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稻萍共生对水稻磷素吸收和磷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1
作者 郑慧芬 应朝阳 《福建农业科技》 CAS 2024年第5期55-59,共5页
稻萍共生是我国传统的稻作方式,能提高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然而目前还鲜有研究关注稻萍共生对水稻磷肥利用效率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探讨稻萍共生处理对稻田土壤理化性质、水稻产量和磷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萍共生处理未... 稻萍共生是我国传统的稻作方式,能提高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然而目前还鲜有研究关注稻萍共生对水稻磷肥利用效率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探讨稻萍共生处理对稻田土壤理化性质、水稻产量和磷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萍共生处理未显著改变土壤有机质、总氮、总磷和有效磷含量,但显著提高土壤硝态氮含量(P<0.05)。稻萍共生促进了水稻的磷吸收,显著增加了籽粒磷吸收量(P<0.05)和地上部总磷吸收量(P<0.05)。此外,稻萍共生还提高了水稻的磷肥回收利用率(P<0.05),说明稻萍共生处理能有效提高水稻磷肥利用效率,为水稻磷肥的高效利用提供了参考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稻田 稻萍共生 磷肥利用效率 磷肥回收利用率
下载PDF
闽北官路细绿萍生长性能及营养成分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郑向丽 徐国忠 +2 位作者 邓素芳 林忠宁 应朝阳 《福建农业科技》 CAS 2021年第1期15-18,共4页
为了选育高产优质抗性好的红萍新品种,2017-2019年在闽北南平市建阳区对收集于浦城县官路乡并经初步观测性状表现较优的一种细绿萍(暂定名闽北官路),以龙引细绿萍、闽育1号小叶萍为对照,对其生长性能和营养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闽北... 为了选育高产优质抗性好的红萍新品种,2017-2019年在闽北南平市建阳区对收集于浦城县官路乡并经初步观测性状表现较优的一种细绿萍(暂定名闽北官路),以龙引细绿萍、闽育1号小叶萍为对照,对其生长性能和营养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闽北官路细绿萍产量均高于2个对照品种,具有抗寒性、养分含量高等优点。闽北官路细绿萍含水率为94.58%,粗蛋白含量为22.50%,2017-2018年年产量干重9325 kg·hm^(-2),比闽育1号小叶萍增产8.61%,差异显著;比龙引细绿萍增产17.46%,差异极显著。2018-2019年年产量干重9838 kg·hm^(-2),比闽育1号小叶萍增产4.04%,差异不显著;比龙引细绿萍增产10.90%,差异极显著。综合评比表明闽北官路细绿萍是个在产量、养分、抗寒性等方面综合性状表现较佳的新品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萍 选育 产量 营养成分
下载PDF
铀在植物—微生物共生体系满江红体内的分布 被引量:3
3
作者 胡南 丁德馨 +5 位作者 潘长春 胡劲松 李乐 李广悦 王永东 郑济芳 《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第4期18-22,共5页
采用扫描电镜(SEM)和能谱(EDS)联用分析技术,研究了铀在植物—微生物共生体系满江红中的分布,结果发现,铀在蕨类植物满江红和微生物满江红鱼腥藻中均有分布,满江红鱼腥藻中铀含量略高于蕨类植物满江红,表明了蕨类植物满江红和微生物满... 采用扫描电镜(SEM)和能谱(EDS)联用分析技术,研究了铀在植物—微生物共生体系满江红中的分布,结果发现,铀在蕨类植物满江红和微生物满江红鱼腥藻中均有分布,满江红鱼腥藻中铀含量略高于蕨类植物满江红,表明了蕨类植物满江红和微生物满江红鱼腥藻都参与了去除水体中铀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体系 植物修复 满江红 分布
下载PDF
大薸与满江红对网箱养殖长吻鮠氮磷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奇杰 李猛 +3 位作者 马旭洲 王武 高建忠 李星星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2016年第4期110-115,共6页
为缓解网箱养鱼对承载水体造成的污染,以漂浮植物大藻(Pistia stratiotes L.)和满江红[Azolla imbircata(Roxb.)Nakai]为研究对象,设置满江红、大藻及混养三组生态网箱以及传统网箱,探究种植水生植物对网箱养殖长吻(?)氮磷排放的影响。... 为缓解网箱养鱼对承载水体造成的污染,以漂浮植物大藻(Pistia stratiotes L.)和满江红[Azolla imbircata(Roxb.)Nakai]为研究对象,设置满江红、大藻及混养三组生态网箱以及传统网箱,探究种植水生植物对网箱养殖长吻(?)氮磷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组生态网箱(满江红、大藻、混养)和传统网箱氮的回收率分别为38.43%、36.20%、36.14%和34.18%,磷的回收率分别为30.09%、29.01%、28.18%和27.00%,三组生态网箱的氮磷回收率显著高于传统网箱,而大藻生态网箱的氮磷回收率与混养生态网箱无显著性差异,满江红生态网箱的氮回收率与大藻及混养生态网箱均有显著性差异,但三组生态网箱间磷的回收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四组网箱之间的氮磷利用率无显著性差异。通过比较,满江红对氮磷移除效果优于大藻和混养,当网箱面积与满江红种植面积为1:24.64左右时,养殖长吻(?)网箱的氮和磷为零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薸 满江红 生态网箱 氮磷回收率 氮磷利用率
下载PDF
偕胺肟基改性满江红干粉对水中U(Ⅵ)的吸附 被引量:3
5
作者 李殿鑫 阳亦青 +1 位作者 张鹏 肖思友 《有色金属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21-128,共8页
采集池塘中的野生满江红制成满江红干粉后,经偕胺肟基改性,合成了偕胺肟基满江红干粉(AI-g-AO)。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表征分析了吸附前、后的AI-g-AO的微观组织结构、元素组... 采集池塘中的野生满江红制成满江红干粉后,经偕胺肟基改性,合成了偕胺肟基满江红干粉(AI-g-AO)。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表征分析了吸附前、后的AI-g-AO的微观组织结构、元素组成与结构。采用单因素实验研究pH值、反应时间、初始U(Ⅵ)浓度、吸附剂用量等对AI-g-AO吸附U(Ⅵ)的影响。运用准一级、准二级动力学模型、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线研究吸附过程。结果表明,在30℃、初始U(Ⅵ)浓度15 mg/L、吸附剂:U(Ⅵ)溶液=1 g∶1 L、pH值为6条件下,U(Ⅵ)的最大吸附量为14.98 mg/L。准二级动力学、Langmuir等温线适用于吸附过程。综上,AI-g-AO是一种较好的U(Ⅵ)生物吸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偕胺肟 生物吸附 U(Ⅵ) 满江红干粉
下载PDF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红萍SSR和SNP特征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秦煜 郑向丽 林钟员 《福建农业科技》 CAS 2023年第6期44-48,共5页
为了解红萍在不同氮浓度胁迫下红萍转录组中SSR、SNP分子标记的详细情况,分析转录组数据中分布的SSR和SNP位点。通过提取红萍根和叶的RNA,构建cDNA文库并利用二代测序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利用MISA对测序数据进行SSR特征分析,同时采用软... 为了解红萍在不同氮浓度胁迫下红萍转录组中SSR、SNP分子标记的详细情况,分析转录组数据中分布的SSR和SNP位点。通过提取红萍根和叶的RNA,构建cDNA文库并利用二代测序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利用MISA对测序数据进行SSR特征分析,同时采用软件STAR进行比对并通过GATK进行SNP识别。结果表明:红萍转录组共有9009个SSR位点,SSR位点频率为30.12%。其中,以三核苷酸重复和单核苷酸重复为主,分别占总比例的43.66%和26.41%。SNP位点有439217个,包括转换类型(282532个)和颠换类型(156685个);转换类型占比(64.33%)显著大于颠换类型(35.67%)。C/T在所有变异类型中所占比率最高,占总量的17.33%;G/A位居其次(17.01%)。红萍转录组SSR和SNP位点丰富,可为红萍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与分化以及功能基因的开发利用等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萍 转录组 SSR SNP
下载PDF
KOH和微波辐照改性满江红生物炭对水中U(Ⅵ)的吸附
7
作者 李殿鑫 阳亦青 +1 位作者 张鹏 肖思友 《湿法冶金》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15-321,共7页
研究了以野生满江红为原料制备满江红生物炭(AIC),再经KOH浸泡和微波辐照获得改性满江红生物炭(K-M-AIC)并用以吸附溶液中的U(Ⅵ),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元素分析表征了AIC、K-M-AIC及吸附U(Ⅵ)后的K-M-AIC的结构和性... 研究了以野生满江红为原料制备满江红生物炭(AIC),再经KOH浸泡和微波辐照获得改性满江红生物炭(K-M-AIC)并用以吸附溶液中的U(Ⅵ),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元素分析表征了AIC、K-M-AIC及吸附U(Ⅵ)后的K-M-AIC的结构和性能,考察了K-M-AIC用量、体系pH、反应时间、初始U(Ⅵ)质量浓度对K-M-AIC吸附U(Ⅵ)的影响,采用准一级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分析了吸附过程。结果表明:在体系pH=5、初始U(Ⅵ)质量浓度10 mg/L、K-M-AIC用量0.133 g/L、温度30℃条件下,U(Ⅵ)最大吸附量为124.903 mg/g;吸附过程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K-M-AIC生物材料可用于从溶液中吸附去除U(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满江红 生物炭 KOH 微波 改性 吸附 U(Ⅵ)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