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ynchrotron Radiation Study of the Relic Bones of Bao Zheng
1
作者 李士 李学军 +2 位作者 吴兴汉 盛发和 李国栋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93年第10期812-815,共4页
Bao Zheng, styled Xi-ren, a native of Luzhou County (Now Hefei, Anhui Province), was born in the second year of Xiangping (the title of Emperor Zhenzong’s reign, A. D. 999 North Song Dynasty) and died in the 7th year... Bao Zheng, styled Xi-ren, a native of Luzhou County (Now Hefei, Anhui Province), was born in the second year of Xiangping (the title of Emperor Zhenzong’s reign, A. D. 999 North Song Dynasty) and died in the 7th year of Jiayou (the title of Emperor Renzong’s reign, A. D. 1062) at the age of 64. In his childhood and youth he was diligent in pursuing his studies. When he was 29 years old, he became a successful candidate in the highest emperial examination and hereafter took official career for more th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YNCHROTRON RADIATION (SR)fluorescent analysis bao zheng’s relic bones ARCHAEOLOGY TRACE elements.
原文传递
“一门四进士”:北宋包拯长婿王向父子生平及事迹考论
2
作者 尹建龙 沈昊凌 《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7-12,共6页
颍州人王向是北宋名臣包拯的女婿,因其英年早逝,事迹罕有所闻。1973年出土的《包拯墓志铭》揭示了包拯与王向间关系的历史线索。王向之父王平,其兄王回,其弟王囧先后进士及第,在《宋史》有传,父子四人都擅长文学,与曾巩、王安石等人交... 颍州人王向是北宋名臣包拯的女婿,因其英年早逝,事迹罕有所闻。1973年出土的《包拯墓志铭》揭示了包拯与王向间关系的历史线索。王向之父王平,其兄王回,其弟王囧先后进士及第,在《宋史》有传,父子四人都擅长文学,与曾巩、王安石等人交游密切。特别是王向王回兄弟与苏轼苏辙和曾巩曾布在嘉祐二年同榜及第,形成了可媲美“三苏”的“一门四进士”“兄弟同登科”的儒林佳话。王平与包拯同在御史台为官,因其刚直家风与包氏家风同声相应,进而结为姻亲,王向作为包拯长婿,是包拯家族的重要成员。对王向父子的研究有助于深化和细化包拯研究,补充和拓展阜阳历史人物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拯 王向 曾巩 嘉祐进士
下载PDF
经验复活、身份认同、历史重构和话语诉求——评冉正宝散文集《荒二代的麦浪》
3
作者 廖冬梅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3年第5期117-123,共7页
《荒二代的麦浪》作为一部非虚构写作的典型文本:首先,是作家对特定的北中国的空间经验和特殊历史时代的时间经验的整合和复活;其次,体现出对一代人的激情、尊严、地位和价值进行确证的鲜明的“身份认同”意识;第三,对20世纪50~70年代... 《荒二代的麦浪》作为一部非虚构写作的典型文本:首先,是作家对特定的北中国的空间经验和特殊历史时代的时间经验的整合和复活;其次,体现出对一代人的激情、尊严、地位和价值进行确证的鲜明的“身份认同”意识;第三,对20世纪50~70年代包括边垦故事在内的历史进行了有效的重构;第四,文本的字里行间还表达了主体性的话语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冉正宝 《荒二代的麦浪》 经验复活 身份认同 历史重构 话语诉求
下载PDF
包公故事中的民间司法观念探源
4
作者 魏泽琳 沈岚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3年第12期67-70,共4页
宋代以来,工商业繁荣、印刷技术发展,在此基础上市井文化开始兴起,各类民间故事层出不穷。文章选取以包公形象为代表的民间故事,从审判主体、审判技巧和审判结果三个角度来回答百姓希望“由谁审”“怎么审”及“如何判”的问题,旨在通... 宋代以来,工商业繁荣、印刷技术发展,在此基础上市井文化开始兴起,各类民间故事层出不穷。文章选取以包公形象为代表的民间故事,从审判主体、审判技巧和审判结果三个角度来回答百姓希望“由谁审”“怎么审”及“如何判”的问题,旨在通过包公故事中蕴含的民间司法理想与观念,为当今司法活动带来新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拯 民间故事 民间司法观念
下载PDF
释古与鉴今:四因说视域下包拯的财税思想与历史实践
5
作者 董中印 韩婷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117-124,共8页
该文以亚里士多德“四因说”为视角,探讨包拯财税思想之“四因”,即“薄赋敛,宽力役,救荒馑”的“本因”,“轻徭薄赋、救助荒馑、废榷减冗、兴农兴商”的“物因”,自身与政府百姓内外需求合力的“动因”,以及“改革经济弊制、增长财政... 该文以亚里士多德“四因说”为视角,探讨包拯财税思想之“四因”,即“薄赋敛,宽力役,救荒馑”的“本因”,“轻徭薄赋、救助荒馑、废榷减冗、兴农兴商”的“物因”,自身与政府百姓内外需求合力的“动因”,以及“改革经济弊制、增长财政收入、改善民生”的“极因”。透过“四因”间必然的逻辑架构,阐释“极因”作为包拯财税思想的“目的因”,是包拯财税思想的至善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因说 亚里士多德 包拯 财税思想
下载PDF
包公廉政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价值
6
作者 任欢欢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1-5,共5页
包公以刚直不阿、清正廉明著称于世。千百年来,包公廉政故事广为流传,一直是官员廉政教育的重要素材。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时期,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审慎地借鉴与汲取包拯廉政精神,有助于夯实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党风廉政... 包公以刚直不阿、清正廉明著称于世。千百年来,包公廉政故事广为流传,一直是官员廉政教育的重要素材。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时期,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审慎地借鉴与汲取包拯廉政精神,有助于夯实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党风廉政建设基础,并推动新征程上党风廉政建设开创新局面。传承和弘扬包公廉政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探索,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路径的高度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公廉政精神 官员廉政教育 党风廉政建设
下载PDF
试论包拯的民本思想
7
作者 陶宇 张小姣 《皖西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53-57,68,共6页
民本思想自夏商周起源,为后世传承,其内涵影响着历朝代的法律政治和有识之士。宋朝的政治经济环境造就出包拯的民本思想,包拯为官多年,廉洁公正、不畏权贵、奉公执法、敬民爱民,后世尊称为包青天。法制方面,包拯要求为民立法,杜绝内降,... 民本思想自夏商周起源,为后世传承,其内涵影响着历朝代的法律政治和有识之士。宋朝的政治经济环境造就出包拯的民本思想,包拯为官多年,廉洁公正、不畏权贵、奉公执法、敬民爱民,后世尊称为包青天。法制方面,包拯要求为民立法,杜绝内降,增加诉讼透明性,肃清官场风气。此外,包拯心系民生,反对土地兼并,主张轻徭薄赋,提倡减轻民众负担。其民本观点也为现代中国依法治国,为了人民,坚持人民至上,保障公平正义和维护人民权利提供历史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拯 民本思想 清官 当代价值
下载PDF
释古与鉴今:包拯的财税思想及其历史实践
8
作者 韩婷 《皖西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144-150,共7页
包拯财税主张有着丰富的内涵。在财税收入上,主张薄敛赋、宽力役以恤民养税;扶植工商业以增加税源,保证财税收入来源。在财政支出上,主张节制非必要的财政支出,支持恢复生产和促进再生产的公共服务支出,减少无实际价值的消耗性支出,通... 包拯财税主张有着丰富的内涵。在财税收入上,主张薄敛赋、宽力役以恤民养税;扶植工商业以增加税源,保证财税收入来源。在财政支出上,主张节制非必要的财政支出,支持恢复生产和促进再生产的公共服务支出,减少无实际价值的消耗性支出,通过调整财税支出结构,促进财税制度的合理化。这些建议多为朝廷所接受,并付诸实践,对缓解当时财政问题取得较好的效果。其扶持工商业,限制或取消官府专卖,发展商品贸易的主张,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进步性,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包拯财税思想中重视社会调查,深入基层,改革经济弊制,改善民生及顺应市场发展等诸多主张,对当今社会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其思想和实践中所包含的历史智慧和中国话语理念对当今中国财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也有一定的历史镜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拯 财税 轻徭薄赋
下载PDF
“民意”的推涌——包龙图文学形象的生成 被引量:6
9
作者 朱万曙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5-17,共13页
包龙图——包公题材的文学创作历久而独特,其原因在于'民意'的推涌。历史人物包拯的思想性格为其成为文学形象和故事'箭垛'提供了'民意'基础,元代戏曲中的包公形象是对'民意'的承载,明代包公题材作品... 包龙图——包公题材的文学创作历久而独特,其原因在于'民意'的推涌。历史人物包拯的思想性格为其成为文学形象和故事'箭垛'提供了'民意'基础,元代戏曲中的包公形象是对'民意'的承载,明代包公题材作品更为丰富,也更加弘扬了'民意',清代的包公题材的作品承续了前代创作的'民意'。包龙图题材多为俗文学所书写,其作者也多是下层文人或民间艺人,其以'民意'为推涌力的历久不衰的创作和传播现象,体现了俗文学创作中'民意'的潜在推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龙图 “民意” 俗文学
下载PDF
“政银保”农业贷款模式绩效及制度创新解析——基于佛山三水的经验 被引量:9
10
作者 张乐柱 李海辉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6期215-219,共5页
佛山市三水区首推"政银保"农业贷款模式,促进了农村金融健康有序发展和金融支持"三农",并且具有很强的普适性。通过研究发现,"政银保"模式的关键在于农村金融多元参与主体在差异化利益目标下协商合作,并... 佛山市三水区首推"政银保"农业贷款模式,促进了农村金融健康有序发展和金融支持"三农",并且具有很强的普适性。通过研究发现,"政银保"模式的关键在于农村金融多元参与主体在差异化利益目标下协商合作,并形成具有动态激励和约束功能的制度安排,打破了单个利益主体下政府强制性制度供给,是三大利益主体博弈的产物;财政杠杆撬动农业保险与信用担保的同步推进,诱导商业性保险机构和合作银行愿意并持续为"三农"服务;同步集结了合作银行、政府担保和农业保险分担农业贷款的风险,在各方利益目标的约束条件下形成了相互认同并可信承诺的风险承担安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银保”模式 制度绩效 制度创新 农村金融
下载PDF
包公现象及其在通俗文学中的展现 被引量:4
11
作者 曹萌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19-133,共15页
构成包公现象的核心部分 ,是包拯将传统儒家人格理想人生化而形成的自身素质。北宋宽松的政治环境和他本人的君臣际遇及政治生涯 ,是这一核心部分得以展开的基础与条件。宋代吏治与监司制度的特殊性 ,又助长了包公现象的成熟。此现象投... 构成包公现象的核心部分 ,是包拯将传统儒家人格理想人生化而形成的自身素质。北宋宽松的政治环境和他本人的君臣际遇及政治生涯 ,是这一核心部分得以展开的基础与条件。宋代吏治与监司制度的特殊性 ,又助长了包公现象的成熟。此现象投射到文学中 ,便在通俗文学上形成了一个开放性文学展现过程。其根因在于士人传统的清官政治理想 ,以及平民百姓崇尚清官品格的审美期待 ,包公现象的形成及在通俗文学上的展开 ,体现并印证了中国古代文学史发展中的某些特定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公现象 清官 文学形象 意蕴
下载PDF
略论包拯的民本思想 被引量:4
12
作者 杨国宜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75-82,共8页
为了挽救北宋王朝的统治危机 ,包拯向宋仁宗大力宣扬儒家治国的民本思想 ,从理论基础、君民关系、基本原则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为民制产 ,让农民有田可耕 ;为民请命 ,轻徭薄赋 ;为民父母 ,整顿吏治 ;为民作... 为了挽救北宋王朝的统治危机 ,包拯向宋仁宗大力宣扬儒家治国的民本思想 ,从理论基础、君民关系、基本原则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为民制产 ,让农民有田可耕 ;为民请命 ,轻徭薄赋 ;为民父母 ,整顿吏治 ;为民作主 ,改革法制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儒家民本与近代民主虽有某种联系 ,可是在思想主体、前提和经济基础方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拯 民本思想 政治思想 北宋时期 儒家思想 君民关系
下载PDF
“司马谈作史”说质疑 被引量:4
13
作者 易宁 易平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7-75,共9页
司马谈作史,初唐时提起,之前并无此说。此后直到清代以前,学者只凭想当然,予以断定。清人方苞、俞正燮等根据对《太史公自序》的理解,从《史记》中寻找司马谈遗文,开考证之先河。王国维根据《刺客列传》等三篇的赞中提到公孙季功、董生... 司马谈作史,初唐时提起,之前并无此说。此后直到清代以前,学者只凭想当然,予以断定。清人方苞、俞正燮等根据对《太史公自序》的理解,从《史记》中寻找司马谈遗文,开考证之先河。王国维根据《刺客列传》等三篇的赞中提到公孙季功、董生、他广、平原君子俱与“余”有交往,而此数人行辈“远在司马迁之前”,推测文中的“余”是司马谈。以顾颉刚为代表,后世学者据此认定司马谈作史,并不断推衍,持论也更加肯定。其实,此说立论的文献依据有问题:其一,《太史公自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其中的“先人”所指并非司马谈,而是世为史官的司马氏先祖和孔子。其二,“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只能是司马氏先祖和孔子“所次旧闻”,并非司马谈作史之断限,更非《史记》著述的目标。其三,即使《刺客列传》等赞中的“余”就是司马谈,也不能证实司马谈作史,而只能说明司马迁引父语入赞,班固著《汉书》即依此例。总之,“司马谈作史”说,因文献不足征,只可存疑,不能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谈 司马迁 《史记》 王国维 顾颉刚
下载PDF
论包拯崇拜的文化心理 被引量:2
14
作者 郭学信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70-73,共4页
包拯崇拜是中国古代出现的一种具有广泛社会群众基础的文化现象,也是中国传统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中华民族重道贵德、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是包拯崇拜具有生命力的关键;包拯在政治实践中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和发展,使包拯崇拜在社会各阶层... 包拯崇拜是中国古代出现的一种具有广泛社会群众基础的文化现象,也是中国传统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中华民族重道贵德、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是包拯崇拜具有生命力的关键;包拯在政治实践中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和发展,使包拯崇拜在社会各阶层具有广泛性;以包拯为本事的文学作品所贯穿的除暴安良、善恶有报的精神,符合了人们对清平世界的心理需求,使包拯崇拜具有了深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拯 包拯崇拜 文化心理 宋代
下载PDF
包拯的法治思想与断案特色 被引量:3
15
作者 孔繁敏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118-123,共6页
包拯在从政过程中重视以法治国,维护法律的尊严,提出法存画一、赏德罚罪、防微杜渐、严惩赃吏等一系列针对时弊的法治思想。传世的包拯亲自处理的民刑案件并不多,但从中可见包拯司法实践中智慧、刚正、廉洁断案的特色。后来流传的包拯... 包拯在从政过程中重视以法治国,维护法律的尊严,提出法存画一、赏德罚罪、防微杜渐、严惩赃吏等一系列针对时弊的法治思想。传世的包拯亲自处理的民刑案件并不多,但从中可见包拯司法实践中智慧、刚正、廉洁断案的特色。后来流传的包拯上百个断案故事,掺杂许多虚构、夸张或迷信的成分,不过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这方面的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拯 清官 法治 断案
下载PDF
包拯形象脸谱化成因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顺中 陈大中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105-108,共4页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身材矮小、皮肤白皙,与民间传说乃至文学作品里的包拯简直判若两人,这一现象背后究竟隐秘什么样的原因呢?本文试图从民间神话传说、文化环境、政治气候、脸谱艺术本身等方面对之进行探讨,以期达到解惑释疑之目的。
关键词 包拯 形象 脸谱化 探秘
下载PDF
略论包拯的吏治思想 被引量:2
17
作者 朱和平 苗倩 《张家口师专学报》 2003年第4期36-39,共4页
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一个重要的朝代,包拯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大臣,也是中国古代“清官”的典型。他对中国古代的官吏管理制度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张和见解,时至今日,仍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关键词 包拯 吏治思想 考课 科举 宋代
下载PDF
试论元明清戏剧中包拯形象的演变 被引量:3
18
作者 陆林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3-13,共11页
包公戏的创作及包拯形象的塑造,是我国戏曲史上应该引起关注和深入探讨的艺术现象。包拯在元杂剧中的形象清廉智慧、刚硬无畏;在明传奇中或保守或忠直,趋于两端;在清末京剧中则面目复杂,进步、愚忠、庸俗兼而有之。包拯形象产生、完善... 包公戏的创作及包拯形象的塑造,是我国戏曲史上应该引起关注和深入探讨的艺术现象。包拯在元杂剧中的形象清廉智慧、刚硬无畏;在明传奇中或保守或忠直,趋于两端;在清末京剧中则面目复杂,进步、愚忠、庸俗兼而有之。包拯形象产生、完善与蜕化、裂变的演变过程及相应的塑造特色,也是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现实、政治风候、民心诉求以及戏剧审美规律的忠实反映。历史地分析、系统地探索包拯形象在元明清戏剧中的不同表现,无论是对深化清官戏问题的探讨,还是对丰富戏曲典型人物的研究,都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明清戏剧 包拯形象 包公戏 清官戏 戏曲典型人物
下载PDF
沈贵珤《正蒙解》及其佚文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泉 《唐都学刊》 2013年第1期10-13,共4页
与明清两代相比,《正蒙》元代注本较少。元代注本大致有沈贵珤《正蒙解》、郑原善《补正蒙解》、朱隐老《正蒙书说》等,均已佚。据贝琼《灊峰祠堂记》记载,沈贵珤《正蒙解》原仅14篇,缺《王禘》《乐器》《乾称》诸篇。郑原善补足其缺,... 与明清两代相比,《正蒙》元代注本较少。元代注本大致有沈贵珤《正蒙解》、郑原善《补正蒙解》、朱隐老《正蒙书说》等,均已佚。据贝琼《灊峰祠堂记》记载,沈贵珤《正蒙解》原仅14篇,缺《王禘》《乐器》《乾称》诸篇。郑原善补足其缺,经胡炳文为之作序刊行。今据《新刊性理大全书》等古籍,辑出沈贵珤撰、郑原善补《正蒙解》佚文12条。经初步研究,朱熹三传弟子沈贵珤之《正蒙解》虽多宗朱熹,但间有特见,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贵珤 《正蒙》元代注本 佚文
下载PDF
论包拯监谏结合的监察方式 被引量:1
20
作者 周怀宇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65-68,共4页
谏诤和监察相结合既是监察方式的创新 ,也是包拯的监察理念。这对于促进宋代监察制度的发展、改进监察机构、改善吏治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 包拯 监察 谏诤 监察方式 监察理念 宋代 吏治 监察制度 监察机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