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市PM_(2.5)水溶性有机物污染特征 被引量:52
1
作者 余学春 贺克斌 +2 位作者 马永亮 段凤魁 杨复沫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3-57,共5页
用离子色谱技术对北京市2001~2002年大气PM25中7种水溶性有机物(WSOC)(甲酸、乙酸、甲磺酸、乙二酸、丙二酸、丁二酸、戊二酸)及12种无机离子(F-、Cl-、NO2-、NO3、SO2-3、SO2-4、PO3-4、Na+、NH+4、K+、Mg2+、Ca2+)的污染水平进行了... 用离子色谱技术对北京市2001~2002年大气PM25中7种水溶性有机物(WSOC)(甲酸、乙酸、甲磺酸、乙二酸、丙二酸、丁二酸、戊二酸)及12种无机离子(F-、Cl-、NO2-、NO3、SO2-3、SO2-4、PO3-4、Na+、NH+4、K+、Mg2+、Ca2+)的污染水平进行了同步测定.结果表明,SO2-4、NO-3及NH4+为PM2.5中主要的水溶性物种,分别占PM2.5质量的10.6%、7.4%和5.7%;7种WSOC的浓度为0.011~0.118μ.g/m3,占PM2.5质量浓度的0.01%~0.1%,其中浓度最高的为乙二酸,其次为乙酸、丙二酸、丁二酸等;对PM2.5各化学组分浓度的季节变化特征的分析表明,PM2.5及OC的高浓度污染均出现在冬季采暖期,而WSOC则出现在夏季;对乙二酸与其他各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乙二酸与SO2-4、K+、NH4+、NO-3有较强的线性相关性(r=0.83,0.57,0.49,0.33),而与Cl-、Na+、Mg2+、Ca2+、EC、OC相关性较差(r=0.24,0.22,0.12,0.05,0.13,0.10).由乙二酸季节变化特征及与其他物种相关性等特征初步推断,北京市PM2.5二元羧酸的主要来源为光化学反应而形成的二次污染物,而非来源于机动车、海盐或土壤的一次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WSOC 硫酸盐 OC/bc 乙二酸
下载PDF
降水对江浙沪PM2.5的清除效率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范凡 陆尔 +1 位作者 葛宝珠 王自发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8-186,共9页
为了解不同程度的降水对江浙沪地区大气PM 2.5 的清除作用,搜集了2014—2016年该地区41个城市的降水和PM 2.5 观测数据,通过对比 2 a 非降水和全时段PM 2.5 平均浓度的差异,发现前者显著高于后者,说明降水对该地区PM 2.5 具有清除作用... 为了解不同程度的降水对江浙沪地区大气PM 2.5 的清除作用,搜集了2014—2016年该地区41个城市的降水和PM 2.5 观测数据,通过对比 2 a 非降水和全时段PM 2.5 平均浓度的差异,发现前者显著高于后者,说明降水对该地区PM 2.5 具有清除作用。利用降水前与降水期间PM 2.5 的浓度差异作为降水对PM 2.5 的清除率,降水后与降水期间的浓度差异作为雨后浓度回升的增加率,分别研究了目标区域不同时期、不同降雨量以及不同降雨时长对PM 2.5 的清除效果。结果显示:(1)与江浙沪南部地区不同的是,北部地区降水清除率与降水前浓度存在正相关,降水后浓度的增加与当地的排放量呈正相关。(2)当降水量为30 mm或者降水时长为 36 h 时,清除率增幅减缓,说明降水对PM 2.5 的清除效率存在着阈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降水 清除率 江浙沪地区
下载PDF
成都西南城郊黑碳和PM2.5浓度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8
3
作者 杨淼琳 张小玲 袁亮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20年第5期509-523,共15页
四川盆地是我国灰霾和大气污染易发和频发区之一,目前关于本地区黑碳气溶胶(black carbon,BC)的相关研究较少。利用2017年11月—2018年12月成都西南城郊地区黑碳气溶胶以及PM2.5观测资料,结合气象资料和其他污染物浓度资料,分析BC和PM2.... 四川盆地是我国灰霾和大气污染易发和频发区之一,目前关于本地区黑碳气溶胶(black carbon,BC)的相关研究较少。利用2017年11月—2018年12月成都西南城郊地区黑碳气溶胶以及PM2.5观测资料,结合气象资料和其他污染物浓度资料,分析BC和PM2.5浓度,BC浓度在PM2.5浓度中所占比例(黑碳占比)的季节、月、日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BC逐小时浓度范围为0.18—40.51μg∙m^(−3),平均值为(5.26±4.68)μg∙m^(−3),本底浓度为3.34μg∙m^(−3)。PM2.5逐小时浓度范围为1.00—344.50μg∙m^(−3),平均值为(60.02±46.91)μg∙m^(−3),本底浓度为33.38μg∙m^(−3)。日变化均呈“白天低,早晨、夜间高”的变化特征,其中冬季浓度最高,春、秋季次之,夏季浓度最低。(2)黑碳占比均值为9.16%±5.13%,白天黑碳占比低,夜间黑碳占比高,且夏季最高,冬季最低。随着空气污染加重,冬季占比缓慢增加,其他三季占比减小。(3)BC与NO2和CO相关性较好,表明西南城郊BC排放主要受机动车尾气、生物质燃烧影响。BC和SO2相关系数偏小,燃煤等工业源排放对西南城郊BC的贡献较小。(4)风速、温度和湿度与BC浓度均有很好的相关性,其中风速对BC浓度的影响最大,当风速小于2.0 m∙s^(−1)时,BC浓度值明显偏高;BC浓度大于20.00μg∙m^(−3)的高值区主要集中在西北、西南以及东北风向上,即:偏东北方向市中心大气中的污染物,以及西南方向远郊地区的污染物可能对西南城郊高浓度黑碳的贡献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碳 黑碳占比 细粒子 变化特征 气象因子
下载PDF
济南市区黑碳污染变化特征及来源解析
4
作者 张淼 王桂霞 +6 位作者 王昌伟 贺艳云 许艳芳 李琪 许杨 张俊骁 张桂芹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60-572,共13页
黑碳(BC)作为细颗粒物(PM2.5)的重要来源之一,探究其变化特征及来源对PM2.5管控具有指导意义。为了研究济南市区大气黑碳颗粒物污染变化特征及来源,于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济南市区选择市中心站(1#)利用Magee公司AE33型黑碳仪对黑碳... 黑碳(BC)作为细颗粒物(PM2.5)的重要来源之一,探究其变化特征及来源对PM2.5管控具有指导意义。为了研究济南市区大气黑碳颗粒物污染变化特征及来源,于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济南市区选择市中心站(1#)利用Magee公司AE33型黑碳仪对黑碳浓度展开了在线连续观测,还开展了PM2.5、氮氧化物(NOx)、一氧化碳(CO)质量浓度的同步在线观测,获得了市区黑碳浓度变化特征,探究了BC与主要大气污染物的关系,并结合省中心站(2#)BC监测,定量解析了济南市区BC排放来源的日变化特征,同时选取典型污染过程研究不同排放源黑碳的传输影响。结果表明,整个观测时段1#BC平均质量浓度为(1.86±1.21)μg·m^(-3),BC与PM2.5和CO呈正相关关系。BC质量浓度呈现明显的年、季节、周和日变化特征,2021年BC较2020年下降约0.28μg·m^(-3),下降比例为14%,BC质量浓度春(1.47±0.51)μg·m^(-3)<夏(1.60±0.43)μg·m^(-3)<秋(1.99±0.77)μg·m^(-3)<冬(2.48±1.17)μg·m^(-3);BC受交通早晚高峰的影响呈现双峰型日变化特征,春夏季周末浓度高于工作日,具有比较明显的“周末效应”。源解析结果表明,交通排放为BC主要来源,2020年和2021年BC交通源贡献均值占比(BCtraffic/BC)夏(0.81)>秋(0.79)>春(0.76)>冬(0.67),不同季节BCtraffic日变化特征也证实了交通源对BC贡献占主导作用,2#省中心站与1#市中心站变化相似,但受交通流量与工业源影响BC浓度通常高于1#市中心站,典型PM2.5污染期间BC除受近距离局地排放源影响外,还有济南北部、德州市和河北衡水市传输影响。风场对BCtraffic和BCnontraffic浓度的影响显示该站点以周边源排放为主,BCtraffic受西南方向的旅游路隧道及东北方向舜华路等交通繁忙路段排放影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碳(bc) 时空变化特征 bc/pm2.5 来源解析 浓度权重轨迹分析 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
下载PDF
A method for estimating the fraction of mineral dust in particulate matter using PM2.5-to-PM10 ratios 被引量:6
5
作者 Nobuo Sugimoto Atsushi Shimizu +1 位作者 Ichiro Matsui Masataka Nishikawa 《Particu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5期114-120,共7页
A simple method for estimating the contributions of mineral dust to PM2.5, PM10, or TSP is presented. The method is based on the assumption of external mixing of two types of particles with different PM2.5/PM10 ratios... A simple method for estimating the contributions of mineral dust to PM2.5, PM10, or TSP is presented. The method is based on the assumption of external mixing of two types of particles with different PM2.5/PM10 ratios, The method was applied to local and transported dust events observed in Tsukuba, Japan, and was compared with collocated polarization lidar measurements. The method was then applied to three dust events that occurred in Oki, Rishiri, and Ochiishi,Japan, in 2012.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ethod was useful for detecting mineral dust and for qualitatively describing the mixing of dust with anthropogenic aeroso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neral dust pm2.5 dust fraction pm2.5 to pm10 ratio Atmospheric mixing Lidar Depolarization ratio
原文传递
儿童呼吸健康与颗粒物中元素浓度的关联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胡伟 魏复盛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期8-12,共5页
通过两步回归法研究了儿童呼吸健康与 PM2 .5和 PM2 .5- 1 0 中元素浓度的统计关联。发现了哮喘、支气管炎、气喘、慢性咳嗽和慢性咳痰与污染元素、土壤元素的某些关联性。比较了粗、细颗粒物中元素与呼吸健康反应之间的异同。提出了解... 通过两步回归法研究了儿童呼吸健康与 PM2 .5和 PM2 .5- 1 0 中元素浓度的统计关联。发现了哮喘、支气管炎、气喘、慢性咳嗽和慢性咳痰与污染元素、土壤元素的某些关联性。比较了粗、细颗粒物中元素与呼吸健康反应之间的异同。提出了解释土壤元素与健康反应之间正向关联性的“土壤粒子团”假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卫生学 呼吸健康 pm2.5 pm2.5-10 元素 比数比
下载PDF
超低排放燃煤电厂一次颗粒物和黑碳实时排放特征 被引量:9
7
作者 刘晋宏 孔少飞 +10 位作者 冯韵恺 严沁 覃思 刘玺 牛真真 郑淑睿 吴方琪 姚立全 曾昕 燕莹莹 祁士华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6-66,共11页
燃煤电厂是大气一次污染物的重要排放源,其超低排放改造改变了大气颗粒物排放特征。为满足当前高时间分辨率排放清单构建的需要,燃煤电厂颗粒物实时排放质量浓度及关键组分比值亟需更新。本研究基于稀释通道采样系统,对某超低排放改造... 燃煤电厂是大气一次污染物的重要排放源,其超低排放改造改变了大气颗粒物排放特征。为满足当前高时间分辨率排放清单构建的需要,燃煤电厂颗粒物实时排放质量浓度及关键组分比值亟需更新。本研究基于稀释通道采样系统,对某超低排放改造后的燃煤电厂开展实测,获得该燃煤电厂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超细颗粒物(PM1.0)和黑碳(BC)的实时排放质量浓度,更新各污染物排放因子,分析PM1.0/PM2.5、PM2.5/PM10和BC/PM2.5质量浓度比值(文中以上比值均为质量浓度比值)日变化。结果表明,上述污染物排放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5.0±6.0)mg/m^3、(5.0±5.9)mg/m^3、(4.9±5.9)mg/m^3和(36.6±28.3)μg/m^3;对应的排放因子分别为0.03 kg/t、0.03 kg/t、0.03 kg/t和0.2 mg/kg。该燃煤电厂颗粒物排放质量浓度表现出明显的日间变化,高值时段(20:30至次日10:30)PM2.5平均质量浓度是低值时段(10:30~20:30)的12.2倍,推测可能与不同时段的污染控制措施效率变动有关。作为不完全燃烧的产物,黑碳排放高值时段(06:00~12:00和14:30~19:00)的质量浓度是低值时段(00:00~05:00)相应值的1.5~2.4倍,推测与煤的添加和锅炉燃烧效率有关。颗粒物及组分质量浓度的日变化在构建高时间分辨率排放清单时需予以考虑。本研究实测所得PM2.5/PM10和BC/PM2.5比值分别为1.00±0.01和0.03±0.04,均远高于清单编制技术手册中推荐的燃煤电厂相应比值0.3和0.002,采用现有清单编制技术手册的相应比值可能低估了燃煤电厂细颗粒物和黑碳排放,需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排放燃煤电厂 一次颗粒物 黑碳 排放因子 bc/pm2.5比值
下载PDF
上海市大气污染物时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兰剑 乔利平 +1 位作者 郝继宗 孟祥龙 《广州化工》 CAS 2020年第24期123-127,160,共6页
利用2014至2015年上海市监测站数据,对城区大气污染物的特征及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PM 2.5、PM 10和BC在2015年平均浓度分别为50.90、68.24和2.89μg/m 3,较2014年分别降低了1.90%、4.01%和7.09%。观测期间SO 2、NO、NO 2和O 3... 利用2014至2015年上海市监测站数据,对城区大气污染物的特征及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PM 2.5、PM 10和BC在2015年平均浓度分别为50.90、68.24和2.89μg/m 3,较2014年分别降低了1.90%、4.01%和7.09%。观测期间SO 2、NO、NO 2和O 3的均值分别为17.33、13.15、45.68和70.75μg/m 3。与O 3相反,其他污染物呈典型的冬季高夏季低的特征。PM 2.5、PM 10、BC和NO X浓度都呈早晚双峰模式,与城市机动车尾气排放相关。冬季从西部和西北部的江苏、山东和京津冀地区远距离传输高浓度的PM 2.5颗粒物,在不利的气象条件下大气污染更加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 2.5 bc 季节变化 气象条件 聚类分析
下载PDF
结合激光雷达分析上海地区一次连续浮尘天气过程 被引量:13
9
作者 马井会 顾松强 +2 位作者 陈敏 施红 张国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85-1096,共12页
通过分析2010年3月至20日至3月22日上海地区一次典型的连续浮尘天气过程,利用激光雷达数据资料反演得到的气溶胶消光系数图和垂直廓线图,结合地面气象数据和气溶胶观测资料以及卫星遥感资料,初步得出了此次连续浮尘天气形成的原因。外... 通过分析2010年3月至20日至3月22日上海地区一次典型的连续浮尘天气过程,利用激光雷达数据资料反演得到的气溶胶消光系数图和垂直廓线图,结合地面气象数据和气溶胶观测资料以及卫星遥感资料,初步得出了此次连续浮尘天气形成的原因。外源性输入和垂直风场分布是导致此次浮尘天气发生的重要原因,大气层结变化决定着浮尘天气发生的强度,当存在接地逆温时,浮尘天气维持,而太阳辐射强度变化决定着边界层高度的变化。第一次浮尘过程以大颗粒污染为主,且在消光作用中散射性气溶胶的贡献大于吸收性气溶胶,而第二次回流浮尘过程则PM2.5比重上升,吸收性气溶胶对消光系数的贡献与散射性气溶胶大体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尘 激光雷达 消光系数 pm10 pm2.5 黑碳(bc)
下载PDF
道路环境黑碳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
10
作者 田灵娣 樊守彬 +2 位作者 郭津津 张东旭 孙改红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858-2864,共7页
为了分析道路环境黑碳浓度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在北京APEC会议期间及前后对道路环境黑碳(BC)、NO_x及PM2.5浓度进行测量,同时调查道路车流信息及气象数据,应用相关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排放强度计算等方法分析了机动车限行和气象... 为了分析道路环境黑碳浓度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在北京APEC会议期间及前后对道路环境黑碳(BC)、NO_x及PM2.5浓度进行测量,同时调查道路车流信息及气象数据,应用相关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排放强度计算等方法分析了机动车限行和气象条件对路边BC浓度的影响。结果显示:监测期间北土城东路路边的BC平均浓度为7.44μg·m^(-3),限行期间10 d的平均浓度为4.43μg·m(-3),非限行期间21天的平均浓度为8.87μg·m(-3),机动车限行期间BC浓度下降50%。道路环境BC浓度高峰值分别出现在06:00—09:00和18:00—21:00,路边BC浓度与NO_x和PM_(2.5)浓度具有正线性相关性。限行期间总车流量下降52%,重型车辆流量变化不大,由于车流量下降和车速升高机动车尾气BC排放强度降低约15%。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情景分析结果显示限行期间气象条件和限行措施对BC浓度下降的贡献率分别为56%和30%,非限行期间如果采取限行措施可以使路边BC浓度下降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碳(bc) pm2.5 道路环境 影响因素 北京
原文传递
SPATIAL AND SEASONAL DISTRIBUTIONS OF ATMOSPHERIC CARBONACEOUS AEROSOLS IN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CHINA 被引量:25
11
作者 JunjiCao ShunchenqLee +3 位作者 KinfaiHo ShichunZou XiaoyeZhang JianguoPan 《China Particu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03年第1期33-37,共5页
Concentrations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organic carbon (OC) and elemental carbon (EC) in atmospheric particles were measured at 8 sites in four cities (Hong Kong, Guangzhou, Shenzhen and Zhuhai) of Pearl River Del... Concentrations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organic carbon (OC) and elemental carbon (EC) in atmospheric particles were measured at 8 sites in four cities (Hong Kong, Guangzhou, Shenzhen and Zhuhai) of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PRDR), China during 2001 winter period and 2002 summer period. PM2.5 (particie diameter smaller than 2.5 um) and PM10 (particie diameter smaller than 10 um) samples were collected on pre-fired quartz filters with mini-volume samplers and analyzed using thermal optical reflectance (TOR) method. The average PM2.5and PM10 Ievel were 60.1 and 93.1 μg·m-3, respectively, with PM2.5 constituting 65.3% of the PM10 mass. The average OC and EC concentrations in PM2.5 were 12.0 and 5.1 μg·m-3, respectively, while those in PM10 were 16.0 and 6.5 μg·m-3, respectively. The carbo-naceous aerosol accounted for 37.2% of the PM2.5 and 32.8% of the PM10.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s of OC and EC were observed at Guangzhou city in both vvinter and summer seasons. The average OC/EC ratios were 2.4 for PM2.5 and 2.5 for PM10, indicating the presence of 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s. The OC and EC in PRDR were found to be strongly correlated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 0.6), which implied that similar emission source contribute to the ambient carbon partic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pm10 Organic carbon Elemental carbon OC/EC ratio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原文传递
Exposure to air pollutants in Vietnam:Assessing potential risk for tourists 被引量:5
12
作者 Pallavi Pant Whitney Huynh Richard E.Peltier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11期147-154,共8页
Tourism can form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a nation's GDP, and Vietnam is among the most visited countries in Southeast Asia. Most studies on personal exposure focus o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or occupational cohorts... Tourism can form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a nation's GDP, and Vietnam is among the most visited countries in Southeast Asia. Most studies on personal exposure focus o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or occupational cohorts with exposure to specific pollutants. However, short-term exposure to air pollutants while visiting regions with high levels of air pollution can lead to acute health effects. A personal exposure study was conducted across three cities in Vietnam to estimate exposure to particulate matter (PM2.5) and black carbon for tourists. Measurements were conducted during the wet season in 2014 in Ho Chi Minh City, Da Lat and Nha Trang using portable instrumentation. Average 24-hr PM2.5 and BC exposures were estimated as 18.9 ± 9.24 and 3.41 ± 1.33 μg/m3 and among the three cities, Ho Chi Minh was found to have the highest PM2.5 concentrations. Environmental tobacco smoke, commuting and street food stands were found to contribute to highest levels of exposure to PM2.s and BC across all c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ETNAM pm2.5 bc EXPOSURE ETS Commut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