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术中恢复Bhler角治疗Sanders Ⅲ、Ⅳ型跟骨关节内骨折 被引量:4
1
作者 李钊伟 唐保明 +1 位作者 王涛 张鹤令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695-697,共3页
[目的]评价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恢复Bhler角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07年3月~2009年05月本院收住的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SandersⅢ、Ⅳ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病例,采用术中监测并恢复B hler角的手术方法,B... [目的]评价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恢复Bhler角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07年3月~2009年05月本院收住的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SandersⅢ、Ⅳ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病例,采用术中监测并恢复B hler角的手术方法,Bhler角≥25°(25°~36°),平均29°±3.2°。样本数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21~60岁,平均35.3岁,骨折按Sanders分型,Ⅲ型12例、Ⅳ型9例;术后随访包括临床检查、问卷式调查、摄X线片,术后评分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时间11~22个月,平均16.5个月。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患侧在末次随访时平均为89.7分(62~95分),其中优8例,良11例,可2例,优良率为90.4%。末次随访X线片上的跟骨形态学指标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跟骨关节内骨折SandersⅢ、Ⅳ型骨折治疗中,术中恢复良好的B hler角有助于术后功能的恢复,可获得较理想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关节内骨折 bhler角 SandersⅢ、Ⅳ
原文传递
计算机三维仿真技术在复杂跟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2
作者 章莹 夏远军 +5 位作者 万磊 吴文 谭新宇 谢会斌 刘汉辉 尹庆水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447-1450,共4页
目的探讨将计算机三维仿真技术个体化设计应用于复杂跟骨骨折精确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2007年11月-2008年3月,收治38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男29例,女9例;年龄14~69岁,平均29.8岁。Sanders分型:Ⅰ型4例,Ⅱ型14例,Ⅲ型12例,Ⅳ型8例。受... 目的探讨将计算机三维仿真技术个体化设计应用于复杂跟骨骨折精确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2007年11月-2008年3月,收治38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男29例,女9例;年龄14~69岁,平均29.8岁。Sanders分型:Ⅰ型4例,Ⅱ型14例,Ⅲ型12例,Ⅳ型8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h~5d。CT图像经计算机三维重建后测量健、患侧术前B?hler角,并行撬拨复位计算机三维设计,测量跟骨结节撬拨旋转角度。根据计算机测量骨折块旋转角度,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C臂X线机监测下行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结果计算机测量术前健侧B?hler角为(34.58±4.38)°,患侧为(8.33±12.6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计算机模拟术中撬拨复位,骨折块旋转角度为(28.84±6.51)°,患侧B?hler角恢复至(32.86±1.72)°,与术前健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患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8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2~22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1年B?hler角恢复至(32.41±1.42)°。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学会足部功能评分系统评定,获优16例,良10例,中1例,差1例,优良率为92.9%。结论计算机三维仿真技术可个体化设计复杂跟骨骨折手术,术中精确恢复B?hler角及距下关节,是辅助治疗跟骨骨折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bhler角 计算机三维仿真技术 撬拨复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