镜下观察轮纹的细微结构。用实测体长体重和日轮退算体长及计算体重... 催产获得受精卵,从胚胎发育后期到秋季鱼种出塘的孵化饲养过程中,连续取样剖出矢耳石,其制片在光镜下观察耳石形态、大小、轮纹排列及其间距变化,部分耳石在扫描电镜下观察轮纹的细微结构。用实测体长体重和日轮退算体长及计算体重比较研究了生长特性。耳石形态经历了由圆形、椭圆形、菱形到梨形的变化过程。耳石直径与全长呈线性相关,其关系式为y=-0.1944+0.0388x。孵出后第二天出现第一个日轮,之后每日形成一轮,日轮间距变化与鱼体生长及生态条件变化有关。以实测和退算数据用高次方程描绘的生长曲线基本一致,经t检验,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东海条石鲷仔鱼耳石日轮与生长的关系 被引量:8
18
作者 王菲 程家骅 罗海忠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20-328,共9页
2009年4月15日-5月5日在浙江省舟山水产研究所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人工繁殖期间,逐日选择胚胎和仔鱼样本,连续解剖观察发育后期胚胎和前期仔鱼,光镜观察仔鱼矢耳石和微耳石的形态、日轮数,测定其直径,研究条石鲷的耳石日轮和... 2009年4月15日-5月5日在浙江省舟山水产研究所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人工繁殖期间,逐日选择胚胎和仔鱼样本,连续解剖观察发育后期胚胎和前期仔鱼,光镜观察仔鱼矢耳石和微耳石的形态、日轮数,测定其直径,研究条石鲷的耳石日轮和生长。结果表明,受精后约26h,条石鲷胚胎听囊内出现1对矢耳石和1对微耳石;仔鱼孵出第2天形成第1个轮纹,之后每天形成1轮,孵化后天数(N)和矢耳石日轮数(D)的关系为N=D+1;在第8天左右,矢耳石上出现第2条明显的标记轮,为初次摄食轮。仔鱼耳石长径(rs,μm)与鱼体体长(L,mm)呈线性相关,其关系式为rs=18.146L-44.436;矢耳石长径rs与微耳石长径rl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其关系式为rs=0.6125rl+1.9882。根据结果确认,矢耳石轮纹可作为条石鲷仔鱼日龄的判别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南方鲇仔幼鱼耳石日轮的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杨帆 彭文辉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40-342,共3页
南方鲇仔鱼耳石在孵化出膜 2 4h内出现第一条日轮 ,此后每天增加一轮。日轮由两条纤细轮组成 ,其形成与光照无密切关系 ,南方鲇耳石上存在孵化轮。耳石日轮轮纹数、日轮直径与日龄及体长呈直线相关 :S=1.0 2 2 4D - 0 .5 171  (r=0 .99... 南方鲇仔鱼耳石在孵化出膜 2 4h内出现第一条日轮 ,此后每天增加一轮。日轮由两条纤细轮组成 ,其形成与光照无密切关系 ,南方鲇耳石上存在孵化轮。耳石日轮轮纹数、日轮直径与日龄及体长呈直线相关 :S=1.0 2 2 4D - 0 .5 171  (r=0 .993 6,P <0 .0 0 1) ;R =0 .0 2 86+ 0 .0 179D  (r=0 .993 6,P <0 .0 0 1) ;L =5 .765 5 + 4 9.6642R  (r=0 .995 3 ,P <0 .0 0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国内外对鱼类耳石日轮的研究和应用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宝璋 《水产科技情报》 1995年第3期132-135,共4页
人类对鱼类耳石日轮的研究开始于七十年代初。到目前为止,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多种海水、淡水鱼类的耳石日轮进行了研究。本文简要介绍这方面的研究结果,其中包括耳石日轮的结构,日轮的形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日轮研究在其它领域中的应... 人类对鱼类耳石日轮的研究开始于七十年代初。到目前为止,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多种海水、淡水鱼类的耳石日轮进行了研究。本文简要介绍这方面的研究结果,其中包括耳石日轮的结构,日轮的形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日轮研究在其它领域中的应用,以及目前该研究工作上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