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91篇文章
< 1 2 1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pstein-Barr病毒与肝损伤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刘伟强 罗红春 《河北医药》 CAS 2024年第10期1560-1564,共5页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作为常见的非嗜肝DNA病毒之一,早已被研究证实可以导致肝脏损伤(Liver injury)并引起肝功能异常,且已成为临床医生对肝功能异常患者筛查的重要指标之一。但目前尚缺乏对既往有关其感染所致肝损伤的研究...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作为常见的非嗜肝DNA病毒之一,早已被研究证实可以导致肝脏损伤(Liver injury)并引起肝功能异常,且已成为临床医生对肝功能异常患者筛查的重要指标之一。但目前尚缺乏对既往有关其感染所致肝损伤的研究成果的有效整合。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文献系统、全面探讨EBV与肝损伤相关性的研究进展,包括EBV概述、感染的现状、传播方式、所致疾病类型、其致肝损伤可能的机制和对临床诊疗的影响及EBV相关性肝损伤未来的研究方向。本文表明EBV感染所致肝损伤可能持续存在并导致严重后果,为全球带来巨大的疾病负担。因此,临床医生必须对其予以足够的重视,以期早期识别,并尽早采取有效措施使患者能最大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损伤 EPSTEIN-barr病毒 诊断 治疗 致病机制
下载PDF
Research Advances in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Caused by Epstein-Barr Virus
2
作者 Yuying Wang Peng Chen 《Open Journal of Pediatrics》 2024年第1期108-121,共14页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IM), primarily caused by the Epstein-Barr virus (EBV), manifests as the classic triad of fever, pharyngitis, and cervical lymphadenopathy. Severe cases may involve organ damage, most commonly...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IM), primarily caused by the Epstein-Barr virus (EBV), manifests as the classic triad of fever, pharyngitis, and cervical lymphadenopathy. Severe cases may involve organ damage, most commonly affecting the liver. Diagnosis relies on a combination of clinical presentation and laboratory parameters, with commonly used indicators including EBV-specific antibodies, EBV-DNA load, and the ratio of atypical lymphocytes. Treatment primarily involves symptomatic supportive care, with a cautious approach to the routine use of antiviral medications. In recent years, significant research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been conducted in China, showing promising advancements.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EBV-induced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offering insights for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CHILDREN
下载PDF
Epstein-Barr病毒相关淋巴上皮瘤样肝内胆管癌3例并文献复习
3
作者 彭璐珊 彭先楚 +1 位作者 段赛丽 张哲嘉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9-329,共11页
肝淋巴上皮瘤样癌(Lymphoepithelioma-like carcinoma,LELC)是一种极其罕见的恶性肿瘤,其特点是未分化的恶性上皮细胞及明显的淋巴浸润。肝LELC主要包括淋巴上皮瘤样肝细胞癌(lymphoepithelioma-like hepatocellularcarcinoma,LEL-HCC)... 肝淋巴上皮瘤样癌(Lymphoepithelioma-like carcinoma,LELC)是一种极其罕见的恶性肿瘤,其特点是未分化的恶性上皮细胞及明显的淋巴浸润。肝LELC主要包括淋巴上皮瘤样肝细胞癌(lymphoepithelioma-like hepatocellularcarcinoma,LEL-HCC)和淋巴上皮瘤样肝内胆管癌(lymphoepithelioma-like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LEL-CC)。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被认为是LELC癌变的重要因素。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自2005年以来共收治3例EBV相关LEL-CC患者,CT均提示肝脏肿块,经手术切除后,3例患者EBV编码的RNA(EBV-encoded RNA,EBER)和CK19表达均为阳性,病理学证实为EBV相关的LEL-CC。2例患者术后预后良好,1例患者术后接受相关免疫治疗及化学治疗。结合现有文献分析,笔者认为可将肝LELC纳入肝肿瘤的分类,这将为肝LELC的精准诊断及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上皮瘤样癌 淋巴上皮瘤样肝内胆管癌 肝细胞癌 EB病毒
下载PDF
西藏地区手术切除结直肠癌病理类型及错配修复蛋白、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Pan-TRK表达和Eostein-Barr病毒感染情况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罗含欢 霍真 +5 位作者 边巴扎西 王倩 多布啦 尼玛卓玛 达珍 郭平平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22-428,共7页
目的 分析西藏地区手术切除结直肠癌的病理类型及错配修复蛋白、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Pan-TRK表达和Epstein-Barr病毒(EBV)感染情况,为西藏地区结直肠癌患者精准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3年12月至2021年7月西藏自治区人民医... 目的 分析西藏地区手术切除结直肠癌的病理类型及错配修复蛋白、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Pan-TRK表达和Epstein-Barr病毒(EBV)感染情况,为西藏地区结直肠癌患者精准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3年12月至2021年7月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病理科存档的经手术切除确诊的结直肠癌病例79例,收集患者临床和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错配修复蛋白、HER2、Pan-TRK的表达,并对HER2表达在2+及以上病例进行HER2基因荧光原位杂交检测,采用EBV编码小RNA原位杂交检测EBV感染情况。结果 79例手术切除结直肠癌病例,男女比例1.26∶1,平均年龄(57.06±12.74)岁(24~83岁),其中4例接受术前新辅助化疗。57例(57/79,72.15%)为结肠占位(31例为右半结肠,26例为左半结肠),22例(22/79,27.85%)为直肠占位;肿瘤最大径1~20 cm,平均(6.61±3.33)cm。75例(75/79,94.94%)为腺癌。21例高度肿瘤出芽的病例中12例(12/21,57.14%)出现淋巴结转移,23例中度肿瘤出芽的病例中13例(13/23,56.52%)出现淋巴结转移,31例低度肿瘤出芽的病例中2例(2/31,6.45%)出现淋巴结转移,中、高度与低度肿瘤出芽之间的淋巴结转移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10例(10/65,15.38%)错配修复蛋白表达缺失,其中5例MSH2和MSH6同时表达缺失,4例MLH1和PMS2同时表达缺失,1例MSH6表达缺失;65例Pan-TRK表达均为阴性;60例HER2表达结果为0或1+,5例为2+,HER2基因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均未见阳性信号,EBV编码小RNA原位杂交检测1例(1/65,1.54%)阳性。结论 西藏地区手术切除结直肠癌病例以右半结肠非特殊型腺癌最多见,15%的病例存在错配修复蛋白缺陷,EBV相关性结直肠癌少见,罕见Pan-TRK表达及HER2基因扩增,中、高度肿瘤出芽的结直肠癌病例更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地区 结直肠癌 病理类型 错配修复蛋白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Pan-TRK Epstein-barr病毒
下载PDF
伴低钠血症脑脊液抗Sufatide抗体阳性Guillain-Barré综合征的临床特点(附1例报告)
5
作者 丁元良 王凌玲 苗爱亮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23年第6期462-465,共4页
目的探讨伴低钠血症CSF抗Sufatide抗体阳性Guillain-Barré综合征(GBS)的临床特点及诊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伴低钠血症CSF抗Sufatide抗体阳性GBS的临床资料,并通过文献检索总结分析CSF抗Sufatide抗体阳性GBS患者的临床特点。... 目的探讨伴低钠血症CSF抗Sufatide抗体阳性Guillain-Barré综合征(GBS)的临床特点及诊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伴低钠血症CSF抗Sufatide抗体阳性GBS的临床资料,并通过文献检索总结分析CSF抗Sufatide抗体阳性GBS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文献检索收集2篇文献共2例CSF抗Sulfatide抗体阳性GBS患者的相关资料,结合本例病例共3例患者。患者均为男性,发病时间4~6 d。2例患者表现为四肢无力、剧烈腰背部及肢体疼痛,并出现CSF蛋白-细胞分离现象,使用人体免疫球蛋白治疗效果欠佳。并且本例患者使用人体免疫球蛋白后出现严重性低钠。1例患者表现为多脑神经损害,CSF蛋白轻度升高,使用人体免疫球蛋白后症状改善。结论以四肢无力为主要表现的CSF抗Sufatide抗体阳性GBS患者建议进行血浆置换,以防输注人体免疫球蛋白效果欠佳或导致顽固性低钠加重病情,进而影响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UILLAIN-barrÉ综合征 抗Sufatide抗体 人体免疫球蛋白 低钠 剧烈疼痛
下载PDF
Epstein-Barr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细胞因子/趋化因子表达谱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高瑛 郑研 +1 位作者 张维华 李彧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68-273,共6页
目的:观察Epstein-Barr病毒(EBV)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HLH)患者细胞因子/趋化因子表达谱,探讨其对生存结局的预测效能。方法:采用多细胞因子检测方法对EBV相关HLH患者、EBV感染者和对照者血清中38种细胞因子/趋化因子进行检测,比较各组... 目的:观察Epstein-Barr病毒(EBV)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HLH)患者细胞因子/趋化因子表达谱,探讨其对生存结局的预测效能。方法:采用多细胞因子检测方法对EBV相关HLH患者、EBV感染者和对照者血清中38种细胞因子/趋化因子进行检测,比较各组之间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的表达差异。比较EBV相关HLH患者活动期和缓解期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的表达变化,评估其对生存结局的预测效能。结果:EBV相关HLH患者血清干扰素-α2(IFN-α2)、白细胞介素(IL)-6和IL-7水平分别为33.67(23.23-68.78)pg/ml、(74.95±25.53)pg/ml、35.35(19.50-63.55)pg/ml,显著高于EBV感染者[IFN-α2:16.07(9.87-29.63);IL-6:55.91±20.29;IL-7:20.40(13.35-31.40)]和对照者[IFN-α2:11.02(4.67-21.25);IL-6:42.64±13.41;IL-7:16.95(14.95-33.78)](均P<0.05)。EBV相关HLH患者血清IL-8、IL-9和巨噬细胞来源趋化因子(MDC)水平分别为11.00(7.50-15.27)pg/ml、81.30(40.79-111.0)pg/ml和(512.6±128.7)pg/ml,均显著高于对照者[IL-8:6.80(5.56-8.38);IL-9:41.30(29.82-67.91);MDC:384.1±156.6](均P<0.05),但与EBV感染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EBV相关HLH患者存活组和死亡组血清IFN-α2、IL-6、IL-7、IL-8、IL-9、MDC水平进行ROC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1、0.778、0.633、0.805、0.562、0.657,P值分别为0.019、0.021、0.269、0.015、0.607、0.190,其中IFN-α2、IL-6、IL-8生存结局预测效能良好。EBV相关HLH患者缓解期血清IFN-α2、IL-6、MDC水平显著低于疾病活动期(P<0.05),而IL-7、IL-8、IL-9水平在疾病活动期和缓解期患者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FN-α2、IL-6、IL-7、IL-8、IL-9、MDC可能参与了EBV相关HLH的发病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噬血细胞综合征 EB病毒 细胞因子 趋化因子
下载PDF
Mucocutaneous ulcer positive for Epstein–Barr virus,misdiagnosed as a small bowel adenocarcinoma:A case report
7
作者 Ji Hyeong Song Ji Eun Choi Jin Soo Kim 《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SCIE 2023年第10期2362-2366,共5页
BACKGROUND Epstein–Barr virus(EBV)-positive mucocutaneous ulcers(MCUs)are an uncommon disorder characterized by ulcerative lesions in the skin,oral cavity or gastrointestinal tract in patients with iatrogenic or agin... BACKGROUND Epstein–Barr virus(EBV)-positive mucocutaneous ulcers(MCUs)are an uncommon disorder characterized by ulcerative lesions in the skin,oral cavity or gastrointestinal tract in patients with iatrogenic or aging-induced immunosuppression.The nonspecific lesions are difficult to differentiate from small bowel adenocarcinomas.We present the case of a 69-year-old woman who was initially misdiagnosed with a small bowel adenocarcinoma but was later surgically diagnosed with and treated for EBV-MCU.Through this case,we aim to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accurately distinguishing between the two conditions.CASE SUMMARY The patient presented with an incidental finding of a small bowel tumor during computed tomography(CT)examination performed for hematuria.The CT scan showed irregular thickening of the distal ileum,which was suggestive of a malignant small bowel tumor.An exploratory laparotomy revealed an 8-cm mass in the distal ileum;thus,a segment of the small intestine,including the mass,was resected.Histopathological analysis revealed an ulceroinfiltrative mass-like lesion with luminal narrowing,marked inflammatory cell infiltration,and large atypical lymphoid cells(positive for EBV-encoded small RNA).A final diagnosis of an EBV-MCU was established.The postoperative course was uneventful,and the patient was discharged on postoperative day 7.The patient remained recurrencefree until 12 mo after surgery.CONCLUSION This case highlights the diagnostic challenges for EBV-MCUs and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accurate histopathological analy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stein–barr virus mucocutaneous ulcer MISDIAGNOSIS Small bowel adenocarcinoma Surgery Case report
下载PDF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Epstein-Barr、巨细胞病毒同时感染的临床特点
8
作者 成国华 《中国社区医师》 2023年第8期58-60,共3页
目的: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Epstein-Barr(EB)、巨细胞病毒同时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8月湖北省咸宁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80例确诊EB、巨细胞病毒同时感染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收治... 目的: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Epstein-Barr(EB)、巨细胞病毒同时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8月湖北省咸宁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80例确诊EB、巨细胞病毒同时感染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收治的80例EB病毒单一感染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脾肿大、肝肿大、肺炎、贫血、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0)。观察组异常淋巴细胞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0)。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1)。结论:EB、巨细胞病毒同时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为脾肿大、肝肿大、肺炎、贫血、血小板减少等,应根据患儿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STEIN-barr病毒 巨细胞病毒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下载PDF
Epstein-Barr病毒RPMS1基因的克隆及其编码区序列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李昂 殷德涛 +3 位作者 赵松 王家祥 赵高峰 张晓实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49-651,共3页
目的:克隆Epstein-Barr(EB)病毒的RPMS1基因,并分析其编码区序列的变异情况。方法:从7例高发区鼻咽癌组织中分别提取总RNA,以RT-PCR扩增出RPMS1基因编码序列,克隆入pGEM-T载体,构建重组质粒pGEM-T/RPMS1,重组质粒经PCR、BamHⅠ和HindⅢ... 目的:克隆Epstein-Barr(EB)病毒的RPMS1基因,并分析其编码区序列的变异情况。方法:从7例高发区鼻咽癌组织中分别提取总RNA,以RT-PCR扩增出RPMS1基因编码序列,克隆入pGEM-T载体,构建重组质粒pGEM-T/RPMS1,重组质粒经PCR、BamHⅠ和HindⅢ双酶切鉴定,并进行序列测序。结果:成功克隆了高发区鼻咽癌的RPMS1基因,该基因编码序列第151nt发生G→A替换,导致相应第51位氨基酸由天冬氨酸变为天冬酰氨。该变异位于DNA第Ⅴ外显子的155849nt,变异频率为6/7。结论:高发区鼻咽癌EB病毒RPMS1基因的编码序列存在变异;RPMS1基因可能参与高发区鼻咽癌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Epstein—barr病毒 RPMS1
下载PDF
静脉滴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Guillain-Barre综合征和多发性硬化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1
10
作者 张家堂 郎森阳 +3 位作者 匡培根 黄旭升 刘军 蒲传强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1年第6期348-350,共3页
目的 观察静脉滴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 (IVIG)治疗 Guillain- Barre综合征 (GBS)及多发性硬化 (MS)的疗效。方法 应用 IVIG,首日 0 .4g/ kg,继而以 0 .2 g/ kg/ d连用 4天 ,治疗 17例 GBS和 12例MS,与同期应用激素冲击治疗的 2 5例 GBS... 目的 观察静脉滴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 (IVIG)治疗 Guillain- Barre综合征 (GBS)及多发性硬化 (MS)的疗效。方法 应用 IVIG,首日 0 .4g/ kg,继而以 0 .2 g/ kg/ d连用 4天 ,治疗 17例 GBS和 12例MS,与同期应用激素冲击治疗的 2 5例 GBS和 41例 MS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IVIG治疗 GBS和 MS组在按功能评定的临床分级及临床见效时间方面优于激素治疗组 ,均 P<0 .0 5 ;而临床有效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IVIG治疗 GBS和 MS的近期疗效优于激素冲击治疗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种球蛋白 GUILLAIN-barrE综合征 多发性硬化 治疗
下载PDF
鼻咽癌中MAP3K5和Epstein-Barr病毒编码的miR-BART22表达的关系及意义 被引量:6
11
作者 江庆萍 刘少颜 +4 位作者 何秀芳 彭娟 熊汉真 熊中堂 杨嶽鑫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146-1149,共4页
目的研究鼻咽癌中MAP3K5和Epstein-Barr病毒编码的miR-BART22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收集53例鼻咽癌石蜡档案标本和30例鼻咽黏膜慢性炎标本,分别行EBER和miR-BART22原位杂交及MAP3K5免疫组化检测;另分别选取10例鼻咽癌和鼻咽黏膜新鲜标... 目的研究鼻咽癌中MAP3K5和Epstein-Barr病毒编码的miR-BART22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收集53例鼻咽癌石蜡档案标本和30例鼻咽黏膜慢性炎标本,分别行EBER和miR-BART22原位杂交及MAP3K5免疫组化检测;另分别选取10例鼻咽癌和鼻咽黏膜新鲜标本提取蛋白行MAP3K5的Western blot检测。结果 53例鼻咽癌EBER均阳性,49例miR-BART22阳性;30例鼻咽黏膜慢性炎EBER和miR-BART22均阴性。MAP3K5在53例鼻咽癌组织中50例为阴性,癌巢周围粘膜组织呈阳性表达,3例弱阳性(+)表达。30例鼻咽粘膜慢性炎中,25例强阳性表达(++~+++),3例弱阳性(+)表达,2例阴性;鼻咽癌和鼻咽黏膜慢性炎MAP3K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Westernblot检测结果黏膜慢性炎MAP3K5蛋白表达值高于鼻咽癌(P=0.029)。MAP3K5和miR-BART22表达呈负相关(P<0.001)。结论 MAP3K5在鼻咽癌组织中表达水平低于黏膜上皮组织。MiR-BART22与之相反,在鼻咽癌中高表达,而黏膜慢性炎中缺乏。MAP3K5和miR-BART22在鼻咽癌中表达呈负相关。根据以上实验和相关文献,我们推测MAP3K5可能是EB病毒miR-BART22靶标基因,EB病毒miR-BART22通过抑制MAP3K5的表达,使相应磷酸化MAP3K5蛋白减少,进而下调MAPK通路下游基因蛋白的磷酸化,并行使对NPC细胞抑制凋亡、阻止分化并促进免疫逃逸等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MAP3K5 EPSTEIN-barr病毒 miR-BART22 MIRNA
下载PDF
Guillain-Barre综合征合并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病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迟兆富 刘学伍 +5 位作者 吴伟 曹丽丽 赵玉英 陆伟 郭洪志 周盛年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2年第6期344-346,共3页
目的 探讨Guillain Barre综合征 (GBS)合并中枢神经系统 (CNS)脱髓鞘病变及两者之间的发病关系和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 对 3例合并CNS脱髓鞘病变的GBS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例 1男 ,2 8岁 ,主要表现为全身软瘫和昏... 目的 探讨Guillain Barre综合征 (GBS)合并中枢神经系统 (CNS)脱髓鞘病变及两者之间的发病关系和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 对 3例合并CNS脱髓鞘病变的GBS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例 1男 ,2 8岁 ,主要表现为全身软瘫和昏迷 ,血气分析结果正常 ,脑脊液有蛋白细胞分离、寡克隆带阳性 ,肌电图提示神经源性损害 ;MRI示双侧脑白质及颈髓广泛多发性脱髓鞘改变 ;应用血浆和免疫球蛋白治疗后好转。例 2女 ,5岁 ,因进行性四肢无力 ,呼吸困难入院 ,应用呼吸机和血浆治疗过程中出现脑干反射障碍 ,后放弃治疗死亡 ;死后行腓肠神经病检示周围神经脱髓鞘病变。例 3男 ,12岁 ,因进行性四肢无力伴大小便困难入院 ;颅脑MRI未见异常 ,脊髓MRI见T5~L4节段广泛脱髓鞘病变 ;脑脊液有蛋白细胞分离 ,寡克隆带阳性 ;肌电图示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结论 合并意识障碍的GBS大多病情危重 ,其发病机制不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P1碱蛋白 合并症 GBS CNS GUILLAIN-barrE综合征
下载PDF
儿童Epstein-Barr病毒相关性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金颖康 谢正德 +2 位作者 杜忠东 杨双 申昆玲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92-196,共5页
目的总结儿童Epstein-Barr病毒相关性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Epstein-Barr virus associated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EBV-HLH)的临床特征,探讨其预后及死亡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北京儿童医院78例EBV-HLH... 目的总结儿童Epstein-Barr病毒相关性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Epstein-Barr virus associated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EBV-HLH)的临床特征,探讨其预后及死亡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北京儿童医院78例EBV-HLH病人的临床病历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实验室资料和预后等,统计学方法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法。结果EBV-HLH的发病年龄高峰在1~2岁,大部分(70.5%)患者血清EBV核抗原EBNA-IgG阳性。总死亡率为56.7%,其中死亡病人中有12例(30.8%)死于诊断后2月内,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未接受化疗(P=0.002)、发病到诊断时间超过4周(P=0.004),白蛋白水平小于20g/L(P=0.045)与死亡密切相关。结论EBV-HLH在儿童中死亡率高、预后差,早期诊断、早期化疗可提高患儿的生存率,同时需积极治疗出血性疾病以减少早期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STEIN-barr病毒 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淋巴血浆置换治疗Guillain-Barre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4
作者 彭晶晶 杨晓苏 +1 位作者 李碧娟 陈冰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0-32,共3页
目的观察淋巴血浆置换(LPE)治疗Guillain-Barre综合征(GBS)的疗效。方法对34例GBS患者(LPE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LPE治疗,观察肌力开始恢复时间、治疗前后肌力评分差值及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并与17例加用血浆置换(TPE)治疗的GBS患者(... 目的观察淋巴血浆置换(LPE)治疗Guillain-Barre综合征(GBS)的疗效。方法对34例GBS患者(LPE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LPE治疗,观察肌力开始恢复时间、治疗前后肌力评分差值及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并与17例加用血浆置换(TPE)治疗的GBS患者(TPE组)进行比较。结果LPE组共接受LPE51次,平均1.5次/例;TPE组共接受TPE治疗33次,平均1.9次/例。LPE组治疗后肌力开始恢复时间为(12.74±7.18)d,显著早于TPE组[(24.35±14.22)d](P<0.05);治疗前后的肢体肌力评分差值大于TPE组(均P<0.05),疗效为进步者(24例)多于TPE组(7例),无效者(2例)少于TPE组(8例),总有效率(94.12%)高于TPE组(52.94%)(P<0.001);平均住院(23.47±12.91)d,短于TPE组的(48.12±39.0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PE组不良反应有荨麻疹(4例)和低血压(2例),均轻微,对症处理后缓解,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8%,与TPE组(21.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PE治疗GBS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血浆置换 Guillain—barre综合征
下载PDF
免疫吸附与双重血浆置换治疗急性Guillain-Barre综合征疗效及安全性的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学东 万琪 +2 位作者 王洪典 田英然 魏东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14-416,共3页
目的比较免疫吸附(IA)与双重血浆置换(DFPP)治疗急性Guillain-Barre综合征(GB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0例急性GBS患者随机分为IA组及DFPP组,分别采用IA及DFPP方法治疗;观察治疗后神经功能改善状况;检测治疗前后血液中免疫系列... 目的比较免疫吸附(IA)与双重血浆置换(DFPP)治疗急性Guillain-Barre综合征(GB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0例急性GBS患者随机分为IA组及DFPP组,分别采用IA及DFPP方法治疗;观察治疗后神经功能改善状况;检测治疗前后血液中免疫系列、补体系列及总蛋白水平。结果IA组与DFPP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均随时间变化而改善;两组间Hughe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半年后IA组MRC病情评分显著优于DFPP组(P〈0.05)。两组血液中的补体C3及免疫球蛋白IgG、IgA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显著降低(P〈0.05~0.01);两组间清除免疫球蛋白及补体量差异无显著性。DFPP组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IA组,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IA及DFPP均是治疗急性GBS有效的方法,IA疗效及安全性优于DFP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吸附 血浆置换 GUILLAIN-barrE综合征 免疫球蛋白 补体
下载PDF
Epstein-Barr病毒A73基因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细胞内定位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昂 张晓实 +4 位作者 王鸿鹤 姜桔红 刘晓琼 刘启才 曾益新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97-601,共5页
背景与目的:A73基因是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BamHⅠA区右向转录物家族(BamHⅠArightwardtranscripts,BARTs)的主要成员,该家族基因转录表达于多种EB病毒相关细胞和肿瘤。本研究旨在了解A73基因在广东地区鼻咽癌病例中的表达特点... 背景与目的:A73基因是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BamHⅠA区右向转录物家族(BamHⅠArightwardtranscripts,BARTs)的主要成员,该家族基因转录表达于多种EB病毒相关细胞和肿瘤。本研究旨在了解A73基因在广东地区鼻咽癌病例中的表达特点,克隆该基因并明确其在上皮细胞中表达的亚细胞区域。方法:收集鼻咽癌组织、鼻咽非癌组织和鼻咽癌外周血淋巴细胞,常规培养SUNE1、B95.8、Raji和BJAB等细胞株,分别提取各样品的DNA和总RNA,以巢式PCR扩增W序列来检测EB病毒的感染,RT-PCR检测A73基因在各组织、细胞株中的表达,克隆测序后定向亚克隆入pEGFP-C2绿色荧光蛋白(greenfluorescenceprotein,GFP)表达载体,通过脂质体转染技术将其转入人胚肾上皮(humanembryokidney293,HEK293)细胞,RT-PCR检测A73mRNA的表达,并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融合蛋白表达的亚细胞区域。结果:除BJAB细胞株外,所有标本中均检测到EB病毒W序列;A73mRNA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79.63%(43/54),在鼻咽非癌组织中则仅为4%(1/25),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01);鼻咽癌外周血淋巴细胞中未检测到A73表达,SUNE1细胞中A73的表达高于B95.8和Raji细胞。所构建的A73重组质粒可稳定表达于HEK293细胞,其编码蛋白的表达以胞浆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STEIN-barr病毒 A73基因 鼻咽癌 上皮细胞 绿色荧光蛋白
下载PDF
热带地区时间序列土壤中伊利石类矿物的演化--P.Barré假设在热带地区土壤中也存在吗?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艳芳 李德成 +3 位作者 胡锋 Bruce Velde 张甘霖 杨金玲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3-18,共6页
P.Barré等认为温带地区自然土壤中,由于植物根系将下层土壤中的钾和硅向上搬运,减缓了上层土壤中伊利石类矿物(混层伊利石/蒙皂石+伊利石)脱钾和脱硅过程,致使其长时间地存在较多的伊利石类矿物。本文旨在了解热带地区土壤中这一... P.Barré等认为温带地区自然土壤中,由于植物根系将下层土壤中的钾和硅向上搬运,减缓了上层土壤中伊利石类矿物(混层伊利石/蒙皂石+伊利石)脱钾和脱硅过程,致使其长时间地存在较多的伊利石类矿物。本文旨在了解热带地区土壤中这一假设是否也存在,以海南琼北地区发育于由不同年代火山喷发形成的玄武岩所构成的时间序列土壤(1×104a,(9.0±2.0)×104a,(14.6±0.9)×104a,64×104a,(133±18)×104a,(181±8)×104a)为对象,利用X-射线衍射(XRD)技术分析了其黏土矿物的变化情况,结合土壤钾、硅、活性硅的分析结果,发现伊利石类矿物仅存在于(133±18)×104a以前的土壤中,表层土壤中钾和硅的含量高于下层的土壤,活性硅含量随成土年龄而降低。为此,我们认为:P.Barré假设在热带土壤形成发育过程中,在具有一定的生物复钾和复硅条件下,在成土初期也会存在,但最终会由于土壤强烈的脱钾和脱硅作用而逐步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利石类矿物 P.barré假设 时间序列热带土壤 玄武岩 海南
下载PDF
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治疗Guillain-Barre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7
18
作者 徐丙超 何明利 徐英达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3-154,共2页
目的观察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Guillain-Barre综合征(GBS)的疗效。方法将34例急性GBS患者随机分为IVIG治疗组(IVIG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各17例),IVIG组用人免疫球蛋白0.4g/(kg.d)静脉注射,连续5d;其他治疗两组相同。... 目的观察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Guillain-Barre综合征(GBS)的疗效。方法将34例急性GBS患者随机分为IVIG治疗组(IVIG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各17例),IVIG组用人免疫球蛋白0.4g/(kg.d)静脉注射,连续5d;其他治疗两组相同。治疗21d后评定临床疗效。结果IVIG组治愈率(52.9%)及总有效率(100%)明显高于对照组(11.8%,76.5%)(均P<0.05),且四肢肌力、呼吸肌瘫痪、感觉障碍、脑神经损害开始改善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均P<0.001)。结论大剂量IVIG治疗GBS有显著疗效,无明显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UILLAIN-barrE综合征 免疫球蛋白
下载PDF
Epstein-Barr病毒潜伏蛋白1通过核转录因子κB诱导鼻咽上皮细胞表达端粒酶活性 被引量:3
19
作者 杨静 邓锡云 +4 位作者 唐敏 吴尚辉 顾焕华 易薇 曹亚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56-561,共6页
利用已建立的原代人胚鼻咽上皮细胞和Tet on LMP1系统等良好的实验模型 ,采用荧光酶报道基因分析法和端粒酶TRAP ELISA技术 ,分别检测EB病毒潜伏蛋白 1(LMP1)诱导的核转录因子κB (NFκB)活性和端粒酶活性 ,从LMP1介导NFκB信号传导途... 利用已建立的原代人胚鼻咽上皮细胞和Tet on LMP1系统等良好的实验模型 ,采用荧光酶报道基因分析法和端粒酶TRAP ELISA技术 ,分别检测EB病毒潜伏蛋白 1(LMP1)诱导的核转录因子κB (NFκB)活性和端粒酶活性 ,从LMP1介导NFκB信号传导途径角度 ,探讨LMP1诱导端粒酶表达的分子机制 .结果表明 ,LMP1可诱导鼻咽上皮细胞表达端粒酶活性 ,将LMP1羧基端胞浆区突变后 ,可同时下调NFκB活性和端粒酶活性 .在Doxycycline诱导LMP1表达状态下 ,NFκB反式激活活性增强 ,同时端粒酶活性升高 ;进一步应用硫代磷酸化修饰的反义NFκBp6 5寡脱氧核苷酸和IκBα的显性负性突变体分别阻断NFκB活性 ,可降低由LMP1诱导的端粒酶活性 .因此 ,NFκB作为LMP1信号传导途径上的枢纽 ,可能介导了LMP1对端粒酶的表达调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stein-barr病毒 潜伏蛋白1 核转录因子ΚB 诱导 鼻咽上皮细胞 表达 端粒酶活性
下载PDF
变异型Guillain-Barre综合征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4
20
作者 仇一青 毕晓莹 +2 位作者 蔡建美 刘康 丁素菊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30-232,共3页
目的探讨变异型Guillain-Barre综合征(GBS)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变异型GB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0例为女性,4例为男性;均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病前11例有相关诱因;临床表现为多脑神经型、急性运动轴索型、Miller-Fish综合... 目的探讨变异型Guillain-Barre综合征(GBS)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变异型GB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0例为女性,4例为男性;均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病前11例有相关诱因;临床表现为多脑神经型、急性运动轴索型、Miller-Fish综合征及全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型。12例行腰椎穿刺术,11例脑脊液蛋白增高;11例行肌电图检查,9例提示为周围神经源性损害;经个体化治疗所有患者的症状均有改善。结论变异型GBS类型及临床表现多样,以女性患者多见;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及肌电图检查为周围神经源性损害有助于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uillain-barre综合征 变异型 临床特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