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BBOT为电子传输层的聚合物蓝色发光二极管 被引量:7
1
作者 张志林 蒋雪茵 +3 位作者 许少鸿 齐藤觉 长友隆男 大本修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63-365,共3页
以BBOT为电子传输层的聚合物蓝色发光二极管张志林,蒋雪茵,许少鸿(上海科技大学材料系,上海201800)齐藤觉,长友隆男,大本修(日本芝浦工业大学工学部,东京108,日本)在前篇文章中[1],我们报导了以peryl... 以BBOT为电子传输层的聚合物蓝色发光二极管张志林,蒋雪茵,许少鸿(上海科技大学材料系,上海201800)齐藤觉,长友隆男,大本修(日本芝浦工业大学工学部,东京108,日本)在前篇文章中[1],我们报导了以perylene掺杂的PVCz聚合物单层电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传输层 bbot 发光二极管 聚合物 电致发光
下载PDF
Alq和BBOT的紫外光谱与电化学行为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郑曦 陈日耀 +2 位作者 程蔚 林建民 陈震 《半导体光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32-135,共4页
根据BBOT和 8 羟基喹啉铝的紫外吸收光谱 ,并结合I V循环伏安曲线中氧化峰和还原峰的位置 。
关键词 紫外光谱 电化学行为 bbot 8-羧基奎啉铝
下载PDF
BBOT诱导环糊精形成纳米管及二次组装体
3
作者 张京晶 沈兴海 +3 位作者 吴爱华 张春芬 陈庆德 高宏成 《中国科学: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604-1612,共9页
本文报道了有机分子BBOT(2,5-bis(5′-tert-butyl-2-benzoxazoyl)thiophene)与α-、β-、γ-环糊精(cyclodextrins,CDs)的相互作用.BBOT可以与这3种环糊精进行不同方式的组装:BBOT与α-CD形成1:2(客体:主体)包合物;当BBOT浓度较低时与β... 本文报道了有机分子BBOT(2,5-bis(5′-tert-butyl-2-benzoxazoyl)thiophene)与α-、β-、γ-环糊精(cyclodextrins,CDs)的相互作用.BBOT可以与这3种环糊精进行不同方式的组装:BBOT与α-CD形成1:2(客体:主体)包合物;当BBOT浓度较低时与β-CD形成1:1包合物,浓度较高时则与β-CD形成纳米管及二次组装体;对于γ-CD而言,在我们所研究的BBOT浓度范围内都可与其形成纳米管及二次组装体.研究发现,BBOT-β-CD纳米管和BBOT-γ-CD纳米管的结构存在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bot 环糊精 纳米管 二次组装
原文传递
Formation of nanotubes and secondary assemblies of cyclodextrins induced by BBOT
4
作者 ZHANG JingJing,SHEN XingHai,WU AiHua,ZHANG ChunFen,CHEN QingDe & GAO HongCheng Beijing National Laboratory for Molecular Sciences Radiochemistry and Radiation Chemistry Key Laboratory of Fundamental Science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Molecular Engineering,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2010年第9期2019-2025,共7页
The study of cyclodextrin nanotubes is a significant topic among the self-assembly behaviors of cyclodextrins.We report herein the interaction of 2,5-bis(5'-tert-butyl-2-benzoxazoyl)thiophene(BBOT) with α-,β-,γ... The study of cyclodextrin nanotubes is a significant topic among the self-assembly behaviors of cyclodextrins.We report herein the interaction of 2,5-bis(5'-tert-butyl-2-benzoxazoyl)thiophene(BBOT) with α-,β-,γ-cyclodextrins(CDs).It has been discovered that the reaction patterns of BBOT with CDs are remarkably different.α-CD forms a simple inclusion complex with BBOT in a stoichiometry of 1:2(guest:host).β-CD forms a 1:1 inclusion complex with BBOT at its low concentration.At higher concentration of BBOT,the nanotube and secondary assembly of β-CD are formed.As for γ-CD,the nanotube and secondary assembly are formed within the whole concentration range of BBOT studied.The structure of γ-CD nanotubes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β-CD nanotubes to a certain ext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bot CYCLODEXTRIN NANOTUBE SECONDARY assembly
原文传递
基于激基复合物纯正发射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性能 被引量:1
5
作者 关云霞 牛连斌 +2 位作者 孔春阳 崔玉亭 何国田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262-1265,共4页
利用聚合物三苯基二胺衍生物(Poly-TPD)掺杂2,5-双(5-叔丁基-2-苯并恶唑基)噻吩(BBOT)作为器件发光材料,研制了基于激基复合物纯正发射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器件的具体结构为:ITO/PEDOT∶PSS(25 nm)/Poly-TPD∶BBOT(1∶1,80 nm)/Al(70 ... 利用聚合物三苯基二胺衍生物(Poly-TPD)掺杂2,5-双(5-叔丁基-2-苯并恶唑基)噻吩(BBOT)作为器件发光材料,研制了基于激基复合物纯正发射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器件的具体结构为:ITO/PEDOT∶PSS(25 nm)/Poly-TPD∶BBOT(1∶1,80 nm)/Al(70 nm)。研究结果表明,该器件的556 nm黄绿光发射来自于发光层Poly-TPD∶BBOT形成的电致激基复合物的单一发射,而源于Poly-TPD和BBOT的本征发射全部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绿光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Poly-TPD∶bbot
下载PDF
双叔丁基苯并噁唑噻酚在多孔二氧化硅中发光的研究
6
作者 王俊玲 何志群 +3 位作者 王永生 穆林平 叶柿 荆西平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740-1744,共5页
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用有机荧光染料2,5-双(5-叔丁基-1,3-苯并噁唑-2-基)噻酚(2,5-bis(5-tert-butyl-2-benzoxazolyl)thiophene,BBOT)的高浓度掺杂的纳米多孔二氧化硅固态薄膜,该薄膜呈现明亮的蓝色发光。通过紫外-可见光谱、瞬态-稳... 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用有机荧光染料2,5-双(5-叔丁基-1,3-苯并噁唑-2-基)噻酚(2,5-bis(5-tert-butyl-2-benzoxazolyl)thiophene,BBOT)的高浓度掺杂的纳米多孔二氧化硅固态薄膜,该薄膜呈现明亮的蓝色发光。通过紫外-可见光谱、瞬态-稳态荧光光谱、光学显微镜技术的研究表明:(1)在掺杂浓度低于6×10-3mol.L-1时,薄膜中荧光染料BBOT的光强比值随浓度呈线性增加;(2)在掺杂浓度低于6×10-3mol.L-1时,显微镜观察可见薄膜发光均匀、没有相分离产生;(3)固体薄膜中分子的荧光寿命比在1,4二氧六环稀溶液中的1.957 ns延长。在掺杂浓度为6×10-3mol.L-1的样品中随着凝胶化程度逐渐升高荧光寿命从固化温度为50℃样品的2.45 ns提高到固化温度为90℃样品的3.04 ns。在掺杂浓度高达6×10-3mol.L-1时,该体系并不产生分子荧光的浓度猝灭。通过对比固态掺杂体系中和相同浓度下1,4二氧六环溶液中BBOT的荧光寿命随浓度和二氧化硅体系凝胶化程度变化的规律,发现多纳米孔二氧化硅基质可以有效地抑制BBOT荧光的浓度猝灭,获得了具有稳定荧光的有机无机杂化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 5-双(5-叔丁基-1 3-苯并噁唑-2-基)噻酚 bbot 纳米多孔二氧化硅 浓度猝灭 荧光 光致发光
下载PDF
高度分散有机荧光分子的SiO_2凝胶膜的发光
7
作者 王俊玲 何志群 +3 位作者 王永生 汪王景 孔翔飞 梁春军 《光电子.激光》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37-341,共5页
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不同浓度的有机荧光分子BBOT(2,5-bis(5-tert-butyl-2-benzoxazolyl)thiophene)分散的纳米多孔二氧化硅凝胶薄膜,并获得了亮蓝色发光。本工作通过光谱技术研究了薄膜的发光特性;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技术表征了BBO... 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不同浓度的有机荧光分子BBOT(2,5-bis(5-tert-butyl-2-benzoxazolyl)thiophene)分散的纳米多孔二氧化硅凝胶薄膜,并获得了亮蓝色发光。本工作通过光谱技术研究了薄膜的发光特性;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技术表征了BBOT/SiO2薄膜的表面形貌,分析了BBOT在二氧化硅凝胶中的表观分散行为和聚集态。通过研究有机荧光分子BBOT在介电常数从2到81的几种不同介质环境中的吸收和发射光谱的变化,揭示了BBOT在二氧化硅凝胶中吸收和发射主峰位相对于其在共溶剂1,4二氧六环中红移的原因是由于BBOT分子的电子基态比其激发态极性弱、与极性较大的二氧化硅凝胶相互作用的结果。薄膜发光强度随BBOT掺杂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在6×10-3M时达到最强。通过SEM技术表明,在掺杂浓度6×10-3M及以下薄膜没有相分离,仅在10-2M时出现BBOT分子聚集形成的针状结晶形貌。本研究表明杂化薄膜通过纳米多孔二氧化硅的"笼"的作用获得BBOT有机分子在二氧化硅凝胶中的高度分散而抑制其浓度猝灭,得到高强度蓝色发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凝胶 SIO2 有机荧光分子 bbot 高度分散 光致发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