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7-氨基-6-硝基-[1,2,5]噁二唑并[3,4-b]吡啶-1-氧化物合成及性能 被引量:2
1
作者 马丛明 王永彬 +1 位作者 刘祖亮 姚其正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72-575,共4页
设计了一种新化合物(7-氨基-6-硝基-[1,2,5]噁二唑并[3,4-b]吡啶-1-氧化物)的合成方法。以2-氯-4-氨基吡啶为起始原料,经硝化、叠氮化、热解环化得到目标化合物,总收率为42%,并采用核磁共振、红外、质谱、元素分析对其进行结构表征。利... 设计了一种新化合物(7-氨基-6-硝基-[1,2,5]噁二唑并[3,4-b]吡啶-1-氧化物)的合成方法。以2-氯-4-氨基吡啶为起始原料,经硝化、叠氮化、热解环化得到目标化合物,总收率为42%,并采用核磁共振、红外、质谱、元素分析对其进行结构表征。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研究了目标化合物的热性能,其分解温度为215.93℃,按GJB772A-1997方法实测摩擦感度和撞击感度都为0,表明7-氨基-6-硝基-[1,2,5]噁二唑并[3,4-b]吡啶-1-氧化物是一种钝感含能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化学 合成 热分解 含能化合物 感度 7-氨基-6-硝基-[1 2 5]噁二唑并[3 4-b]吡啶-1-氧化物
下载PDF
Fluorescence Spectral Study on the Rhodamine B-I_3^- Association Nanoparticle System and Its Analytical Applications
2
作者 康彩艳 奚旦立 +1 位作者 蒋治良 高阳俊 《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EI CAS 2006年第4期48-51,共4页
In acid medium, rhodamine B(RhB), rhodamine S(RhS), rhodamine 6G(RhG) and butyl rhodamine B(b-RhB) have a fluorescence peak at 580, 549, 553 and 580nm, respectively. BrO^-3 oxidizes excess I^- into I^-3 Rhodam... In acid medium, rhodamine B(RhB), rhodamine S(RhS), rhodamine 6G(RhG) and butyl rhodamine B(b-RhB) have a fluorescence peak at 580, 549, 553 and 580nm, respectively. BrO^-3 oxidizes excess I^- into I^-3 Rhodamine dyes combine I^-3 to form ion association nanoparticles, resulting in fluorescence quenching at 580, 549, 553 and 580 rim, respectively. The fluorescence quenching intensity is proportional to the concentration of BrO^-3 in the range of 0.020 4 - 0.710 μg/mL for RhB, 0.025 - 0. 512μg/mL for RhS, 0.025 - 0.260 μg/mL for RhG, 0.025 - 1.28μg/mL for b-RhB, respectively. In the four systems, RhB system has good stability and high sensitivity. Thus, a simple, sensitive fluorescence method was propos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BrO^-3 in commercial bread additives and flours, with satisfactory results. The results of the fluorescence spectra and scan electron microscopy show that the formation of about 60 ran (RhB - I^-3) n association nanoparticles and 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 nanoparticles and solution are main factors that cause the fluorescence quench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odamine dyes FLUORESCENCE rhodamine B-I^-3 association nanoparticle bromate.
下载PDF
共生菌对小鼠肺脏组织核转录因子κB与抑制性κB激酶α/β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表达的调控作用
3
作者 查艳芳 杨雯雯 +3 位作者 户守鑫 崔克乐 胡世莲 程民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CAS 2022年第1期106-109,共4页
目的研究共生菌对小鼠肺脏组织中核转录因子κB(NF-κB)、抑制性κB激酶α/β(IKK-α/β)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等信号通路分子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共生菌缺失小鼠(Abx鼠)及正常小鼠(WT鼠)肺脏组织中NF-κB、... 目的研究共生菌对小鼠肺脏组织中核转录因子κB(NF-κB)、抑制性κB激酶α/β(IKK-α/β)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等信号通路分子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共生菌缺失小鼠(Abx鼠)及正常小鼠(WT鼠)肺脏组织中NF-κB、IKK-α/β及PI3K等的表达量及其磷酸化水平,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小鼠缺失共生菌后,其肺脏组织中NF-κB表达上调(Abx比WT,1.609±0.084比1.000±0.000;t=7.287,P<0.01),NF-κB磷酸化水平上调(Abx比WT,2.039±0.133比1.000±0.000;t=7.812,P<0.01),IKK-α表达无明显变化(Abx比WT,1.206±0.095比1.000±0.000;t=2.170,P=0.055),IKK-β表达上调(Abx比WT,3.389±0.184比1.000±0.000;t=13.012,P<0.01),IKK-α/β磷酸化水平上调(Abx比WT,1.433±0.053比1.000±0.000;t=8.203,P<0.01),PI3K表达上调(Abx比WT,1.414±0.024比1.000±0.000;t=17.206,P<0.01),PI3K磷酸化水平上调(Abx比WT,3.171±0.237比1.000±0.000;t=9.160,P<0.01)。结论共生菌对小鼠肺脏组织中NF-κB、IKK-α/β及PI3K等的表达量及其磷酸化水平均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失调 胃肠道微生物组 NF-κB I-κB激酶 磷酸肌醇3-激酶类 疾病模型 动物
下载PDF
野生型肺炎链球菌溶血素通过PI3K-I/Akt/mTOR途径诱导A549细胞自噬
4
作者 涂朝林 李朴 +1 位作者 周小兰 陈维贤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156-1161,共6页
目的:研究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Sp)诱导人肺上皮细胞自噬发生的现象及其机制。方法:常规培养人肺上皮A549细胞与野生型Sp;将GFP-LC3真核载体转染A549细胞,分为实验组(Sp,MOI=30∶1)、阴性对照组[渥曼青霉素(wortmannin,... 目的:研究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Sp)诱导人肺上皮细胞自噬发生的现象及其机制。方法:常规培养人肺上皮A549细胞与野生型Sp;将GFP-LC3真核载体转染A549细胞,分为实验组(Sp,MOI=30∶1)、阴性对照组[渥曼青霉素(wortmannin,WT),2μmol/L 2 h,自噬抑制剂]、阳性对照组[雷帕霉素(rapamycin,Rapa),1 mmol/L 10 h,mTOR抑制剂]和参照组(WT和Sp共同处理),各组处理时间均为1、2、3和4 h;荧光显微镜观察各组自噬点形成,透射电镜观察各组细胞自噬体结构,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微管相关蛋白轻链-Ⅰ/Ⅱ(microtuble-associated protein light chain 3-Ⅰ/Ⅱ,LC3-Ⅰ/Ⅱ)、磷酸化UNC-51-K激酶1(phosphorylated UNC-51-like kinase1,P-ULK1)和螯体1(sequestosome 1,P62)的表达;将溶血素表达载体RFP-PLY(red fluorescent protein-pneumolysin)、GFP-LC3或(和)RFP-PLY转染/共转染A549细胞,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磷酸肌醇3-激酶-Ⅰ/Ⅲ(phosphoinositide 3-kinase-Ⅰ/Ⅲ,PI3K-Ⅰ/Ⅲ)、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Beclin-1蛋白(Beclin 1 protein,Beclin-1)和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的表达。结果:处理A549细胞3 h后,与阴性对照组(WT)相比,Sp感染后,自噬点明显增多(t=41.313,P=0.001),电镜观察到典型的自噬体结构,LC3-Ⅱ蛋白表达明显上调(t=121.592,P=0.000);A549细胞转染RFP-PLY处理3 h后,与阴性对照组(WT)相比,Sp感染同样观察到明显的自噬现象,PI3K-I、Akt蛋白和mTOR表达下调(tPI3K-I=16.544,PPI3K-I=0.004;tAkt=22.679,PAkt=0.002;tmTOR=19.503,PmTOR=0.003),而PI3K-Ⅲ和Beclin-1水平无明显差异(tPI3K-Ⅲ=3.572,PPI3K-Ⅲ=0.070;tBeclin-1=0.799,PBeclin-1=0.508)。结论:野生型Sp诱导A549细胞自噬可能通过PI3K-I/Akt/mTOR信号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噬 肺炎链球菌溶血素 磷酸肌醇3-激酶-I 蛋白激酶B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
下载PDF
人类天然抗α-Gal抗体抑制肽的筛选
5
作者 张旭 詹金彪 +2 位作者 许林海 严士焜 王克夷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712-715,共4页
人类天然抗体可以与猪细胞抗原表位Gal α1,3 Gal结合 ,触发超急性排斥反应 (HAR) ,HAR是猪器官移植至人体时的首要障碍 .阻断人的天然抗体 ,阻止其与猪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的结合 ,是防止超急性排斥的有效措施 .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 ,从X... 人类天然抗体可以与猪细胞抗原表位Gal α1,3 Gal结合 ,触发超急性排斥反应 (HAR) ,HAR是猪器官移植至人体时的首要障碍 .阻断人的天然抗体 ,阻止其与猪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的结合 ,是防止超急性排斥的有效措施 .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 ,从XCX15随机肽库中筛选与西非单叶豆凝集素 (GS I B4)特异性结合的噬菌体展示肽 .得到一个小肽序列为SCTALSFPSFAFLARGT ,其与人血清中天然抗体的结合可以被蜜二糖(melibiose)竞争性地抑制 ,同时该小肽还能抑制人类天然抗体介导的猪红细胞的凝集反应 .因此 ,筛选到的小肽能作为人天然抗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 天然抗体 抗超急性排斥 抗α-Gal抗体 猪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 器官移植
下载PDF
DNGTz二聚体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英文) 被引量:2
6
作者 胡银 宁艳利 +2 位作者 康莹 宋纪蓉 马海霞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0-38,共9页
在DFT-B3LYP/6-31G*水平下,求得3,6-二硝基胍基-1,2,4,5-四嗪(DNGTz)二聚体势能面上9种优化几何构型和电子结构。用基组叠加误差(BSSE)和零点能(ZPE)校正,计算了分子间相互作用能,二聚体分子间最大相互作用能为-62.24kJ/mol。由自然键轨... 在DFT-B3LYP/6-31G*水平下,求得3,6-二硝基胍基-1,2,4,5-四嗪(DNGTz)二聚体势能面上9种优化几何构型和电子结构。用基组叠加误差(BSSE)和零点能(ZPE)校正,计算了分子间相互作用能,二聚体分子间最大相互作用能为-62.24kJ/mol。由自然键轨道(NBO)分析揭示了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本质。对优化构型进行振动分析,并基于统计热力学求得温度200.0~800.0K从单体形成二聚体的热力学性质变化。结果表明,二聚主要由强氢键所贡献,而结合能不仅取决于氢键。二聚体Ⅰ、Ⅲ、Ⅳ、Ⅴ和Ⅶ的二聚过程在200.0K均能自发进行,表明二聚体Ⅰ、Ⅲ、Ⅳ、Ⅴ和Ⅶ在室温可以稳定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氮含能材料 3 6-二硝基胍基-1 2 4 5-四嗪(DNGTz) 分子间相互作用 密度泛函理论(DFT) 自然键轨道分析(NBO) 热力学性质
下载PDF
双偶氮苯-苯并萘并二噻英并噻蒽六酮衍生物分子的电子吸收光谱与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质
7
作者 陈自然 李博 +3 位作者 张宇红 李渊 何旭东 张莉萍 《光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250-259,共10页
使用密度泛函理论B3LYP与CAM-B3LYP方法,采用6-311++g(d,p)基组,分别对苯并[b]萘并[2',3'∶5,6][1,4]二噻英并[2,3-i]噻蒽-5,7,9,14,16,18-六酮(PA)及36个含偶氮苯的PA衍生物分子进行结构与频率计算,在此基础上进行自然界轨道... 使用密度泛函理论B3LYP与CAM-B3LYP方法,采用6-311++g(d,p)基组,分别对苯并[b]萘并[2',3'∶5,6][1,4]二噻英并[2,3-i]噻蒽-5,7,9,14,16,18-六酮(PA)及36个含偶氮苯的PA衍生物分子进行结构与频率计算,在此基础上进行自然界轨道电荷布居分析。基于TD-B3LYP/6-311++g(d,p)理论水平,计算了f1~f6分子的跃迁偶极矩、静电势(ESP)分布、前线分子轨道、电子吸收光谱;使用Multiwfn 3.8软件处理CAM-B3LYP与有限场(FF)方法的计算结果,研究37个分子的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质。结果表明,a1~f66个系列的36个分子为D-π-A-π-D结构,能隙值在1.33~2.03 eV范围,归属于有机半导体材料。在a~f 6个系列中,PA分子的2,12位引入含偶氮苯基团所得到的f系列,其分子的跃迁偶极矩与三阶非线性光学系数γ值为最大。在PA分子的2,12位引入含强供电子基—N(CH3)2、—KZ(N-苯基咔唑)与—NPh3的偶氮苯,有利于改善体系的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能,可获得性能良好的三阶非线性光学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偶氮苯 苯并萘并二噻英并噻蒽六酮 电子吸收光谱 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质 密度泛函理论
原文传递
体外活化TLR3对HBV宫内感染新生儿免疫状况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郝海燕 郭珍 +4 位作者 高怡 刘明慧 郭健 汪波 王素萍 《中国妇幼保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30-833,共4页
目的:通过体外活化Toll样受体3(TLR3),探索将Poly I:C(免疫佐剂)作为TLR3配体提高HBV宫内感染者TLR3蛋白含量,进而通过改变HBV宫内感染者DCs细胞及B细胞百分比,提供改善机体免疫状态的可能性。方法: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方法连续收集152对... 目的:通过体外活化Toll样受体3(TLR3),探索将Poly I:C(免疫佐剂)作为TLR3配体提高HBV宫内感染者TLR3蛋白含量,进而通过改变HBV宫内感染者DCs细胞及B细胞百分比,提供改善机体免疫状态的可能性。方法: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方法连续收集152对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流行病学资料,并采集新生儿脐血及股静脉血。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新生儿出生24 h内外周血乙肝病毒标志物及HBV DNA含量,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CBMCs)以进行体外培养,经HBV与Poly I:C刺激后,流式细胞术(FCM)检测新生儿CBMCs的TLR3蛋白含量及DCs细胞、B细胞的百分比。结果:HBV非宫内感染的TLR3蛋白含量在经HBV以及PolyI:C+HBV后呈现下降趋势。而HBV宫内感染组呈现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HBV非宫内感染组与宫内感染组CBMCs经PolyI:C+HBV刺激活化后,两组TLR3蛋白含量、mDC、pDC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1,P=0.91;t=0.46,P=0.64;t=0.21,P=0.23);而两组B细胞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6,P=0.02)。HBV宫内感染组经Poly I:C+HBV刺激后与非宫内感染组经HBV刺激后的B细胞百分比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2.45,P=0.02)。结论:Poly I:C作为免疫佐剂一定程度上提高HBV宫内感染者的TLR3蛋白水平,使宫内感染组的TLR3蛋白水平逐渐接近于非宫内感染组,进而改变CBMCs中DCs细胞及B细胞百分比含量,为改善HBV宫内感染新生儿的免疫状况使其接近非宫内感染者水平提供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LR3 CBMCs HBV PolyI:C 宫内感染
原文传递
基于分子对接与实验验证的板蓝根及其活性成分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曹梦珍 赵旭 +6 位作者 郑艳芳 葛斐林 思兰兰 李乐 王伽伯 刘妍 肖小河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127-2134,共8页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评价板蓝根Isatidis Radix及活性成分4-羟基-1H-吲哚-3-甲醛对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抑制作用,并探索其基于调控视黄酸诱导基因蛋白I-线粒体抗病毒信号蛋白(retinoicacid-induciblegeneImitochondria a...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评价板蓝根Isatidis Radix及活性成分4-羟基-1H-吲哚-3-甲醛对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抑制作用,并探索其基于调控视黄酸诱导基因蛋白I-线粒体抗病毒信号蛋白(retinoicacid-induciblegeneImitochondria antiviral signaling protein,RIG-I-MAVS)信号通路的抗病毒机制。方法采用CCK-8方法在HBV稳定复制细胞系HepG2.2.15细胞分析板蓝根毒性,选择安全药物浓度进行抗HBV实验研究,计算药物对HBV DNA、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抑制率,评价板蓝根抗病毒药效;采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板蓝根对宿主免疫相关RIG-I-MAVS信号通路中关键信号蛋白RIG-I、MAVS、干扰素调节因子7(interferon regulated-factor 7,IRF7)、磷酸化IRF7(phosphorylated IRF7,p-IRF7)表达水平的影响。基于TCMSP数据库检索板蓝根中的活性成分,使用Schr?dinger软件将板蓝根活性成分与RIG-I、MAVS、IRF7蛋白进行分子对接,初步筛选板蓝根中的抗HBV潜在活性成分,选定分子对接结果中与靶标蛋白结合能力较强的活性成分进行抗HBV活性评价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索。结果板蓝根对HepG2.2.15细胞中HBV DNA、HBeAg、HBsAg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0.01、0.001),抑制率分别为54.67%、23.29%、66.62%;板蓝根可上调RIG-I、MAVS、IRF7、p-IRF7蛋白的表达,对RIG-I的上调作用最为显著(P<0.001);分子对接结果显示,4-羟基-1H-吲哚-3-甲醛与RIG-I、MAVS、IRF7蛋白具有较强的亲和力,结合能分别为-5.218、-6.525、-6.813 kJ/mol;4-羟基-1H-吲哚-3-甲醛对HepG2.2.15细胞的HBV DNA、HBeAg、HBsAg的抑制率分别为33.87%、28.14%、46.14%,可促进RIG-I、MAVS、IRF7、p-IRF7蛋白的表达。结论板蓝根及活性成分4-羟基-1H-吲哚-3-甲醛均可抑制HBV DNA、HBeAg、HBsAg的分泌,可能通过上调RIG-I-MAVS信号通路发挥抗HBV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蓝根 4-羟基-1H-吲哚-3-甲醛 乙型肝炎病毒 抗病毒作用 RIG-I-MAVS信号通路
原文传递
基于UPLC-Q/TOF-MS分析淫羊藿炮制前后黄酮组分的变化规律 被引量:15
10
作者 李明雨 孙娥 +2 位作者 徐凤娟 徐金娣 贾晓斌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900-2907,共8页
目的基于UPLC-Q/TOF-MS技术建立淫羊藿炮制前后指纹图谱,对其全成分进行分析并找出标志性化学成分,以明确淫羊藿炮制前后黄酮组分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UPLC-Q/TOF-MS技术,在正离子模式下采集淫羊藿生品及炮制品样品数据,并在此基础上根... 目的基于UPLC-Q/TOF-MS技术建立淫羊藿炮制前后指纹图谱,对其全成分进行分析并找出标志性化学成分,以明确淫羊藿炮制前后黄酮组分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UPLC-Q/TOF-MS技术,在正离子模式下采集淫羊藿生品及炮制品样品数据,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整体探究9个不同产地、批次的淫羊藿炮制前后化学成分的差异。结果从淫羊藿生品及炮制品中寻找并鉴定出9个标志性化学成分,即8-乙烯-山柰酚、淫羊藿素、淫羊藿次苷I、淫羊藿素-3-O-葡萄糖苷、异戊醇基箭藿苷B、1,3-异戊二烯基朝藿定C、1,3-异戊二烯基-箭藿苷B-7-O-葡萄糖醛酸、3-O-(4-乙酰氧基)鼠李糖-2-O-(间二乙酰氧基)葡萄糖-淫羊藿苷及其同分异构体。结论淫羊藿炮制后黄酮组分结构发生变化,次级糖苷增加,多级糖苷减少,淫羊藿黄酮组分总体向低糖苷组分转化,进一步阐明了淫羊藿加热炮制后黄酮组分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淫羊藿 朝鲜淫羊藿 加热炮制 黄酮 组分结构 UPLC-Q/TOF-MS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8-乙烯-山柰酚 淫羊藿素 淫羊藿次苷I 淫羊藿素-3-O-葡萄糖苷 异戊醇基箭藿苷B 1 3-异戊二烯基朝藿定C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