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汉平原9.0ka B.P.以来的气候演化:来自江陵剖面沉积物记录 被引量:41
1
作者 谢远云 李长安 +1 位作者 王秋良 殷鸿福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99-204,共6页
对2002年9月在荆州市江陵县发现的9kaB.P.以来的江陵剖面进行^14C测年、粒度、TOC、TN、δ^13C、孢粉等综合分析,重建江汉平原江陵地区9kaB.P.以来古气候古环境演化:9.0~6.07kaB.P.为高温阶段,其间8.1kaB.P.记录到一次较... 对2002年9月在荆州市江陵县发现的9kaB.P.以来的江陵剖面进行^14C测年、粒度、TOC、TN、δ^13C、孢粉等综合分析,重建江汉平原江陵地区9kaB.P.以来古气候古环境演化:9.0~6.07kaB.P.为高温阶段,其间8.1kaB.P.记录到一次较明显降温事件;6.07~4.60kaB.P.为冷干期;4.60~3.44kaB.P.间气候波动频繁,为全新世第二个暖湿期前期阶段;3.44~2.50kaB.P.为高温期,湖沼泥炭发育,是全新世第二个暖湿期后期阶段,为稳定的暖湿阶段;2.50kaB.P.以来温度相对较低,为冷期。江陵地区近9kaB.P.以来气候变化不仅与国内大量研究资料相一致,且在许多较大气候事件上与世界许多研究结果一致,表明江陵气候变化具有全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汉平原 江陵地区 9.0 KA b.p. 气候演化
下载PDF
兰州盆地黄河800ka B.P.阶地的发现及其古地磁年代 被引量:11
2
作者 胡春生 潘保田 +1 位作者 苏怀 李吉均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78-282,共5页
兰州东盆地的枣树沟黄河第四级阶地(T4),砾石层顶高出黄河河面84 m,其上堆积厚约64 m的风成黄土,黄土地层中包括八层古土壤,最底部发育了古土壤S8。光释光(OSL)测年结果显示古土壤S1上部的年龄为70.4±7.6 ka。黄土古土壤对比以及... 兰州东盆地的枣树沟黄河第四级阶地(T4),砾石层顶高出黄河河面84 m,其上堆积厚约64 m的风成黄土,黄土地层中包括八层古土壤,最底部发育了古土壤S8。光释光(OSL)测年结果显示古土壤S1上部的年龄为70.4±7.6 ka。黄土古土壤对比以及磁性地层学研究表明,枣树沟T4上覆风成黄土的年龄为865 ka,T4至少形成于865 ka B.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盆地 黄河阶地 800ka b.p. 古地磁年代 发现
下载PDF
青藏高原30—40ka B.P.暖湿气候事件对川西河谷地质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12
3
作者 张岳桥 李海龙 李建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81-492,共12页
青藏高原在末次冰期晚期(30—40 ka B.P.,相当于MIS3a阶段)出现的暖湿气候事件强烈地影响了川西高原东缘河流地质生态环境。表现在深切河谷中普遍发育大型滑坡、泥石流、冲洪积扇体等灾变事件和古堰塞湖沉积。本文重点剖析了岷江上游、... 青藏高原在末次冰期晚期(30—40 ka B.P.,相当于MIS3a阶段)出现的暖湿气候事件强烈地影响了川西高原东缘河流地质生态环境。表现在深切河谷中普遍发育大型滑坡、泥石流、冲洪积扇体等灾变事件和古堰塞湖沉积。本文重点剖析了岷江上游、大渡河中游大型堵江事件的地形地貌特点、沉积物发育特征、沉积年代学、新构造背景等,同时分析了黄河上游玛曲段大型冲-洪积扇体的沉积特征与时代。结果表明在川西高原东缘深切河谷普遍存在距今30—40 ka时期的堵江事件,而这一时期在黄河上游发生大型冲-洪积事件和黄河袭夺若尔盖古湖事件,二者均与青藏高原末次冰期暖湿事件同步。研究认为这期急剧气温变化增强了河谷侵蚀和卸载能力,而东缘强烈的地震断层活动又触发了突发事件的发生,暖湿气候事件与新构造运动在时空上的耦合共同塑造了晚更新世晚期川西高原东缘深切河谷系统特殊的地质生态环境及其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0—40 KA b.p.暖湿气候 深切河谷 堵江事件 川西高原
下载PDF
150 ka B.P.以来萨拉乌苏河流域的CaCO_3旋回 被引量:9
4
作者 罗开利 李保生 +10 位作者 余雪飞 吕玉晓 李后信 姚春霞 张宇红 罗开利 李保生 祝一志 靳鹤龄 David Dian ZHANG 阎满存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83-688,共6页
以米浪沟湾地层剖面作为萨拉乌苏河流域的典型剖面,探讨了150 ka B.P.以来的CaCO3含量分布与气候变化的关系。1)该剖面CaCO3含量及其低-高变化同古风成沙与上覆河湖相或古土壤构成的沉积旋回呈现出明显的对应关系。与米浪沟湾剖面的沉... 以米浪沟湾地层剖面作为萨拉乌苏河流域的典型剖面,探讨了150 ka B.P.以来的CaCO3含量分布与气候变化的关系。1)该剖面CaCO3含量及其低-高变化同古风成沙与上覆河湖相或古土壤构成的沉积旋回呈现出明显的对应关系。与米浪沟湾剖面的沉积旋回一样,CaCO3在分布上相应地构成了27个含量高低变化旋回。2)CaCO3在风成沙中含量的分布比较稀散,0.8%~7.18%,平均值2.50%;在河湖相和古土壤中相对富集,2.20%~14.90%。平均值5.74%。从而揭示出其时两者的气候背景是不同的,前者是干旱寒冷气候作用下的风力的侵蚀、搬运与堆积的产物;而后者则与暖湿气候环境下萨拉乌苏河流域地处鄂尔多斯高原和黄土高原之间特殊的低洼地貌位置有关。气候暖湿,河湖沼泽发育、成土成壤作用增强,低洼的集水条件有利于CaCO3的聚集。3)导致米浪沟湾剖面CaCO3的多旋回相对稀散与聚集的根本原因可能是150 ka B.P.以来北半球冰期-间冰期气候波动影响下毛乌素沙漠冬夏季风的多次更迭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浪沟湾剖面 150kab.p. CACO3 沉积-气候旋回 古气候 碳酸钙
下载PDF
珠江口SX97孔7000aB.P.的气候环境变化及流域响应 被引量:3
5
作者 周厚云 余素华 郭国章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68-372,共5页
综合考虑矿物、元素地球化学和孢粉等多方面的资料 ,对珠江口北岸SX97孔揭示的 70 0 0aB .P .以来的气候环境演化提出了一种 5阶段划分方案 ,这种阶段性在SX97孔的各项指标上均有很好的对应 ,也与华南地区基于海岸沙丘、海滩岩和海相沉... 综合考虑矿物、元素地球化学和孢粉等多方面的资料 ,对珠江口北岸SX97孔揭示的 70 0 0aB .P .以来的气候环境演化提出了一种 5阶段划分方案 ,这种阶段性在SX97孔的各项指标上均有很好的对应 ,也与华南地区基于海岸沙丘、海滩岩和海相沉积地层等的早期研究成果能较好地对应。在此基础上 ,初步探讨了气候环境变化中的流域响应 ,发现SX97孔揭示出气候环境变化中有很好的流域响应。如当气候环境偏湿偏热时 ,流域风化作用更加强烈 ,有更多的铁元素流失 ,同时流域植被更发育 ,对降水有更好的缓冲作用 ,导致河口沉积物中含有更多的铁元素(包括二价铁和三价铁 )、更少石英矿物和更多粘土矿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 SX97孔 7000ab.p. 气候环境变化 流域响应 元素地球化学 孢粉 粘土矿物
下载PDF
河流对0.8MaB.P.环境突变事件的地貌响应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胡春生 周迎秋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14-620,共7页
以兰州盆地0.8 Ma B.P.阶地为例证,运用古地磁测年方法,通过收集相关文献,分析讨论了0.8 Ma B.P.阶地与0.8 Ma B.P.环境突变事件的联系。结果表明:①0.8 Ma B.P.环境突变事件主要表现在气候转型、构造运动等方面,具有群发性和全球性特点... 以兰州盆地0.8 Ma B.P.阶地为例证,运用古地磁测年方法,通过收集相关文献,分析讨论了0.8 Ma B.P.阶地与0.8 Ma B.P.环境突变事件的联系。结果表明:①0.8 Ma B.P.环境突变事件主要表现在气候转型、构造运动等方面,具有群发性和全球性特点;②兰州盆地以及其他区域0.8 Ma B.P.阶地存在的证据,表明河流在0.8 Ma B.P.前后普遍发生过一次下切事件;③0.8 Ma B.P.阶地是河流对0.8 Ma B.P.环境突变事件的地貌响应,构造运动为提供了下切驱动力,而气候变化则控制了下切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阶地 0.8Mab.p. 环境突变事件 地貌响应 兰州盆地
下载PDF
黄土高原32-25 Ka B.P.期间的植被带分布初步研究
7
作者 李霏 马玉贞 《甘肃科技》 2007年第3期99-102,共4页
文章在已有32-25 Ka B.P.期间黄土高原植被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初步勾画出黄土高原这一时期植被带的分布。与现今植被带分布相比,32-25 Ka B.P.期间森林草原带可能同时向南北扩张达到黄土高原的北界和南界,成为黄土高原植被的主体。现在... 文章在已有32-25 Ka B.P.期间黄土高原植被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初步勾画出黄土高原这一时期植被带的分布。与现今植被带分布相比,32-25 Ka B.P.期间森林草原带可能同时向南北扩张达到黄土高原的北界和南界,成为黄土高原植被的主体。现在兰州以西的草原带当时为山地针叶林。这些植被证据说明当时高原北部和西部可能比现在湿润,而南部比现在干。由于直接反映植被状况的资料有限,本文所进行的仅是定性的植被带描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2—25 KA b.p. MIS3 黄土高原 植被带
下载PDF
150 ka B.P.以来萨拉乌苏河流域主元素变动旋回 被引量:17
8
作者 李后信 李保生 +6 位作者 祝一志 靳鹤龄 David Dian ZHANG 阎满存 张宇红 罗开利 姚春霞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24-432,共9页
萨拉乌苏河流域米浪沟湾剖面150kaB.P.以来存在27个由风成砂与河湖相和古土壤构成的沉积旋回。通常后两者的Al2O3、TFe、Mn、TiO2、K2O、MgO、CaO和Na2O含量明显高于前者,而SiO2则相反,构成了与沉积旋回相应的150kaB.P.以来27个元素变... 萨拉乌苏河流域米浪沟湾剖面150kaB.P.以来存在27个由风成砂与河湖相和古土壤构成的沉积旋回。通常后两者的Al2O3、TFe、Mn、TiO2、K2O、MgO、CaO和Na2O含量明显高于前者,而SiO2则相反,构成了与沉积旋回相应的150kaB.P.以来27个元素变化旋回。结合各元素的化学迁移特性、研究区所在的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洼地地貌特征以及季风沙区位置,论证了风成砂中SiO2含量增高,Al2O3、TFe、Mn、TiO2、K2O、MgO、CaO和Na2O相对降低,与干寒多风气候及其影响下石英的大量迁入有关,而河湖相和古土壤中SiO2相对迁移、Al2O3等呈聚集的势态,与暖湿气候作用下稳定性元素Al2O3、TFe、Mn、TiO2和非稳定性元素K2O、MgO、CaO、Na2O都能够从四周地表汇集于本区这种特殊的比较封闭的低地有关。研究表明,萨拉乌苏河流域150kaB.P.以来27个元素变化旋回与该时期北半球冰期-间冰期气候波动诱发的亚洲冬夏季风在毛乌素沙漠的多次更迭具有成因上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拉乌苏河流域 气候旋回 沉积旋回 米浪沟湾剖面 内蒙古自治区 暖湿气候作用
下载PDF
40~30ka B.P.中国西北地区暖湿气候的地质记录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55
9
作者 杨保 施雅风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0-68,共9页
新疆艾丁湖与柴窝堡湖记录、玛纳斯湖记录、巴里坤湖记录、伊犁黄土 -古土壤记录、罗布泊沉积记录和塔里木盆地南缘克里雅河流阶地钙质结核层记录 ,青海察尔汗盐湖以及内蒙古古居延海沉积记录、白碱湖和吉兰泰盐湖、巴丹吉林沙漠钙质胶... 新疆艾丁湖与柴窝堡湖记录、玛纳斯湖记录、巴里坤湖记录、伊犁黄土 -古土壤记录、罗布泊沉积记录和塔里木盆地南缘克里雅河流阶地钙质结核层记录 ,青海察尔汗盐湖以及内蒙古古居延海沉积记录、白碱湖和吉兰泰盐湖、巴丹吉林沙漠钙质胶结层等记录均显示40~ 30kaB .P .时期整个西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其中 ,内蒙古西部温度较现代高 2°~ 3℃ ,西北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成倍增加 ,气候显著湿润化。其成因可能是由于当时中、低纬度岁差周期高辐射所造成的海洋表面温度升高 ,蒸发加强 ,西风环流和夏季风为西北提供的水汽大幅度增多的缘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地质记录 成因 西北地区 暖湿气候 西风环流 夏季风
下载PDF
我国北方4 ka B.P.前后异常洪水事件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91
10
作者 夏正楷 杨晓燕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67-674,共8页
史前异常洪水事件的初步调查表明 ,4kaB .P .前后是我国北方异常洪水多发的时期 ,黄河流域、淮河流域和海河流域在这一时期普遍出现不同形式的史前异常洪水事件。异常洪水事件的出现与当时的降温事件有密切的关系 ,气候变冷引发的相对... 史前异常洪水事件的初步调查表明 ,4kaB .P .前后是我国北方异常洪水多发的时期 ,黄河流域、淮河流域和海河流域在这一时期普遍出现不同形式的史前异常洪水事件。异常洪水事件的出现与当时的降温事件有密切的关系 ,气候变冷引发的相对湿度加大和降雨量增多可能是造成这次异常洪水事件的主要原因。出现于华夏文明诞生前夕的史前异常洪水事件对华夏文明的演进势必会产生重大影响 ,在黄河上游的山间盆地和下游的黄淮海平原 ,异常洪水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 ,导致这些地区早期文明的衰落 ;而位于我国地貌大势二级阶梯与一级阶梯之间的中原地区 ,尽管洪水也给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严重的威胁 ,但它并没有导致早期文明的衰落 ,恰恰相反 ,先民们利用有利的地貌条件 ,通过与洪水的争斗 ,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和华夏文明的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洪水事件 自然灾害 气候背景 中国北方地区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南缘4kaB.P.以来气候环境演化与古城镇废弃事件关系研究 被引量:14
11
作者 钟巍 熊黑钢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43-347,共5页
策勒绿洲沉积地层及地球化学元素的研究表明,虽然近4 ka B.P.来本地区气候环境的干旱状况持续未变,但期间仍有若干次相对湿润与干旱化加剧时期的波动。结合年代学的研究,以约2 000 aB.P.为界,其以前气候以相对湿润... 策勒绿洲沉积地层及地球化学元素的研究表明,虽然近4 ka B.P.来本地区气候环境的干旱状况持续未变,但期间仍有若干次相对湿润与干旱化加剧时期的波动。结合年代学的研究,以约2 000 aB.P.为界,其以前气候以相对湿润为主,而此以后,则以持续干旱为主要特征,且揭示出4 次具有突变性质的气候转干时期,即自约1 500a B.P.开始,类似本地区现今气候环境特征已经出现,自约1 200 a B.P.至1 000 a B.P.、1 000 a B.P.至630 aB.P.期间和200 a B.P.以后,策勒地区沙漠化进程急剧加强。本研究揭示了4 ka B.P.来本地区持续干旱化的特征,并有后期加剧的趋势,而上述气候的转干事件与塔里木盆地古城废弃事件之间具有良好的吻合关系,表明气候环境的自然演化是影响人地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气候环境变化 古城废弃事件 古气候
下载PDF
Deep-sea Pollen Record during 3.0-2.0 Ma B.P. from ODP Site 1143 and Its Response to Global Climate Changes 被引量:1
12
作者 袁金红 罗运利 +1 位作者 徐兆良 孙湘君 《Marine Science Bulletin》 CAS 2006年第1期1-10,共10页
为了探索和揭示2.5MaBP前后东亚季风演变历史及植被演替对气候演化的响应,对南海南部大洋钻探ODP1143站(9°22'N、113°17'E)深海柱状样的上部135~95m(3.0~2.0MaBP)共146个孢粉样品进行了分析研究,时间分辨率为7ka/样... 为了探索和揭示2.5MaBP前后东亚季风演变历史及植被演替对气候演化的响应,对南海南部大洋钻探ODP1143站(9°22'N、113°17'E)深海柱状样的上部135~95m(3.0~2.0MaBP)共146个孢粉样品进行了分析研究,时间分辨率为7ka/样,孢粉谱显示沉积率变化显著,以2.6MaBP为界可明显分为两个阶段,与前一阶段3.0~2.6MaBP相比,2.6~2.0MaBP时段各类型花粉及孢子沉积率均有显著提高。该结果表明2.6MaBP南海海平面有显著下降,可与北半球冰盖形成、东亚季风增强相对应。2.6MaBP以后,各类型孢粉沉积率高低变化揭示南海海平面有多次上升和下降,代表了多次冰期-间冰期旋回。该结果与深海氧同位素分期相对应。频谱分析表明3.0~2.0MaBP存在0.1Ma(偏心率)和46.9ka(斜率)的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沉积率 3.0~2.0 MaBP ODP1143站 南海南部 气候变化
下载PDF
近12000aB.P.以来博斯腾湖地区古气候变化的沉积物稳定同位素及其他指标的记录(英文) 被引量:1
13
作者 钟巍 张进 舒强 《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0年第1期72-80,共9页
根据南疆博斯腾湖湖相沉积物碳酸盐稳定同位素、孢粉及化学元素含量的研究,揭示了近12000 aB.P.以来古气候与古水文状况的变化过程与特征,其气候的演化特征与新疆地区地质记录基本一致,具有明显的西风型环境演变特征,表现为冷与相... 根据南疆博斯腾湖湖相沉积物碳酸盐稳定同位素、孢粉及化学元素含量的研究,揭示了近12000 aB.P.以来古气候与古水文状况的变化过程与特征,其气候的演化特征与新疆地区地质记录基本一致,具有明显的西风型环境演变特征,表现为冷与相对湿润、暖与相对干旱的水热配置关系揭示了本地区近12000 a B.P.以来出现了一系列冷暖变化,其中暖峰主要出现于11 500~11 000 a、9 400 a、7 500 a、3 000 a和2 000 aB.P.,气候特征以干暖为主,湖泊水文特征总体表现为盐度增加,水位下降,湖面缩小;而冷峰主要出现于11 000~10 000 a、8 800 a、5 000 a、3 300 a和1 500 aB.P,主要表现为湿润程度有所改善,相应地,湖泊膨胀淡化,湖面上升而在7 000~5 000 aB.P.期间出现的相对暖湿的环境特征可能是全新世大暖期暖湿的气候特征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气候变化 博斯腾胡 湖相沉积物 稳定同位素
下载PDF
藏北申扎羊湖河谷140ka B.P.以来古环境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刘爱民 喻建新 +4 位作者 贺永忠 卢定彪 牟世勇 岳龙 杨家禄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3-91,共9页
通过对藏北羊湖河谷第四纪沉积成分、地貌、年龄值、孢粉和氧化物等的测试、研究 ,确定了本区 1 4 0kaB .P .以来沉积序列和 1个河流阶地、3个河湖积台地的地貌状况 ,并得到1 4 0kaB .P.以来本区至少经历了 4个半干 -湿气候旋回 ,目前... 通过对藏北羊湖河谷第四纪沉积成分、地貌、年龄值、孢粉和氧化物等的测试、研究 ,确定了本区 1 4 0kaB .P .以来沉积序列和 1个河流阶地、3个河湖积台地的地貌状况 ,并得到1 4 0kaB .P.以来本区至少经历了 4个半干 -湿气候旋回 ,目前正处于干旱期。同时通过不同时期的阶地、台地的不同高程使我们得以了解地壳相对抬升趋势 ,从 98.5kaB .P .以来地壳抬升速率为 2 .2 1mm a,总体显示抬升速率低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环境 地壳抬升 西藏 氧化物 沉积物 第四纪 地貌
下载PDF
7.5-7.0 cal.ka B.P.气候事件在中国地区的表现及其动力机制 被引量:4
15
作者 吴文祥 侯梅心 +1 位作者 郑洪波 葛全胜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67-281,共15页
识别全新世气候事件、阐明其区域环境表现特征、揭示其驱动机制是理解气候系统变化行为、预测未来气候变化以及弄清考古学文化转变动因的关键,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随着高分辨率全新世古气候重建的进展,7.5~7.0cal.kaB.P.事... 识别全新世气候事件、阐明其区域环境表现特征、揭示其驱动机制是理解气候系统变化行为、预测未来气候变化以及弄清考古学文化转变动因的关键,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随着高分辨率全新世古气候重建的进展,7.5~7.0cal.kaB.P.事件逐渐被揭示,但到目前为止仍缺乏针对该气候事件各种类型证据的系统收集、对比以及对其产生动力机制的分析。本文基于中国26条古气候记录,系统总结了这一气候事件在中国地区的环境表现。结果显示,7.5-7.0cal.kaB.P.气候事件在中国多个地区都有明显的反映,整体表现为温度下降、夏季风强度减弱。与全球其他地区的古气候记录对比显示7.5-7.0cal.kaB.P.气候事件可能具有全球性的特征;与驱动因子系列对比发现该气候事件发生在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逐渐减少、太阳活动减弱、火山活动频发、劳伦泰德冰盖快速融化期间,表明这4种因素在7.5-7.0cal.kaB.P.气候事件发生过程中发挥了作用。未来需要更多测年准确、分辨率高的古气候记录定量-半定量刻画该气候事件的变化幅度、起止时间以及区域差异,同时结合古气候模拟揭示7.5-7.0cal.kaB.P.气候事件产生的动力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全新世 7.5-7.0 cal.ka b.p.气候事件 夏季风强度 驱动机制
原文传递
沙漠/黄土过渡带6 ka B.P.以来气候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14
16
作者 张贵林 周新郢 +2 位作者 赵克良 杨庆江 李小强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74-886,共13页
文章选择沙漠/黄土过渡带的榆林市白河庙村钻孔(38°35'9.89″N,109°24'0.71″E)泥炭沉积,通过建立良好的年代序列和高分辨率花粉记录分析,重建研究区内植被演替和气候环境变化过程。在此基础上,结合考古学资料,探讨... 文章选择沙漠/黄土过渡带的榆林市白河庙村钻孔(38°35'9.89″N,109°24'0.71″E)泥炭沉积,通过建立良好的年代序列和高分辨率花粉记录分析,重建研究区内植被演替和气候环境变化过程。在此基础上,结合考古学资料,探讨适宜的气候环境阶段和极端气候事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6 ka B.P.以来研究区植被类型经历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干草原、荒漠草原4个阶段,指示6.0~4.2 ka B.P.气候较为暖湿,为全新世适宜期;4.2 ka B.P.时发生极端干旱事件,之后(4.2~1.1 ka B.P.)气候向干旱化发展;1.1~0.5 ka B.P.,气候经历短暂的湿润期;0.5 ka B.P.之后,气候再次转干。另外,通过统计沙漠/黄土过渡带6~3 ka B.P.考古遗址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变化信息,发现史前人类活动与气候、生态系统变化紧密相关。东亚夏季风带来的降水量控制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变化,从而影响依赖水资源的旱作农业发展、人类活动强弱和考古学文化兴衰。6.0~4.2 ka B.P.降水较多,植被盖度高,毛乌素沙地固定,沙漠/黄土过渡带发育古土壤,并向西北移动。适宜的气候环境和良好的生态条件有利于旱作农业生产,导致人口增加,遗址点数量增多,人类活动范围扩大,仰韶时期和龙山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繁荣发展。而4.2~3.0 ka B.P.遗址点大幅减少,人类活动规模减小,考古学文化衰退。4.2 ka B.P.极端干旱事件及之后持续的干旱,导致植被退化,毛乌素沙地沙丘活化,沙漠/黄土过渡带向东南方向摆动。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破坏,对以粟为主的旱作农业生产和人类生存造成严重影响,可能是导致该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大范围衰退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黄土过渡带 泥炭花粉记录 4.2 KA b.p. 极端干旱事件 人类活动
原文传递
The evolution of deserts with climatic changes in China since 150 ka B.P. 被引量:3
17
作者 董光荣 陈惠忠 +3 位作者 王贵勇 李孝泽 邵亚军 金炯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1997年第4期370-382,共13页
According to the bioclimatic zones, dune mobility and the fabric characteristics of stratigraphic sedimentary facies, the deserts in China are divided into Eastern, Western, Central and Northwestern deserts. Based on ... According to the bioclimatic zones, dune mobility and the fabric characteristics of stratigraphic sedimentary facies, the deserts in China are divided into Eastern, Western, Central and Northwestern deserts. Based on the records of stratigraphical facies, climatic proxies, historical data, etc. in each desert region, the evolution of deserts with climatic changes in time and space since 150 ka B. P. in China are dealt with; then the evolution of deserts in relation to the glacial climatic fluctuations caused by solar radiation changes, underlying surface variation and their feedback mechanism is discussed through comparison with global records; finally, in consideration of global wanning due to increasing of greenhouse gases such as CO2, the possible tendency of the evolution of deserts and the climatic changes is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0 KA b.p. EVOLUTION of deserts CLIMATIC CHANGE
原文传递
神农架大九湖12500 a.B.P以来的孢粉植物群与气候变化 被引量:10
18
作者 张华 蔡靖芳 刘会平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7-92,共6页
根据孢粉分析 ,将神农架大九湖 12 5 0 0a .B .P以来的孢粉植物群划分为 15个演替阶段 ,从寒温带针叶林到北亚热带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等多个植被型都有出现 .植被带的垂直高度随气候变化上下移动 ,最冷时 (12 5 0 0~ 10 70 0a.B ... 根据孢粉分析 ,将神农架大九湖 12 5 0 0a .B .P以来的孢粉植物群划分为 15个演替阶段 ,从寒温带针叶林到北亚热带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等多个植被型都有出现 .植被带的垂直高度随气候变化上下移动 ,最冷时 (12 5 0 0~ 10 70 0a.B .P)下移 90 0~ 110 0m ,最暖时 (5 2 0 0~6 4 5 0a.B .P)上移 5 0 0~ 70 0m .孢粉植物群所反映的古气候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12 5 0 0~74 0 0a.B .P气候相对冷干 ,但温度和降水回升很快 ,最冷时年平均温度和降水比今低 6 .1℃和195mm ;74 0 0~ 330 0a .B .P气候最为暖湿 ,但仍有波动 ,最暖时年平均温度和降水比今高 3.9℃和195mm ;330 0a .B .P以后气候小幅度波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农架 晚第四纪 孢粉植物群 气候变化 大九湖 12500a.b.p 孢粉分析
下载PDF
贵州石笋记录的中晚全新世东亚夏季风变化
19
作者 张振球 张伟宏 +2 位作者 刘树双 翟秀敏 邵庆丰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96-205,共10页
研究全新世典型气候突变事件的内部结构及区域特征,有助于明晰季风气候突变事件的成因机制。通过对贵州七星洞石笋14个高精度^(230)Th定年和779个氧同位素数据的分析,重建了过去6380~2700 yr B.P.时段平均分辨率达4.7年的东亚夏季风演... 研究全新世典型气候突变事件的内部结构及区域特征,有助于明晰季风气候突变事件的成因机制。通过对贵州七星洞石笋14个高精度^(230)Th定年和779个氧同位素数据的分析,重建了过去6380~2700 yr B.P.时段平均分辨率达4.7年的东亚夏季风演化序列。该石笋δ^(18)O值整体上呈逐渐偏正的特征,指示中晚全新世以来东亚夏季风持续变弱的趋势。叠加在此长期季风减弱变化趋势上,最为显著的百年尺度振荡主要发生在4548~3715 yr B.P.时段,对应于4.2 kyr B.P.事件。该记录与同区域董哥洞石笋δ^(18)O记录一致,均显示在此事件内部并非持续干旱,而是具有两次显著的季风强降雨期。相似的季风强降雨期在我国北方气候记录中也有体现。在更大的空间尺度上,这种4.2 kyr B.P.事件的内部结构特征与澳洲—印度尼西亚(澳—印)季风区的石笋记录结构相对应,但呈显著的反相位耦合关系,证实了亚洲与澳—印季风间的动力学联系。此外,该事件结构与ENSO记录的耦合暗示了4.2 kyr B.P.事件的发生可能与热带太平洋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笋 氧同位素 全新世 4.2 kyr b.p.事件
下载PDF
中坝遗址约4250a B.P.以来古气候和人类活动记录 被引量:7
20
作者 史威 朱诚 +1 位作者 马春梅 朱青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03-708,共6页
重庆中坝遗址地层Rb、Sr、Hg及TOC研究表明:Rb、Sr和Rb/Sr值较好地反映了约4250 a B.P.以来气候变化过程,主要干冷期可与敦德冰川δ18O曲线谷值、湖光岩沉积物磁化率和Ti曲线峰值、以及大气14C浓度峰值和太阳活动水平较长期变化的低谷对... 重庆中坝遗址地层Rb、Sr、Hg及TOC研究表明:Rb、Sr和Rb/Sr值较好地反映了约4250 a B.P.以来气候变化过程,主要干冷期可与敦德冰川δ18O曲线谷值、湖光岩沉积物磁化率和Ti曲线峰值、以及大气14C浓度峰值和太阳活动水平较长期变化的低谷对比,反映出地层中Rb、Sr不易受人类活动干扰的特性。结合考古遗存对比还发现,Hg、P、Ca、Mg和TOC记录了该遗址约4250 a B.P.以来人类活动的三个不同演变阶段。进一步研究认为,盐业遗址的衰落可能与洪水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坝遗址 4 250 a b.p.以来 RB SR Hg和TOC 古气候和人类活动记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