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transformed into B-lineag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 case report
1
作者 Ye-Jing Zhu Xiang-Yu Ma +1 位作者 Yun-Liang Hao Yun Guan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1年第19期5191-5196,共6页
BACKGROUND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s)are a group of hematological diseases caused by expansion of an abnormal clone of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Primary MDS is a potentially premalignant clonal disorder that may p... BACKGROUND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s)are a group of hematological diseases caused by expansion of an abnormal clone of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Primary MDS is a potentially premalignant clonal disorder that may progress to overt acute leukemia in 25%-50%of cases.However,most of these cases evolve into acute myeloid leukemia and rarely progress to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Thus,transformation of MDS into B-cell ALL is rare.CASE SUMMARY A 58-year-old man was admitted to the hospital for reduced blood cell counts.Based on all the test results and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the patient was finally diagnosed with ring-shaped sideroblastic MDS with refractory hemocytopenia due to multilineage dysplasia.We used red blood cell transfusions and other symptomatic support treatments.After 4 years,the patient felt dizziness,fatigue,and night sweats.We improved bone marrow and peripheral blood and other related auxiliary examinations.He was eventually diagnosed with B-lineage 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MDS transformation).CONCLUSION The number of peripheral blood cells,type of MDS,proportion of primitive cells in bone marrow,and number and quality of karyotypes are all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nversion of MDS to A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b-lineage 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
下载PDF
Diphtheria Toxin/Human B-Cell Activating Factor Fusion Protein Kills Human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BALL-1 Cells: An Experimental Study
2
作者 Xin-pu Gao Zheng-min Liu +5 位作者 Yu-lian Jiao Bin Cui Yue-ting Zhu Jie Zhang Lai-cheng Wang Yue-ran Zhao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3期238-244,共7页
Objective: This study aimed to express a fusion protein of diphtheria toxin and human B cell-activating factor (DT388sBAFF) in Escherichia coli (E. coli) and investigate its activity in human B-lineage acute lymp... Objective: This study aimed to express a fusion protein of diphtheria toxin and human B cell-activating factor (DT388sBAFF) in Escherichia coli (E. coli) and investigate its activity in human B-lineag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1 cells (BALL-1). Methods: A fragment of DT388sBAFF fusion gene was separated from plasmid pUC57-DT388sBAFF digested with Nde I and Xho I, and inserted into the expression vector pcold II digested with the same enzymes. Recombinants were screened by the colon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and restriction map. The recombinant expression vector was transformed into BL21 and its expression was induced by isopropyl β-D-1-thiogalactopyranoside (IPTG). The recombinant protein was identified by 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SDS-PAGE) and Western blot, and then purified by Ni2+-NTA affinity chromatography.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B cell-activating factor receptor (BAFF-R) on BALL-1 cells was assessed by real-time PCR. The receptor binding capacity of recombinant protein was determined by cell fluorescent assay. The specific cytotoxicity of recombinant protein on BALL-1 cells was detected by 3-(4,5-dimethylthiazolyl-2)-2,5-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 (MTT) assay. Results: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recombinant protein was 50% of total bacterial proteins in E. coli, and the recombinant protein could bind to BAFF-R-positive BALL-1 cells and thereby produce a cytotoxic effect on the cells. Conclusion: The fusion protein expression vector DT388sBAFF was successfully constructed and the recombinant protein with selective cytotoxicity against BALL-1 cells was obtained, providing foundation for further study of the therapy of human B-lineag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 cell-activating factor b-lineag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Diphtheria toxin Fusion protein
下载PDF
ATIC和GSTP1基因多态性与大剂量甲氨蝶呤排泄延迟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张艾 胡群 +5 位作者 张柳清 刘爱国 刘双又 王松咪 王雅琴 郑恒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18年第2期85-88,共4页
目的探讨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MTX排泄延迟与氨基咪唑氨甲酰转移酶(ATIC)、谷胱甘肽S-转移酶P1(GSTP1)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67例接受HD-MTX化疗的ALL患儿,收集外周血用于检测ATIC、GSTP1基因型及... 目的探讨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MTX排泄延迟与氨基咪唑氨甲酰转移酶(ATIC)、谷胱甘肽S-转移酶P1(GSTP1)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67例接受HD-MTX化疗的ALL患儿,收集外周血用于检测ATIC、GSTP1基因型及MTX浓度。采用PCR技术和直接测序方法分析ATIC、GSTP1基因的基因型,采用酶放大免疫法(EMIT)测定MTX开始给药后48h的血药浓度。结果 MTX开始注射后48h血药浓度>1.0μmol/L为排泄延迟,根据MTX血药浓度高低分为轻度(1-2μmol/L)、中度(2~5μmol/L)、重度(5~10μmol/L)和极重度排泄延迟(>10μmol/L)四级。(1)34例患儿出现MTX排泄延迟(实验组):轻度12例(38.4%);中度9例(26.5%);重度7例(20.6%);极重度6例(17.6%)。(2)34例MTX排泄延迟者,ATIC T26293C的CC基因型20例(58.8%);CT基因型12例(35.3%);TT基因型2例(5.9%)。GSTP1 A313G的AA基因型24例(70.6%),GA基因型9例(26.5%);GG基因型1例(2.9%)。(3)同期未出现MTX排泄延迟的33例患儿中,ATIC T26293C的CC基因型18例,占54.5%;CT基因型14例,占42.4%;TT基因型1例,占3.0%。GSTP1 A313G的AA基因型23例,占69.7%,GA基因型9例,占27.3%;GG基因型1例,占3.0%。(4)34例MTX排泄延迟者各基因型改变与无MTX排泄延迟的33例比较,P值均>0.05,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ATIC的T26293C位点、GSTP1的A313G位点的多态性与ALL患儿大剂量MTX排泄延迟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多态性 氨基咪唑氨甲酰转移酶(ATIC) 谷胱甘肽S-转移酶P1 甲氨蝶呤 排泄延迟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下载PDF
大剂量甲氨蝶呤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张善堂 屈建 +2 位作者 杨林海 唐丽琴 王宁玲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54-458,共5页
目的研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接受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静脉滴注联合甲酰四氢叶酸钙解救方案治疗时甲氨蝶呤的药动学。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16例ALL患儿使用甲氨蝶呤后不同时间点血清药物浓度,所得血药浓度-时间数据经DA... 目的研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接受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静脉滴注联合甲酰四氢叶酸钙解救方案治疗时甲氨蝶呤的药动学。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16例ALL患儿使用甲氨蝶呤后不同时间点血清药物浓度,所得血药浓度-时间数据经DAS软件拟合,优化药动学房室模型,计算其药动学参数。结果大剂量甲氨蝶呤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体内的经时过程符合二房室模型,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t1/2α=(1.61±0.43)h,t1/2β=(11.05±3.54)h,V1=(18.552±5.902)L·m-2,Cl=(4.525±1.181)L.h-1.m-2,k10=(0.254±0.053)h-1,k12=(0.194±0.043)h-1,k21=(0.074±0.025)h-1,AUC(0-t)=(1064.0±258.6)μmol.h.L-1,AUC(0-∞)=(1433.6±485.2)μmol·h·L-1,tmax=24h,Cmax=(40.1±10.3)μmol·L-1。结论大剂量甲氨蝶呤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体内的药动学符合二房室模型,主要药动学参数有较明显的个体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氨蝶呤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儿童 药动学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下载PDF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血清瘦素及铁蛋白检测的意义 被引量:2
5
作者 徐学聚 毛彦娜 +4 位作者 王颖超 赵晓明 邹湘 刘玉峰 盛光耀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62-163,共2页
目的研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血清瘦素(leptin)和铁蛋白(SF)水平变化,探讨血清瘦素及SF与ALL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分别检测22例初治、26例缓解期ALL患儿及25例健康儿童血清瘦素水平,同时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分析... 目的研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血清瘦素(leptin)和铁蛋白(SF)水平变化,探讨血清瘦素及SF与ALL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分别检测22例初治、26例缓解期ALL患儿及25例健康儿童血清瘦素水平,同时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SF水平。结果ALL初治组血清瘦素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经化疗缓解半年后,其血清瘦素浓度上升至正常水平;ALL初治组血清SF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缓解后其血清瘦素浓度降至正常水平。结论血清瘦素和SF可作为判断ALL治疗效果的有效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瘦素 铁蛋白 白血病 淋巴细胞 急性 儿童
下载PDF
氯喹对地塞米松抑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 被引量:4
6
作者 周越菡 赵关关 +2 位作者 杜敏 吴宗锴 段小群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99-1003,共5页
目的:研究氯喹对地塞米松抑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CCK-8实验观察氯喹对地塞米松抑制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CEM-C1增殖的促进作用,并采用Western blotting、实时定量PCR和LysoTracker Red溶酶... 目的:研究氯喹对地塞米松抑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CCK-8实验观察氯喹对地塞米松抑制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CEM-C1增殖的促进作用,并采用Western blotting、实时定量PCR和LysoTracker Red溶酶体染色法验证此种促进作用的机制。结果:氯喹与地塞米松合用对CEM-C1细胞增殖的抑制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氯喹与地塞米松联用上调糖皮质激素受体(GR)的蛋白质水平并抑制溶酶体功能,而溶酶体抑制剂bafilomycin A1亦可上调GR的蛋白质水平。结论:氯喹与地塞米松联用通过溶酶体介导的机制发挥抑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增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氯喹 溶酶体 地塞米松 受体 糖皮质激素
下载PDF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合并脑梗死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3
7
作者 李娟娟 刘嵘 +4 位作者 李君惠 张蕾 曹静 张国卿 师晓东 《中国医刊》 CAS 2014年第1期31-33,共3页
目的加强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治疗过程中合并血栓栓塞性疾病的认识。方法对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过程中出现大面积脑梗死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梗死发生后做抗凝血酶Ⅲ检测,其水平明显下降。而发病前的凝血功... 目的加强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治疗过程中合并血栓栓塞性疾病的认识。方法对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过程中出现大面积脑梗死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梗死发生后做抗凝血酶Ⅲ检测,其水平明显下降。而发病前的凝血功能5项检测不能反映高凝状态。该患儿梗死面积广泛,合并枕骨大孔疝,最终死亡。结论应加强并深化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凝血功能的监测,以早期识别,及时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血栓栓塞性疾病 脑梗死 易栓症
下载PDF
乳铁蛋白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HD-MTX化疗患儿口腔黏膜炎中的应用 被引量:3
8
作者 宋丽丽 刘炜 +4 位作者 李彦格 毛彦娜 田亮 邹旭凤 包丰昌 《中外医学研究》 2013年第35期1-2,共2页
目的:探讨和评价乳铁蛋白在白血病化疗患儿口腔黏膜炎治疗中的作用及其安全性。方法:35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HD-MTX化疗患儿,按病历编号奇偶数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75例,治疗组患儿采用乳铁蛋白+其他:亚叶酸钙解救、清洁生理盐水漱... 目的:探讨和评价乳铁蛋白在白血病化疗患儿口腔黏膜炎治疗中的作用及其安全性。方法:35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HD-MTX化疗患儿,按病历编号奇偶数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75例,治疗组患儿采用乳铁蛋白+其他:亚叶酸钙解救、清洁生理盐水漱口、制霉菌素甘油涂口腔(早、中、晚餐后和睡前)治疗;对照组患儿除给予安慰剂外其他与治疗组一致。当患儿开始化疗时即开始使用,3次/d(早、中、晚饭后)口服。对比记录两组患儿口腔黏膜炎各等级出现及愈合的时间及变化情况,观察使用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患儿的口腔黏膜炎总发生率无明显差别,但Ⅲ度、Ⅳ度黏膜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愈率和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各级别的口腔黏膜炎愈合时间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乳铁蛋白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HD-MTX化疗患儿口腔黏膜炎的治疗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化疗 口腔黏膜炎 乳铁蛋白
下载PDF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及结合蛋白-3检测的意义 被引量:4
9
作者 张文林 赵东菊 +1 位作者 贵艳玲 石太新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3期1846-1847,共2页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儿童中检测的意义。方法选择初治ALL患儿30例为ALL组,同期选取健康体检儿童30例为健康对照组,二组年龄、性别、体质量比较均无统...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儿童中检测的意义。方法选择初治ALL患儿30例为ALL组,同期选取健康体检儿童30例为健康对照组,二组年龄、性别、体质量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入院前均无肝、肾疾病、营养不良及内分泌疾病史。采用平衡饱和竞争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二组血清IGF-Ⅰ水平,竞争性免疫放射分析法测定二组血清IGFBP-3水平。应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LL组与健康对照组IGF-Ⅰ血清水平分别为(18.95±4.02)×106g/L、(34.12±7.86)×106g/L,ALL组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t=9.412P<0.01);ALL组IGFBP-3血清水平为(1186.52±211.64)×106g/L,健康对照组为(2070.45±673.82)×106g/L,ALL组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t=6.855P<0.01);ALL组血清IGF-Ⅰ与IGFBP-3呈显著正相关(r=0.745P<0.01)。结论IGF-Ⅰ及IGFBP-3可能参与了儿童ALL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 淋巴细胞白血病 急性 儿童
下载PDF
50例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宋君红 李建勇 +4 位作者 吴雨洁 仇海荣 郑文娟 李丽 张建富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06年第1期90-93,99,共5页
目的研究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免疫表型特征,并分析免疫表型与细胞形态学及细胞遗传学的关系。方法应用一组系列相关单克隆抗体和CD45/SSC设门的三色流式细胞术对50例初治成人ALL进行免疫表型研究。结果 50 例ALL中42例B系来... 目的研究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免疫表型特征,并分析免疫表型与细胞形态学及细胞遗传学的关系。方法应用一组系列相关单克隆抗体和CD45/SSC设门的三色流式细胞术对50例初治成人ALL进行免疫表型研究。结果 50 例ALL中42例B系来源,5例T系ALL,3例T/B混合型ALL。27例伴有髓系抗原表达(54%),髓系抗原主要表达CD13、CD33。大部分病例(90%)幼稚细胞均出现CD45的缺失及弱表达。细胞学形态学分析发现所分析病例中FAB-L1占多数(67%)、L2 27 %。2例L3其免疫表型为B-祖细胞及成熟B细胞表型。20例存在染色体异常,其中6例染色体数目异常,涉及的异常为 +8、-X、-7、-11、-4、、6和、13。染色体结构异常最多见为t(9;22),且均伴有髓系抗原的表达。结论 ALL免疫表型不是单独的诊断标准,其与细胞形态学及遗传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免疫表型 流式细胞术
下载PDF
伊达比星为预处理方案的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婷 张诚 +4 位作者 张曦 高蕾 高力 罗晓庆 刘焕凤 《西部医学》 2012年第11期2070-2071,共2页
目的探讨伊达比星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淋巴白血病预处理方案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8~2012年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14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观察不同预方案后患者造血重建、移植相关并发症和长期随访情况。... 目的探讨伊达比星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淋巴白血病预处理方案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8~2012年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14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观察不同预方案后患者造血重建、移植相关并发症和长期随访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造血重建。含有伊达比星组复发率28.5%,无病生存率57.1%,总体生存率为85.71%;未含有伊达比星组复发率57.1%,无病生存率为42.8%,总体生存率为71.43%。结论伊达比星作为预处理方案的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达比星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下载PDF
来自澳大利亚的经验: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用Hyper-CVAD治疗的结果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军民 陆泽生 《循证医学》 CSCD 2011年第5期264-266,共3页
1文献来源 Morris K, Weston H, Mollee P, et al. Outcome of treatment of adult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with hyperfractionated Cyclophosphamide, Doxorubicin, Vincristine, Dexamethasone/Methotrexate, Cytarabine: R... 1文献来源 Morris K, Weston H, Mollee P, et al. Outcome of treatment of adult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with hyperfractionated Cyclophosphamide, Doxorubicin, Vincristine, Dexamethasone/Methotrexate, Cytarabine: Results from an Australian population [J]. Leuk Lymphoma, 2011,52 ( 1 ): 85- 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细胞白血病 急性 化疗 临床效果
下载PDF
儿童白血病全身分割放射治疗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姚原 吴国华 +3 位作者 张松方 屠永青 陆冬青 陈静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950-954,共5页
目的观察在未行全身麻醉的情况下白血病患儿接受全身分割放射治疗的可行性,及患儿在异基因骨髓移植过程中与放射治疗有关的早期和晚期的毒性反应情况。方法对8例高危复发的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患儿进行全身分割放射治疗,作为异基... 目的观察在未行全身麻醉的情况下白血病患儿接受全身分割放射治疗的可行性,及患儿在异基因骨髓移植过程中与放射治疗有关的早期和晚期的毒性反应情况。方法对8例高危复发的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患儿进行全身分割放射治疗,作为异基因骨髓移植的预处理方法。结果8例患儿均能顺利完成全身分割放射治疗,早期急性反应轻微。经3年以上随访,3年存活率为37.5%。结论儿童患者对全身分割放射治疗有良好的耐受性,可作为异基因骨髓移植的重要预处理手段而在临床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全身分割放射治疗 异基因骨髓移植 儿童
下载PDF
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治疗:国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协作组1500例以上病人治疗结果:MRC UKALL Ⅻ/ECOG E2993 被引量:1
14
作者 江滨 万长春 《循证医学》 CSCD 2007年第4期210-212,共3页
4背景 过去50年间.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治疗取得了显著进步。由2个月中位生存期至如今约80%的总体生存率,相对而言.成人ALL治疗的进步有限.总体生存率仅由30%增至40%。
关键词 白血病 淋巴细胞 急性 成人 诱导治疗 预后因子
下载PDF
内蒙古地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病人HLA-A、B等位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贺立新 云宇光 +1 位作者 闫文英 陈阿梅 《内蒙古医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410-413,共4页
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HLA-A、B等位基因多态性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Luminex流式细胞术-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flow cytometry-sequencespecific oligonucleotide probe,FLOW-SSOP... 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HLA-A、B等位基因多态性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Luminex流式细胞术-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flow cytometry-sequencespecific oligonucleotide probe,FLOW-SSOP)反向杂交方法对内蒙古地区4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病人HLA-A、B等位基因多态性进行分析,以北方地区健康群体资料作为正常对照。结果:(1)在HLA-A等位基因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31XX、A*6901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1.955%、0.0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33XX等位基因频率低于对照组(5.825%),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2)在HLA-B等位基因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07XX、*27XX、*38XX、*41XX、*49XX、*59XX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2.069%、0.968%、0.702%、0.091%、0.051%、0.0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HLA-B*59XX的相对风险度高(RR=35.156),其它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HLA-A*31XX、A*6901;B*07XX、B*27XX、B*38XX、B*41XX、B*49XX、B*59XX等位基因与ALL相关联,有遗传易感作用。HLA-B*59XX等位基因携带者,可能患ALL的风险度增高(RR=35.1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LA-A B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FLOW-SSOP
下载PDF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6q16.3微卫星DNA缺失及临床相关性研究
16
作者 杨明华 曹励之 +3 位作者 廖宁 康睿 陈国力 尹莎莎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76-379,共4页
目的定位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杂合性缺失(LOH)的集中区,探讨新的肿瘤抑制基因及与临床相关性。方法取6q16.3的15个微卫星,利用聚合酶链反应-变性凝胶电泳-银染技术分析儿童ALL等位基因LOH的情况,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探讨与临床... 目的定位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杂合性缺失(LOH)的集中区,探讨新的肿瘤抑制基因及与临床相关性。方法取6q16.3的15个微卫星,利用聚合酶链反应-变性凝胶电泳-银染技术分析儿童ALL等位基因LOH的情况,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探讨与临床预后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至少一个位点的LOH率为32.7%,D6S1709-D6S1028及D6S2160-D6S1580是集中高频缺失区,早期复发病例的LOH率高于无早期复发病例;谷氨酸受体6基因(GRIK2)为一有力的候选抑癌基因;两个区域有可能代表新基因的表达序列标签12个;LOH与白细胞总数、病态细胞数、核型分析、早期复发及免疫分型有相关性。结论D6S1709-D6S1028和D6S2160-D6S1580为目前国内外所确定的最精确缺失区,可能存在一个或数个肿瘤抑制基因,6q16.3LOH的发生与ALL预后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染色体6q16.3 杂合性缺失 肿瘤抑制基因
下载PDF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52例临床和预后因素分析
17
作者 王宁玲 刘芝璋 +2 位作者 刘红军 张爱梅 李春 《儿科药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期19-22,共4页
目的:通过对我科收治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52例进行相应检测评估和分析,旨在进一步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便进一步加强儿童ALL的诊断和治疗,提高儿童ALL的无病生存率(DFS)和治愈率。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04年9月收治并坚持... 目的:通过对我科收治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52例进行相应检测评估和分析,旨在进一步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便进一步加强儿童ALL的诊断和治疗,提高儿童ALL的无病生存率(DFS)和治愈率。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04年9月收治并坚持正规化疗的52例儿童ALL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ALL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及睾丸白血病(TL)的诊断参照荣成方案,对CNSL的诊断加做脑脊液微小残留病(MRD)的检测。结果:本组患儿SR-ALL61.54%(32例)、HR-ALL28.46%(20例)。L1型44.23%(23例)、L2型42.31%(22例)、L3型13.46%(7例);免疫分型中B-ALL占86.54%(45例)、T-ALL占13.46%(7例)、合并髓系表达9.16%(5例)。具有1项及其以上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异常的患儿标本占28.89%(15例),其中Ph染色体2例、t(4;11)1例、<46条亚二倍体染色体3例。所有患儿接受泼尼松敏感试验,不敏感13.46%(7例)。外周血WBC>50×109/L占19.23%(10例),金标准确诊为CNSL5例。从CR后到进入维持治疗期间复发11例、停药后复发3例;在复发的14例中骨髓复发7例,CNSL复发6例,TL复发1例,复发率为26.92%,总的DFS至目前为止为73.08%。结论:本组ALL患儿初诊时临床表现较重,初诊时高白细胞计数、泼尼松诱导试验不良、Ph染色体阳性以及初诊时合并CNSL是预后不良因素,其中泼尼松诱导不良较之白血病其他生物学和临床特征更具预后价值。坚持规范的诊断和治疗是决定预后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儿童 MIC分型 治疗 预后因素
下载PDF
初治儿童及成人伴T系抗原CD2表达的B-ALL的免疫表型分析
18
作者 王爱清 耿美菊 +1 位作者 朱明清 陈黎 《中外医学研究》 2011年第6期1-2,共2页
目的了解儿童及成人伴CD2阳性表达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D2+B-ALL)的免疫表型特征,为临床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及多种单克隆抗体检测了21例儿童及22例成人的CD2+B-ALL免疫表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 目的了解儿童及成人伴CD2阳性表达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D2+B-ALL)的免疫表型特征,为临床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及多种单克隆抗体检测了21例儿童及22例成人的CD2+B-ALL免疫表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儿童及成人的CD2+B-ALL病例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两者的免疫标记比较,成人CD2+B-ALL的CD10表达明显高于儿童,且差异显著(P<0.01),CD34表达则明显低于儿童,有显著差异(P<0.01);且不管是儿童还是成人CD2+B-ALL都高表达CD34;但两组伴髓系抗原及CD34阳性率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儿童及成人CD2+B-ALL主要来源于造血干/祖细胞的恶性转化且儿童病例CD34的表达高于成人,其细胞抗原的异质性表达可能与它的早期起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2阳性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免疫表型 流式细胞仪
下载PDF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FLT3基因及FLT3/ITD基因突变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19
作者 徐兵 李冰 唐家宏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06年第2期67-69,72,共4页
目的:研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FLT3基因及其内部串联重复(ITD)突变情况。方法:采用多聚酶链反应(PCR)联合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方法检测76例不同免疫分型ALL患者FLT3基因及FLT3/ITD基因突变。结果:76例ALL患者经PCR扩增发现46例... 目的:研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FLT3基因及其内部串联重复(ITD)突变情况。方法:采用多聚酶链反应(PCR)联合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方法检测76例不同免疫分型ALL患者FLT3基因及FLT3/ITD基因突变。结果:76例ALL患者经PCR扩增发现46例(60.5%)FLT3基因检测阳性,其中前前B细胞ALL、前B细胞ALL、成熟B细胞ALL及T细胞系ALL患者FLT3基因检测阳性率分别为88.2%(15/17),73.9%(17/23),40.0%(6/15)和23.5%(4/17);前前B细胞ALL和前B细胞患者ALL FLT3基因检测阳性率80.0%,显著高于成熟B细胞ALL(40.0%)(P<0.01);B细胞系ALL患者FLT3基因检测阳性率为69.1%,显著高于T细胞系ALL患者(23.5%)(P<0.01)。76例ALL患者中仅有2例(2.6%)出现FLT3/ITD基因突变,此2例均为伴有2种髓系抗原表达,免疫学检查诊断为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患者,均伴有外周血高白细胞数、骨髓中高白血病细胞比例及预后较差。结论:B细胞系ALL和T细胞系ALL患者均可检测出FLT3基因,但B细胞系ALL患者FLT3基因检测阳性率显著高于T细胞系ALL;B细胞系ALL中细胞分化越成熟则FLT3基因检测率阳性越低。ALL患者一般不出现FLT3/ITD基因突变,FLT3/ITD基因突变检测可能有助于急性白血病基因分型及预后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淋巴细胞 急性 FLT3 基因 FLT3/ITD基因突变 多聚酶链反应(PCR)
下载PDF
HPLC法监测HD-MTX血药浓度及其临床意义
20
作者 段自皞 沈炳香 +1 位作者 刘铖 聂松柳 《海峡药学》 2014年第7期170-172,共3页
目的通过监测甲氨蝶呤血药浓度指导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的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化疗和解救方案,保证用药合理、有效、安全。方法 1将30例次HD-MTX化疗的ALL患者按甲氨蝶呤剂量不同分组,每组15例次,Ⅰ组3g/m2,Ⅱ组5g/m2。用高... 目的通过监测甲氨蝶呤血药浓度指导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的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化疗和解救方案,保证用药合理、有效、安全。方法 1将30例次HD-MTX化疗的ALL患者按甲氨蝶呤剂量不同分组,每组15例次,Ⅰ组3g/m2,Ⅱ组5g/m2。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测定化疗结束后0、20、44h(必要时追加68h、92h采血点)所测得的血药浓度监测,指导亚叶酸钙(CF)解救,同时观察患者不良反应和Ⅰ组、Ⅱ组两组化疗前后患者肝肾功能各项指标的变化。2按照1中HPLC法所测得的甲氨蝶呤血药浓度将30例ALL患者分为排泄延迟组和非排泄延迟组,并分析甲氨蝶呤排泄延迟与不良反应之间的联系。结果 1于0、20和44h时,高剂量Ⅱ组的血药浓度均比低剂量Ⅰ组血药浓度高。相应的是,高剂量Ⅱ组各种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较低剂量Ⅰ组高;2排泄延迟组肝肾功能异常的比例明显比非排泄延迟组高。结论甲氨蝶呤的血药浓度监测可提高治疗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对CF个体化解救、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 血药浓度监测(TDM) 个体化给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