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CC_AGCM2.0.1模式系统对江淮梅雨期降水的模拟能力 被引量:6
1
作者 沈瑱 张耀存 +1 位作者 肖卉 周孝评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336-1342,共7页
文章通过累积频率方法定义江淮地区观测和模拟的梅雨期,分析国家气候中心大气模式BCC_AGCM2.0.1对我国东部地区暴雨、大雨、中雨和小雨四种等级降水的模拟能力。由于模式的模拟环流背景与实际不同,导致模拟的降水峰值时期与梅雨期有偏差... 文章通过累积频率方法定义江淮地区观测和模拟的梅雨期,分析国家气候中心大气模式BCC_AGCM2.0.1对我国东部地区暴雨、大雨、中雨和小雨四种等级降水的模拟能力。由于模式的模拟环流背景与实际不同,导致模拟的降水峰值时期与梅雨期有偏差,因此通过累积频率方法定义模拟的梅雨期,模拟梅雨期为6月1候至6月3候,而实际观测梅雨期6月5候至7月2候,模拟期较实际梅雨期提前了20天。模拟结果表明模拟的我国东部总降水量偏少,总雨日数偏多,主要是由于模拟的暴雨日数偏少,小雨日数偏多;观测的江淮地区近40年来暴雨、大雨和中雨呈上升趋势,小雨呈下降趋势,模式模拟的不同等级降水变化趋势与观测相反,暴雨、大雨和中雨呈下降趋势,小雨呈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cc_agcm2.0.1 江淮梅雨 不同等级降水 雨日
下载PDF
气溶胶—气候耦合模式系统BCC_AGCM2.0.1_CAM气候态模拟的初步评估 被引量:5
2
作者 赵树云 智协飞 +2 位作者 张华 王志立 王在志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65-277,共13页
本文讨论了国家气候中心第二代大气环流模式BCC_AGCM2.0.1和加拿大气溶胶理化模式CAM所组成的耦合模式系统对5种典型气溶胶(硫酸盐、黑碳、有机碳、沙尘和海盐)和气候要素的模拟效果。结果表明,耦合系统对5种典型气溶胶的模拟总体上比... 本文讨论了国家气候中心第二代大气环流模式BCC_AGCM2.0.1和加拿大气溶胶理化模式CAM所组成的耦合模式系统对5种典型气溶胶(硫酸盐、黑碳、有机碳、沙尘和海盐)和气候要素的模拟效果。结果表明,耦合系统对5种典型气溶胶的模拟总体上比较合理,尤其是对硫酸盐、沙尘和海盐的模拟比BCC_AGCM2.0.1原有的月平均气溶胶资料有很大的改进。耦合系统模拟的全球平均气候态参量与观测/再分析资料比较一致,在总云量、陆地表面温度和降水等方面要略优于原月平均气溶胶资料的模拟结果。耦合系统对沙尘和海盐气溶胶模拟的改进使得撒哈拉沙漠和南半球中纬度海洋大气顶净太阳辐射的模拟也有所改进,而这将直接影响地表温度尤其是陆地表面温度。而不同气溶胶方案在赤道海洋上引起的云反馈不仅引起辐射的改变,还将对降水产生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BCC_AGCM2 0 1_CAM耦合模式系统 模式评估
下载PDF
全球和中国地区PM_(2.5)时空变化特征的模拟 被引量:6
3
作者 杨冬冬 张华 +1 位作者 沈新勇 赵树云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90-999,共10页
利用气溶胶-气候耦合模式BCC_AGCM2.0.1_CUACE/Aero,模拟了1850~1980和1980~2010年PM_(2.5)及其人为和自然气溶胶柱含量的时空变化,并分析了人为和自然气溶胶对这种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1850~1980年,大部分陆地范围人为PM_(2.5... 利用气溶胶-气候耦合模式BCC_AGCM2.0.1_CUACE/Aero,模拟了1850~1980和1980~2010年PM_(2.5)及其人为和自然气溶胶柱含量的时空变化,并分析了人为和自然气溶胶对这种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1850~1980年,大部分陆地范围人为PM_(2.5)的柱含量有所增加,尤其是北美东部、欧洲和中国东部等地区,人为PM_(2.5)增加地更明显,且以夏季最为明显;自然PM_(2.5)的变化主要分布在几大沙漠地区,以春、夏季最为显著;人为气溶胶对总PM_(2.5)变化的贡献在秋季最大,达94%,夏、冬季次之,分别为46%和41%,春季最小,仅占28%.1980~2010年,人为PM_(2.5)在东亚、东南亚等地区均有所增加,春夏季较为显著,在欧洲中部和北美东部有所减少,且以夏季减少最为明显;自然PM_(2.5)在沙漠地带有显著的变化,以春季最为明显;人为PM_(2.5)的变化对总变化的贡献相比之前有所减少,四季均小于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人为气溶胶 自然气溶胶 bcc_agcm2.0.1_CUACE/Aero
下载PDF
延伸期预报中大气初值与海温边值的相对作用 被引量:5
4
作者 汪栩加 郑志海 +2 位作者 封国林 顾伯辉 赵玉衡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1-122,共12页
初始条件记忆和下垫面条件是延伸期可预报性的主要来源,它们在不同时段、不同区域的相对作用存在明显不同。利用中国国家气候中心最新一代大气环流模式BCC_AGCM,设计了由4组不同大气初值与海温边值构成的组合试验,研究了(大气)初值与(海... 初始条件记忆和下垫面条件是延伸期可预报性的主要来源,它们在不同时段、不同区域的相对作用存在明显不同。利用中国国家气候中心最新一代大气环流模式BCC_AGCM,设计了由4组不同大气初值与海温边值构成的组合试验,研究了(大气)初值与(海温)边值对全球不同区域延伸期预报的相对作用。结果显示,模式预测技巧在3周以内强烈依赖于初值。在相同的边值条件强迫下,不同初值在月内尺度上的预测技巧差异非常明显,且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初值仍然能够提供一定的预测信息。从全球来看,边值强迫对预测技巧的影响从一周左右开始。在低层的850 hPa高度场上,边值的作用在热带地区于第4—5候与初值相当,其他区域的边值影响达到与初值相当的时间滞后于热带地区;在北半球500 hPa高度场上,边值的作用在热带地区第5候前后达到与初值作用相当,其他区域这个时间则推迟至第6候前后,比对低层的影响时间滞后1—2候;对于东亚地区而言,边值的贡献在第2候就已显现,对预测技巧产生了明显的改进。在延伸期尺度上,边值强迫主要作用的区域为低纬度区域,且对500 hPa高度场的影响更为稳定,在该区域第5候以后有较为明显的改进。初值与边值对延伸期预报都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认识初、边值条件的相对作用能够为延伸期预报的改进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伸期预报 初值 边值 BCC_AGCM
下载PDF
两个大气环流模式SAMIL和BCC_AGCM对北半球冬季极涡振荡的模拟对比 被引量:5
5
作者 刘玉镇 任荣彩 何编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91-1206,共16页
基于与NCEP再分析资料的比较,本文利用大气环流模式SAMIL和北京气候中心大气环流模式BCC_AGCM的1950~1999年的AMIP试验模拟数据,对北半球冬季环流及平流层极涡振荡的模拟性能进行了评估分析。结果表明两个模式都可以再现北半球环流基... 基于与NCEP再分析资料的比较,本文利用大气环流模式SAMIL和北京气候中心大气环流模式BCC_AGCM的1950~1999年的AMIP试验模拟数据,对北半球冬季环流及平流层极涡振荡的模拟性能进行了评估分析。结果表明两个模式都可以再现北半球环流基本型以及环流振荡的主导模态。对冬季气候平均态的模拟,两个模式模拟的热带—热带外温度梯度均偏大,极夜急流偏强,极涡偏冷偏强;100~20hPa平均位势高度场谐波分析表明两个模式模拟的行星波偏弱;气候平均的10hPa极夜急流均存在1个月的季节漂移,200hPa副热带西风急流较NCEP偏弱。两个模式模拟的环流变化的主导模态均代表极涡振荡,SAMIL极涡振荡的强度大于BCC_AGCM,BCC_AGCM极涡振荡的频率要高于SAMIL。连续功率谱分析表明,NCEP资料中极涡振荡存在4.6个月的显著周期,相应地,SAMIL中为5.5个月的显著周期,BCC_AGCM中为4.8个月。NCEP资料中的极涡振荡主要发生在12~3月,SAMIL模拟的极涡振荡主要发生在2~3月,BCC_AGCM模拟的极涡振荡主要发生在2~4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MIL BCC_AGCM 平流层极涡振荡
下载PDF
不同分辨率BCC_AGCM模式对东亚区域垂直云量的模拟 被引量:4
6
作者 孙国荣 李昀英 +2 位作者 寇雄伟 方乐锌 高翠翠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5-187,共13页
基于ISCCP(International Satellite Cloud Climatology Project)和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资料分析了BCC_AGCM2.1(Beijing Climate Center_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2.1)和BCC_AGCM2.2模... 基于ISCCP(International Satellite Cloud Climatology Project)和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资料分析了BCC_AGCM2.1(Beijing Climate Center_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2.1)和BCC_AGCM2.2模拟的云在东亚的垂直分布特点,并探讨了误差来源。两个模式大体上模拟出了总云量的分布形势,较好地模拟出了垂直方向上云量大值带随地形的变化特点,但模拟的总云量偏少。AGCM2.2模拟的云量整体上小于AGCM2.1,除复杂地形外AGCM2.2没有体现出高分辨率的优势。模式对中国东部环流场的模拟效果差导致模拟的云量偏少,尤其是AGCM2.2。模拟的对流层高层相对湿度明显偏大导致高层云量偏大。模式在近海面模拟的相对湿度偏小,四川盆地及周围地区冷季模拟的水汽含量偏少,因而模拟的云量偏少。模式云量对相对湿度的响应能力较好,模拟出了云量对垂直速度和稳定度的响应,但地区差异不明显。模式的云参数化方案中云与相对湿度的关系系数需要调整,应更利于云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 BCC_AGCM模式 垂直云量
下载PDF
基于GPU-OpenACC的气候模式加速优化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肖洒 魏敏 +2 位作者 邓帅 徐达 张晨琛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001-1008,共8页
为使数值模式适应异构架构在高性能计算领域的快速发展趋势,本文基于OpenACC语言,对气候模式BCC_AGCM3.0中动力框架三段程序段进行GPU加速优化试验。通过异步执行设置、循环内移、数据管理及向量参数化配置等方式,对模式中计算密集部分... 为使数值模式适应异构架构在高性能计算领域的快速发展趋势,本文基于OpenACC语言,对气候模式BCC_AGCM3.0中动力框架三段程序段进行GPU加速优化试验。通过异步执行设置、循环内移、数据管理及向量参数化配置等方式,对模式中计算密集部分程序段进行GPU加速并行化,并进行了优化运行效率对比及正确性验证。试验结果表明,BCC_AGCM3.0模式中三段程序段GPU加速后效率提升均在3倍以上,BCC_AGCM气候模式全球涡度均方根相对误差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加速方法及策略对于数值天气气候模式在异构环境下的移植与优化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CC_AGCM GPU OpenACC 异构
下载PDF
月动力延伸预测模式业务系统DERF2.0对中国气温和降水的预测性能评估 被引量:53
8
作者 何慧根 李巧萍 +2 位作者 吴统文 唐红玉 胡泽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50-964,共15页
基于国家气候中心第二代月动力延伸预测模式业务系统(DERF2.0)开展的1982~2010年的回报试验结果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669个台站气象观测资料,利用距平相关系数ACC、平均方差技巧评分MSSS、距平符号一致率R和短期气候预测业务分级检... 基于国家气候中心第二代月动力延伸预测模式业务系统(DERF2.0)开展的1982~2010年的回报试验结果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669个台站气象观测资料,利用距平相关系数ACC、平均方差技巧评分MSSS、距平符号一致率R和短期气候预测业务分级检验Pg等4种方法综合评估了DERF2.0系统对中国的气温和降水的预测性能。结果表明,DERF2.0模式对气温的总体预测效果较好,对气温的预测性能较DERF1.0模式有了较明显的提升。与过去全国的短期气候预测业务评分相比,DERF2.0对气温和降水的预测都有所提高。与气温相比,DERF2.0对降水的预测性能相对较差,对降水的预测水平与DERF1.0相接近。DERF2.0对发生在1998年和2006年的极端旱、涝个例年也有一定的预测能力,且对气温的预测明显好于降水。从空间上来看,DERF2.0在西南地区的确定性预测效果较差,模式仍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CC-AGCM 月动力延伸 DERF2.0 月预测 预测性能
下载PDF
未来全球PM2.5浓度时空变化特征的模拟 被引量:5
9
作者 杨冬冬 赵树云 +1 位作者 张华 沈新勇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201-1212,共12页
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IPCCAR5)给出的气溶胶及其前体物的不同排放情景RCP2.6(低排放)、RCP4.5(中等排放)和RCP8.5(高排放),利用国家气候中心的气溶胶-气候在线耦合模式,分别模拟了2010~2030和2030~2050年总PM_(2... 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IPCCAR5)给出的气溶胶及其前体物的不同排放情景RCP2.6(低排放)、RCP4.5(中等排放)和RCP8.5(高排放),利用国家气候中心的气溶胶-气候在线耦合模式,分别模拟了2010~2030和2030~2050年总PM_(2.5)(人为和自然PM_(2.5)的总和)及其中人为和自然气溶胶柱含量的时空变化,并预估了的绿色排放情景RCP4.5下中国地区人为和自然气溶胶对总PM_(2.5)浓度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在3种排放情景下,2010~2030年PM_(2.5)柱含量变化的空间分布基本相似.在欧洲、北非及其西侧的洋面上,PM_(2.5)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以北非及其西侧的洋面上的增加最为明显,而阿拉伯半岛东部PM_(2.5)则明显减少.在RCP4.5排放情景下,中国地区年均PM_(2.5)地表浓度的减少量约为2.55μg/m^3,其中人为气溶胶的贡献约为28%,自然气溶胶的贡献约为72%.2030~2050年,3种排放情景下PM_(2.5)柱含量变化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在RCP4.5和RCP8.5放情景下,非洲北部及其西侧洋面的PM_(2.5)显著增加,而东亚地区的PM_(2.5)显著减少,而RCP2.6排放情景与前2种情景的结果区别很大.在RCP4.5排放情景下,中国地区PM_(2.5)及其中人为和自然气溶胶均在2010~2030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而且人为气溶胶在其中的贡献(约为34%)也有所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人为气溶胶 自然气溶胶 BCC_AGCM2.0_CUACE/Aero
下载PDF
MJO对我国降水影响的季节调制和动力-统计降尺度预测 被引量:11
10
作者 吴捷 任宏利 +1 位作者 许小峰 高丽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37-751,共15页
利用1981—2016年中国区域CN05.1格点降水资料和EAR-Interim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季节循环对于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MJO)对我国降水影响的调制作用,并基于模式对MJO的预报建立了针对延伸期降水的动力-统计降尺度模型。结果表明,MJO对我国季... 利用1981—2016年中国区域CN05.1格点降水资料和EAR-Interim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季节循环对于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MJO)对我国降水影响的调制作用,并基于模式对MJO的预报建立了针对延伸期降水的动力-统计降尺度模型。结果表明,MJO对我国季节内降水异常的影响明显受到季节循环的调制。当MJO对流在热带印度洋活跃时,我国降水偏多的区域随季节由南向北推进;当MJO对流位于海洋性大陆地区时,在秋、冬季我国东部和高原大部分地区降水异常偏少,而到了春、夏季该关系反转。MJO对流和基本气流(特别是副热带西风急流)的位置和强度的变化所引起热带外环流响应的不同是造成这种季节性差异的重要原因。模式检验表明,BCC_AGCM2.2对目标候MJO的预报技巧可达18d以上,在此基础上利用模式预报MJO信息构建了随季节演变滚动的MJO动力-统计降尺度预测模型。独立样本检验表明,该模型在较长时效(10~20d)下对MJO高影响区低频降水异常的预报技巧高于模式的直接预报,特别是在MJO活跃时期对降水预报技巧的提升更加明显,这为MJO信号释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JO 季节调制 BCC二代大气环流模式(BCC_AGCM2.2) 动力-统计降尺度模型 延伸期预报
下载PDF
BCC_AGCM大气环流模式异构众核加速技术 被引量:3
11
作者 肖洒 魏敏 《气象科技》 2018年第2期245-249,417,共6页
针对未来高性能计算在CPU混合架构上的发展趋势,本文对大气环流模式BCC_AGCM中的部分核心段在混合架构的神威·太湖之光高性能计算机系统上进行众核加速分析与优化。文中以核心段quad为例,通过对代码内容结构重写和使用OpenACC语言... 针对未来高性能计算在CPU混合架构上的发展趋势,本文对大气环流模式BCC_AGCM中的部分核心段在混合架构的神威·太湖之光高性能计算机系统上进行众核加速分析与优化。文中以核心段quad为例,通过对代码内容结构重写和使用OpenACC语言对程序进行运行指示的方式,将该核心段成功移植加速并通过了结果正确性验证。结果表明,使用OpenACC语言能够以对源代码的较小改动来获得一定的加速比,在异构环境中源代码优化加速提升的效果取决于程序结构、循环并行颗粒度以及地址连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架构 神威·太湖之光 BCC_AGCM OpenACC
下载PDF
BCC_GCM2.1模式对平流层环流变化特征的数值模拟及其模式评估 被引量:4
12
作者 陆春晖 丁一汇 张莉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9-61,共13页
使用国家气候中心大气环流模式BCC_AGCM2.1的30年模拟试验资料,对平流层纬向环流场、高空急流、极涡及爆发性增温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并使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的再分析资料对模式输出结果进... 使用国家气候中心大气环流模式BCC_AGCM2.1的30年模拟试验资料,对平流层纬向环流场、高空急流、极涡及爆发性增温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并使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的再分析资料对模式输出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在观测海温、二氧化碳、气溶胶等外强迫地驱动下,BCC模式能够很好地再现出与再分析资料一致的平流层纬向平均风场、温度场的分布特征和季节变化过程;模拟得到的温度廓线和高空急流与再分析资料的主要差别出现在南、北半球冬季的中高纬度地区;模拟得到的平流层温度普遍偏低,主要的差异位于对流层顶区域和平流层高层。(2)模拟的对流层上层的副热带急流位置偏南、强度也偏弱,而平流层中的绕极极夜急流则位置偏北、强度更大。这样的急流分布特征使模拟的行星波向赤道的波导更强,向极的波导偏弱;同时由于模式中本身可以形成的行星波就比再分析资料弱,因此导致模拟结果中北半球冬季的平流层极涡更加稳定、极区温度更低。(3)BCC模式对于平流层极涡的季节变化特征模拟得较好,但对强极涡扰动过程,即北半球冬季的平流层爆发性增温(SSW)事件则模拟效果不佳,不论是增温事件出现的频率,还是增温的时间、强度,模拟结果和再分析资料都还存在一定偏差,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CC_AGCM2 1 平流层气候 平流层极涡 行星波 平流层爆发性增温
下载PDF
照明控制软件 被引量:1
13
作者 路秋生 《中国照明》 2006年第10期47-53,共7页
本文主要介绍了美国IR公司和Microchip公司推出的DALI Commander v2.0.13 DALI数控电子镇流器照明调光控制软件的主要技术特点与使用。
关键词 DALI DALI COMMANDER v2.0.1 3 照明调光控制软 件数控电子镇流器
下载PDF
Evaluation of Cloud Vertical Structure Simulated by Recent BCC_AGCM Versions through Comparison With CALIPSO-GOCCP Data 被引量:5
14
作者 WANG Fang XIN Xiaoge +3 位作者 WANG Zaizhi CHENG Yanjie ZHANG Jie YANG Song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3期721-733,共13页
ABSTRACT The abilities of BCC-AGCM2.1 and BCC_AGCM2.2 to simulate the annual-mean cloud vertical structure (CVS) were evaluated through comparison with GCM-Oriented CALIPSO Cloud Product (CALIPSO-GOCCP) data. BCC... ABSTRACT The abilities of BCC-AGCM2.1 and BCC_AGCM2.2 to simulate the annual-mean cloud vertical structure (CVS) were evaluated through comparison with GCM-Oriented CALIPSO Cloud Product (CALIPSO-GOCCP) data. BCC-AGCM2.2 has a dynamical core and physical processes that are consistent with BCC-AGCM2.1, but has a higher horizontal resolu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both BCC-AGCM versions underestimated the global-mean total cloud cover (TCC), middle cloud cover (MCC) and low cloud cover (LCC), and that BCC_AGCM2.2 underestimated the global-mean high cloud cover (HCC). The global-mean cloud cover shows a systematic decrease from BCCA-GCM2.1 to BCC_AGCM2.2, especially for HCC. Geographically, HCC is significantly overestimated in the tropics, particularly by BCC_AGCM2,1, while LCC is generally overestimated over extra-tropical lands, but significantly underestimated over most of the oceans, especially for subtropical marine stratocumulus clouds. The leading EOF modes of CVS were extracted. The BCC_AGCMs perform well in reproducing EOF1, but with a larger variance explained. The two models also capture the basic features of EOF3, except an obvious deficiency in eigen- vector peaks. EOF2 has the largest simulation biases in both position and strength of eigenvector peaks. Furthermore, 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CVS on relative shortwave and longwave cloud radiative forcing (RSCRF and RLCRF). Both BCC_AGCM versions successfully reproduce the sign of regression coefficients, except for RLCRF in PC1. However, the RSCRF relative contributions from PC1 and PC2 are overestimated, while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 from PC3 is underes timated in both BCC_AGCM versions. The RLCRF relative contribution is underestimated for PC2 and overestimated for PC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oud vertical structure BCC_AGCM relative cloud radiative forcing
下载PDF
A Modeling Study of Effective Radiative Forcing and Climate Response Due to Tropospheric Ozone 被引量:13
15
作者 Bing XIE Hua ZHANG +2 位作者 Zhili WANG Shuyun ZHAO Qiang FU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7期819-828,共10页
This study simulates the effective radiative forcing (ERF) of tropospheric ozone from 1850 to 2013 and its effects on global climate using an aerosol-climate coupled model, BCC_AGCM2.0. I_CUACE/Aero, in combination ... This study simulates the effective radiative forcing (ERF) of tropospheric ozone from 1850 to 2013 and its effects on global climate using an aerosol-climate coupled model, BCC_AGCM2.0. I_CUACE/Aero, in combination with OMI (Ozone Monitoring Instrument) satellite ozone data. According to the OMI observations, the global annual mean tropospheric col- umn ozone (TCO) was 33.9 DU in 2013, and the largest TCO was distributed in the belts between 30°N and 45°N and at approximately 30°S; the annual mean TCO was higher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than that i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and in boreal summer and autumn, the global mean TCO was higher than in winter and spring. The simulated ERF due to the change in tropospheric ozone concentration from 1850 to 2013 was 0.46 W m-2, thereby causing an increase in the global annual mean surface temperature by 0.36°C, and precipitation by 0.02 mm d-1 (the increase of surface temperature had a significance level above 95%).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was increased more obviously over the high latitudes in both hemispheres, with the maximum exceeding 1.4°C in Siberia. There were opposite changes in precipitation near the equator, with an increase of 0.5 mm d- 1 near the Hawaiian Islands and a decrease of about -0.6 mm d- 1 near the middle of the Indian Oce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opospheric ozone effective radiative forcing climate effect BCC_AGCM2.0. I_CUACE/Aero
下载PDF
流程图设计的好帮手OmniGraffle 2.0.1
16
《电子与金系列工程信息》 2002年第5期15-15,共1页
关键词 流程图设计 OmniGraffle 2.0.1 绘图软件 XML对象 功能特点
下载PDF
A Simulation Study on the Extreme Temperature Events of the 20th Century by Using the BCC_AGCM 被引量:3
17
作者 董敏 吴统文 +2 位作者 王在志 程彦杰 张芳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SCIE 2012年第4期489-506,共18页
Extreme temperature events are simulated by using the Beijing Climate Center 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BCC_AGCM) in this paper. The model has been run for 136 yr with the observed ex- ternal forcing dat... Extreme temperature events are simulated by using the Beijing Climate Center 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BCC_AGCM) in this paper. The model has been run for 136 yr with the observed ex- ternal forcing data including solar insolation, greenhouse gases, and monthly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The daily maximum and minimum temperatures are simulated by the model, and 16 indices representing various extreme temperature events are calculated based on these two variabl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ximum of daily maximum temperature (TXX), maximum of daily minimum (TNX), minimum of daily maximum (TXN), minimum of daily minimum (TNN), warm days (TXg0p), warm nights (TNg0p), summer days (SU25), tropical nights (TR20), and warm spell duration index (WSDI) have increasing trends during the 20th century in most regions of the world, while the cold days (TX10p), cold nights (TN10p), and cold spell duration index (CSDI) have decreasing trends. The 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 (PDF) of warm/cold days/nights for three periods of 1881-1950, 1951- 1978, and 1979-2003 is examined. It is found that before 1950, the cold day/night has the largest probability, while for the period of 1979-2003, it has the smallest probability. In contrast to the decreasing trend of cold days/nights, the PDF of warm days/nights exhibits an opposite trend. In addition, the frost days (FD) and ice days (ID) have decreasing trends, the growing season has lengthened, and the diurnal temperature range is getting smaller during the 20th century. A comparison of the above extreme temperature indices between the model output and NCEP data (taken as observation) for 1948 2000 indicates that the mean values and the trends of the simulated indices are close to the observations, and overall there is a high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imulated indices and the observations. But the simulated trends of FD, ID, growing season length, and diurnal temperature range are not consistent with the observations and their correlations are low or even negative.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model is incapable to simulate these four indices although it has captured most indices of the extreme temperature ev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treme temperature simulation study the Beijing Climate Center 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BCC_AGCM)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