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东北地区岩石圈结构的地震学特征与对矿产资源的动力控制作用 被引量:18
1
作者 杨宝俊 刘财 +4 位作者 刘万崧 王喜臣 刘国兴 刘洋 胡艳飞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4期866-873,共8页
利用东北地区1°×1°深至400km的三维Vp(km/s)值数据,选择互相垂直的2条有代表性的剖面,初步建立研究区构造圈、均匀层基本结构模型;利用8套沿不同经纬线的剖面Vp值分布,勾绘出研究区深至过渡层的结构模型谱;进一步综合得... 利用东北地区1°×1°深至400km的三维Vp(km/s)值数据,选择互相垂直的2条有代表性的剖面,初步建立研究区构造圈、均匀层基本结构模型;利用8套沿不同经纬线的剖面Vp值分布,勾绘出研究区深至过渡层的结构模型谱;进一步综合得到研究区三维岩石圈结构模型。东北地区的B″层可能由3部分组成,即下部的低速带,中上部的中速、低速相间互层带和上部的增速带,B″层底界面是区分B″与B'″层的稳定的标志,上部的增速带速度与B'下部速度值接近,按照传统认识,那里是岩石圈底界面的位置,东北地区B″层顶界面形态可能存在不连续或剧烈变化的部位。B″层上中部的宽广的分布边界形态及其变化,可能反映软流圈对周围地球物质的同化熔蚀作用;软流圈物质上涌为固体矿产提供物源,也对油气矿产形成起加速作用。岩石圈结构是壳幔物质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结果,它包含软流圈层对上覆地球物质的影响,并对油气、固体矿产存在一种动力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岩石圈结构 地震学的Vp成像 b″内的低速(lvz) 同化熔蚀作用 矿产资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